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 总复习 统计与优化 教案(教学设计)
- 格式:docx
- 大小:209.15 KB
- 文档页数:5
《统计》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09~115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1.师生共同总结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了解统计图的意义等,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2.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提升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具体的活动中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建立起初步的数据分析观念。
教学重点让学生经历整理、归纳的过程,体会统计图的特点和意义。
教学难点从不同角度提取数据中的有用信息。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一)课前准备课前布置学生认真阅读教科书第7单元的内容,将统计的知识进行分类整理,画出知识网络框架图。
记下自己复习中的困惑之处,以便课上交流。
(二)谈话引入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要对一些数据进行整理和统计,便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今天我们来复习和统计有关的知识。
师:在这一学期的学习中,我们学会了用哪一种统计图进行统计?预设:条形统计图。
师:大家课前已经进行了自主整理,那谁来告诉我条形统计图这部分内容究竟包含了哪些知识?预设1:认识条形统计图。
预设2:绘制条形统计图。
预设3:分析条形统计图。
师:谁能展示一下自己整理的知识网络?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交流课前整理,选取几份学生作业投影,让学生快速浏览,随机评议。
课件出示教师整理的知识网络框架图。
师:这是老师整理的知识网络,你们能帮助老师一起把它整理得更加详细吗?师:下面我们分版块来依次复习。
(三)复习认识条形统计图师:你们还记得条形统计图的意义和特点分别是什么吗?学生小组口述,教师再指定学生口述,对学生的表达予以指正,教师再进行总结。
教师总结如下:条形统计图的意义:是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据,根据数据的多少画出长短不同的条形,然后把这些条形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
条形统计图的特点:能直观地看出各种数据的多少,便于比较。
(四)复习绘制条形统计图师:我们一般怎样绘制条形统计图呢?预设:绘制条形统计图的步骤:先画横轴和纵轴;然后定刻度(每格表示几个单位)、写类别;最后画条形。
第9单元总复习第1课时大数的认识【教学内容】教材P109~110相关内容,“练习二十一”第1~3题。
【教学目标】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计数单位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掌握数位顺序表,正确地读、写大数,掌握改写和省略的方法。
2.学生参与复习的全过程,通过合作交流等活动,提高学生分析、概括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结合练习素材,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亿以内数的意义,培养数感。
【重点难点】重点:掌握数的概念、数的读写、改写和省略的方法。
难点:中间和末尾有0的读、写法,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教学过程】一、知识梳理1.自己尝试梳理。
师:请同学们翻开教材看第一单元的内容,看看在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在小组中互相交流,并共同进行整理。
(教师提示:可采用结构图或表格进行归纳整理)2.各小组汇报各自的归纳整理。
3.师生共同回顾。
(1)数位顺序表。
师:我们学习了哪些计数单位?这些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联系?【学情预设】学生能按顺序答出计数单位有个、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亿等等。
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10个一百是一千……也有学生会说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
师小结:像个、十、百、千、万……都是计数单位,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这种计数方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
师:这些计数单位必须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下来,它们所在的位置就叫做数位。
请你把这些计数单位所对应的数位整理出来。
【学情预设】师小结:数位顺序表必须要熟记于心,因为它是我们写数、读数的基础。
(2)读数。
师:大家试着读一读这个数:3658000200。
学生独立完成并说一说你是怎么读的,读数时要注意什么。
【学情预设】学生会用自己的话概括:读数时要先分级,再从最高级读起;读完亿级或万级的数,要加“亿”字或“万”字;还要注意0的读法。
(3)写数。
师:大家试着写一写这个数:七千零八十亿六千万。
学生独立完成并说一说写数怎么写。
四年级上数学教案统计复习课_人教新课标《统计复习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二)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l格表示1、2和5个单位),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解决简单的问题。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学生身边有趣事例的调查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认识用l格表示1、2和5教学难点:正确分析信息。
三、教学准备课件四、教学过程(一)情境创设,揭示课题统计图中涂色。
(1个格子表示1个印章)生:格子不够用了!师:格子不够了怎么办?同桌商量一下。
预计可能会有以下几种情况:(1)在上面添上少的格子。
(2)把旁边间隔的格子用上就够了。
(3)把多出的人数去掉。
(4)把一个格子当成2个单位等等。
师:你们觉得这些方法怎么样?哪种方法最好?生:小组讨论。
(如学生不能得出“以一当二”的方法,可引导学生“换个数试试看”得出可以用一个格子表示2个的结论,在旁边标上频数。
)师:现在用1格表示2个够用了吗?1.实践制图师:课件演示1格表示2的画图方法。
师:我们知道了用1格表示2个单位(也就是1个格子表示2个印章)的方法来制图,下面我们用新的方法再动手制作一张统计图吧!图中涂色。
(1个格子表示2个印章)师:对学生制作出的统计图进行提问(课件)。
师:通过统计小印章的数量,你们有什么要说的吗?得印章多的同学要说什么?得印章少的同学有什么想法?2.进行比较师:比较1个格子表示1和1个格子表示2的统计图。
(目的:通过比较,巩固1格表示2的教学重难点)师:遇到什么问题,我们用1个格子表示1个单位的方法来制作统计图?什么情况用1个格子表示2的方法制作统计图?师:一个格子可以表示多少?总结学生点评中有关本课信息的内容。
(在数据比较小的时候,我们可以用1格表示1,在数据比较大的时候,用1格表示2、5或更多的方法要快一些。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期末总复习教材分析及教学设计(共5课时)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期末总复习教材主要包括了四个方面的内容: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以及实践与综合应用。
这四个方面涵盖了本册书的主要知识点,对于学生来说,掌握这些知识点对于他们的数学学习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上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对于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以及实践与综合应用这些方面的知识点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对于一些概念的理解不够深入,解题方法的掌握不够熟练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以及实践与综合应用等方面的知识点,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复习,使学生掌握解题的方法和技巧,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以及实践与综合应用等方面的知识点。
2.教学难点:对于一些概念的理解,以及解题方法的掌握。
五.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引导法、实践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掌握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以及实践与综合应用等方面的知识点。
六.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PPT、教学用具等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有趣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或者黑板,呈现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引导学生回顾和巩固所学内容。
3.操练(10分钟)教师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测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4.巩固(10分钟)教师针对学生在操练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解和引导,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知识点。
条形统计图教学目标:1.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过程,认识条形统计图,了解其意义和作用。
能绘制条形统计图.根据统计图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交流能力。
3.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认识条形统计图组成、特点、填涂及读图能力。
教学难点:条形统计图及根据统计图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1、某花店对上一周盆栽花的出售情况进行了统计,这是统计结果。
(出示统计表)颜色红花黄花蓝花粉花盆数8 7 5 62、请同学们根据表中的数据说一说你可以获取哪些信息。
3、通过读表,我们可以清楚的知道每种花卖出的数量,如果把这些数据用一种图来表示的话,不仅能清楚的知道每种花卖出的数量,更能直观的得出每种花数量之间的差距。
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图吗?生:条形统计图。
4、同学们知道的真多,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条形统计图。
(板书)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一)、认识条形统计图1、(出示图片,北京市8月份天气情况。
)根据图片上的信息,你们能获得什么数据信息?2、这个月的天气各有多少天,你能清楚的把它们表示出来吗?请同学们拿出草稿本,小组合作,根据已经学过的知识,选择你们喜欢的方式清楚的表示出各种天气的天数。
3、生合作,师巡视指导。
4、汇报。
预设:生展示统计表。
师:给大家分享一下你们的统计结果。
你们同意他们组的统计结果吗?还有不同的表示方法吗?生展示象形图。
介绍介绍你们的统计结果。
5、你们的方法都不错,我们还可以用条形图表示(出示课件)。
6、师说:用直条的长短表示数量多少的统计图叫做条形统计图。
(齐读)7、请学生观察条形图有哪些组成部分。
师强调:纵轴被平均分成许多小格表示天数,1格就是1天;横轴表示各种天气情况。
8、提问:这些直条为什么不一样长?生:因为它们所表示的天数不同。
师强调:直条的长度应与纵轴上的数字相对应,用阴影或斜线来表示数量,注意填涂规范。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9 总复习复习统计|人教新课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本册教材中关于统计的基础知识,如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等概念,并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2. 培养学生运用统计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分析数据,提取信息,并根据数据做出合理的判断和预测。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知识的欲望。
二、教学内容1. 复习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2. 通过实例,让学生掌握如何运用统计方法解决问题。
3. 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统计现象,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掌握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概念及计算方法,并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难点:学会分析数据,提取信息,并根据数据做出合理的判断和预测。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本册教材中关于统计的知识,如:“同学们,我们之前学习了哪些关于统计的知识呢?”2. 新课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生活中的统计现象,如平均身高、平均体重等,让学生了解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 知识讲解(1)平均数:引导学生回顾平均数的概念及计算方法,并通过实例讲解如何求平均数。
(2)中位数:讲解中位数的概念及计算方法,让学生了解中位数的优点,如不受极端值的影响。
(3)众数:讲解众数的概念及计算方法,让学生明白众数在数据中的重要性。
4. 实例讲解通过实例讲解如何运用统计方法解决问题,如分析班级同学的平均身高、体重等。
5.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如何运用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如调查班级同学的课外阅读时间、每周锻炼时间等。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7.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关于统计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讲解、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掌握了本册教材中关于统计的基础知识,并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总复习《统计与优化》人教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方法,能够运用统计图表进行数据呈现;使学生掌握优化的概念,能够运用优化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通过实际操作,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情,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严谨、细致、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1. 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方法。
2. 优化方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1. 统计图表的正确绘制和使用。
2. 优化方法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统计图表模板、优化问题案例。
2. 学生准备:铅笔、橡皮、直尺、彩色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一组数据,引导学生回顾统计的方法和步骤。
2. 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数据统计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探究新知(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复习统计图表的绘制方法,如条形图、折线图、扇形图等。
2. 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运用统计图表呈现数据,并选取一个主题进行实践操作。
3. 教师点评学生作品,引导学生总结统计图表的优点和注意事项。
三、巩固练习(10分钟)1. 教师出示优化问题案例,引导学生理解优化方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运用优化方法解决问题,并选取一个案例进行实践操作。
3. 教师点评学生作品,引导学生总结优化方法的关键步骤和注意事项。
四、拓展延伸(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在统计与优化的过程中,如何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2.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教师总结并强调数据真实性的重要性。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统计与优化的方法和技巧。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悟,教师给予鼓励和肯定。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总复习(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巩固和深化对四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2.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数与代数:主要包括整数的认识、分数的认识、小数的认识、四则运算、简易方程等。
2. 图形与几何:主要包括线段、射线、直线、角、三角形、四边形、圆的认识,以及图形的测量、图形的运动、图形的对称等。
3. 统计与概率:主要包括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事件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等。
三、教学方法1. 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 采用探究式教学,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
3. 采用合作式教学,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 采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和网络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四、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提问、游戏、故事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新课。
2. 呈现:通过讲解、示范、引导等形式,呈现教学内容,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3. 练习:通过课堂练习、课后作业等形式,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形成技能。
4. 反馈:通过提问、讨论、评价等形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5. 总结:通过归纳、概括、总结等形式,梳理所学知识,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五、教学评价1. 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评价学生的参与程度、思维品质、合作意识等。
2. 结果性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评价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技能形成程度等。
3. 自我评价:引导学生自我评价,培养学生的自我认识能力和自我调控能力。
4. 他人评价:引导学生相互评价,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和团队精神。
六、教学建议1.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优化整理和复习示范教学方案(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整理和复习,巩固和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3.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数的认识和运算:整数的认识、运算、数的大小比较;小数的认识、运算、小数的大小比较。
2. 量的计量:长度的计量、质量的计量、时间的计量、面积的计量。
3. 图形的认识:直线、射线、线段;角的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
4. 数据的整理和表示:数据的收集、整理、表示;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数的认识和运算、量的计量、图形的认识、数据的整理和表示。
2. 教学难点:小数的认识和运算、数据的整理和表示。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游戏法。
2. 教学手段:黑板、粉笔、教具、多媒体。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图片、实物等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授新课:通过讲解、示范、练习等方式,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
3. 巩固练习:通过课堂练习、课后作业等方式,巩固学生的数学知识。
4. 小组讨论: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5. 总结提升:通过总结、提升,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六、教学评价1. 过程评价: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
2. 终结评价:通过期末考试、平时成绩等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七、教学建议1. 教师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2. 教师要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3. 教师要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4. 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八、教学反思1. 教师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第九单元总复习《统计与优化》【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复习,巩固横向、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会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
2、会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能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运用数学优化思想,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细心观察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统计与优化问题的复习。
【教学难点】系统地复习与整理统计与优化的问题,学生能根据图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回答开放性的问题并加以解决,体会数学优化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材分析】总复习的重点是条形统计图的意义和特点以及条形统计图的绘制,还有数学优化方案的问题几个方面的内容,教师在练习中发现学生学习中有什么困难,要切实加以解决,使学生在复习过程中,能够对条形统计图理解和掌握,从而达到本学期的教学目标。
【教学方法】迁移类推,引导发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多媒体课件2)将所学知识点分类。
(学生试着动手自己分类整理)教师总结出示:1.条形统计图的意义及特点。
2.绘制条形统计图。
3.数学优化思想,先用最优方案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情境导入1.谈话导入。
师:这学期过的真快呀,转眼本册数学书快学完了。
同学们还记得你自己都学了些什么吗?今天我们一起复习统计与优化。
(教师板书课题:统计与优化)三、合作交流,探究新知1. 条形统计图的意义和特点(多媒体课件3)学生小组口述,教师再指名学生口述,对学生的表达予以指正,教师再进行总结。
教师总结如下:⑴条形统计图是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据,根据数据的多少画出长短不同的直条,然后把这些直条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这是条形统计图的意义。
⑵条形统计图的特点:能直观地看出各种数据的多少,便于比较。
问:画条形统计图需要注意什么?学生小组讨论,老师指名学生回答,指导学生总结。
《统计与优化》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复习,巩固横向、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会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
2、会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能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运用数学优化思想,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细心观察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统计与优化问题的复习。
【教学难点】
系统地复习与整理统计与优化的问题,学生能根据图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回答开放性的问题并加以解决,体会数学优化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材分析】
总复习的重点是条形统计图的意义和特点以及条形统计图的绘制,还有数学优化方案的问题几个方面的内容,教师在练习中发现学生学习中有什么困难,要切实加以解决,使学生在复习过程中,能够对条形统计图理解和掌握,从而达到本学期的教学目标。
【教学方法】
迁移类推,引导发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将所学知识点分类。
(学生试着动手自己分类整理)
教师总结出示:
1.条形统计图的意义及特点。
2.绘制条形统计图。
3.数学优化思想,先用最优方案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情境导入
1.谈话导入。
师:这学期过的真快呀,转眼本册数学书快学完了。
同学们还记得你自己都学了些什么吗?
今天我们一起复习统计与优化。
(教师板书课题:统计与优化)
三、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 条形统计图的意义和特点
学生小组口述,教师再指名学生口述,对学生的表达予以指正,教师再进行总结。
教师总结如下:
⑴条形统计图是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据,根据数据的多少画出长短不同的直条,然后把这些直条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这是条形统计图的意义。
⑵条形统计图的特点:能直观地看出各种数据的多少,便于比较。
问:画条形统计图需要注意什么?
学生小组讨论,老师指名学生回答,指导学生总结。
老师总结画条形统计图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画纵轴和横轴。
注意:要有箭头并标上内容和单位。
②定刻度(每一格表示几个单位)。
注意:刻度适量,让图形刚好充满整个图为宜。
③写类别,画直条。
注意:条形图的最上端画虚线对应数字,并且标上数字。
2、学生做练习题,考察学生掌握情况
根据以下条形统计图的数据来回答问题。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哪种饼干第一季度的月平均销售量多?多多少?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个别指正,集体订正。
3、数学优化思想
数学优化方案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的问题:沏茶问题,烙饼问题和对策论问题。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学会用数学知识优化思想,选用最佳的方案来解决问题。
教师进行归纳总结:
1.沏茶问题,合理安排工作顺序,明确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可以同时做事情同时做。
2.烙饼问题,每一次尽可能地让锅里按要求放最多的饼,这样既不会浪费资源,又能节省时间。
3.对策论问题,解决同一个问题有不同的策略,要学会最优方案。
出示题目。
下表是妈妈下班后要做的事情和所需要的时间,请你结合数学课本上的优化方案,合理安排时间,干完这些事情最短需要多长时间?
四、巩固拓展
1.根据下面条形统计图的根据,请你回答问题
(1)参加什么小组的人数最多?参加什么小组的人数最少?相差多少人?
(2)参加()小组的人数是参加()小组人数的2倍。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集体订正。
2.教材总复习111页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集体订正。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们都学会了哪些知识?(学生自由发表想法)
六、作业:教材114页练习二十一第12题
【板书设计】
统计与优化
条形统计图的意义及特点
绘制条形统计图
数学优化方案
【教学反思】
通过复习使学生对条形统计图与优化问题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在复习过程中让学生多说多讲解,让知识点更加连贯,对于学生有个查漏补缺的过程,加深学生理解,有益于对条形统计图与优化的知识的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