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四年级下认识方程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127.00 KB
- 文档页数:36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认识方程》北师大版一. 教材分析《认识方程》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材中的一章,主要介绍了方程的概念、组成及简单方程的解法。
本章内容为学生后续学习代数知识打下基础,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数学运算能力,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但他们对方程的概念和组成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例和练习来逐步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方程的概念,理解方程的组成;2.培养学生运用方程解决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归纳总结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方程的概念和组成,会解简单的方程;2.难点:理解方程的本质,能够运用方程解决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入方程,让学生感受方程的实际意义;2.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3.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方程的规律,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方程的实例和解题过程;2.练习题:准备一些简单的方程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3.教学道具:准备一些实物道具,帮助学生理解方程的概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实例,如购物场景,引导学生发现方程的实际意义。
例如,小明买了一支铅笔和一块橡皮,一共花了3元,其中铅笔1元,求橡皮的价格。
让学生意识到方程可以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2.呈现(10分钟)介绍方程的概念和组成,如方程的定义、方程的解等。
通过展示实例,让学生理解方程的意义。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尝试解一些简单的方程。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方程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教师及时批改,给予反馈。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发现方程的规律,如方程的性质、方程的变形等。
通过举例说明,让学生掌握解方程的方法。
6.小结(5分钟)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教师进行补充。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认识方程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了解方程的含义。
2.会用方程表示简单的等量关系。
3.在列方程的过程中,发展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了解方程的含义。
会用方程表示简单的等量关系。
教学难点:会用方程表示简单的等量关系。
教学活动:活动一:创设情境,建立模型。
1.(出示92页的天平图,画面其他内容不出现)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天平的左边有一个药丸和5克砝码,右边有10克的砝码,天平的指针在中间,说明天平平衡,)天平平衡说明什么?(两边的质量相等。
)2.如果用X表示药丸的质量,你能根据天平平衡写出一个等式吗?每人在纸上写一写,试一试。
3.X+5=10,X+5表示什么?10表示什么?“=”表示什么?4.(出示月饼图,画面其他内容不出现)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4块月饼的质量一共是400克)5.你能写出一个等式吗?(每块月饼的质量×4=400)6.如果用X表示每块月饼的质量,你能写出一个等式吗?7.4X表示什么?8.(出示水壶图的左边)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2000毫升的水,刚好倒满2个热水瓶和一杯,杯子能装200毫升的水)9.你能写出一个等式吗?(2个热水瓶的容积+200毫升=2000毫升10.如果每个热水瓶能装X毫升的水,你能用字母表示这个等式吗?(2X+200=2000)11.2X表示什么?12.观察刚才我们列的几个等式,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与同学交流。
13.像X+5=10,4X=400这些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活动二:解释运用:练一练1.看图列方程。
理解题意,找一找等量关系是什么?列方程。
(1)X+20=50+20(2)X+X+7=11(3)4X+6-3=87(4)X+21=175(5)b+15+b=100(6)5X+2+2=442.根据题意列方程。
(1)理解题意,车上原有多少人可以用什么表示?找一找等量关系是什么?列方程。
X-5+8=15(2)理解题意,摆一摆找一找等量关系是什么?列方程。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五认识方程-方程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方程的意义,能正确地书写方程,初步学会用方程表示简单的等量关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方程的意义,能正确地书写方程。
2. 教学难点:用方程表示简单的等量关系。
三、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粉笔。
2. 练习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或生活实例,引出方程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探究方程的意义(10分钟)(1)引导学生观察方程的例子,如3x 5=14,让学生思考方程的含义。
(2)学生讨论并回答问题,教师总结方程的意义:方程是表示两个表达式相等的数学式子。
3. 书写方程(10分钟)(1)教师示范如何正确书写方程,强调等号两边要对齐。
(2)学生练习书写方程,教师巡视指导。
4. 方程的应用(10分钟)(1)教师出示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用方程表示等量关系。
(2)学生尝试解决实际问题,教师给予指导和鼓励。
5. 小结(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方程的意义和书写方法。
6. 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总之,本节课通过故事导入、探究方程的意义、书写方程、方程的应用等环节,使学生理解方程的概念,并能正确书写方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参与程度,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认识方程一、教学目标1.了解方程的含义2.掌握用字母表示未知数的方法3.学会解一元一次方程二、教学重点1.理解方程的含义2.通过例题理解如何用字母表示未知数3.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三、教学难点1.能否正确地解释方程的含义2.能否准确地用字母表示未知数3.能否正确地解一元一次方程四、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1.引入学生已经学习的内容,即基本的数学算法,例如加减乘除。
2.引入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即方程。
2. 理解方程的含义1.通过实际例子说明方程的含义:“如果小明现在有3元钱,他还需要借多少钱才能购买到一瓶5元钱的汽水?”2.使用“x”表示小明需要借多少钱,写出方程式“3 + x = 5”。
3.解释方程式中“x”的含义:表示未知的钱数。
4.通过与学生互动,引导学生理解方程的含义。
3. 掌握用字母表示未知数的方法1.通过多个实例,让学生深入理解如何用字母表示未知数。
2.引导学生发现,用字母表示未知数可以简化问题,使问题更容易理解和解决。
4. 学会解一元一次方程1.让学生通过多个例题,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
例如:“如果一件商品原价240元,现在打了8折,应该卖多少钱?”2.示范教学:先写出方程式“240 × (1-0.8) = x”,然后让学生一步步解出方程的结果。
五、小结和拓展1.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掌握了方程的含义、如何用字母表示未知数以及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
2.拓展:可以让学生尝试解决更复杂的方程。
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方程知识。
六、教学评估1.通过问题解答课堂练习,测试学生是否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
2.将解题的方法微调,再最后验证学生的掌握情况。
七、课后作业1.抄写并熟记本节课所学的公式和方法。
2.完成教师布置的练习题。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
五、认识方程-方程北师大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方程的概念和意义;
2.掌握表示未知数的字符符号;
3.掌握利用等式解决问题的方法;
4.提高运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1.方程的概念和意义;
2.等式的性质;
3.利用等式解决数学问题。
三、教学难点
1.利用等式解决数学问题;
2.掌握所学知识的运用。
四、教学内容及进度
第一课时
1.导入(5分钟)
1.讲授方程的概念,举例说明。
2.新课展开(35分钟)
1.讲解表示未知数的字符符号,学生通过练习熟记并应用;
2.讲解等式的性质;
3.通过例题来进行练习。
3.课堂总结(5分钟)
1.总结本节课的重点,概括所学内容。
第二课时
1.导入(5分钟)
1.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
2.新课展开(35分钟)
1.讲解利用等式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通过讲解例题来进行练习;
2.分组训练,解答练习题。
3.课堂总结(5分钟)
1.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归纳所学内容。
五、课后作业
1.完成练习册中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练习;
2.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点。
六、教学评估
1.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活动表现;
2.学生在课后的作业完成情况;
3.教师自评。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5.3 认识方程|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方程”。
2.能够用人物、图画、数字等不同形式表示的简单方程。
3.能通过观察解决简单方程问题。
二、教学重点1.理解方程的含义。
2.掌握使用不同符号表示简单方程的方法。
3.学会通过观察、推理解决简单方程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1.课件。
2.白板笔、黑板笔等教学用品。
3.课本。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前几节课讲过的内容,回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
2. 新课讲授1.分析和解释什么是“方程”,并举几个简单的例子,让学生体会方程的含义。
2.引导学生从人物、图画、数字等不同的角度认识简单方程,并在黑板上或课件上展示几个简单的例子。
3.通过课件或板书等形式,教授解决简单方程的规则和方法。
4.给学生一些简单的习题,让学生自行解决,并在解决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
3. 讲解和评价1.通过展示学生的答案和解决思路,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2.讲解和纠正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出现的错误或盲点。
4. 课堂练习1.消化今天学习的知识,让学生解决更加复杂的方程问题,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
2.展示一些复杂方程的解题思路,引导学生思考并解决问题。
5. 课堂总结1.通过板书或课件等形式,总结今天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2.引导学生回顾今天的学习,总结解决简单方程的方法和技巧。
五、作业布置1.布置一些与今天学习内容相符的简单习题,帮助学生消化今天学习的知识。
2.布置一些思考题,让学生思考如何解决更加复杂的方程问题。
六、教学反思1.教师在课前需要充分准备,认真分析和解释方程的含义,向学生解释和演示解决简单方程的方法。
2.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多角度从人物、数字、图画等不同角度认识和理解简单方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学生在解决简单方程问题时,教师可以设置各种不同的习题,帮助学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认识方程》北师大版一. 教材分析《认识方程》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材中的一章,主要介绍了方程的概念、组成以及简单方程的解法。
这一章节的内容为学生后续学习更复杂的方程和不等式打下基础。
教材通过生动的例题和实际问题,引导学生理解方程的意义,并学会用简单的数学方法求解方程。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数学运算能力和简单的逻辑思维能力。
他们在三年级时学习了代数初步知识,对字母表示数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方程的概念和组成,以及如何解决实际问题中的方程,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培养。
三. 教学目标1.了解方程的概念和组成,理解等式的意义。
2.学会用字母表示数,并能够列出简单的方程。
3.掌握简单方程的解法,能够解决实际问题中的简单方程。
4.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方程的概念和组成,简单方程的解法。
2.难点:理解等式的意义,学会用字母表示数,解决实际问题中的方程。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和案例教学法,通过生动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理解方程的概念,学会用字母表示数,掌握简单方程的解法。
同时,运用小组合作学习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和教辅资料。
2.教学PPT。
3.练习题和实际问题。
4.教学板书。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顾三年级学习的代数初步知识,让学生回顾字母表示数的方法和意义。
通过简单的例子,如2x表示2个x,复习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
呈现(10分钟)利用PPT展示一些实际问题,如购物问题、速度和时间问题等。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数学方法表示这些问题中的未知数。
通过解决这些问题,让学生感受方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操练(10分钟)让学生尝试解决一些简单的方程问题。
例如,给出一个方程2x + 3 = 7,让学生求解x的值。
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解等式的意义,即等式两边的值是相等的。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五单元《认识方程》|北师大版教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五单元《认识方程》|北师大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第五单元《认识方程》中的第107页至第109页。
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方程的定义、方程的解以及方程的解法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方程的概念,知道方程的解以及方程的解法。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表达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学生掌握方程的概念,理解方程的解以及方程的解法。
难点:如何让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方程,并运用方程解决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课件学具:教科书、练习本、铅笔、橡皮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出示一个实际问题:小明有苹果5个,小红有苹果7个,请问他们一共有多少个苹果?让学生思考如何用数学语言表达这个问题。
2. 概念讲解(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从而引入方程的概念。
讲解方程的解以及方程的解法。
3.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出示例题:x + 3 = 7,引导学生运用方程的解法求解。
讲解解题过程,让学生理解方程的解法。
4.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
六、板书设计方程的概念方程的解方程的解法七、作业设计(1)小明有苹果x个,小红有苹果3个,请问他们一共有多少个苹果?(2)小华买了5个铅笔,每个铅笔2元,请问他一共花了多少钱?答案:(1)x + 3 = 8,解:x = 5(2)5 × 2 = 10,解:10元(1)已知一个数的3倍加上5等于14,求这个数。
(2)已知一个数减去4等于6,求这个数。
答案:(1)3x + 5 = 14,解:x = 3(2)x 4 = 6,解:x = 10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际问题的引入,使学生理解了方程的概念,掌握了方程的解以及方程的解法。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认识方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认识方程》是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初步理解方程的概念,知道方程的意义,以及会用方程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感受方程的作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他们对数学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
但是,对于方程这一概念,学生可能较为陌生,需要通过具体的生活情境来引导他们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方程的概念,知道方程的意义。
2.培养学生用方程表示简单数量关系的能力。
3.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理解方程的概念,知道方程的意义。
2.难点:让学生会用方程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感受方程的作用,理解方程的概念。
2.启发式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的规律。
3.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内共同探讨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以便在课堂上进行展示。
2.学具:为每个学生准备一些学习用品,如纸张、笔等。
3.教学素材:准备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于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方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数学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
通过问题的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续学习方程打下基础。
2.呈现(10分钟)展示一些具体的例子,让学生观察和分析,引导学生发现方程的意义。
同时,讲解方程的概念,让学生理解方程的基本要素。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成小组,共同解决一些简单的方程问题。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给予适当的引导和指导,帮助学生掌握解方程的方法。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方程练习题,检验学生对方程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认识方程一、教学目标1.了解什么是方程,以及解方程的方法。
2.掌握解一步骤的方程。
3.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解方程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1.理解方程的含义。
2.掌握解一步骤的方程。
三、教学难点1.理解方程的基本概念。
2.锻炼运用解方程的思维能力。
四、教学内容及方法1. 方程的定义方程是指含有一个或多个未知数的等式,其中有一些数或变量的值是已知的。
2. 解一步骤的方程解一步骤的方程是指一个未知数能够通过简单的计算得出其值的等式。
例如,下面的等式是一个一步骤的方程:3x=12解这个方程的方法是将等式两边都除以3,得到:x=4因此,这个方程的解是x=4。
3. 运用解方程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在生活中,我们可以运用解方程的方法解决各种实际性问题。
例如,下面是一个简单的例子:题目:班里有30个学生,如果每个学生分得5个苹果,那么班里一共有多少个苹果?解析:首先,我们可以用下面的公式表示这个问题:5x=30其中,x表示班里一共有多少个苹果。
接下来,我们可以把这个方程转化为一步骤的方程:x=6因此,班里一共有6*5=30个苹果。
4. 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课堂讲解、练习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首先,教师会讲解方程的基本概念和解方程的方法,并且通过例子演示如何解决实际问题。
接下来,学生会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练习,并且在小组讨论中交流彼此的思路和解题方法。
最后,教师会进行总结和评价,让学生掌握课程内容并且深入理解方程的概念。
五、课堂练习1. 练习1请根据下面的信息回答问题:一个正方形的面积是36平方厘米。
求这个正方形的边长。
解析:首先,我们可以用下面的公式表示这个问题:x∗x=36其中,x表示正方形的边长。
接下来,我们可以把这个方程转化为一步骤的方程:x=6因此,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6厘米。
2. 练习2一个连续两个数的和是13,求这两个数各是多少。
解析:我们可以用下面的公式表示这个问题:x+(x+1)=13其中,x表示第一个数,x+1表示第二个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