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学(症状学)心得
- 格式:ppt
- 大小:156.00 KB
- 文档页数:12
重性精神疾病培训总结范文在重性精神疾病的培训中,我学到了许多关于这类疾病的知识和技巧。
这些知识和技巧对于我理解和应对重性精神疾病患者非常有帮助。
以下是我对这次培训的总结。
首先,我了解到重性精神疾病的特点和分类。
重性精神疾病是一类严重影响患者心理、情感和行为的疾病,常常需要长期的治疗和支持。
根据病症的不同,重性精神疾病可以分为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抑郁症等等。
了解这些特点和分类对于我理解患者的症状和需求非常重要,有助于我设计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其次,我学到了与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沟通的技巧。
沟通是治疗和管理重性精神疾病患者非常重要的一环。
在沟通中,我应该表达出理解、尊重和关心的态度,尽量避免使用刺激性的言语和行为。
此外,我还应该学会倾听患者的感受和需求,并提供积极的回应和支持。
这些技巧可以帮助我建立更好的信任关系,提高患者治疗和管理的效果。
第三,我了解到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社会融入的重要性。
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往往由于疾病的影响而失去了工作能力、社交能力和自理能力。
因此,帮助他们重新融入社会是非常重要的。
在培训中,我学到了一些重要的社会融入技巧,比如帮助患者建立正常的日常生活习惯、促进他们重新参与社交活动、帮助他们重建工作能力等等。
这些技巧可以帮助患者恢复自信和独立性,提高生活质量。
最后,我学到了一些关于重性精神疾病治疗的方法和策略。
重性精神疾病的治疗通常是长期的,需要综合性的干预。
在培训中,我了解到了一些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的方法。
药物治疗通常包括抗精神病药物和心境稳定剂等,可以帮助减轻患者的症状和提高他们的功能。
心理治疗可以通过认知行为疗法、支持性心理治疗和社交技能训练等来帮助患者建立积极的心理状态和应对策略。
总之,重性精神疾病的培训对于我理解和应对这类疾病非常有帮助。
通过培训,我学到了关于重性精神疾病的特点和分类、与患者沟通的技巧、重视患者社会融入以及治疗的方法和策略等等。
这些知识和技巧不仅对于我作为专业人员的工作有帮助,而且对于患者的康复和生活质量也非常重要。
第三章精神障碍的症状学一、单项选择题1. 医生如询问病人“工作环境如何,是否舒适安全,单位领导和同事是否好相处,同学和邻居对他态度怎么样,是否有人对他有些意见,以前得罪过什么人,这些人现在对他怎么样,是否有故意刁难、非议他的人,领导是否有不点名的批评过他,群众、报纸、广播、电视有无含沙射影的讲他,是否他的一举一动受到某些人的特别注意……等问题”。
其主要目的是想了解病人有无以下何种症状A.幻觉B.关系妄想与被害妄想C.思维破裂D.情绪异常E.认知功能损害2. 测量病人近记忆的一个好的测验是问病人A.出生日期B.最近的一顿饭吃了什么C.所在医院的名字D.计算100-7E.国家主席是谁3. 一个在接受氯氮平治疗的病人的白细胞是2*109,那么临床医生应该A.增加氯氮平的剂量B.停止抗生素治疗C.把病人安置在隔离的房间里保护起来D.监测病人白细胞的数量每10天一次E.每周进行白细胞分类计数4. 在精神病临床实践中需要甲状腺功能检查是因为A.大约有10%的抑郁症患者有甲状腺疾病B.甲状腺机能减退可能是锂盐的副作用C.甲状腺机能减退可能表现精神发育迟滞的症状D.甲状腺激素释放实验迟钝E.以上都是5. 按到等级诊断的观点,诊断时应优先考虑A.精神分裂症B.情感障碍C.神经症D.脑器质性精神障碍E.人格障碍6. 关于制定诊断标准的主要目的,下列说法哪项不对A.提高诊断一致性B.便于医师或研究者之间的相互交流C.能为不同理论学派的医师和研究者所接受D.便于科研的病例选择E.便于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精神医学模式7. 有关等级诊断叙述,以下哪项不对A.按疾病症状严重性成金字塔排列B.如果病人既有分裂症状又有神经症症状,可以同时诊断C.器质性精神障碍位于最顶端D.如果既满足滥用,又满足依赖的标准,应诊断依赖E.如果情感障碍与人格障碍并存,应首先诊断情感障碍8. 下列关于精神疾病诊断标准的描述,错误的是A.诊断标准包括内涵标准和排除标准两个主要部分B.内涵标准包括症状学指标、病情严重程度指标、功能损害指标、病期指标、特定亚型指征、病因学指标等C.内涵标准中以病因学指标为最基本D.是将不同疾病的症状表现按照不同的组合形式,以条理化形式列出的一种标准化的条目E.诊断标准的制定是近期精神医学的一个重大进展9. 引起错觉的常见因素为A.感觉条件差B.焦虑、紧张等情绪因素C.疲劳D.谵妄状态E.以上都对10. 体内出现游走性不舒服难受, 是一种A.感觉过敏B.内感性不适C.内脏性幻觉D.非真实感E. 错觉11. 关于幻觉的定义为A.对客观事物的错误感受B.对客观事物的胡思乱想C.缺乏相应客观刺激时的感知体验D.客观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的感知体验E.缺乏客观刺激时的思维过程12. 不一定有诊断意义的听幻觉为A.争论性幻听B.评论性幻听C.命令性幻听D.原始性幻听E.内容为指责、辱骂的听幻觉13. 听幻觉最常见于A.躁狂症B.抑郁症C.精神分裂症D.癔症E.强迫症14. 病人对幻觉的反应有A.恐惧、愤怒及敌对B.否认、隐瞒C.无所谓D.愉快E.以上都对15. 关于思维迟缓,下列哪个说法较正确A.是强迫症的典型症状B.是精神分裂症的典型症状C.是抑郁症的典型症状D.是癔症的典型症状E.是癫痫的典型症状16. 关于思维奔逸,下列哪种说法正确A.是精神分裂症的常见症状B.是躁狂症的常见症状C.是反应性精神病的典型症状D.是神经衰弱的常见症状E.是器质性精神障碍的常见症状17. 一个医学实习生,与患者交谈时发现患者回答问题冗长,细肢末节陈述太多,描述了很多不必要的细节,最后才回答了实习生的问题。
精神病学总论及分类学1、心理反应vs心理问题vs心理障碍vs精神病(1)心理反应:是人们对身体内外刺激产生的思维,情感和行为方面的反应。
如看电视悲伤处之悲伤表情,看到好人被害是的焦虑及相应的心跳加快的生理反应,行为反应,这种状态为应激状态,反应为心理反应。
(2)心理问题:近期发生的,内容尚未泛化,反应强度不太剧烈的心理紊乱状态,主要表现为心境和情绪方面产生一定波动,但思维保持严密的逻辑,对自己问题认识清晰,社会功能保持正常,人格完整。
(3)轻性精神疾病:比心理问题严重的心理紊乱状态,在思维情感,行为方面都可以产生精神症状。
自己关心存在的病症,社会功能影响不严重,大致正常人格也完整。
但是异常的持续时间较长(一个月左右或者更长)(4)精神病(重性精神疾病):可出现各种思维,情感和行为方面的严重紊乱,表现为幻觉,妄想,行为怪异等,甚至有时出现强烈的非理智行为,冲动,毁物,自伤,自杀等。
持续时间较长(≥一个月)。
行为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学习和社交,人格明显改变,且病人往往缺乏对自身疾病的认识能力,拒绝就医服药。
可致精神衰退和残疾。
2、精神障碍的诊断及分类(1)国际分类系统(ICD系统): 疾病及有关保健问题的国际分类 ICD-10 主要按照精神症状把精神障碍再分为十类,F00-F99(2)《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3)美国系统:《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SM-Ⅳ3、CCMD-3的分类及诊断标准:0类器质性精神障碍1类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或非成瘾物质所致精神障碍2类精神分裂症和其他精神病性障碍3类心境障碍(情感性精神障碍)4类癔症、应激相关障碍、神经症5类心理因素相关生理障碍6类人格障碍、习惯和冲动控制障碍、性心理障碍7类精神发育迟滞与童年和少年期心理发育障碍8类童年和少年期的多动障碍,品行障碍和情绪障碍9类其他精神障碍和心理卫生情况4、CCMD-3分类及操作性诊断标准:分为:疾病定义;症状标准,严重标准,病程标准,排除标准五个方面举例:抑郁状态(1)定义:以心境低落为主,与其处境不相称,可以从闷闷不乐到悲痛欲绝,甚至发生木僵。
精神病学总结精神病学**重点还是看书,以下内容仅供参考,欢迎补充及修改**第二章精神障碍的症状学1.妄想:思维内容障碍的主要表现,它是病态推理和判断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病理性的歪曲的信念。
其特征是:(1)妄想内容与事实不符,缺乏客观现实基础,但患者仍坚信不疑;(2)妄想内容涉及患者本人,且与个人有利害关系;(3)妄想内容具有个体独特性,是个体的心理现象,并非集体信念;(4)妄想内容与患者的文化背景和经历有关,且通常有浓厚的时代色彩。
2.遗忘:是记忆痕迹在大脑中的丧失,表现为对既往感知过的事物不能回忆。
在临床上,通常按照遗忘与疾病的时间关系分为:(1)顺行性遗忘:紧接着疾病发生后的一段时间的失忆。
(2)逆行性遗忘:疾病发生前的一段时间内的失忆。
(3)界限性遗忘:特定时间段内的事情的失忆。
(4)进行性遗忘:随着病情加重,遗忘程度也随之增加。
3.虚构:在遗忘的基础上,患者以想象的、未曾亲身经历的事件来填补记忆缺损。
4.错构:在遗忘的基础上,患者对过去所经历的事件,在发生的地点、情节、特别是在时间上出现错误的回忆,并坚信不移。
5.假性痴呆:在强烈的精神创伤后,部分患者可产生一种类似痴呆的表现,而大脑组织结构无任何器质性损害。
经治疗后,痴呆样表现很容易消失。
类型:(1)刚塞综合征:又称为心因性假性痴呆,表现为对简单问题给予近似而错误的回答,往往给人以故意开玩笑的感觉。
(2)童样痴呆:以行为幼稚、模仿幼儿的言行为特征。
表现为成人患者言行类似儿童一样。
6.精神运动性抑制:指动作行为和言语活动显著减少。
(1)木僵:指动作行为和言语活动被完全抑制。
表现为患者不语、不动、不饮、不食,肌张力增高,面部表情固定,对刺激缺乏反应,经常保持一种固定姿势,甚至大小便潴留。
(亚木僵状态:症状较轻者,生活可自理。
)(2)蜡样屈曲:在木僵基础上,患者出现肢体任人摆布,即使是极不舒服的姿势,也能较长时间维持不动,形似蜡塑一般。
多见于紧张型精神分裂症。
精神病症状学之情绪,欲望(需要)障碍精神病症状学之情绪、欲望(需要)障碍1、情感活动的重要性:情感活动是心理过程(即知、情、意)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人们生活中因为有所谓“七情、六欲”,才使得我们的生活成为丰富多彩。
很难想象人类生活没有了情感生活,我们的生活会是个什么样子?首先回使我们想到的是机器人。
情感是一个联结,人与人的联结,没有人与人的情感联结,社会也就不复存在了。
精神健康的人会对周围事物抱有合理的态度和正常的内心体验,也就是会有正常的情感体验。
若是有着过强、过弱、不适切或歪曲的情感体验,就是心理状态不够健康的表现。
若达到一定的程度和时限,就可以成为精神疾病的一部分症状。
那么情绪情感的意义是什么?有人总结到:{1}、情绪可以影响和调节认知过程:情绪好的时候,认知和行为执行得顺利,而情绪不好时就会受到影响。
{2}、情绪可以协调社会交往和人际关系。
语言与情绪对人际关系的作用是同样重要的。
{3}、情绪是人类进化而来的,它能帮助人们适应环境的作用。
但情绪对人类行为的作用到底是多大呢?或者说它的支配作用有多大?美国心理学家鲍恩作了他的回答。
他认为在人类的调节系统中情绪是第一位的调节因素,智力系统是占第二位的,而情感系统是人类发展的最新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只占据第三的调节地位。
在许多精神疾病和心理障碍以及心理问题中都会出现情感问题或障碍。
但有一类被称为心境障碍的疾病是以情感障碍为原发和基本症状的一类障碍。
这也成为原发性情感障碍。
而由思维和行为等其他心理过程障碍所伴随的情感障碍,则都是继发的、是从属于认知障碍的。
2、情绪、欲望(需要)的一般心理学概念情绪和情感:都是人对客观事物或人的态度或体验。
情绪的字面上含义是指一种被激起的状态。
心理学家认为任何一种情绪都含有以下三中成分:主观体验、生理唤起、表情行为。
情绪分类:{1}按需要(欲望、愿望)满足的情况可以将情绪和情感分为:满意情绪或情感(正性情绪或情感),它与趋向反应相关。
精神科出科个人小结范文(精选5篇)精神科出科个人小结范文(精选5篇)1在__市第九人民医院心理医院轮转的两个周已经匆匆结束了。
对于一个医学学科来讲,两周的时间可能连懂得皮毛都不够,但是对于我们这样的精神科门外汉来说,已经获益匪浅。
随着如今人们生活及工作压力的增大,精神疾病显然成为了一类严重威胁人民健康的疾病,患者因疾病因素而影响工作、学习和人际交往能力,部分因未得到治疗而致精神残疾,丧失劳动力,给患者本人及家属带来极大的精神痛苦和经济负担。
在精神科轮转的两周中学到了一些知识。
对于我们的实习,科里的老师们都很重视,每周的工作安排也谨然有序,从而让我们循序渐进的学习与成长,在此,对各位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门诊带教老师一直在接待着很多不同症状的病人。
有精神分裂症,出现了幻听、妄想等症状;有焦虑症,由于工作太大承受不了导致睡不着觉,生活质量下降;也有忧郁症,因为学业压力大出现的自杀心理等等。
精神疾病的发病症状各有不同,但无疑都对病人本人及家属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我所实习的病区是重症病区,医护人员任劳任怨甚至还要遭受患者的谩骂与侮辱,但老师们仍然哄他们吃饭吃药,他待我谩骂侮辱我报之以细语呵哄。
我深深的感觉到了从事精神疾病的医务工作者所要付出的比其他医务工作者更多的耐心和细心。
在这两周的时间里,我感受最深的就是我们对于人类自身了解的太少,尤其是在精神方面。
人的精神世界是那样的“千姿百态”、“丰富多彩”,而我们所知甚少,甚至在我们非精神科医生的临床工作中经常忽略了精神因素的重要性。
而现在的医学观念仍然以生物医学模式占据主导,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并未深入人心,在临床实践当中的应用就更少,这就对我们医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
所以我深深感受到树立身心统一理念的重要性。
在今后的临床各科工作中,我们必须充分考虑精神因素对疾病的影响,并主动运用精神卫生知识来处理临床问题。
另外,精神科的许多疾病病因并不是很清楚,发病机制也没有弄明白,因此精神科的发展也需要现代生物技术的支持,需要在基因水平、分子水平、生物化学方面对精神疾病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从而促进精神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
精神科心得体会某些事情让我们心里有了一些心得后,有这样的时机,要好好记录下来,这样能够给人努力向前的动力。
到底应如何写心得体会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精神科心得体会,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精神科心得体会篇1在《精神医学》第二版教科书上,关于“妄想”的症状内容部分有这样一句话,妄想是个体的病理心理状态,并不针对集体,因为集体的信念有时尽管不合理,也不能归为病态,如宗教迷信。
这句话初一看是合情理的,一个群体同时患有同一种精神疾患、并表现出相同内容的妄想症状的可能性,可谓是小之又小了。
因此假设有一群人和一个人,他们接受过同等程度的现代高等教育,且均无理由、不可纠正地相信一名不知何来的神祇的存在,那么这一群人并不会被诊断为具有妄想症状,而那单独的一个人则会。
如果确实如此的话,那么上面那句话便显得有些奇怪了。
我们判定一个人的思想是否属于精神病性症状的依据,并不是其内容较之客观事实的正确与否,而是根据其内容是否符合“大多数人的状态”来决定的。
换言之,我们将病人诊断为“精神分裂症”的其中一条标准是,你与大多数人不一样。
而这其中透露出来的逻辑则是,与大多数人不一样便是错误的、需要被修正的。
或许这没有问题。
“正常”的意思便是,与实际常人该做的事情一致。
其他科室的医生所做的事情,也确实是令他们患者本不能完成自身机能的器官恢复实际其所应当承担的作用。
但精神科的治疗与药物同其他科室不一样。
它们确实地作用于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尤其是大脑高级中枢。
在人的精神心理产生的神经生物学尚不清楚的现在,似乎没有人能够保证,这样的处理并不会对病人本身固有的、未病变的区域产生影响。
即是说,我们在做的事情,可能是强行改变一个人的思维、情感和意志,从而把他变成一个与旁人一样的、“正常”的人。
那么,需要被这样治疗的病人,他们的病灶又是什么呢?结论依然是“与大多数人不同”。
这个世界上的绝大多数人无法理解他们脑内的世界,因此这大多数人唯一能做到的事情便是将这无法理解的因素彻底排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