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罗齐
- 格式:ppt
- 大小:1.04 MB
- 文档页数:19
简析克罗齐的艺术观引言1866年克罗齐出生于意大利的那不勒斯的一个富裕家庭,良好的家庭背景为克罗齐早期的启蒙教育提供了条件。
1883年,克罗齐在地震中失去了家人,克罗齐转而全心投入学术研究以摆脱其多带来的覆巢的苦痛。
克罗齐倾心于历史的研究,以此为起点,开启他的理论生涯。
1913年克罗齐创办了杂志《批评》,其学术也进而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
克罗齐通过杂志发表了众多作品,涉及多个领域,包括哲学、经济学、美学、文学等等,几乎涵盖他全部著作。
克罗齐不仅仅在知识界引起人们的关注,同时也在政界有所成就,他坚决反对法西斯,成为当时反法西斯知识分子的精神领袖,并为其起草《宣言》。
克罗齐一生都致力于为国家工作,1952年11月20日,克罗齐逝世于他挚爱的故土那不勒斯,享年86岁。
克罗齐一生博览群书,投身于理论研究。
从哲学到美学,从美学到艺术史,从艺术到语言学,从历史到经济,从经济到政治,从政治到伦理……克罗齐集各家之学,从众多前辈先哲身上汲取滋养。
广泛的阅读和涉猎为其理论的完备系统奠定了基础。
克罗齐的艺术观正是建立于理论体系之上。
克罗齐治学严谨,对于其理论的完善贯穿他的一生。
从1901年的《美学原理》到1912年的《美学纲要》,克罗齐一步步丰富和修正其美学理论,进而丰富其艺术理念。
克罗齐的艺术理念在西方美学史上的地位,正如美国学者吉尔伯特和德国学者库恩所说:“在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的交替时期及以后至少二十五年间,贝奈德托·克罗齐关于艺术是抒情的直觉的理论,在美学界居统治地位。
”韦勒克称他为“西方四大批评家”的第一人。
在我国,我们通过朱光潜先生的引译从而接触克罗齐。
而后朱立元、周来祥、曾繁仁等著名美学家都曾阐述过其思想。
目前,研究克罗齐的文论多是关于其历史观方面的,对于艺术理论研究的有:马海良和张敏的《克罗齐艺术批评本体论》、夏中义的《重读克罗齐》、张敏的《克罗齐与西方美学现代转型》、郁敏《从克罗齐到苏珊朗格——对情感表现说的新认识》等等。
对克罗齐“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观点的分析与批评贝奈戴托·克罗齐(1866—1952)是意大利著名文艺批评家、历史学家、哲学家,有时也被认为是政治家。
他在哲学、历史学、历史学方法论、美学领域颇有著作,他也是一位杰出的自由主义者。
[1]他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意大利著名的哲学家,新黑格尔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一生著作等身,约有八十余部作品,但他最有成就的哲学观点写在四本书中:《美学原理》(1902)、《逻辑学》(1908)、《历史学的理论与实际》以及《实践活动的哲学》(1908)。
克罗齐的《历史学的理论与实际》是他在历史哲学著作中的代表作。
也正是在这一本书中他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命题即“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我们不难发现在很多文学评论或是文学作品中,我们总能看到人们用到克罗齐的这个命题“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当然这个伟大的命题被引用无可厚非,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人们对于这个观点的误解。
现在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克罗齐的这个观点进行评析。
一、克罗齐的关于历史的看法的发源和他的《历史学的理论与实际》克罗齐非常尊重维科,也赞同他在历史学上的观点:“历史应该有哲学家来写”。
克罗齐的论历史让这个观念更进一步,将历史看成“运动中的哲学”。
克罗齐的许多基本观念脱胎于狄尔泰,克罗齐曾明确地说:“历史主义就是要肯定生活与实在就是而且仅只是历史”。
正是这种极端的唯心主义一元论的立场构成了克罗齐的历史主义最为鲜明的特征。
[2]他的《历史学的理论与实际》这一书是他对于这个观点的最好的论证,他在这本书中从强调编年史与历史的区别入手来开宗明义。
在他看来,编年史是假历史学,是指没有生命的死的材料的堆积;历史学则是真的历史,是活的历史。
所谓的历史应该是活着的历史,都是我们从现实有感而发进行研究的历史。
过去的历史之所以能够引起我们的兴趣是因为它和我们的生活直接相关,不然就不会引起我们的注意,只能是死的历史了。
历史本身就是生活,就是现实的精神生活。
克罗齐美学的启示一、克罗齐的哲学-历史体系概述克罗齐是二十世纪具有广泛影响的哲学家、历史学家和美学家。
他是意大利新黑格尔主义的最大代表。
克罗齐观点的形成过程是漫长而又复杂的,直接给予他有力影响的是黑格尔、维科和弗·德·桑克蒂斯。
这三个人代表了克罗齐的三大兴趣:哲学、历史和文学。
克罗齐的哲学体系基本上是在本世纪最初的二十年内形成的。
他写了四卷本的《精神哲学》,其中依次论述了美学、逻辑学、经济学、伦理学和历史。
他是个唯心主义者,并从一元论的角度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他否认物质和自然界的存在,“连研究精神与其并不存在的对方这两种概念之间的联结和相互关系也是没有根据的”。
他认为,我们思维的实质或题材是心理、生活或精神。
人们只能确信心理或精神活动的存在,而任何“超验”实体的假设都是不正确的。
由此他把哲学定义为关于精神的科学。
他说:“精神就是整个现实……除精神以外没有其他现实,除精神哲学之外没有其他哲学。
”他把精神世界和客观世界等同起来,把哲学和历史也等同起来。
依照克罗齐的学说,精神活动分为认识和实践两类。
这两者属于低高“两度”,彼此循环产生。
这两度又各分为两阶段。
认识活动分为直觉的和逻辑的,实践活动分为经济的和伦理的,相应于直观、抽象、经济及伦理活动的是美、真、利、善的概念,分别归美学、逻辑学、经济学和伦理学来研究。
这四者构成了哲学,而历史是对精神、生命和人类活动的具体研究,它于上述四种概念都可应用。
因此,历史是最宏伟深奥的学科,并与哲学本身同一。
历史学家必须对他所研究的事件进行理解和评价,因此又成为哲学家。
克罗齐认为一切历史都是现代史,因为理解和评价事件就必须要使它们再现和复活。
克罗齐对黑格尔的批判是两方面的。
他不但反对超出直观和在抽象活动之外去思索任何“超验”实(体),甚至对黑格尔的“绝对理念”这种超验实体的观点也不能接受。
他认为原则上绝不能承认物质世界的存在,即使把后者理解为观念的异在也不行。
克罗齐美学思想“艺术即直觉、即表现”理沦克罗齐(BenedettoCroce,1866-1952),意大利哲学家、历史学家和美学家,出生于维柯的故乡、意大利南部那不勒斯一个地主家庭。
富裕的家境使克罗齐能够将毕生大部分精力投入学术研究,最终成为意大利的学术巨壁。
在政治上,克罗齐是一位积极的政治活动家,曾两次出任政府的内阁部长。
墨索里尼法西斯统治时期,他拒绝效忠法西斯政权,被撤去部长职务。
慑于他在意大利的声名,墨索里尼才未敢杀害他。
克罗齐早年曾受过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但他从来没有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相反从唯心主义的立场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作了修正。
1902年,克罗齐创办了意大利著名杂志《批判》,并长期担任主编。
从那时起他着手建立自己的精神哲学体系,也正是在这一年他完成了《精神哲学》的第一部著作《美学》。
在哲学上,克罗齐被公认为是意大利新黑格尔主义的首要代表,其哲学思想深受黑格尔客观唯心主义的影响。
在他一生的学术生涯中,除黑格尔之外,还有两位人物曾对他发生重要影响,这就是他的两位意大利前辈维柯和德桑克蒂斯。
他们给在历史研究和文学研究方面给克罗齐以重要的影响。
克罗齐一生著作甚丰,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因卷本《精神哲学》,包括《美学》(1902年)、《逻辑学》(1905-1909)、《实践哲学》(1909年)、《历史学》(1914年)。
他的主要美学著作陈《美学》即《作为表现的科学和一般语言学的美学》(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是《美学原理》,第二部分是《美学的历史》)之外,还有《美学纲要》(1912年)、《诗论》(1936年)等。
克罗齐的精神哲学体系克罗齐是一位唯心主义哲学家。
作为一位新黑格尔主义者,他是从右的方面批判和承袭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的。
一方面他继承了黑格尔把绝对和普遍的精神当作世界万物基础的客观唯心主义观点,另一方百他否定黑格尔所承认的人以外的物质世界和自然界的真实存在,认为除了精神之外没有任何真实的存在,唯有精神存在,精神创造了一切(历史和事物),正是精神赋予了精神的对象以规定性的东西。
克罗齐的简介克罗齐是意大利著名的哲学家,他的哲学代表作有《美学原理》、《逻辑学》、《历史学的理论与实践》以及《实践活动的哲学》。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克罗齐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克罗齐的简介贝奈戴托·克罗齐(Benedetto Croce ,1866年2月25日—1952年11月20日)是意大利着名历史学家、哲学家。
生于意大利阿布鲁佐区的佩斯卡塞罗利。
他出生于富贵望族,从小受到严格的天主教式的教育。
大约十六岁时,他放弃天主教信仰,形成了一种个人的精神生活观。
在他的观点中,宗教只是一种历史的习俗,人们可以在其中释放创造性的力量。
直至逝世,他都保持着这个观点。
1883年,他在伊斯基亚的卡萨米乔拉和家人欢度假期时,一场地震来袭,震塌了房屋。
他的父母,以及唯一的姐姐死亡。
而他被埋在里面很久,几乎死掉。
此次事故之后,他继承了家产,和叔本华很相像,他可以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过上相对闲暇的生活。
他得以在哲学上投入大量精力,像一个独立知识分子在那不勒斯的住宅中写作。
随着他名气日增,许多人希望他从政,虽然他不愿如此。
他被任命为公共教育并在这个位置上呆了一年。
其后的1910年,他迁任意大利参议院议员,这是一个终身职位。
他在一战期间公开反对意大利参战,认为这是一次自杀性的贸易战争。
虽然最初这使得他名誉受损,但战后他不仅恢复了名誉,而且益发受到公众喜爱。
在1923年,他亦帮助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国立图书馆搬迁至皇宫。
克罗齐的哲学思想因为黑格尔以及其他德国观念论思想家的强烈影响,克罗齐发展了一种自称为“精神哲学”。
他更愿意称之为“绝对理想主义”或“绝对历史主义”。
克罗齐的工作可以被认为是第二次尝试(第一次是康德)弥合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或者分别叫做先验哲学和感觉论) 。
他把自己的方法称为内心主义,他关注在特定的时间与地点中的生活状态的人的经验。
因为现实的扎根于内心存在,而内心存在只能来源于现实经验,所以克罗齐将美学视为其哲学的基础。
读克罗齐《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上读克罗齐《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上)2010-02-23 17:14商务印书馆"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作者意大利的贝奈戴托克罗齐(BenedettoCroce,公元1866--1952年)。
克罗齐是著名的哲学家,新黑格尔派代表之一。
傅任敢先生从道格拉斯安斯利英译本转译。
克罗齐把本书收入他的《精神哲学》,列为第四卷。
其他三卷分别为"作为表现科学的美学","作为纯粹概念科学的逻辑学"和"实用哲学"。
本书是克罗齐的历史观,用他的话来说是"我的史学理论的加深与扩大"(克罗齐《意大利文第一版序》)。
初读克罗齐书,似乎有在名词间绕来绕去的感觉,当潜心思考他的论述就体会到他的论断是深刻的精确的,许多见解是超越社会普遍认同的概念的。
道理极其深刻,对我们了解历史、了解社会、把握人生极有价值。
其中关于个人内心、个人思想的许多说法与王阳明的心学有不少类似之处。
第二编是谈欧洲的历史的,由于欧洲历史知之甚少,读不大懂。
第一编:史学理论。
一:历史与编年史克罗齐认为历史是前人的作为凭证的叙述。
这种过去的事实总会与我们现在的生活兴趣打成一片的,为今天的生活提供教益。
历史是生活的教师。
我们今天的生活和思想与历史是不可分割的,历史是确凿的实用的。
历史是深入到事件的核心的,而编年史则是事件的外表或表面。
文献与批判就是生活与思想,是真正的历史。
古人建造墓室并不是愚蠢的错觉,而是肯定个人工作的不朽的道德行动。
它为我们提供了确凿的历史凭证。
当我们需要它时,它就复活了,过去变成了现在。
过去时代的私人笔记、图书馆、挡案室、博物馆保存的大量的历史资料,我们不去打开它,它仍然只是"死尸",所以说历史存在于我们每一个人身上,只有用我们心胸的熔炉才能熔化这些历史的存留,使这些确凿的资料变成真实。
克罗齐美学思想“艺术即直觉、即表现”理沦克罗齐(BenedettoCroce,1866-1952),意大利哲学家、历史学家和美学家,出生于维柯的故乡、意大利南部那不勒斯一个地主家庭。
富裕的家境使克罗齐能够将毕生大部分精力投入学术研究,最终成为意大利的学术巨壁。
在政治上,克罗齐是一位积极的政治活动家,曾两次出任政府的内阁部长。
墨索里尼法西斯统治时期,他拒绝效忠法西斯政权,被撤去部长职务。
慑于他在意大利的声名,墨索里尼才未敢杀害他。
克罗齐早年曾受过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但他从来没有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相反从唯心主义的立场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作了修正。
1902年,克罗齐创办了意大利著名杂志《批判》,并长期担任主编。
从那时起他着手建立自己的精神哲学体系,也正是在这一年他完成了《精神哲学》的第一部著作《美学》。
在哲学上,克罗齐被公认为是意大利新黑格尔主义的首要代表,其哲学思想深受黑格尔客观唯心主义的影响。
在他一生的学术生涯中,除黑格尔之外,还有两位人物曾对他发生重要影响,这就是他的两位意大利前辈维柯和德桑克蒂斯。
他们给在历史研究和文学研究方面给克罗齐以重要的影响。
克罗齐一生著作甚丰,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因卷本《精神哲学》,包括《美学》(1902年)、《逻辑学》(1905-1909)、《实践哲学》(1909年)、《历史学》(1914年)。
他的主要美学著作陈《美学》即《作为表现的科学和一般语言学的美学》(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是《美学原理》,第二部分是《美学的历史》)之外,还有《美学纲要》(1912年)、《诗论》(1936年)等。
克罗齐的精神哲学体系克罗齐是一位唯心主义哲学家。
作为一位新黑格尔主义者,他是从右的方面批判和承袭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的。
一方面他继承了黑格尔把绝对和普遍的精神当作世界万物基础的客观唯心主义观点,另一方百他否定黑格尔所承认的人以外的物质世界和自然界的真实存在,认为除了精神之外没有任何真实的存在,唯有精神存在,精神创造了一切(历史和事物),正是精神赋予了精神的对象以规定性的东西。
克罗齐的精神哲学1、克罗齐的生平活动贝奈戴托·克罗齐不仅是意大利新黑格尔主义的首要代表,也是本世纪以来西方影响最大的哲学家之一。
他在哲学上和政治上部经历了一个复杂的演变过程。
本世纪90年代中期,在意大利马克思主义者拉布里奥拉等人的影响下他研究过黑格尔哲学和马克思主义。
1900年出版了《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与历史唯物主义》(论文集),其中表示了对马克思主义的同情,但对马克思主义的一些基本原理进行了歪曲和修正。
伯恩斯坦等著名的修正主义者承认受到他的影响。
1902年克罗齐创办了著名的《批判》杂志,这成了他思想发展的重要转折点,从此他着手建立自己的精神哲学体系。
他最主要的哲学著作为四卷本《精神哲学》(或译《心灵哲学》),其中包括《美学》(1902)、《逻辑学》(1905-1909)、《实践哲学》(1909)、《史学》(1914)。
他的主要著作还有《黑格尔哲学中的活的东西和死的东西》(1907)、《美学原理》(1910)、《伦理和政治》(1931)、《史学与道德理论》(1950)、《黑格尔研究与哲学解说》(1952)等。
克罗齐的政治立场总的来说属资产阶级自由派,曾二次出任资产阶级政府的内阁部长。
他对法西斯主义抱过幻想,甚至认为它是摆脱无政府主义状态的唯一出路,在上院投过对墨索里尼的信任票。
但当墨索里尼上台实行法西斯专制统治时克罗齐成了坚定的反法西斯主义者,并由此而与他的学生和朋友、意大利另一个著名的新黑格尔主义者金蒂雷公开分裂。
2、精神哲学的理论体系克罗齐继承了黑格尔把绝对和普遍的精神当作世界万物的基础的客观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但他往往又把这种普遍的精神与人的主观的心灵相提并论,他否定黑格尔所承认的人以外的物质世界、自然界(作为绝对观念的"异在")的存在,认为这种观点太不彻底。
黑格尔"授予自然界一定地位,从而与自己学说的优秀部分发生矛盾……。
他把一部分精神划给自然界,徙劳无益地把精神和这个并不存在的实在结合在一起。
克罗齐直觉表现说名词解释克罗齐在其《美学原理》中将美学定义为研究直觉或表现的科学。
直觉是心灵活动的起点,也是认识的最初阶段。
直觉起于“感受”。
当主体见到一个事物时,感官便受到刺激,由此而产生“感受”。
感受所得为“印象”。
“感受”与“印象”只是心灵被动领受到的无形式的东西,还没有经过心灵的作用或心灵的创造,因而还处于直觉线之下;只有当这些“感受”或“印象”经过心灵的综合与联想作用,获得了一定形式时,才构成了直觉。
在克罗齐看来,直觉与表现意思相同。
“内在感受”、“印象”等,统统可称为“情感”,它们只有经过心灵的综合,才获得形式,化为具体的“意象”;而当“内在情感”外化为具体意象时,也就是说情感得到了表现。
因此直觉与表现“非二物而是一体”,是“此出现彼亦出现的东西”,是同一种性质的心灵活动。
“直觉即表现”说,是克罗齐主观唯心主义美学的奠基石。
按照这种解释,人见到的世间万物的形象,都不是客观世界固有的,而是心灵创造的,或者说,是内在情感的表现。
克罗齐依照这一基本观点,给美下了一个定义,并对美、丑分别作出了界定。
他说,美是一种“成功的表现”,而丑则是一种“不成功的表现”。
他解释说,“美现为整一,丑现为杂多”,在“成功的表现”中,心灵用形式把杂多的印象统辖为统一的整体,在“不成功的表现”中,心灵没有把杂多的印象统摄起来,仍是杂多。
克罗齐还用正价值和反价值来界定美丑,他把“成功的表现”称为正价值,把“不成功的表现”称为反价值。
在“成功的表现”中,心灵能达到“自由发展”,伴随产生一种快感,是一种正价值,称为美;在“不成功的表现”中,心灵活动受到阻碍,现出矛盾,伴随产生一种痛感,是一种反价值,称为丑。
依照“直觉即表现”的原理,克罗齐认为艺术同样是一种直觉,因而也是内在情感的表现。
他认为,艺术作为表现与直觉作为表现,区别只是在量上,而不是在性质上。
“有些人本领较大,用力较勤,能把心灵中复杂状态尽量表现出来,这些人通常叫做艺术家。
克罗齐[编辑本段]简介克罗齐(Benedetto Croce,1866—1952)又译柯罗齐。
意大利哲学家、历史学家,新黑格尔主义的主要代表之一。
1883年在罗马上大学。
20世纪20年代形成自己的新黑格尔哲学体系。
1903年起主编《评论》杂志。
1920—1921年任教育大臣。
政治思想上一直是意大利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的领袖人物。
哲学上深受黑格尔影响,但认为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不够彻底。
他把精神作为现实的全部内容,认为除精神之外单纯的自然是不存在的,哲学就是关于精神(全部存在着的现实)的科学,即纯粹的精神哲学。
他的美学思想主要体现在《美学原理》中。
[编辑本段]他的美学思想主要观点《美学原理》的主要观点是“五正”、“五反”。
“五正”是:(1)直觉即抒情的表现。
他不承认世界上有“物质”存在,只承认“材料”(即情感、欲念、快感、痛感等)的存在。
这些“材料”是心灵的产物,它一旦经过直觉,就可以获得“形式”,转化为意象(万事万物)。
一切直觉既来源于情感又表现情感。
(2)直觉即艺术。
心里有了直觉品(直觉到的形象)就等于“表现”了艺术,至于这心中的艺术写不写,画不画,做不做,那是无关的,直觉即艺术。
人人都有直觉,人人都是艺术家。
在艺术家与一般人相比只是在直觉的量上不同。
(3)直觉即欣赏。
欣赏就是用直觉再造艺术家所创造的抒情的意象,从而得到和作者大致相同的体验和感受。
欣赏和创造是统一的,不仅需要鉴赏力,也需要直觉的能力。
(4)直觉的成功表现即是美。
直觉的功用在于给无形式的情感赋予形式,使情感成为意象而“对象化”。
这种“心灵的综合活动”有成功与失败之分,美只是指成功的表现,不成功的表现则是丑。
美感就是成功的表现引起的一种快感。
(5)语言就是艺术。
他继承维柯的形象思维论,认为语言就是一种形象思维,在本质上和艺术相同。
他根本不承认抽象思维和艺术有关,认为把思想当成直觉的活动是荒谬的。
“五反”从反面肯定了艺术是一种纯直觉的存在。
克罗齐美学原理
美学原理是克罗齐提出的一种解释美的概念和判断的方法。
在克罗齐的美学原理中,美并不是客观存在的,而是主观的感受和经验。
克罗齐认为,美是一种审美情感,是我们对外界感知到的事物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克罗齐将美学原理分为两个层面:审美感受和审美判断。
审美感受是指我们对美的主观感受,它是一种情感反应,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感受。
审美感受是基于我们对事物的感知和体验,包括色彩、形状、音乐、舞蹈等方面。
而审美判断则是对美的评价和判断,是一种理性的思考和判断过程。
在克罗齐的美学原理中,审美判断是建立在审美感受的基础上的。
我们通过对审美感受的反思和分析,来进行对美的判断。
这种判断可能是基于我们的知识背景、文化背景和社会经验等方面的因素。
在克罗齐的美学原理中,美不仅仅限于艺术领域,它还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
我们可以通过对各种事物的感知和体验,来发现美的存在。
克罗齐认为,美是一种主观的体验,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感受和判断来发现美。
然而,克罗齐也指出,美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不断演变的。
因此,我们对美的感知和判断也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
总之,克罗齐的美学原理提出了一种解释美的方法和理论,它
强调了美的主观性和情感性,并将美的感受和判断进行了分析和解释。
这一理论对于理解美的本质和美的体验有着重要的意义。
意大利哲学家克罗齐写作的我的哲学
摘要:
1.意大利哲学家克罗齐的《我的哲学》简介
2.克罗齐的哲学思想核心
3.克罗齐对艺术和美学的研究
4.克罗齐的历史观
5.克罗齐的教育观念
6.《我的哲学》在我国的影响和启示
正文:
克罗齐是20世纪意大利著名的哲学家、历史学家和教育家。
他的著作《我的哲学》是他的哲学思想的集中体现,对我国哲学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克罗齐的哲学思想核心是“生活哲学”。
他认为哲学应当关注人的生活,关注人的精神世界。
这一观点突破了传统哲学对理性、逻辑的过度强调,将人的情感、体验、价值等纳入哲学研究的范畴,为哲学研究开辟了新的视角。
克罗齐对艺术和美学的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
他主张艺术是表现个体情感的载体,是人与世界沟通的桥梁。
他认为,艺术创作不仅是个体的精神创造,更是人类集体意识的体现。
这一观点为艺术创作提供了理论指导,也对我国美学研究产生了积极影响。
在历史观方面,克罗齐强调历史是连续的、发展的过程。
他认为,历史不仅仅是事件的堆积,更是人类精神的展开。
这一观点对我国历史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推动了历史学科的发展。
克罗齐的教育观念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他主张教育应以培养人的精神性、道德性为目标,注重个体差异,尊重人的自由。
这一观念对我国教育改革产生了积极的启示作用,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
总之,《我的哲学》作为克罗齐哲学思想的集大成者,对我国哲学、美学、历史和教育等领域的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克罗齐的历史学朱光潜述要(一)克罗齐(B.Croce)是现代意大利新唯心派哲学家的首领,他继承康德与赫格尔的唯心哲学而加以修正扩充,所为所谓新唯心主义(Neoldealism)。
它的要义是心灵活动之外无真实界,心灵活动的生展就是真实界的演变,这生展或演变就是历史,也就是哲学。
因此,哲学的职务就在研究心灵活动的生展。
克罗齐把心灵活动分为“知”(知解的活动Theorectical activity)与“行”(即实用底活动Practical activity)两大阶段。
知又分为个别事物形相的知,叫做“直觉”(Intuition)和诸事物关系或意义的知,叫做“概念”(Conception);前者是想像或艺术底活动,后者是逻辑思考和哲学底活动。
行也分为经济底(Economic),目的在求个别底利益;和道德底(Moral),目的在求普遍底利益。
因此,心灵活动共有四阶段,这四阶段的出发点是直觉,直觉生概念,这两种知生经济底活动,经济底活动生道德底活动,这两种行又供给材料于知,如此逐层向上而又循环无端地生展。
这四阶段之中低者可独立,高者必依据而且包含底者。
例如粗言之,知可离行独立,行却必依据而且包含知;直觉与概念,经济与道德,彼此的关系也是如此。
它们与美、真、益、善四种价值相当,反面就是丑、伪、害、恶。
一切心灵活动都可纳入直觉、概念、经济、道德四阶段;一切事物都可纳入美(丑)真(伪)益(害)善(恶)四种价值。
这四阶段(连它们的价值)的向上底循环底生展就是历史,也就是真实界的演变。
克罗齐把他的哲学叫做“心灵的哲学”(Philos—ophy of spirit),其中头三部《美学》(直觉),《逻辑学》(概念)和《实用活动的哲学》(经济与道德)已经分别讨论这四阶段了,全部“心灵的哲学”本应已告完成。
历史既然就是哲学,就应该在《逻辑学》里讨论。
事实上历史的基本原则确己在《逻辑学》卷二第四章讨论过。
但是还有些关于历史写作的问题在《逻辑学》里不能详(述),所(以)克罗齐另写了一部《历史学》。
克罗齐美学原理美学是一门探讨美的学科,而克罗齐美学原理则是其中的一种重要理论。
克罗齐美学原理是由德国哲学家克罗齐提出的,他认为美学是一门关于感性知识的学科,其目的在于揭示艺术和美的本质。
在克罗齐看来,美学是一种以感性知识为基础的学科,它通过审美经验来揭示艺术和美的本质,因此,克罗齐美学原理强调了审美经验的重要性。
克罗齐美学原理的核心思想是通过审美经验来认识艺术和美。
审美经验是指人们在欣赏艺术作品或感受美的过程中所获得的感性知识。
克罗齐认为,通过审美经验,人们可以感知到艺术作品所蕴含的美,从而揭示艺术和美的本质。
在这一过程中,感性知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只有通过感性知识,人们才能真正理解艺术作品所表达的美感。
克罗齐美学原理强调了审美经验的个体性和主观性。
在克罗齐看来,每个人的审美经验都是独特的,因为每个人对艺术作品或美的感受都是主观的。
正是因为这种个体性和主观性,使得审美经验成为了一种独特的感性知识,它不仅仅是对艺术作品或美的感知,更是对个体内心世界的表达。
克罗齐美学原理对美的本质进行了深刻的思考。
他认为,美并不是客观存在的,而是人们在审美经验中所感知到的一种情感体验。
因此,美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是随着个体的感知而不断变化的。
克罗齐的这一观点对后世的美学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人们重新审视了美的本质和意义。
总的来说,克罗齐美学原理是一种强调感性知识和审美经验的美学理论。
通过审美经验,人们可以认识艺术和美的本质,体验到美的情感体验。
克罗齐的这一理论为我们理解美的本质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视角,对于推动美学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克罗齐美学原理,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艺术和美,感受到审美经验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