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古代诗歌五首 》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161.00 KB
- 文档页数:3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诗歌五首》教案【教学目标】1. 掌握《古代诗歌五首》的基本内容和写作手法。
2. 了解古代诗歌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意义。
3. 提高学生的识读能力和文化素养。
【教学重点】1. 五首古代诗歌的节选和分析。
2. 古代诗歌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1. 古代诗歌的语言和形式的说明。
2. 如何正确理解诗歌中的意蕴和情感。
【教学方法】1. 课堂讲解。
2. 集体分析。
3. 小组讨论。
【学习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出示五首古代诗歌的诗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描述这个诗句对他们的印象和感受。
2. 学生提出问题:诗句中“潮平两岸阔”是什么意思?它要表达什么?二、核心内容(30分钟)1. 望江南教师用课件或黑板展示古代诗歌《望江南》的全文,向学生引导朗读,然后详细讲解其中所含的意蕴和情感。
2. 长歌行教师用课件或黑板展示古代诗歌《长歌行》的全文,向学生引导朗读,然后详细讲解其中所含的意蕴和情感。
3. 赋得古原草送别教师用课件或黑板展示古代诗歌《赋得古原草送别》的全文,向学生引导朗读,然后详细讲解其中所含的意蕴和情感。
4. 凉州词教师用课件或黑板展示古代诗歌《凉州词》的全文,向学生引导朗读,然后详细讲解其中所含的意蕴和情感。
5. 登高教师用课件或黑板展示古代诗歌《登高》的全文,向学生引导朗读,然后详细讲解其中所含的意蕴和情感。
三、拓展延伸(10分钟)1. 讨论:古代诗歌中采用了哪些形式和语言手法才能更好地表达意蕴和情感?2. 小组讨论:文化背景和历史意义是如何影响古代诗歌的?四、总结反思(5分钟)教师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古代诗歌?答案:学习古代诗歌可以提高我们的文化素养和提高我们的阅读能力,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华文化,更好地感受生活和人生。
【课后作业】1. 背诵《古代诗歌五首》中的精彩诗句。
2. 撰写你的感悟和体会,阐述古代诗歌对你的影响和启示。
注:本教案仅作参考,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语文版七年级上第七单元《诗五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并掌握《诗五首》中的五首诗的内容和基本意义。
2.能力目标:通过朗读、品味和欣赏诗歌,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热爱和对美的感知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教学过程1.导入(时间:5分钟)教师以《诗五首》为题,分享即兴创作的一首小诗,并向学生展示。
随后,引导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第一印象。
2.呈现(时间:30分钟)教师以诗歌《悯农》为例,分别介绍诗词的读音、词义及作品背景。
然后,进行朗读训练,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情感和意境。
引导学生读取其他四首诗歌,分成小组进行欣赏和对比。
通过对比,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差异性和独特之处。
3.探究(时间:20分钟)分组合作,每组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并分析诗歌的意义、抒情,找出核心要点和重要词句。
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互相展示自己的分析结果,并进行交流与讨论。
4.拓展(时间:10分钟)教师给学生展示其他优秀的诗歌作品,让学生从中感受不同诗人的写作风格和创造力。
学生可尝试自己撰写一首小诗,可以根据自己的感受、所见、所闻或所想进行创作。
5.总结归纳(时间: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并鼓励学生多阅读诗歌,培养对诗歌的兴趣。
三、教学反思《诗五首》是七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个重要知识点,通过对五首不同风格和主题的诗歌的欣赏和分析,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朗读、品味和欣赏诗歌,逐渐感受到诗歌的美感和表达能力,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语文素养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在拓展环节,学生还有机会尝试自己创作一首小诗,激发了他们对文学创作的兴趣和想象力。
通过此教学设计,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者,充满了学习兴趣,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四、教学内容和步骤1. 导入(时间:5分钟)教师以《诗五首》为题,向学生展示一首自己即兴创作的小诗,并向学生分享自己的写作过程和感受。
初一上册语文《古代诗歌五首》教课方案【知识目标】1、能读会写“碣、澹、竦峙、萧瑟”等生字词。
2、理解、累积“澹澹、竦峙、萧瑟、听取、别枝、若、次、以、见”等文言词汇。
3、认识古代诗歌体裁的相关知识和诗歌五首表达的思想感情。
4、正确朗诵并默写。
【能力目标】1、品尝诗句,感悟诗歌境界,培育赏读诗歌的能力,加强古诗文涵养。
2、认识诗歌情况交融的特色,培育学生朗诵古代诗歌的节奏感。
【德育目标】频频朗诵中启迪阅读兴趣,领悟诗歌的境界美、语言美,遇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教课重点】朗读 ; 指引学生领悟诗歌的境界美,感觉诗歌的语言美。
【教课难点】指引学生进入诗歌境界,运用再造想像感悟诗歌内容。
【教课方法】1、朗诵法。
本课所选的五首古代诗歌,都是写景抒怀的佳作,极富艺术感染力。
有的气概充足,情况宏阔; 有的衬托点染,形象传神; 有的以景寓情,包含理趣。
指导学生注意节奏和韵律频频朗诵,带感情地朗诵,在朗诵中领会诗的内涵,品出诗的情味。
2、联想、想像法。
这五首诗语言优美、精练,内涵丰富,留有极大的想像空间,鼓舞学生充足睁开联想和想像,从形神下手,领悟感情。
3、议论、点拨法。
教师艺术地设问,点拨最能表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色。
【教具准备】多媒体 CAI课件、录音机及示范朗诵带、投影仪。
【课时安排】2课时。
【教课过程】第一课时【教课重点】学习《观沧海》,感觉诗中洋溢着的饱满激情,理解情景交融的写法 ; 学习王湾《次北固山下》叙事写景的真谛美。
【教课步骤】一、导语设计( 从认识绚烂文学下手,加强学生的民族骄傲感,激发学习兴趣 )同学们,谁知道在我国的唐朝、宋朝、元朝分别有哪一种文学体裁发展得最有成就?(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唐诗、宋词、元曲 ) 确实,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家,以古老的《诗经》发端,优异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日,我们就来学习五首交口称赞的诗篇。
二、指导学习《观沧海》1、解题。
( 投影 )曹操 (155 ~ 220) ,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古代诗歌五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⑴能读会写“碣、澹、竦峙、萧瑟”等生字词。
⑵理解、积累“澹澹、竦峙、萧瑟、听取、别枝、若、次、以、见”等文言词汇。
⑶了解古代诗歌体裁的有关知识和诗歌五首表达的思想感情。
⑷准确朗读并默写。
2、能力目标:⑴品味诗句,感悟诗歌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增强古诗文修养。
⑵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培养学生朗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
3、德育目标:反复朗读中启发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教学重点】诵读;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再造想像感悟诗歌。
【教学方法】1、朗读法:本课所选的五首古代诗歌,都是写景抒情的佳作,极富艺术感染力。
有的气势充沛,景象宏阔;有的烘托点染,形象传神;有的以景寓情,蕴含理趣。
指导学生注意节奏和韵律反复朗读,带感情地朗读,在朗读中体会诗的内涵,品出诗的情味。
2、联想、想像法:这五首诗语言优美、精练,内涵丰富,留有极大的想像空间,鼓励学生充分展开联想和想像,从形神入手,领会感情。
3、讨论、点拨法:教师艺术地设问,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
【教具准备】多媒体 cai 课件、录音机及示范朗读带、投影仪。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学习《观沧海》,感受诗中洋溢着的饱满激,理解情景交融的写法;学习王湾《次北固山下》叙事写景的哲理美。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从了解灿烂文学入手,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习兴趣)同学们,谁知道在我国的唐代、宋代、元代分别有哪种文学体裁发展得最有成就?(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唐诗、宋词、元曲)的确,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以古老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五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二、指导学习《观沧海》1、解题: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初中七年级语文《古代诗歌五首》教材教案唐宋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化的艺术瑰宝,通过本次教学,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哲理,学习知人论世的阅读诗歌的方法。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初中七年级语文《古代诗歌五首》教材教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初中七年级语文《古代诗歌五首》教材教案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哲理。
3、学习知人论世的阅读诗歌的方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学法: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相结合。
课前准备:布置学生查找作者的简介和每首诗的写作背景。
反复诵读诗歌,结合思考探究自主探究诗歌。
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学习《登幽州台歌》1、激发兴趣,导入古诗同学们,有这样一位诗人,他胸怀大志,博览群书;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屡受排挤,报国无门;有这样一位诗人,他独上高楼,难寻知音。
于是他百感交集,不禁悲从心中来,写下了一首千古绝唱的诗。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唐代诗人陈子昂的内心世界。
板书课题《登幽州台歌》。
2、展示自学,夯实基础1)作者简介陈子昂,唐代文学家。
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
少任侠。
举光宅进士,以上书论政,为武则天所赞赏,拜麟台正字,右拾遗。
后世因称陈拾遗。
敢于陈述时弊。
曾随武攸宜征契丹。
后解职回乡,为县令段简所诬,入狱,忧愤而死。
于诗标举汉魏风骨,强调兴寄,反对柔靡之风。
是唐代诗歌革新的先驱,有《陈伯玉集》传世。
2)写作背景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
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
武为人轻率,少谋略。
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
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武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
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遗址在今北京西南),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
3、诵读经典,理解诗句意思请同学们认真听诗歌朗诵录音,然后大声朗读诗歌,结合注释既工具书理解诗句的意思。
古代诗歌五首学习目标1.准确朗读并能理解积累“澹澹竦峙萧瑟次以见”等基本的文言词汇。
2.品味诗句,感悟诗歌意境,了解情景交融的特点及思想感情。
3.朗读中领会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学习重·难点诵读,了解情景交融的特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学法指导1.朗读法。
本课所选的五首古代诗歌,都是写景抒情的佳作,有的气势充沛,景象宏阔;有的烘托点染,形象传神;有的以景寓情,蕴含哲理,注意节奏和韵律并带有感情的反复朗读,在朗读中体会诗的内涵,品出诗的情味.。
2.联想想象法。
这五首诗歌语言优美精练,内涵丰富,留有极大的想象空间,若能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必能领会其中的感情。
.学习过程预习·导学(1). 根据课文注释的相关内容,读准字音,疏通诗歌的内容。
1.将你发现的重点字词按照记忆时重点的不同分类记录在下面字音:书写:2. 为了能更好的疏通诗歌内容,可以查阅相关的参考书,了解诗人以及相关的写作背景,将疏通过程中遇到的重点内容以及不会的地方用不同颜色的笔做标记。
(2)朗读,注意节奏并有感情朗读才会体会到每首诗如歌一样的美。
友情提示:诗歌节奏可以按照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节拍,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五言诗一般是三个节拍,二二一或是二一二,如客路/青山/外;海日/生/残夜七言诗句的节拍有**/**/**/*,**/**/*/**。
如孤山/寺北/贾亭/西;几处/早莺/争/暖树。
学习·研讨练习·延伸经典回顾1. 浪淘沙北戴河毛泽东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
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提示:毛泽东在词中描绘了壮阔的海景和渔民乘风破浪的英雄气概,并抒发了怀古的心情,对比往事,热情的歌颂了新时代新生活。
词中“遗篇”指曹操《观沧海》诗。
2.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一)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唐诗五首》教案 (长春版七年级上册)共3篇《唐诗五首》教案 (长春版七年级上册)1《唐诗五首》教案 (长春版七年级上册)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通过学习,掌握如下诗歌知识:(1)学会欣赏5首唐诗,领悟唐诗中的意境,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与情感;(2)初步感受唐诗的韵律和意境,通过口语、绘画、朗诵等形式,表达唐诗的美和情感。
2.过程与方法:(1)利用多种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诗歌欣赏热情;(2)通过“读绘”、“朗诵”、“翻译”等活动,加强学生对唐诗的理解和感受;(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
二、教学内容1.《将进酒》2.《黄鹤楼》3.《岳阳楼记》4.《赋得古原草送别》5.《登高》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为学生创设情境,帮助他们领略唐诗的意境和情感;2.注重帮助学生翻译生字生词,让他们准确理解唐诗内容。
四、教学方法1.口语交际法2.朗诵法3.翻译法4.绘画法五、教学过程第一节《将进酒》1.引入向学生介绍唐代大诗人李白的生平,让他们对李白有一个初步了解。
2.lead-in播放《将进酒》背景音乐,让学生感受音乐与诗歌的融合。
3。
预习学生阅读《将进酒》后,进行课前讨论。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出自己的看法和问题。
4.学习1)贴图欣赏:学生欣赏“唐诗《将进酒》图”和“唐诗《将进酒》唐朝画像”,并进行“读绘”活动。
让他们通过画面体会唐代饮酒文化和壮志凌云的精神。
2)翻译:学生进行字、词、句的翻译,可以自主翻译或者集体翻译,以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3)朗读: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唐诗的韵律和情感,帮助他们更好地表达诗歌中的意思。
第二节《黄鹤楼》1.引入通过介绍《黄鹤楼》的背景,帮助学生了解唐代荆州地区的风景、文化和历史背景。
2.lead-in通过播放《黄鹤楼》的音乐和提问让学生回想和阅读过的《黄鹤楼》。
3.预习让学生在阅读《黄鹤楼》前,围绕课文提出一些问题,讨论各自的看法和复述经历。
七年级语文《古代诗歌五首》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古代诗歌五首》,包括《观书有感》、《春日》、《绝句》、《山居秋暝》、《枫桥夜泊》五首诗歌。
这些诗歌均为唐代著名诗人的作品,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地位。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这五首诗歌,理解诗歌的大意和主题。
2. 能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体会诗人的情感。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激发对古代诗歌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朗读、背诵五首诗歌,理解诗歌大意和主题。
难点: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体会诗人的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多媒体教具:诗歌全文PPT、图片、音频等。
2.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播放春天的美景图片,引导学生感受春天的气息,同时播放轻松愉快的音乐,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
然后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描写春天的诗歌呢?”让学生自由发言,从而引出本节课的内容。
2. 诗歌学习(15分钟)(1)学习《观书有感》(3分钟)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然后教师逐句讲解,解释生词和难句,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大意。
接着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如“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中的比喻和拟人手法。
(2)学习《春日》(3分钟)同样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教师逐句讲解,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主题。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如“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中的景物描写和对比手法。
(3)学习《绝句》(3分钟)让学生朗读诗歌,教师讲解诗歌大意和主题,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中的视听结合和动静相生的手法。
3. 课堂练习(10分钟)(1)这五首诗歌中,你最喜欢哪一首?为什么?(2)请举例说明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4. 诗歌背诵(10分钟)让学生自主背诵这五首诗歌,教师进行抽查,对背诵优秀的学生给予表扬。
古代诗歌的教学设计6篇古代诗歌的教学设计6篇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收藏过令自己印象深刻的诗歌吧,不同的诗歌,其语言艺术所表现的语言风格、特点、技巧各不相同。
那么什么样的诗歌才更具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古代诗歌的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古代诗歌的教学设计1一、课题:古代诗歌五首二、教学目的:1. 学习这五首诗,朗读、背诵这五首诗词。
2. 理解五首诗歌的意境;3.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点1. 朗读、背诵这五首诗词;2.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难点:1. 理解诗歌的意境。
五、课时:2课时。
六、课型:综合新授课七、教学方法:讲读-讨论八、教具:九、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检查预习1.,读准下列字的音:碣石澹澹竦峙萧瑟枯藤昏鸦天涯2.自己练习读这五首诗:(二)三分钟演讲(三)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 请一生讲一个曹操的故事。
2. 教师作简评,引出曹操的远大抱负。
(四)学习《观沧海》1.作家作品简介《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是《步出夏门行》中的一章。
作者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省毫县)人。
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在镇压黄巾起义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
建安元年(196年)迎献帝都许昌,用他的名义发号施令,先后削平吕布等割剧势力。
建安五年(200年)在官渡大败兵强地广的袁绍,此后逐渐统一了北方。
建安十二年(207年)东征乌桓,也取得了很大的胜利。
次年率军南下,被孙权、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
后封魏王。
曹丕称帝,追尊他为武帝。
善诗歌,《步出复门行》《蒿里行》诸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
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也有所反映。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
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登临碣石山。
他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2.朗读诗歌指导:先范读再由学生试读。
古代诗歌五首
学习目标
1.准确朗读并能理解积累“澹澹竦峙萧瑟次以见”等基本的文言词汇。
2.品味诗句,感悟诗歌意境,了解情景交融的特点及思想感情。
3.朗读中领会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学习重·难点
诵读,了解情景交融的特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法指导
1.朗读法。
本课所选的五首古代诗歌,都是写景抒情的佳作,有的气势充沛,景象宏阔;有的烘托点染,形象传神;有的以景寓情,蕴含哲理,注意节奏和韵律并带有感情的反复朗读,在朗读中体会诗的内涵,品出诗的情味.。
2.联想想象法。
这五首诗歌语言优美精练,内涵丰富,留有极大的想象空间,若能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必能领会其中的感情。
.
学习过程
预习·导学
(1). 根据课文注释的相关内容,读准字音,疏通诗歌的内容。
1.将你发现的重点字词按照记忆时重点的不同分类记录在下面
字音:
书写:
2. 为了能更好的疏通诗歌内容,可以查阅相关的参考书,了解诗人以及相关的写作背景,将疏通过程中遇到的重点内容以及不会的地方用不同颜色的笔做标记。
(2)朗读,注意节奏并有感情朗读才会体会到每首诗如歌一样的美。
友情提示:诗歌节奏可以按照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
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节拍,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五言诗一般是三个节拍,二二一或是二一二,如客路/青山/外;海日/生/残夜
七言诗句的节拍有**/**/**/*,**/**/*/**。
如孤山/寺北/贾亭/西;几处/早莺/争/暖树。
学习·研讨
练习·延伸
经典回顾
1. 浪淘沙北戴河
毛泽东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
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提示:毛泽东在词中描绘了壮阔的海景和渔民乘风破浪的英雄气概,并抒发了怀古的心情,对比往事,热情的歌颂了新时代新生活。
词中“遗篇”指曹操《观沧海》诗。
2.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一)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提示:湖指杭州西湖。
湖光山色相映,风景绮丽。
全诗先写“晴”,次写“雨”,最后两句结合起来概括,而用新奇的妙语赞美西湖无时不美的迷人景色。
3.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提示:诗人乘船在秦淮河岸停泊,据所见所闻,发表自己的看法,指斥当时的统治者。
4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唐代陆龟蒙《别离》一诗中有“丈夫非无泪,不洒离别间”的句子。
由此可以联想到这首诗中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传诵的名句,你觉得这两句诗好在那里?试着做一下简单的赏析
学后记:
执笔:王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