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小码距和检错纠错能力关系
- 格式:doc
- 大小:140.00 KB
- 文档页数:3
8-1 某码字的集合为 00000000 1000111 0101011 0011101 1101100 1011010 0110110 1110001求:(1)该码字集合的最小汉明距离;(2)根据最小汉明距离确定其检错和纠错能力。
解:(1)通过两两比较每个码字,可知该码字集的最小汉明距离为4;(2)因为检错能力与最小码距的关系为:1min +=e d ,所以检错能力为3141min =-=-=d e又因为纠错能力与最小码距的关系为:12min +=t d ,所以纠错能力为5.121421min =-=-=d t取整后可得,纠错能力为1=t 。
8-2 已知二进制对称信道的差错率为210-=P 。
(1)(5,1)重复码通过此信道传输,不可纠正错误的出现概率是多少?(2)(4,3)偶校验码通过此信道传输,不可检出错误的出现概率是多少?解: (1)当(5,1)重复码发生3个或3个以上的错误时不可纠正,此时不可纠正的错误出现的概率为()()()60555144523351085.9111-⨯≈-+-+-=P P C P P C P P C P e (2)当(4,3)偶校验码发生偶数个错误时这些错误不可检出,这些错误出现的概率为()()4044422241088.511-⨯≈-+-=P P C P P C P e8-3 等重码是一种所有码字具有相同汉明重量的码,请分析等重码是否线性码?解:因为该码字集中所有的码字均有相同的码重,因此全零码字不包括在内,而线性码在输入信息位均为零时,输出也全为零,因此一定包含全零码。
因此等重码不是线性码。
8-4 对于一个码长为15,可纠正2个随机错误的线性分组码,需要多少个不同的校正子?至少需要多少位监督码元?解:对于一个码长为15的线性码,1个及2个随机错误的图样数为120215115=+C C所以至少需要121个校正子因为12712120631272151156=-<=+<=-C C所以至少需要7位监督码元。
误码解析主要内容摘要误码是光纤通信系统的其中一项非常重要的指标,本来从理论上来说数字信号的传输质量与传输距离没有关系,但这种情况只有在信号在接收端正确被接收才能成立。
关键词误码误码率误信率传输损伤码元传输速率信息传输速率误码是SDH系统的主要传输损伤,但因为产生的原理和分布特性等并不是完全相同,所以就具有许多自己的特性。
理想的光纤传输系统是十分稳定的传输通道,外界对他的干扰影响应该很小,但是由于一些别的原因,例如光噪声、色散所引起的码间干扰、定位抖动、传输设备的各个功能块受到外界干扰等等,所以误码的存在是必不可免的。
从实际运行的光缆传输系统来看,上述的一些原因只是提供了一些很低的背景误码水平,而比如外部电磁干扰、静电放电、设备故障、电源的瞬态干扰以及一些的人为活动等引起的脉冲干扰往往构成占主导的突发误码。
其中最为我们所熟悉的一种是抖动,抖动是造成误码从而使传输段的传输质量下降的原因之一,尤其是当网络传输的是数字同步信号时,网络上发生的抖动损伤会使所传输的时钟信号精度下降。
数字信号的抖动性质一般用幅度和频率这两个参数来进行描述。
幅度一般用数字周期间隔UI来度量,一个UI就是1比特信息所占用的时间,即时钟的周期;抖动频率即是描述抖动变化快慢的参数。
对于SDH设备的抖动工程中常有下述项目:SDH设备的固有抖动、再生器的抖动转移特性、设备输入抖动容限、SDH设备的映射抖动和结合抖动等等。
SDH网络系统的误码性能目前普遍采用一套以块为基础的新参数:误码秒比(ESR)、严重误码秒比(SESR)和背景块差错比(BBER)。
块------是指与通道有关的连续比特,当与块有关的任意比特发生差错时,就称该块为误块(EB),这套以块为基础的参数不仅仅适用于不停业务监视(in service monitoring),而且适用于描述实际现场中常常出现的突发误码现象,对于SDH设备而言,BIP就是一种固有的监视块。
WDM光网络节点的同频串扰理论分析,考虑光放大器ASE噪声的影响,采用重要性采样技术进行数值仿真,得出某一波长信道中串扰导致的误码率,波长个数、同源串扰数及消光比等因素对系统性能都有很大的影响误码性能参数的评价只有在通道处于可用状态是才有意义。
第3章信道编码 (2)3.1差错控制方式 (2)3.2信道编码 (3)3.2.1 差错控制编码的基本原理 (3)3.2.2 差错控制编码的分类 (4)3.2.3 差错控制编码的基本概念 (5)3.3常见的几种检错码 (7)3.3.1 奇偶校验码 (7)3.3.2 水平奇偶校验码 (8)3.3.3 水平垂直奇偶校验码 (9)3.3.4 恒比码 (9)3.3.5群计数码 (10)3.4线性分组码 (11)3.4.1 基本概念 (11)3.4.2 线性分组码的编码 (12)3.4.3 线性分组码的译码 (16)3.5循环码 (18)3.5.1 基本概念 (18)3.5.2 循环码的编码 (25)3.5.3 循环码的译码 (27)3.5.4 常见的几种循环码 (29)3.6BCH码 (30)3.7RS码 (33)3.7.1 RS码的编码 (34)3.7.2 RS码的译码 (35)3.8卷积码 (36)3.8.1 基本概念 (36)3.8.2 卷积码的图解表示 (38)3.8.3 卷积码的译码 (40)3.9几种新的编码方法 (42)3.9.1 网格编码调制(TCM) (42)3.9.2 TURBO码 (47)8.9.3LDPC码 (49)3.9.4喷泉码 (51)本章小结 (56)习题 (57)第3章信道编码在数字通信系统中,干扰会使信号产生变形,致使接收端产生误码,这将严重影响数字通信系统的可靠性。
为了提高数字通信系统的可靠性,除了可采用均衡技术来消除乘性干扰引起的码间串扰外,还可以通过对所传数字信息进行特殊的处理(即信道编码)对误码进行检错和纠错,进一步降低误码率,以满足通信的传输要求。
因此,信道编码是提高数字通信系统可靠性的有效措施之一,能提高传输质量1~2个数量级。
信道编码的目的就是通过加入冗余码来减小误码,进而提高数字通信的可靠性。
香农第二定理指出:对于一个给定的有扰信道,若该信道容量为C,则只要信道中的信息传输速率R小于C,就一定存在一种编码方式,使编码后的误码率随着码长n的增加而按指数下降到任意小的值。
5-1 高次群的形成采用什么方法?为什么?答:扩大数字通信容量,形成的高次群的方法有两种:PCM复用和数字复接。
形成高次群一般采用数字复接。
因为若采用PCM复用,编码速度太快,对编码器的元件精度要求过高,不易实现。
5-2 比较按位复接与按字复接的优缺点?答:按位复接要求复接电路存储容量小,简单易行。
但这种方法破坏了一个字节的完整性,不利于以字节(即码字)为单位的信号的处理和交换。
按字复接要求有较大的存储容量,但保证了一个码字的完整性,有利于以字节为单位的信号的处理和交换。
5-3 为什么复接前首先要解决同步问题?答:数字复接的同步指的是被复接的几个低次群的数码率相同。
若被复接的几个低次群的数码率不相同,几个低次群复接后的数码就会产生重叠和错位,所以复接前首先要解决同步问题。
5-4 数字复接的方法有哪几种?PDH采用哪一种?答:数字复接的方法有同步复接和异步复接两种,PDH采用异步复接。
5-5 画出数字复接系统方框图,并说明各部分的作用。
答:数字复接系统方框图为数字复接器的功能是把四个支路(低次群)合成一个高次群。
它是由定时、码速调整(或变换)和复接等单元组成的。
定时单元给设备提供统一的基准时钟(它备有内部时钟,也可以由外部时钟推动)。
码速调整(同步复接时是码速变换)单元的作用是把各输入支路的数字信号的速率进行必要的调整(或变换),使它们获得同步。
复接单元将几个低次群合成高次群。
数字分接器的功能是把高次群分解成原来的低次群,它是由定时、同步、分接和恢复等单元组成。
分接器的定时单元是由接收信号序列中提取的时钟来推动的。
借助于同步单元的控制使得分接器的基准时钟与复接器的基准时钟保持正确的相位关系,即保持同步。
分接单元的作用是把合路的高次群分离成同步支路信号,然后通过恢复单元把它们恢复成原来的低次群信号。
5-6 为什么同步复接要进行码速变换?答:对于同步复接,虽然被复接的各支路的时钟都是由同一时钟源供给的,可以保证其数码率相等,但为了满足在接收端分接的需要,还需插入一定数量的帧同步码;为使复接器、分接器能够正常工作,还需加入对端告警码、邻站监测及勤务联络等公务码(以上各种插入的码元统称附加码),即需要码速变换。
最小码距和检错纠错能力关系一、码距?码距就是两个码字C1与C2之间不同的比特数。
如:1100与1010的码距为2;1111与0000的码距为4。
一个编码系统的码距就是整个编码系统中任意(所有)两个码字的最小距离。
若一个编码系统有四种编码分别为:0000,0011,1100,1111,此编码系统中0000与1111的码距为4;0000与0011的码距为2,是此编码系统的最小码距。
因此该编码系统的码距为2。
二、码距和检错纠错有何关联?首先大家要了解以下两个概念:1.在一个码组内为了检测e个误码,要求最小码距应该满足:d>=e+12.在一个码组内为了纠正t个误码,要求最小码距应该满足:d>=2t+1现在举个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假如我们现在要对A,B两个字母进行编码。
我们可以选用不同长度的编码,以产生不同码距的编码,分析它们的检错纠错能力。
||-- 若用1位长度的二进制编码。
若A=1,B=0。
这样A,B之间的最小码距为1。
合法码:{0,1};非法码:{0,1};根据上面的规则可知此编码的检错纠错能力均为0,即无检错纠错能力。
其实道理很简单,这种编码无论由1错为0,或由0错为1,接收端都无法判断是否有错,因为1,0都是合法的编码。
||-- 若用2位长度的二进制编码,可选用11,00作为合法编码,也可以选用01,10作为合法编码。
若以A=11,B=00为例,A、B之间的最小码距为2。
合法码:{11,00};非法码:{01,10};根据上面的规则可知此编码的检错位数为1位,无法纠错。
因为无论A(11)或B(00),如果发生一位错码,必将变成01或10,这都禁用码组(非法码),故接收端可以判断为误码,却不能纠正其错误。
因为无法判断误码(01或10)是A(00)错误还是B(11)错误造成,即无法判断原信息是A或B,或说A与B形成误码(01或10)的可能性(概率)是相同的。
如果产生二位错码,即00错为11,或11错为00,结果将从一个合法编变成另一个合法编码,接收端就无法判断其是否有错。
最小码距和检错纠错能力关系
一、码距?
码距就是两个码字C1与C2之间不同的比特数。
如:1100与1010的码距为2;1111与0000的码距为4。
一个编码系统的码距就是整个编码系统中任意(所有)两个码字的最小距离。
若一个编码系统有四种编码分别为:0000,0011,1100,1111,此编码系统中0000与1111的码距为4;0000与0011的码距为2,是此编码系统的最小码距。
因此该编码系统的码距为2。
二、码距和检错纠错有何关联?
首先大家要了解以下两个概念:
1.在一个码组内为了检测e个误码,要求最小码距应该满足:d>=e+1
2.在一个码组内为了纠正t个误码,要求最小码距应该满足:d>=2t+1
现在举个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
假如我们现在要对A,B两个字母进行编码。
我们可以选用不同长度的编码,以产生不同码距的编码,分析它们的检错纠错能力。
||-- 若用1位长度的二进制编码。
若A=1,B=0。
这样A,B之间的最小码距为1。
合法码:{0,1};非法码:{0,1};
根据上面的规则可知此编码的检错纠错能力均为0,即无检错纠错能力。
其实道理很简单,这种编码无论由1错为0,或由0错为1,接收端都无法判断是否有错,因为1,0都是合法的编码。
||-- 若用2位长度的二进制编码,可选用11,00作为合法编码,也可以选用01,10作为合法编码。
若以A=11,B=00为例,A、B之间的最小码距为2。
合法码:{11,00};非法码:{01,10};
根据上面的规则可知此编码的检错位数为1位,无法纠错。
因为无论A(11)或B(00),如果发生一位错码,必将变成01或10,这都禁用码组(非法码),故接收端可以判断为误码,却不能纠正其错误。
因为无法判断误码(01或10)是A(00)错误还是B(11)错误造成,即无法判断原信息是A或B,或说A与B形成误码(01
或10)的可能性(概率)是相同的。
如果产生二位错码,即00错为11,或11错为00,结果将从一个合法编变成另一个合法编码,接收端就无法判断其是否有错。
所以此种编码的检错能力为1位,纠错能力为0位。
||--若用3位长度的二进制编码,可选用111,000作为合法编码。
A,B之间的最小码距为3。
合法码:{111,000};非法码:{001,010,011,100,101,110};
根据上面的规则可知此编码的检错位数为2位,纠错位数为1位。
例如:当信息A(000)产生1位错误时,将有3种误码形式,即001或010或100,这些都是禁用码组,可确定是误码。
而有这3个误码与合法编码000的距离最近,与合编码111的距离较远,根据误码少的概率大于误码多的概率的规律,可以判定原来的正确码组为000,只要把误码中的1改为0即可得到纠正。
同理,如果信息B(111)产生1位错误时,则有另三种误码可能产生,即110,101,011,根据同样道理可以判定原来的正确码组是111,并能纠正错误。
但是,如果信息A(000)或信息B(111)产生两位错误时,虽然能根据禁用码组识别其错误,但纠错时去会做出错误的纠正而造成“误纠错”。
如果信息A(000)或信息B(111)产生三位错误时,将从一个合法编码A(或B)变成了另一个合法编码B(或A),这时既检不出错,更不会纠错了,因为误码已成为合法编码,译码后必然产生错误。
所以检错位数为2位,纠错位数为1位。
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