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课程设计任务书
- 格式:doc
- 大小:18.00 KB
- 文档页数:2
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班级:环工0902班成员目录:1、小组任务一览表。
2、资料收集。
3、噪声监测的小组监测方案。
监测目的;监测要求;监测对象;设计网点;采样时间与采样频率;采样方法;制定质量保证和措施。
4、监测方案的实施计划。
5、数据处理。
6、结果评价。
7、对方案的建议。
8、数据分析。
9、课程设计总结。
10、附录:噪声监测过程中记录的测量数据。
小组个人监测方案。
小组任务一览表:第一天:2011/12/19上午:老师指导环境监测的具体事宜。
下午:小组成员一起商讨如何布设网点、如何选择采样点,并在地图上初步标出选择的采样点,并开始一些点的测量。
第二天:2011/12/20上午:一人根据昨天所定监测点勘测地形,一人读取声级计上的读数,一人记录数据,一人看秒表。
下午:一人根据昨天所定监测点勘测地形,一人读取声级计上的读数,一人记录数据,一人看秒表。
轮流作业。
晚上:小组四人按相同操作测了一个小时,共四个点。
第三天:2011/12/21上午:一人读取声级计上的读数,一人记录数据,一人看秒表,一人处理数据。
下午:一人读取声级计上的读数,一人记录数据,一人看秒表,一人处理数据。
第四天:2011/12/22上午:小组四人一起处理未完成的数据,完善小组方案。
下午:小组四人一起处理未完成的数据,完善小组方案,并绘制出校园噪声污染图。
资料收集:一、扬子津校区建筑分布情况:扬州大学扬子津校区占地1.1平方千米,校区东侧为弘扬路,路对面为工厂,与交通噪声相比没有什么噪声。
校区南面为华阳路,路的对面为扬子津科教园。
小区的西侧也是公路,公路的对面是居民区和商业区。
小区的北面为高速公路,路的对面为居民小区。
扬子津校区内有宿舍区,食堂,教学楼,图书馆,草坪、河流等一些风景区,还有办公楼、足球场、篮球场、排球场等。
校园中噪声主要有:一、教学楼区,下课时的声音。
二、食堂里洗刷餐具是的噪声。
三、校园内汽车鸣笛声。
四、校园内摩托车疾速行驶的噪音。
环境检测技术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了解环境检测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 使学生掌握环境检测设备的使用和操作流程。
3. 帮助学生理解环境检测数据的意义,学会分析环境质量状况。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独立操作环境检测设备,进行实地检测的能力。
2. 提高学生运用环境检测数据,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沟通表达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增强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认识,树立绿色发展的理念。
2.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实践,具有良好的社会责任感。
3. 培养学生勇于探索、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旨在培养学生掌握环境检测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学生特点:本课程针对的是高中年级学生,他们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好奇心强,善于合作,但实践经验不足。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达到上述课程目标,为后续的环境保护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1. 环境检测技术的基本概念与原理- 环境检测的定义与作用- 环境检测的原理及方法分类- 教材第二章:环境检测基础知识2. 环境检测设备的使用与操作- 常用环境检测设备的功能与结构- 设备的操作流程及注意事项- 教材第三章:环境检测设备与操作3. 环境检测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数据收集、整理与处理方法- 环境质量评价标准及分析方法- 教材第四章:环境检测数据统计分析4. 实地环境检测实践- 实地检测方案设计与实施- 检测数据现场记录与处理- 教材第五章:环境检测实践案例5. 环境检测与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与现状- 环境检测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教材第六章:环境检测与环境保护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本课程共计16课时,按以下进度进行教学:1. 第1-2课时:环境检测基本概念与原理2. 第3-4课时:环境检测设备的使用与操作3. 第5-6课时:环境检测数据的处理与分析4. 第7-12课时:实地环境检测实践(含前期准备、实践操作、总结分析)5. 第13-16课时:环境检测与环境保护三、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以下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1. 讲授法:- 用于讲解环境检测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方法等理论知识,使学生建立系统的知识框架。
环境课程设计任务书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环境问题的基本概念,掌握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2. 学生能掌握我国环境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了解环境保护的政策与法规。
3. 学生能了解环境科学的基本原理,理解生态系统的平衡与可持续发展。
技能目标:1. 学生具备收集、整理和分析环境数据的能力,能运用图表等形式进行展示。
2. 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遇到的环境问题,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措施。
3. 学生具备参与环境保护活动的能力,能够设计并实施简单的环保项目。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认识到环境保护的紧迫性和责任感,树立绿色生活理念。
2. 学生能尊重自然、珍爱生命,关注生态环境问题,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
3. 学生通过学习环境课程,培养团队协作、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环境科学启蒙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
学生特点:六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能力,对现实生活中的环境问题充满好奇。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其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具备环境保护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形成良好的环境素养。
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学习成果,以便于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环境问题基本概念: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枯竭等。
教材章节:第一章 环境与环境问题2. 我国环境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现状及主要原因。
教材章节:第二章 我国环境现状与挑战3. 环境保护政策与法规:国家环境保护政策、法律法规及其实施。
教材章节:第三章 环境保护的政策与法规4. 环境科学基本原理: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物质循环等。
教材章节:第四章 环境科学基本原理5. 生态平衡与可持续发展:生态平衡的概念、可持续发展战略。
教材章节:第五章 生态平衡与可持续发展6. 环境数据收集与分析:收集环境数据的方法、数据分析技巧。
环境监测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目的和意义;2. 让学生掌握环境监测中常用的参数及其测量方法;3. 使学生了解环境质量评价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环境监测设备进行实际操作的能力;2. 培养学生分析环境监测数据,发现环境问题的能力;3. 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环境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和使命感;2. 激发学生关注环境问题,积极参与环境保护行动;3. 引导学生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倡导低碳生活。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课程,旨在通过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相结合,提高学生对环境监测的认识和技能。
学生特点:学生为八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自然科学基础,好奇心强,善于观察和思考,但实践经验不足。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达到以下具体学习成果:1. 能够阐述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目的和意义;2. 能够熟练操作环境监测设备,进行常见参数的测量;3. 能够分析监测数据,评价环境质量,发现环境问题;4. 能够提出针对性的环境保护措施,积极参与环保行动;5. 树立环保意识,自觉践行低碳生活。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依据课程目标,结合教材《环境科学》相关章节,组织以下教学内容:1. 环境监测基本概念与目的- 教材第3章:环境监测概述- 内容:环境监测定义、分类、目的和意义2. 环境监测参数与测量方法- 教材第4章:环境监测参数及其测量技术- 内容:水质、空气质量、土壤质量监测参数;常见监测设备及其操作方法3. 环境质量评价- 教材第5章:环境质量评价方法- 内容:环境质量评价原则、方法和案例分析4. 实践操作与数据处理- 教材第6章:环境监测实践操作- 内容:监测设备操作、数据采集、处理与分析5. 环境保护措施与行动- 教材第7章: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内容:环境保护策略、措施及学生行动指南教学进度安排:1. 第1周:环境监测基本概念与目的(第3章)2. 第2周:环境监测参数与测量方法(第4章)3. 第3周:环境质量评价(第5章)4. 第4周:实践操作与数据处理(第6章)5. 第5周:环境保护措施与行动(第7章)教学内容确保科学性和系统性,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全面掌握环境监测相关知识。
环境监测课程设计报告书计 设 程成果报告书时间:2011年12月目录第一章、前言................................................ 第二章、监测目的与基础资料收集 ............................. 第三章、监测断面与采样点的设置3.1.监测断面的设置 ........................................................3.2.取样断面的垂线布置.....................................................3.3.取样线上水深的确定..................................................... 第四章、各监测项目的实验方法4.1.水温测定方法 ..........................................................4.2. PH的测定方法.........................................................4.3.电导率的测定方法.......................................................4.4.溶解氧的测定方法.......................................................4.5.氨氮的测定方法.........................................................4.6. COD的测定方法....................................................... 第五章、监测方案与实施计划的制定5.1.样品采集....... ・・・・ ........ ・・•・・...... *********** ..........5.2.样品保存与运输.........................................................5.3.样品与处理.............................................................5.4.分析方法............................................................... 第六章、质量控制............................................ 第七章、各监测项目的数据处理与误差分析7.1.水温、PH、电导率、溶解氧处理..........................................7. 2.氨氮的数据处理.........................................................7. 3. COD的数据处理........................................................ 第八章、环境水体水质总体评价第九章、课程设计总结第十章、参考文献第十一章、附录第一章、前言一、环境监测的内容:环境检测的过程一般为接受任务,现场调查和收集资料,监测计划设计,优化布点,样品采集,样品运输和保存,样品的预处理,分析测试,数据处理, 综合评价等。
2007级环境科学专业《环境监测实习》任务书1、目的及意义①训练学生独立完成一项模拟或实际监测任务的能力。
②使学生学会合理地选择和确定某监测任务中所需监测的项目,准确选择样品预处理方法及分析监测方法。
③训练学生科学地处理监测数据的能力,对各项目监测结果的综合分析和评价能力。
2、任务①对监测区域进行现场调查,制订空气、水及噪声环境监测方案。
②采集环境样品,包括水及大气采样。
③对环境样品进行分析测试。
④数据处理,以合理的方式表示监测结果。
⑤写出环境监测实习报告,并对监测区域水、空气、声环境质量进行简单评价。
3、《环境监测实习》内容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长沙校区包括东校区、西校区(原经干院校区)的空气环境、水环境及声环境质量监测。
3.1校园的空气质量监测范围:教师居住区、学生居住区、教学区以及校园周边地域。
项目:大气环境质量监测常规项目:PM10,NO2,SO2。
3.2 校园的水质量监测范围:食堂废水、教工生活区废水,学生生活区废水,校园地表水。
项目:COD cr、pH、SS。
3.3 校园的声环境质量监测范围:整个校园兼顾教师居住区、学生居住区、教学区以及校园周边地域。
项目:L eqA(连续等效A声级)4 实习要求①要求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实地调查,每个学生都自己动手亲自制订方案,设计分析操作过程,处理实验数据,写出实习报告。
②实事求是地报出监测结果,实验结果准确可靠。
5 实习时间安排( 实习时间共一周,2010.07.04_----2010.07.10 ) 2010.07.04 分组,组内分工,以组为单位,确定监测点位,制订监测方案2010.07.05 准备采样,分析的仪器,配制相应的试剂2010.07.06—2010.07.08 现场采样,实验室分析2010.07.09—2010.07.10 数据处理,得出监测结果,写出环境监测实习报告。
2007级环境科学专业《环境监测实习》指导书1校园空气质量监测1.1校园空气监测方案的制订对监测区进行现场调查,对以下调查内容以表格或其他能清晰表达的形式加以记录:①监测区大气污染源、数量、方位、排出口的主要污染物及排放量、排放方式,同时了解所用原料、燃料及消耗量等。
目录一、监测背景二、监测目的及意义三、现场调查及考研四、采样点的布设五、监测项目及其频率六、室内环境污染物的限值七、采样方法(主要是甲醛、氨、细菌总数和氡的测定方法)和数据处理及结果分析八、质量保证和措施九、华东交通大学室内空气综合评价十、环境监测课设所得到的收获和体会十一、参考文献一、监测背景华东交通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工、管、经、文、法、理、教育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
坐落于风景秀丽的江西省南昌市经济开发区。
学校占地面积2800余亩,山清水秀,景色宜人,为“全国部门造林绿化300佳单位”,是名副其实的花园式大学。
二、监测的目的和意义目的:(1)通过实验进一步巩固课本知识,深入了解空气环境中各污染因子的具体采样方法、分析方法、误差分析及数据处理等方法。
(2)对校园的室内空气环境连续监测,评价校园的室内空气环境质量,为研究校园室内空气环境质量变化及制订校园环境保护规划提供基础数据。
(3)评价华东交通大学食堂,宿舍,教学楼和实验室的室内空气质量,为研究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条件提供依据。
(4)培养我们的团结协作精神及综合分析与处理问题的能力。
意义:室内空气污染物的种类很多,污染源很广泛,影响因素也很复杂。
对人体健康造成的危害也是多方面的。
近年来,更多感到研究室内空气质量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其主要原因有一下三点:(1)室内环境是人们接触最频繁、最密切的环境之一。
(2)室内空气污染物的种类日趋增多。
(3)建筑物密闭程度的增加,使得室内污染物不易扩散,增加了室内人群对污染物接触的水平。
至今,室内空气已经成为人们和有关政府部门和组织极为关注的环境问题之一,室内空气质量的监测是环境和卫生监测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通过监测工作,了解室内污染物来源、种类以及污染水平和浓度变化规律,为评价、管理和改善室内空气质量,保护人体健康,提供科学依据。
所以,本课设的意义不言而喻。
通过监测校园室内空气质量,为环境质量不好的地方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打造一个环境质量优异的校园学习生活环境。
《环境监测》课程设计成果报告书目录第一章、前言·······················································第二章、监测目的与基础资料收集································第三章、监测断面与采样点的设置3.1.监测断面的设置··················································3.2.取样断面的垂线布置··············································3.3.取样线上水深的确定··············································第四章、各监测项目的实验方法4.1.水温测定方法····················································4.2.PH的测定方法····················································4.3.电导率的测定方法················································4.4.溶解氧的测定方法················································4.5.氨氮的测定方法··················································4.6.COD的测定方法··················································第五章、监测方案与实施计划的制定5.1.样品采集························································5.2.样品保存与运输··················································5.3.样品与处理······················································5.4.分析方法························································第六章、质量控制·················································第七章、各监测项目的数据处理与误差分析7.1.水温、PH、电导率、溶解氧处理····································7.2.氨氮的数据处理··················································7.3.COD的数据处理···················································第八章、环境水体水质总体评价第九章、课程设计总结第十章、参考文献第十一章、附录第一章、前言一、环境监测的内容:环境检测的过程一般为接受任务,现场调查和收集资料,监测计划设计,优化布点,样品采集,样品运输和保存,样品的预处理,分析测试,数据处理,综合评价等。
环境监测课程设计题目运河水体中无机物的测定专业环境工程班级环工092 班所在学院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指导老师陈梅兰、王莉、邵波小组成员陈丹丹、郑潇潇、邵丹阳、陈忠、刘长完成时间:2011年12月目录1.课程设计方案 (5)1.1运河水质监监测基础资料的收集 (5)1.2监测断面和采样点的设置 (6)1.3取点断面平面图72. 实验部分 (7)2.1邻菲啰啉分光光度法测定水中铁含量 (7)2.2丁二酮肟(二甲基乙二醛肟)分光光度法测镍 (11)3.结果分析及讨论 (14)3.1测定结果分析 (14)3.2水体重金属污染的危害 (15)京杭大运河杭州段(拱宸桥至武林门河段)水体中无机物的测定(浙江树人大学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浙江杭州310015)摘要:通过检测运河水体中金属阳离子(铁离子、镍离子)的含量,来评定从拱宸桥至朝晖桥这段运河的水质状况极其水质污染程度。
在考察拱宸桥至朝晖桥河段之后,选取拱宸桥、大关桥、卖鱼桥、德胜桥和朝晖桥五个断面取水样进行测定。
检测结果显示该河段水质为Ⅳ类和Ⅴ类水。
运河水质不容乐观。
关键词:金属阳离子、分光光度法Beijing-hangzhou the Grande Canale Hangzhoucanal section(from the Gongcheng to the Wulin) waterInorganic matter testing(Biology and Environment Engineering College of Zhejing Shuren University,Hangzhou,310015 China)Abstract:Through determination metal cation (Iron、Nickel) contectto evaluation the the water pollution situation assessment form rom the Gongcheng to the Wulin canal section. After Investigate the canal section rom the Prize to the Wulin , we chose Gongcheng、Daguan、Maiyu、Desheng and Zhaohui five bridges to determination. Testing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water quality for IV and V type water. Canal water quality nots allow hopeful.Key words: metal cation, spectrophotometric method引言京杭大运河全长1794千米,是世界上最长的一条人工运河,是我国重要的一条南北水上干线。
一、环境监测课程设计任务书
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
学生姓名:董焕鼎专业班级:12级环境监测与评价
指导老师:汤平工作部门: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一、课程设计题目
1、湖北理工学院校园空气环境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
2、黄石市磁湖水环境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
二、课程设计内容(含技术指标)
1、湖北理工学院校园空气环境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现场调查,收集资料,优化布设三个采样点,监测四个项目:TSP、SO
2、NO2、PM10;改善校园空气环境的对策和建议,总结。
2、黄石市磁湖水环境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现场调查,收集资料,优化布设三个采样点监测四个项目:pH、六价铬、COD、DO;改善磁湖水环境的对策和建议,总结。
三、进度安排
1、2013年第周(12月日)收集相关资料,在实验室做准备工作及布点、采样。
2、2013年第周(12月日)监测分析、整理和统计数据,完成编写设计报告。
四、基本要求
1、符合我国《环境检测技术规范》布点、采样、分析与监测。
2、环境监测数据可靠分析,监测数据整理与数据统计的科学性。
3、课程设计报告规范,层次分明与编写格式是否达到要求,条理清晰与文理通顺。
4、监测过程中的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
5、监测与评价的结论明确。
6、防治措施的合理。
环境科学教研室主任签名:
2013年12月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