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诗人简介
- 格式:doc
- 大小:43.00 KB
- 文档页数:2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古诗三首》。
第一单元通过以动物与植物为素材的文章,让学生感受多彩春天。
在研究中,重点要求学生试着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体会优美生动的语句。
这是本单元的价值取向。
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一)教学内容《古诗三首》以分别是XXX的《绝句》,XXX的《惠崇春江晚景》,曾几的《三衢道中》,这三首诗向我们展示了诗人眼中的春天。
《绝句》是一组五言绝句,就是极富诗情画意的佳作。
这首诗一开始,就从大处着墨,描绘出在初春灿烂阳光的照耀下,浣花溪一带明净绚丽的XXX,用笔简洁而色彩浓艳。
第二句诗人进一步以和煦的春风,初放的百花,如茵的芳草,浓郁的芳香来展现明媚的大好春光。
在明丽阔远的图景之上,三、四两句转向具体而生动的初春景物描绘。
《惠崇春江晚景》成功地写出了早春时节的春江景色,XXX以其细致、敏锐的感受,捕捉住季节转换时的景物特征,抒发对早春的喜悦和礼赞之情。
《三衢道中》是南宋诗人曾几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首句写出行时间,次句写出行路线,第三句写绿阴那美好的景象仍然不减登山时的浓郁,第四句写黄莺声,路边绿林中又增添了几声悦耳的黄莺的鸣叫声,为三衢山的道中增添了无穷的生机和意趣。
全诗明快自然,极富有生活韵味。
(二)教学目标1.认识“鸳、鸯”等6个生字;会写“融、燕”等12个生字。
2.联系生活实际,利用图文结合等方法了解“芦芽、河豚、阴”等词语的意思,初知古诗大意。
3.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并默写《绝句》。
感受诗中蕴藏的春天的情趣。
4.结合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说说三首诗分別写了怎样的景象。
(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识字、写字;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默写《绝句》,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
2.难点:能用联系生活实际、利用图文结合等方法了解古诗大意。
二、说教法与学法。
三年级学生思惟活跃,求知欲望强,乐于表达,但他们的生活经验有限,对古诗文中描画的景象,仅凭想象难以深刻感受,需要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指导学生通过朗读去欣赏那不同寻常的美。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1《古诗三首》知识点部编版三班级下册1《古诗三首》知识点课文内容绝句杜甫迟日江山丽①,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②,沙暖睡鸳鸯③。
作者杜甫(712-770), 字子美, 自号少陵野老, 祖籍襄(xiāng)阳(今湖北襄樊), 后迁居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市), 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与李白合称“李杜”。
杜甫历经唐朝社会由盛而衰, 饱受艰难困苦, 诗作大多反映现实生活, 被称为“诗史”。
他擅长各种诗体, 风格沉郁顿挫, 对后世影响深远, 被称为“诗圣”。
赏析这一首写于成都草堂的五言绝句, 就是极富诗情画意的佳作。
诗一开始, 就从大处着墨, 描绘出在初春灿烂阳光的照耀下, 浣花溪一带明净绚丽的春景, 用笔简洁而色彩浓艳。
第二句诗人进一步以和煦的春风, 初放的百花, 如茵的芳草, 浓郁的芳香来展现明媚的大好春光。
第三句诗人选择初春最常见, 也是最具有特征性的动态景物来勾画。
第四句是勾勒静态景物。
春日冲融, 日丽沙暖, 鸳鸯也要享受这春天的温暖, 在溪边的沙洲上静睡不动。
这首五言绝句, 意境明丽悠远, 格调清新。
全诗对仗工整, 但又自然流畅, 毫不雕琢;描摹景物清丽工致, 浑然无迹, 是杜集中别具风格的篇章。
注释①迟日:春日。
《诗经·七月》中有“春日迟迟”的诗句, 春天一到, 白昼渐长, 所以说迟日。
②泥融:冬去春来, 气温回升, 泥土融化, 变得湿润、松软。
③鸳鸯:一种水鸟。
鸳指雄鸟, 鸯指雌鸟, 雄鸟和雌鸟经常出双入对。
译文春日照着江山, 多么秀丽, 春风吹来了花草的香味。
燕子们衔着刚融化的泥土忙着筑巢, 温暖的沙滩上睡着成对的鸳鸯。
《惠崇春江晚景》【宋】苏轼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译文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 鸭子在水中游戏, 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
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 芦笋也开始抽芽, 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 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是一篇包含三首经典古诗的课文,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古诗,了解古代诗歌文化,感受其中的意境和情感。
第一首古诗是《绝句》,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甫。
诗歌描写了春天的景象,用简单的语言和生动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
在学习这首古诗时,我们应该注重理解其中的词语和表达方式,以及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我们也可以通过想象和联想,感受杜甫所描绘的美丽春景,进一步加深对这首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第二首古诗是《惠崇春江晚景》,作者是宋代诗人苏轼。
诗歌通过对春天的描写,表现出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赞美。
在学习这首古诗时,我们应该注重理解苏轼所用的比喻和描写手法,以及他通过诗歌所表达的对大自然的敬畏和热爱。
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想象和感受,深入理解诗歌中的每一个词语和意境,进一步感受苏轼所描绘的美丽春景。
第三首古诗是《三衢道中》,作者是宋代诗人曾几。
诗歌描写了诗人行旅中的见闻和感受,表现出他对于自然的热爱和赞美。
在学习这首古诗时,我们应该注重理解诗人所用的比喻和描写手法,以及他通过诗歌所表达的对大自然的感激和热爱。
我们也可以通过想象和感受,深入理解诗歌中的每一个词语和意境,进一步感受曾几所描绘的美丽
自然风光。
通过学习《古诗三首》,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诗歌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到古代诗人对于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和赞美。
我们也可以通过想象和感受,深入理解诗歌中的每一个词语和意境,进一步增强自己的文学素养和文化底蕴。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1《古诗三首》《惠崇春江晚景》苏轼简介苏轼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政治家、书法家,被誉为文学史上的“文学宗师”。
他的诗文优美风雅,深受人们的喜爱。
这篇文章将为您介绍苏轼及其代表作《古诗三首》与《惠崇春江晚景》。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北宋文学史上的一位巨大人物。
他是文学家、文化名流,也是儒学与道家的传人。
苏轼全面发展了文学的各个领域,涉及诗、词、散文等多种文体。
他的作品广泛流传,对后世的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诗三首》是苏轼的一组诗作,每首诗都表达了他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
首先是《赤壁赋》,这是苏轼最有名的散文之一。
《赤壁赋》描述了苏轼对历史人物的钦佩与对人生变幻的感慨。
其次是《临江仙》,这首词描绘了江南的美景和苏轼对自然之美的赞美。
最后是《江城子·密州出猎》,这首词通过描绘猎人的场景,表达了苏轼对人性的深刻思考。
这三首古诗展现了苏轼的才华、洞察力和对人生的理解。
《惠崇春江晚景》是苏轼的另一首重要作品。
这首诗以写景的手法,描绘了春江的美景和人们的宁静生活。
苏轼在诗中运用了华丽而优美的语言,将读者带入了他笔下的春江之中。
他借几笔简洁的描写,展示了江水、山林间的和谐景象,给人带来了一种宁静和美好的感受。
苏轼的文学成就不仅体现在他的作品中,还体现在他个人的经历和影响力上。
苏轼出生在一个世家,家庭环境优越,受到良好的教育。
他曾经任职于皇宫,后来因政治立场和上司不合而被贬谪至远地。
这段乌龙经历使他更加自由和开放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并且加深了他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
苏轼的一生中,他创作了许多经典作品,包括诗歌、词曲、散文等多种文体。
他以其深邃而富有感染力的文学才华,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巍峨高峰。
他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广为流传,而且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结起来,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的作品以诗歌、散文等多种文体为主,广泛流传至今。
他的诗作《古诗三首》和《惠崇春江晚景》展示了他的才华和思考能力,留下了不可磨灭的文学价值。
三年级语文下册素材第1课古诗三首《三衢道中》知识教学人教部编版第1课古诗三首《三衢道中》知识教学三衢道中【宋】曾几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译文梅子熟透了的时候,天天都是晴朗的好天气,乘小舟沿着小溪而行,走到了小溪的尽头,再改走山路继续前行。
山路上都是苍翠的树木,与来的时候一样浓密,深林之中传来几声黄鹂的欢叫声,比来时更增添了几分幽静。
赏析《三衢道中》是南宋诗人曾几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首句写出行时间次句写出行路线,第三句写绿阴美好的景象仍然不减登山时的浓郁,第四勺写黄莺声,路边绿林中又增添了几声悦耳的黄莺鸣叫声,为三衢山的道路增添了无穷的生机和意趣。
全诗明快自然,极富有生活韵味。
曾几是一位旅游爱好者。
这首诗是他游浙江衢州三衢山时写的,抒写诗人对旅途风物的新鲜感受。
诗词解析重点字词解析①三衢(qú)道中:在去三衢州的道路上。
三衢即衢州,今浙江省常山县,因境内有三衢山而得名。
②梅子黄时:指五月,梅子成熟的季节。
③小溪泛尽:乘小船走到小溪的尽头。
小溪,小河沟。
泛,乘船。
尽,尽头。
④却山行:再走山间小路。
却,再的意思。
⑤绿阴:苍绿的树阴。
阴,树阴。
⑥不减:并没有少多少,差不多。
⑦黄鹂(lí):黄莺。
诗词段落解析释意梅子黄透了的时候,天天都是晴和的好天气,乘小舟沿着小溪而行,走到了小溪的尽头,再改走山路继续前行。
山路上苍翠的树,与来的时候一样浓密,深林丛中传来几声黄鹂的欢鸣声,比来时更增添了些幽趣。
首句点明此行的时间,“梅子黄时”正是江南梅雨时节(黄梅天),难得有这样“日日晴”的好天气,因此诗人的心情自然也为之一爽,游兴愈浓。
诗人乘轻舟泛溪而行,溪尽而兴不尽,于是舍舟登岸,山路步行。
一个“却”字,道出了他高涨的游兴。
三四句紧承“山行”,写绿树荫浓,爽静宜人,更有黄鹂啼鸣,幽韵悦耳,渲染出诗人舒畅愉悦的情怀。
“来时路”将此行悄然过渡到归程,“添得”二字则暗示出行归而兴致犹浓,故能注意到归途有黄鹂助兴,由此可见出此作构思之机巧、剪裁之精当。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诗人简介
杜甫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汉族,原籍湖北襄阳,后徙河南巩县。
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
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
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苏轼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
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
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
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
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曾几
曾几(1085--1166),字吉甫,自号茶山居士。
南宋诗人。
其先赣州(今江西赣县)人,徙居河南府(今河南洛阳)。
历任江西、浙西提刑、秘书少监、礼部侍郎。
曾几学识渊博,勤于政事。
其诗的特点讲究用字炼句,作诗不用奇字、僻韵,风格活泼流动,咏物重神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