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重力坝的材料及构造相关知识

重力坝的材料及构造相关知识

重力坝的材料及构造相关知识
重力坝的材料及构造相关知识

重力坝的材料及构造相

关知识

公司标准化编码 [QQX96QT-XQQB89Q8-NQQJ6Q8-MQM9N]

重力坝的材料及构造相关知识

一、混凝土重力坝对材料的要求

★二、坝体混凝土分区

(一)原因:坝体各部分工作条件不同,为了节约和合理使用水泥,通常将坝体按不同部位和不同工作条件分区,采用不同标号。

(二)为了便于施工,应尽量减少标号的类别,相邻区的强度标号不宜超过两极,免引起应力集中或产生温度裂缝。分区的厚度一般不得小于2-3米,以便浇筑。

★三、横缝

(一)定义:横缝垂直坝轴线,将坝体分成若干坝段。

(二)重力坝横缝作用:1.减小温度应力; 2.适应地基不均匀变形; 3.满足施工要求(如混凝土浇筑能力及温度控制)

(三)间距:12-20米,也有达20米

(四)分类:1.永久性横缝; 2.临时性横缝

四、坝体与基岩面的连接

(一)意义:连接必须紧密,以免发生渗漏,影响坝体稳定。

(二)作法:基岩横向坡(对岸方向)缓于1:2时,坝体浇筑后利用帷幕灌浆对接触灌浆封实;当横向坡陡于1:2时,设接触面止水,在基岩中挖槽嵌入止水片;当横向坡陡于1:1时,按临时横缝处理,在接触面上布设灌浆系统,沿周围嵌入止水片,待混凝土冷却后进行接缝灌浆。

五、纵缝

纵缝两侧的坝块可以单独上升,但高差不宜太大。若高差太大,后浇混凝土的温度和干缩变形,造成灌浆面的挤压和剪切,影响纵缝灌浆,反过来对后浇混凝土块键槽出现剪切裂缝。

六、错缝:缝面不作灌浆处理。浇注块高度在基岩附近—2m,在坝体上部不大于3—4m,错缝间距10—15m,缝的错距不超过浇注块的一半。错缝施工简便,在低坝上使用。

七、斜缝:可大段沿主应力方向设置,因缝面剪应力很小,可以不灌浆。斜缝须在离上游面一定距离处终止。为防止斜缝在终止处向上贯穿,须采用并缝措施:布设并缝钢筋、设并缝廊道等。施工最好使上下块均匀上升。施工复杂,较少采用。施工简便,有利于加快施工进度。坝的整体性好,是发展的方向。但是要注意温控。

八、施工缝(水平工作缝)

九、坝体排水

为减小渗水对坝体的不利影响,在靠近上游面处布设排水管。距上游面要求小于坝前水深的1/10—1/12,使渗透坡降在允许范围内。管距2—3m。管径15—25cm,太小易堵塞。

排水管与廊道连接多采用直通式,且多在上游侧(使廊道干燥)。

★十、廊道系统

(一)定义:为满足施工和适用要求(如灌浆、排水、观测、检查、交通的需要),须在坝体内设置各种廊道。这些廊道相互连通,构成廊道系统。

(二)基础灌浆廊道(三)检查和坝体排水廊道

(四)廊道应力计算和配筋

大孔口应力分析比较复杂,须采用有限元法电算求解,或用结构试算求应力。

小孔口时,用弹性力学中平面问题(无限平板中孔口的应力计算)求解。

(五)横缝的布置

1.墩中分缝:墩厚、工作可靠、不均匀沉降不影响启闭

2.孔中分缝:墩薄,受地基不均匀沉降影响启闭,水流过横缝,局部不平顺。

吸声材料及做法

吸声材料及吸声结构归纳为五大类加以介绍。 1、多孔吸声材料 (1)多孔吸声材料的类型包括:有机纤维材料、麻棉毛毡、无机纤维材料、玻璃棉、岩棉、矿棉,脲醛泡沫塑料,氨基甲酸脂泡沫塑料等。聚氯乙烯和聚苯乙烯泡沫塑料不属于多孔材料,用于防震,隔热材料较适宜。 ?;;(2)构造特征:材料内部应有大量的微孔和间隙,而且这些微孔应尽可能细小并在材料内部是均匀分布的。材料内部的微孔应该是互相贯通的,而不是密闭的,单独的气泡和密闭间隙不起吸声作用。微孔向外敞开,使声波易于进入微孔内。 (3)吸声特性主要是高频,影响吸声性能的因素主要是材料的流阻,孔隙,结构因素、厚度、容重、背后条件的影响。 a.材料厚度的影响任何一种多孔材料的吸声系数,一般随着厚度的增加而提高其低频的吸声效果,而对高频影响不大。但材料厚度增加到一定程度后,吸声效果的提高就不明显了,所以为了提高材料的吸声性能而无限制地增加厚度是不适宜的。常用的多孔材料的厚度为: 玻璃棉,矿棉50—150mm 毛毡4---5mm 泡沫塑料25—50mm b.材料容重的影响 改变材料的容重可以间接控制材料内部微空尺寸。一般来讲,多孔材料容重的适当增加,意味着微孔的减少,能使低频吸声效果有所提高,但高频吸声性能却可能下降。合理选择吸声材料的容重对求得最佳的吸声效果是十分重要的,容重过大或过小都会对多孔材料的吸声性能产生不利的影响。 c.背后空气层的影响 多空材料背后有无空气层,对于吸声特性有重要影响。大部分纤维板状多孔材料都是周边固定在龙骨上,离墙50—150mm距离安装。材料空气层的作用相当于增加了材料的厚度,所以它的吸声特性随着空气层厚度增加而提高,当材料离墙面安装的距离(既空气层的厚度)等于1/4波长的奇数倍时,可获得最大的吸声系数;当空气层的厚度等于1/2波长的整数倍时,吸声系数最小。 d.材料表面装饰处理的影响大多数吸声材料在使用时常常需要进行表面装饰处理.常见的 方法有:表面钻孔开槽,粉刷油漆,利用织布,穿孔板和塑料薄膜等。这些方法都将影响材料的吸声特性。 半穿孔的矿棉吸声板增加了材料暴露在声波中的面积,既增加了有效吸声面积,因此提高了材料的吸声特性。 粉刷油漆等于在材料表面上加了一层高流阻的材料,将会影响材料的吸声特性,特别是在高频段影响更显著。

济南地下地质构造的特点

济南地下地质构造的特点 坐落在渤海以西的陆地,济南本身处于一个直径大约150公里的隐形盆地中心区,正圆形盆地中心区构造通常有大面积的花岗岩山根,这奠定了她地质稳定性偏高的基础。 而在其最靠近渤海海岸的东面,有一个小型盆地,缓冲着来自海洋气流对其岩层的正面冲击。 济南构造的活动性。 济南的中心区构造虽然比较稳定,但她有较大的裂带穿越,同时还被两个中等盆地的环边区裂带穿越中心区局部地区,它们在济南几乎挤在一起,削减济南中心构造地盆,形成了一个对冲的关系。 它们,一个是以临沂为中心,另一个是以石家庄为中心的盆地。 这两个盆地对济南来说,有利也有弊。 利者,它们可破坏穿越济南及其附近的有关较大裂带构造,缓冲其对济南的直接冲击。它们本身的裂带规模不大,不会对济南造成震级 6 级以上活动性的隐患。 弊者,任何一条裂带一有“风吹草动”就会传输流体影响济南,甚至可以在对冲部位交换这些影响。如果同时发生影响,还可以形成“共振”。 因此,济南难免常常被其扰动,在地质和气象方面都会有所反应。 总体来看,济南的构造具有震级 6级以下活动性基础。是一个适宜建设中等以上规模城市的地方。 但在具体布局城市基础建设项目的时候,最好能够规避一些具有隐型裂带的地方,和裂带流体进出口等敏感区域。 此外,其东南面郊区存在一些活动性比较高的岩层,它们是来自临沂盆地中心区的冲击波,在该盆地构造形成时、或大地震时冲击形成的。这一带如果规划和活动不当的话,比如,村庄不可以设置在岩层翻卷的山脚哦。这比较容易导致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如有这样的情况,就要排查迁移啦! 济南岩层多为灰岩,这种岩石的特点是竖直多裂隙,而水平透水性差,加之济南地势南高北低,地下水流向由南向北。 南部山区地表水补给地下水后,流向市区,市区趵突泉、五龙潭、黑虎泉等全群处多裂隙,由于地下水位差,便会形成泉水。

五大类吸声材料及吸声结构简介

五大类吸声材料及吸声结构简介 1、多孔吸声材料 (1)多孔吸声材料的类型包括:有机纤维材料、麻棉毛毡、无机纤维材料、玻璃棉、岩棉、矿棉,脲醛泡沫塑料,氨基甲酸脂泡沫塑料等。聚氯乙烯和聚苯乙烯泡沫塑料不属于多孔材料,用于防震,隔热材料较适宜。 (2)构造特征:材料内部应有大量的微孔和间隙,而且这些微孔应尽可能细小并在材料内部是均匀分布的。材料内部的微孔应该是互相贯通的,而不是密闭的,单独的气泡和密闭间隙不起吸声作用。微孔向外敞开,使声波易于进入微孔内。 (3)吸声特性主要是高频,影响吸声性能的因素主要是材料的流阻,孔隙,结构因素、厚度、容重、背后条件的影响。 a.材料厚度的影响任何一种多孔材料的吸声系数,一般随着厚度的增加而提高其低频的吸声效果,而对高频影响不大。但材料厚度增加到一定程度后,吸声效果的提高就不明显了,所以为了提高材料的吸声性能而无限制地增加厚度是不适宜的。常用的多孔材料的厚度为: 玻璃棉,矿棉50—150mm 毛毡4---5mm 泡沫塑料25—50mm b.材料容重的影响 改变材料的容重可以间接控制材料内部微空尺寸。一般来讲,多孔材料容重的适当增加,意味着微孔的减少,能使低频吸声效果有所提高,但高频吸声性能却可能下降。合理选择吸声材料的容重对求得最佳的吸声效果是十分重要的,容重过大或过小都会对多孔材料的吸声性能产生不利的影响。 c.背后空气层的影响 多空材料背后有无空气层,对于吸声特性有重要影响。大部分纤维板状多孔材料都是周边固定在龙骨上,离墙50—150mm距离安装。材料空气层的作用相当于增加了材料的厚度,所以它的吸声特性随着空气层厚度增加而提高,当材料

材料基础知识

应力:应力(工程应力或名义应力)σ=P/A。式中,P为载荷;A。为试样的原始截面积 应变:应变(工程应变或名义应变)ε=(L-L。)/L。;L。为试样的原始标距长度一般是(20mm 25mm 50mm)引伸计;L为试样变形后的长度 拉伸的应力应变曲线斜率就是拉伸模量。拉伸模量大,拉伸性能好 拉伸模量:(Tensile Modulus)是指材料在拉伸时的弹性,其计算公式如下:拉伸模量(㎏/c㎡)=△f/△h(㎏/c㎡) 其中,△f表示单位面积两点之间的力变化,△h表示以上两点之间的距离变化。更具体地说,△h=(L-L0)/L0,其中L0表示拉伸长前的长度,L表示拉伸长后的长度。 霍普金森压杆应变率:g.mm-3 强度: 模量: 模量=拉伸强度/应变应力应变曲线中最高的拉伸强度通常是最大的应力 力学性能表征量:拉压弯剪 ESEM 环境扫描电镜:environment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Infiltration 渗透渗透物 XRD:X-ray diffraction ,X射线衍射,通过对材料进行X射线衍射,分析其衍射图谱,分析材料的成分等 闪点(Flash point)是指可燃性液体挥发出的蒸汽在与空气混合形成可燃性混合物并达到一定浓度之后,遇火源时能够闪烁起火的最低温度。在这温度下燃烧无法持续,但如果温度继续攀升则可能引发大火。和着火点(Fire Point)不同的是,着火点是指可燃性混合物能够持续燃烧的最低温度,高于闪点。闪点的高低也是染液是否安全的重要指标。 剥离强度(peel strength):粘贴在一起的材料,从接触面进行单位宽度剥离时所需要的最大力。剥离时角度有90度或180度,单位为:牛顿/米(N/m)。它反应材料的粘结强度。如安全膜与玻璃。 MWK 多轴向径向编织复合材料Multi-axial warp knitted Threshold strain level 阈值应变水平 Longitudinal and transverse 横向和纵向的 Through-thickness reinforcement of polymer laminates Changes in the interior structure and mechanical response of composite materials may occur under such conditions内部结构的变化和复合材料的力学响应可能发生在这种情况下 tensile strength and modulus 拉伸强度和模量 specific strength 比强度;强度系数 specific modulus比模量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概况

鄂尔多斯盆地区域地质概况 一、概况 鄂尔多斯盆地的广义地理界线:北起阴山,南到秦岭,东自吕梁山,西至贺兰山,六盘山一线。 盆地含油气地层主要为侏罗系的延安组合三叠系富含延长植物群的一套地层。 盆地内出露的地层包括:太古界至奥陶系,石炭系至白垩系,第三系和第四系,以陆相中生代地层和第四系黄土最为发育且广泛分布,缺失志留系和泥盆系。 二、区域地质构造,构造演化(鄂尔多斯盆地天然气地质) 独立成盆时间应为中侏罗纪末。 太古代—早元古代基底形成阶段:基底岩系由两部分组成:下部为太古界和下元古界下部的结晶岩系,上部为下元古界上部的褶皱岩系,这使得基底具备结晶—褶皱的双重构造。对基地形成起重要作用的构造事件是早元古代早期的五台运动和早元古代晚期的吕梁—中条运动。 中晚元古代坳拉槽发育阶段:这个时期形成了向北收敛向南敞开的贺兰坳拉槽和向北东方向收敛,南西方向敞开的彬县临县坳拉槽,二者时间夹峙着向南倾伏的乌审旗庆阳槽间台地。 早古生代克拉通坳陷阶段: 寒武纪的构造面貌是:初始继承中、晚元古代构造格局,表现为北高南低,中隆(乌审旗一庆阳巾央古隆起带)东、西凹;晚期(晚寒武世)变为南北高、中间低,中凹(盐池、米脂凹陷)南北隆(坏县一庆阳隆起、乌兰格尔隆起)的形态。后者是新的构造体制控制下的构造变形。 奥防纪初始,克拉通整体台升成陆,海水进一步退缩,冶里—亮甲山组仅分布在古陆四周,为厚度数十米至200m的含隧石结核或条带的深灰色白云岩夹灰岩。 早奥陶世的古构造面貌,基本继承晚寒武世的构造轮廓。由于内蒙海槽活动性增强的影响,克拉通北部的乌兰格尔古隆起带仍保持古陆形式,而南部环县一庆阳古隆起则表现为相对校低的水下隆起。

柳江盆地地质发展史中国石油大学

版本一:从区域性地质背景来看,本区前中元古代处于地槽发展阶段。地壳大幅度下降,堆积了巨厚的沉积物,经历了五台运动和吕梁运动。特别是早元古代的吕梁运动,地槽回返,产生了漫长而复杂的褶皱运动,并伴有区域变质作用,混合岩化和花岗岩化作用,逐渐形成了一套巨厚的变质岩,混合岩和混合花岗岩,构成了华北地台结晶基底。结束了前中元古代地槽发展阶段。 之后在元古代末期,柳江地区进入了裂陷槽沉积阶段,沉积了诸如长龙山组石英砂岩。本区晚元古代晚期震旦纪再度成为古陆剥削区。? 从古生代起,本区再度下降,海水由北方侵入,接受沉积,随后海侵扩大,有大量的碳酸岩盐沉积。早奥陶世冶里期海进再度扩大,沉积环境逐渐变为正常浅海较深水环境,以大量的碳酸岩出现为特征。早奥陶世末发生太康运动,华北地台大面积抬升,海水退出。中石炭世早期,本区地壳又开始下降,海水侵入,本区处于滨海沼泽相沉积,形成一套富铝铁质碎屑沉积物。地壳升降频繁,滨海沼泽中有大量植物繁衍,以厥类为主,海洋中则以珊瑚,腕足和双壳类动物最多;晚石炭世地壳略趋稳定,海水时进时退,但以陆相沼泽为主,气候适宜大量植物生长,死后形成巨厚堆积,形成本区含煤地层。二叠纪本区以河流相,湖泊相和沼泽想沉积为主,气候温暖湿润,植物生长繁茂,气候转为干旱时形成一些红色碎屑岩沉积,这个时期也有海水侵入。 本区在二叠系石千峰组地层沉积之后,曾发生过两次大的构造变动。 从晚震旦纪至二叠系末,柳江地区总体以相对稳定沉降为主,沉

积了近3000m的沉积岩系,成为燕山期区域构造运动和火山作用双重控制而形成的柳江火山一构造盆地的基底岩系。古生代末期,由于海西-印支运动的影响,基底岩系遭受南北向的挤压,形成近南北向展布的开阔型柳江向斜构造。从三叠纪末到早侏罗世,受燕山运动的影响,柳江向斜再次遭受近东西向的挤压而进一步褶皱,并在其西翼形成纵向逆掩断裂带.同时,位于其向斜南缘和北缘的近东西向区域断裂带活化,从而形成北、西、南分别由断裂围限的箕形断块,断块沉陷形成断陷盆地.在断陷盆地中的柳江向斜近南北轴线方向的断裂破碎带,是本区早、中侏罗世火山喷发的通道,是由多个岩浆喷发中心构成的裂隙一中心式火山喷发带。本区早、中侏罗世形成的火山岩系则分布于此裂隙一 版本二: 第一节地层发展简史 实习区属于华北克拉通的典型区域,在二十多亿年的地质历史发展进程中、多次构造运动,最终形成了如今的构造格局。在发展进程中,经历过五台运动,吕梁运动,蓟县运动,海西—印支运动,燕山运动以及喜马拉雅运动。有几个阶段:太古代结晶基地形成阶段;新元古代裂陷槽发育阶段;古生代稳定地台盖层发育阶段;中生代燕山期挤压褶皱、断裂和岩浆作用阶段;以及新生代的差异隆升作用阶段。 一、太古代地层发展史 这一阶段地槽处于发展阶段,地壳大幅度下降,堆积了巨厚的沉积物,经历了五台运动和吕梁运动后,地槽回返,产生复杂的褶皱运动,并伴有区域变质作用、形成了绥中花岗片麻岩岩,构成结晶基底。

金属材料基础知识汇总

《金属材料基础知识》 第一部分金属材料及热处理基本知识 一,材料性能:通常所指的金属材料性能包括两个方面: 1,使用性能即为了保证机械零件、设备、结构件等能够正常工作,材料所应具备的性能,主要有力学性能(强度、硬度、刚度、塑性、韧性等),物理性能(密度、熔点、导热性、热膨胀性等)。使用性能决定了材料的应用范围,使用安全可靠性和寿命。 2,工艺性能即材料被制造成为零件、设备、结构件的过程中适应的各种冷、热加工的性能,如铸造、焊接、热处理、压力加工、切削加工等方面的性能。 工艺性能对制造成本、生产效率、产品质量有重要影响。 二,材料力学基本知识 金属材料在加工和使用过程中都要承受不同形式外力的作用,当达到或超过某一限度时,材料就会发生变形以至于断裂。材料在外力作用下所表现的一些性能称为材料的力学性能。 承压类特种设备材料的力学性能指标主要有强度、硬度、塑性、韧性等。这些指标可以通过力学性能试验测定。 1,强度金属的强度是指金属抵抗永久变形和断裂的能力。材料强度指标可以通过拉伸试验测出。抗拉强度σb和屈服强度σs是评价材料强度性能的两个主要指标。一般金属材料构件都是在弹性状态下工作的。是不允许发生塑性变形,所以机械设计中一般采用屈服强度σs作为强度指标,并加安全系数。2,塑性材料在载荷作用下断裂前发生不可逆永久变形的能力。评定材料塑性的指标通常用伸长率和断面收缩率。 伸长率δ=[(L1—L0)/L0]100% L0---试件原来的长度L1---试件拉断后的长度 断面收缩率φ=[(A1—A0)/A0]100% A0----试件原来的截面积A1---试件拉断后颈缩处的截面积 断面收缩率不受试件标距长度的影响,因此能够更可靠的反映材料的塑性。 对必须承受 强烈变形的材料,塑性优良的材料冷压成型的性能好。 3,硬度金属的硬度是材料抵抗局部塑性变形或表面损伤的能力。硬度与强度有一定的关系,一般情况下,硬度较高的材料其强度也较高,所以可以通过测试硬度来估算材料强度。另外,硬度较高的材料耐磨性也较好。 工程中常用的硬度测试方法有以下四种 (1)布氏硬度HB (2)洛氏硬度HRc(3)维氏硬度HV (4)里氏硬度HL 4,冲击韧性指材料在外加冲击载荷作用下断裂时消耗的能量大小的特性。 材料的冲击韧性通常是在摆锤式冲击试验机是测定的,摆锤冲断试样所作的功称为冲击吸收功。以Ak表示,Sn为断口处的截面积,则冲击韧性ak=Ak/Sn。 在承压类特种设备材料的冲击试验中应用较多。 三金属学与热处理的基本知识 1,金属的晶体结构--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根据原子在物质内部的排列方式不同,可将物质分为晶体和非晶体两大类。凡内部原子呈现规则排列的物质称为晶体,凡内部原子呈现不规则排列的物质称为非晶体,所有固态金属都是晶体。 晶体内部原子的排列方式称为晶体结构。常见的晶体结构有:

复杂地质构造的拓扑构建方法研究

复杂地质构造的拓扑构建方法研究 三维地质构造模型是认识地下地层结构并开展地下油气资源勘 探的重要手段。构造建模包括三个要素:几何要素、拓扑要素和属性 要素。其中地质构造模型的拓扑反映了地质曲面之间的空间关系,对 构造模型的表达和控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复杂地质构造建 模向智能建模的方向发展,一个基础的科学问题是构造模型的计算机 认知问题。其中,构造模型的拓扑认知是模型认知的关键。现有对地 质构造模型拓扑的研究是将拓扑作为模型的基本属性从模型的合理 性和不确定性两个方面开展研究。本文从构造模型拓扑的语义描述出发,建立构造拓扑认知的语义模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复杂地质构造 的拓扑提取方法研究。研究工作具有较大的理论意义和实际的应用价值。针对复杂地质构造模型拓扑的计算机认知问题,本文从构造拓扑 的语义描述和构造拓扑的提取方法开展研究。主要工作和贡献如下:1、提出了地质构造模型的语义描述和计算机表征方法。从地质对象和地质对象之间的关系(构造拓扑)出发,建立构造模型计算机认知的语义 描述体系。随后本文定义了一个多层次复杂异质语义网络作为地质语义描述的载体,其中节点是实体的抽象,弧是拓扑关系的抽象,其中同 一层的实体间用邻接关系连接,不同层的实体间用关联关系连接。2、提出了构造模型语义网络的提取方法。在构造模型语义描述的基础上,针对复杂地质构造拓扑网络的构建和提取问题,提出了构造模型的语 义网络提取方法。其基本思想是从构造模型认知的过程出发,从宏观 的地质块到微观的特征点,自顶向下地建立构造模型的拓扑网络。通

过采用实际工区的构造模型数据进行仿真,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3、实现了构造模型语义网络的可视化。拓扑的表征模型实现了构造模型的逻辑描述,在此基础上,开展了拓扑网络的可视化研究。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可视化提高复杂地质构造模型的交互分析能力。其关键问题是拓扑网络的布局问题,本文采用基于力引导算法的拓扑网络混合布局算法,充分展示了拓扑网络的层次和每个层次内各个实体节点的逻辑关系,取得了较好的可视化效果。本文利用实际工区的地质数据,从构造拓扑的语义描述系统设计、构造模型语义网络的建立及语义网络的可视化三个方面开展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材料基础知识

材料基础知识 一、钢板: 钢板按厚度分,薄板<16毫米(最薄0.2毫米),中厚板16-20毫米,厚板>20毫米 薄板的宽度为500-1500毫米;厚的宽度为 600~3000毫米。 薄板按钢种分,有普通钢、优质钢、合金钢、弹簧钢、不锈钢、工具钢、耐热钢、轴承钢、硅钢和工业纯铁薄板等; 按专业用途分,有油桶用板、搪瓷用板、防弹用板等; 按表面涂镀层分,有镀锌薄板、镀锡薄板、镀铅薄板、塑料复合钢板等 表示方式:Q(屈服点)235(屈服强度,xxxMPa)B (质量等级:A:只要求保证化学成分和力学性能;B:要求做常温冲击试验;C、D:要求做重要焊接结构试验,D级为优质,其余为普通) 1、碳素结构钢 性能:牌号:例Q235-A·F,表示σs=235MPa(最小屈服点为235MPa每平方)。 牌号注解:Q是屈服强度A质量等级(有ABCD四级),F沸腾钢。 应用:一般工程结构和普通机械零件。如Q235可制作螺栓、螺母、销子、吊钩和不太重要的机械零件以及建筑结构中的螺纹钢、型钢、钢筋等。

优点:价格低廉,工艺性能(如焊接性和冷成形性)优良 不足: (1)淬透性低。一般情况下,碳钢水淬的最大淬透直径只有10mm-20mm。 (2) 强度和屈强比较低。如普通碳钢Q235钢的σs为235MPa,而低合金结构钢16Mn的σs则为360MPa以上。40钢的σs(屈服指数)/σb(抗拉强度)仅为0.43, 远低于合金钢。 (3)不能满足特殊性能的要求。碳钢在抗氧化、耐蚀、耐热、耐低温、耐磨损以及特殊电磁性等方面往往较差,不能满足特殊使用性能的需求。 2、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GB/T1591-2008,最小屈服点为345MPa)质量等级由A-E 性能: 1.在含碳量方面属于低碳,含碳量一般小于0.20%; 2.在合金方面一元钢和二元钢占有较大的比重; 3.在供货状态方面多为热轧状态交货; 4.不少钢种加入稀土元素以提高综合性能; 5.大部分普通低合金钢是属于铁素体+珠光体型的。 3、热轧钢板(生产一般结构用钢和焊接结构用钢、硬度低,加工容易、延展性能好)GB/T 709适用于轧制宽度不小于600mm的单轧钢板、钢带;GB/T 3274-2007规定。对于厚度为3-400mm的碳钢和低合金热轧钢和厚度

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分类

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分类 复杂: 1、地质灾害发育强烈 2、地形与地貌类型复杂 3、地质构造复杂,岩性岩相变化大,岩土体工程地质性质不良4、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不良 5、破坏地质环境的人类工程活动强烈 中等: 1、地质灾害发育中等 2、地形较简单,地貌类型单一 3、地质构造较复杂,岩性岩相不稳定,岩土体工程地质性质较差4、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较差 5、破坏地质环境的人类工程活动较强烈 简单: 1、地质灾害一般不发育 2、地形简单,地貌类型单一 3、地质构造简单,岩性单一,岩土体工程地质性质良好 4、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良好 5、破坏地质环境的人类工程活动一般 注:每类5项条件中,有一条符合复杂条件者即划为复杂类型。

地质灾害主要分为: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塌陷等六种类型,其中崩塌、滑坡、泥石流是目前所有地质灾害发生次数中最多的三种。上述六种地质灾害类型的特征如下: 崩塌是指地质体在重力作用下,从高陡坡突然加速崩落(跳跃)。具有明显的拉断和倾覆现象。 滑坡是指地质体沿地质弱面向下滑动的重力破坏。滑坡通常具有双重含义,可指一种重力地质作用的过程,也可指一种重力地质作用的结果。 泥石流是指由于降水(暴雨、冰川、积雪融化水)在沟谷或山坡上产生的一种携带大量泥砂、石块和巨砾等固体物质的特殊洪流。其汇水、汇砂过程十分复杂,是各种自然和(或)人为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洞)的一种地质现象。 地裂缝是地表岩层、土体在自然因素(地壳活动、水的作用等)或人为因素(抽水、灌溉、开挖等)作用下,产生开裂,并在地面形成一定长度和宽度的裂缝的一种宏观地表破坏现象。 地面沉降是在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影响下,由于地下松散地层固结压缩,导致地壳表面标高降低的一种局部的下降运动(或工程地质现象)。 地质作用的分类根据产生地质作用的能源及作用发生的部位,地质作用分为内力地质作用和外力地质作用两类 内力地质作用是因地球内部能产生的地质作用,这类地质作用主要发生在地下深处,有的可波及到地表。它使岩石圈发生变形、变位,或发生变质,或发生物质

中国的地质板块结构分析以及四川盆地的形成

中国的地质板块结构分析以及四川盆地的形成 中国地处欧亚板块东接太平洋板块岛弧南接印度洋板块-印度次大陆。就中国大陆的地质构造大地构造而言西北海西褶皱带、东北海西褶皱带、华北地台、扬子陆台扬子地块、华夏陆台华南地块及阿尔卑斯褶皱带青藏高原东中国海由新华夏隆起带与沉降带相间控制着陆、海地区。 中国西部受印度板块向北漂移形成喜玛拉雅山使青藏高原不断的抬升、东部又受太平洋板块的挤压造就了中国东、西两大南北向强烈地震带。因此中国是一个地震多发、地震震灾严重的国家。而日本处于西太平洋板块扩张挤压形成的岛弧更是一个多发地震震灾严重的岛国。四川盆地属扬子陆台一部分称为四川陆台属较稳定的地区但仍经过两次大规模的海浸。第一次从5亿多年前的寒武纪开始延续到3.7亿多年的志留纪不断下陷成了海洋盆地志留纪时发生加里东运动除了西部的龙门山地槽继续下陷外汶川地震发生在四川龙门山逆冲推覆断裂带上其余地区上升为陆。2.7亿…四川盆地属扬子陆台一部分称为四川陆台属较稳定的地区但仍经过两次大规模的海浸。 第一次从5亿多年前的寒武纪开始延续到3.7亿多年的志留纪不断下陷成了海洋盆地志留纪时发生加里东运动除了西部的龙门山地槽继续下陷外其余地区上升为陆。2.7亿年前的石炭纪末发生范围更大的第二次海浸盆地再次为海洋占据。二叠纪时海陆交替形成重庆附近的南酮、松藻、天府等煤矿。二叠纪末盆地西部岩浆喷出峨眉小金顶及清音阁一带的玄武岩就在这时生成。距今1.9亿年的三叠纪印支运动使盆地边缘逐渐隆起成山被海水淹没的地区逐渐上升成陆由海盆转为湖盆。当时湖水几乎占据现今四川盆地的全境称为巴蜀湖从此结束了海浸的历史。在中生代漫长的1亿多年里盆地气候温暖湿润到处生长蕨类、苏铁和裸子植物是又一个成煤期永荣煤矿即在三叠纪和侏罗纪时形成。东起长寿、垫江西到江油、邛崃北抵大巴山麓南到贵州赤水还是天然气富集区。这一时期爬行动物恐龙称霸一时。1957年在合州发现的合州马门溪龙身长22米高3.5米是我国亚洲最大和最完整的恐龙化石。 70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发生又一次强烈的地壳运动燕山运动。盆地四周山地继续隆起同时产生不少大断层如西部的龙门山大断层和东部的华莹山大断层把盆地分为三部分。巴蜀湖缩小为仅有2万平方公里的蜀湖。封闭的盆地地形及急剧缩小的水面使气候逐渐变得干热沉积物由海相、海陆交替相变为陆相大量风化、侵蚀、剥蚀的物质在盆地堆积了数千米厚形成红色和紫红色的砂、泥、页岩。裸子植物不断衰退恐龙神秘的灭绝了。内陆湖泊在干燥条件下经强烈蒸发浓度增大盐分不断积累形成盐湖后来泥沙掩埋而保存于地层之中经过漫长的地质作用形成岩层自贡一带是著名的井盐产地。2000多万年前的新第三纪受喜马拉雅造山运动的影响。距今二、三百万年的第四纪地壳再次发生构造运动。巫山两侧水系溯源侵蚀共同切穿巫山形成举世闻名的长江三峡盆地之水纳入长江水系。从而四川盆地由内流盆地变为外流陆盆由封闭的内流区变为外流区由以堆积为主变为侵蚀为主经历了海盆--湖盆--陆盆的沧桑之变。第四纪是冰川广布的时代盆地西北山地发育大量冰川。冰川消融后大量沉积物由岷江、沱江等携带堆积在西部的凹陷区即以前的蜀湖之中最终形成了成都平原。 附北川为何遭到毁灭性破坏3-1.北川县城为何遭到毁灭性破坏2008.5.12汶川8级大地震发生并持续了120秒左右最根本的强震动力来源是青藏高原和华南地块之间相对运动在断裂带上产生巨大的能量积累和释放。汶川地震发生在四川龙门山逆冲推覆断裂带上。该断裂带是青藏高原和华南地块的边界构造带经历了长期的地质演化具有十分复杂的地质结构和演化历史。龙门山断裂带由三条具有发生强烈地震能力的主干断裂所组成西边一条叫龙门

材料与设计相关知识

材料与设计 可以这样说,材料是设计的基础,没有合适的材料作为根本,再好的设计也不能完美展现,只能是空中楼阁,就好比一句俗话,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首先说说材料,什么是材料?有哪些分类?各有什么特点?又能怎样完美的表现设计的“性格”,对,是“性格”! 材料是人类可以利用制作有用构件,器件或物品的物质,一般指人造的固体物质。材料的发展标志着社会的进步,比如石器的广泛使用是“石器时代”,相似的还有“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等等。材料和信息与能源被称为现代文明的三大支柱。 一些重要的材料: ?金属 ?铁 ?铝 ?铜 ?半金属 ?高分子材料 ?橡胶 ?塑料 ?陶瓷 ?玻璃 ?水泥 ?石材 ?纺织品 ?棉花 ?木材 ?生物材料 ?皮革 ?骨头 ?纸 ?复合材料 ?玻璃纤维 ?混凝土 另外还有就是新材料!新材料的发展极大的壮大了材料大军,并为设计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材料有性格的!这是毋庸置疑的! 如金属材料,给人一种生冷,坚硬、结实、沉稳和科技感。他已经成为我们现代设计中十分普遍的选择:

回顾中国艺术史, 从原始彩陶器的创造到商代漆器工艺、青铜时代、再到造纸术、中国书法与水墨以及当代艺术, 都可清晰地看到各时期艺术作品在不同材料的作用下呈现出各时代的文明发展轨迹和艺术性的文化创造。再从西方艺术史看, 自杜尚的小便器、毕加索的自行车座、车把手搬入博物馆并永久收藏起, 便揭示了材料的全新独立价值, 以及在艺术 发展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位置。 材料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水平提高的物质基础,材料的每一次革新都有力地把社会推向一个更高的阶段。我们用材料命名原始时代和史前时代——石器时代、铜器时代、铁器时代便是对材料重要性的形象说明。有关专家把现在叫合成材料时代, 将来叫智敏材料时代。设计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社会活动, 几乎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所要讨论的是以成品为目的, 具有功能性、艺术性、相应的科学技术含量和确定的经济意义的设计。设计的实现离不开材料的支撑, 没有材料, 设计将永远停留在“创意”阶段, 无法成为真正的设计。因为设计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它的实现性, 否则只能成为仅供欣赏的艺术, 无法起到应有的社会作用。百万年以来材料越来越丰富, 从天然材料——金、木、水、火、土到人工材料——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信息材料、光子材料、纳米材料等等。人类的设计思维得到前所未有的启迪, 不断发展的设计思维对材料产生新的需求, 促进材料的进一步发展。什么是材料? “迈尔新百科全书”对材料是这样阐述的:“材料是由原料中取得的、为生产半成品、工件、部件和成品的初始物料, 如金属、石块、木材、皮革、塑料、纸、天然纤维和化学纤维等”。由此可见,材料之所以成为材料是与人的设计分不开的, 随着材料的进一步发展, 材料中设 计的成分就越多, 材料就越有价值。 要对材料有一个明确的概念, 就要弄清楚材料和物质的区别问题。物质就是“根据个人的感觉而知其存在的一切东西, 可以理解为与单纯空间不同的某些实在的东西。”笔者认为当人们带有一定的目的观察研究时, 物质才开始成为材料, 这种目的就是设计观念。当人有目的地观察并依据一定设计意图使用时, 物质就变成材料。因此, 材料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也是设计的形成和发展过程。随着时代的发展, 材料和设计的关系成了一个复杂、广泛而争论不休的课题。目前对材料和设计理解的不充分影响到设计的应有功能。笔者认为材料和设计都是边缘学科, 它们都兼有多重特征, 可以从艺术性、技术性与人性化、经济性等方面理

银川盆地地质构造演化特征

摘要:银川盆地总体走向北北东向,为一夹持在贺兰山与鄂尔多斯盆地西缘断褶带之间的断陷盆地,是在贺兰构造带的基础上演化形成的地堑式盆地。从三叠纪开始,由于阿拉善地块向东逆冲,形成贺兰山山前拗陷盆地和内陆盆地,侏罗纪末燕山运动,使现今贺兰山和银川地堑一起抬升,形成“银川古断隆”,渐新世“银川古断隆”开始解体,第三纪末银川盆地持续断陷,受青藏高原隆升朝北东方向挤压影响,银川盆地南部第四纪断裂边界开始活跃,从而加剧了银川盆地纵向断层的垂直断陷,基本形成了银川盆地同两侧地块明显分异的地貌格局。 关键词:宁夏银川盆地地质构造演化特征 笔者在开展新一轮地质大调查项目--1:25万银川市幅区域地质调查时,针对银川盆地的地质构造及演化特征进行了专题研究,在资料收集、分析和野外实地勘查的基础上,对其沉积特征、构造特征、构造演化历史有了一个比较系统、完整的认

识,现论述如下。 1 概况 银川盆地南起青铜峡,北至石嘴山,西依贺兰山,东靠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南北长165km,东西宽42—60km,总面积7790km2,银川盆地在地质构造上被称为“银川地堑”[1]。地质历史时期银川盆地经历了多次拉张与闭合过程,并伴随着一系列岩浆活动,特别是新生代时期受青藏高原抬升的影响,构造应力场发生了与中生代末截然相反的变化,由中生代末的NW—SE向挤压应力场转变为新生代的NW—SE向拉张应力场,在“古贺兰山”基础上沿先形成的NNE 向断裂破裂分化,盆地深部上地幔物质上涌和地壳减薄过程,加剧了盆地的拉张断陷作用,堆积了厚达7000余米的新生界沉积物[2]。 2 沉积特征 银川盆地及其周边出露地层自老而新有太古界、元古界、古生界的寒武系、奥陶系、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中生界的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及新生界的古近系、

材料学基础知识

1. 材料抵抗冲击载荷而不破坏的能力称为冲击韧性。 2. 材料在弹性范围内,应力与应变的比值εσ/称为弹性模量E (单位MPa )。E 标志材料抵抗弹性变形的能力,用以表示材料的刚度。 3. 强度是指材料在外力作用下抵抗永久变形和破坏的能力。 4. 塑性是材料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塑性变形而不破坏的能力。 5. 韧性是材料在塑性应变和断裂全过程中吸收能量的能力,它是强度和塑性的综合表现。 6. 硬度是指材料对局部塑性变形、压痕或划痕的抗力。 7. 应力场强度因子I K ,这个I K 的临界值,称为材料的断裂韧度,用C K I 表示。换言之,断裂韧度C K I 是材料抵抗裂纹失稳扩展能力的力学 性能指标。 8. 晶体是指原子在其内部沿三维空间呈周期性重复排列的一类物质。 9. 非晶体是指原子在其内部沿三维空间呈紊乱、无序排列的一类物质。 10. 把原子看成空间的几何点,这些点的空间排列称为空间点阵。用一些假想的空间直线把这些点连接起来,就构成了三维的几何格架称为晶格。从晶格中取出一个最能代表原子排列特征的最基本的几何单元,称为晶胞。 11. 体心立方晶格(bcc );面心立方晶格(fcc );密排六方晶格(hcp ) 12. 在晶体中,由一系列原子所组成的平面称为晶面。任意两个原子的连线称为原子列,其所指的方向称为晶向。立方晶系中,凡是

指数相同的晶面与晶向是相互垂直的。 13.在晶体中,不同晶面和晶向上原子排列方式和密度不同,则原子 间结合力的大小也不同,因而金属晶体不同方向上性能不同,这种性质叫做晶体的各向异性。 14.所谓位错是指晶体中一部分晶体沿一定晶面与晶向相对另一部分 晶体发生了一列或若干列原子某种有规律的错排现象。位错的基本类型有两种,即刃型位错和螺旋位错。 15.由于塑性变形过程中晶粒的转动,当形变量达到一定程度(70% 以上)时,会使绝大部分晶粒的某一位向与外力方向趋于一致,形成特殊的择优取向。择优取向的结果形成了具有明显方向性的组织,称为织构。由于是变形过程中产生的,故称为形变织构。 16.由于每个小晶体外形呈不规则的颗粒状,因此被称为晶粒。晶粒 与晶粒之间的接触界面称为晶界。工业上广泛应用的钢铁材料中,晶粒尺寸一般在mm 3 110 -,必须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到。 ~ 10- 17.组成合金的最基本的独立单元称为组元,组元可以是金属、非金 属或稳定化合物。由两个组元组成的合金称为二元合金,由三个组元组成的合金称为三元合金,以此类推。 18.相是指合金中具有同一化学成分、同一结构和原子聚集状态,并 以界面互相分开的、均匀的组成部分。固态合金中的相结构可分为固溶体和金属化合物两大类。 19.所谓组织是指用肉眼或显微镜观察到的不同组成相的形状、尺寸、 分布及各相之间的组合状态。

地质构造题目

1.试述生物层序律的涵义 答: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内,生物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发生不可逆转的发展演化;所以不同地质时代的岩层中含有不同类型的化石及其组合。而在相同地质时期的相同地理环境下形成的地层,则都含有相同的化石,这就是生物层序律。根据生物层序律,寻找和采集古生物化石标本,就可以确定岩层的地质年代。 2.简述如何根据岩浆岩与沉积岩的接触关系及其本身的穿插构造来确定岩浆岩的相对地质年代。 答:根据岩浆岩体与周围已知地质年代的沉积岩的接触关系,来确定岩浆岩的相对地质年代。(1)侵入接触:当岩浆侵入于沉积岩中,使围岩发生变质现象,说明岩浆侵入体的地质年代,晚于变质的沉积岩层的地质年代;(2)沉积接触:岩浆岩形成之后,经长期风化剥蚀,后来在侵蚀面上又有新的沉积。侵蚀面上部的沉积岩层无变质现象,而在沉积岩的底部往往有由岩浆岩组成的砾岩或岩浆岩风化剥蚀的痕迹。说明岩浆岩的形成年代早于沉积岩的地质年代。穿插的岩浆岩侵入体总是比被它们所侵入的最新岩层还要年轻,而比不整合覆盖在它上面的最老岩层还老。如果两个侵入岩接触,岩浆侵入岩的相对地质年代也可由穿插关系确定,一般是年轻的侵入岩脉穿过较老的侵入岩。 3.如何确定沉积岩的相对地质年代? 答:岩石(体)相对地质年代的确定可依据地层层序律生物演化律以及地质体之间的接触关系三种方法。 (1)地层层序律:未经构造变动影响的沉积岩原始产状应当是水平的或近似水平的。并且先形成的岩层在下面,后形成的岩层在上面。 (2)生物演化律:由于生物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不断发展进化的。故可根据岩层中保存的生物化石来判断岩层的相对新老关系。 (3)地质体之间的接触关系:根据沉积岩层之间的不整合接触判断。与不整合面上底砾岩岩性相同的岩层形成时间较早。另外与角度不整合面产状一致的岩层形成时间较晚。如果岩层与岩浆岩为沉积接触,则沉积岩形成较晚,如果岩层与岩浆岩为侵入接触,则沉积岩形成时间较早。

盆地构造演化

盆地构造演化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是一个由不同时期、不同性质的沉积经历多期构造演化而形成的叠合盆地,在地质盆地历史时期经历了多次构造运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构造运动各具特色。盆地的构造演化划分为基底形成期、克拉通演化期、盆地形成期三个演化期与五个演化阶段。 1 太古代—早元古代基底形成期 鄂尔多斯盆地作为中国陆上第二大含油气沉积盆地,一直受到许多专家学者的关注和重视[35-38]。目前,认为盆地基底是由阴山块体、阿拉善块体、银川块体、伊盟块体、晋陕块体、豫西块体经历阜平、五台和中条运动的变质、变形和花岗岩侵入及混合岩化作用后,于早元古代末期逐步固化、链合、拼接形成典型的不均一性的镶嵌陆块基底结构,在盆地沉积盖层的演化中,这些基底结构起着明显的控制作用。 2 中晚元古代—早古生代克拉通演化期 该时期是比较重要的时期,它是盆地沉积盖层以及下古生界储层形成的重要时期。中元古代,中国陆块构造活动强烈,其中华北地块两侧发育了规模较大的裂谷作用,形成了一系列裂谷系,从西至东分别有贺兰、晋陕坳拉槽,与秦祁海槽相连接从而组成了三叉裂谷系。晚元古代,盆地周缘裂谷系大为萎缩或开始闭合,盆地内部已经闭合,较稳定的克拉通已初步形成[40,43]。该期在盆地西缘沉积厚度巨大,盆地内部构造相对稳定,沉积厚度小,构成了鄂尔多斯盆地的沉积盖层。 早古生代时期,盆地东北地区接受来自于华北海沉积,而西缘和南缘受秦祁裂谷海槽的影响,发生了构造沉降。整个鄂尔多斯盆地经历了三次海侵海退,呈现隆起与坳陷并存的构造结局,至奥陶纪,盆地西南部呈“L”型的中央古隆起基本形成。之后,由于加里东运动,海槽关闭,鄂尔多斯盆地整体隆升遭受了剥蚀,至晚古生代晚石炭系,才又发生沉积,中间发生了沉积间断,长达1.2亿年,形成了上、下古生界之间的不整合面。奥陶系顶部的风化壳古岩溶带因强烈的溶蚀作用,发育了良好的油气储集空间和运移通道,近些年来吸引了众多的学者的关注和研究。

贵州地质构造.

贵州地质构造 贵州位于华南板块内,处于东亚中生代造山与阿尔卑斯-特提斯新生代造山带之间,横跨扬子陆块和南华活动带两个大地构造单元。在已知1400Ma地质历史时期中经历了武陵、雪峰、加里东、华力西-印支、燕山-喜山等5个阶段。雪峰运动奠定了扬子陆块的基底,广西运动使黔东南地区褶皱隆起与扬子陆块熔为一体,以后又经历了裂陷作用、俯冲作用,燕山运动奠定了现今构造的基本格局。多次造山作用的地应力场在变化多端的地应力条件下,形成了挤压型、直扭型和旋扭型三类构造型式,交织成一幅复杂多变的应变图象。其特点是:(1贵州的地质构造属板内构造,构造的主体为薄皮构造。(2变形不十分强烈,在贵州发育最完整、最广泛的构造样式是侏罗山式褶皱带。 都匀运动:原地矿部第八普查大队(1980命名,系指发生在贵州中部及南部,奥陶纪末到志留纪初之间的一次地壳运动。该运动的表现是:在毕节-遵义-湄潭-铜仁连线与贵阳-施秉联线之间的贵州中部地区,普遍缺失上奥陶统中上部,下志留统中上部与下伏奥陶系不同层位呈假整合,在不少地区如贵阳乌当附近可见到志留系底部的砾岩层或含砾粘土岩嵌覆于呈数米起伏的间断面上。在黔南地区下志留统中部超覆于奥陶系的不同层位之上,其间缺失地层达数百米,志留系底部常见底砾岩,部分地区见风化壳。这是一次大面积的抬升运动。 独山抬升:王约1994年命名,系指独山地区中泥盆统独山组鸡窝寨段与下伏宋家桥段之间的抬升运动。在该区独山组鸡窝寨段之底有风化残积的褐铁矿层,其上为底砾岩。另外,根据遗迹化石组合在区域上的对比,可以确认独山组宋家桥段上部受到不同程度风化剥蚀。鸡窝寨段底部直覆在凸凹不平的基底上。所有这些都表明在独山组宋家桥段沉积之后,地壳有一次极为广泛而明显的上升运动。 黔桂运动:赵金科等(1959年命名,原指广西栖霞组与马坪组之间的假整合。在贵州除部分地区外,绝大部分地区马坪组与其上覆的梁山组、栖霞组为假整合,故沿用此名。根据我国最新公布的地质年表,这次运动发生在中、下二叠统之间。 碧痕运动:林树基(1994命名。命名地点在晴隆碧痕营。在那里早更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简况

第二章 地质构造与矿产资源 第一节 地质构造 第一节 地质构造 鄂尔多斯台拗是中朝准地台上的一个大型拗陷,除南与秦岭褶皱系相接外,其它三面均与中朝准地台的几个二级构造单元相连:北为内蒙地轴,东为山西台隆,西为鄂尔多斯台缘褶带等。该台拗即通常所说的鄂尔多斯盆地或陕甘宁盆地,大体位于秦岭以北,阴山以南,吕梁山以西,贺兰山——六盘山断陷以东,呈长方形。跨陕西、山西、甘肃、内蒙古、宁夏等省(区),面积约30万平方公里。陕西黄土高原正好位于鄂尔多斯盆地的中部,是该盆地的主体部分(图2.1)。 图2.1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示意图 一、区域地层系统 鄂多斯盆地内部主要为单斜构造,这一构造特点在陕西黄土高原内部尤为明显。陕西黄土高原的东南部为铜川复背斜的一翼,地层大体向北西缓倾;而在陕西黄土高原的中部和北部,地层由东向西

缓倾,被石油地质部门称之为陕北斜坡带。 陕西黄土高原属华北地层区,跨两个地层分区:陕甘宁盆地地层分区和陕甘宁盆缘地层分区,区内出露的地层有奥陶系、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第三系及第四系。以陆相中生代地层及第四纪黄土最为发育,缺失志留系和泥盆系。区内大部分地区被厚层黄土所覆盖,只有在南部的一些山地、东北部的府谷、神木一带和区内的一些深切沟谷中,出露着不同时期的地层。奥陶系仅出露中统海相灰岩。石炭系有中、上统,为海陆交互相沉积之灰岩、砂页岩,含煤、铁、铝土矿等。二叠系及三叠系下统为湖泊、沼泽相含煤砂泥岩沉积,及河湖相红色碎屑岩。三叠系中、上统至白垩系在区内的一些地段连续出露,以内陆河湖相为主,部分为内陆盆地边缘山麓堆积。三叠系中、上统为红色砂泥岩及灰绿色含煤、油页岩及少量火山碎屑之砂泥岩。侏罗系由红色砂泥岩、煤系地层,过渡为含泥灰岩、油页岩的红色砂泥岩及砾岩。白垩系仅有下统志丹群,为红色砂岩、砾岩、泥岩及少量泥灰岩,第三系为河湖相含石膏的红色碎屑沉积。第四系以黄土为主,另有零星的河流、仲积、洪积、湖相等沉积。 按照由老到新的时间顺序将该区地表出露的各时代地层分述如下: (一)古生界(Pz) 1.奥陶系(O) (1)上马家沟组(02m) 主要出露在府谷北海子庙一带,沿黄河河谷分布。岩性主要为深灰色中厚层至块状灰岩和灰黄色泥质灰岩。未见下界。 (2)桃曲坡群(Q2-3,tq) 仅分布在本区南部的铜川、耀县一带。为混合相沉积。岩性为灰黑、深灰色,局部为黄褐色的灰岩、礁状灰岩、泥质灰岩及钙质页岩,富含头足、笔石、珊瑚、腕足、腹足等化石,厚435米,横向变化不明,目前将此套地层暂定为中、上奥陶统。 2.石炭系(C) (1)本溪组(C2 b) 仅在府谷上马家沟组灰岩之上有小面积出露;另外,在延长、富县地区井下也可见到,岩性为海陆交互相的砂岩、泥岩及铝土质页岩,厚13~23米。本溪组与下伏的马家沟组灰岩之间,为假整合接触。 (2)太原群(C3,ty) 在府谷上马家沟组灰岩出露的地段,太原群沿黄河两岸成条带状分布。岩性主要为海陆交互相的煤系地层,由灰白色砂岩、深灰色页岩、煤层、油页岩和炭质页岩组成,中夹二层海相灰岩和一层海相页岩,底部为厚约5~9米铁铝岩。含动物及植物化石。当缺失本溪组时,直接假整合于奥陶系之上,总厚124.5~128.5米。 铜川、耀县一带,太原群直接假整合于桃曲坡群之上。太原群是渭北煤田的主要含煤地层之一,为海陆交互相沉积。岩性主要有灰黑、黑色泥岩、砂质泥岩及石英砂岩,夹可采煤层及海相灰岩、钙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