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小档案
- 格式:docx
- 大小:414.61 KB
- 文档页数:14
档案解密林徽因的人物生平林徽因的人物生平简介林徽因是中国著名的建筑师、设计师、诗人、学者,也是著名的才女,出生于浙江杭州。
她参与了中国国徽和人民纪念碑的设计,可以说对新中国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她的一生也是非常幸福的。
林徽因在1904年6月的时候出生,8岁的时候移居上海,16岁的时候在英国剑桥留学,也是在那里她遇到了自己人生的启蒙老师徐志摩。
徐志摩可以说是林徽因人生道路的引导者,他带领着林徽因走进了文学的殿堂,让林徽因的世界豁然开朗。
1921年的时候林徽因回国继续学习,之后徐志摩、胡适等人创办了新月诗社,林徽因成为成员之一。
1924年,林徽因到美国学习建筑学,遇到了自己未来的丈夫梁启超的儿子梁思成,他们在1928年成婚了,他们一起学习建筑,一起研究关于古代建筑的结构图画等等,他们有共同的志向,梁思成也非常爱她,可以说他们生活的非常幸福。
1937年抗战爆发,林徽因开始了逃亡的生活,也是在这个时候,她的好友徐志摩逝世,这对她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打击。
在革命胜利之后林徽因回到了北京,开始了自己的创作旅程,她在建筑方面的成就也是在这个时候创造的。
1955年的时候林徽因因病去世了。
她为后世的人们留下了很多考古资料,为中国建筑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这就是林徽因的故事,反应了她充满曲折但又非常幸福的一生!林徽因的性格特点林徽因,汉族人,出生在浙江杭州,是福建闽县人,林徽因原来叫做林徽音,因为当时她的名字跟一位诗人同名,所以后来将音改成了因,林徽音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诗人,同时她也是一名建筑师,中国的国徽和英雄纪念碑她都有参与设计。
林徽因性格落落大方,很知性,温柔又有才,高贵中带着些高傲的气质,是近代的能称得上是先生的女文人的其中之一,最令人惊讶的是当时曾有三个男人痴迷林徽因,第一个是诗人徐志摩,他是林徽因的初恋,照常理来讲她应该会选择徐志摩的,但是她却选择了梁思成,尽管金岳霖说过此生非林徽因不娶,但她还是选择了梁思成,其实这个结果跟林徽因的性格也有些关系,虽然林徽因的性格偏西方人的开放,但骨子里还是有着中国传统教育的观念,虽然徐志摩是她的初恋,她也很爱他,只是当时徐志摩已经有了家室,所以林徽因是不允许自己当别人的第二个夫人的,林徽因跟梁思成的婚礼是在加拿大温哥华梁思成的姐姐家举行的,所穿的婚纱也是她亲手设计的,婚后不久因为一起事故,梁思成的腿断了,别人都以为林徽因可能会离开他,但是依林徽因性格,她并没有离他而去,反而对他不离不弃,将他照顾的很好,无论是她的诗词作品,还是林徽因的性格特点都受到了世人的赞赏,她被称为一个时代颜色的标志,她是上个世纪的传奇,是最令人怀念的才女。
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四川眉山人。
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画家,书法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一生经历了北宋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五朝。
他初入仕途,正是北宋政治与社会危机开始暴露,士大夫改革呼声日益高涨的时候。
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实行新法,希望改变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
苏轼虽主张改革,反对因循守旧,抑制豪强,但也不同意王安石的变法理论,苏轼认为"欲速则不达",建议神宗特殊政策皇帝不要"求治太速,进人太税,进言太广"。
由于这些意见和建议遭到变法派的陶潜(365—427),字渊明,一名渊明,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东晋诗人。
代表作《归田园居》等。
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不仕。
田园生活是陶诗的重要题材,因此后来人们将他称作"田园诗人"。
在他的田园诗中,随处可见的是他对污浊现实的厌烦和对恬静的田园生活的热爱。
在《归园田居》中,他将官场写成"尘网",将身处其中比喻"羁鸟"和"池鱼",将退隐田园更是比喻冲出"樊笼",返回"自然"。
因有实际劳动经验,所以他的诗中洋溢著劳动者的喜悦,表现出只有劳动者才能感受到的思想感情,如《归园田居》第三首就是有力的证明,这也正是他的田园诗的进步之处。
对现实的失望,迫使诗人回到诗歌中去构筑一个理想的社会,《桃花源诗并记》是他这一思想倾向的反映。
除田园诗之外,陶渊明还有歌咏勇士的诗,有充满爱国热情的诗,有消极避世的诗,由此可见其诗歌思想的复杂性。
陶渊明的诗多取材田园风光、平常生活,运用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直率地抒写而出,这就使人感到自然、亲切,情感真挚,没有任何人工雕琢的痕迹,引导读者去体味其中悠然冲淡的情致,走进诗人所营造的意境中去。
王维(七零一-七六一),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县)人。
名人档案卡
姓名:屈原,原名屈平。
战国时期楚国人
成就: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创始人。
名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名人档案卡
姓名:杜甫,字子美,唐代现实主义诗人。
成就: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名言: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名人档案卡
姓名:岳飞,字鹏举,南宋抗金名将,民族英雄。
成就:岳飞是中国古代治军的楷模,“岳家军”成为当时的典范。
名言: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名人档案卡
姓名:唐太宗李世民,唐朝第二位皇帝。
成就: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和军事家。
名言: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档案名⾔名句1.寻找名⼈的⾜迹、名⾔、⼩档案、事迹①苏武牧⽺苏武,西汉杜陵⼈。
汉武帝时期,他奉命出使匈奴被扣,匈奴贵族要逼他投降,他宁死不降,被关进地窖⾥,后⼜被流放到冰天雪地、荒⽆⼈烟的北海去牧⽺。
但他威武不屈,困苦不移,“渴饮雪,饥吞毡”,坚持⼗九年如⼀⽇,直⾄最后胜利回到长安。
苏武这种坚贞不渝的民族⽓节,两千多年来⼀直被⼈们所传颂。
②唐僧取经唐僧,法号⽞奘,是唐代著名的⾼僧,也是世界著名的旅⾏家和翻译家。
他⼗⼏年的取经途中,⾜迹遍布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尼泊尔、斯⾥兰卡等国家和地区,跋涉五万余⾥,带回了六百五⼗多部佛教书籍。
接着,他⼜⽤了⼗九年的时间从事翻译⼯作。
译成佛经 75 部,1335 卷。
还写了⼀部世界名著《⼤唐西域记》。
为祖国⽂化、为中印等国的⽂化交流作出了卓越贡献。
③岳飞精忠报国岳飞,今河南汤县⼈,是南宋时杰出的抗⾦英雄。
他少年贫穷,勤学务农,20 岁时投军报国,39 岁时即遭投降派杀害。
⼗九年中屡建战功,曾⼤败⾦兵,打得⾦兵哀叹:“撼⼭易,撼岳家军难!”他虽⾝遭残害,但他的英雄本⾊和爱国主义精神,⾄今仍为⼈们所歌颂。
④司马光主编《资治通鉴》司马光是北宋⼤⾂和历史学家,他花了⼗九年的时间,搜集通阅了公私史书、史料,考遍了历史的真伪,主编了《资治通鉴》这本空前的编年体巨著,上起战国,下⾄五代的 1362 年的历史,共 294 卷,为我国系统地、完整地保存古代历史资料,作出了巨⼤贡献。
另外,该书叙事简要,⽂字精练,语⾔⽣动,⼜是⼀部优秀的⽂学著作。
少年易⽼学难成,⼀⼨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朱熹⼀切幸运都并⾮没有头脑,⽽⼀切厄运也并⾮没有希望。
—— 培根成功的花,⼈们只羡慕她现时的明艳!然⽽当初她的芽⼉,浸透了奋⽃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
—— 冰⼼能⽀配他⾃⼰精神的⼈,⽐攻取⼀个城市的⼈还要伟⼤。
——康格瑞夫莎⼠⽐亚有⼀句名⾔:“放弃时间的⼈,时间也会放弃他。
龚自珍【古代诗人简介】龚自珍(1792年8月22日~1841年9月26日)清代思想家、文学家及改良主义的先驱者。
27岁中举人,38岁中进士。
曾任内阁中书、宗人府主事和礼部主事等官职。
主张革除弊政,抵制外国侵略,曾全力支持禁除鸦片。
48岁辞官南归,次年暴卒于江苏丹阳云阳书院。
他的文主张“更法”、“改图”,揭露清统治者的腐朽,洋溢着爱国热情,被柳亚子誉为“三百年来第一流”。
著有《定庵文集》,留存文章300余篇,诗词近800首,今人辑为《龚自珍全集》。
著名诗作《己亥杂诗》共350首。
生平龚自珍(1792~1841),字尔玉,又字璱人,号定盦(an),后更名易简,字伯定;又更名巩祚,号定庵,晚年居住昆山羽琌山馆,又号羽琌山民。
后人亦常称之为“龚定庵”。
汉族,仁和(今浙江杭州)人。
出身于世代官宦学者家庭。
祖父龚禔身,官至内阁中书军机处行走,著有《吟朦山房诗》。
父龚丽正,官至江南苏松太兵备道,署江苏按察使,著有《国语注补》《礼图考》《两汉书质疑》《楚辞名物考》等书。
母段驯,著名小学(古汉语指文字学)家段玉裁之女,著有《绿华吟榭诗草》。
龚自珍生于清五十七年七月初五(1792年8月22日)杭州城东马坡巷小采园(今有纪念馆于此),是龚家的长房长孙。
6岁随父母租居北京绳匠胡同、潘家河、门楼胡同、手帕胡同和城外上斜街等处,8岁便读《登科录》,11岁师事建德贡生宋璠,次年随外祖父段玉裁学习《说文》,接受了严谨的训诂训练。
14岁即考究古今官制,撰有“汉官损益”等文。
16岁开始通读《四库全书提要》。
嘉庆十五年(1810),与表妹段美贞结婚。
1813年4月再应顺天乡试,又名落孙山,7月妻子因误诊卒于徽州府署。
9月天理教农民起义。
次年著四篇《明良论》,第一次明快地表露了自己的政治见解,对君权专制进行抨击。
他指出,腐败的原因首先在于皇帝视臣下如犬马、奴才,使大臣不知廉耻,只知朝夕长跪,只知追求车马、服饰,以言词取媚君上。
在这种制度下,“官愈久则气愈偷,望愈崇则谄愈固,地愈近则媚益工”入骨三分的针砭,令外祖父段玉裁阅后又惊又喜,他欣然加墨批点:“四论皆古方也,而中今病,岂必别制一新方哉?”他欣慰地说“犹见此才而死,吾不憾矣!”。
诗人小档案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t íng 秀xi ù,号h ào 诚ch éng 斋zh āi 。
吉州吉水人(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b àn 塘t áng
村)。
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文学家,与陆游、尤y óu 袤m ào
、范成大并称“南宋四大家”,“中兴四大诗人”。
一生
作诗20000多首,但是只有4000余首传下来,被誉y ù为w éi
一代诗宗。
杨万里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zu ì吟y ín 先生,祖z ǔ籍j í山西太原,其曾祖父迁居下xi à邽gu ī
(今
陕西渭南北),其祖父白b ái 湟hu áng
又迁居河南新郑。
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白
居易与元yu án 稹zh ěn 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y ǔ锡x ī
并称"刘白"。
白居易
二年级一班杨思雪。
1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
世称杜工部、杜拾遗,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一生写诗1400多首,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2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
汉族,眉州(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
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
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名列“苏、黄、米、蔡”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
3老舍老舍舒庆春,字舍予,中国现代小说家、文学家、戏剧家。
老舍的一生,总是在忘我地工作,他是文艺界当之无愧的“劳动模范”,发表了大量影响后人的文学作品,获得“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4陆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南宋爱国诗人,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等数十个文集存世,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今尚存九千三百余首,是我国现有存诗最多的诗人。
马克西姆·高尔基,前苏联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社会活动家。
他出身贫苦,亲身经历资本主义残酷的剥削与压迫对他的思想和创作发展具有了重要影响。
登上文坛后,他塑造了一系列工人和无产阶级革命者的英雄形象,抨击了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和反动思潮。
代表作有《海燕之歌》,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等。
前苏联有以高尔基命名的州和城市。
5冰心(1900年10月5日─1999年2月28日)享年99岁,籍贯福建福州长乐横岭村人,原名为谢婉莹,笔名为冰心。
取“一片冰心在玉壶”为意。
被称为“世纪老人”。
现代著名诗人、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家。
诗人小档案——杜甫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
由盛唐到中唐时期的大诗人,号称“诗圣”。
杜甫和李白齐名,世称“大李杜”。
唐肃宗时,官左拾遗。
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
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
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
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
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
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由此可见杜甫的伟大。
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
诗人趣事“故事”唐军收复长安以后,杜甫也跟着许多官员一起回到长安。
唐肃宗把他派到华州(今陕西华县)做个管理祭祀、学校工作的小官。
杜甫带着失意的心情,来到华州。
那时候,长安、洛阳虽然被官军收复了,但是安史叛军还没消灭,战争还很激烈。
唐军到处拉壮丁补充兵力,把百姓折腾得没法过活。
有一天,杜甫经过石壕村(在今河南陕县东南),时间已经很晚了。
他到一家穷苦人家去借宿,接待他的是老农夫妻俩。
半夜里,他正翻来覆去睡不着觉的时候,忽然响起一阵急促的敲门声。
杜甫在房里静静听着,只听到隔壁那个老人翻过后墙逃了,老婆婆一面答应,一面去开门。
进屋的是官府派来抓壮丁的差役,他们厉声吆喝着,问老婆婆说:“你家男人到哪里去了?”老婆婆带着哭声说:“我的三个孩子都上邺城打仗去了,前两天刚接着一个儿子来信,说两个兄弟都已经死在战场上。
家里只有一个儿媳和吃奶的孙儿。
你还要什么人?”老婆婆讲了许多哀求的话,差役还是不肯罢休。
老婆婆没有法子,只好自己被差役带走,到军营去给兵士做苦役。
天亮了,杜甫离开那家的时候,送别的只有老农一个人了。
杜甫亲眼看到这种凄惨情景,心里很不平静,就把这件事写成诗歌,叫《石壕吏》。
他在华州的时候,前后一共写过六首这样的诗,合起来叫做“三吏三别”(《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由于杜甫的诗歌大多是写安史之乱中人民的苦难,反映了唐王朝从兴盛到衰落的过程,所以,人们把他的诗篇称作“诗史”。
名作欣赏1、望岳[1]岱宗夫如何[2]?齐鲁青未了[3]。
造化钟神秀[4],阴阳割昏晓[5]。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6]。
会当凌绝顶[7],一览众山小。
注释:①:此指东岳泰山。
②岱宗:泰山亦名岱山,在今山东省泰安市城北。
古代以泰山为五岳之首,诸山所宗,故又称“岱宗”。
历代帝王凡举行封禅大典,皆在此山。
③齐、鲁:古代齐鲁两国以泰山为界,齐国在泰山北,鲁国在泰山南。
青未了,指郁郁苍苍的山色无边无际,浩茫浑涵,难以尽言。
④造化:天地,大自然。
钟:聚集。
神秀:指山色的奇丽。
⑤阴阳:这里指山北山南。
割:划分。
这句是说,泰山横天蔽日,山南向阳,天色明亮;山北背阴,天色晦暗。
同一时刻却是两个世界。
⑥决:张大。
眦:眼眶。
决眦形容极目远视的样子。
入归鸟;目光追随归鸟。
⑦会当:一定要。
凌:登上。
赏析:泰山是如此雄伟,青翠的山色望不到边际。
大自然在这里凝聚了一切钟灵神秀,山南山北如同被分割为黄昏与白昼。
望着山中冉冉升起的云霞,荡涤着我的心灵,极目追踪那暮归的鸟儿隐入了山林。
我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俯瞰那众山,而众山就会显得极为渺小。
诗中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景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
2、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1]。
遥怜小儿女,末解忆长安[2]。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3]。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4]?注释:①鄜州:今陕西省富县。
当时杜甫的家属在鄜州的羌村,杜甫在长安。
这两句设想妻子在鄜州独自对月怀人的情景。
②怜:爱。
未解:尚不懂得。
③夜雾本无香,香从妻子的云鬟中散出;凄清的月光照在妻子的玉臂上,显得寒凉。
湿、寒二字,写出夜已深而人未寐的情景。
④虚幌:透明的窗帷。
双照:与上面的“独看”对应,表示对未来团聚的期望。
赏析:这首诗即是困居长安时所作,表达了对离乱中的妻子家小的深切挂念。
情深意真,明白如话,丝毫不见为律诗束缚的痕迹。
诗的构思采用从对方设想的方式,“心已驰神到彼,诗从对面飞来,悲婉微至,精丽绝伦,又妙在无一字不从月色照出也”。
后世诗人常常学此法度。
3、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1]。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2]。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3]。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4]。
注释:①国破山河在:言山河依旧,而人事已非,国家残破。
春到京城,而宫苑和民宅却荒芜不堪,杂草丛生。
②这两句有两种解说:一说是诗人因感伤时事,牵挂亲人,所以见花开而落泪(或曰泪溅于花),闻鸟鸣也感到心惊。
另说是以花鸟拟人,因感时伤乱,花也流泪,鸟也惊心。
二说皆可通。
③连三月:是说战争从去年直到现在,已经两个春天过去了。
抵万金:极言家信之难得。
④浑欲:简直要。
不胜簪:头发少得连发簪也插不住了。
赏析:这首诗是至德二年(757)三月所作。
杜甫此时仍陷于安史叛军占据的长安,诗人眼见山河依旧而国破家亡,春回大地却满城荒凉,不禁触景生情,发出深重的感慨与忧伤。
首二句从大处着眼,是悲壮之笔;次二句从小处落笔,言见花开而落泪,闻鸟鸣而惊心。
五六句写忧国忧家之愁,七八句写愁之深切。
全诗情景交融,忧国念家之情深切感人,尤其五、六两句,因道出人类生活中的一种普遍的精神现象,遂成广为传诵之名句。
4、蜀相[1]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2]。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3]。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4]。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5]。
注释:①蜀相:东汉建安二十六年(221),刘备在蜀称帝,国号为汉(后人称蜀汉),以诸葛亮为丞相,故称蜀相。
②丞相祠堂:即诸葛亮庙。
是东晋时李雄所建。
今名武侯祠,在四川省成都市。
锦官城:又简称锦城,三国蜀汉时管理织锦的官府驻此,因以得名。
在今成都市南。
柏森森:传说祠前的柏树是诸葛亮亲手种植。
③黄鹂:也称黄莺,是一种鸣声动听的小鸟。
④三顾:指刘备亲自到隆中访问诸葛亮,“三顾草庐”的故事。
频烦:即频繁。
天下计:统一天下的策略。
两朝:指蜀主刘备和刘禅父子两代。
开济:开创基业,匡济危时。
⑤“出师”句:公元234年,诸葛亮率军伐魏,兵出五丈原(今陕西省郿县),与司马懿的军队在渭南相持百余日,病死军中。
赏析:这首诗是上元元年(760)春天,杜甫初到成都游武侯祠时所作。
这是一首七律,首联自问自答,写武侯祠景物,以松柏长青象征武侯英名长存。
颔联写祠堂内的景物,感物思人,以自然之恒久与世事之多变、人生之不永暗相对照。
颈联写诸葛亮的雄才大略、忠贞之心和不朽业迹,深表仰慕之情。
尾联痛惜武侯大功未成。
这首诗写在作者仕途失意,弃官入蜀之后。
当时安史之乱未平,国难仍殷。
杜甫在诗中对“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推崇备至,是有深刻的寓意的。
5、登楼花近高楼伤客心①:万方多难此登临②!锦江春色来天地③,玉垒浮云变古今④。
北极朝廷终不改⑤,西山寇盗莫相侵⑥!可怜后主还祠庙⑦,日暮聊为《梁甫吟》⑧。
注释:①心:客居者之心。
②一、二句因果倒置。
登临而想到万方多难,因此而伤心。
③锦江:岷江的支流,流经成都。
④玉垒:山名,在四川灌县西、成都西北。
⑤北极:北极星,比喻朝廷中枢。
终不改:终究不能改,终于没有改。
⑥西山寇盗:吐蕃。
这两句所写史实是:广德元年(763)十月吐蕃入侵长安,代宗出奔陕州。
吐蕃立广武王李承宏为帝(作傀儡),改元,大赦,置百官,留十五日而退。
十二月,代宗还长安,承宏逃匿草野,赦不诛。
同月,吐蕃又陷松、维、保三州(在今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东部松潘、理县一带)及云山新筑二城。
“终不改”、“莫相侵”均因此而言。
⑦后主:刘备的儿子刘禅,三国时蜀国之后主。
曹魏灭蜀,他辞庙北上,成亡国之君。
还祠庙:还有祠庙。
这句是说,象蜀后主这样一个昏馈的亡国之君,本不配有祠庙,然而由于刘备和诸葛亮对蜀地人民做过一些好事,人心不忘,所以还是为他建了祠庙。
大唐立国百有余年,即使万方多难,也决不会就此亡国。
但另一方面,杜甫又有借古讽今之意:蜀后主宠信宦官黄皓,唐代宗信任宦官程元振和鱼朝恩。
⑧聊为:不甘心这样做而姑且这样做。
《梁甫吟》:情调哀伤的曲子。
《三国志》说诸葛亮躬耕陇亩时“好为《梁甫吟》”。
赏析:这是杜诗中著名的七律诗,作于广德二年(764)。
借登临而深慨时事,取景壮阔,寓意深沉,虽写忧思之心,却无衰飒之气。
故前人评曰:“气象雄伟,笼盖宇宙,此杜诗之最上者”(《唐诗别裁》)。
《杜臆》云:“此诗妙在突然而起,情理反常,令人错愕。
而伤之故,至末始尽发之,此作诗者之苦心也。
……首联写登临所见,意极愤懑,词犹未露。
此亦急来缓受,文法固应如是。
言锦江春水与天地俱来,而玉垒云浮与古今俱变,俯视宏阔,气笼宇宙,可称奇杰。
而佳不在是,止借作过脉起下。
云‘北极朝廷’如锦江水源远流长,终为不改;而‘西山寇盗’如玉垒浮云,悠起悠灭,莫来相侵。
……‘终’、‘莫’二字有微意在。
”5、旅夜书怀细草微风岸,危樯①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②。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注释:①危樯:高高的船桅杆。
②这两句说:我岂止是因文章而得名!但我的官职的确是因老病而休止了。
赏析:唐代宗永泰元年(765)正月,杜甫辞去节度参谋职务,返居成都草堂。
四月,严武死去,杜甫在成都失去依靠,遂携家由成都乘舟东下,经嘉州(今四川乐山)、榆州(今重庆市)至忠州(今四川忠县)。
此诗约为途中所作。
诗人用阔大无垠的夜景衬托深沉滞重的孤独感,使人感受到诗人生命的激情正如他笔下奔涌的江流一样澎湃难平。
这是杜诗五律的名篇,历来为人称道。
6、咏怀古迹五首(其三)群山万壑赴荆门①,生长明妃尚有村②。
一去紫台连朔漠③,独留青冢向黄昏④。
画图省识春风面⑤,环佩空归月夜魂⑤?千载琵琶作胡语⑦,分明怨恨曲中论⑧。
赏析:这首诗由写昭君村开始,进而写昭君的身世遭遇,最后突出昭君的怨恨。
表面看来,好像是咏昭君而非咏怀,实际上还是咏古迹以感己怀。
在抒写昭君的怨情中,寄寓自己的身世之慨。
杜甫一生,济世之志甚高,但终其身,也未得一展抱负。
肃宗朝虽任职京师,也只不过是一左拾遗。
就这,还因忧国惜才,疏救房琯,而触怒肃宗,差点获刑。
虽然获救,却终被疏远,终于郁郁辞官,漂泊西南。
而昭君也是因汉元帝昏庸,不辨美丑而远嫁异乡,流离而不得归,身死而遗长恨。
二人的遭遇、经历、处境,不无相似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