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渊源武夷岩茶》PPT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2.38 MB
- 文档页数:79
岩茶文化知识岩茶文化,是中国茶文化里一颗璀璨的明珠,特别有个性和味道。
岩茶一般生长在武夷山那种险峻又奇特的环境,所以叫“岩岩有茶,非岩不茶”。
种植方面呢,也是讲究得很,茶农们遵循古老智慧和现代科学相结合的方法,在岩石缝隙间种出独一无二的茶树品种,像什么大红袍、肉桂、水仙等等,都是岩茶家族里的明星成员。
下面,让我为您详细介绍岩茶文化:1. 茶源与产地岩茶,顾名思义,就是在岩石缝隙或岩壑周边生长的茶树所产的茶叶。
最具代表性的岩茶产区是中国福建省武夷山地区,这里的茶树扎根在丹霞地貌的特殊土壤中,受到良好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影响,赋予了岩茶独特的品质。
2. 种类与特点武夷岩茶属于半发酵茶,又称乌龙茶,种类繁多,包括著名的“大红袍”、“肉桂”、“水仙”、“白鸡冠”等。
岩茶以其“岩骨花香”闻名,即茶汤带有独特的岩石气息,香气馥郁持久,有花香、果香、蜜香等多种香味类型,滋味醇厚甘爽,喉韵悠长。
3. 制作工艺岩茶的制作工艺极其讲究,包括采摘、萎凋、摇青、杀青、揉捻、烘焙等多个步骤,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经验丰富的师傅精准把控。
特别是烘焙过程,采用传统的炭火烘焙技艺,使得茶叶的内含物质转化得恰到好处,造就岩茶独特的“岩韵”。
4. 泡茶艺术岩茶的冲泡艺术同样丰富多彩,注重水温、器皿的选择及冲泡手法。
醒茶这一环节尤为关键,通过预热茶具和适当放置茶叶接触空气,唤醒茶叶内部的香气。
冲泡时,每一道茶的浸泡时间都有严格控制,随着泡次递增逐渐调整,以充分展现岩茶的层次变化。
5. 文化哲理岩茶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哲理,不仅是日常饮品,更是修身养性和情感交流的载体。
品饮岩茶的过程中,人们追求的是心境的宁静与和谐,体验茶带来的恬淡与沉稳,体现了中国文化中崇尚自然、追求平衡和谐的精神境界。
6. 历史渊源武夷岩茶的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历史上多次被选为皇家贡品。
岩茶的传播和发展对中国乃至全世界的茶文化和生活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是在明清时期的茶艺发展史上留下了辉煌的篇章。
武夷岩茶的历史渊源武夷山何时有茶?据当代茶叶专家陈椽等考证,我国茶叶在二世纪时由西南向东南传播,不久武夷山就有茶了。
名山出名茶,名茶耀名山。
武夷山与武夷茶双绝人寰,著称于世。
武夷岩茶最早被人称颂,可追溯到南朝时期(公元479-502年),而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之于唐朝孙樵(约825-约885年)写的《送茶与焦刑部书》。
孙樵在赠送武夷岩茶给达官显贵的一封信札中写道:晚甘候十五人,遣侍斋阁。
此徒皆请雷而摘,拜水而和。
盖建阳丹碧水之乡,月涧云龛之品,慎勿贱用之!孙樵在这封信中,把出产在建阳丹山碧水之乡的茶,用拟人化的笔法,美称为晚甘候。
晚甘候,甘香浓馥,美味无穷之意。
候,用尊称。
碧水丹山是南朝作家江淹对武夷山的赞语。
当时崇安尚未建县,武夷山属于建阳县,故信中称建阳丹山碧水。
因此说孙樵所送的茶乃武夷山所产。
从此,晚甘候遂成为武夷岩茶最早的茶名。
清明闽北人蒋蘅写的《晚甘候传》一文中,更是通篇以拟人化的笔法,酣畅淋漓地为武夷岩茶写传。
他写道晚甘候,甘氏如荠,字森伯,闽之建溪人也。
世居武夷丹山碧水之乡,月涧云龛之奥。
甘氏聚族其间,率皆茹露饮泉,倚岩据壁,独得山水灵异,气性森严,芳洁迥出尘表……大约森伯之为人,见若面目严冷,实则和而且正;始若苦口难茹,久则淡而弥旨,君子人也。
该传沿用了前人对武夷岩茶的美称--晚甘候,以拟人化的笔法记述了它的姓名和表字,姓甘,名如荠,字森伯。
作者巧妙地用了《诗经》中的典故,予武夷岩茶以姓名:甘如荠。
《诗经.邶风.谷风》云:谁谓茶苦?其甘如荠!《晚甘候》作者匠心独具,为甘甜美味的武夷岩茶取了出典于《诗经》的尊姓大名,令人解颐生津。
传中还把武夷岩茶的茶品拟人化为人品,赞之曰:君子人也!足以与周敦称莲花为花之君子相媲美。
唐代诗人郑谷有诗云:武夷春暖月初圆,采摘新草献地仙。
飞鹊印成香蜡片,啼猿溪走木兰船。
金槽和碾沉香末,冰碗轻涵翠缕烟,分赠恩深知最异,晚铛宜煮北山泉。
诗人不但高度评价武夷茶,而且说明武夷茶从研膏转为蜡片,且印有飞鹊等装饰图案。
茶文化的历史渊源茶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数千年前,茶就已经成为了中国人的重要饮料。
在长期的演变中,茶文化逐渐形成,为中国文化注入了独特的精神内涵和艺术美学,同时也承载了着人们对精神境界的追求和生活情趣的追求。
据考古学家考证,在距今47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我国已经开始培育和利用茶树,而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夏朝时期,人们开始采茶制茶,并开始饮用茶汁。
从这个时候开始,茶便开始被视作一种药品,并被广泛使用。
在秦汉时期,茶的种植和制作技术得到了大力的发展,茶渐渐转变成了一种饮料。
唐代是中国茶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
这个时期,不仅是茶叶的文化盛期,更有许多著名文人墨客对茶文化的传承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唐朝文学大师陆羽所著的《茶经》至今为止还是许多茶人必备的读物,而唐代大诗人李白和苏东坡等文人则将茶文化与诗词、书画等艺术相结合,让茶文化更富有了灵魂和内涵。
宋代是中国茶文化发展史上最为重要的一页。
这一时期,人们更加深入地探索了茶叶的种植和制作技术,研究茶的品质和饮用文化,并在人性化和个性化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破。
宋代文人茶人陆羽所创造的福建武夷山岩茶,至今仍然是一款享誉世界的名茶。
苏东坡则更深入地探讨了茶文化背后的思想和哲学,提出了“茶禅一味”的观点,让茶与禅、与文学相融合。
在明清两代,茶文化进一步发扬光大,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明代,祁门红茶、君山银针等名茶诞生,而在清代,淮安砖茶、普洱茶等茶叶,也被广泛地推广和饮用。
同时,茶宴、茶道、茶艺等文化也在不断地演变和发展。
茶文化的历史渊源,不仅是一段茶叶的种植和制作史,更是一段与中国文化紧密相连的历史。
茶文化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美学,不仅承载了着人们对美好生活和精神追求的向往,更是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交流的桥梁和窗口。
因此,茶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是我们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任务之一,更是让茶文化走向世界、促进人类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
武夷岩茶的历史及鉴别方法介绍武夷岩茶是著名乌龙茶品种,产于福建北部“秀甲东南”的名山武夷山,武夷岩茶茶树生长在岩缝之中。
武夷岩茶具有绿茶之清香,红茶之甘醇,是中国乌龙茶中之极品。
武夷岩茶属“绿叶红镶边”的半发酵茶,它的特点以清人梁章锯概括得最为简练,即“活、甘、清、香”四字(见《归田琐记》)。
其条形壮结、匀整,色泽绿褐鲜润,冲泡后茶汤呈深橙黄色,清澈艳丽;叶底软亮,叶缘朱红,叶心淡绿带黄;兼有红茶的甘醇、绿茶的清香;茶性和而不寒,久藏不坏,香久益清,味久益醇。
泡饮时常用小壶小杯,因其香味浓郁,冲泡五六次后余韵犹存。
这种茶最适宜泡工夫茶,因而十分走俏,其品质独特,18世纪传入欧洲后,倍受当地群从的喜爱,还曾有“百病之药”美誉。
武夷岩茶驰名中外,与优异的自然环境是分不开的。
武夷山位于北纬27°35′-27°43′,东经117°55′-118°01′。
方圆120华里,平均海拔650余米。
四周皆溪壑,与外山不相连接,由三十六峰、九十九岩及九曲溪所组成,自成一体。
岩峰耸立,秀拔奇伟,群峰连绵,翘首向东,势如万马奔腾,堪为奇观。
澄碧清澈的九曲溪,萦绕其间,折为九曲十八湾。
山回溪折,真有"曲曲山回转,峰峰水抱流"之貌。
而沿溪两岸,群峰倒影,尽收碧波之中,山光水色,交相辉映,实为"碧水丹山"人间仙境。
前人题"武夷山水天下奇,三十六峰连逶迤,溪流九曲泻云液,山光倒浸清涟漪",概括了武夷山的轮廓。
名山胜境,陶冶出岩茶的天然灵气。
武夷岩茶区,气候温和,冬暖夏凉,年平均温度在18~18.5度之间;雨量充沛,年雨量2000毫米左右。
山峰岩壑之间,有幽涧流泉,山间常年云雾弥漫,年平均相对湿度在80%左右。
正如沈涵《谢王适庵惠武夷茶诗》云:“香含玉女峰头露,润滞珠帘洞口云”。
茶园大部分在岩壑幽涧之中,四周皆有山峦为屏障,日照较短,更无风害。
武夷岩茶诗词
摘要:
1.武夷岩茶的历史渊源
2.武夷岩茶的特点
3.武夷岩茶的诗词文化
4.武夷岩茶的现代发展
正文:
武夷岩茶,源于我国福建省武夷山地区,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名优茶品。
它的产生和发展,与武夷山的自然环境、人文历史紧密相连,尤其是与诗词文化有着深厚的渊源。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武夷岩茶的历史渊源。
武夷岩茶,最早可追溯至唐代,历经宋、元、明、清等历史时期的发展,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制作工艺和品质特点。
在清代,武夷岩茶更是被列为贡品,声名远播。
武夷岩茶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其色、香、味、形四个方面。
其色泽鲜艳,香气独特,味道醇厚,形状匀整。
特别是其香气,独具“岩骨花香”的特色,备受茶客喜爱。
武夷岩茶的诗词文化,是其历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代文人墨客,对武夷岩茶赞誉有加,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如宋代诗人苏轼的《和陶拟古九首其一》:“武夷溪边粟粒芽,春山脉脉如龙蛇。
何当车载牛腰漆,千斤尽付铜牙槎。
”这些诗词,不仅赞美了武夷岩茶的美味,还展示了其独特的文化魅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武夷岩茶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极高的地位。
其独特的品质和文化内涵,使其成为了茶艺爱好者的珍品。
同时,武夷岩茶的生产工艺也在不断创新,以适应现代人的口味和生活方式。
总的来说,武夷岩茶是一种集美味、养生、文化于一体的优秀茶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