中国近代化的曲折发展阶段
- 格式:ppt
- 大小:160.00 KB
- 文档页数:25
中国经济近代化曲折发展作者:夏克传来源:《广东教育·高中》2008年第01期知识梳理中国经济近代化分为前期与后期两大阶段(以新中国成立为标志)1. 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40年代中国近代化的艰难历程①19世纪六七十年代近代化艰难起步。
原因:外国资本主义侵略与洋务运动的刺激。
②19世纪末民族工业有了初步发展。
原因:外国资本输出和清政府放宽限制。
③民国初年民族工业迎来短暂的春天。
原因:辛亥革命的推动、帝国主义忙于一战、群众爱用国货运动与民族资本家实业救国思想。
④20世纪20年代末至40年代末,民族工业日益萎缩。
原因:四大家族对工业的垄断与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掠夺与战争破坏。
从中可以看出,每当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放松对民族工业的压迫,或为了自身的利益提供有利的政治经济环境时,民族工业就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
其他时期则是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夹缝中求生存。
由此可见:阻碍中国经济近代化进程的主要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从根本上讲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2.新中国成立后中共对工业化的政策①建国初期合理调整资本主义工商业。
②1953年公布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1953~1957年执行以发展重工业,建立工业化为基础为目标的一五计划。
初步建立起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
1953~1956年对民族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民族工业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③50年代末至70年代的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和文化大革命等使工业化建设受挫。
④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社会主义建设取得辉煌成就,建成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
总的来说,新中国成立后,推翻了压在民族资本主义头上的三座大山,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政治经济环境。
同时考虑到民族资本主义在民主革命过程中的地位与贡献,国家一般采取积极扶持的政策,使民族工业得以发展。
上世纪50至70年代,由于中共的极“左”错误,造成民族工业发展的挫折。
中国近代化发展历程(1840—1949)第一阶段:中国近代化的全面启动:(1840—1912)【阶段特征】在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下,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革,由农耕文明时代开始向工业文明时代演进。
近代化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生活等领域全面展开。
政治:(1)民族危机加深:列强发动一系列侵华战争,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清王朝的腐朽统治与反动势力的勾结。
史实:(2)政治民主化,法制化:先进的中国人民救亡图存,在反对封建专制反对殖民侵略,追求民主富强,探索救国救民道路。
(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史实:经济和阶级:工业化,市场化:列强侵华,中国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农产品更多商品化,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新的经济、阶级出现并发展。
史实:思想:民主化、科学化:中国人将救灭图存与向西方学习相结合,从器物学习到制度学习,经历着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渐进过程。
史实:生活:19世纪中期,伴随近代工业起步,中西文化的碰撞和交汇,新的事物和思想观念冲击着中国的社会生活。
史实:第二阶段:中国近代化的曲折发展(1912~1927)【阶段特征】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化阶段,也是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过渡阶段,社会两大主要矛盾趋于汇流——体现为广大人民群众同清朝统治集团和北洋军阀统治集团的矛盾。
资产阶级道路行不通,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并发挥重要作用。
政治:民族危机继续加深;从帝制到共和的历史巨变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第一次历史巨变,中国近代化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工人阶级开始登上中国政治舞台,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
史实:(1)民族危机加深:一战爆发,与日本签《二十一条》;袁世凯北洋政府独裁卖国;思想上复古尊孔;巴黎和会上列强把山东权益出让给日本。
(2)政治民主化,法制化:A民族资产阶级:从帝制到共和的历史巨变(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民国,中国近代化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第四阶段中国近代化的曲折前进阶段(1927-1949)【涉及的教材】必修一2③;必修二2②、4①②③必修三4②选修四毛泽东【阶段特征】1927年开始的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近代化艰难进行,国民政府统治前十年,近代化有所发展,抗战时期中国近代化的进程被打断,抗战胜利后美国垄断资本与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相结合又把中国近代化事业推入绝境。
本阶段近代化重点在政治领域,中国共产党担负起领导近代化的历史任务。
【基本线索】本阶段是国民党(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同时也是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近代在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极为尖锐复杂的历史环境下艰难的进行。
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是中国近代化有所发展的十年,推动了整个经济领域近代化的进程。
但官僚资本的形成和垄断又在一定程度上排挤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同时,国民政府对日本侵略的退让,对共产党和工农群众的血腥屠杀等都影响了民主制度的正常发展。
抗战时期,中国近代化的进程被打断,原有的工业遭到严酷摧残。
抗战胜利后,美国垄断资本与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相结合,又把中国近代化事业推入绝境。
同时,中国无产阶级开始担负起中国近代化的任务,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近代化进入全新发展阶段。
【知识框架】国共的十年对峙(1927-1937年)(土地革命时期,第二次国民革命时期)【阶段特征】本阶段内容包括自1927年的南昌起义至1937年7月抗日战争正式爆发前十年左右的历史内容。
大革命失败后,这一时期的国际背景和国内阶级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日本和美国是争夺中国的主要对手,他们曾一度控制中国,随着日本加紧侵华,美日矛盾逐渐激化,美国逐渐由绥靖转向遏制。
这样,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抗日的民族战争提到首要地位。
1、美、日关系及对华政策在国共对峙时期,美国和日本是争夺中国的主要对手。
美国依仗雄厚的经济实力,采取经济扩张的手段,在中国处于有利地位。
在保障侵华权益、坚持门户开放的前提下,美国对日本侵华奉行绥靖政策。
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及阶段特征(一)起步阶段(1840~1895年),主要是地主阶级领导的洋务运动。
1840年发生鸦片战争以后,传统受到了现实的严峻挑战,中国人对近代化的探索开始了。
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表明以洋务运动为代表的清政府的近代化探索失败。
1、阶段性的成果:(1)经济上:①地主阶级改革派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②地主阶级洋务派领导了洋务运动;③民族资产阶级开始创办近代工业。
(2)政治上:洋务派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并未将政治体制的近代化提上议事日程。
总理衙门的设立,标志中国外交走向近代化。
(3)思想文化上:开始了“西学东渐”,创办新式学堂,培养科技人才。
2、阶段特征:这一时期,本阶段担负近代化任务的主角是地主阶级洋务派;领域主要在经济领域,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政治体制近代化尚未提上议事日程,以军事工业为主体的工业化有所进展,并经历了由重工业到轻工业、由军需到民用、由国营到民营的发展过程。
投资形式也由官办、官督商办到商办,经历了从一元到多元的转变。
同时,由于洋务运动的需要,近代化开始由经济领域逐渐向科技文化和人才教育领域渗透。
(二)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7年),也是最重要的阶段。
1、阶段性的成果:(1)政治上(民主化):政治体制的近代化有了重大突破,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其上层维新派发动了戊戌变法,其下层革命派则成立了资产阶级政党,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有力地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2)经济上(工业化):在“实业救国”的浪潮下,民族工业有较大发展,以工业化为主体的经济近代化有了长足发展,它分为两个时期;(3)思想文化上(理性化):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开始由传统文化向近代化转型,向西方学习已从生产技术领域深入到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
2、阶段特征:本阶段担负近代化任务的中坚力量是资产阶级;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与变革社会制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中国近代化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中国近代化(现代化)的发展历程一、中国近现代化的发展历程1、起步阶段(1840~1895年)担负近代化任务的主角是地主阶级洋务派,主要在经济领域①政治上:洋务派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并未将政治体制的近代化提上议事日程②经济上:洋务派领导了洋务运动,民族资产阶级开始创办近代工业。
③阶级关系上: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产生,资产阶级作为独立的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④思想文化上:地主阶级改革派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向西方学习;洋务派创办新式学堂,培养科技人才,派人出国留学。
⑤军事领域:洋务派创办近代军事工业,⑥外交领域:总理衙门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外交由传统的理藩外交向近代外交转变。
2、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7年)担负近代化任务的主角是资产阶级,近代化在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全面展开。
①政治上:政治体制的近代化有了重大突破。
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维新变法运动,想在中国建立君主立宪制。
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了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开展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斗争。
②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一是甲午战争以后民族工业初步发展,二是辛亥革命后和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
③思想文化上:维新思想与顽固派的论战、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新文化运动的产生等,民主主义思想广泛传播,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初步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创立了中国共产党。
3、曲折前进阶段(1927~1949年)在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极为尖锐复杂的历史环境下,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几乎陷入绝境。
但中国无产阶级开始担负起中国近代化的任务,中国近代化进入全新发展阶段。
①经济上,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实行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推动了经济领域近代化进程,但官僚资本的形成和垄断,又使民族工业的发展日益萎缩。
抗战期间,原有的工业在日本侵略下遭到严重摧残。
中国近代化的历程第一阶段:1840——1870中国在各方面的变化与回应(1)经济: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地主阶级发动洋务运动。
(2)政治:各阶级的回应地主阶级:洋务运动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民族资产阶级产生;无产阶级产生。
(3)思想:固步自封—开眼看世界,向西方学习。
地主阶级抵抗派:“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派:中体西用;师夷长技以自强;农民阶级:《资政新篇》中国近代第一个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早期维新思想:王韬、郑观应的主张(选修)。
第二阶段:1875——1927 整体发展阶段(1)经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初步发展、短暂春天)(2)政治: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维新变法—君主立宪制;革命派发动辛亥革命,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临时约法》。
(3)思想文化上:维新派与顽固派论战;革命派与保皇派论战;新文化运动兴起;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
第三阶段:1927——1949 曲折前进阶段(1)经济:国民党统治前期,实行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推动了经济的近代化。
国民党统治后期,中国的近代化陷入绝境。
(2)政治:国民政府屠杀中共和其他民主党派,影响民主制度的正常发展;建立以蒋介石为核心的独裁统治和国民党一党专政。
(3)现代化发展:无产阶级成为近代化的主要角色。
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成为主流,为政治民主化的发展提供了科学理论。
第四阶段: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腾飞阶段(1)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一五计划取得巨大成就。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2)政治: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
完成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并进行修订和完善。
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义务;完善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思想上:文革后“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中国近代化历程探索三步曲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各阶级、阶层的一些代表人物即开始了对中国近代化探索的艰辛历程。
龚自珍、林则徐、魏源等封建士大夫中的有识之士提倡“经世致用”,为“向西方学习”新思想的萌发奠定了思想基础。
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19世纪60年代兴起的洋务运动则是中国人最早把对近代化的探索付之于实践。
资产阶级维新派、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则在不同层面上把对近代化的探索从经济上升到了政治、新文化运动中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激进派更是鲜明地提出了“民主和科学”的口号。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率领中国人民进行彻底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新中国、从而为在中国实现近代化创造了必要的前提条件。
建国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历经曲折,终于找到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这一进程从目的和结果看,主要表现在:一、器物变革——洋务运动1.从目的看,它主要是要增强清政府镇压革命的实力,也为了提高抵御外国侵略的能力,其最终目的是为了维护清政府的封建专制统治。
2.从倾向性看,它要求改变祖宗之法,反对盲目排外,主张学习西方科技,但在保卫封建的政治、经济制度这一根本点上它与顽固派又是一致的,因此后期它同顽固派勾结起来,共同攻击维新派。
3.从客观后果看,它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但对外国的经济侵略有一定的抵制作用,刺激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和发展,发展了近代的教育事业。
二、制度变革——戊戌变法、辛亥革命1.戊戌变法:受到了民族资产阶级和开明地主的拥护,得到爱国知识分子的支持。
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为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2.辛亥革命:这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在同盟会这一资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下,辛亥革命用三民主义革命理论作指导,推翻了封建君主制度。
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使人民获得政治、思想上的解放,并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但它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一、洋务运动19世纪中叶,中国面临列强入侵和国家危机的局面。
洋务派主张引进西方科技和制度,以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洋务运动主要内容包括建设近代工业、训练新式军队、兴办新式学堂等。
虽然洋务运动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但其根本目的是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二、戊戌变法1898年,光绪皇帝实行戊戌变法,试图引进西方的政治制度和国家治理方式。
然而,这场变法遭到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保守派的反对,最终失败。
戊戌变法的失败宣告了改良道路的破产。
三、辛亥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
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成立,开始了民主共和的新时代。
然而,辛亥革命并未能完全实现中国的现代化转型。
四、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20世纪初中国的一场思想文化运动,旨在反对封建主义和推动中国文化现代化。
新文化运动提倡科学、民主和文学革命等现代理念,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五、五四运动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标志着中国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反思和探索。
五四运动提倡民主、科学、自由等现代理念,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
六、北伐战争1926-1928年,北伐战争爆发,旨在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实现中国的统一和现代化。
北伐战争推动了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现代化进程,为中国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七、土地革命战争1927-1937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土地革命战争爆发,旨在推翻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实现农民的土地所有权和政治权利。
土地革命战争推动了农村地区的现代化进程,为中国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八、抗日战争1937-1945年,抗日战争爆发,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
在战争期间,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抵抗,最终取得了胜利。
抗日战争锻炼了中国人民的意志和力量,为中国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九、解放战争1945-1949年,解放战争爆发,是中国人民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实现祖国统一的伟大斗争。
中国社会近代化历程中国社会近代化问题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内容,即经济上:工业化——富强;政治上:反侵略——民族独立,反封建1.资本主义近代化探索(1840——1949年)(1)起步阶段(1840——1895年):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标志着中国工业近代化的正式开始。
同时由于洋务运动的需要,近代化开始由经济领域逐渐向科技文化和人才领域渗透。
(2)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7年):①经济近代化(工业化)有了长足的进步:甲午战争以后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辛亥革命后和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②政治体制的近代化(政治民主化)实现重大突破: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维新派发动戊戌变法;革命派成立了资产阶级政党,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几千年的封建专制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成为时代潮流,有力地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1921年中共成立后,制定民主革命纲领,开创了中国政治、经济、思想和文化近代化的新纪元。
③思想文化的近代化开始由传统文化向近代化转型:西方文化大量涌入,向西方学习,从生产技术深入到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
(3)曲折前进阶段(1927——1949年):国民政府统治前期,采取了加强对金融业的控制,制订工业发展计划,开展经济建设,是中国近代化事业有所发展的十年。
抗战爆发后,中国近代化的进程被打断。
2.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时期(1949——20世纪90年代)(1)社会主义现代化探索时期(1949——1978年)特点:探索中曲折前进(2)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20世纪90年代)特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主要表现①以经济建设为中心②以改革开放为基本国策③明确提出富强(经济现代化)、民主(政治现代化)、文明(文化现代化)的目标现,中国经济开始呈现出半殖民地特征。
2.从19世纪60年代到1927年大革命失败,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兴起,形成了以封建经济为主体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并存的经济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