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七年级下科学知识点总结
- 格式:doc
- 大小:144.00 KB
- 文档页数:6
浙教版新版七下科学知识要点第一章代代相传的生命1、精子和卵细胞(1)新生命都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2)受精卵由雄性生殖细胞精子和雌性生殖细胞卵细胞结合产生的.(3)精子和卵细胞:卵细胞是人体中最大的细胞,呈圆形,而精子呈蝌蚪形.精子和卵细胞属于性细胞,其细胞核内都携带着遗传信息,这些遗传信息决定着新生命的主要特征.2、人的生殖系统:(1)男性生殖系统:由睾丸,附睾,输精管,精囊.前列腺,阴茎等器官组成.睾丸的主要功能是产生精子,分泌雄性激素.(2)女性生殖系统:由卵巢、输卵管、子宫、阴道等器官组成.卵巢的主要功能是产生卵细胞,分泌雌性激素.3、受精与妊娠(1)受精:精子和卵细胞在输卵管中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叫做受精.(2)妊娠:受精卵沿着输卵管往下移动到子宫后,经过数次分裂逐渐形成胚胎,并附着在子宫壁上,这时女性就怀孕了也称为妊娠.注意: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的场所在输卵管,且受精卵在输卵管就开始分裂,而胚胎发育的场所主要在子宫.4、胚胎发育(1)胚胎发育的场所主要在子宫(发育时间约266天或约九个月).(2)胚胎发育早期的营养物质来自卵细胞中的卵黄,当植入子宫后胚胎发育的营养物质和氧气来自母体.(3)胚胎通过脐带和胎盘与母体相连,从母体获得营养物质和氧气,同时排出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4)在胚胎中,胎儿的血液与母体的血液之间有一层膜作为屏障.这个屏障使得胎儿和母体的的血液不必直接混合就能进行物质交换.这样就能避免母体身上的一些病原体传染给胎儿.5、分娩与养育(1)分娩:胎儿从母体内产出的过程叫做分娩.分娩过程分为宫颈扩张,胎儿娩出,胎盘娩出三个阶段.(2)试管婴儿:人工完成受精过程,然后将受精卵植入子宫内继续发育(本质上是有性生殖).(3)刚出生的婴儿主要靠母乳喂养,母乳含有婴儿所需要的各种营养、抗病物质等.6、人的生长时期(1)人的一生大致经历婴儿期,少年期,青春期,成年期,老年期等.(2)婴儿出生后的前三年是人的第一次快速生长的时期.少年期的生长相对比较平缓.青春期是儿童逐渐成为成人的过渡时期,是生殖器官开始发育到成熟的阶段.成年期,人的体重和身高开始逐渐停止增长,各个器官巳发育成熟,人的体能也逐渐达到高峰状态,然后将开始逐渐衰退直到进入老年期.7、青春期发育的特点(1)外表变化:男性和女性除生殖器外,在外表上的不同变化就是第二性征。
七年级下科学知识点浙教版本文将对浙教版七年级下学期科学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和梳理。
1. 生物学生物学是一门关注生命体系的科学,主要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体系的结构、功能、发展等。
本学期我们学习了生物学的基础概念,包括如下内容:1.1 细胞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它由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组成。
细胞质中还含有各种细胞器,如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等。
细胞是生命存在的基础,所有的生命体都由细胞构成。
1.2 遗传与进化遗传是指生物体的遗传信息传递和遗传变异的过程。
基因是遗传信息的基本单位,人类的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核内。
进化是生物种类和生物特征随时间发展和变化的过程,世界上的生物都是从一个最初的共同祖先发展而来的,这个过程中发生了许多的变化和适应。
1.3 植物学植物学研究的是植物的分类、结构、功能、遗传和进化等问题。
本学期我们学习了植物的形态特征及其适应环境的机制,如适应水域生活的水生植物、适应广阔土地面积的草原植物等。
2. 地球科学地球科学是研究地球物质、结构与演化、自然环境等方面的科学。
本学期我们学习了地球的三大圈层结构、地球上的水循环、大气污染等知识点。
2.1 地球的三大圈层地球由地核、地幔和地壳三个圈层组成。
地核层是地球最核心的部分,由铁和镍构成;地幔层是位于地壳和地核之间的一层,较为厚实,由硅、铝、镁等多种元素构成;地壳是包裹在地球表面的一层,主要由岩石组成,是人类生命最终存在的地方。
2.2 水循环水循环是指水在地球上不断运动的过程,它由蒸发、凝结、降雨、地下水和河流流动等环节组成。
水循环的正常运作对维护地球健康环境和人类生存非常重要,但是人类活动也会对水循环造成影响。
2.3 大气污染大气污染是指空气中含有过多的有害物质的状态,严重影响人类、动植物和自然环境的健康和生态平衡。
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有行业废气、机动车尾气、油烟等。
3. 化学化学是探究物质变化规律和组成结构的学科,它关注的是原子分子之间的化学反应和化学变化。
最新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汇总复习(整理版)第一节、新生命的诞生1、生命都是从受精卵发育而来。
2、受精卵由雄性生殖细胞精子和雌性生殖细胞卵细胞结合产生。
3、卵细胞是人体中最大的细胞,呈球形,营养物质(有机物)较丰富,为早起胚胎发育提供营养4、精子有尾巴,能够游动。
呈蝌蚪形5、精子和卵细胞属于性(生殖)细胞,其细胞核内都携带着遗传物质。
6、人的生殖系统(1)男性生殖系统:由睾丸、附睾(储存精子)、输精管、精囊、前列腺、阴茎等器官组成。
最主要的器官为睾丸;睾丸的主要功能:产生精子(青春期开始产生,一天可产生上亿个),分泌雄性激素。
(2)女性生殖系统:由卵巢、输卵管、子宫、阴道组成。
最主要的器官为卵巢;卵巢的主要功能:产生卵细胞(青春期开始产生),分泌雌性激素。
成年女性大约每个月会排出一个成熟的卵细胞。
输卵管是受精的场所,子宫是胚胎发育的场所。
7、受精与妊娠(1)受精:精子和卵细胞在输卵管中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叫做受精。
注:受精卵不是生殖细胞,而是一个生命体(卵细胞,精子为生殖细胞)(2)妊娠:受精卵沿着输卵管往下移动到子宫后,经过数次分裂逐渐形成胚胎,并附着在子宫壁上这时女性就怀孕了,也称为妊娠。
(注意:精子和卵细胞受精的场所在输卵管,且在输卵管就开始分裂。
而胚胎发育的场所主要在子宫。
)8、胚胎的发育―――主要在子宫(发育时间约280天或约9个月)注:胚胎发育早期的营养来自卵细胞中的卵黄,胎盘出现后营养来自母体第2周:出现羊膜并发育成充满羊水的羊膜囊(减少震动的影响,保护作用)第3周:出现胎盘,胚胎通过脐带和胎盘与母体相连。
从母体获得营养和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
胎盘是胚胎与母体进行物质交换的主要器官。
第9周少年期成年期胚胎幼蛙—成蛙25、蝌蚪与成蛙的比较生活环境运动器官运动方式呼吸器官蝌蚪水中躯干和尾部游泳鳃成蛙水中与陆地四肢游泳、跳跃肺和皮肤26、完全变态发育:从幼体到成体的发育过程中,在生活方式和形态结构上要发生很大改变的发育。
浙教版七年级下《科学》知识点总结一、内容综述翻开七年级下的《科学》课本我们仿佛进入了一个神奇的世界。
这一学期我们将学习许多有趣而又实用的知识点。
我们先从生活中的科学开始,为什么天空是蓝色的?为什么我们会在秋天感受到凉爽的秋风?这些都是我们生活中常常遇到的问题,而这本书会给我们答案。
不仅如此我们还将探索大自然的奥秘,明白风、雨、雷、电是如何形成的,感受自然界中的奇妙现象。
接下来我们将走进物质世界的探索之旅,我们会了解物质的性质,比如它的硬度、颜色、气味等。
还有有趣的浮力、重力等物理原理也会逐渐揭开面纱。
每一个发现都会让我们为之兴奋。
1. 概述七年级下科学课程的重要性和学习方法嘿,同学们你们好呀!七年级下的科学课程,那可真是探索自然奥秘的钥匙。
说到生活里的一些奇怪现象,比如天为什么会下雨、太阳为什么东升西落,背后可都藏着科学的道理。
掌握了这些知识,不仅咱们考试时会更有把握,生活中也会更加聪明有趣。
更重要的是,这门课程就是咱们与大自然交流的桥梁,通过它咱们能更好地理解周围的世界,发现生活中的美好。
学习科学可不能死记硬背哦,得找到合适的方法才能事半功倍。
首先得培养对科学的兴趣,每次上课都要带着好奇心去听讲。
然后课后得及时复习,遇到不懂的地方要勤问老师或同学。
做实验的时候更要认真,亲手操作不仅能加深记忆,还能培养动手能力。
还有个小秘诀是注意联系生活实际,把学到的知识和生活场景结合起来,这样更容易理解和记忆。
学习科学不仅是为了考试,更是为了开启我们认识世界的眼睛。
大家要用心学,就会发现其中的乐趣啦!2. 引出本文的目的和结构安排首先得说说为什么要做这份总结,不是吗?大家都知道,七年级下的科学课程,知识点繁杂且丰富,很多孩子学习起来有时候会感到有点吃力。
那本文的目的就是帮大家梳理、总结这些知识点,让大家能更轻松地掌握科学课程的核心内容。
结构安排上呢,本文首先会简要介绍课程的大致内容,让大家有个整体了解。
然后我们会按照课本的章节顺序,逐个展开详细的知识点解析和总结。
七下科学浙教版必考知识点一、物质的性质和变化1. 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是指物质表现出来的特点和行为。
物质的性质可以分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是指物质在不改变其组成的情况下所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形状、密度等;化学性质是指物质在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时所表现出来的性质,如燃烧、腐蚀等。
2. 物质的变化物质的变化是指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的性质或组成上的变化。
物质的变化可以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是指物质在不改变其组成的情况下所发生的变化,如物质的相态变化;化学变化是指物质在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时所发生的变化,如燃烧、腐蚀等。
二、物质与能量的关系1. 物质的能量物质具有能量,能量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物质的能量可以分为热能、电能、化学能等。
物质的能量可以相互转化,如燃烧时化学能转化为热能。
2. 能量的传递和转化能量可以通过传递和转化而在物质之间传播。
能量的传递可以通过热传导、热辐射、热对流等方式进行;能量的转化可以通过电能转化为热能、热能转化为机械能等方式进行。
三、物质的组成和结构1. 物质的组成物质是由不同的元素组成的。
元素是由相同种类的原子组成的物质,如氧气、氢气等。
物质可以通过化学反应进行组成和分解。
2. 原子和分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单位,具有化学性质;分子是由两个或多个原子组成的,具有物理性质。
分子可以由相同的原子组成,也可以由不同的原子组成。
四、物质的存在状态和变化1. 物质的存在状态物质的存在状态包括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种基本状态。
固体的分子排列紧密,具有定形、定容和不可压缩等特点;液体的分子排列比较紧密,具有流动性和定容等特点;气体的分子排列稀疏,具有可压缩和流动性等特点。
2. 物质的状态变化物质的状态变化包括固态到液态的熔化、液态到气态的汽化、气态到液态的凝结、液态到固态的凝固等过程。
这些过程中,物质的温度和压力是影响状态变化的重要因素。
五、物质的分离和纯净度1. 物质的分离方法物质的分离方法包括过滤、蒸馏、结晶、萃取等。
七年级下科学浙教版知识点1. 物质分类物质是由各种基本粒子构成,按照其组成、性质和用途的不同,可以将物质分为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三大类。
1.1 元素元素是由同种基本粒子组成的纯物质,具有独特的性质和固定的化学符号和原子序数。
常见元素包括金属元素(铁、铜、铝等)、非金属元素(氧、氮、碳等)和惰性气体元素(氦、氖、氩等)。
1.2 化合物化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以一定比例结合而成的物质,具有一定的化学性质。
常见化合物包括水、二氧化碳、盐酸、氨气等。
1.3 混合物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物质混合而成,沒有固定的化学组成和比例,也没有新的物质形成。
常见混合物包括空气、土壤、饮料等。
2. 物质的分离与纯化由于混合物和化合物的不同性质和组成,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方法将它们分离出来,以达到纯化、提纯或者分离成各种组分的目的。
2.1 过滤过滤是将混合物中的固体颗粒过滤出来,得到较为纯净的液体或气体。
过滤可分为简单过滤和分离漏斗过滤两种。
2.2 蒸馏蒸馏是利用液体的沸点差异将混合物分离的方法。
常见的蒸馏方法包括简单蒸馏、分馏和真空蒸馏等。
2.3 结晶结晶是将混合物中溶解度差异较大的物质通过溶解和结晶过程进行纯化的方法。
3. 物理量和计量单位3.1 物理量物理量是可用来描述物体的量或现象的量,包括长度、质量、时间、电流等。
物理量分为基本量和导出量两大类。
3.2 计量单位计量单位是用来量度物理量大小的标准,分为国际单位制和非国际单位制。
国际单位制包括长度单位、质量单位、时间单位、电流单位等,常见的非国际单位制包括英制单位、公制单位等。
4. 声音和光线4.1 声音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机械波,通过介质传递的一种现象。
声音是人们进行交流的重要媒介,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4.2 光线光线是由光源发出并沿直线传播的可见光,是由电磁波构成的一种辐射能量。
光线具有波粒二象性,既可以解释为波动也可以解释为粒子。
5. 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是生命的基本基石。
七年级科学浙教版知识点下七年级科学浙教版知识点总结科学是一门充满魅力的学科,通过学习科学,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掌握世界。
下面将为大家总结七年级科学浙教版的重点知识点。
一、物质与分子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
物质的性质和分子的结构有关。
常见物质包括元素、化合物、混合物等。
分子运动的方式有扩散、扩散速率和渗透等。
二、热学与温度温度是物体内部分子运动状态的表现,温度单位是摄氏度。
温度的转换有摄氏度与华氏度转换、温度尺度扩大与缩小等。
热的传递方式有导热、传热和对流等。
三、光学与光光线是由许多光子组成的。
光线的传播方式有光的直线传播和反射等。
光的色散是指不同颜色的光线在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在通过棱镜等物体时偏折的现象。
镜子的反射特性可用于制造望远镜和显微镜等。
四、力学与运动物体的变形与运动有关系。
力是使物体变化的原因,力的单位是牛顿。
力的合成和分解原理是力学中的基础内容。
摩擦力是制约物体运动的因素之一。
五、电学与电电荷是电学中的基本概念,电荷的单位是库仑。
电流是指电子在导体中流动的现象,电流强度的单位为安培。
电势差是指电场中单位正电荷所具有的电势能。
电学的应用范围很广,包括电池、电线、电机等。
六、生命科学与健康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是所有生物体最基本的构成部分。
人类的解剖学和生理学是生命科学的重要领域。
营养、运动和休息是健康的三个基本方面,维持健康需要长时间的积极努力。
结语以上就是七年级科学浙教版的重要知识点总结。
科学知识层层递进,扎实掌握基础知识是建立更深入的理解和应用的基础。
希望大家能够善用这些知识,拥有更广阔、更完整的世界观。
浙教版七下科学知识要点可打印
浙江教育版七年级科学共分为五个模块,分别是“运动的描述”、“运动的规律”、“地球运动与日月食”、“物质的变化与组成”、“电学基础”。
下面是这些模块中的主要知识点。
一、运动的描述
1.运动的基本概念:位置、时间、位移、速度、加速度;
2.直线运动、曲线运动、周期运动和往复运动的特征;
3.运动图象的绘制及分析,运动的图象与运动的规律的关系。
二、运动的规律
1.牛顿第一定律:物体会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直到外力迫使它改变状态;
2.牛顿第二定律:物体所受合力等于其质量乘以加速度;
3.牛顿第三定律:任何两个物体之间都有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三、地球运动与日月食
1.地球的形状、大小及自转、公转的基本特征;
2.人类对日月食的理解及其发生的原因;
3.星体间的距离单位,光年,了解太阳系、银河系、宇宙,及耗时问题。
四、物质的变化与组成
1.物质分类:元素、化合物、混合物;
2.物质的性质:硬度、弹性、延展性、脆性;
3.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化学变化;
4.原子结构、分子结构及其在物质性质和物质变化中的作用。
五、电学基础
1.电荷的基本性质、人类对电荷的认识及其发展史;
2.电流的概念和单位,电路的基本概念与电路图符号;
3.欧姆定律、功率的概念和单位、电阻的定义及分类;
4.电学功能元件的简单应用:电灯泡、电线、电源、拨动开关等。
以上是浙江教育版七年级科学的主要知识点,同时,这些知识点都会涉及到一些适当的实例和案例分析、生活或实验中的应用,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
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总结
前言
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是中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
对于资深的创作者来说,总结这些知识点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科学知识。
本文将针对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进行总结,希望对广大读者有所帮助。
正文
第一单元: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生物多样性的概念
•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生物多样性受到的威胁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
第二单元:声与光的探究
声的传播和性质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声音的特性
光的传播和性质
•光的传播和反射
•光的色散和折射
第三单元:物质的组成和分解物质的组成
•物质的分类
•物质的组成
物质的分解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物质的分解与合成
第四单元:能量的转化和储存能量的分类和转化
•能量的分类
•能量的转化
能源的使用与开发
•常见能源的利用
•可再生能源的开发
第五单元: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
光合作用
•光合作用的概念
•光合作用的过程
呼吸作用
•呼吸作用的概念
•呼吸作用的过程
结尾
通过对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的总结,我们了解到了生物
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性,声与光的传播性质,物质的组成和分解,能量
的转化和储存,以及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等内容。
这些知识点对于我
们理解和应用科学知识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希望通过本文的总结,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掌握这些知识点,并能够在学习和生活中运用到
实际中去。
【生物】1.细胞组成:细胞是生物的基本单位,由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组成。
2.细胞分裂:分为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两种方式,前者常见于有细胞核的细胞,而后者常见于无细胞核的细胞。
3.生物的遗传:遗传是指生物体内的性状在繁殖中传递给后代的过程,遗传物质是DNA。
4.光合作用:光合作用是植物通过光能进行的一种合成有机物质的过程,产生氧气和葡萄糖。
5.其他生物过程:如呼吸作用、消化作用、排泄作用等。
【物质】1.物质的三态:固体、液体和气体是物质的三种常见状态,它们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2.物质的组成:物质由元素和化合物组成,元素是由同种原子组成的纯物质,化合物是由不同元素的原子化合而成的物质。
3.物质的分子:分子是物质中最小的具有化学性质的粒子,分子可以由一个或多个原子组成。
4.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是根据元素的原子序数和物理化学性质排列的表格。
5.物质的变化:物质的变化包括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是指物质发生化学反应而形成新物质,物理变化是指物质的外观或性质上的改变。
【力与能】1.力的作用:力是物体之间或物体与外界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速度或方向。
2.力的效果:力可使物体受力而变形、运动或改变速度、改变方向等。
3.功和能:功是力对物体做的工作,而能是物体具有做功的能力,能分为动能和势能。
4.机械能守恒定律:在没有非弹性力的情况下,一个孤立系统的总机械能保持不变。
【地球与宇宙】1.地球的运动:地球围绕太阳公转,自转使得地球有昼夜和季节变化。
2.自然灾害:自然灾害包括地震、火山爆发、洪水、台风等,它们对人类生活和环境造成破坏。
3.空间探索:人类通过航天器进行对太空的探索,如人类登月、卫星发射等。
以上是浙教版七年级下科学的一些必备知识点,希望能对你的复习有所帮助。
1.1新生命的诞生一、知识点1.人的生殖细胞1)生命都是从受精卵发育而来。
受精卵由雄性生殖细胞精子和雌性生殖细胞卵细胞结合产生。
(精子和卵细胞细胞核内均携带遗传信息,决定新生命的主要特征)2)卵细胞是人体最大的细胞,营养物质丰富,为早期胚胎发育提供营养。
3)精子是有尾巴,能够游动。
称蝌蚪状。
需用显微镜才能看到。
2.人的生殖系统4)男性生殖系统:最主要器官为睾丸(功能为产生精子和分泌雄性激素)5)女性生殖系统:最主要的器官为卵巢(功能为产生卵细胞和分泌雌性激素)。
其中输卵管是受精场所。
子宫是胚胎发育的场所。
3.受精和妊娠6)受精:卵细胞和精子在卵细胞中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注:受精卵是最早生命体不是生殖细胞)7)妊娠:受精卵从输卵管向子宫移动,经过数次分裂逐渐形成胚胎,并附着于子宫壁上,女性怀孕,也称为妊娠。
4.胚胎的发育(9个月)1)早期营养来源于卵细胞的卵黄,胎盘出现后营养来自于母体2)胎盘是胚胎与母体进行物质交换的主要器官。
胚胎通过脐带和胎盘与母体相连。
从母体获得营养和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
3)胎盘中的血管与子宫中的血管是不相通。
(有一层膜为屏障)。
胎盘的血液与母体血液是分开的。
阻断传染病,但是一些药物仍有影响(如酒精,毒品等)4)分娩:宫颈扩张,胎儿娩出,胎盘娩出。
5)分娩几秒钟后婴儿会哭或者咳嗽,除去口鼻肺部的液体,促进呼吸系统工作。
(母乳:营养全面,含有抗病物质。
)5.试管婴儿:有性生殖,体外受精,体内发育。
1.2、走向成熟一、知识点1.人的一生1)婴幼儿期:出生前三年,人生第一次快速生长期2)少年期:减慢生长3)青春期:人生第二次快速生长期,最大变化是生殖器(第一特征的发育和成熟)。
女生一般11岁之17岁,男孩比女孩晚2年左右。
4)成年期:体重或升高逐渐停止增长,各器官发育成熟,体能高峰期。
5)衰老期:结果是死亡(心脏、肺、大脑停止活动)2.第一性征:生殖器官差异,出生就有。
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知识要点第一章知识要点第一节:新生命的诞生1、和卵细胞⑴许多新生命(比如婴儿)是从受精卵发育而来。
⑵受精卵由雄性生殖细胞和雌性生殖细胞卵细胞结合产生。
一个受精卵是一个细胞⑶和卵细胞:卵细胞是人体中最大的细胞,而有尾巴,能够移动。
和卵细胞属于生殖细胞,其细胞核内都携带着遗传物质。
2、人的生殖系统⑴男性生殖系统:由、附睾、输精管、精囊、前列腺、等器官组成。
的主要功能:产生,分泌雄性激素。
一个健康成年男性一天可产生上亿个⑵女性生殖系统:由卵巢、输卵管、子宫、组成。
成年女性大约每个月会排出一个成熟卵巢的主要功能:产生卵细胞,分泌雌性激素。
的卵细胞,子宫是胚胎发育的场所。
3、受精与妊娠⑴受精:和卵细胞在输卵管中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叫做受精。
⑵怀胎:受精卵沿着输卵管往下挪动到子宫后,颠末数次盘据逐渐构成胚胎,并附着在子宫壁上,这时女性就怀孕了,也称为妊娠。
(注意:和卵细胞受精的场所在输卵管,且在输卵管就开始盘据。
而胚胎发育的场所首要在子宫。
)4、胚胎发育―――主要在子宫(发育时间约280天或约9个月)胚胎发育早期的营养来自卵细胞中的卵黄,当植入子宫后胚胎发育的营养和氧气来自母体。
胚胎经由过程脐带和胎盘与母体相连。
从母体获得营养和氧气,排挤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
5、分娩和哺育⑴分娩:胎儿从母体内产出的过程叫做分娩。
分娩过程分为宫颈扩张、胎儿娩出和胎盘娩出三个阶段。
⑵试管婴儿:野生在试管内完成受精过程,然后将受精卵植入子宫内继续发育。
⑶婴儿:产出的胎儿叫婴儿。
新生婴儿主要靠母乳喂养,母乳中含有丰富的营养,还含有抗病物质。
第二节:走向成熟1、人的一生的发展期间:婴幼儿期—少年期—芳华期—成年期—老年期婴幼儿期和青春期是人体的两个快速生长时期2、女孩芳华期普通为11-17岁,男孩比女孩晚2年3、芳华期的变化(1)身体外边的变化:身高体重的迅速增加和第二性征的出现男女生殖器官的差异称为第一性征。
除生殖器官外的男女差异称为第二性征,比方男:声调较低、喉结突出、长胡须;女:音调较高、骨盆宽大、乳房发财。
科学七年级下知识点总结对环境的察觉舌的表面布满了许多小凸点,内藏了味蕾,它里面有许多味觉细胞,能感受各种不同物质的刺激;固体,液体,气体都能发生,都可以做声源;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科学上把这样的物质叫做介质;声波是传递声音的形式;15摄氏度时的空气,声音每秒传播340米;耳可以分为外耳,中耳,内耳,声波通过耳廓—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神经—脑的传导路线,最后在脑部形成听觉;具体过程:耳廓能收集空气中的声波,声波进入外耳道后会撞击鼓膜,使其产生振动,鼓膜的振动会带动位于鼓室内的听小骨的振动,听小骨吧声音放大后传入耳蜗,耳蜗里充满了液体和听觉感受器,耳蜗内的液体产生振动,听觉感受器便把这一信息沿听觉神经传到脑部,形成听觉;耳有保持身体平衡的作用,因为内耳中有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感受器;感受器过于灵敏的人在受到过长或过强刺激时,会出现头晕,恶心,即晕车,晕船;物体振动的越快,音调越高。
高于20000赫兹的声音叫做超声,低于20赫兹的声音叫次声。
一般人是听不到超声和次声的。
声音的响度跟声源的振动幅度有关,跟人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
人们通常用分贝来计量声音的大小。
声音的第三个特征就是音色。
我们看到物体的原因是眼睛接受到来自物体发射出来的光。
白色物体能反射所有照射在它表面的光;黑色物体吸收所有照在它表米的光,眼睛接受不到来自它的反射光,所以感觉“黑色”;红色物体只反射(或透过)红色光,而其它颜色的光都被吸收了;光从一种均匀的物质射到另外一种物质的表面时,光会改变传播方向;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虚像,像和物体等大,像和物体以镜面对称;我的眼睛能看到周围的物体,是因为光照在物体表面发生漫反射后进入我们的眼睛;我们利用凸面镜可以扩大视野,如汽车驾驶室两侧的反光镜:利用凹面镜可以聚光,制成太阳灶;透镜一般使用玻璃或塑料制成的,光线经过透镜后会发生偏折;从实验研究中可以的到凸透镜成像的规律:1.当u>2f时,在光屏上可以得到倒立,缩小的实像2.当f<u<2f时,得到倒立,放大的实像3.当u=2f时,得到倒立,等大的实像4.当u<f时,可以透过凸透镜看到正立,放大的虚像近视: 主要是眼球的前后径过长或晶状体曲度过大,使来自远处的物体的光线聚焦在视网膜前使物象模糊不清,我可以借助凹透镜,使来自远处的物体的光线聚焦在视网膜上;远视:眼球前后径过短或晶状体弹性变小,使来自近处的光线聚焦在视网膜的后面,可用相应的凸透镜来纠正;运动和力能有多种形式,比如: 动能,势能,化学能,声能,光能;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物体运动速度的改变,运动方向的改变统称为运动状态的改变;力的测量力的作用效果:大小,方向,作用点力的图示重力重力的方向重力跟质量的关系摩擦力: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摩擦力;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的作用时,总是保持静止状态和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就是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大量实验事实基础上,通过推理概括出来的);我们把物体具有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叫做惯性。
第一章知识要点第一节:新生命的诞生1、精子和卵细胞⑴许多新生命(比如婴儿)是从受精卵发育而来。
⑵受精卵由雄性生殖细胞精子和雌性生殖细胞卵细胞结合产生。
一个受精卵是一个细胞⑶精子和卵细胞:卵细胞是人体中最大的细胞,而精子有尾巴,能够移动。
精子和卵细胞属于生殖细胞,其细胞核内都携带着遗传物质。
2、人的生殖系统⑴男性生殖系统:由睾丸、附睾、输精管、精囊、前列腺、阴茎等器官组成。
睾丸的主要功能:产生精子,分泌雄性激素。
一个健康成年男性一天可产生上亿个精子⑵女性生殖系统:由卵巢、输卵管、子宫、阴道组成。
成年女性大约每个月会排出一个成熟卵巢的主要功能:产生卵细胞,分泌雌性激素。
的卵细胞,子宫是胚胎发育的场所。
3、受精与妊娠⑴受精:精子和卵细胞在输卵管中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叫做受精。
⑵妊娠:受精卵沿着输卵管往下移动到子宫后,经过数次分裂逐渐形成胚胎,并附着在子宫壁上,这时女性就怀孕了,也称为妊娠。
(注意:精子和卵细胞受精的场所在输卵管,且在输卵管就开始分裂。
而胚胎发育的场所主要在子宫。
)4、胚胎发育―――主要在子宫(发育时间约280天或约9个月)胚胎发育早期的营养来自卵细胞中的卵黄,当植入子宫后胚胎发育的营养和氧气来自母体。
胚胎通过脐带和胎盘与母体相连。
从母体获得营养和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
5、分娩和养育⑴分娩:胎儿从母体内产出的过程叫做分娩。
分娩过程分为宫颈扩张、胎儿娩出和胎盘娩出三个阶段。
⑵试管婴儿:人工在试管内完成受精过程,然后将受精卵植入子宫内继续发育。
⑶婴儿:产出的胎儿叫婴儿。
新生婴儿主要靠母乳喂养,母乳中含有丰富的营养,还含有抗病物质。
第二节:走向成熟1、人的一生的生长时期:婴幼儿期—少年期—青春期—成年期—老年期婴幼儿期和青春期是人体的两个快速生长时期2、女孩青春期一般为11-17岁,男孩比女孩晚2年3、青春期的变化(1)身体外边的变化:身高体重的迅速增加和第二性征的出现男女生殖器官的差异称为第一性征。
浙教版科学七下第1章知识要点1、人的感受器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痛觉、触觉、冷觉和热觉,其中冷觉和热觉又可统称为温度觉或冷热觉。
2、人的感觉器官有:眼、耳朵、鼻、舌、皮肤等。
3、对热觉最敏感的部位是手背,对触觉最敏感的部位是指尖。
4、气味通过鼻腔,刺激嗅觉神经末梢,嗅觉神经将信息传到大脑,形成嗅觉。
5、舌头表面的每个味蕾上都有味觉细胞和味觉神经,能感受各种不同物质的刺激。
当食物进入口腔,其中一些物质溶于唾液中,刺激味觉细胞,再通过味觉神经传到大脑形成味觉。
干扰)。
8、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
9、声音发生的条件:振动;声音传播的条件:需要介质;声音传播的方式:声波。
10、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11、在15℃的空气中,声音传播的速度为340米/秒。
12、外耳包括耳廓、外耳道;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听小骨;内耳包括耳蜗、前庭和半规管。
13、耳的结构:P10 图1-1814、听觉产生过程:耳廓→外耳道→鼓膜→鼓室内的听小骨→耳蜗→听神经→大脑。
15、遇到巨大的响声时,迅速张嘴,捂紧双耳是使鼓膜内外气压保持平衡,避免鼓膜被震破。
16、乐音的三要素:音调、响度和音色。
17、物体在1秒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单位是赫兹(Hz)。
18、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19、人的发声频率大约在65赫兹到1100赫兹之间;听觉频率大约在10赫兹到20000赫兹之间。
20、高于20000赫兹的声音叫做超声,低于20赫兹的声音叫做次声。
21、高于20000赫兹的声波叫做超声波,低于20赫兹的声波叫做次声波。
22、同一声源发出的声音,其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跟人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23、发声体的性质、形状、发声的方法能影响音色。
24、正在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如太阳、燃烧着的蜡烛、开着的电视的屏幕、萤火虫等。
25、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26、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光在真空中传播最快达到3×108米/秒27、日食、月食、影子的形成、步枪瞄准、列队排整齐等都是利用光的直线传播的原理。
科学七年级下知识点总结第一章1.人的感觉:视觉光线==折光系统(角膜、房水、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视神经==大脑皮层视觉中枢听觉声波经过耳廓==外耳道==鼓膜(震动)==听小骨(放大声音)==耳蜗(产生兴奋)==听神经==大脑神经中枢==脑部(各种感觉形成部位)双耳效应:根据声音到达两耳的时间差,辨别声源的方向和位置前庭和半规管是位觉感受器:与晕车晕船有关嗅觉形成:气味==鼻腔==嗅觉感受器(嗅觉神经末梢、嗅细胞)==嗅神经==大脑皮层的嗅觉中枢(嗅觉中枢容易疲劳)嗅觉与味觉是相互影响的:感冒没胃口味觉味蕾(味觉感受器:味觉细胞和味觉神经构成)对液态物质特别敏感四种基本味觉:酸(两侧靠中间最敏感)、甜(舌尖)、苦(舌根)、咸(两侧靠前)触觉指尖部位触觉神经末梢比较集中(盲人阅读盲文)手背上热敏感神经较多(测试温度)2.声音产生条件物体震动传播条件介质:可以在气体、液体、固体传播(同一温度下,气体中传播最慢,固体最快)。
150C时,空气中传播速度为340m/s;温度升高10C,每秒传播距离增加0.6m传播方式声波(遇到障碍物会反射回来==回声,可测距离)声音的三要素音调:声音的高低(频率越大,音调越大;频率越小,音调越低)如:声音尖细刺耳或低沉响度:声音的强弱(单位:分贝):振幅越大、距离越近,响度越大;振幅越小、距离越远,响度越小如:震耳欲聋音色:分辨不同的声音。
如:闻其声知其人频率物体在一秒内振动的次数,单位:赫兹Hz 人的发生频率范围:65Hz到1100Hz可听到的频率范围:20Hz到20000Hz超声波:频率>20000Hz次声波:频率<20Hz减弱噪音的途径1.声源处减弱2.传播过程中减弱3.人耳处减弱3.光的传播光源发光的物体:自然光和人造光源传播在同一均匀物质中沿直线传播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大:3*105千米/秒。
光年:距离单位,光在一年里传播的距离有关的现象:1.小孔成像 2.影子的形成 3.日食和月食的形成太阳光(白光)由可见光:红、橙、黄、绿、蓝、靛、紫等单色光组成的复色光还有不可见光:红外线、紫外线物体的颜色不透明物质:由物体表面反射决定透明物质:由透射的色光来决定依据:白色能够反射所有色光物体反射与它相同的色光,吸收与它不同的色光。
第一章
凸透镜:发散作用,有两个焦点(远视)
凹透镜:会聚作用,有两个虚焦点(近视)
实像都是倒立的
虚像都是正立的:
作图技巧1):利用对称性找到像点,任何一条反射光线必经像点
2)利用反射定律,随意在同一点作两条入射光线,作对应的两条反射光线(刺入人眼的光线)反向延长相交得像点,虚像只可用眼睛看到
脑)==传出神经==效应器
第二章
: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
方向:竖直向下,大小与质量成正比G=mg,g=9.8N/kg
:一切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原来静止的,将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6.惯性:一切物体都具有保持原有运动状态(速度大小,运动方向)的性质。
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任何物体在任何时候都具有惯性
属性大小仅由质量决定,质量大惯性大。
第三章
1. 生命周期:动物的一生要经历出生、发育、生殖、死亡的生长时期,这些周期构成了动物的生命周期
2.变态发育:两栖类(青蛙)& 昆虫
受精:精子和卵子(生殖细胞)结合产生受精卵(新生命的起点)的过程
受精卵发育的营养物质主要来自于卵细胞(卵黄)
4.母体和胎儿通过胎盘和脐带进行物质(营养物质和氧气)交换
人体胚胎发育初期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来自于胎盘
5.
生殖系统
男:睾丸(最主要生殖器官,产生精子)、输精管、精囊、前列腺
女:卵巢(最主要生殖器官,产生卵子)、输卵管(受精场所)、子宫(胚
胎发育场所)、阴道
第一性征
男女生殖器官的差异(青春期最大变化是生殖器官的发育和成熟,标志:
男性出现遗精;女性出现月经)
第二性征
除生殖器官以外的男女差异
男:声调较低、喉结突出、长胡须
女;声调较高、盆骨宽大、乳房发达
青春期特点
1)出现第二性征
2)生殖器官发育并成熟
3)内脏功能日渐健全
胎生(哺乳类);卵生(昆虫、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
假胎生(卵胎生)
7.种子的基本结构:种皮和胚。
胚(新植物的幼体):
胚芽(发育成茎叶),胚轴(根和茎的结合部位),胚根(根),子叶四部分组成。
有无胚乳
有胚乳种子营养在胚乳内
无胚乳种子营养在子叶内
子叶数
单子叶植物
双子叶植物
充足的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同时具备,缺一不可)10.花的结构:主要结构:雄蕊,和雌蕊
11.传粉:花药上花粉落到雌蕊的柱头上的过程
自花传粉;异花传粉(虫媒花、风媒花);人工授粉
12.无性生殖:无需经过精子和卵子结合,直接由母体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分裂生殖(草履虫,变形虫),出芽生殖(水螅),孢子生殖
营养生殖(主要):由植物体的营养器官(根、叶、茎)产生出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分根、压条、扦插、嫁接
第四章
2.晨昏线:晨线,黑夜到白昼的界限(日出线);昏线,白昼到黑夜的界限(日落线)。
3.太阳高度(角):太阳光和地面的夹角。
(直射纬度的太阳高度为900,并向两侧逐渐减小)
日变化:正午最高,晨昏最低----地球自转
季节变化:夏季高,冬季低----地球公转
关系:杆影随太阳高度的改变而改变(太阳高度越大,杆影越短)
根据获得太阳辐射能量的多少(从低纬到高纬逐渐减少),以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为界,分为五个热量带
北寒带:(66.50N--900N),有极昼,极夜热量最少
北温带:(23.50N---66.50N)
热带:(23.50N---23.50S),太阳直射热量最多
南温带:(23.50S---66.50S)
南寒带:(66.50S---900S),有极昼,极夜热量最少
6.地球内部结构(由内到外):
地核(内地核、外地核);地幔(下地幔、上地幔);地壳。
软流层位于上地幔;
岩石圈:软流层以上部分(地壳和上地幔顶部)
7.六大板块:
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全部为海洋)六大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上,并不断发生碰撞和张裂(地壳变动的主要原因),形成海沟、海岭、巨大的山脉(分界线),所以板块边界(地壳活动最频繁的地方)多火山、地震。
8. 火山、地震的分布:环太平洋地区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地区
9.陆地表面地形由山地、丘陵、高原、平原、盆地构成,是内力(火山、地震)和外力(风、流水)共同作用的结果
内力起主要作用:使地面变得凹凸不平;
外力:使地面变得平坦。
人们用等高线把他们表示在等高线地形图上
10.火山:由火山锥、火山口、沿江通道组成
火山喷发物:气体、火山灰、熔岩流组成
火山的坏处:毁坏交通、淹没农田、引发火灾、危及人类生命
火山的好处:火山灰能为农田提供有机肥料,火山口富集大量的矿产,提供温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