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使用规范汉字
- 格式:ppt
- 大小:191.50 KB
- 文档页数:15
第五章汉字的规范化第五章汉字的规范化第一节汉字的正字法正字法,指用社会公认的统一的标准形体来规范文字的书写和使用。
每一种文字都有社会公认的统一的标准形体;凡是有文字的国家或民族,一般都有自己的正字法,只是不同体系的文字有着不同的正字法。
拼音文字的字与词基本对应,字形的问题不是很大,正字法的着眼点主要是词,因此又称正词法或正写法。
拼音文字的正词法主要解决词的拼写问题,如规定字母表达音位的方法、词的定型化(分写、连写和半连写)、大写规则、移行规则,等等。
表意文字的汉字最突出的是形体问题,因此,汉字的正字法主要规定字的正确写法和字体。
文字必须确立统一的标准形体,这是文字规范化提出的要求。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系统,必须有全社会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否则会影响文字职能的发挥,作为社会交际工具的文字,必须确立形体和书写的统一规范;使用文字也必须符合社会所确立的这个标准,这样才能保证文字的职能得到准确无误的发挥。
一、历史上的正字法汉字起源早,汉字的正字法也源远流长。
文字是社会书面交际的符号系统,字形的不规范势必影响其社会职能的发挥。
因此,可以说,在汉字系统产生的那天起,正字的要求就随之而产生。
据学者研究,远古的黄帝时期,是原始汉字萌芽的时代;黄帝的史官仓颉,是传说中的进行正字工作的第一人。
《荀子·解蔽》中说:“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壹也;好稼者众矣,而后稷独传者,壹也;好乐者众矣,而夔独传者,壹也;好义者众矣,而舜独传者,壹也。
”壹,指专一。
关于“仓颉造字说”,同后稷对农业、夔对乐等传说一样,应当理解为对相关事物有重要贡献。
古代“好书者”很多,惟有仓颉大名独传,说明仓颉对汉字的整理和规范作出了贡献。
章太炎在《造字源起说》中指出:人们造字,“字各异形,则不足以合契。
仓颉者,盖始整齐划一,下笔不容增损。
由是率尔著之符号,始为约定俗成之契。
”章氏的说法是很有道理的。
周宣王时,太史籀整理大篆,编成《史籀篇》,作为教贵族子弟识字的教材,同时也是社会用字的规范。
汉字的规范化篇一:现代汉字的标准化和规范化第二章汉字第五节现代汉字的标准化和规范化一、现代汉字的标准化现代化社会要求各项事物标准化,以提高使用效率,便于多方交流;信息化的发展推动图书情报、印刷排版、生产管理、办公室事务等广泛使用电子计算机,逐步实现自动化和现代化。
为此,人们要求现代汉字有一个数量限制,要求汉字字形稳定而明确,要求字音按照规范的普通话确定标准读音,要求汉字字序规范化,统一字典的查字法。
就是说,要求在对现代汉字进行全面、系统、科学的整理的基础上做到四定—定量、定形、定音、定序,以提高用字的规范。
(一)定量“定量”主要是规定现代汉语用字的总量,包括常用汉字、通用汉字及各类专业用字的数量。
确定了标准用字量,有利于人们的学习和运用。
在教学方面,可以根据学习的不同阶段,规定识字教学的要求;在出版印刷方面,可以准备固定数量的字模,减少不必要的麻烦;在新闻通讯方面,能加快传送消息的速度;在汉字信息处理方面,能减少工序。
总之,确定了汉字用字的标准量,就可以极大地提高效率,大大地减少人力、物力和时间的浪费。
1981年,国家标准局公布了《信息交换用汉字编码字符集基本集》,供电脑中文信息作为交换码使用,《辅助集》也已于1990年公布。
1988年国家有关部门制定并公布了《现代汉语常用字表》和《现代汉语通用字表》,从而确定了常用字量和通用字量。
这一系列规范化基础工程的完成,是定量工作所取得的具体成果。
汉字定量研究中还有一些未完全解决的问题,这主要是指姓名用字、地名用字、方言字、科技专用字、翻译用字中的生僻字和新造字。
按照汉字定量的要求,姓名用字、地名用字、方言字、科技专用字、译音用字都有必要制订字表,加以适当的限制。
(二)定形定形是为所有现行汉字确定标准字形。
无论印刷体、手写体都要有明确的字形标准。
我国在汉字定形方面,先后做了不少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1955年1月,文化部和文字改革委员会公布了《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废除了1055个异体字;1956年,国务院又公布了《汉字简化方案》,1964年文字改革委员会编辑出版了《简化字总表》,收入2236个简体字(1986年重新发表时又略有调整)。
黑龙江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考试科目名称:汉语基础考试科目代码:[354] 一、考试性质汉语基础考试是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生入学考试科目之一,本考试大纲的制定力求反映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特点,科学、公平、准确、规范地测评考生的相关知识基础、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
汉语基础考试的目的是测试考生的汉语语言学相关基础知识和汉语语言分析及运用能力。
二、考试内容汉语基础考试内容由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和语言学三部分组成。
(一)现代汉语部分第1章绪论一、什么是现代汉语二、现代汉民族共同语三、现代汉语的方言四、现代汉语的特点五、现代汉语规范化六、推广普通话第2章语音第一节语音概说一、语音的性质二、语音单位三、记音符号第二节辅音与声母一、辅音的发音二、声母的发音三、声母辨正第三节元音与韵母一、元音的发音二、韵母的发音四、韵母辨正第四节声调一、什么是声调二、调值和调类三、普通话的声调第五节音节一、音节的结构二、拼音三、音节的拼写规则第六节音变一、变调二、轻声三、儿化四、语气词“啊”的音变第七节音位一、音位简说二、普通话音位第八节朗读和语调一、朗读二、语调第九节语音规范化一、确立正音标准二、推广标准音第3章文字:第一节汉字概说一、文字的性质二、汉字的产生三、汉字的特点四、汉字的作用第二节汉字的形体一、现行汉字的前身二、现行汉字的形体第三节汉字的结构(一)笔画、基本笔画、复合笔画(二)偏旁、成字偏旁、不成字偏旁、部首二、笔顺三、造字法(一)“六书”理论(二)造字法第四节汉字整理和标准化一、汉字改革问题二、汉字的整理三、汉字标准化四、汉字的信息处理第五节使用规范汉字一、掌握整理过的汉字二、纠正错别字第4章词汇第一节词汇和词的结构一、词汇二、几种词汇单位三、词的结构第二节词义的性质和构成一、什么是词义二、词义的性质三、词义的分类四、词义的理解与词的运用第三节义项和义素一、义项二、义素第四节语义场一、语义场二、同义义场和同义词三、反义义场和反义词第五节词义和语境的关系一、语境对解释词义的作用二、语境对词义的影响第六节现代汉语词汇组成一、基本词汇和一般词汇二、古语词、方言词、外来词三、行业语、隐语第七节熟语一、成语二、谚语三、惯用语四、歇后语第八节词汇的发展变化和词汇的规范化一、词汇的发展变化二、词汇的规范化第5章语法第一节语法概说一、语法和语法体系二、语法的性质三、语法单位和句法成分第二节词类(上)一、划分词类的依据二、实词第三节词类(下)一、虚词二、词类小结三、词类的误用第四节短语一、短语及其分类二、短语的结构类型三、短语的功能类四、多义短语五、短语分析小结第五节句法成分一、主语和谓语二、动语和宾语三、定语四、状语五、补语六、中心语七、独立语八、句法成分小结及例释第六节单句一、句型二、几种常用句式三、变式句四、句子的变换五、句类六、单句分析小结第七节检查、修改语病的方法和原则一、常见的句法失误二、检查语病的方法三、修改语病的原则第八节复句一、概说二、复句意义类型三、多重复句和紧缩句四、复句运用中常见的错误第九节句群一、句群该说二、句群的意义类型三、多重句群四、句群运用中常见的错误第十节标点符号一、标点符号的作用和种类二、标点符号的用法三、标点符号用法的灵活性四、标点符号的位置第6章修辞第一节修辞概说一、什么是修辞二、修辞和语境三、修辞同语音、词汇、语法的关系四、修辞与语用学五、修辞的左右和学习修辞的目的第二节词语的锤炼一、意义的锤炼二、声音的锤炼第三节句式的选择一、长句和短句二、整句和散句三、主动句和被动句四、肯定句和否定句五、口语句式和书面语句式第四节辞格(一)一、比喻二、比拟三、借代四、拈连五、夸张第五节辞格(二)一、双关二、仿词三、反语四、婉曲第六节辞格(三)一、对偶二、排比三、层递四、顶真五、回环第七节辞格(四)一、对比二、映衬三、反复四、设问五、反问第八节辞格综合运用一、辞格的连用二、辞格的兼用三、辞格的套用第九节修辞常见的失误与评改一、韵律配合不协调二、词语选用不精当三、句子表意不畅达四、辞格运用不当第十节语体一、公文语体二、科技语体三、政论语体四、文艺语体(二)古代汉语部分绪论第一单元文选:左传郑伯克段于鄢齐桓公伐楚宫之奇谏假道烛之武退秦师晋灵公不君齐晋鞌之战子产不毁乡校常用词(一)古汉语通论:(一)怎样查字典辞书(二)古今词义的异同(三)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四)词的本义和引申义第二单元文选: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江乙对荆宣王庄辛说楚襄王鲁仲连义不帝秦触詟说赵太后常用词(二)古汉语通论:(五)汉字的构造(六)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第三单元文选:1.论语学而先进颜渊季氏阳货2.礼记苛政猛于虎大同教学相长博学常用词(三)古汉语通论:(七)判断句,也字(八)叙述句,矣字,焉字(九)否定句,否定词(十)疑问句,疑问词第四单元文选:《孟子》寡人之于国也齐桓晋文之事许行舜发于畎亩之中常用词(四)古汉语通论:(十一)词类的活用(十二)人称代词,指示代词,者字,所字第五单元文选:1.老子2.庄子北冥有鱼不龟手之药庖丁解牛胠箧惠子相梁运斤成风曹商使秦3.荀子劝学(398)4.吕氏春秋察传(405)5.韩非子五蠹(409)常用词(五)古汉语通论:(十三)连词,介词(十四)句首句中语气词;词头,词尾第六单元文选:《诗经》国风关雎卷耳桃夭苤苢北门静女柏舟墙有茨相鼠氓木瓜黍离硕鼠鸨羽蒹葭七月常用词(六)古汉语通论:(十五)《诗经》的用韵(十六)双声叠韵和古音通假第七单元文选:《楚辞》离骚常用词(七)古汉语通论:(十七)古书的注解(上)(十八)古书的注解(下)(三)语言学部分导言一、语言学的对象和学科性质二、语言学在科学体系中的地位三、语言学的应用价值第一章语言的功能第一节语言的社会功能一、语言的信息传递功能二、语言的人际互动功能第二节语言的思维功能一、语言和思维的关系二、语言思维功能的生理基础三、儿童语言习得与思维的发展四、关于聋哑人的语言和思维五、思维能力的普遍性和思维方式的特殊性第二章语言是符号系统第一节语言符号的性质和特点一、语言和说话二、语言与符号第二节语言符号的系统性一、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线条性二、语言符号的层级体系三、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第三节语言符号系统是人类特有的一、人类语言符号和其他动物“语言”的根本区別二、语言是其他动物和人类之间无法逾越的鸿沟第三章语音和音系第一节语音和音系的区别与联系一、语音学和音系学二、语音和音系的最小线性单位——音素与音位三、国际音标第二节从声学看语音一、语音四要素二、音质的声学分析三、声学分析的仪器和软件第三节从发音生理看语音一、发音器官二、两类音素:元音和辅音三、元音四、辅音第四节音位与音系一、对立和互补二、音位和音位变体三、音质音位和非音质音位第五节音位的聚合一、区别特征二、音位聚合群第六节语音单位的组合一、音节二、语流音变三、韵律层级第四章语法第一节语法和语法单位一、语言结构是有规则的二、语法的组合规则和聚合规则三、语法单位第二节组合规则一、语素组合成词的规则二、词组成词组和句子的规则三、组合的层次性四、组合的递归性和开放性第三节聚合规则一、词类二、形态三、语法范畴第四节变换一、变换和句型二、变换和句法同义三、变换和句法多义第五节语言的结构类型和普遍特征一、语言的语法结构类型二、语法结构不能分优劣三、语言的普遍特征第五章语义和语用第一节词汇和词义一、词和词汇二、词的词汇意义三、词义的概括性第二节词义的各种关系一、一词多义二、同义关系三、反义关系四、词义的上下位关系五、词的语义特征和语义场第三节句义一、词语的搭配和词义在句义中的实现二、句子的语义结构和人类经验的映像三、句法语义范畴和属于说话者的人类经验映像四、句子的真值和句义的蕴涵、预设关系第四节语用一、语境与语境义二、话题和说明三、焦点和预设四、日常生活和文学作品中的言内意外五、言语行为第六章文字和书面语第一节文字和语言一、文字在人类历史上的重要作用二、文字的基本性质三、汉字和汉语第二节文字的基本性质与文字的产生一、实物记事二、图画记事三、刻划符号四、早期文字:原始的图画文字第三节共时文字系统的特点及分类一、从文字的次小单位看文字的共性和分类二、从文字的最小单位看文字的不同类型第四节文字的发展与传播一、早期自源文字:不完善的意音文字二、自源文字的发展三、他源文字的创新与文字的换用四、文字适应语言和文字的相对独立性五、汉字与汉语拼音第五节书面语一、口语和书面语二、书面语的保守性和书面语的改革三、书面语的规范第七章语言演变与语言分化第一节语言演变的原因和特点一、社会、人际交流是语言演变的基本条件二、语言中各种因素的相互影响和语言的演变三、语言演变的特点第二节语言的分化一、语言随着社会的分化而分化二、社会方言三、地域方言四、亲属语言和语言的谱系分类第八章语言的接触第一节社会接触与语言接触第二节不成系统的词汇借用一、借词二、借词与社会第三节语言联盟与系统感染一、语言联盟与社会二、系统感染第四节语言的替换和底层一、语言替换二、语言替换的社会原因三、自愿替换和被迫替换四、语言替换的过程五、语言换用与底层遗留第五节通用书面语、民族/国家共同语进入方言或民族语的层次一、通用书面语与地方语二、文白异读与汉语方言中的通用语层次三、外族书面语的层次四、共同语第六节语言接触的特殊形式——混合语一、“洋泾浜”二、混合语三、我国境内的土汉语和混合语四、世界语第九章语言系统的演变第一节语音的演变一、何以知道语音的演变二、语音演变的规律性和演变机制三、语音对应关系和历史比较法第二节语法的演变一、组合规则的演变二、聚合类的演变三、类推四、结构的重新分析五、语法化第三节词汇和词义的演变一、新词产生、旧词消亡和词语替换二、词汇演变与语言系统三、词义的演变三、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一)考试时间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规范用字管理要求一、引言用字规范是保证文字准确性、规范性和统一性的重要手段,对于提高文化水平、促进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规范用字管理,要求使用者在书写、编辑和发布文字内容时遵守一定的用字规范,确保文字表达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二、用字规范要求1. 字形规范(1)字体选择:使用常见的宋体、黑体或微软雅黑等常用字体,避免使用过于艺术化或难以辨认的字体。
(2)字号选择: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字号,确保文字清晰可读。
(3)字形规范:使用规范的字形,避免使用变形、倾斜或扭曲的字形。
2. 词语规范(1)词语准确性:使用准确、恰当的词语表达,避免使用模糊、含糊不清的词语。
(2)词语规范:使用规范的词语,避免使用方言、俚语或不规范的词语。
(3)词语搭配:遵循常用的词语搭配规则,避免使用不当的词语搭配。
3. 标点符号规范(1)标点符号使用:正确使用标点符号,遵循标点符号的规范用法。
(2)标点符号位置:标点符号与文字之间应有适当的间隔,避免与文字连在一起或过于分散。
(3)标点符号多用少:避免过多使用标点符号,尽量简洁明了。
4. 语法规范(1)语法准确性:使用准确的语法,避免语法错误。
(2)句子结构:使用简洁明了的句子结构,避免过长或过复杂的句子。
(3)语序规范:遵循语序规范,确保语序清晰,表达准确。
5. 格式规范(1)段落格式:合理划分段落,每段只表达一个主要内容,段落之间留有适当的间距。
(2)标题格式:使用规范的标题格式,突出主题,便于阅读和理解。
(3)缩进规范:使用适当的缩进,使文章结构清晰,段落之间有明显的区分。
三、用字管理流程1. 培训和宣传组织用字规范培训,向使用者介绍用字规范的重要性和具体要求,并进行示范和练习,提高使用者的用字意识和能力。
2. 审查和修改对书写、编辑和发布的文字内容进行审查,发现不规范的用字问题及时指出并要求修改,确保文字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3. 反馈和总结收集使用者的反馈意见和建议,及时解决问题和改进工作,定期总结经验和教训,不断完善用字管理工作。
《通用规范汉字表》(全文)
《通用规范汉字表》(全文)
据国务院关于公布《通用规范汉字表》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国务院同意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组织制定的《通用规范汉字表》,现予公布。
《通用规范汉字表》是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适应新形势下社会各领域汉字应用需要的重要汉字规范。
制定和实施《通用规范汉字表》,对提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水平,促进国家经济社会和文化教育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用规范汉字表》公布后,社会一般应用领域的汉字使用应以《通用规范汉字表》为准,原有相关字表停止使用。
国务院
2013年6月5日
(此件公开发布)
通用规范汉字表
目录
说明(7)
一级字表(10)
二级字表(26)
三级字表(40)
附件:1.规范字与繁体字、异体字对照表(48)
2.《通用规范汉字表》笔画检字表(103)。
《现代汉语》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名称:现代汉语/Modern Chinese2.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3.周学时/学分:3,34.授课对象:对外汉语专业5.使用教材:由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增订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7月二、课程简介现代汉语课是高等学校对外汉语本科专业的一门基础课。
本课程的教学任务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国家的语言文字政策为依据,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系统地讲授现代汉语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分析、运用现代汉语的能力,为他们将来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工作、语言文字工作和现代汉语的研究工作打好基础。
本课程包括绪论、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共六部分。
绪论部分:简要地讲述现代汉语概况,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的方针和任务,以及“现代汉语”课的性质、内容和任务。
语音部分:以《汉语拼音方案》为基础,运用语音学的原理,系统地讲述有关普通话的语音知识;使学生对普通话语音系统有完整的了解,具有推行《汉语拼音方案》和使用、推广普通话的能力。
文字部分:讲述汉字的性质和作用能关,汉字的结构和形体,汉字的整理和汉字规范化问题,以及国家关于文字的方针政策,使学生正确地使用汉字。
词汇部分:讲述现代汉语语素、词和构词法,词义(词义的性质和构成、义素的分析和运用、语义场、语境和词义),词汇的构成,词汇的变化和词汇规范化等问题,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词汇学知识,能够正确地辨析和解释词义,丰富自己的语汇,提高用词的能力。
语法部分:讲述现代汉语组词造句的规则和有关的基础理论知识,如各类词的用法,短语和句子的结构与类型,以及标点符号的用法等等,使学生具有辨识词性、分析句子和辨别句子正误的能力,正确地、规范地使用汉语。
修辞部分:讲述词语和句式的选用,常用的修辞方式,使学生注意选词炼句,恰当地运用修辞手法,提高汉语表达能力,改进文风,逐步达到准确、鲜明、精炼、生动的要求。
学校教职工正确使用规范汉字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为指导,以优化学校语言文字的校园环境、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师生素质为目标,现制订语文教师熟练掌握汉字规范标准。
一、规范汉字的含义和标准汉字规范化,就是根据汉字发展的规律确立形体和书写的统一正字标准。
规范汉字包括经过整理简化的字和未整理简化的传承字。
经过整理简化的字是指国家正式发布的《简化字总表》、《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现代汉语通用字表》所收的字。
以上字表所收录字的范围内,三个字表的规定就是规范汉字的标准。
未整理简化的传承字是指以上字表未收录的社会公认的汉字,以国家审定的《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中华大字典》为标准。
凡不属国家公布和审定的字,都不是规范字,其中包括一切错别字、已经公布废除的异体字、繁体字、旧印刷字、《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中的简体字和自造简体字。
二、教师用字规范的意义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所以不但在汉字规范化方面要率先垂范,而且应当认真教育学生读写规范汉字。
这是国家法令的要求,也是职业道德的要求。
教师如果在讲课板书和批改作业时,用字不规范,就会误人子弟。
事实表明,中学毕业生仍写错别字的原因之一,与中小学教师用字不规范有密切的关系。
目前,社会上语言文字的规范意识比较淡薄,滥用繁体字,乱用不规范的简化字的现象相当严重。
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在用字规范方面,要更尽职尽责。
为此,必须采取措施让广大教师确立用字规范的意识,认真进行掌握规范汉字的训练。
语文教师板书、教案、批改作业和编制试卷用字必须规范。
三、教师用字规范的基本制度为做好师生规范汉字教育培训工作,进一步提高师生规范汉字素养,特制定本制度。
1.教师要积极参与规范汉字培训和测试,不断提高自身规范用字水平,把规范汉字的要求纳入到教师业务考核和教学基本功能力考核中,考核结果作为聘用、晋级和评优的条件之一。
2.学校每学年开展推普周活动,对师生进行语言文字法规及常识的宣传、培训,活动要求全员参与,积极投入,出勤率和表现与评选语言文字先进个人挂钩。
规范用字管理要求一、背景介绍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正确使用规范的文字和标准的用字是十分重要的。
规范用字管理要求旨在提高文字表达的准确性和规范性,确保文本的质量和可读性。
二、用字规范要求1. 字体选择:在正式文档和公文中,应使用常见的字体,如宋体、黑体等。
不得使用神奇或者艺术字体,以免影响阅读和理解。
2. 字号和行距:字号应适中,普通为12号或者14号。
行距宜选择1.5倍或者2倍行距,以提高阅读的舒适度。
3. 标点符号:标点符号应使用标准的中文标点,包括句号、逗号、问号、感叹号等。
不得滥用标点符号,避免给读者造成困扰。
4. 汉字书写:汉字书写应准确无误,避免错别字和乱码。
特殊是在重要文件和公告中,要子细校对和审查文字内容。
5. 语法和语序:使用正确的语法和语序,确保句子通顺、准确。
避免使用过于复杂的句子结构,以免给读者带来理解上的难点。
6. 词语选择:使用常用词语和通俗易懂的表达方式,避免使用生僻词汇和难以理解的专业术语。
对于需要使用专业术语的场合,应赋予解释和说明。
三、用字管理流程1. 文字审查:在正式文件发布之前,应进行文字审查。
审查人员应子细检查文字的准确性、规范性和易读性,确保文本没有错误和歧义。
2. 校对和修改:校对人员应对文字进行子细的校对和修改。
特殊是对于重要文件和公告,应进行多次校对,确保文字的正确和规范。
3. 培训和宣传:组织相关培训和宣传活动,提高员工对规范用字的重视和认识。
通过培训和宣传,提高员工的文字表达能力和用字规范意识。
四、用字管理的重要性1. 提高文本质量:规范用字管理可以提高文本的准确性和规范性,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文本内容。
2. 维护形象和信誉:正确使用规范的文字和标准的用字可以提升组织的形象和信誉。
规范用字表明组织注重细节和专业性。
3. 避免误解和纠纷:规范用字可以避免因文字表达不许确而引起的误解和纠纷。
准确的文字可以减少歧义,使信息传递更加清晰和明确。
五、总结规范用字管理要求是确保文字表达准确性和规范性的重要措施。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我国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提高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的用字水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章制度。
第二条本规章制度适用于我国境内各级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以及个体工商户等组织的用字行为。
第三条本规章制度所称规范用字,是指使用符合国家语言文字规范标准的汉字、拼音、数字、标点符号等。
第二章规范用字的基本要求第四条使用规范汉字是本规章制度的基本要求。
以下情况应使用规范汉字:(一)公文、报告、公告、通告、通知等正式文件;(二)报纸、杂志、书籍、期刊等出版物;(三)广告、招牌、指示牌、路牌等公共标识;(四)电子屏幕、网站、网页等电子媒体;(五)广播、电视、电影、戏剧等视听媒体;(六)其他需要使用汉字的场合。
第五条使用拼音时,应符合以下要求:(一)在规范汉字无法表达的情况下,可使用拼音;(二)拼音应按照国家标准《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进行书写;(三)在汉语拼音中,声母、韵母、声调应完整,不得随意省略或添加。
第六条使用数字时,应符合以下要求:(一)在表示数量、计数、计量等场合,应使用阿拉伯数字;(二)在表示年份、月份、日期、时间等场合,应使用汉字;(三)在表示序号、编号等场合,可使用阿拉伯数字或汉字。
第七条使用标点符号时,应符合以下要求:(一)按照国家标准《标点符号用法》进行书写;(二)标点符号应规范使用,不得随意添加或删除;(三)在电子媒体中,标点符号的使用应符合网络环境的特点。
第三章监督与管理第八条各级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部门负责本规章制度的组织实施和监督管理。
第九条各级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应建立健全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制度,明确责任,加强培训,提高用字水平。
第十条对违反本规章制度的单位和个人,由各级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部门依法予以处理。
第四章附则第十一条本规章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十二条本规章制度由国务院语言文字工作部门负责解释。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有关规范汉字使用的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部重要法律,规定了汉字的使用规范。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汉字的使用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是坚持汉字的统一性。
汉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的共同语言,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因此,汉字的使用应坚持统一,不得擅自改动汉字的形体、结构和读音,不得混用汉字和外来文字,不得混用繁体字和简体字。
二是坚持汉字的正确性。
汉字的使用应坚持正确性,不得使用不正确的汉字,不得使用不规范的汉字,不得使用不符合汉字书写规则的汉字。
三是坚持汉字的简洁性。
汉字的使用应坚持简洁性,不得使用多余的汉字,不得使用不必要的汉字,不得使用不合乎语言习惯的汉字。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的汉字使用规范,旨在保护汉字的统一性、正确性和简洁性,促进汉字的传承和发展,保护中华民族的文化宝藏,推动中华民族的文化繁荣昌盛。
现代汉语课程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课程编号: 641667420 课程名称:现代汉语英文名称: 专业必修总学时: 72 学分: 4适用对象:汉语言文学专业本 1年级学生先修课程:二、编写说明(一)课程的性质现代汉语是高等师范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
本课程的教学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国家语言文字政策和法规为依据,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系统讲授现代汉语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加强基本技能训练,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分析、运用现代汉语的能力,为他们将来从事语言文字工作、语文教学工作打好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和基本要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
注重学生语言和思维的同步发展,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和思维品质。
强化师范生的“三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提升师范生从事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能力。
绪论部分(4课时)要求:明确汉语、现代汉语、普通话、现代汉语规范化的基本概念,使学生了解、热爱祖国语言。
了解国家语言文字工作的方针和有关重要政策。
了解学习现代汉语的重要性和方法。
语音部分(18课时),要求:掌握普通话语音的系统知识。
全面熟练地掌握《汉语拼音方案》和普通话标准音,主要包括声母、韵母、声调的发音、拼读、拼写等,并对方案中有关的语音问题能作解释说明。
正确分析普通话音节结构。
依据读音标准辨别、纠正错误读音。
能担负中小学的语音教学任务。
文字部分(10课时)要求:认识汉字的性质、特点,认识汉字发展的趋势。
掌握《简化汉字总表》中的简化字。
掌握《现代汉语常用字表》,掌握常用字的结构、笔画、笔顺,并能自觉纠正错别字,掌握现行汉字正字法,正确使用汉字。
能担负中小学的汉字教学任务。
词汇部分(14课时),要求:掌握现代汉语词汇的基本知识,了解各类词语的特点。
借助工具书等能正确理解和解释一般词语,借助工具书等能正确辨析同义词,能识别和评改运用词语中的错误和不规范的现象。
能担负中小学的词语教学任务。
语法部分(26课时)要求:掌握现代汉语语法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知识,能划分词和短语,对复杂短语作层次分析。
现代汉语名词解释很好现代汉语名词解释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现代汉语概述1.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
2.现代汉语是现代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
3.共同语是一个民族全体成员通用的语言。
4.方言是民族语言的地方分支,是局部地区的人们使用的语言。
第二节汉语规范化和推广普通话1.语言规范化就是明确某一语言的共同语及其内部一致的标准。
2.现代汉语规范化就是确立现代汉民族的共同语及其内部明确的、一致的标准,并用这种标准消除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存在的一些分歧,同时对他的书写符号――文字的形、音、义各个方面也要制定标准进行规范。
第二章语音第一节语音概说1. 语音:是人类说话的声音,是有意义内容的语言成分的外部形式,或者说,是语言的物质外壳。
2. 音高:指的是声音的高低,它决定于发音体颤动的快慢。
3. 音长:指的是声音的长短,它决定于发音体颤动的时间的久暂。
4. 音强:指的是声音的强弱,他与发音体颤动幅度大小有关。
5. 音色:又叫音质,指的是声音的特色。
音色的差别主要决定于物体颤动所形成的音波波纹的曲折形式不同。
6. 音素:是最小的语音单位。
他是从音色的角度划分出来的。
7. 辅音:是气流在口腔或咽头受阻碍而形成的音素,又叫子音。
8. 元音:是气流颤动声带,在口腔,咽头不收阻碍而形成的音素。
9. 音节:由音素构成,是交谈时自然感到的语音单位。
10. 声母:位于音节前段,主要由辅音构成。
11. 韵母:位于音节的后段,由元音或元音加辅音构成。
12. 声调:指的是依附在声韵结构中具有区别意义的音高变化。
13. 音位:是一个语音系统中能够区别意义的最小语音单位,也就是按语音的辨义作用归纳出的音类。
14. 《汉语拼音方案》的作用a.汉字的注音工具B.普通话的拼写工具C.作为我国各少数民族创制和改革文字的共同基础,用来帮助外国人学汉语,用来音译人名,地名和科学术语,以及用来编制索引和代号等等1. 发音部位:发音是,气流受到阻碍的位置叫做发音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