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名著推荐与阅读 西游记》教案2 苏教版 (3)
- 格式:doc
- 大小:111.00 KB
- 文档页数:2
【 - 话题作文】【篇一】苏教版,西游记,教案【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4单元《名著阅读-西游记》教案设计名著《西游记》【篇二】苏教版,西游记,教案名著推荐与阅读《西游记》教案《西游记》教学设计泰兴市洋思中学孔红军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中学生2、学科:语文3、课时:一课时4、学生课前准备:利用寒假阅读原著,新学期开学一个月内,没有读完的继续完成。
(百度阅读《西游记》)二、教学课题:名著推荐与阅读《西游记》三、教材分析:这是苏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的名著推荐阅读篇目,《西游记》的故事家喻户晓, 电视上也演过好几个版本了,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同学们在熟悉名著的基础上,更深入的理解名著,掌握阅读小说的方法,激发起阅读的兴趣。
学习目标:1.了解全书内容,熟悉精彩片断。
进一步提高读整本书的能力。
2.简要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并由此对社会和人生有新的领悟。
3.初步掌握阅读小说的方法,激发阅读文学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点:结合情节,理解人物形象教学难点:理解作品的现实意义四、教学方法:先学后教、合作探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好,上课前,先请大家倾听一首歌曲。
(放歌曲《敢问路在何方》)刚才我发现有的同学在小声哼唱,同学们喜欢这首歌,我想也一定喜欢《西游记》吧?在四大古典名著当中,《西游记》是最受青少年喜爱的,它被拍成了电视剧,制成了卡通片,绘成了连环画,可谓是妇孺皆知,但“看”代替不了阅读名著。
同学们前段时间已对这部著作进行了阅读,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书中的神魔世界,去感悟,去欣赏。
百度MP3搜索敢问路在何方西游记(二)比比知识:自学指导(一)1.《西游记》的作者是谁,什么朝代哪里人?2.你知道这本书的由来吧?明确:1.吴承恩;明代江苏淮安人。
2.答:唐代的大和尚玄奘到天竺取经,回国后,由他亲自口授,门徒记录整理,写《大唐西域记》一书,而稍后的《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则给取经过程加上若干神话传说,不完全是信史了。
《西游记》教学设计(互联网搜索)-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全国中小学互联网搜索教案评选《西游记》名著推荐与阅读教案设计一、教材分析:《西游记》是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名著推荐与阅读”篇目。
该书主要描写的是唐僧师徒四人到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的故事。
唐僧取经是历史上一件真实的事。
吴承恩在此基础上,添加了神话成分,经过一番再创作,才写成了故事情节完整、人物形象生动的长篇章回小说,这是一部令中华民族为之骄傲的伟大文学巨著。
教材中设计了这样几个环节:“推荐·阅读”、“思考·交流”、“附录·有关资料”以及“写作·活动”。
“推荐·阅读”环节主要是鼓励学生读原著,了解故事的基本情节,能使学生流利地讲1-2个故事情节;把握唐僧、孙悟空、猪八戒等主要人物形象,通过对人物形象的理解争取对社会和人生有新的领悟。
“思考·交流”环节主要是精选了《美猴王》、《一调芭蕉扇》两篇文章,通过阅读思考、小组合作讨论,调动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附录·有关资料”主要是补充介绍《西游记》的有关内容,可以加深对名著的理解,更好的帮助学生把握小说的主旨,人物形象的特点。
“写作·活动”环节设计了四个题目,通过观看电视剧、召开故事会等形式,进一步加深对名著的理解,进一步提高认识。
二、教学目标:(一)是通过对了解《西游记》的主要故事内容的整体了解,指导学生阅读名著的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热爱,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
(二)是结合作品故事情节的了解和人物形象的分析来掌握名著的主要情节、理解主要人物特点,进一步巩固小说的文体知识,主要是小说的三要素,刻画人物的方法。
掌握小说的创作原则: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三)是通过阅读名著,小组合作、辩论等方法,不仅认识《西游记》作品的主题,更要认识作品给我们的启示,对学生的现实教育意义。
(二)二读精彩片段,高度概括课本中截取的两个故事情节。
三、互动探究(一)三读精彩片段,讨论问题:1、阅读《美猴王》,思考:(1)“美猴王”的称号是怎么得来的?他为什么又叫“孙悟空”?(2)《美猴王》片段中孙悟空是怎样的一个形象?(3)“美猴王”“美”在哪里?2、阅读《孙悟空一调芭蕉扇》(1 )铁扇公主为什么不肯把芭蕉扇借给孙悟空?(2)孙悟空为什么称铁扇公主为嫂嫂?(3)由片段中可以看出孙悟空的哪些性格特点?(二)对小说的评价(从多个角度)1、哪位同学来把这部书的内容简要概括一下?2、有人认为这部小说写得非常好,你是否有同感?请你结合有关资料从情节、人物、环境等角度做一个较为全面的评价。
可以这么来谈:我认为……情节(人物、环境等)好。
因为……比如: 情节:人物(可以选主要人物):环境:3、通过刚才的探讨,再结合我们的实践来看一下,阅读《西游记》后, 在生活中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启示?四、课堂练习1、孙悟空大闹天宫一不求高官厚禄,二不为取玉帝而代之,那么他的愿望是什么?或者说这反映了当时社会劳动人民的何种追求?2、列举出唐僧师徒四人取经路上经历的磨难。
举四例即可。
3、唐僧看不出妖怪的种种变化,除了因为他是肉眼凡胎之外,还有哪些原因是不可忽视的?4、唐僧驱逐孙悟空之后,出现了“真假美猴王” 一事,为什么会出现两个“美猴王” ?5、《西游记》中的玉皇大帝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作者塑造这一形象的目的何在?6、读了《西游记》后你感受最深的一点是什么?五、课后作业:1、某班同学在阅读《西游记》时,对唐僧这个人物有两种不同看法,为此语文老师组织了一场辩论。
假如你是反方,针对正方辩词该怎么说?正方:我方认为,唐僧能历尽千辛万苦去西天取经。
他意志坚定,不管遇到什么困难,从来没有动摇过取经的决心;他心地善良,有仁爱之心,即使误放妖魔,也不愿伤及无辜;他不求名,不贪财,是一个可亲可敬的人。
反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班同学对猪八戒这个人物也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看法认为:猪八戒好吃懒做,见识短浅,在取经的路上,意志不坚定,遇到困难就嚷嚷着要散伙。
《名著阅读《西游记》》教案(苏教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师简要介绍《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以及作品背景。
1.2 引导学生关注《西游记》的主要人物,如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等。
1.3 阐述本章的学习目标,激发学生对《西游记》的阅读兴趣。
第二章:《西游记》故事梗概2.1 教师概述《西游记》的故事情节,包括“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孙悟空三借芭蕉扇”等经典片段。
2.2 学生分享自己阅读《西游记》的心得体会。
2.3 讨论《西游记》中的奇幻元素,如神仙、妖怪、法宝等。
第三章:人物形象分析3.1 分析唐僧的性格特点,如慈悲为怀、坚韧不拔等。
3.2 分析孙悟空的性格特点,如机智勇敢、叛逆反抗等。
3.3 分析猪八戒和沙僧的性格特点,如幽默风趣、忠诚朴实等。
第四章:主题探讨4.1 探讨《西游记》中的友谊、师徒关系等主题。
4.2 学生分享自己对《西游记》主题的思考和感悟。
4.3 教师总结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西游记》所传达的价值观。
第五章:阅读与鉴赏5.1 学生展示自己阅读《西游记》的笔记、心得等。
5.2 教师对学生的阅读成果进行点评,鼓励学生积极阅读。
5.3 布置课后阅读任务,要求学生阅读《西游记》中的其他重要章节,并准备进行课堂分享。
教学设计亮点:1. 结合学生实际阅读体验,激发学生对《西游记》的兴趣。
2. 通过人物形象分析和主题探讨,提高学生对《西游记》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3. 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六章:课堂互动与讨论6.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西游记》中某个情节的理解和看法。
6.2 学生展示自己准备的关于《西游记》的PPT或小报,介绍自己喜欢的章节或角色。
6.3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互动提问和回答,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思考。
七章:创意写作7.1 教师提出一个与《西游记》相关的写作任务,如写一篇故事梗概、一封信给主要角色等。
7.2 学生进行写作,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表达自己对《西游记》的理解和感悟。
名著推荐与阅读《西游记》(教案)教学目标:1、课内外结合,提高学生阅读整本书的能力。
2、欣赏精彩篇章,品味名著语言。
3、简要分析主要人物,对人生和社会有新的感悟。
教学重点:1、欣赏精彩篇章,品味名著语言。
2、简要分析主要人物,对人生和社会有新的感悟。
教学方法:多媒体课件、师生互动对话。
课前准备:最好每人一本《西游记》、积累的《西游记》读书卡片、收集的有关图片及文字资料、演示道具等。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课前提醒所有的学生拿出语文课本、所带的名著《西游记》、读书笔记本)导引:刚才,同学们听到的乐曲,歌名叫什么?《敢问路在何方》;是哪部电视剧的插曲?《西游记》。
好,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名著推荐与阅读<西游记>》,老师这里带了一些不同版本的《西游记》,1、老师呈现《西游记》的各种版式的图书、连环画。
2、请同学们前后桌交流一下,看谁带的书更具有历史感?版式设计更能吸引读者?(学生前后桌交流观看所带的《西游记》的各种版本的书籍)3、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你是什么时候第一次接触到这部名著的?(可补充:小时候,太宽泛了,具体一点,通过什么方式?)4、指名学生回答。
学生可能的答案有:连环画、电视剧、动画片、小人书、小说书等等。
二、读名著,理情节。
(教师:老师没有想到同学们这么早就知道了《西游记》,但真的读过了吗?现在老师来考考你们?)1、教师背投检查(齐读背投上的内容,提醒“奘”的写法,提醒相互检查写得是否正确,教师在黑板上书写,并可检查第一排的某个学生所写的字写得是否正确)吴承恩是明代小说家,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江苏淮安人。
他创作的《西游记》是以唐代的大和尚玄奘到天竺(古印度)寻访佛经的故事为原型而写成的一部长篇章回体神魔小说。
共一百回,第一回到第十二回,是全书的引子,前七回介绍孙悟空的出身和大闹天宫的故事,八到十二回介绍唐僧,交代取经的缘由。
第十三到第一百回是故事的主体,写唐僧师徒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取到真经,修成“正果”。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名著推荐与阅读《西游记》评课稿一. 引言《西游记》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是明代小说家吴承恩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
该书以唐僧师徒四人历经种种困难,最终成功取得真经而成佛的故事为主线,以丰富的想象力和幽默的段落,成为了中国文学经典之一。
在教学中,推荐《西游记》可以激发学生对于古代文化的兴趣,提升其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名著推荐与阅读《西游记》》这一课程设计的优点和亮点。
二. 课程设计的目标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名著推荐与阅读《西游记》》这一课程设计的目标如下:1.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对文化的认同感。
2.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3.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书籍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综合素养。
三. 课程设计的特点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名著推荐与阅读《西游记》》的课程设计具有如下特点:1.多元化的教学内容:课程设计中充分利用了《西游记》中的丰富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通过阅读与讨论,让学生全面了解这部古代名著的内涵。
2.高度互动性:课程设计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参与度,设置了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如小组合作讨论、角色扮演和课堂展示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渗透传统文化:通过教学活动,课程设计引导学生搜集了解中国古代文化,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4.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课程设计中设置了开放性问题的讨论环节,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探索,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四. 课程结构与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西游记》的产生与发展本课时通过对《西游记》的创作背景和发展历程进行介绍,让学生了解到《西游记》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珍品,并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
教学内容包括:•古代小说的发展历程简介;•《西游记》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简介;•《西游记》的主要故事情节介绍。
2. 第二课时:《西游记》中的人物形象本课时通过介绍《西游记》中的主要人物,让学生了解每个人物的特点和形象,培养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感知和理解能力。
名著推荐与阅读——《西游记》(一)
教学目的:
1、理清小说结构,了解小说内容。
2、通过学习,激发学生阅读小说的兴趣,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古今中外名著,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创新精神。
课前学习:
利用课余时间阅读《西游记》,并做笔记,了解故事内容并对人物形象作评析。
课堂学习:
第一块:导入新课
生由我国四大古曲小说说起,引入新课的学习。
简单介绍写作背景及《西游记》的文学地位。
第二块:导读小说
②《西游记》的结构。
学生讨论、发言后,教师归纳明确:①《西游记》作
它是中国古代小说史上最杰出的一部长篇神魔
②在结构上
小结:神话小说《西游记》通过神话的形式表现了丰富
曲折地反映出现实的社会矛盾,表达了人
节。
对《西游记》这部
课余时间,认真阅读原著内容。
课后学习:
1、课外重读《西游记》、熟记故事,试分析人物形象。
2、如何正确看待小说中的佛教色彩?。
名著推荐与阅读《西游记》表格式教案3(苏教版七年级下册)导读:课题名著推荐与阅读《西游记》课时第 1 课时(总第课时)科任教师授课时间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进一步提高学生读整本书的能力一、引导学生用略读和精读相结合的方法,了解全书内容,熟悉精彩片段二、能简要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4、初步了解一些神魔小说的一些艺术手法过程与方法:精读与略读相结合,小组合作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重难点重点:了解全书内容,熟悉精彩片段难点: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揭示目标一、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并由此对社会和人生有新的领悟。
二、初步理解神魔小说的一些艺术手法。
三、用略读和精读相结合的方法,了解全书内容,熟悉精彩片断。
4、认识《西游记》作品的现实意义。
二、学生自学,质疑问难(10分钟左右)1、出示自学提纲一1)了解作者、时代背景。
2)简介我国四大古典小说。
2、学生利用工具书自学。
3、学生交流自学成果:1)吴承恩(1500?—1582?),中国明代著名小说家,号射阳居士,江苏淮安府山阳县(今淮安市)人。
出生于明朝一个破落的书香世家。
他从小聪明好学,博览群书,特别喜欢民间文学。
作品《西游记》,短篇小说集《禹鼎志》。
背景:吴承恩生活的弘治到万历时期,宦官专权,奸臣当道。
正是明代统治阶级荒淫腐朽,社会矛盾日趋尖锐,政治上十分黑暗的时期,市民的思想意识逐渐趋于活跃,针对当时的腐败和世风的堕落,吴承恩表示悲愤,并给予尖锐的揭露和批评。
另一方面时代在呼唤着斩邪除妖的人物的出现,吴承恩也敏锐地感受到一股反抗封建制度的新气息,这为他创作《西游记》打下了思想根基。
晚年回到故乡隐居,七十一岁时执笔写作。
他的长篇小说《西游记》(我国古代四大名著)大约就是这时候写成的.2)见课件2出示自学提纲二1)了解《西游记》主要内容及作品的主题。
2)《西游记》故事起源和演变过程学生交流自学成果(见课件)3出示自学提纲三1)什么是神话小说?2)整体了解《西游记》,熟知故事情节学生交流自学成果(见课件)四、巩固新知,当堂训练(15分钟)1、《西游记》的作者是,字,号,代人。
名著《西游记》课题名著《西游记》课型新课时3 整合时间教学目标(1)、结合作品故事情节和景物来理解主要人物形象。
(2)、通过学习,激发学生阅读小说的兴趣,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古今中外名著,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创新精神。
(3)、认识《西游记》的作品现实意义。
重点结合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理解人物特点,感受人物形象。
难点理解人物形象,认识作品的现实意义。
突破策略理解法、合作探究法课前准备预习查阅资料多媒体教学设计详案集体交流意见课前学习:1.他们经历了八十一难啊!最终“径回大土,五圣成真”。
那同学们读后有什么感受?能不能用一个字来概括一下?2. 读后你认为它哪方面写得美?(情节)师:我们就先来看情节。
(板书“情节”)同学们最好这么来谈:我认为,,情节好。
因为,,比如:,,.3. 除了情节之外,还有没有你最喜欢的认为美的地方?(人物。
)4. 在小说中作者提到了海外仙山,天上灵宵宝殿,水中龙王宫,地下阎罗城,这一切都光怪陆离,每一处都极尽了描摹功夫。
接下来我们该欣赏什么了?(环境)5. 好了,我们刚才一起来探讨了西游记中的主要人物以及相关的情节和景物描写,大家说得非常好,那么我们通过刚才的探讨,结合我们的实践来看一下,阅读《西游记》后,在生活中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启示?(一)、激趣导入:同学们好,上课前,先请大家倾听一首歌曲。
(放歌曲《敢问路在何方》)刚才我发现有的同学在小声哼唱,同学们喜欢这首歌,同时也会喜欢《西游记》吧?在四大古典名著当中,《西游记》是最受青少年喜爱的,它被拍成了电视剧,制成了卡通片,绘成了连环画,可谓是妇孺皆知,但“看”代替不了阅读名著。
同学们前段时间已对这部著作进行了阅读,这节课我就和同学们一起走进书中的神魔世界,去感悟,去欣赏。
(二)、了解作品:作者简介、故事梗概(方法:看一些相关插图、简介)(三)、亲近作品:1、哪位同学来把这部书的内容用一句话简要概括一下?明确:它写的是唐僧、沙僧、猪八戒、孙悟空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取回了真经。
《名著推荐与阅读》阅读指导知识目标:读、看(背)、评、说、写等多种阅读方法的综合运用,指导学生阅读长篇名著。
教学设想:本课时侧重于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探讨,旨在指导学生怎样阅读长篇小说。
教学重点:1、怎样更有效的阅读长篇小说,读小说有何捷径?2、区分小说原著与影视作品的差异,明确小说原著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3、品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西游记》《汤姆·索亚历险记》的主要人物的性格和作品主题。
教学策略:将学生进行分组,以便进行学生间的讨论与合作。
采用激励机制,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并踊跃发言。
注重加强师与生合作,生与生合作。
教学内容及步骤:一、导语同学们,我们七年级的时候就一起阅读学习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和《西游记》,这个学期我们又用了一段时间阅读了《汤姆·索亚历险记》。
那么,关于名著,我们究竟应该怎样阅读呢?相信同学们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的经验,现在就请大家结合自己的实践说说自己的阅读方法,谈谈自己的阅读体会。
学生发言。
教师小结:读书方法因人而异,每个同学都应该总结出一套自己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
现在,老师也向大家推荐一套阅读方法。
一般而言,阅读名著有几大步骤:读(背)、看、评、说、写。
(板书)二、结合实际讲解读书方法(一)读1.读、顾名思义就是读原著,到底怎么读?刚才同学们已经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老师也说了读书的方法很多,每人都有自己习惯的读法,因人而异。
有人喜欢从头读到尾,有人拣精彩的部分先看,有人分步骤读:第一遍一般读得快,先把握故事情节,第二遍读得慢,不懂的地方,自己查工具书,有时与同学讨论,到了第三遍,就已记住了其中的一些重要情节,有了一些自己的观点,有些情节像电影镜头一样,镶嵌在脑海中。
老师的建议:读中外名著贵在持之以恒,你须制定一个有效的计划,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先阅读原著的序言、跋和故事梗概(包括注释),可以加深对原著的了解。
查找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西游记》故事的来历和发展演变。
名著推荐与阅读——《西游记》(二)
教学目的:
1、分析人物形象。
学习孙悟空具有蔑视皇权、神通广大、敢于造反等反封建的叛逆思想和斗争精神,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第一块:探讨人物形象
请学生上台讲有关孙悟空的小故事:(任选一个
赌胜车迟国⑤三打白骨精
组织学生结合小说分析孙悟空的形象:
师生归纳:小说成功地塑造了理想化的英雄形
悟空。
在“大闹天宫”中,孙悟空身上表现出一种
勇往直前、积极进取、永不妥协的理想主义精
在当时寄托着作者和
第二块:展开语文活动
学生活动
从
组
我方认为,
生怕死、自私自利的人。
正方:
班同学在阅读《西游记》时,对唐僧
意志坚定,
伤及无辜;他不求名,不贪财,是一个可亲可敬的人。
在西天取经的路上,人妖不辨,经常被魔鬼怪所迷惑,理想和光明的追求和是一切邪恶势力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