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动作及力学原理
- 格式:ppt
- 大小:2.00 MB
- 文档页数:27
健身动作讲课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体育与健康》教材第四章“健身动作”部分,具体内容包括:第一节基本健身动作概述,第二节实操演练,涵盖深蹲、俯卧撑、仰卧起坐、平板支撑等常见健身动作。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基本健身动作的技巧和要领;2. 培养学生锻炼身体的习惯,增强身体素质;3. 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自律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健身动作的技巧和要领,尤其是平板支撑、俯卧撑等动作的掌握。
教学重点:深蹲、俯卧撑、仰卧起坐、平板支撑等基本健身动作的练习。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瑜伽垫、口哨、计时器、示范视频;2. 学具:瑜伽垫、运动服装、水杯。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组织学生进行简单的热身活动,如慢跑、拉伸;播放健身动作示范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
2. 理论讲解(15分钟)介绍基本健身动作的定义、作用和分类;详细讲解深蹲、俯卧撑、仰卧起坐、平板支撑等动作的技巧和要领。
3. 例题讲解(10分钟)以深蹲为例,示范正确动作,指出常见错误;解答学生在练习中遇到的问题。
4.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分组练习深蹲、俯卧撑、仰卧起坐、平板支撑等动作;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动作不规范的地方。
5. 团队协作练习(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健身动作接力比赛,提高团队协作能力;学生进行简单的拉伸放松;六、板书设计1. 基本健身动作概述;2. 深蹲、俯卧撑、仰卧起坐、平板支撑等动作的技巧和要领;3. 学生练习情况记录。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学生录制自己练习深蹲、俯卧撑、仰卧起坐、平板支撑等动作的视频,时长不少于2分钟。
2. 答案:根据学生的视频,评价动作是否规范,给出改进意见。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2. 例题讲解的深度和实用性;3. 学生练习时的指导和反馈;4.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操作性;5.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际效果。
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教学难点通常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感到困难的地方,而教学重点则是指本节课的核心内容,对学生的技能提升有重要作用。
第四章运动生物力学原理第一节冲击动作的生物力学原理(李世明)一、动作形式在很多体育项目中存在碰撞现象,例如扣、踢以及拳击等动作都有碰撞现象。
在这些碰撞动作中,运动链系统的远端环节(如踢球的脚,击球的手或器械等)尽量快地打击球或其它物体。
在体育动作中,通过扣、踢等击打方式使人体四肢动量向运动器械实现转移的动作形式,我们可称之为冲击动作。
根据相互冲击的对象类型不同,可将体育运动中的冲击动作主要分为以下几种形式:人体对器械的冲击、人体对人体的冲击、人体对外界环境的冲击、器械对器械的冲击、器械对人体的冲击、器械对外界环境的冲击等。
在这些冲击形式中,尽管有的形式人体不直接参与碰撞,如器械对外界环境的冲击,但是,这种形式仍然需要人使器械产生运动才能发生碰撞现象,如网球与地面的碰撞。
这说明,无论是何种冲击形式,都需要人的参与,人的运动状态是不容忽视的。
(一)人体对器械的冲击人体对器械的冲击主要包括排球运动中的扣球、发球和垫球,足球中的踢球、顶球,乒乓球、棒球、冰球、网球等的击球动作,表现形式为人体与器械之间的碰撞。
体育动作中的绝大部分冲击性动作不仅仅是要使得人体环节动量有效完成传递,使器械获得较大的动量,还要求对器械击打的准确性、有效性。
如网球中的击球、乒乓球中的扣球、羽毛球中的扣球以及排球中的扣球等都对运动中击打球的准确性有着很高的要求,因此,击打效果主要包括击打速度与击打准确性。
如在排球扣球过程中,运动员的身体各环节的协调运动是高水平扣球的组成部分,而水平较低运动员的扣球是不协调的,在其环节的顺序活动中会存在许多重复动作,导致最终的打击球效果降低。
在排球技术中,由于球和前臂的接触时间较短,因此排球接发球也属于击球动作,但排球接发球,特别是排球接球并不是为了使球获得较大速度,而是为了获得更高的准确性,因此,技术因素在其中显得颇为重要。
一般认为在接发球中前臂成功触球与下列三个因素有关(Marryatt & Holt, 1982):1.触球时,手臂肘关节的角度越大(≈180°),接发球越成功。
弯道跑教案完整版范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体育与健康》教材第四单元“跑步技巧”,具体内容为弯道跑技巧。
通过本章学习,学生将掌握弯道跑的基本技术,了解弯道跑的力学原理和训练方法。
主要涉及教材第四章第二节:弯道跑技术动作要领及其训练方法。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弯道跑的基本技术,提高运动能力。
2.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增强集体荣誉感。
3. 培养学生勇敢、自信、坚韧的品质,提高心理素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弯道跑技术动作要领,包括身体姿势、步频、步幅等。
难点:如何在弯道跑中保持身体平衡,提高速度。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弯道跑模型、秒表、口哨、教学视频。
学具:运动鞋、运动服、护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组织学生进行简单的热身活动,如慢跑、拉伸等,然后进行“抓羊”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弯道跑的感觉。
2. 理论讲解(10分钟)讲解弯道跑的力学原理,分析弯道跑技术动作要领,让学生了解弯道跑的基本知识。
3. 技术示范(10分钟)演示弯道跑的正确动作,让学生跟随示范进行模仿练习。
4. 例题讲解(5分钟)以奥运会弯道跑比赛为例,分析优秀运动员的技术动作,让学生了解弯道跑在实际比赛中的应用。
5. 随堂练习(10分钟)分组进行弯道跑训练,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动作错误。
6. 小组竞赛(15分钟)组织小组进行弯道跑接力比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竞技水平。
六、板书设计1. 弯道跑技术动作要领身体姿势步频步幅2. 弯道跑力学原理3. 训练方法七、作业设计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次课程教学效果良好,学生掌握了弯道跑技术动作要领,但部分学生在动作细节上还需加强练习。
2. 拓展延伸:布置学生课后观看奥运会弯道跑比赛视频,了解不同运动员的技术特点,提高自身技术水平。
同时,鼓励学生参加校内外跑步比赛,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比赛中。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弯道跑技术动作要领的教学与练习2. 学生在弯道跑中的身体平衡控制3.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和小组竞赛详细补充和说明:一、弯道跑技术动作要领的教学与练习弯道跑技术动作的教学是本节课的核心。
人体运动学中的力学原理与动作分析方法作为一种较新的运动科学学科,人体运动学在越来越多的运动领域中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
它通过研究运动员的身体结构、运动方式和动力学参数等等来理解和优化运动员的动作技能,进一步提高运动员的竞技成绩。
而作为研究和分析人体动作的重要科学,人体运动学中的力学原理和动作分析方法也显得非常重要。
本文将深入探讨人体运动学中的力学原理和动作分析方法,以及其在运动领域中的应用。
一、力学原理1. 力量原理力量原理指的是在分析人体动作时,需要关注的是运动员施加在身体上的外力大小和方向。
这些外力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内力,一类是外力。
内力是指运动员对自身身体施加的力,比如肌肉的收缩力。
而外力则是指运动员周围的环境对他施加的力,比如气流和地面反作用力等。
分析外力可以帮助运动员优化动作,使之更加自然和高效。
2. 运动学原理运动学原理指的是通过研究、测量和分析人体动作的运动学参数,如速度、加速度、位移和角度变化等等,来理解和优化运动员的动作技能。
这些参数的测量可以通过现代的传感器技术来完成,比如加速度计、陀螺仪和测距仪等。
3. 动力学原理动力学原理指的是在分析人体动作时,需要关注的是动作产生的力和运动的轨迹。
动力学研究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优化动作的起始和结束阶段,以及动作中的转移和变化过程。
此外,对动作的动力学分析还可以揭示出运动员的潜在的伤害风险并帮助避免这些风险。
二、动作分析方法1. 三维运动分析三维运动分析是一种主要的动作分析方法,通常通过使用数码相机、传感器、计算机等多种技术,来捕捉并分析运动员身体各个部位的运动轨迹、位移、加速、角度变化等运动学参数。
这种方法可以深入到每一个有关发生的细节,然后确定如何改进和优化这些细节,从而提高运动员的表现。
2. 电极测量电极测量是一种测量在动作期间肌肉活动的方法。
运动员的肌肉在发生活动时,它发出的电信号也会发生变化。
这些电信号可以通过电极板和计算机一类的设备来捕捉和记录下来,然后被关键的研究人员进行分析和解读。
《动画原理》课程标准课程名称:动画原理Animation Principle课程编号:1303100022适用专业:新媒体与动画课程学时/学分:52/3审定人:开课部门: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课程性质:是动画设计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课程目的:通过课堂教学和练习,使学生系统地了解动画中的运动规律、力学原理等原理知识,熟悉并能准确掌握这些运动规律、力学原理等为后面完成创作动画打下扎实的基本功。
二、课程讲授的主要内容第一章原动画的原理第一节动画的起源,原画的由来第二节动画艺术特征和风格第二章速度与画面效果第一节速度第二节时间第三节节奏第三章运动的基本规律第一节弹性运动第二节惯性运动第四章动作力学原理第一节预备动作第二节追随动作与滞后动作第三节曲线运动第五章结构与运动第一节人体与运动的关系第二节人的运动第三节自然现象的运动规律第四节特技与效果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使学生:1、掌握动画基本规律2、掌握动作的时间与节奏四、教学环节学时分配表五、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先修课程:视听语言、造型探索、叙事跨媒介脚本写作、动态肢体语言后续课程:原动画设计、平面动画进阶、三维动画进阶、实验影像与动画六、实验应配备的主要设备、工具、器具名称计算机机房、多媒体教室。
七、课程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方式平时出勤占成绩10%,平时作业及课堂表现30%,结课作业60%。
八、参考教材及实验指导书1. 陆成法著《动画原理》,湖北美术出版社2008年版2.贾否、王雷编《动画运动》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3. 哈罗德·威特克约翰哈·拉斯著《动画的时间掌握》,中国电影出版社1999年版执笔人:编写或修订日期:2019 年7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