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量的基本概念
- 格式:docx
- 大小:93.02 KB
- 文档页数:2
物流常见的基本理论物流的定义:2001年8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中描述为:“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
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结合。
”各国学者或组织在不同的角度对物流这一概念有不同的定义。
然而,物流这一概念总的来说就是围绕着七个要素来进行表述的。
这七个要素是:产品(Product)、数量(Quantity)、条件(Condition)、地点(Place)、时间(Time)、顾客(Customer)和成本(Cost)。
因而,物流的实质就是将适当数量的产品,在适当时间和条件下为适当的顾客送到适当的地点,同时保持其适当的成本。
物流管理的最终目的是满足客户需求与企业的目标。
按物流主体方的目的不同可将物流分为第一方物流、第二方物流、第三方物流、第四方物流。
第一方物流是指生产企业或流通企业自己将产品或商品送到客户手中的物流运作,而不依靠社会化的物流服务。
第一方物流实际上就是供方物流,或者叫销售物流,是由供应厂商到其各个用户的物流。
第二方物流是指用户企业从供应商市场购进各种物资而形成的物流,实际上就是需求方物流,或者说是购进物流。
第三方物流是相对于第一方物流和第二方物流而言的。
第三方物流指的是专业物流企业在整合了各种资源后,为客户提供包括物流设计规划、解决方案以及具体物流业务运作等全部物流服务的物流活动。
第三方物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①第三方物流是合同导向的一系列服务。
第三方物流根据合同条款的规定,而不是根据临时需求的要求,提供多功能甚至全方位的物流服务。
②第三方物流是专业化、个性化的物流服务。
③第三方物流是建立在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基础上的物流服务。
④拥有第三方物流配送的灵活性。
物流管理内容包罗万象,包括订单处理、需求预测、生产计划、采购、包装、存货控制、装卸搬运、运输、储存、企业和仓库选址、物品回收、零部件及服务保障、废品处理、流通加工、配送、客户服务、物流信息等内容。
物流的概念、分类及环节一、物流的基本概念(一)物的概念1、物:物流中的“物”的概念是指一切可以进行物理性位置移动的物质资料。
物流中所指“物”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其必须可以发生物理性位移,而这一位移的参照系是地球。
因此,固定了的设施等,不属于物流研究的对象。
2、物资:我国专指生产资料,有时也泛指全部物质资料,较多指工业品生产资料。
其与物流中的“物”区别在于,“物资”中包含相当一部分不能发生物理性位移的生产资料,这一部分不属于物流学研究的范畴,例如建筑设施、土地等。
另外,属于物流对象的各种生活资料,又不能包含在作为生产资料理解的“物资”概念之中。
3、物料:是我国生产领域中的一个专门概念。
生产企业习惯将最终产品之外的,在生产领域流转的一切材料(不论其来自生产资料还是生活资料)、燃料、零部件、半成品、外协件以及生产过程中必然产生的边、角、余料、废料及各种废物统称为“物料”。
4、货物:是我国交通运输领域中的一个专门概念。
交通运输领域将其经营的对象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人,一类是物。
除人之外,“物”的这一类统称为货物。
5、商品:商品和物流学的“物”的概念是互相包含的。
商品中的一切可发生物理性位移的物质实体,也即商品中凡具有可运动要素及物质实体要素的,都是物流研究的“物”,有一部分商品则不属于此。
因此物流学的“物”有可能是商品,也有可能是非商品。
商品实体仅是物流中“物”的一部分。
6、物品:是生产、办公、生活领域常用的一个概念,在生产领域中,一般指不参加生产过程,不进入产品实体,而仅在管理、行政、后勤、教育等领域使用的与生产相关的或有时完全无关的物质实体;在办公生产领域则泛指与办公、生活消费有关的所有物件。
在这些领域中,物流学中所批之“物”,就是通常所称之物品。
(二)流的概念1、流:物流学中之“流”,指的是物理性运动。
2、流通:物流的“流”,经营被人误解为“流通”。
“流”的要领和流通概念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
其联系在于,流通过程中,物的物理性位移常伴随交换而发生,这种物的物理性位移是最终实现流通不可缺少的物的转移过程。
物流量
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物流量成为了一个至关重要的指标,直接关系到商品的
运输效率和经济发展水平。
物流量是指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一物流通道的商品数量,也可以理解为物流运输的规模和速度。
物流量的影响因素
物流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但不限于交通运输设施的发展程度、货
物质量和尺寸、货运需求量的波动、市场竞争状况等。
在现代社会,随着电商的发展和全球化贸易的加剧,物流量的增长速度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
物流量的管理与优化
为了提高物流量的效率和质量,各国不断进行管理和优化。
通过优化运输路线、提高运输工具的利用率、建设智能物流系统等措施,可以有效提高物流量的水平。
同时,加强物流信息化建设,提高信息透明度和准确度,也是提高物流量的重要手段。
物流量的未来发展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经济的全球化,物流行业将会迎来更大的挑战和机遇。
未来,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自动驾驶技术的应用,物流量的管理和运营将更加智能化和高效化。
同时,要关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促进绿色物流的发展,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实现物流量的可持续增长。
结语
物流量是一个综合性指标,反映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物流运输水平和经济发展
水平。
通过科学的管理和技术的创新,可以不断提高物流量的水平,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物流量不仅仅是一个数字,更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体现。
大一物流基础重点知识点一、物流的定义及主要功能物流,是指在产品或服务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全过程中,通过一系列的物流活动,以最低的成本、最高的效益,实现生产要素和产品流动的过程。
物流的主要功能包括:货物流动、信息流动和资金流动。
其中,货物流动是物流的核心,也是物流运作的基础。
二、供应链管理及其重要性供应链管理是指在物流活动中,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和消费者等各个环节紧密联系起来,通过协调和整合资源,实现物流效率和效益的最大化。
供应链管理的主要目标是提高物流运作的灵活性、响应速度和客户满意度。
三、物流网络的建立和优化1. 物流网络的建立- 所在地区的仓库和配送中心设置- 运输路线和运输方式的选择- 物流信息系统的建设和应用2. 物流网络的优化- 减少运输距离和运输成本- 提高交货速度和服务质量- 优化仓库和配送中心的布局和操作流程四、仓储管理及其要点1. 仓储管理的作用- 提供临时储存和保护产品的功能- 为物流运作提供货物的分拣、装卸和包装等服务 - 实现库存的控制和管理2. 仓储管理的要点- 合理设计和组织仓库的布局- 定期进行库存盘点和调整- 优化仓库作业流程,提高作业效率五、运输方式的选择与比较1. 公路运输- 适用于短途、小批量货物运输- 灵活性高,但成本相对较高2. 铁路运输- 适用于长途、大批量货物运输- 运输能力大,但运输时间较长3. 水路运输- 适用于大宗货物和远程运输- 运输成本低,但依赖水路条件4. 空运- 适用于紧急货物和远程运输- 运输速度快,但运费高昂六、物流成本控制与优化1. 物流成本的组成部分- 运输成本- 仓储成本- 包装和装卸成本- 信息处理和管理成本2. 物流成本的控制和优化方法- 选择合适的运输方式和供应商- 优化货物调度和运输计划- 合理利用仓储空间和技术设备- 提高物流信息化水平,降低信息处理成本七、物流质量管理与服务1. 物流质量管理的重要性- 提高产品的交付准确性和及时性- 降低损失和错误的发生率- 提高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2. 物流服务的内容和要求- 提供货物的安全运输和保障- 提供及时和准确的物流信息- 提供个性化的客户服务和解决方案八、物流信息系统的应用1. 物流信息系统的作用- 实现物流信息的采集、处理和传递 - 提高物流运作的透明度和可视化程度 - 提供决策支持和优化方案2. 物流信息系统的主要功能模块- 订单管理- 运输管理- 仓储管理- 物流跟踪与追踪九、物流安全管理与风险防控1. 物流安全管理的重要性- 保护货物免受盗窃和损坏- 防范和应对恶劣天气、交通事故等风险 - 维护供应链的连续性和稳定性2. 物流安全管理的措施和方法- 建立健全的安全管理制度和规范- 加强货物的跟踪和监控- 加强与政府和执法部门的合作十、物流节能与环境保护1. 物流节能的意义和目标- 减少能源的消耗和排放- 降低运输成本和环境污染2. 物流节能和环境保护的方法- 优化运输线路和运输方式- 推广节能和环保设备的使用- 加强对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以上是大一物流基础重点知识点的综述,通过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可以帮助你对物流的基本概念、核心原理和运作方式有更深入的认识,为今后的学习和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物流的概念及其基本的介绍一物流的概念物流的概念最早是在美国形成的,当初被称为physical distribution(即pd,译成汉语是“实物分配”或“货物配送”。
1935年,美国销售协会阐述了“实物分配”的概念:“实物分配是包含于销售之中的物质资料和服务在从生产场所的流动过程中所伴随的种种经济活动。
”1963年,物流的概念被引入日本,当时的物流被理解为“在连接生产和消费间对物资履行保管、运输、装卸、包装、加工等功能,以及作为控制这类功能后援的信息功能,它在物资销售中起了桥梁作用”。
我国是在80年代才接触"物流"这个概念的,此时的物流已被称为logistics,已经不是过去pd的概念了。
logistics的原意为“后勤”,这是二战期间军队在运输武器、弹药和粮食等给养时使用的一个名词,它是为维持战争需要的一种后勤保障系统。
后来把logistics一词转用于物资的流通中,这时,物流就不单纯是考虑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货物配送问题,而且还要考虑从供应商到生产者对原材料的采购,以及生产者本身在产品制造过程中的运输、保管和信息等各个方面,全面地、综合性地提高经济效益和效率的问题。
因此,现代物流是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为目标,把制造、运输、销售等市场情况统一起来考虑的一种战略措施,这与传统物流把它仅看作是“后勤保障系统”和“销售活动中起桥梁作用”的概念相比,在深度和广度上又有了进一步的含义。
二物流的划分物流的划分有多种可以参照的标准。
1.宏观物流与微观物流宏观物流是指社会再生产总体的物流活动,是从社会再生产总体的角度来认识和研究物流活动。
宏观物流主要研究社会再生产过程物流活动的运行规律以及物流活动的总体行为。
微观物流是指消费者、生产者企业所从事的实际的、具体的物流活动。
在整个物流活动过程中,微观物流仅涉及系统中的一个局部、一个环节或一个地区。
2.社会物流和企业物流社会物流是指超越一家一户的以整个社会为范畴,以面向社会为目的的物流。
物流量的基本概念
一、物流量的基本概念物流量作为物流学科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至今仍没有明确的定义,在我国现阶段,我国没有一个对物流量的统计指标,在进行区域及地方物流系统规划、物流园区及配送中心、物流接点的规划与建设时,一般把货运量作为进行物流量分析的类比指标,来进行物流量的预测与分析。
但是我们可以明确的知道,运输量,在一般情况下不等于物流量,只是物流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利用货运量来指导物流相关基础建设的科学性存在争议,实际上,定义及计算物流量必须从整个物流系统来把握,除了运输量外,物流量还包括库存量、终端配送量、内向物流量、装卸搬运量等。
从一般意义上说,物流量指的是实体的物流量,是实物运动的数量表现,而不把信息和其他无形的流量计算为物流量(笔者认为,可以对虚拟物流量进行单独提出,即信息及无形服务)。
根据以上的分析,本人对物流量的定义是:物流活动的各个作业环节产生的实物(物料、零部件、半成品、产成品等),在物流活动的整个过程中(包括静止与运动)的数量的总和。
二、物流量、货运量及货运周转量对于开展物流量的预测,我们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去把握,但是不管怎样去把握,对于物流量的预测都是一项复杂又具挑战性的工作,下面我就物流量的预测谈自己的认识: 1.微观物流量的预测对于企业、第三方物流公司来说,开展对于物流量的预测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为物流量的预测是我们的各项计划的基础,是决策的依据。
对于知道公司的经营管理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预测工作可以分以下几步进行: a.确定我们是对微观物流量进行预测这样一个总体的预测对象。
b.根据企业、第三方物流公司的经营活动,结合物流量预测的内容,把物流量划分成几个大块,如:运输量、库存量、配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