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37.00 KB
- 文档页数:6
五年级下册数学《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材27—28页。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会用体积单位来描述物体的大小;能合理估计物体体积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的观察思考、交流探究等学习活动,让学生经历物体体积概念的形成过程,体验和感悟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学会学习,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建立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形成体积的概念和掌握常用的体积单位。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空间观念。
四、教学准备:玻璃杯,里面盛五分之二体积的水,若干石块;1立方分米和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模型;五、教学过程:(一)创设问题情境。
根据以前学过的知识,我们知道线有长短,面有大小;线的长短叫长度,面的大小叫面积;那么体有大小吗?体的大小是指什么?体积的单位是怎样规定的?这些问题你了解吗?能说一说吗?在此基础上引入课题。
(板书课题:体积和体积单位)(二)探究体积概念。
1、由教材的《乌鸦喝水》的故事引入,提问:乌鸦是怎样喝到水的?演示:拿出一个盛有2/5杯水的透明杯,再拿出准备好的小石块若干,请一名同学上台演示乌鸦喝到水的过程。
其他同学仔细观察,当石子放入水中后,水面会有什么变化?讨论:水面为什么会上升?(因为石头把水推上去了,为什么能推上去?因为石头把下面的位置占了,那个位置叫什么?用一个准确的词来表示是?-----空间)2、什么是空间呢?(老师拿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长方体,对比两种图形。
)师:请同学们观察,长方形放在地上,它占了地的什么?(面积)长方体呢?(面积)长方体除了占地的面积以外还占了什么?(地面上空的大小)对了,除了地面的大小以外还有空中的这一部分,那么这一部分就是我们所说的----空间。
(设计意图:在这里我的设计是不急于把空间两个字说出来,要一步一步地按照学生的思路说出来,因为对于空间两个字的理解学生有一定的困难)3、引出体积概念。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设计3篇〖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结合具体实物说出体积的含义。
知道常用的体积单位,并且能用体积单位合理估计物体的体积的大小。
2.学生通过具体的观察比较、思考交流、感悟体验等学习活动,经历物体体积概念的形成过程,逐步建立空间观念。
3.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细心观察,认真分析,交流倾听,善于比较的学习习惯。
学情分析在原来知识结构里:学生学习了线段的长度、面积的大小及相关的计量单位,学生初步建立了一维二维的空间观念。
这些为学习新知奠定了基础。
体积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
由认识平面图形到认识立体图形,是学生空间观念的一次发展。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我对北师大版、苏教版、人教版的本课内容做了比较。
发现它们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是通过实验演示或操作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理解体积的含义,构建体积单位的表象。
因此,我由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回顾、感知、操作、想象,让学生在体验中感知,在对比中学习,逐步达到对概念的认识与理解。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在观察思考、感知体验、操作想象等活动中建立体积概念及体积单位的表象。
教学难点:在具体的体验活动中理解体积的含义,经历体积是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大小的表象形成过程。
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体积和体积单位一、对比引入新知。
学生汇报:分别是线段,长方形和正方形,长方体或正方体。
教师引导:线段有长短之分,长(正)方形和长(正)方体有大小之别。
为了表示物体的长短,我们认识了长度。
为了表示物体平面部分的大小,我们学习了面积。
如果要表示整个物体的大小,那又将产生什么呢?这节课老师和同学们一块来学习。
【设计意图】对比引入,既能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同时又引发学生的思考:这三者相互之间有联系吗?活动2【活动】体积和体积单位二、活动揭示概念。
活动一:体验书包里的空间。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体积和体积单位教案推荐3篇〖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体积和体积单位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观察,使学生理解体积的含义。
2.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米、立方厘米。
3.通过学生对体积意义的探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感知物体的体积,掌握体积和体积单位的知识。
【教学难点】使学生建立体积是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空间观念,能正确应用体积单位估算常见物体的体积。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同样大小的烧杯4个、鹅卵石1块、土豆1个、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正方体模型及实物若干个,收纳盒。
【教学过程】一、激情引入师:同学们,你们听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吗?(播放视频动画)请大家观看短片后想一想:(1)乌鸦是怎么喝到水的?为什么把石头放进瓶子,瓶子里的水就升上来了?石头真的占据了水的空间吗?我们来做个实验:取两个同样大小的烧杯,先往第一个杯子里倒满水;取一块鹅卵石放入另一个杯子,再把第一个杯子里的水倒入第二个杯子里,大家仔细观察,结果怎么样了?为什么会有这种结果呢?(使学生明确第二个杯子装不下第一个杯子的水,因为第二个杯子里放了一块石头,石头占了水的空间,所以装不下了。
)板书“空间”(2)只有石头可以占据水的空间吗?我们再来做个实验:另取两个同样大小的烧杯,先往第一个杯子里倒满水;取一个土豆放入另一个杯子,再把第一个杯子里的水倒入第二个杯子里,大家仔细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现象,说明什么?生:杯子里剩的水更多了,因为土豆比石头大。
引导学生归纳:土豆大所以占据空间大,剩下的水就多;石块小占据空间小,剩下的水就少。
即物体都占据空间,物体大占据空间大,物体小占据空间小。
(板书“大小”)(3)引出体积概念,比较实物大小。
①除了刚刚的石头和土豆占了一定的空间外,你还能说说我们身边哪些物体也占了一定空间吗?小结: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而且所占的空间有大有小。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5课时《体积和体积单位》教案一. 教材分析《体积和体积单位》是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的一课时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认识体积的概念,了解常用的体积单位,以及体积的计算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体积的基本知识,为后续学习体积的计算和应用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和计量单位的知识,对物体的大小、形状和长短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体积的概念和体积单位的了解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实例和操作活动,让学生感受和理解体积的概念,掌握体积单位的用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认识体积的概念,了解常用的体积单位,学会用体积单位计量物体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计量观念,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体积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认识体积的概念,了解常用的体积单位,学会用体积单位计量物体的大小。
2.难点:让学生理解体积单位的含义,能够运用体积单位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和实物演示,让学生感受体积的概念,增强学生的空间观念。
2.操作教学法:通过分组讨论、动手操作等活动,让学生体验体积单位的用法,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3.交流分享法: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思考,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一些实物,如水果、体积盒等,用于展示和操作。
2.学具:为学生准备体积盒、计数器等,让学生动手操作。
3.课件:制作课件,展示体积的概念和体积单位的用法。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实物,如水果、体积盒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这些物体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它们的大小是否一样?从而引出体积的概念。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呈现体积的概念和常用的体积单位(如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等),同时用实物进行演示,让学生感受和理解体积单位的含义。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设计精选3篇〖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体积的概念,了解常用的体积单位,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米。
对体积单位的大小形成比较明确的表象。
2.使学生初步了解体积单位与长度单位、面积单位的区别和联系。
3.培养学生的比较、观察能力,扩展学生的思维,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使学生感知物体的体积,初步建立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大小。
教学难点学生对体积和体积单位概念的理解。
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激趣导入同学们,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故事《乌鸦喝水》,大家以前听过吗?大家都听过这个故事,那么乌鸦最后喝到水了吗?提出问题:乌鸦是怎么喝到水的?活动2【活动】探索研究,揭示概念。
(1)(课件演示)在一个盛水的玻璃杯放入一个小石子会出现什么情况,请同学观察水面的情况,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水与原来相比有没有增减?为什么水面会升高?引导学生说出石头占了水的空间,所以把水挤上来了。
认识什么是空间(2)课件展示洗衣机、影碟机、手机等,点明它们也占据了一定的空间。
从上述两种情况说明:石子和洗衣机等都占一定的空间(板书:占空间)。
像我们每个人都占一定的空间,教室里每一件物品都占据一定的空间。
让学生举生活中占空间的例子。
……(3)摸一摸,感觉“谁占谁的空间”。
说明:物体所占的空间有大有小(板书:的大小)。
引导学生归纳出体积的概念。
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就叫做物体的体积。
活动3【讲授】学习体积单位1.谁能说说什么是电视机的体积?你还能举出哪些物体的体积?2.课件展示铜奔马和铜雀:谁的体积大、谁的体积小呢?你们是怎么知道的?3.课件展示两个长方体:提问:这两个长方体,是由若干个不同数量但大小相同的小正方体组成的,不过现在把它们都包起来了,你们能比较出大小吗?去掉包装后问:现在你们能比较出它们的大小吗?引出:比较物体的体积大小,需要有一个统一的体积单位。
小学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体积和体积单位》教案设计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感受物体占有空间的大小,理解体积的含义。
2.引导学生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如立方米、立方分米和立方厘米,并会进行单位间的换算。
3.培养学生运用体积单位进行物体体积估算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体积的含义,认识体积单位。
难点:体积单位间的换算。
三、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2.实物模型(如正方体、长方体等)3.体积单位模型(立方米、立方分米和立方厘米)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教师拿出一个正方体和一个长方体,提问:你们能感受到这两个物体的大小吗?(二)探究体积的含义1.教师展示两个不同大小的正方体,提问:这两个正方体哪个更大?为什么?3.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触摸、比较等活动,进一步理解体积的含义。
(三)认识体积单位1.教师展示一个1立方米的正方体模型,提问:这个正方体的体积是多少?3.教师依次展示1立方分米和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模型,引导学生认识这两个体积单位。
4.教师通过实物模型和课件,引导学生比较1立方米、1立方分米和1立方厘米的大小关系。
(四)体积单位间的换算1.教师提问:1立方米等于多少立方分米?1立方分米等于多少立方厘米?3.教师通过实例讲解体积单位间的换算方法。
(五)巩固练习1.教师出示一些物体,要求学生用体积单位表示它们的体积。
2.学生完成后,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六)课堂小结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今天所学的体积和体积单位。
2.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悟。
(七)作业布置1.请学生用今天所学的体积单位表示家中一些物体的体积。
2.家长签字确认。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物模型和课件,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体积的含义,认识体积单位,并进行单位间的换算。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氛围活跃。
学生在操作、观察和思考中,逐步理解体积的概念,掌握了体积单位间的换算方法。
但需要注意的是,个别学生对于体积单位间的换算还不够熟练,需要在课后加强练习。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体积和体积单位优秀教案(优选3篇)〖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体积和体积单位优秀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实际,使学生知道什么是体积.2.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3.能正确区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的不同.教学重点使学生感知物体的体积,初步建立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体积观念.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建立体积是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大小表象,能正确应用体积单位估算常见物体的体积.教学步骤一、铺垫孕伏1.1米、1分米、1厘米,这是什么计量单位?2.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这是什么计量单位?二、探究新知我们学习了长度和长度单位,面积和面积单位.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个新概念:体积和体积单位.(板书课题:体积和体积单位)(一)实验观察,建立体积概念.1.教师演示实验:第一步:出示有杯水的玻璃杯,在水面处做一个红色记号.第二步:在水杯中放入一块石头,在水面处做一个黄色记号.第三步:拿出石块后,再放入一大些的石块,在水面处做绿色记号.观察思考:在水杯中两次放入大小不同的石块,有什么现象发生?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现象,说明什么?汇报归纳:水杯中放入石块后,石块占据了空间,把水向上挤,水面向上升.石块大占据空间大,水面上升得高;石块小占据空间小,水面上升得低.2.学生分组实验.实验方法:第一步:拿出装满细沙的杯子,把细沙倒在一边.第二步:把一木块放入杯子里,再把倒出的沙装回杯子里.第三步:把杯中细沙倒出,把一大些的木块放入杯子里,再把倒出的沙装回杯子里.观察思考:出现了什么结果?这说明了什么?汇报归纳:放入大木块,外边剩的沙多;放人小木块外边剩的沙少.这说明木块也占据了杯子的空间.木块大占据空间大,木块小占据空间小.3.总结两次实验结果.教师提问:以上的两个实验说明了什么?学生归纳:物体都占据空间,物体大占据空间大,物体小占据空间小.教师明确:把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板书)4.比较物体体积的大小.实物比较:字典和大词典桌子和椅子水桶和茶叶桶课本和练习本(教师出示一组体积接近的物体)提问:这两个物体谁的体积大?(二)认识体积单位.教师指出:在实际生活和生产中,有时只凭感觉是无法判断出谁大谁小的,这就要我们精确地计量物体的体积.计量体积就要用体积单位,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板书)1.认识1立方厘米(出示一块1立方厘米的体积模型)这就是体积为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分组观察,然后汇报:你知道了什么?看一看:1立方厘米的体积比较小,是正方体.量一量: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的棱长是1厘米.说一说: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厘米(板书)想一想: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物体比较小.议一议:哪些物体计量体积时使用立方厘米比较恰当?2.认识1立方分米.(出示一块1立方分米的体积模型)这就是体积为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分组观察,然后汇报:你知道了什么?看一看:1立方分米的体积大一些,是一个正方体.量一量: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的棱长是1分米.说一说: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分米.(板书)想一想:体积是1立方分米的物体比1立方厘米的物体大.议一议:哪些物体计量体积时使用立方分米比较恰当?3.认识1立方米.思考:什么样的物体的体积是1立方米?(板书:棱长1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米)议一议:哪些物体计量体积时使用立方米比较恰当?4..比较:这三个体积单位的共同点是什么?不同点是什么?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又有什么不同点呢?长度单位:线段面积单位:正方形体积单位:正方体(三)计量物体的体积.怎样用这些体积单位计量物体的体积呢?计量物体的体积就是一个物体里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它的体积就是多少.(板书)(四)反馈练习.1.看图说出物体的体积.2.用12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木块摆成不同形状的长方体.它们的体积各是多少?(都是12立方厘米.不论物体是什么形状,含有几个体积单位,它的体积就是多少)三、全课小结这节课你学了哪些知识?四、随堂练习1.填空.一块橡皮的体积约是8()一台录音机的体积约是20()运货集装箱的体积约是40()2.连线:学校主席台的体积 24立方厘米书包的体积 24立方米碳素墨水盒的体积 24立方分米3.说说身边的物体的体积大约是多少?五、课后作业下面的图形都是用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拼成的,说出它们的体积各是多少立方厘米?六、板书设计〖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体积和体积单位优秀教案第【2】篇〗《体积与体积单位》教学设计教学对象:五年级数学第三单元第五小节第一学时教学内容:《体积与体积单位》使用的学科应用名称:教育云平台的微课、“基础练习”、“课中讨论”、“问题解决”、“布置练习”学科应用中对应该教学内容的资源及功能特点:(1)导课环节通过学生观看教育云平台微课乌鸦喝水的情境,利用动画故事导入新课,激趣设疑。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设计推荐3篇〖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内容: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的推导过程,明白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
2、在探索体积单位进率的过程中,获得积极的学习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教学重点: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推导过程。
教学难点:归纳相邻体积单位间换算的方法。
课前准备:正方体教法学法实践法、讨论法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谈话: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2、引导学生回忆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单位间的进率。
3、提问:(1)常用的长度单位有米、分米、厘米,相邻的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2)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相邻的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3)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猜想今天我们学习的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可能是多少?二、引入新课到底你们的猜想对不对呢?让我们一起验证一下。
猜想1、认识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1)出示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提问:体积是多少?给一条棱涂色,提问:棱长多少厘米?(10厘米。
)提问:体积是多少?(101010=1000(立方厘米)。
)教师:由此可知1立方分米等于多少立方厘米?学生口答后老师板书: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2)教师:如果把刚才的图理解为棱长1米,即体积为1立方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学生口答老师板书: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请生说一说推导过程。
教师:能说一说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吗?(1000。
)(3)完成课本34页表格,进一步区分长度、面积、体积单位及进率。
2、体积单位的互化。
(1)教师: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经常需要把体积单位进行转化,现在来学习这个问题。
出示例3: 3.8立方米是多少立方分米?教师:看一看问题是从高级单位向低级单位转换,还是低级单位向高级单位转换?如何计算?并说出这样计算的理由。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体积和体积单位优秀教案推荐3篇〖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体积和体积单位优秀教案第【1】篇〗教学内容教科书P27~28的内容,完成教科书P28“做一做”,P32“练习七”中第1、2、4题。
教学目标1.在观察、实验、比较中理解体积的概念,了解常用的体积单位,形成表象。
2.在实验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合作探究的能力。
3.通过丰富、有层次的活动体验,加强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点理解体积和体积单位的概念。
教学难点建立1立方米、1立方分米和1立方厘米的表象。
教学准备课件,两个完全相同的玻璃水杯,水,可以放进杯子里的小石块,1立方厘米和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
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感知“体积”师:同学们,还记得《乌鸦喝水》的故事吗?1.课件播放《乌鸦喝水》的动画故事。
师:《乌鸦喝水》讲的是一件什么事情?【学情预设】学生能比较简单地讲清楚《乌鸦喝水》的故事。
2.课件出示教科书P27故事,提炼故事的主线。
师:乌鸦是怎样喝到水的?为什么能喝到水呢?【学情预设】学生会说到“小石子让水升高”“小石子把水挤上去了”“小石子占了水原来的位置,水面上升”等。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小石子占了水的位置。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这类问题。
(板书课题:体积和体积单位)【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熟悉的《乌鸦喝水》的故事,初步感受小石子与水面升高的关系,在讨论交流中感悟物体占有空间,感知物体的体积。
二、实践探索,建立“体积”概念1.实验观察:物体占有空间。
(1)教师做演示实验。
师:同学们,请仔细观察,老师在做什么。
第一步:取两个同样大的玻璃杯,第一个装满水,第二个放入一块石头。
第二步:把第一个杯子中的水倒入第二个杯子,倒满。
(2)启发思考。
师:谁能说说,老师做了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呈现实验过程。
师:你们有什么发现?为什么第一个杯子里的水没倒完呢?【学情预设】大多数学生能发现第一个杯子里的水有剩余,并且能联想到第二个杯子里的石头占了一部分空间,所以倒不完,但表述上不够规范,教师引导学生正确表达,如:石头占据了水的空间,所以水多出来了。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体积和体积单位教案模板精选3篇〖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体积和体积单位教案模板第【1】篇〗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11---113页相应的“做一做”,练**十九的第1~3题。
教学目的:1、通过观察、实验,使学生初步建立“体积”的概念,知道计量体积,要用体积单位、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知道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实际大小、2、使学生知道计量物体的体积,就要看它所含体积单位的个数,建立关于体积大小的空间观念。
3、使学生初步了解体积单位与长度单位、面积单位的区别和联系。
4、在学生学习活动中体现阶梯式评价。
教具、学具准备:1、教师准备:(1)实验器材:量杯、石块、水。
(2)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的实物模型,用3根1米长的木条钉成的直角架。
(3)大小不同的长方体、正方体实物。
(4)多**课件。
(5)桌椅摆放:六组,每两组对称形。
2、学生准备:(1)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的模型。
(2)长方体(正方体)纸盒或实物。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同学们,我们五年三班的同学特别喜欢参加学校举行的各种各样的比赛,是吗?而且每次都取得不凡的成绩。
作为你们的班**老师,我感到特别的骄傲。
那么现在,我们就来一个小小的比赛,好不好?第一轮:比眼力。
依次发四条长短不同的线段。
指出先谁拿,后一起拿。
第二轮:比运气。
教师出示四个不同的*面图形。
学生随意点。
第三轮:比判断力。
依次发四个不同的长方体、谈话: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比较两个*面图形的大小,比较两个立体图形的大小、它们的意思相同吗?通过谈话后,引出“长度”、“面积”、“体积”等名称,提出问题:什么叫做物体的体积呢?(板书课题)二、学习新课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要问吗?什么叫体积?体积单位有哪些?体积和表面积什么不同?(师板书:意义、单位、体积和表面积的区别)师:提得很好,下面我们就来共同探讨这些问题。
(一)、建立体积概念那么,什么叫做物体的体积呢?你们想怎样得到这个问题的答案?自选学习方式。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体积和体积单位
一、教学分析
(一)分析教材
《体积和体积单位》这节课内容,是在学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空间观念有了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教学的,主要内容是教学体积的意义和体积单位,教材先通过实验的方法帮助学生建立起体积的概念,再通过观察与感知,建立常用的体积单位观念,最后教材说明要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就是要看它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
(二)分析学生
学生对“物体”、“空间”并不陌生,它们只是“茶壶里倒饺子,一一不易出,词不达意”,无法用规范、严谨的语言来表述一个概念,通过多媒体技术的使用,让他们学会了规范表达,词能达意,使他们真正理解了体积的意义和认识了体积单位。
(三)分析环境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直观有效的提高课堂效率,因此选定多媒体教室。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使学生理解体积的概念,了解常用的体积单位,形成表象。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让学生知道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要看它包含多少个体积单位,从而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概括、推理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一)掌握体积和体积单位知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二)建立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空间观念,并让学生能根据物体的大小,确定用什么体积单位来计量。
四、教具、学具准备:正方体实物和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教学流程图
(二)教学过程设计
1.认识体积
(1)谈话引入
老师:同学们,你们听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吗?(听过)谁愿意看着画面给同学们讲一讲这个故事呢?
播放“乌鸦喝水”的课件后。
老师提问:乌鸦是怎么喝到水的呢?为什么把石头放进瓶子里,瓶子里的水就升上来呢?
学生说出:因为石头占据了水的空间,所以把水挤上来了。
【设计意图:采用故事导入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求知的内驱力,而且可使所要学习的数学问题具体化、形象化,使学生在活动开始就处于情意高昂的状态。
】
(2)实验证明
拿两个同样大小的玻璃杯,先往一个杯子里倒满水,再取一块石头放入另一个杯子里,然后再把第一个杯子里的水倒入第二个杯子里,这时会出现什么情况呢?(第二个杯子装不下第一个杯子的水)这又是为什么呢?(因为第二个杯子里放了一块石头,石头占了水的空间,所以就装不下水了)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培养学生比较、观察的能力。
】
(3)摸一摸,感觉“谁占谁的空间”。
先请同学们把你的书包从书桌里拿出来,在书桌里摸一摸,有什么感觉?然后再把书包放进去,再摸一摸,又有什么感觉?
那如果只把你的数学书放到书桌里面,再摸一摸,与刚才放进书包相比,感觉又会怎样呢?
说明:物体所占的空间是有大有小的。
到现在我们学习了这么多,都说明了物体占有一定的空间,并且是有大有小的,那么我们就把物体所占的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板书,并揭示课题)。
这也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问题,体积和体积单位。
老师:下面,请同学们看老师这儿有些物体,谁来说一说这些物体的体积是什么?它们谁的体积大,谁的体积小?(课件出示:大巴车、电脑、火柴盒)
【设计意图:不仅调动了学生的视觉、触觉等器官,而且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
2.引出体积单位
老师:在日常生活中,有的物体我们可以通过观察来比较它们体积的大小,那下面两个长方体,你们能比较出它们的大小吗?(课件出示两个长方体)不容易看出,那怎么办呢?
请同学们互相讨论一下。
课件出示:把两个长方体分成大小相同的小正方体。
现在,老师将它们分成几个大小相同的小正方体,大家能比较出它们的大小吗?(能)为什么?(因为左边长方体有16个小正方体,而右边有15个,而且小正方体的大小相同,所以左边比右边大)如果这两个长方体中分的小正方体的大小不一样行吗?
老师:所以要比较物体体积的大小,需要有一个统一的体积单位。
我们知道长度单位是用线段来表示的,面积单位是用正方形来表示的,那么,体积单位应该用什么来表示呢?对,体积单位用正方体来表示的。
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
【设计意图:通过电脑课件的形象演示,教师适时的引导,学生的讨论、交流,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3.认识体积单位
(1)认识1立方厘米
①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好的学具,从里面拿出那个小正方体,师说明这就是1立方厘米。
②用尺子量一量它的棱长是多少?(1厘米)
③说明:棱长是1厘米的正方体,它的体积是1立方厘米。
④说出生活中你见到的物体哪些大约是1立方厘米。
如:计算机键盘的按钮的体积接近于1立方厘米。
一个手指尖的体积近似于1立方厘米。
......
(2)认识1立方分米
①师出示1立方分米的教具。
②它的棱长是多少呢?(1分米)
③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分米。
④找一找,周围有哪些物体的体积接近于1立方分米?
如:一个粉笔盒的体积大约是1立方分米。
一个大人的拳头的体积大约是1立方分米。
......
(3)认识1立方米
①让学生说出棱长是1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米。
②感受1立方米的大小。
③用3根1米长的木条,做成一个互成直角的架子,把它放在墙角,看看能容纳几个同学。
师: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是常用的体积单位,要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就要看这个物体中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
请同学们用4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摆成1个长方体,你们知道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吗?它们还可以摆成哪些不同形状的物体,它们的体积又会是多少呢?
【设计意图:为了攻击这个难点,通过看、量、说、摆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在亲身经历和体验下认识体积单位的大小,从而在头脑中形成表象,这还有助于以后计算和估
算物体的体积。
】
4.分层练习巩固提高
激趣:同学们,大家周末都看电视吗?想知道老师喜欢看什么吗?开心辞典,今天老师就把“开心辞典”带到了课堂,大家想玩吗?
(1)第一关连环关
填空
①常用的体积单位有( )( )( ),其中最大的是
(),最小的是()。
②棱长是1厘米的正方体的体积是(),棱长是()的正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米。
③物体所占()叫做物体的体积。
(2)第二关快速冲破关
填出适当的计量单位
①橡皮的体积约是8()
②一台录音机的体积约是20()
③运货集装箱的体积约是70()
(3)第三关镇静、沉着关
判断
①我们平常说的哪个物体比较大或比较小,就是指它们的体积比较大或比较小。
()
②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厘米、平方厘米、立方厘米。
()
③用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拼成一个比它大的正方体至少需要4个这样的小正方体。
()
(4)第四关合作关
下图是用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拼成的,说出它们的体积各是多少?
师:同学们真棒!最后是我们实现梦想的时候,大家想让老师送你们什么礼物呢?老师就送大家一个梦,因为人因梦想而伟大,要想美梦成真,从现在开始我们就要努力学习。
【设计意图:采用“开心辞典”闯关的方法,把练习设计的多样化,这样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
5.课堂总结:
回顾本课的学习过程,你有什么收获?
整合点诊断及利用信息技术解决整合点的方法:
《体积和体积单位》这个内容比较抽象、难懂,它是学生空间观念的一次巨大发展和飞跃,基于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和认知思维特点,我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动手操作与实验观察相结合,而且还利于多媒体课件把生活中鲜活的题材引入到数学课堂中,把教材上的图片变成动画,更贴近生活实际,让数学课更加生动;还利用多媒体特有的动画效果,解决教学中的重点,突破难点,这样,既优化了教学,丰富了教学形式,提高了教学效率,又使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机的整合在一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