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独坐敬亭山》教学实录
- 格式:doc
- 大小:30.50 KB
- 文档页数:4
G《独坐敬亭山》教学设计1教材内容分析:本案例选用的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古诗词三首》。
诗句优美,浅显易懂,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同时又借景抒情,抒发了自己因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寂寞的感情。
教学设计理念:叶圣陶先生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
”进入诗的“境”,就等于圣贤晤面,开始进行对话。
本诗教学,我主要通过朗读来感受诗的语言美、韵律美,通过朗读把学生带入诗的意境。
为达到这一目标,我主要抓住以下两点来落实:一是让学生结合注释、工具书等理解诗意,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诗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二是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寓欣赏于朗读之中,在读中了解诗的意境。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认识“亭”字。
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过程与方法根据注解自学古诗。
在朗读中欣赏、积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品味诗句,指导背诵。
难点:理解诗词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方法:反复诵读,熟读成诵,运用边读边在脑海中想象诗中的画面的方法,理解诗句。
再结合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资料,体会诗人的情感。
●激趣导入①导语:我们先进行课外知识抢答,唐朝是我国古诗创作最旺盛的时期,在众多诗人中有两个最有名的诗人,他们是谁?(根据学生课堂反应,教师提示:一个称“诗仙”,一个称“诗圣”)②揭题。
谁来背背李白的诗,会几首就背几首。
(生在可能会背要学习的这首,应该表扬,且可顺势揭题)●释题,简介背景①读题,看注释,结合插图,教师介绍背景。
②引语:“李白坐在敬亭山上看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呢?”●学生自学,初步理解①要求学生围绕问题,自由读诗,并根据注释,结合插图,逐句说说诗意。
(尽:完。
独去闲:可以交换词序解释,悠闲地独自离去了)②指名回答,评议交流。
●吟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①自由吟读。
②讨论:诗句表明了诗人怎样的心境?你最欣赏哪一句?望洞庭●形象感知,揭示诗题出示教学挂图。
---------------------------------------------------------------范文最新推荐------------------------------------------------------《独坐敬亭山》教学实录【教学记录】一、课前谈话T:你认识我么?(S回答略)T:苏东坡认识么?杜甫知道么?李白知道么?知道的把手举高点!你知道李白有几个名字?(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板书:李白李太白)S:青莲居士。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李青莲)T:那我们就可以说是李青莲。
T:回顾李白的诗。
谁来背几首?谁来!1 / 17(S都比较紧张)静夜思望庐山瀑布(学生齐背)T:静夜思,永恒的话题古老与现代(老师用抒情的语言来描述,略)。
那是一个怎样的话题?S:思念家乡。
T:是啊,那是一个乡愁(板书:乡愁满怀),还有么?S:望庐山瀑布。
(紧张)S齐背。
T:这又是一个怎样的李白?S:潇洒的李白。
S:很爱游玩。
---------------------------------------------------------------范文最新推荐------------------------------------------------------ T:是一个寄情山水的李白。
(板书:寄情山水)T:从《赠汪伦》中我们又能感受到一个怎样的李白?S:恋恋不舍。
(板书:有情有意)T:从上面诗歌中,我们感受到了一个丰满的李白,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
二、初读1、读题,解题:⑴T:谁知道敬亭山?(讲解:很多大诗人都去过敬亭山,留下了很多诗篇,所以后来又叫做诗山──让学生理解江南诗山的来由)3 / 17⑵再读题:T:敬亭山前面有独坐,你觉得应该怎样读?它带着点什么?S读。
(读得很慢)T:你为什么这么读?T:再请个小朋友读。
(再读课题)引:为什么这么轻?S:李白很孤独。
2、读诗歌:⑴自由练读:老师提示:读文章,先练习。
2023年古诗《独坐敬亭山》教学设计(精选5篇)古诗《独坐敬亭山》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的目标:学会本课的生字、生词。
借助字典与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默写课文。
2、过程与方法的目标:学生通过自己查阅课外资料、字典,朗读体会、小组合作来学习古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想象古诗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对诗中描绘的景物展开充分的想象,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有感情的诵读古诗。
【教学过程】一、创情激趣1、教师即兴背诵一首古诗,引发学生兴趣,问:在你学过的古诗中,印象最深的是哪一首,背给大家听。
2、老师:我听出来了,你们掌握的许多古诗都是在课学习的。
那你是怎样学习古诗的呢?有什么好办法吗?3、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一首诗:板书课题。
齐读,解释诗题:“谁愿将课前收集到有关李白的资料介绍给大家?”二、自读交流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自由的诵读古诗,注意古诗的韵味,读的舒缓些,并划出节奏。
2、再来读一读古诗,边读边品味:你的心中有什么滋味?3、请你带着你品味的这种感觉,以小组为单位,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古诗,对不明白的地方,小组内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4、学生小组派代表汇报,学习组长先汇报是以什么方式来学习古诗的,弄明白的什么?其他学生补充。
三、精读品味1、老师:听了你们的介绍,我也仿佛能感受到诗人的心境,的确,这首诗写得是多么的含蓄深刻,韵味悠长呀!让我们再次读古诗,画出令你感受最深的词句。
2、互相交流:你通过朗读感受到诗人什么样的心情?3、小组讨论:说说这首是中的词语有什么特点?读了以后你发现了什么?四、达标测评1、诗人李白把山拟人了,寄情于山。
学完这首诗你联想到什么?2、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诗句的理解,以及诗人的感情,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表达自己的感受。
(写作、绘画、背诵、抄录等)五、拓展延伸1、把这首诗默写下来。
2、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诗句加以想象画出来。
《独坐敬亭山》教案《独坐敬亭山》教案三篇《独坐敬亭山》教案篇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的目标:学会本课的生字、生词。
借助字典与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默写课文。
2、过程与方法的目标:同学通过自身查阅课外资料、字典,朗读体会、小组合作来学习古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想象古诗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对诗中描绘的景物展开充沛的想象,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有感情的诵读古诗。
【教学过程】一、创情激趣1、教师即兴背诵一首古诗,引发同学兴趣,问:在你学过的古诗中,印象最深的是哪一首,背给大家听。
2、老师:俺听出来了,你们掌握的许多古诗都是在课学习的。
那你是怎样学习古诗的呢?有什么好方法吗?3、今天俺们再来学习一首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一首诗:板书课题。
齐读,解释诗题:“谁愿将课前收集到有关李白的资料介绍给大家?”二、自读交流1、选择自身喜欢的方式来自由的诵读古诗,注意古诗的韵味,读的舒缓些,并划出节奏。
2、再来读一读古诗,边读边品味:你的心中有什么滋味?3、请你带着你品味的这种感觉,以小组为单位,选择自身喜欢的方式来学习古诗,对不明白的地方,小组内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4、同学小组派代表汇报,学习组长先汇报是以什么方式来学习古诗的,弄明白的什么?其他同学补充。
三、精读品味1、老师:听了你们的介绍,俺也仿佛能感受到诗人的'心境,的确,这首诗写得是多么的含蓄深刻,韵味悠长呀!让俺们再次读古诗,画出令你感受最深的词句。
2、互相交流:你通过朗读感受到诗人什么样的心情?3、小组讨论:说说这首是中的词语有什么特点?读了以后你发现了什么?四、达标测评1、诗人李白把山拟人了,寄情于山。
学完这首诗你联想到什么?2、鼓励同学根据自身对诗句的理解,以及诗人的感情,选用自身喜欢的方式去表达自身的感受。
(写作、绘画、背诵、抄录等)五、拓展延伸1、把这首诗默写下来。
2、请你选择自身喜欢的诗句加以想象画出来。
独坐敬亭山教学实录前言独坐敬亭山是唐代诗人杜甫的名篇之一,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诗意。
在教学实践中,本文通过分析诗歌的结构与含义,探讨其艺术特点和价值,以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欣赏这一文学名篇。
诗歌结构分析首先,让我们来分析独坐敬亭山的诗歌结构。
独坐敬亭山,此地无银三百两。
Yi-lang-yi-yu Yi-yi-yang-yang Yi-yang-yang Yi-yi-yang-yang 落日松风里,郡城无艳妆。
Yi-yang-yang Yi-yang-yi-yang-yi-yang Yi-yi-yi-yang-yang Yi-lang-yang-yang从整体上看,这首诗由两个六言对句组成,每一句的结构与韵脚呈现出了一定的对称性和平衡感。
如第一句:“独坐敬亭山,此地无银三百两。
”,前后呼应,意境清新,给人以深远的感触;第二句:“落日松风里,郡城无艳妆。
”,寥寥数语,却呈现出一种淡淡的落寞。
另外,诗歌中的一些词语也具有特殊的修辞手法。
如“敬亭山”、“郡城”等地名,虽然简短精练,但却给人以璀璨的地理景观;而“无银三百两”、“无艳妆”等则呈现出了一种淡泊名利、自我超越的境界,富有哲理内涵。
诗歌内涵分析进一步,本文还要从诗歌的内涵和含义方面进行分析,以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这首诗的价值。
独坐敬亭山,此地无银三百两。
这句话是诗歌的开篇,也是全篇的主旨。
作者选择敬亭山这样一个高处,寻找一种超越尘世的思维状态,并找回个人对于自由的向往和珍视。
而“无银三百两”,则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谚语,更是诗人深沉的感悟和人生哲思。
落日松风里,郡城无艳妆。
这句话则呈现出一种恬静的氛围和柔和的境界。
落日松风里,将自然元素和人造景观完美结合,营造了一种优美的意境。
同时,郡城无艳妆,在枯燥无味的现代都市生活中,也许正是我们所需要的,呈现出一种良渚厚礼、名利冷峻的生活本质。
艺术特点分析最后,让我们来探讨一下独坐敬亭山的艺术特点。
1.简洁而富有内涵独坐敬亭山只有8句话,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对自由的向往,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思考性。
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
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
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
《韩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
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
要练说,得练看。
看与说是统一的,看不准就难以说得好。
练看,就是训练幼儿的观察能力,扩大幼儿的认知范围,让幼儿在观察事物、观察生活、观察自然的活动中,积累词汇、理解词义、发展语言。
在运用观察法组织活动时,我着眼观察于观察对象的选择,着力于观察过程的指导,着重于幼儿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独坐敬亭山》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会写诗中的生字“亭”。
2.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古诗的意思。
3.采用多种形式感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孤独寂寞的感情。
4.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培养学生读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读出诗的韵味,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孤独寂寞的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热爱山水、寄情山水的情操。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课前游戏1.师介绍“我说你猜”游戏规则。
2.师口述,生猜人名。
师:他生于唐代,是一位诗人,存于世上的诗文有近千首,他被人们称为“诗仙”……生随机举手发言(李白),师贴上李白的头像。
一、引入古诗,理解题意1.引入古诗,师板书诗题。
读题,学习生字“亭”。
2.了解敬亭山的位置。
师贴上敬亭山的图片,生介绍,师肯定表扬“看注释理解诗意”的方法。
3.理解“独坐”,明题意(强调串词成句的学诗方法)。
再指导朗读诗题,读出孤独之意。
二、多次朗读,熟读出韵1.生自由读诗四遍,前两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后两遍要求尽量读出节奏。
2.指名朗读,生评价。
3.再指名读,提醒学生注意听节奏。
独坐敬亭山课堂实录《独坐敬亭山》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
今天,语文网小编跟大家分享独坐敬亭山课堂实录。
课堂实录是一种鲜活的教学资源,通过独坐敬亭山课堂实录情景再现,教师们可以对教学案例进行分析研讨,可亲、可近、可学、可用,非常有益处,一起来看看吧!独坐敬亭山课堂实录由查字典语文网小编整理,仅供参考:一、课前谈话:教师:你认识我么?(S回答略)教师:苏东坡认识么?杜甫知道么?李白知道么?知道的把手举高点!你知道李白有几个名字?(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板书:李白李太白 )学生:青莲居士。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李青莲)教师:那我们就可以说是“李青莲”。
教师:回顾李白的诗。
谁来背几首?谁来!(S都比较紧张) 静夜思望庐山瀑布(学生齐背)T:静夜思,永恒的话题……古老与现代(老师用抒情的语言来描述,略)。
那是一个怎样的话题?学生:思念家乡。
教师:是啊,那是一个乡愁(板书:乡愁满怀),还有么? 学生:望庐山瀑布。
(紧张)S齐背。
教师:这又是一个怎样的李白?学生:潇洒的李白。
学生:很爱游玩。
教师:是一个寄情山水的李白。
(板书:寄情山水)教师:从《赠汪伦》中我们又能感受到一个怎样的李白? S:恋恋不舍(板书:有情有意)T:从上面诗歌中,我们感受到了一个丰满的李白,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
二、初读。
1、读题。
解题。
(1)教师:谁知道敬亭山?(讲解:很多大诗人都去过敬亭山,留下了很多诗篇,所以后来又叫做“诗山”。
——让学生理解江南诗山的来由。
)(2)再读题。
教师:敬亭山前面有独坐,你觉得应该怎样读?它带着点什么?S读(读得很慢)教师:你为什么这么读?T:再请个小朋友读。
(再读课题)引:为什么这么轻?S:李白很孤独。
2、读诗歌。
(1)自由练读。
老师提示:读文章,先练习。
按自己的节奏读两边。
(好像没有特别的要求,只是叫学生读2遍,目标不是很明确。
)(2)指名读。
T:读的多好啊!字正腔圆。
教师:谁再来读给其他同学听听。
课堂教学设计表课后反思:《独坐敬亭山》这首诗歌,是一首简单易懂的诗歌。
诗人通过对敬亭山景象的描写,抒发因怀才不遇而产生孤独寂寞的感情今天第一次正式给四年级的孩子上课,由于以前我没有教过四年级。
再加上我是新来的老师,所以我对这些孩子比较陌生。
所以这一节课我只上了第一课《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
课前我利用了一节课的时间给学生做了《课堂作业》。
我没有上过课就把《课堂作业》发下去给学生做,我有两点用意。
一,我想了解这些学生能不能自己预习课文,并做一些简单的题目。
第二点是这些学生在遇到难题的时候会不会自己想办法解决,(尽管不一定对)让我很高兴的是,这些学生做题的时候都很认真。
尽管遇到难题仍然能保持安静并想办法解决。
整个班的纪律很好,这跟以往老师的教育是分不开的。
有了一节课的预习了之后,我就开始上课了,我以提问的方式开始导入新课“李白在写《独坐敬亭山》时的心情是怎么样的呢?”有的学生说是寂寞,有些说是高兴。
我先不急着回答,让学生自己朗读诗歌,并找出答案。
读过一次课文了之后,学生都能体会到李白的心情是悲伤的了。
现在想来我犯了一个错误,因为我让学生找出可以表现出作者孤独的心情的词语。
课后我一直在反思,这个问题我是不是提错了呢?或者是多余了。
因为从题目中的“独”就很容易看出来了。
提问题真是一门很大的艺术。
在翻译诗歌的意思的时候,我采取了让学生自己组织语言的方法。
在解释完重点词语了之后,我让学生组成四个小组或三人小组进行翻译。
小组讨论的方法在以前我教二年级的时候非常有效。
学生都很喜欢讨论学习效果较好。
但当我让这个班的学生讨论的时候,他们中有大部分的人却拿出了笔和纸,自己一个人埋头想。
想好了就把自己的写下来。
我马上鼓励他们“这个方法非常好,等一会儿,哪个同学写好了,读出来给大家听听,我们评价看看,对不对,好不好”我检查了一部分学生写的,觉得他们写的大致相同。
但意思与原文的解释还是有些出入。
课上我也犹豫过到底应不应该把标准的答案写下来,让大家抄下来?但我此时一个词语——“原创”在我脑海中闪过。
【教学设计】_古诗词三首之《独坐敬亭山》教学目标1.能正确读写词语,有感情朗读课文,能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2.想象画面,能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借助背景资料,对诗人表达的情感能有自己的体会。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品味诗句,指导背诵,积累语言。
教学难点是借助资料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准备课前根据导学案和预习单进行预习。
教学方法按照读通—读懂—读情方法,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体会作者的情感,使学生感受经典诗词的魅力。
师:我们一起来读读这首诗,边读边思考,诗中哪些词语中看出诗人是独自一人呢?(生自由朗读并交流汇报)生:众鸟高飞尽的“飞尽”。
孤云独去闲的“独去”。
教学过程一. 导入课题,“读”独。
师板书课题,安排学生齐读课题并说说课题的意思,生回答问题。
师:你关注了独这个字,带着你的理解来读读,你看抓住关键字,再读课题,味道就不一样了。
来,一起读。
生:齐读课题。
二、走进敬亭山,“找”独。
师:这两句话写了什么?生:很多的鸟了都飞走了。
剩下最后一片云彩也渐渐飘远。
师:整坐敬亭山看不见一只鸟,听不见一声鸟鸣;也没有一片云彩,这是一座怎样的敬亭山啊?生:死气沉沉的、安静的、幽静的、空荡荡的。
(师:虽然你们的理解不一样,但是读的同样的精彩。
带着你们的理解,读出你们的精彩。
齐读前两句)师:鸟飞云去,还有谁和李白相伴呢?生:敬亭山。
师:是的,此时此刻,此情此景,他们相互对视,没有一丝厌倦。
这就是------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师:抓住关键词,理解每句的意思,这首诗就基本读明白了。
)生:齐读整首诗。
师:让我们走进敬亭山,一起来欣赏:(微课欣赏)。
师:如此美景,还有谁不陶醉其中呢?生:“时游敬亭山,闲听送风眠。
”读“天静秋山好,窗开晓翠通。
”师:这就是诗人笔下美丽的敬亭山,让我们再美美的读读这些名句吧!师:同样是写敬亭山,这些诗人笔下和李白笔下有什么不同?生:这些诗人写的美景。
而李白写了孤单。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独坐敬亭山》教学实录
一、课前谈话:
T:你认识我么?(S回答略)
T:苏东坡认识么?杜甫知道么?李白知道么?知道的把手举高点!你知道李白有几个名字?(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板书:李白李太白)S:青莲居士。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李青莲)
T:那我们就可以说是“李青莲”。
T:回顾李白的诗。
谁来背几首?谁来!(S都比较紧张)
静夜思望庐山瀑布(学生齐背)
T:静夜思,永恒的话题……古老与现代(老师用抒情的语言来描述,略)。
那是一个怎样的话题?
S:思念家乡。
T:是啊,那是一个乡愁(板书:乡愁满怀),还有么?
S:望庐山瀑布。
(紧张)S齐背。
T:这又是一个怎样的李白?
S:潇洒的李白。
S:很爱游玩。
T:是一个寄情山水的李白。
(板书:寄情山水)
T:从《赠汪伦》中我们又能感受到一个怎样的李白?
S:恋恋不舍(板书:有情有意)
T:从上面诗歌中,我们感受到了一个丰满的李白,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
二、初读。
1、读题。
解题。
(1)T:谁知道敬亭山?(讲解:很多大诗人都去过敬亭山,留下了很多诗篇,所以后来又叫做“诗山”。
——让学生理解江南诗山的来由。
)(2)再读题。
T:敬亭山前面有独坐,你觉得应该怎样读?它带着点什么?
S读(读得很慢)
T:你为什么这么读?
T:再请个小朋友读。
(再读课题)引:为什么这么轻?
S:李白很孤独。
2、读诗歌。
(1)自由练读。
老师提示:读文章,先练习。
按自己的节奏读两边。
(好像没有特别的要求,只是叫学生读2遍,目标不是很明确。
)
(2)指名读。
T:读的多好啊!字正腔圆。
T:谁再来读给其他同学听听。
T:谁来做个小小讲解员啊,来评价评价啊。
(学生比较紧张)
S1:他读得孤独一些
S2:他读的比较漫长,说明他看到了敬亭山很久很久。
(3)齐读。
(4)质疑:
T:小朋友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啊!
S:为什么相看两不厌?T:这是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
S:为什么只有径庭山,世界上有很多山啊!
S:为什么只有一多云飘来飘去?
S:为什么这里的鸟都飞走了?
T:李白为什么要写这首诗?他写这首诗想告诉我们什么?让我们走进《独坐敬亭山》
T:请同学们读课题。
(S读)
(5)独:说词语。
S:孤独、独自、独一无二……
(6)再读题。
三、细读。
1、找
T:下面的古诗里面分别也写了作者一个人,那些词语告诉你只有李白一个人呢?一句一句的读,一个一个的划。
S找
2、交流:
S:众鸟高飞尽的“飞尽”
T:这句话写了什么?
S(回答略)
T:一只鸟也没有了,那是一座怎样的敬亭山啊?还有么?
S:孤云独去闲的“独去”。
就是说……(略)
T:满山不见一只鸟,不闻一丝鸟鸣;辽阔的上空不见一朵白云……这是一座怎样的径庭山啊?!
S:死气沉沉
S:清闲
3、指读。
齐读。
T:最后的云也不见了,李白的心里悠闲么?
S再读。
T:“你的眼里只有我,我的眼里只有你。
相看两不不厌,只有敬亭山!
T:还有么?
S:“只有敬亭山。
”
T:在李白的眼里有云么?
S:没有!
T:有鸟么?
S:没有!
T:还有么?
S:“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
T:两个人看来看去,怎么也看不厌。
……李白看敬亭山,敬亭山看李白,谁也看不厌。
板书“厌”字(繁体字)
T:一张口在山旁,大口大口地吃肉,给你怎样的感觉?S回答(略)
T:你看着我,我看着你,怎么看也看不厌。
谁来读。
S读
T:人山相望,人山的融合。
S再读。
四、研读。
1、体会孤独
T:好一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李白啊李白,你游历了那么多名山……为什么这么深情地看着敬亭山呢?(孤独)
T:你又是从哪里感受到了“孤独”呢?
S:“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
T:我们一起读前两句。
S读。
T:那无情的鸟儿在弃他而去,在李白的眼里,那是高傲的云在弃他而去。
S:再读。
过渡:
T:在自然环境中,鸟飞云走,是很自然的。
为什么这时候的李白却是那么孤独?你想过么?
S(略)
2、介绍背景
T:老师来介绍一下背景。
(李白罢官的时候,……孤独寂寞)背诵全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