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师大一附2018届高三理综考试 物理(14)
- 格式:doc
- 大小:1.67 MB
- 文档页数:15
2018届周六检测答案 14 201802理科综合能力测试物理答案及评分参考14.C15.D 16.D 17.B 18.ACD 19. BD 20.AC 21.BCD22.(7分)(1)AC3分 (2)L 1 L k 2 4分23.(8分)(1)黑 1分 (2)B 1分 (3)64 96 880 3分(4)1.47 mA (或1.48 mA ) 1100 Ω 2.95V 3分24.(14分=3+3+8)(1)M 、N 间感应电动势的大小为:E =BLv ①2分 代入数据解得:E =1.54 V ②1分(2)不能。
③1分 小灯泡与M 、N 相连构成闭合电路,穿过该回路的磁通量不变,没有感应电流产生,所以小灯泡不能发光。
④2分(3)“天宫一号”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由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则有: ()h R v m h R Mm G +=+22 ⑤2分 在地球表面,忽略地球自转有:g m RMm G '2'= ⑥2分联立解得:R vgR h -=22⑦2分 代入数据解得:m 1045⨯≈h ⑧2分25.(18分)(3+7+8)(1)小球P 在Ⅰ区做匀速圆周运动,则小球P 必定带正电,且所受电场力与重力大小相等。
设Ⅰ区磁感应强度大小为B ,由洛伦兹力提供向心力得:rv m B qv 200= ①2分 解得:qrm v B 0= ② 代入数据得:gl ql mB 3π=③1分(2)小球P 先在Ⅰ区以D 为圆心做匀速圆周运动,由小球初速度和水平方向夹角为θ可得,小球将偏转θ角后自C 点水平进入Ⅱ区做类平抛运动到斜面底端B 点,如图所示设做匀速圆周运动的时间为1t ,类平抛运动的时间为2t ,则1v r t θ= ④ 1分3πθ= ⑤ 0'2v BD t = ⑥ 1分 αcot 2'l s BD -= ⑦小球A 自斜面顶端释放后,将沿斜面向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设加速度的大小为1a ,释放后在斜面上运动时间为3t 。
华中师大一附中2017-2018学年度上学期高三期中检测理科综合试题第Ⅰ卷(选择题共126分)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H-1 C-12 N-14 O-16 Na-23 Mg-24 Al-27 P-31 S-32 Cl-35。
5 Fe-56 Ba-137一、选择题(本题共13小题,每小题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列有关细胞结构叙述正确的是A.因为核糖体是蛋白质的合成场所,所以所有的细胞必须利用核糖体合成蛋白质B.因为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需要吸收光,所以叶绿体内膜上要有光合作用的色素C.因为细胞质基质pH值高于溶酶体内,所以H+进入溶酶体的方式为协助运输D.因为高尔基体加工运输分泌蛋白,所以有分泌能力的细胞一定具有高尔基体2.如图为白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之间识别、粘着后,白细胞迁移并穿过血管壁进入炎症组织的示意图。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白细胞膜上的糖蛋白,使其与血管内皮细胞识别、粘着B.白细胞从血管内皮细胞之间渗透到血管外,不需要消耗能量C.粘着迁移过程中,白细胞需进行基因的选择性表达D.迁移过程中细胞的变形和运动与细胞骨架有密切关系3.下列有关呼吸作用,叙述正确的是A.真核细胞的线粒体能够利用葡萄糖进行有氧呼吸生成CO2和水B.无氧呼吸过程中,葡萄糖中的大部分能量都以热能的形式散失C.花生种子萌发时如只进行有氧呼吸,吸收O2的量会大于释放的CO2D.只进行无氧呼吸的细胞无线粒体,有线粒体的细胞只进行有氧呼吸4.下列改变实验条件和材料之后,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A.豆浆煮沸变性后冷却,先加入一定浓度NaOH,再滴加CuSO4溶液,以证明其中含有蛋白质B.将甲基绿染液和吡罗红染液分别对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染色,以观察DNA和RNA分布C.将14C标记的大肠杆菌在12C培养基中培养一代,提取DNA离心,证明其进行半保留复制D.在未做预实验的情况下,通过划分更细的浓度梯度,调查促进枝条生根的最适生长素浓度5. 端粒酶由RNA和蛋白质组成,该酶能结合到端粒上,以自身的RNA为模板合成端粒DNA的一条链。
华中师大一附中2017-2018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高三理科综合-物理试卷本试卷共30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 祝考试顺利 ★本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
本卷共 14 页。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认真核对与准考证号条形码上的信息是否一致,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第Ⅰ卷的作答: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答在试题卷上无效。
3.第Ⅱ卷的作答:用黑色墨水的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的每题所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答在试题卷上或答题卡指定区域外无效。
4.选考题的作答:先把所选题目的题号在答题卡指定位置用2B 铅笔涂黑。
考生应根据自己选做的题目准确填涂题号,不得多选。
答题答在答题卡对应的答题区域内,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
二、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6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第14~18题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第19~21题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
全部选对的得6分,选对但不全的得3分,有选错的得0分。
14.在同一条平直公路上行驶的a 车和b 车,其速度-时间图像分别为图中直线a 和曲线b ,由图可知( ) A .a 车与b 车一定相遇两次 B .在t 2时刻b 车的运动方向发生改变 C .t 1到t 2时间内某时刻两车的加速度可能相同 D .t 1到t 2时间内b 车会追上并超越a 车15.如图所示,光滑水平面上放置质量分别为m 、2m 和3m 的三个木块,其中质量为2m 和3m 的木块间用一根不可伸长的轻绳相连,轻绳能承受的最大拉力为F 0;质量为m 和2m 的木块间的最大静摩擦力为21F 0.现用水平拉力F 拉质量为3m 的木块,使三个木块一起加速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质量为2m的木块受到四个力的作用B.当F逐渐增大到F0时,轻绳刚好被拉断C.在轻绳未被拉断前,当F逐渐增大时,轻绳上的拉力也随之增大,并且大小总等于F大小的一半D.在轻绳被拉断之前,质量为m和2m的木块间已经发生相对滑动16.2016年10月19日3时31分,“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成功实现自动交会对接,形成一个组合体,组合体在距离地面393千米高的圆形轨道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
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2018届高三5月押题考试理科综合试题(物理)1. 核电池又叫“放射性同位素电池”,它将同位素在衰变过程中不断放出的核能转变为电能,核电池已成功地用作航天器的电源。
据此猜测航天器的核电池有可能采用的核反应方程是【答案】C【解析】ABCD故本题应选C。
2. 如图所示,16个电荷量均为+q(q>0)的小球(可视为点电荷),均匀分布在半径为R的圆周上。
若将圆周上P点的一个小球的电量换成-2q,则圆心O点处的电场强度的大小为【答案】C【解析】如果在P点没换成-2q之前,小球均匀分布在半径为R的圆周上在圆心处场强为0,.....................点晴:该题考查了场强叠加原理和库伦定律,还有对对称性的认识。
3. 有一喷泉,喷水管口的横截面积为S,流量(单位时间内流出的水的体积)为Q。
已知水的密度为ρ,重力加速度为g。
假设喷出的水做竖直上抛运动,不计水流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空气阻力的影响,则空中水的质量为【答案】B故B正确。
4. 已知地球赤道处的重力加速度为g,物体在赤道上随地球自转的向心加速度为a。
假设要使赤道上的物体恰好“飘”起来,则地球的转速应该变为原来的多少倍?D.【答案】C【解析】物体随地球自转时,赤道上物体受万有引力和支持力,支持力等于重力,物体“飘”起来时只受万有引力,故F=ma′,故联立解得:C正确。
点晴:本题可以直接根据向心加速度的表达式进行比较,要熟悉向心加速度公式a=ω 2 r和角速度与转速关系公式ω=2πn。
5. 如图所示为某游乐园滑草场的示意图,某滑道由上下两段倾角不同的斜面组成,斜面倾角θ1>θ2,滑车与坡面草地之间的动摩擦因数处处相同。
载人滑车从坡顶A处由静止开始自由下滑,经过上、下两段滑道后,最后恰好滑到滑道的底端C点停下。
若在A、C点位置不变的情况下,将两段滑道的交接点B向左平移一小段距离,使第一段AB的倾角稍稍变大,第二段BC的倾角稍稍变小。
湖北省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2018届高三理综物理试题一、选择题1. 一水平放置的平行板电容器的两极板间距为d,极板分别与电池两极相连,上极板中心有一小孔(小孔对电场的影响可忽略不计)。
小孔正上方处的P点有一带电粒子,该粒子从静止开始下落,经过小孔进入电容器,并在下极板处(未与极板接触)返回。
若将下极板向上平移,则从P点开始下落的相同粒子将()A. 打到下极板上B. 在下极板处返回C. 在距上极板处返回D. 在距上极板处返回【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开始状态,粒子从静止释放到速度为零的过程,运用动能定理得,3mgd/2=qU,将下极板向上平移d/4,设运动到距离上极板x处返回.根据动能定理得:,联立两式解得x=d,即粒子将在距上极板d处返回,故C正确.考点:动能定理的应用.2. 如图为测定运动员体能的装置,轻绳拴在腰间沿水平线跨过定滑轮(不计滑轮的质量与摩擦),下悬重力为G的物体。
设人的重心相对地面不动,人用力向后蹬传送带,使水平传送带以速率为v逆时针转动,则()A. 人对重物做功功率为GvB. 人对传送带的摩擦力大小等于G,方向水平向右C. 人对传送带的摩擦力对传送带不做功D. 人对传送带做功的功率大小为Gv【答案】D【解析】【详解】A. 重物没有位移,所以人对重物没有做功,功率为0,故A错误;B. 根据人的重心不动,则知人处于平衡状态,摩擦力与拉力平衡,传送带对人的摩擦力方向向右,拉力等于物体的重力G,所以人对传送带的摩擦力大小等于G,方向水平向左,故B错误;CD. 在时间t内人对传送带做功消耗的能量等于人对传送带做的功,人的重心不动,绳对人的拉力和人与传送带间的摩擦力平衡,而拉力又等于G.根据P=Fv,所以人对传送带做功的功率为Gv.故C错误,D正确。
故选:D【点睛】通过在力的方向上有无位移判断力是否做功.人的重心不动,则知人处于平衡状态,摩擦力与拉力平衡.根据恒力做功功率公式可以求得人对传送带做功功率为P=Fv.3. 如图所示,“旋转秋千”装置中的两个座椅A、B质量相等,通过相同长度的缆绳悬挂在旋转圆盘上。
2017-2018学年湖北省武汉市华中师大一附中高三(上)期中物理试卷一、选择题(本题共8小题,每小题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第14~17题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第18~21题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6分,选对但不全的得3分,有选错的得0分)1.在人类对物体运动规律认识过程中,许多物理学家大胆猜想、勇于质疑,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下列有关科学家和他们的贡献描述中正确的是()A.开普勒潜心研究第谷的天文观测数据,提出“万有引力定律”B.牛顿最早证明了行星所受的引力大小跟行星到太阳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测出了万有引力常量G的数值C.亚里士多德对运动的研究,确立了许多用于描述运动的基本概念,比如平均速度、瞬时速度以及加速度D.伽利略探究物体下落规律的过程中使用的科学方法是:问题→猜想→数学推理→实验验证→合理外推→得出结论2.从同一地点同时开始沿同一直线运动的两个物体A、B的v﹣t 图象如图所示,在0~t2时间内,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两物体所受的合外力方向相同B.A物体的平均速度小于C.两物体在t2时刻相遇D.在第一次相遇之前,两物体在t1刻相距最远3.如图所示,在斜面顶端α处以速度vα水平抛出一小球,经过时间tα恰好落在斜面底端c处.今在c点正上方与α等高的b处以速度v b 水平抛出另一小球,经过时间t b恰好落在斜面的三等分点d处.若不计空气阻力,下列关系式正确的是()A.t a=t b B.t a=3t b C.v a=v b D.v a=v b4.如图所示,ABC为竖直平面内的金属半圆环,AC连线水平,AB 为固定在A、B两点间的直的金属棒,在直棒上和圆环的BC部分分别套着两个相同的小环M、N,现让半圆环绕对称轴以角速度ω做匀速转动,半圆环的半径为R,小圆环的质量均为m,棒和半圆环均光滑,已知重力加速度为g,小环可视为质点,则M、N两环做圆周运动的线速度之比为()A.B.C.D.5.质量m=1kg的物体从静止开始做直线运动,物体所受合外力F 随时间t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在0~8s内,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物体在0~2s内动量均匀增加,在2~4s内动量均匀减小B.0~2s内力F的冲量为2N•sC.2s末物体的速度最大D.3s末物体速度为3m/s,在8s末速度为﹣2m/s6.已知甲、乙两行星的半径之比为2:1,环绕甲、乙两行星表面运行的两卫星周期之比力4:1,则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A.甲、乙两行星表面卫星的动能之比为1:4B.甲、乙两行星表面卫星的角速度之比为1:4C.甲、乙两行星的质量之比为1:2D.甲、乙两行星的第一宇宙速度之比为2:17.如图所示,水平光滑轨道宽度和轻质弹簧自然长度均为d.两物体m1和m2与弹簧连接,m2的左边有一固定挡板.m1由图示位置静止释放,当m1与m2相距最近时m1速度为v1,己知m1<m2,则在以后的运动过程中()A.m1的最小速度是B.存在某段时间m1向左运动C.m2的最大速度是v1D.m2的最大速度是8.如图所示,直杆AB与水平面成α角固定,在杆上套一质量为m 的小滑块,杆与滑块的动摩擦因数处处相同,杆底端B点处有一与板面垂直的弹性挡板.滑块与挡板碰撞后原速率返回.现将滑块拉到A点由静止释放.滑块与挡板第一次碰撞后上升的高度为原来的k(k<1)倍,若已知α角、质量m、比例系数k、重力加速度g,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可以求出滑块在杆上运动的总路程B.可以求出滑块第n次与挡板碰撞前重力做功的瞬时功率P C.可以求出滑块下滑和上滑过程加速度的大小D.取过B点的水平面为零势能面,则可以判断滑块从A下滑至B 的过程中,重力势能等于动能的位置在AB中点的下方二、非选择题(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22题~第3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33题~第38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一)必考题(本题共11题,共129分)9.用如图实验装置验证m1、m2组成的系统机械能守恒定律,m2从高处山静止开始下落,m1上拖着的纸带打出一系列的点,对纸带上的点迹进行测量,即可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下图给出的是实验中获取的一条纸带:0是打下的第一个点,毎相邻两计数点间还有4个点(图中未标出).计数点间的距离如图所示.已知m1=50g、m2=l50g(g取9.8m/s2,交流电的频率为50Hz,所有结果均保留三位有效数字)(1)在纸带上打下记数点1时的速度v1= m/s.(2)在打点0﹣4过程中系统动能的增量△E k= J,系统势能的减少量△E P= J.10.为了探究加速度与合外力的关系,甲、乙、丙、丁四个实验小组分别采用图甲、图乙、图丙、图丁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总质量用M表示(乙图M包括小车与传感器,丙图中M包括小车和与小车固连的小滑轮),钩码总质量用m表示.丁组同学先按图丁将木板有定滑轮的一端垫起,调锥木板倾角,使小车恰好带着钩码和纸带一起沿木板向下匀速运动,再保持长木板的倾角不变,取下细绳和钩码,然后接通电源释放小车,使之由静止开始加速运动并在纸带上打点,如图戊所示.重力加速度g已知,试回答下列问题:(1)甲、乙、丙三组实验必须平衡小车和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的实验小组记.(填“甲"“乙"“丙”)(2)甲、乙、丙、丁四组实验时必须满是“M>>m”的实验小组是.(填“甲”、“乙”、“丙”、“丁”)(3)实验时各组同学的操作均完全正确,甲、乙、丙三组同学作出的α﹣F图线如图己所示(乙组同学所用F为传感器读数,丙组同学所用F为弹簧测力计示数),则甲、乙、丙三组实验对应的图线依次是.(填“A”“B”“C”)(4)实验时丁组同学操作的小车加速下滑受到的合力F= .该组同学在保持小车质量不变的情况下,通过调整改变小车所受合力,多次实验,由实验数据作出的α﹣F图线如图庚所示,则小车质量为kg.11.一轻质弹簧水平放置,一端固定在A点,另一端与质量为m的小物块P接触但不连接.AB是水平轨道,质量也为m的小物块Q 静止在B点,B端与半径为l的光滑半圆轨道BCD相切,半圆的直径BD竖直,如图所示.物块P与AB间的动摩擦因数μ=0.5.初始时PB间距为4l,弹簧处于压缩状态.释放P,P开始运动,脱离弹簧后在B点与Q碰撞后粘在一起沿轨道运动,恰能经过最高点D,己知重力加速度g,求:(1)粘合体在B点的速度.(2)初始时弹簧的弹性势能.12.一质量为M=2kg的长木板在粗糙水平地面上运动,在t=0时刻,木板速度为v0=12m/s,此时将一质量为m=1kg的小物块(可视为质点)无初速度地放在木板的右端,二者在0~2s内运动的v﹣t图象如图所示.己知重力加速度g=10m/s2.求:(1)小物块与木板的动摩擦因数μ1,以及木板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2.(2)小物块最终停在距木板右端多远处?(3)若在t=2s时.使小物块的速度突然反向(大小不变),小物块恰好停在木板的左端,求木板的长度L.[物理选修3-3]1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定质量的理想气体,在体枳不变时,分子每秒与器壁平均碰撞次数随着温度降低而减少B.晶体熔化时吸收热量,分子平均动能一定增大C.空调既能制热又能制冷,说明热量可以自发地从低温物体向高温物体传递D.当分子力表现为斥力时,分子力和分子势能邡是随分子间距离的减小而增大E.在围绕地球运行的天宫一号中,自由飘浮的水滴呈球形,这是表面张力作用的结果14.如图所示为一倒U型的玻璃管,左端封闭,右端开口且足够长,导热性能良好.当温度为27℃时,封闭在管内的气柱AB长5cm,BC 长10cm,水银柱水平部分CD长5cm,竖直部分DE长15cm.已知环境大气压p0=75cmHg不变.求:气温升高至167℃时管内气柱总长度.[物理一选修3—4]1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因为声波的波长可以与通常的障碍物尺寸相比,所以声波比较容易产生衍射现象B.向人体内发射频率己知的超声波被血管中的血流反射后又被仪器接收,测出反射波的频率变化就能知道血流的速度,这种方法俗称“彩超"C.用透明的标准平面样板检查光学平面的平整程度是利用光的偏振现象D.麦克斯韦关于电磁场的两个基本观点是:变化的磁场产生电场和变化的电场产生磁场E.狭义相对论认为真空中的光速与光的频率、光源的运动状态有关16.如图,MN为竖直放置的光屏,光屏的左侧有半径为R、折射率为的透明半球体,O为球心,轴线OA垂直于光屏,O至光屏的距离=R.位于轴线上O点左侧处的点光源S发出一束与OA夹角θ=60°的光线射向半球体,求光线从S传播到达光屏所用的时间.(已知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为c.)2017—2018学年湖北省武汉市华中师大一附中高三(上)期中物理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本题共8小题,每小题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第14~17题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第18~21题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6分,选对但不全的得3分,有选错的得0分)1.在人类对物体运动规律认识过程中,许多物理学家大胆猜想、勇于质疑,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下列有关科学家和他们的贡献描述中正确的是( )A.开普勒潜心研究第谷的天文观测数据,提出“万有引力定律”B.牛顿最早证明了行星所受的引力大小跟行星到太阳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测出了万有引力常量G的数值C.亚里士多德对运动的研究,确立了许多用于描述运动的基本概念,比如平均速度、瞬时速度以及加速度D.伽利略探究物体下落规律的过程中使用的科学方法是:问题→猜想→数学推理→实验验证→合理外推→得出结论【考点】1U:物理学史.【分析】根据物理学史和常识解答,记住著名物理学家的主要贡献即可.【解答】解:A、开普勒潜心研究第谷的天文观测数据,提出行星绕太阳做椭圆运动;牛顿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故A错误.B、开普勒最早证明了行星公转轨道是椭圆,行星所受的引力大小跟行星到太阳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卡文迪许测出了万有引力常量G 的数值.故B错误;C、伽利略对运动的研究,确立了许多用于描述运动的基本概念,比如平均速度、瞬时速度已经加速度,故C错误;D、伽利略探究物体下落规律的过程使用的科学方法是:问题→猜想→数学推理→实验验证→合理外推→得出结论,故D正确;故选:D2.从同一地点同时开始沿同一直线运动的两个物体A、B的v﹣t 图象如图所示,在0~t2时间内,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两物体所受的合外力方向相同B.A物体的平均速度小于C.两物体在t2时刻相遇D.在第一次相遇之前,两物体在t1刻相距最远【考点】1I: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图像;1D: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分析】速度﹣时间图象上图线切线的斜率表示该时刻的加速度大小,由斜率分析加速度关系,由牛顿第二定律分析合外力方向关系.图线与时间轴包围的面积表示对应时间内的位移大小,再根据平均速度的定义进行分析.【解答】解:A、v﹣t图象的斜率表示该时刻的加速度大小,则知两物体的加速度方向相反,由牛顿第二定律知合外力方向相反,故A 错误.B、图线与时间轴包围的面积表示对应时间内的位移大小,A做匀减速运动,平均速度就等于.故B错误.C、图线与时间轴包围的面积表示对应时间内的位移大小,由图象可知:0﹣t2时间内,A的位移比B的位移大,则两物体在t2时刻没有相遇,故C错误.D、两物体从同一地点同时开始沿同一直线运动,t1时刻前A物体的速度大小小B物体的速度,A物体在B物体的后方,两者距离不断增大,t1时刻前A物体的速度大小大于B物体的速度,A物体仍在B物体的后方,两者距离不断减小,所以t1时刻两物体相距最远.故D正确.故选:D3.如图所示,在斜面顶端α处以速度vα水平抛出一小球,经过时间tα恰好落在斜面底端c处.今在c点正上方与α等高的b处以速度v b 水平抛出另一小球,经过时间t b恰好落在斜面的三等分点d处.若不计空气阻力,下列关系式正确的是()A.t a=t b B.t a=3t b C.v a=v b D.v a=v b【考点】43:平抛运动.【分析】两球抛出后都做平抛运动,由平抛运动的规律水平方向上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上的自由落体运动,抓住水平位移和竖直位移关系进行求解.【解答】解:AB、a、b两球下降的高度之比为3:1,根据h=gt2知:t=,则运动时间关系为:t a=t b.故A正确,B错误.CD、因为a、b两球水平位移之比为3:2,由v0=得:v a=v b.故CD 错误.故选:A4.如图所示,ABC为竖直平面内的金属半圆环,AC连线水平,AB 为固定在A、B两点间的直的金属棒,在直棒上和圆环的BC部分分别套着两个相同的小环M、N,现让半圆环绕对称轴以角速度ω做匀速转动,半圆环的半径为R,小圆环的质量均为m,棒和半圆环均光滑,已知重力加速度为g,小环可视为质点,则M、N两环做圆周运动的线速度之比为()A.B.C.D.【考点】4A:向心力;48:线速度、角速度和周期、转速.【分析】分别对M点和N点的小球进行受力分析,根据合外力提供向心力的条件,由牛顿第二定律即可求出结果.【解答】解:M点的小球受到重力和杆的支持力,在水平面内做匀速圆周运动,合力的方向沿水平方向,所以:F n=mgtan45°=mω•v M所以:…①同理,N点的小球受到重力和杆的支持力,在水平面内做匀速圆周运动,合力的方向沿水平方向,设ON与竖直方向之间的夹角为,F n′=mgtanθ=mωv N所以:…②又:…③r=Rsinθ…④联立②③④得:…⑤所以:=故选:A5.质量m=1kg的物体从静止开始做直线运动,物体所受合外力F 随时间t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在0~8s内,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物体在0~2s内动量均匀增加,在2~4s内动量均匀减小B.0~2s内力F的冲量为2N•sC.2s末物体的速度最大D.3s末物体速度为3m/s,在8s末速度为﹣2m/s【考点】52:动量定理;37:牛顿第二定律.【分析】明确图象的性质,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可明确加速度的大小,从而分析物体的运动性质,明确动量变化;再根据图象与时间轴围成的面积表示冲量求出物体的冲量,再根据动量定理即可求得速度大小.【解答】解:A、物体在0~2s内F逐渐增大,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知,加速度逐渐增大,第2s末加速度最大,在2~4s内F先逐渐减小再逐渐增大,所以加速度先减小后增大,物体先做加速度减小的加速运动,再反向做加速增大的减速运动,根据动量P=mv可知,动量不是均匀变化的,故A错误;B、根据图象的性质可知,图象与时间轴所围成的面积表示冲量,故0~2s内力F的冲量为I==2N•s,故B正确;C、由图可知,0﹣3s内物体均在加速,所以3s的速度为最大;故C 错误;D、3s末时冲量为I’==3Ns;根据动量定理I=△mv可知,物体的速度v==3m/s;同理可知,在8s末速度为﹣2m/s;故D正确.故选:BD.6.已知甲、乙两行星的半径之比为2:1,环绕甲、乙两行星表面运行的两卫星周期之比力4:1,则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A.甲、乙两行星表面卫星的动能之比为1:4B.甲、乙两行星表面卫星的角速度之比为1:4C.甲、乙两行星的质量之比为1:2D.甲、乙两行星的第一宇宙速度之比为2:1【考点】4F:万有引力定律及其应用.【分析】研究卫星绕行星匀速圆周运动,根据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列出等式求解.忽略行星自转的影响,根据万有引力等于重力列出等式【解答】解:A、由于不知道卫星的质量,所以无法比较二者的动能关系,故A错误;B、据可知角速度之比等于周期的倒数比,故为1:4,故B正确;C、研究卫星绕行星表面匀速圆周运动,根据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列出等式:,所以行星质量M=,所以甲乙两行星的质量之比为:,故C正确;D、忽略行星自转的影响,根据万有引力等于重力列出等式==mg可得行星表面的重力加速度g=,所以两行星表面重力加速度之比为:,故D错误.故选:BC7.如图所示,水平光滑轨道宽度和轻质弹簧自然长度均为d.两物体m1和m2与弹簧连接,m2的左边有一固定挡板.m1由图示位置静止释放,当m1与m2相距最近时m1速度为v1,己知m1<m2,则在以后的运动过程中( )A.m1的最小速度是B.存在某段时间m1向左运动C.m2的最大速度是v1D.m2的最大速度是【考点】53:动量守恒定律.【分析】当m1与m2相距最近后,m1继续前行,两物体组成的系统水平方向不受外力,故动量守恒;由动量守恒及机械能守恒定律分析过程可知两小球的运动情景.【解答】解:从小球m1到达最近位置后继续前进,此后拉到m2前进,m1减速,m2加速,达到共同速度时两者相距最远,此后m1继续减速,m2加速,当两球再次相距最近时,m1达到最小速度,m2达最大速度:两小球水平方向动量守恒,速度相同时保持稳定,一直向右前进,选取向右为正方向,则:m1v1=m1v1′+m2v2m1v12=m1v1′2+m2v22;解得:v1′=v1,v2=v1故m2的最大速度为v1,此时m1的速度为v1,由于m1<m2,可知当m2的速度最大时,m1的速度小于0,即m1的速度方向为向左,所以m1的最小速度等于0.故AC错误,BD正确故选:BD.8.如图所示,直杆AB与水平面成α角固定,在杆上套一质量为m 的小滑块,杆与滑块的动摩擦因数处处相同,杆底端B点处有一与板面垂直的弹性挡板.滑块与挡板碰撞后原速率返回.现将滑块拉到A点由静止释放.滑块与挡板第一次碰撞后上升的高度为原来的k(k<1)倍,若已知α角、质量m、比例系数k、重力加速度g,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可以求出滑块在杆上运动的总路程B.可以求出滑块第n次与挡板碰撞前重力做功的瞬时功率P C.可以求出滑块下滑和上滑过程加速度的大小D.取过B点的水平面为零势能面,则可以判断滑块从A下滑至B 的过程中,重力势能等于动能的位置在AB中点的下方【考点】6B:功能关系;37:牛顿第二定律;63:功率、平均功率和瞬时功率.【分析】滑块运动分两个阶段,匀加速下滑和匀减速上滑,利用牛顿第二定律可求出两端加速度,利用动能定理可求解动摩擦因数μ.根据能量守恒分析能否求出总路程;由牛顿第二定律分析能否求出加速度.【解答】解:A、设AB长为L,滑块与挡板第一次碰撞后上升的高度为原来的k(k<1)倍,则向上的距离为kL;对整个过程,运用动能定理得:mgsinα•(1﹣k)L﹣μmgcosα(L+kL)=0得:μ=,所以可以求出动摩擦因数μ;整个运动的过程中重力势能转化为内能,则:μmgcosα•S总=mgsinα•L 由于AB之间的距离是未知的,所以不能求出滑块在杆上运动的总路程.故A错误;B、由于AB之间的距离是未知的,所以,也不能求出滑块第n次与挡板碰撞前的速度,所以不能求出重力做功的瞬时功率P.故B错误C、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下滑过程有:mgsinα﹣μmgcosα=ma1上滑过程有:mgsinα+μmgcosα=ma2;解得:a1=mgsinα﹣μgcosα,a2=gsinα+μgcosα所以可求得滑块下滑和上滑过程加速度的大小a1、a2.故C正确;D、滑块向下滑动的过程中,重力做正功,而摩擦力做负功;取过B 点的水平面为零势能面,当滑块滑到AB的中点处时,一半的重力势能转化为滑块的动能和产生的内能,所以当滑块滑到AB的中点处时,滑块的动能小于滑块的重力势能.所以取过B点的水平面为零势能面,则可以判断滑块从A下滑至B的过程中,重力势能等于动能的位置在AB中点的下方,故D正确;故选:CD二、非选择题(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22题~第3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33题~第38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一)必考题(本题共11题,共129分)9.用如图实验装置验证m1、m2组成的系统机械能守恒定律,m2从高处山静止开始下落,m1上拖着的纸带打出一系列的点,对纸带上的点迹进行测量,即可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下图给出的是实验中获取的一条纸带:0是打下的第一个点,毎相邻两计数点间还有4个点(图中未标出).计数点间的距离如图所示.已知m1=50g、m2=l50g(g取9。
2017-2018学年湖北省武汉市华中师大一附中高三(上)期中物理试卷一、选择题1. 在人类对物体运动规律认识过程中,许多物理学家大胆猜想、勇于质疑,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下列有关科学家和他们的贡献描述中正确的是()A. 开普勒潜心研究第谷的天文观测数据,提出“万有引力定律”B. 牛顿最早证明了行星所受的引力大小跟行星到太阳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测出了万有引力常量G的数值C. 亚里士多德对运动的研究,确立了许多用于描述运动的基本概念,比如平均速度、瞬时速度以及加速度D. 伽利略探究物体下落规律的过程中使用的科学方法是:问题→猜想→数学推理→实验验证→合理外推→得出结论【答案】D【解析】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A错误;开普勒三定律最早证明了行星公转轨道是椭圆,牛顿证明了行星所受的引力大小跟行星到太阳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B错误;伽利略对运动的研究,确立了许多用于描述运动的基本概念,比如平均速度、瞬时速度、加速度,C错误;伽利略探究物体下落规律的过程使用的科学方法是:问题→猜想→数学推理→实验验证→合理外推→得出结论,D正确.2. 从同一地点同时开始沿同一直线运动的两个物体A、B的v﹣t图象如图所示,在0~t2时间内,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两物体所受的合外力方向相同B. A物体的平均速度小于C. 两物体在t2时刻相遇D. 在第一次相遇之前,两物体在t1刻相距最远【答案】D【解析】v﹣t图象的斜率表示该时刻的加速度大小,则知两物体的加速度方向相反,由牛顿第二定律知合外力方向相反,故A错误.图线与时间轴包围的面积表示对应时间内的位移大小,A做匀减速运动,平均速度就等于.故B错误.图线与时间轴包围的面积表示对应时间内的位移大小,由图象可知:0﹣t2时间内,A的位移比B的位移大,则两物体在t2时刻没有相遇,故C错误.两物体从同一地点同时开始沿同一直线运动,t1时刻前A物体的速度大小小B物体的速度,A物体在B物体的后方,两者距离不断增大,t1时刻前A物体的速度大小大于B物体的速度,A物体仍在B物体的后方,两者距离不断减小,所以t1时刻两物体相距最远.故D正确.故选D.3. 如图所示,在斜面顶端α处以速度vα水平抛出一小球,经过时间tα恰好落在斜面底端c 处.今在c点正上方与α等高的b处以速度v b水平抛出另一小球,经过时间t b恰好落在斜面的三等分点d处.若不计空气阻力,下列关系式正确的是()A. t a=t bB. t a=3t bC. v a=v bD. v a=v b【答案】A【解析】a、b两球下降的高度之比为3:1,根据h=gt2知:t=,则运动时间关系为:t a=t b.故A正确,B错误.因为a、b两球水平位移之比为3:2,由v0=得:v a=v b.故CD错误.故选A.点睛:本题关键是知道两球抛出后都做平抛运动,由平抛运动的规律水平方向上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上的自由落体运动,抓住水平位移和竖直位移关系进行求解.4. 如图所示,ABC为竖直平面内的金属半圆环,AC连线水平,AB为固定在A、B两点间的直的金属棒,在直棒上和圆环的BC部分分别套着两个相同的小环M、N,现让半圆环绕对称轴以角速度ω做匀速转动,半圆环的半径为R,小圆环的质量均为m,棒和半圆环均光滑,已知重力加速度为g,小环可视为质点,则M、N两环做圆周运动的线速度之比为()A. B. C. D.【答案】A【解析】M点的小球受到重力和杆的支持力,在水平面内做匀速圆周运动,合力的方向沿水平方向,所以:F n=m gtan45°=mω•v M所以:…①..................所以:…②又:F n′=mω2r…③r=Rsinθ…④联立②③④得:…⑤所以:,故选A.点睛:该题属于圆锥摆模型,主要考查向心力的来源,对小球进行正确的受力分析,写出向心力的表达式是解答这一类题目采用的方法。
华中师大一附中2018届理科综合试题(12)(2018.1.13)命题人:周函周斌黎昌林审题人:蒋大桥杨凌武冯静第Ⅰ卷(选择题共126分)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量:Na-23 S-32 O-16 C-12 Mg-24 N-14 H-1一、选择题(本题共13小题,每小题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列关于叶绿体和线粒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A.线粒体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都能分解葡萄糖B.叶绿体在有光和无光条件都能分解水C.线粒体和叶绿体都能参与物质和能量代谢D.线粒体基质和叶绿体基质都能产生ATP2.下列有关细胞膜的叙述错误的是( )A.细胞膜的组成成分包括脂质、蛋白质和糖类B.细胞膜上蛋白质的种类和数目越多,功能越复杂C.细胞膜具有物质运输、能量转换、信息传递的功能D.细胞膜两侧的离子浓度差是通过被动运输实现的3.细胞的有丝分裂与减数第一次分裂共有的特征是( )A. 子细胞核中染色体与DNA的比值相同B. 都有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C. 都存在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D. 都存在同源染色体的联会和分离4.下列以洋葱(见右图)为材料的实验,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用绿色叶片提取叶绿体中的光合色素B.用鳞片叶外表皮观察细胞的失水和吸水C.用鳞片叶内表皮观察RNA在细胞中的分布D.用根尖细胞观察减数分裂中染色体的行为5.下列关于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人体剧烈运动后大量乳酸导致血浆PH明显下降B.免疫系统是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系统之一C.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失调与外界环境无关D.内环境渗透压下降会引起人体尿量减少6.人类的红绿色盲基因(A、a)位于X染色体上,秃顶基因(B、b)位于常染色体上,Bb和BB的女性表现为非秃顶,而只有BB的男性才表现为非秃顶。
若一名男子表现为色盲非秃顶,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他的女儿可能表现为色盲非秃顶B.他的母亲可能表现为色盲秃顶C.两种性状的遗传属于伴性遗传D.他的儿子一定表现为正常非秃顶7.在吃水果时,往往会注意到水果外面有一层蓝白相间的物质,有人说这是防腐剂,有人说这是农药,有关人士说这是“波尔多液”挥发剩余物。
湖北省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2018届高三理综物理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填写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试室号和座位号。
用2B型铅笔把答题卡上试室号、座位号对应的信息点涂黑。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型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整洁。
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1.以下叙述正确的是()A. 库仑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定量实验研究,确认了真空中两个静止点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力遵循的规律B. 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与电流、导体电阻和通电时间的规律是由欧姆最先发现的C. 最先通过理想斜面实验得出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的是牛顿D. 万有引力定律是由开普勒发现的【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库仑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定量实验研究,确认了真空中两个静止点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力遵循的规律—库仑定律,A正确;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与电流、导体电阻和通电时间的规律是由焦耳发现的,B错误;最先通过理想斜面实验得出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的是伽利略,C错误;万有引力定律是由牛顿总结出来的,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了有关物理学史的知识2.质点甲固定在原点,质点乙在轴上运动,乙受到甲的作用力只与甲、乙之间的距离有关,在范围内,与的关系如图所示.若乙自点由静止开始运动,假设乙除受力外不受其他外力作用,规定力沿方向为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乙运动到点时,动能最大B. 乙运动到点时,动能最大C. 乙运动到点后,静止于该处D. 乙运动到点时,速度方向一定沿方向【答案】A【解析】A .由图可知,质点乙由静止从开始向右做加速运动,越过后做减速运动,因此经过点时速度最大,动能最大,故A正确,B错误;C .由图象可知,质点运动到点后,在甲的作用力下做反向加速运动,不会静止在点,故C错误;D .力对质点做的功等于图象与坐标轴所包围面积的大小,由图示图象可知,从到合外力对质点做的功大于从到合外力做的功,在点质点速度向右不为零,乙运动到点时,速度方向一定沿方向,故D 错误;故选:A.3. 在直角坐标系Oxyz中有一四面体O ABC,其顶点坐标如图所示。
华中师大一附中2018届理科综合试题(14)(2018.2.10)命题人:尚红年胡志超肖俊涛审题人:蒋大桥杨凌武冯静第Ⅰ卷(选择题共126分)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量:H 1 B 11 P 31 Fe 56 O 16一、选择题(本题共13小题,每小题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细胞内消耗O2的场所与产生CO2的场所相同B.同一生物个体不同细胞内所含遗传物质相同C.生物个体细胞间的信息交流可通过mRNA实现D同种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因生命活动需要而不同2.下列关于生物学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在苹果匀浆中加入斐林试剂后试管内液体呈现无色,加热后变成砖红色B.盐酸处理口腔上皮细胞有利于健那绿对线粒体染色C.用同位素标记和差速离心的方法沉降DNA能用来探究DNA复制的方式D.建立血糖调节的模型中涉及物理模型和概念模型的构建3. 独脚金内酯是近年新发现的一类植物激素。
为研究独脚金内酯类似物GR24对侧枝生长发育的影响,科研人员用GR24处理拟南芥的野生型和突变体植株,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GR24促进拟南芥突变体侧枝产生B.GR24抑制野生型拟南芥侧枝产生C.由结果推测拟南芥突变体可能出现了独脚金内酯合成缺陷D.突变体拟南芥由野生型拟南芥经独脚金内酯诱变形成4.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与调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激素的分泌量可随内外环境的改变而变化B.人体第三道防线在抑制肿瘤方面有十分重要的作用C.内环境中丙酮酸氧化分解释放能量有利于生命活动的进行D.血糖水平高低是调节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分泌的最重要因素5.果蝇的四对相对性状中红眼(E)对白眼(e)、灰身(B)对黑身(b)、长翅(V)对残翅(v)、细眼(R)对粗眼(r)为显性。
下图是雄果蝇G的四对等位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分布(减数分裂时不发生交叉互换)。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雄果蝇G经过减数分裂能产生8种精子B.果蝇这四对相对性状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C.雄果蝇G与红眼雌果蝇杂交,子代雌雄果蝇均为红眼D.雄果蝇G与黑身残翅雌果蝇杂交,子代中黑身残翅果蝇占1/166.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自然生态系统是人类生存的环境基础B.对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需要利用群落演替规律C.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是其物质循环加快的过程D.禁止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基本原则7.《木草纲目》中“石碱”条目下写道:“采蒿蓼之属,晒干烧灰,以水淋汁,久则凝淀如石,浣衣发面,亦去垢发面。
”这里的“石碱”是指A.K2CO3B.KAl(SO4)2C.KHCO3D.KOH8. 设N 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10℃时,pH= 1, 等体积的硫酸与醋酸两份溶液中含H+都为0.1N AB. 将N A 个NH3分子溶于1L 水中得到1 mol/L的氨水C. 5.6g Fe 粉在2.24L Cl2 (标准状况) 中完全燃烧转移电子数为0.2N AD. 将1mol Cl2通入水中,HClO、Cl-、ClO-粒子数之和为2N A9. X、Y、Z、W为短周期元素,X2-和Y+核外电子排布相同,X、Z位于同一主族,Z、W位于同一周期,W的最外层电子数是X、Y最外层电子数之和。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原子半径Y > Z > XB. X分别与Y、Z形成的化合物均至少有两种C.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W > ZD. 氢元素在与X、Y、Z分别形成的化合物中,化合价均为+110.2017年春节期间,一种“本宝宝福禄双全”的有机物刷爆朋友圈,其结构简式如右,该物质的同分异构体中具有“本宝宝福禄双全”谐音且两个醛基位于苯环间位的有机物有A.4种B.6种C.7种D.9种11.下列有关实验操作和结论均正确的是选项 操作结论 A 配制FeCl 2溶液时加入适量的盐酸防止Fe 2+氧化 B 浓硫酸和蔗糖反应产生的气体通过足量的KMnO 4溶液,气体全部被吸收且溶液紫红色褪去 “黑面包实验”产生的气体具有还原性C 制备乙酸乙酯的实验,将蒸出的乙酸乙酯蒸汽导在饱和的NaOH 溶液液面以上防止倒吸,便于分层D 幼儿使用含NaF 的牙膏,可以使牙齿上的[Ca 5(PO 4)3OH]转化为 [Ca 5(PO 4)3F],防止蛀牙K sp [Ca 5(PO 4)3F]<K sp [Ca 5(PO 4)3OH]12. 电-Fenton 法是用于水体中有机污染物降解的高级氧化技术,其反应原理如图所示。
其中电解产生的H 2O 2与Fe 2+发生Fenton反应生成的羟基自由基(·OH) 能氧化降解有机污染物。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电源的A 极为正极B. 与电源B 相连电极的电极反应式为H 2O+e-=H ++·OHC. Fenton 反应: H 2O 2+Fe 2+=Fe(OH)2++·OHD. 每消耗22.4L O 2 (标准状况),整个电解池中理论上可产生2mol·OH13.298 K 时,0.1 mol/L H 2R 溶液中H 2R 、HR‾、R 2‾ 三种微粒的分布系数δ随 pH 变化的关系如图所示。
已知:298 K 时,HF的K a =1.0×10‾3.4。
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 .H 2R 的K a1 = 1.0×10‾1.3B .Na 2R 溶液中离子存在关系:c(Na +) =c(HR‾ ) +2c(R 2‾ )C .等物质的量的NaHR 和Na 2R 溶于水,所得溶液的pH 恰好为4.3D .在足量的NaF 溶液中加入少量 H 2R 溶液:H 2R + 2F‾ = 2HF + R 2‾二、选择题(本题共8小题,每小题6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第14~17题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第18~21题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
全部选对的得6分,选对但不全的得3分。
有选错的得0分)14.一水平放置的平行板电容器的两极板间距为d ,极板分别与电池两极相连,上极板中心有一小孔(小孔对电场的影响可忽略不计)。
小孔正上方2d 处的P 点有一带电粒子,该粒子从静止开始下落,经过小孔进入电容器,并在下极板处(未与极板接触)返回。
若将下极板向上平移4d ,则从P 点开始下落的相同粒子将( ) A .打到下极板上 B .在下极板处返回C .在距上极板2d 处返回D .在距上极板d 52处返回15.如图为测定运动员体能的装置,轻绳拴在腰间沿水平线跨过定滑轮(不计滑轮的质量与摩擦),下悬重力为G 的物体。
设人的重心相对地面不动,人用力向后蹬传送带,使水平传送带以速率为v 逆时针转动,则( )A .人对重物做功功率为GvB .人对传送带的摩擦力大小等于G ,方向水平向右C .人对传送带的摩擦力对传送带不做功D .人对传送带做功的功率大小为Gv16.如图所示,“旋转秋千”装置中的两个座椅A 、B 质量相等,通过相同长度的缆绳悬挂在旋转圆盘上。
不考虑空气阻力的影响,当旋转圆盘绕竖直的中心轴匀速转动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A 的速度比B 的大B .悬挂A 、B 的缆绳与竖直方向的夹角相等C .A 与B 的向心加速度大小相等D .悬挂A 的缆绳所受的拉力比悬挂B 的小17.质量为M 的小车放在光滑水平面上,小车上用细线悬挂另一质量为m 的小球,且M > m 。
用一力F 水平向右拉小球,使小球和小车一起以加速度a 向右运动,细线与竖直方向成α角,细线的拉力为F 1 ,如图(a )。
若用一力F′水平向左拉小车,使小球和小车一起以加速度a′向左运动时,细线与竖直方向也成α角,细线的拉力为F 1′,如图(b ),则( )A .a′= a ,F 1 = F 1′B .a′>a ,F 1 = F 1′C .a′=a ,F 1 < F 1′D .a′>a ,F 1 < F 1′18.如图所示,斜劈B 固定在弹簧上,斜劈A 扣放在B 上,A 、B 相对静止,待系统平衡后用竖直向下的变力F 作用于A ,使A 、B 缓慢压缩弹簧,弹簧一直在弹性限度内,则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压缩弹簧的过程中,B 对A 的摩擦力逐渐增大B.压缩弹簧的过程中,A 可能相对B 滑动C.当弹簧压缩量为某值时,撤去力F ,在A 、B 上升的过程中,B 对A 的作用力一直减小D.当弹簧压缩量为某值时,撤去力F ,在A 、B 上升的过程中,A 、B 分离时,弹簧恢复原长19.一颗子弹以水平速度v 0穿透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的木块。
设子弹与木块间相互作用力恒定,木块最后速度为v ,则( )A .v 0越大,v 越大B .v 0越小,v 越大C .子弹质量越大,v 越大D .木块质量越小,v 越大20. 如图所示,两根相距L =0.4m ,电阻不计的平行光滑金属导轨水平放置,一端与阻值R =0.15Ω的电阻相连。
导轨x >0一侧存在沿x 方向均匀增大的稳恒磁场,其方向与导轨平面垂直,变化率k =0.5T/m ,x =0处磁场的磁感应强度B 0=0.5T 。
一根质量m =0.1kg 、电阻r =0.05Ω的金属棒置于导轨上,并与导轨垂直。
棒在外力作用下从x =0处以初速度v 0=2m/s 沿导轨向右运动,运动过程中电阻上消耗的功率不变。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回路中电流沿逆时针方向B .金属棒在x =1m 和x =2m 处的速度比为3:1C .金属棒从x =0到x =1m 与x =1m 到x =2m 过程中通过金属棒横截面积的电荷量之比为3:5D .金属棒从x =0到x =1m 与x =1m 到x =2m 过程中产生的焦耳热之比为5:721.如图所示,M 、N 为两块带等量异种电荷的平行金属板,MN 间电压可以任意调节。
当电压调到某一数值时,原来静止的某种带电粒子从点P 经MN 间电场加速后从小孔Q 进入N 板右侧的匀强磁场区域,磁感应强度大小为B ,方向垂直于纸面向外,CD 为磁场边界上的绝缘板,它与N 板的夹角为θ=30°,假设粒子打在绝缘板上即被吸收,孔Q 到板的下端C 的距离为L ,当MN 间电压为U 0时,粒子恰好打在CD板上,已知带电粒子的电量为q ,质量为m ,粒子重力不计,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要使粒子能打到绝缘板上,两极板间电压值最小值22018qB L U m= B .CD 板上可能被击中区域的长度为33L C .粒子在磁场中运动的最长时间m mt qB π=D .能达到N 板上粒子的最大动能2222km q B L E m=图(b ) R 3 R 1 R 2 R 4 R 6 A B 1R 5 表头 E 2 3 45 图(a ) G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174分)三、非选择题(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