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记忆 图片展示
- 格式:ppt
- 大小:1.07 MB
- 文档页数:13
本文讲述的这张照片是中华女子学院的前身、新中国妇女职业学校的学员王静蓉,在1949年12月10日亚洲妇女代表大会开幕式上献词的照片。
这张照片无论对中华女子学院还是王静蓉本人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017年,中华女子学院档案史料中又增加了一张非常珍贵的照片档案。
这张照片拍摄于1949年12月10日(摄影者不详),拍摄的内容是在北京怀仁堂举行的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亚洲妇女代表大会开幕式。
照片中有两个人物:一位是正在宣读开幕词的国际民主妇联副主席、全国妇联主席蔡畅;另一位是准备向大会献贺词的新中国妇女职业学校(以下简称新中国女职)乡师科的学员王静蓉,也就是大家熟知的著名播音艺术家、新中国第一代女播音员葛兰(王静蓉自1950年7月从新中国女职毕业,1951年考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后改名葛兰)。
这张照片是在筹备拟于2017年10月举办的《女院记忆——新中国妇女职业学校档案图片展》的过程中获得的。
新中国女职是中华女子学院的前身,是由宋庆龄、何香凝、蔡畅、邓颖超、康克清等老一辈妇女革命家在接管和改造了一所旧制度下的女子职业学校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这所被接管和改造的旧制度下的学校就是河北省省立北平女子职业学校(以下简称河北女职)。
王静蓉就是原河北女职的学员。
全国妇联接管河北女职后,更名为新中国女职,在创办妇女干部学校的过渡阶段,“新中国妇女职业学校”的校名只存在了短暂的一年时间。
1950年7月,400名学员从新中国女职完成学业毕业,经中共中央华北局组织部分配,奔赴全国各地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
说到这张照片的获得,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
在筹备展览的过程中,笔者通读了记录学校历史很1949年12月10日,亚洲妇女代表大会开幕式上全国民主妇联主席蔡畅(左)致开幕词、新中国妇女职业学校学员王静蓉(右)献贺词601950年7月出版的《亚洲妇女代表大会文献》插图本权威的《从新中国妇女职业学校到中华女子学院50年回顾》一书。
2020纪录片《国家荣光》观后感范文精选5篇大家观看《国家荣光》了吗?非常有意义的一部纪录片。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国家荣光观后感范文,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希望大家能喜欢!国家荣光观后感范文(一)《国家荣光》(第一季)将推出20位英雄人物,其中有中共派往共产国际的第一位使者张太雷、断肠明志的红军师长陈树湘、《永不消逝的电波》主人公原型李白、飞机失事时用身体保护实验数据的“两弹一星”元勋郭永怀以及“逐梦海天的强军先锋”张超等人,他们是中国自近代以来千千万万为党和人民事业作出贡献的杰出人士的代表,是民族的英雄、国家的荣光。
据介绍,该片不仅讲述英雄事迹,更着力探寻英雄行为的动因和人物的成长轨迹,彰显伟大寓于平凡的人性之光。
国家荣光观后感范文(二)“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
”2020年清明前夕,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华语环球节目中心特别推出以“致敬英雄”为主题的大型纪录片《国家荣光》(第一季),弘扬崇敬英雄、学习英雄的社会正气,让英雄精神薪火传承。
《国家荣光》(第一季)将推出20位英雄人物,其中有中共派往共产国际的第一位使者张太雷、断肠明志的红军师长陈树湘、《永不消逝的电波》主人公原型李白、飞机失事时用身体保护实验数据的“两弹一星”元勋郭永怀以及“逐梦海天的强军先锋”张超等人,他们是中国自近代以来千千万万为党和人民事业作出贡献的杰出人士的代表,是民族的英雄,国家的荣光。
为了鲜活立体地塑造人物,节目组走访国内26个省市自治区,前往俄罗斯、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挖掘最新披露的档案资料,采访逾百位专家学者和亲历者,以史实为基,超越人们熟知的故事深挖内情、解析疑团,不仅讲述事迹,更着力探寻英雄行为的动因和人物的成长轨迹,彰显伟大寓于平凡的人性之光。
国家荣光观后感范文(三)这两天,在杨根思烈士陵园,央视国家记忆摄制组《国家荣光》系列节目再次聚焦杨根思,将杨根思的英勇事迹和他的精神传承拍摄成片,向全国观众进行展示。
国家记忆观后感精选10篇《国家记忆》读后感(一):被国家忘却的记忆去年曾在某段时间内感动于邓康延先生和晏欢先生制作的纪录片《发现少校——赵振英》。
今天有幸从《国家记忆》这本书附带的DVD看到第一手资料,如果没有这些民间学者的努力与坚持,恐怕赵老自己,他的后辈,还有千千万个你我,都不会有机会看到美国记者给当年的警卫营少校营长的一个镜头特写,那不但是老人作为一个军人的无上荣耀,也是一个永恒的历史见证。
今天,我们对于这些荣耀与见证看得太轻,保存得太少,只有在别国它族纪念二战胜利多少周年的时候,我们才能浓烈地体会到,抗战的胜利对于我们意味着什么,那些牺牲的先烈和健在的老兵对我们意味着什么,只可惜,我们也只能从他们的隆重中去体会,去怀念,去感叹。
《国家记忆》读后感(二):今天的警察、城管,哪一个能拍出这样的照片?书中收录了500幅美军与国民党军联手在中缅印战场上抗击日军的照片。
这些照片是由当年美军派出的战地记者拍摄的,后由美方整理并保存在美国国家档案馆。
在本书之前,很少有人去查看这些照片,在档案馆静静休眠了半个多世纪之后,它们被重新公布出来。
当这些清晰的影像呈现在世人面前的时候,几十年前那段慷慨悲壮的历史便再也不容忽视。
本书最初的动机来自几位国民党抗战军人的后人。
他们的祖父、曾祖父、父亲,曾为中国的抗战流血牺牲,为了寻找那段历史的真相,他们自发形成了一个小圈子。
最初,他们主要是在国内寻找,但所得不多。
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们得知美国档案馆有大量记录他们先人历史的图片,于是他们组建了一个临时的团队,来到了美国。
加入的这个团队的还有业余的历史爱好者,为了这次探访,他们有的把国内的工作都辞了。
这只团队还得到了一些美国朋友的帮助,这些美国人的先人曾经和国民党军队并肩战斗。
当年的异国战友们,肯定不会想到,几十年后他们的后代会再次聚集在一起,一起去追寻他们的足迹。
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这只业余的历史考察团埋首于美国国家档案馆,他们找到并复制了两万多张珍贵的照片。
梦,开始的地方——走进安江农校纪念园◆ 张茧/文 摄影(湖南日报社)“我曾经做了一个梦,梦里的超级杂交稻长得比高粱还要高,穗子有扫帚那么长,谷粒有花生米那么大,我和助手们一块在田间散步,坐在瀑布般的稻穗下乘凉。
”这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生前做过的“禾下乘凉梦”,而浪漫的梦境之地,正是偏居大湘西雪峰山下的安江农校。
春分时节,草长莺飞,油菜争妍。
笔者跟随湖南省文化馆组织的全省艺术创作采风团,走进了安江农校——袁隆平院士梦想开始的地方。
1安江是座千年古镇,因沅水平澜无波,民安江靖而得名。
悠悠沅水在冲破武陵山、雪峰山的重重阻碍后,在这里舒展身姿,将上游带来的肥沃泥土集积成一片平整的土地。
由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这里历代物产丰盈,珍品迭出,香米、香柚等曾为朝廷贡品。
宁静悠然的小镇,留住了年轻的袁隆平的脚步。
1953年,袁隆平从西南农学院毕业后,分配来到安江农校,从事教学和科研长达37年之久,自此开启了与杂交水稻的不解之缘。
走进校园,我惊讶地发现,校园依然保持着过去几十年前的模样,袁隆平生活、工作了多年的旧居、老校舍、科研楼、实验室、试验田、师生宿舍、篮球场、游泳池……一切都维持着数十年前的原貌,静静地将这位科学家当时的清贫、艰辛与奋斗的激情展示给来访者,完整展现了上世纪四十年代至八十年代的校园建筑风貌。
校园里,古木参天,绿树成荫,100余种名贵树木如柏树、杨树、黄檀、枫木、罗汉松、银杏、黄桃树等随处可见,最古老的一棵老樟树,树龄竟达800多岁。
尽管没了往日的喧闹,却不时有三三两两的游客来此到访寻根。
袁隆平题写的“愿天下人都有饱饭吃”巨幅标语墙,以及“勤奋务实,文明进取”的校训牌,格外引人瞩目。
校园导游王兰兰带我们来到一处颇具乡土气息的古朴院落,袁隆平一家1964—1983年曾在此居住。
旧居只有相邻两间,在这里,袁隆平夫妇养育了三个儿子,或许是从小耳濡目染,现在他们都从事与杂交水稻相关的事业。
三儿子袁定阳更是继承父亲衣钵,成为杂交水稻专家,担任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
国家记忆纪录片观后感心得体会《国家记忆》是国内著名金牌制片人,朱质冰的又一力作,该片描述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国家记忆纪录片观后感,给大家作为参考,欢迎阅读!国家记忆纪录片观后感篇1在所有的影视片中,纪录片可以算是真实性、文化性最高的片种。
它真实记录我国历史发展变化和周围人们的生活状态,并以影像记忆的方式为当今的我们留下了一部部民族文化史书,通过媒介的传播与观众进行交流,为过去流逝的岁月储存大量宝贵的影像资料,从而促进我国乃至人类文明历史的进步与发展,所以有学者称,“从传播人类文明意义上来说,纪录片功莫大焉”。
近几年,关于南京的纪录片层出不穷,如《南京大屠杀》、《南京》、《南京梦魇》、《南京城》等,还有很多纪实性的栏目等都讲述着南京的过去与现在。
南京是中国苦难最深、文化底蕴深厚的一座城市,没有哪一座城市像南京这样与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如此紧密相联。
《纽约时报》的一篇评论更为精辟:“中国人的口号可能有50条。
但他们实际上只需要一条就够了,那就是‘牢记南京’……”①此言不无道理,确实,南京曾经经历过华夏乃至世界最惨痛的记忆,也经历了中华民族最为旺盛的辉煌。
一、影像记忆南京素以“六朝古都”、“十朝都会”名世,2480多年的建城历史书写着其无数的辉煌。
然而,很多人对于南京却是由一段最刻骨铭心的记忆——“南京大屠杀”开始的,这已经成为全中国乃至世界都不可忘却的记忆。
1937年12月13日至1938年1月,日军侵占南京,在短短的六周之内,日本侵略者在南京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屠杀我国30多万的平民和士兵,史称“南京大屠杀”。
自20世纪80、90年代至今,全世界人民开始关注这段令人震撼、惊讶和恐怖的历史记忆,以“南京大屠杀”为题材的纪录片也随之涌现。
正如表格中所列的纪录片一样,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文化,人们对“南京大屠杀”的解读也就不同。
《南京暴行纪实》是迄今记录南京大屠杀最早的一部纪录片,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
《人民画报》承载了国家记忆,见证了国家的发展变化。
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谈谈1. 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人民画报》是中国最早的一份综合性大型新闻杂志,自1949年创刊以来,一直承载着国家的记忆,见证了国家的发展变化。
作为一本具有悠久历史的杂志,它记录了中国社会各个时期的重大事件和发展进程,是人们回顾过去、了解当下、展望未来的窗口。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人民画报》承载国家记忆的重要性以及它对国家发展的影响。
通过对《人民画报》的历史背景和它所见证的国家发展变化的梳理,可以更好地理解这本杂志在中国媒体史上的独特地位和作用。
本文将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首先概述了《人民画报》的历史背景和它所见证的国家发展变化,引出了本文的目的。
正文部分将重点介绍《人民画报》的历史背景和它在记录国家发展方面的重要性,同时对于它所见证的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变化进行具体分析。
最后的结论部分将总结文章的主要观点,强调《人民画报》对于承载国家记忆和促进国家发展的重要影响。
通过本文的探讨,希望能够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人民画报》的价值和意义,进一步认识到媒体对于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积极影响。
同时,也希望能够引发更多的讨论和研究,推动中国传媒事业的不断发展与创新。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从人民画报的历史背景和其作为见证国家发展变化的重要角色两个方面展开论述,以强调人民画报承载国家记忆的重要性和对国家发展的影响。
首先,我们会回顾人民画报的历史背景。
人民画报是中国首家大型综合性新闻周刊,成立于1945年,是中国共产中央委员会机关报。
在长期的发展中,人民画报凭借独特的视角和深度的报道,成功塑造了自己独特的品牌形象,成为中国新闻界的一面旗帜。
其次,我们会突出人民画报作为国家发展的见证者。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人民画报通过深入报道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群众生活变迁等方面的新闻,真实地展示了国家的进步和变化。
从中国的改革开放到现代化建设,人民画报一直作为观察者、记录者和引导者,为国家的发展进程做出了积极贡献。
培训,帮助中国远征军打赢怒江战役,夺回1941年失手的滇缅公路———当时中国唯一获得外界军事物资的陆路通道。
这批美军顾问团协同中国远征军共同作战的地方,就是根据在华盛顿结束的“阿卡迪亚”会议的决定,将缅甸、泰国、越南从盟军东南亚战区中划出来,与中国战区合并成立的中缅印战区”。
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参加国最多的战场,也是中国国民党军队在抗日战争中唯一取得战略胜利的战场。
每年,世界各地举行二战纪念活动的时候,参加诺曼底登陆在拍摄过程中,芭芭拉·梅姆瑞第一次来到中国,回到了父亲年轻时英勇战斗的地方。
她突然意识到,这正是她梦里常到的地方。
“谢谢你们所做的事,在最近一个星期内,我所了解的父亲,比任何时候都多。
我的姐姐蓓雯丽·梅姆瑞也感谢你们。
我们的母亲菲,于1996年去世,她一生都没有改嫁。
”二、档案馆工作人员告诉,这些照片自入馆60年来都无人问津,他是第一个检索和扫描的人在为纪录片搜集资料的过程中牛子发现了一个宝库———美国国家自1934年美国总统罗斯福下令建馆起,它一直安静而忠实地记。
按照国家档案馆的规定,只要根据它的索引填写一张表格,工作人员就会为你取来整个文件夹、整个纸整个小推车,甚至几个小推车的原始档案供你查阅、摘抄、拍照、梅姆瑞“三星连长”史迪威将军All Rights Reserved.一粟。
牛子回国后兴奋地告诉章东磐,档案馆内收藏的中缅印战场的历史照片初步估计约有2万多幅。
2010年初春,由牛子、章东磐、邓康延等人构成的“杂牌军”,浩浩荡荡开赴华盛顿,开始“寻人之旅”。
在这个队伍中,有新加盟的香港建筑师晏欢,这是晏欢第一次来到美国国家档案馆。
他到达的第一天,国家档案馆就意外地给了他一个大大的惊喜。
就在他们填写完检索表的几分钟之后,“奇迹”发生了,一辆小推车停在他们桌子旁边,上面是中国驻印军第随着这些珍贵照片重见天日支由中美战士共同组成的抗日远征军终于走出重重遮蔽,一个国家的记忆也终于渐渐完整。
作为文化事件的纪录电影《厉害了,我的国》作者:陈习来源:《美与时代·下》2019年第11期摘要:纪录电影《厉害了,我的国》围绕国家的发展问题,展现了“十八大”以来的五年里,中国在各行业中进行的变革和取得的全方位的成就。
影片首次以纪录片的形式登陆全国影院,获得了市场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厉害了,我的国》具有极高的公众关注度和居高不下的热情系数,引起了社会各阶层的广泛热议,产生了持久性的社会影响,使之成为名副其实的文化事件。
关键词:文化事件;厉害了,我的国;艺术公赏力;国家形象2018年全国两会召开前夕,由中央电视台、中国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出品的大型纪录电影《厉害了,我的国》隆重在全国各大电影院线上映。
影片一经上映就点亮荧屏,立刻引起了人们的观影热潮和强烈的反响。
上映当天,3小时刷新中国纪录电影票房纪录,上座率高达38.8%,影院里呈现出不同年龄阶段的观影群体,很多祖孙三代同时观看。
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各大报社紧随报道,央视《焦点访谈》也在第一时间跟踪播出。
《厉害了,我的国》具有极高的公众关注度和居高不下的热情系数,引起了社会各阶层的广泛热议,产生了持久性的社会影响,使之成为名副其实的文化事件。
当下,国家主旋律题裁的电影越来越受到观众们的喜爱,无论是创票房纪录的“爆款”电影《战狼2》,还是被不断刷新的《红海行动》《湄公河行动》等,都成为实至名归的市场口碑电影。
在这种文化背景下,《厉害了,我的国》也不逊色,影片首次以纪录片的形式登陆全国影院,获得了市场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电影形象地展示了在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五年里,中国在各行各業进行的深层次的变革和取得的全方位的成就。
无论是从中国桥、中国路、中国车、中国港、中国网一个个圆梦工程的实现,还是从教育、医疗、卫生和扶贫等一系列改革措施的完成,都体现了国家进入了繁荣昌盛的新时代。
影片使观众拥有了广泛的共鸣感与热切的幸福感。
本文把纪录电影《厉害了,我的国》作为一个文化事件去分析,从文化事件的“出场”、“运作”及产生的“效应”这三个方面入手,探讨影片“出场”后所呈现的艺术公赏力,剖析通过视听语言及结构编排的创新融合所实现的事件的“运作”过程,并进一步以国家形象的塑造来阐释文化事件所产生的“效应”和影响。
BOOKS读书《国家相册》:再现历史深处的记忆文/刘志宏2018年5月,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系列图书《国家相册》第一辑。
该系列图书根据同名系列微纪录片《国家相册》改编而成。
微纪录片《国家相册》由新华社总编辑何平担任总策划,所选取的照片十分珍贵,照片版权均属全国最大的照片档案馆——新华社中国照片档案馆所有。
图书《国家相册》第一辑聚焦“时代变迁”的主题,按专题分类,收录了《胜利的日子》《血染的黎明》《翻身的日子》《修“天路”的人》《悲欢母亲河》《云端的传奇》《江上往来人》《风雪未归人》《奥运与国运》《白洋淀纪事》十个故事。
《翻身的日子》,1949年开国大典上,一位来自河南的农民受邀登上了天安门城楼参加观礼。
《云端的传奇》记叙了我国民航史上的传奇人物潘国定: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航空公司、中央航空公司的12架飞机从香港一路北上,直奔北京,潘国定驾驶的那一架搭乘的正是两航高管;这12架飞机和同时起义的两千多名员工,就是新中国民航事业的起点。
值得一提的是,该书突破单纯以图片或文字为主的常规图书形式,以类似漫画书的风格交融展示文字和图片,阅读流畅轻松,开本便携,尤其适合青少年读者。
而且,图书中的每一个故事中均加设二维码,读者在阅读图片、文字的同时,扫描二维码就可以对照观看微纪录片。
“豆选”里的政治智慧《国家相册》(第一辑)《翻身的日子》中,有新华社记者茹遂如拍摄的一张照片:1951年,青海民和县农民用投豆的方式选举村干部。
青海民和地处青海省东部,1949年9月2日才解放,当地有不少回族、土族、藏族等少数民族群众。
就是这样一个偏远、落后的新解放区,质朴的农民,特别是少数民族群众,通过“豆选”直接行使了政治权利。
对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进程来说,“豆选”是最朴实、最真实反映中国广大贫苦人民政治上获得翻身解放的重要标志。
一粒粒再普通不过的豆子,记录着他们政治地位的根本变化。
因此,《国家相册》(第一辑)的这幅照片,堪称中国共产党政治智慧的标本。
话说档案那些事(十):档案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摘要】档案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记录着人类历史的脚步。
从古至今,档案一直传承着文化的精髓,承载着人类的智慧和成就。
档案不仅仅是一纸纸的文件,更是国家的记忆之珍贵。
通过档案,我们可以了解到历史的变迁、文明的发展,从而更好地总结经验,推动社会的进步。
档案的完整性和真实性对于了解历史、保护文化遗产至关重要。
我们应该重视档案的管理与保护,让档案成为人类进步的阶梯,引领我们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档案是人类文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珍视和保护好档案,才能更好地传承文化,保护历史,造福人类。
【关键词】档案记录、人类历史、文化传承、国家记忆、进步的阶梯1. 引言1.1 话说档案那些事(十):档案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档案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凝聚着人类社会的智慧和经验,档案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记录着人类的发展轨迹。
在这些古老的文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人类文明的起源和演变,感受到岁月的变迁和沧桑。
档案是不可替代的重要资源,为我们揭示了过去的故事,指引未来的方向。
档案记录人类历史的脚步。
通过档案,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文明的礼仪、制度和风俗习惯,深入探讨人类社会的演变和发展。
档案中蕴含的信息丰富多彩,为研究历史和文化提供了珍贵的资料,为我们理解和把握人类社会的规律提供了重要线索。
档案传承文化的精髓。
档案中记录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和传统知识,反映出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色和精神价值。
档案的保护和传承,有助于弘扬民族文化,促进文化多样性的传播和交流,推动文化创新和发展。
档案保护国家记忆的珍贵。
档案是国家的重要宝藏,承载着国家的历史和记忆。
保护档案是维护国家安全和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传承国家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的重要途径。
档案的保护和管理,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繁荣,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推动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档案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人类文明的记忆。
我们应该珍惜和重视档案,加强档案保护和利用,传承和发展人类文化遗产,为人类社会的共同进步和发展做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