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研究的前视域与新视域
- 格式:pdf
- 大小:611.47 KB
- 文档页数:4
收稿日期:2021-01-13基金项目:贵州省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优秀教学科研团队项目(CJT201701)作者简介:张丽(1995-),女,贵州都匀人,硕士研究生;陈俊(1980-),男,湖北天门人,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人类解放是人类追求的终极目标,是历史进步的不竭动力,也是马克思的初心与使命。
马克思穷其毕生精力致力于探求人类解放的道路,致力于实现全人类的解放和自由发展,由其创造的马克思主义就是关于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
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深刻把握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展示了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必然趋势,是马克思的主导价值取向,它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始终,从过去一直传承发展到今天,具有科学性、人民性、历史性和实践性。
2018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为人类求解放[1]。
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一直是国内学者研究的焦点,在不同时代背景下,“人类解放”思想被赋予不同含义,其内容也在不断丰富和发展。
系统梳理国内已有的研究成果,总结并反思其中的不足与缺憾,对进一步深入研究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一、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的内涵目前,国内学术界的观点普遍认为,“人类解放”具有其特定内涵,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而言,这是由处于社会中现实的人及其本质所规定的。
“人类解放”具体而言,就是要使人的个体素质、生产能力、社会关系等方面得到充分解放。
通过对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国内研究述评与前瞻张丽,陈俊(遵义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遵义563000)摘要:国内学术界关于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的研究积累了丰硕的成果,主要从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的内涵、马克思关于“人类解放”的实现路径、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的时代价值这三个方面进行了探究。
总体而言,国内研究成果丰硕,不仅丰富了“人类解放”思想的内容,提升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水平,而且为后续研究提供了思路和方向,奠定了研究的理论基础,然而在当前研究中也存在一些缺憾。
当代哲学中的新思潮与前沿理论哲学作为一门学科,一直都在探究人类的本质和宇宙的真相。
而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哲学也在不断地创新和变革。
本文将会介绍一些当代哲学中的新思潮和前沿理论。
1. 新唯实主义新唯实主义是在20世纪90年代逐渐兴起的一种哲学思潮。
它强调客观实在的存在性,并认为意识是对客观实在的描绘、反映和解释,而不是创造并构造。
新唯实主义与旧唯实主义相比,更加关注实在的本体性和客观性,强调真实存在是不受主体思想影响的。
2. 转态现象学转态现象学是由法国哲学家默里·梅洛·庞蒂创立的一种哲学思潮。
它认为知觉、身体和语言无法被简单地分割开来,因此认为身体、主体和世界之间存在一种不可分割的联系。
转态现象学强调身体是理解存在和世界的重要参照点,而语言只是描述身体和存在的工具。
3. 边缘学派边缘学派是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形成的一种哲学思潮。
它主张突破传统哲学对于主体和客体、本体和存在这些二元对立的刻板观念,强调哲学应该倾听被边缘化的声音,并关注社会和政治的真实情况。
边缘学派认为哲学应该体现人类共同的关怀和为社会弱势群体发声的责任。
4. 新唯心主义新唯心主义是一种当代哲学思潮,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源,存在只是对意识的认识。
新唯心主义认为人类的认识是唯一的真理,对物质的存在和宇宙的本质没有真正的了解。
与传统唯心主义不同,新唯心主义强调意识是一种能动的力量,能够引导和改变物质的存在和世界的本质。
5. 线下哲学线下哲学是一种新兴的哲学思潮,它强调哲学的反思和思考应该超越虚拟空间和社交媒体的束缚,回归到真实世界中来。
线下哲学认为哲学应该直面人类面临的问题,关注社会和人类的本质,而不是在虚拟世界和互联网上消耗时间。
这是一种新的哲学思维方式,旨在消除虚拟和真实之间的隔阂,让人类重新认识到真实和现实的重要性。
6. 生态哲学生态哲学是一种关注生命、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哲学思潮。
它认为人类和自然环境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探讨人类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同时思考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使命与境界值此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周年、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主办,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研究所承办,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协办的第十八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于2018年4月21日至22日在华中科技大学召开。
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共中央党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吉林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山大学、上海财经大学、黑龙江大学、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具有马克思主义哲学博士点的高校、科研机构及其他相关单位的学者共计200余人与会。
本届论坛围绕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使命与境界进行了多维研讨,旨在通过回顾、反思人类社会发展史、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中国共产党革命和建设史,科学总结历史经验,合理前瞻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更好地把握时代脉搏和指引当代社会实践,深度透析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价值与现实使命。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意蕴及其当代价值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范畴,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旧唯物主义哲学的根本标志。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哲学家们仅仅以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品格在于深度地“介入”现实问题并以“改变”世界为宗旨。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积极融入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在从“解释世界”向“改变世界”的转换与交融中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检视和反思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意蕴及其当代价值有助于在新时代深化和拓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理论视域。
1.重拾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旨趣。
准确地理解马克思的实践概念及其理论内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不可忽视的理论视角。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张曙光梳理了西方哲学史上的实践观,指出马克思的实践观是对历史上的实践观的批判性继承,并对马克思的实践观进行了深度透析。
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与当代中国现代性的建构摘要:作为一个彻底的辨证论者,马克思在肯定现代性在世界历史的形成和人的本质自由而全面发展中奠定重要前提的同时,也指出现代性所造成的殖民统治及其人的本质力量的异化。
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深刻地阐释了世界历史和全球一体化趋势的客观过程,并揭示了现代性的内在矛盾,为人们辩证地审视现代性问题和全面把握现代社会中人的生存境遇提供了重要的思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构建提供了积极的启示。
关键词:马克思;现代性;现代化作为现代化历程的亲历者,马克思所生活的年代恰恰是现代化在西欧迅猛发展时期。
虽然马克思并没有明确提出“现代化”这一概念,但他看到了现代工业的兴起所引发的巨大社会变革,且系统地阐述了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及其相关的世界历史理论。
马克思把当时的19世纪称为现代,并频繁地使用“现代”这一概念,如“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现代资本家阶级”、“现代的工人”、“现代工业”等等。
现代一词并非是当时的泛称,而是指一个特定的历史时代,即资产阶级时代,现代社会特指资本主义社会。
一自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历史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急剧变革,机器化大生产的采用和社会分工的广泛推进,这一系列的生产方式引起了社会政治经济的重大变化。
从中世纪手工业者到“现代工人”,从历史上自然形成的等级资本到“现代意义上的资本”,从中世纪国家到“现代国家”,资产阶级时代最终得以确立下来并首次开创了现代社会的历史。
工业革命开创了世界历史的新时期,并宣布人类进入到一个全新的历史时期即现代时期。
首先,在现代社会中,人类社会生产方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由于世界市场的形成,原有的封建的或行会的工业经营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新市场的需求,工场手工业代替了这种传统的经营方式。
随着世界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和产业革命的不断升级,现代大工业又取代了工场手工业,现代资产阶级逐渐代替了工业的中间等级。
正如《共产党宣言》所描述的那样:“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
麦克莱伦: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演化及前沿问题一、法兰克福学派与全球化问题詹姆逊的作品可被视为法兰克福学派的当代巅峰。
提及法兰克福学派不得不先提一下尤根•哈贝马斯。
他起初作为阿多诺的弟子,而后成为第二代法兰克福人物中最为杰出的一位。
从他1968 年的《知识与人类利益》( Knowledge and Human Interests) ,到他80 年代早期巨大的两卷本的《交往行为理论》( Theory of Communicative Action) ,再到他随后的很多重要的著作,哈贝马斯都试图将语言学的东西引入马克思主义。
他的基本思想就是把演说行为植入一个假定可能的理想演说环境里。
在其中,比较好的辩论本身就能对问题作出决定。
但只有社会的所有成员具有同等参与讨论的机会,这点才有可能。
这也涉及这样一个思想,即社会的转变要朝向能够使这样一种交往能力成为社会所有成员的特征。
因此社会解放的最终目标蕴含在所有的和每一个交往行为里。
这一思想在《交往行为理论》中得到了最基本的表达。
在这一著作里,哈贝马斯分析他称之为被越来越多的起重要作用的工具理性造成“生活世界的殖民化”( the‘colonization of the life -world’) ,并且试图借助于强调所有参与交往行为的人承诺通过一个合法性的商谈从而克服交往的歪曲来建构一种对语言的解释。
从这一核心概念出发,用一种自由法学的转向,去创立民主、道德和法律的理论,并致力于发展现代性未尽的事业,从而去实现某些普遍的、经得起检验的启蒙价值。
对当前西方而言,这些考虑导致哈贝马斯采用一种可以将之描述为社会民主的立场。
但是这样一来,就将他排除出甚至是广泛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者。
这也就超出了这篇演讲的范围。
现在回到对詹姆逊的分析上。
正如上面所提到的,他已经在他的《后现代主义: 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 Postmodernism: The Cultural Logic of Late Capitalism) 里给出了对后现代主义的出色解释,以及对于西方马克思主义达到顶点的深刻反思。
2009年2月第42卷第1期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Y anbian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Feb.2009Vol.42 No.1《黑格尔法哲学批判》:马克思共产主义现代性思想的起点刘 武 根(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北京100091)摘 要:现代性的实现方式有两种: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
与此相对应,现代性思想也有两种:资本主义现代性思想和共产主义现代性思想。
马克思生活在一个资本主义现代性的社会中,在马克思现代性思想形成的历史过程中存在着一个资本主义现代性思想和共产主义现代性思想的此消彼长的过程。
在批判资本主义现代性思想的基础上,马克思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共产主义现代性思想。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是马克思共产主义现代性思想的起点。
关键词:《黑格尔法哲学批判》;马克思;资本主义现代性思想;共产主义现代性思想;起点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311(2009)01-0005-07收稿日期:2008-11-26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8B KS009)作者简介:刘武根(1976—),男,江西吉安人,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在读博士。
近年来哲学界对马克思现代性思想进行了深入而广泛的研究,取得了喜人的成果。
但在对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的研究中,由于怕有制造“两个马克思”之嫌等种种原因,我国哲学界似乎并没有区分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中有资本主义现代性思想和共产主义现代性思想这样两个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阶段。
像以往研究马克思哲学思想形成的历史过程一样,似乎总是主观地认定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是一个同质化的过程。
因此,也就忽视了对马克思现代性思想形成的历史过程的研究,尤其是对马克思的经典文本,按现代性的视域展开文本学的研究是不够的。
笔者认为,作为马克思主义现代性思想开端的马克思现代性思想是其共产主义现代性思想而不是其资本主义现代性思想,在马克思现代性思想形成的历史过程中存在着一个资本主义现代性思想和共产主义现代性思想的此消彼长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