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高考总复习历史练习:单元检测12 Word版含解析
- 格式:doc
- 大小:77.50 KB
- 文档页数:10
单元检测1.(15分)(2017·河南三市调研)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汉兴,以为秦钱重,难用,行八铢钱,又行五分钱。
文帝以五分钱太轻小,更作四铢钱,亦作半两使用;并放民私铸,经铸造的铜钱,自与生铜不同。
几种货币并行于市,民必信其重者,而疑其轻者;信其铸造精良者,而疑其铸造粗恶者;所以物价因之增长。
汉武帝即位后,初铸三铢钱,又铸赤仄,又将鹿皮造成皮币,又用银锡造作白金三等,纷扰者久之。
后来乃将各种铜钱取消,专铸五铢钱。
既禁民私铸,并不许郡国铸造,而专令上林三官铸。
谓水衡都尉属官均官、钟官、辩铜三令丞。
币制至此,始获安定。
直至唐初,才另铸开元通宝钱。
自此以前,历朝所铸的钱,都以五铢为文。
五铢始终是最得人民信用的钱。
——吕思勉《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概括汉武帝币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7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币制改革的意义。
(8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几种货币并行于市”“将各种铜钱取消,专铸五铢钱。
既禁民私铸,并不许郡国铸造,而专令上林三官铸”等信息概括。
第(2)问,由材料“币制至此,始获安定”可得出终止了币制长期混乱的局面,开启了新的货币体系,然后根据货币在经济中的作用如稳定物价、促进商品流通、作为社会规范等叙述即可。
答案:(1)内容:统一币制;禁止民间铸造货币;成立专门的铸造机构。
(2)意义:终止了币制长期混乱的局面,开启了新的货币体系;币制与钱币重量挂钩,有利于物价稳定;方便流通,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为社会提供了长期的标准性币制。
2.(15分)(2018·贵阳质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至元二十二年(1285 年),大名商人出身的北方汉族财相卢世荣主持财政期间,向忽必烈提出一条改革意见,其内容是:用官钱购南方棉帛运到北方牧区换取羊、马,然后把这些羊、马交给当地牧民订合同放牧取利。
合同规定皮毛、筋角、酥酪等的十分之二给牧民,其余由官府出售。
Evaluation Only. Created with Aspose.Words. Copyright 2003-2016 Aspose Pty Ltd.单元训练金卷·高三·历史卷(A )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本卷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说:“其怀柔天下也,犹惧有外侮,捍御侮者,莫如亲亲,故以亲屏周。
”对这句话的理解最确切的是 A .分封的诸侯大多为同姓子弟 B .诸侯有为天子镇守疆土义务 C .实行宗法制以维护国家统治 D .通过封侯建国抵御异族侵扰2.下图为西周时期中心区域图。
周初,定都于镐;平息东方叛乱后,又在洛邑营建新邑东都,并迁九鼎于此,是谓“宅兹中国”。
当时,营建东都和迁鼎意在A .开发黄河流域B .宣扬天命转移C .消弭分封弊端D .管辖辽阔疆域3.史学家许倬云认为:“周人必须在各地区与殷人旧族及当地土著建立‘三结合’(周人、殷人、土著三者结合)的政治权力”。
这一做法 A .消除了地方对中央的威胁 B .扩散了先进的政治制度 C .形成了“君权至上”模式 D .打破了社会的血缘政治4.中国家谱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夫家有谱、国有史,州有志、其义一也”,家谱与国史、方志并称为三大历史文献。
这说明编修家谱的主要目的是 A .传承家族文化 B .不忘血脉孝道 C .促进家国认同 D .补充史料不足5.《公羊传》中对“莒人灭鄫”的解释是:春秋时,鄫国国君立其外孙为继承人,其外孙是莒国国君之子,《春秋》遂书“莒人灭鄫”。
2019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选习题(12)及答案一、选择题1、汉唐宰相大多出自世家大族,朝堂之上可以坐看与皇帝议论国家大事,谓之“坐而论道”。
宋朝时,大臣多出白科举,已无“坐而论道”的资格,在皇帝面前必须直立奏对。
这表明()A.贵族执政退岀历史舞台B.官僚政治体制逐步确立C.君主专制统治登峰造极D.选官制度发生重大变化【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官僚体制的发展。
题干所给材料体现了汉唐到宋代大臣地位的变化,要注意其对应关系:世家大族到科举、坐而论道到直立奏对,前者体现选官的变化,后者体现君臣关系的变化。
秦朝以后,官僚政治収代贵族政治,但不能说贵族执政退出历史舞台,A项错误;君主专制登峰造极是在清朝,C项不符合时间概念;选官制度只是变化之一,D项没有全面反映材料信息,故排除;材料的两种变化都屈于官僚政治的表现,故B项符合题意。
2、在屮国人口发展史上,到清代乾隆皇帝时,1741年突破1亿,1776年达到2亿,1790年超过3亿。
发展到道光皇帝时的1834年突破了4亿人口,这种人口的大量增长对中国來说()A.对传统社会形成了巨大的压力B.促进了城市化发展C.是长期重农抑商政策的结果D.是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的产物【答案】八【解析】古代中国人口的増长是受小农经济的发展等因素影响的,小农经济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产物,制约城市化的发展,排除B、D两项;C项具有一定的迷惑性,实际说法是错误的,并不是重农抑商政策的结果; 人口増长,在小农经济下,生产力水平低,这对传统社会形成了巨大的压力,故选A项。
3、明朝有学者言:“惟夫国之有是,出于群心之自然……匹夫匹妇之所是,主与臣不得矫之以为非;匹夫匹妇之所非,主与臣不得矫之以为是。
”以上言论()A.受西方启蒙思想影响B.否定了君主制度C.主张建立法制社会D.强调对民意的尊重【答案】D【解析】材料大意是说,封建统治者治理国家应当尊重“群心”(民意),百姓认为“Z所是” 君主和大臣都不能“矫之以为非”,百姓认为“之所非”君主和大臣都不能“矫之以为是”,故D项符合题意。
2023-2024学年全国全部部编版(2019)高中历史单元测试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5小题,每题3分,共计45分)1.据记载,1498年以前威尼商人到东地中海港口装载香料时,多会出现因货太多而资金不够的现象,而到1504年到东地中海港口的货船几乎已无货可装了。
这一现象反映出()A. 商业危机开始出现B. 新航路急需要开辟C. 商业革命已经发生D. 货币短缺日益严重【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时间可知,处于新航路开辟时期,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东地中海港口由货太多到货船无货可装说明新航路开辟后贸易中心发生转移,即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这是商业革命的表现,故C项正确。
商业危机发生在新航路开辟之前,故A项错误。
材料体现的是商业革命的表现,说明新航路已经开辟,故B项错误。
D项不是本质,排除。
故选C。
2.“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于2016年8月16日成功升空,表明中国在空间通信技术方面已经领跑世界。
中国跨入太空时代始于( )A. “东方红一号”成功升空B. 第一颗实验通信卫星的上天C. 中国掌握卫星回收技术D. “神舟”系列飞船的成功发射【答案】A【解析】注意限定信息“始于”,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方红一号卫星是在1970年4月24日发射,这一事件标志着中国开始跨入太空时代,故A项正确。
BCD项都晚于A项,应排除。
3.明朝中后期,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甘薯等农作物经由吕宋(今菲律宾)传入中国,出产于美洲的白银也大量流入中国。
为开通美洲到吕宋航路做出贡献的航海家是()A. 迪亚士B. 达·伽马C. 哥伦布D. 麦哲伦【答案】D【解析】麦哲伦船队完成环球航行,途经欧洲、美洲、亚洲,建立起了亚洲和美洲的联系,D正确;ABC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2019届全国高考历史12月综合强化题卷综合卷(十)(解析版)1、有学者指出:“分封制度对相对于四夷的中国传统的形成与扩大、对中国文化自先秦以来日益壮大与普遍认同的获得,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这段话重在强调分封制( )A.推动了中原文明的传播B.有利于巩固西周的统治C.促进了各地区文化交流D.加速了中华民族的融合2、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
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
其目的是( )A.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B.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C.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D.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3、《齐民要术》自序:“盖神农为耒耜,以利天下。
尧命四子,敬授民时。
舜命后稷,食为政首。
……殷周之盛,《诗》《书》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
”这段话主要强调( )A.儒家对农业的重视B.改进生产工具的意义C.历法与农业的关系D.农业技术的重要性4、北宋出现了最早的纸币—交子,南宋、元朝、明朝政府都曾大力推行纸币,可是迅速贬值,到明中期基本放弃纸币,取而代之的则是从民间贸易发展起来的白银;白银的使用日益普遍,并最终作为主要支付手段获得政府认可。
从力推纸币到最终使用白银主要反映了( )A.重农抑商政策的破产B.政府对经济的控制加强C.政府对经济的控制受挫D.中国的银矿产资源丰富5、在信仰问题上.普罗泰格拉公然宣称自己不信神,并由此招致了城邦的惩罚;而苏格拉底则相信自己的“灵机”而不是传统的邦神,这也成为他被控告的一个有力的理由。
这实质上表明两人( )A.都公开反对宗教神学B.都强调道德的重要性C.都因犯罪遭到了惩罚D.都侧重于对人的思考6、“光荣革命”后,对议会而言,行政权的执行并不是它的职责所在,在国王无力亦无意于绝对行使这项权力的时候,内阁便登上了政治舞台。
内阁的出现在国王与议会之间建立了沟通的桥梁,并在国王与议会之间的作用愈发重要。
可见,英国内阁的形成( )A.解决了国王与议会之间的矛盾B.增强了议会对国王的控制力C.使议会取得了对行政权力的监督权D.适应了英国宪政发展的需求7、1930年10月, 共产国际认为中国革命“必须在暂时还不是苏区的地方,发展农民运动.发展游击战争”,中共的干部工人骨干才开始按共产国际的要求向农村地区转移。
第十二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第Ⅰ卷本卷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今天,我国倡导“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
对于“以德治国”,我们可以从儒家传统文化中吸取的有益思想是A.民本思想B.“和为贵”和“仁”的思想C.“有教无类”的思想D.“天人感应”2.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3.“王”字在甲骨文中是一把斧头的形象,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战国时期,孟子认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他的观点A.与甲骨文“王”字的本义一致B.是“无为而治”的理论依据C.体现出儒家强调教化的政治理念D.奠定了宗法制度的思想基础4.冯友兰先生说,在一个社会从一种社会制度转向另一种社会制度的过渡时期……旧的统治思想已失去了统治的地位;新的统治思想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社会中的各个阶段或代表他们的知识分子都或多或少地有机会提出他们的要求和愿望,并在一定程度上系统化、理论化。
下列现象(或思想)符合上述观点的是A.古希腊人文主义思想B.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C.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D.宋明理学5.秦汉之际,儒家经典多佚。
汉代儒者将流落民间、口头流传的儒家经典用当时流行的隶书记录、整理下来,便是今文经,大一统、更化改制、兴礼诛贼等是其阐发的主要主张。
据此可知,汉代今文经学A.接续了孔孟的道统思想B.形成了训诂考证的治学学风C.适应了社会治理的需要D.奠定了儒家信仰的理论基础6.自秦始皇泰山封禅以来,汉武帝、汉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等帝王均到泰山举行封禅活动,“天命以为王,使理群生,告太平于天,报群神之功”(《五经通义》)。
考点12 从五四运动到国共十年对峙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1.五四运动(1)背景: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
(2)经过(3)结果⎩⎪⎨⎪⎧①释放被捕学生。
②罢免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三个卖国贼的职务。
③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4)性质: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5)影响⎩⎪⎨⎪⎧①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工人中的传播。
②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轻巧识记] 五四运动2.中国共产党诞生(1)条件⎩⎪⎨⎪⎧ ①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并日益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
②李大钊、陈独秀等人的积极准备和++++共产国际----的帮助。
(2)标志:1921年中国共产党一大的召开。
3.国共合作(1)条件⎩⎪⎨⎪⎧ ①中共认识到要战胜强大敌人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②中共三大通过与中国国民党合作的决定。
(2)实现:1924年,孙中山在广州主持召开有共产党员参加的++++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3)意义:反帝反封建的工农运动蓬勃发展,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高潮的到来。
4.北伐战争1.国民革命的指导思想是新三民主义,而不是马克思主义。
2.国民革命是由国共两党共同领导的,而不是由国民党单独领导的。
3.国民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北伐战争胜利了;但并没有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的基础,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国民革命失败了。
[比较辨析]“左”倾与右倾1.“左”倾:是激进冒险主义、机会主义,表现为急躁冒进、急于求成,如王明的“左”倾错误,“文化大革命”中的“左”倾错误等。
2.右倾:是保守主义、投降主义,主要表现为保守、妥协、退让,如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错误。
3.“左”倾和右倾都是主观主义。
因此,既要反“左”,也要反右。
二、国共十年对峙1.武装起义(1)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2)秋收起义: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湘赣边秋收起义----,10月,在井冈山创建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绝密★启用前2019年高考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1卷)历史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4分)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
这反映出()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2.(4分)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40万钱一张。
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
朝廷这种做法()A.加强了货币管理B.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C.削弱了诸侯实力D.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3.(4分)唐代之前,荆楚民间存在一种祈求丰收的“牵钩之戏”,至唐代称作“拔河”,广为流传。
唐玄宗《观拔河俗戏》诗云:“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
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预期年岁稔,先此乐时和。
”据此可知,在唐代()A.江南文化成为主流B.耕战结合观念深入人心C.阳刚与力量受到推崇D.诗歌以描写宫廷生活为主4.(4分)明中后期,大运河流经的东昌府是山东最重要的棉花产区,所产棉花多由江淮商人坐地收揽,沿运河运至江南,而后返销棉布。
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是()A.交通方式的变革B.土地制度的调整C.货币制度的改变D.地区经济的差异5.(4分)表川沙县部分名人简历表黄彬国学生,干练有才,上海招商局创办时,章程皆其手订。
朱纯祖监生,幼时孤苦伶仃,学习米业,中年创设朱丽记花米行。
姚光第南邑生员,感于地方贫瘠日甚,就其家设机器轧棉厂。
单元整合提升【纵向贯通:一、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几大经济政策项目重商主义自由主义凯恩斯主义阶段16—18世纪18世纪末至20世纪20年代20世纪30至70年代核心内容发展工商业,鼓励对外贸易,多储备金银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政府从信贷、投资、生产、销售等各方面干预经济实践措施鼓励建立手工工场,拓展海外贸易,积极抢占殖民地资本家自由经营,消除关税壁垒加强对经济的宏观管理,政府直接投资高风险工业,不同程度地推行国有化政策兴衰原因适应了封建统治者富国强兵和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需要,但不利于为私营企业的发展消除了障碍,自由资本主义盛极一时,但无法调整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规模经营和良性发展,但无法克服资本主义[知识纵横]新政1Q29-1Q33年贾木主义Ut界经济危机政策物列日涅責故革戈尔巴乔犬故革1991 年加世纪五六十年松,发达国家进人了“黄金时代”建我和完善社会保睡体亲国家大力干帝籃悔资义的战本輕调197 拜, 发达国寂出现经济"iWfc”第三产业的兴塩利“新好篩”的出现[考题例证1] (2018淮南模拟)霍布斯鲍姆把1914—佃91年这 一时期定义为“极端的年代”,他认为经历了 1914—佃45年的“大灾难”时期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兴起了一股重大的改革与重组之潮。
这股“改革与重组之潮”的共同之处是 ()A. 由经济改革转向政治改革B. 扩大政府经济管理职能 C .继续推行自由主义思想 D .以争夺世界霸权为目的解析:“改革与重组之潮”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家垄断资本 主义的发展,即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扩大了政府经济管理职能, 故B 项正确。
答案:B二、苏联(俄)经济体制的探索与调整[考题例证2] (2017洛阳二模)苏联农村从佃22年到佃47年,大饥荒大约平均每隔十一、十二年出现一次,连续发生了三次,造成非正常死亡人口无以计数。
这种现象的出现( )A.削弱了苏联政权的群众基础B.主要由于恶劣的气候条件和自然环境C .是赫鲁晓夫改革的直接原因D .与西方大国封锁苏联的政策关系较大解析:苏联农村周期性饥荒必然降低群众对苏联政权的信心,故A项正确。
2023-2024学年全国全部部编版(2019)高中历史单元测试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7小题,每题3分,共计51分)1.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与印度尼西亚恢复了外交关系,与越南实现了关系正常化,与印度改善了关系。
此外,还与新加坡、文莱、以色列、韩国及苏联解体后取得独立的各国等23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这表明当时中国()A. 形成“无敌国外交”理念B. 积极开展睦邻外交C. 努力团结第三世界国家D. 奉行不结盟的政策【答案】B【解析】“无敌国外交”理念形成于80年代,故排除A;根据材料“中国与印度尼西亚恢复了外交关系,与越南实现了关系正常化,与印度改善了关系。
此外,还与新加坡、文莱、以色列、韩国及苏联解体后取得独立的各国等23国建立了外交关系”可知,我国积极开展与周边国家发展睦邻友好关系,故B项正确;材料中不全是第三世界国家,故排除C;“奉行不结盟的政策”在材料中未体现,故排除D。
故选B。
2.周恩来说:“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
据此判断当时中国代表团出席的会议是()A. 万隆会议B. 日内瓦会议C. 联合国大会D. 上海合作组织会议【答案】A【解析】依据题干“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可知,反映的是“求同存异”方针,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方针是在万隆会议上提出的,故A项正确.BCD三项均不符合,应排除.故选A.3.1955年,万隆会议召开的决定发布后,美国宣扬说,中国要“夺取亚非世界领导权”,已对远东“构成了尖锐、迫切的威胁”。
这表明美国()A. 阻止亚非国家的团结和合作B. 进一步构建对中国的包围圈C. 极力阻止社会主义运动发展D. 与中国争夺对亚非的领导权【答案】A【解析】A.亚非会议是战后第一次没有西方大国参与的国际会议,美国对中国的攻击是为了阻止亚非国家之间的团结合作,从而控制亚非地区,维护美国在全球的利益。
单元检测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南昌模拟)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对一些远古传说进行了重新解释,如把“黄帝四面”解释为“派遣四个大臣去治理四方”,把“黄帝寿长300年”说成“影响后世300年”。
这一现象表明() A.儒家思想具有理性精神 B.儒家对鬼神敬而远之C.远古神话是儒家的根源 D.儒家宣扬君权神授解析:材料“儒家对一些远古传说进行了重新解释,如把‘黄帝四面’解释为‘派遣四个大臣去治理四方’,把‘黄帝寿长300年’说成‘影响后世300年’”体现了一种理性精神,故A项正确;B、C两项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
答案:A2.(2017·汉中模拟)荀子曰:“‘礼’之所以正国也,譬之犹衡之于轻重也,犹绳墨之于曲直也,犹规矩之于方圆也。
”胡适讲道:“‘礼’字广义颇含法律的性质。
儒家的‘礼’和后来法家的‘法’同是社会国家的一种裁制力。
”这表明()A.“法”包含在“礼”之中B.“法”和“礼”的性质完全相同C.“礼”和“法”功能异步同趋D.儒家和法家有渊源关系解析:结合材料中“儒家的‘礼’和后来法家的‘法’同是社会国家的一种裁制力”可知,“礼”和“法”功能异步同趋,故C项正确;结合题干“‘礼’字广义颇含法律的性质”可知,“法”并未包含在“礼”之中,故A项错误;“法”和“礼”的性质不可能完全相同,故B项错误;材料中并未提及儒家与法家的渊源,故D项错误。
答案:C3. (2017·黄山模拟)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有“举贤才”之语,韩非子有“因能授官”之说,墨子称“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
他们主张()A.体现了百家思想的融合B.反映了平民的政治诉求C.否定宗法世袭制度D.导致涌现了大量人才解析:材料都主张任用贤才,否定了宗法制下的世卿世禄制度,故C项正确;A、B、D三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答案:C4. (2017·洛阳质检)孟子对孔子的思想做了进一步的阐发:天命为性,性赖于心,“心弗取不出”,这就必然归结到“教使然”。
这体现出孟子主张()A.重视教化B.心由性生C.心外无物D.人性本善解析:依据材料“心弗取不出”“教使然”可知孟子重视教化,故A项正确;B项与材料“性赖于心”不符,故B项错误;C项是王阳明的心学主张,故C项错误;材料“天命为性,性赖于心”与人性善恶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A5.(2017·潍坊模拟)汉元帝在做太子时,见其父汉宣帝所用的大臣多是一些精通法律的“文法吏”,便劝谏说:“陛下治国太偏重于刑法,应该起用儒生,实行德政。
”汉宣帝勃然变色,斥责道:“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这表明当时()A.统治者强调外儒内法B.儒法对立现象严重C.儒学统治地位受冲击D.以法治国趋势出现解析:依据材料“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可得:“霸王道”指法家思想,“德教”“周政”指儒家思想,汉朝统治者强调外儒内法,故A项正确;B项在材料中无体现,排除;C、D两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答案:A6.(2017·泉州质检)南北朝时期史学家范晔将汉代士风的发展变化划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汉高祖时代,盛行“轻死重气”的任侠之风;第二个阶段是汉武帝时代,其时崇尚儒学,多“守文之徒”。
汉代士风由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转变,反映了() A.由重武轻文转向重文轻武B.儒家传统忠义观念被抛弃C.统治理念影响社会价值观D.国家由分裂到统一的趋势解析:汉高祖时期奉行“无为”的黄老之学,文礼简阔,因而盛行“轻死重气”的任侠之风,而汉武帝时代崇尚儒学,因而多“守文之徒”,说明汉高祖与汉武帝时推行不同的政治理论影响着社会价值观,故C项正确;A、D两项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说法错误,排除。
答案:C7.(2017·邯郸模拟)东汉光武帝设立“举谣言”制,将民谣纳入行政监督体系,以反映地方官吏为政善恶的歌谣来决定官吏的升黜。
这反映出东汉时期()A.社会舆论决定官吏升黜B.监察体系臻于完备C.儒家思想影响政府决策D.选官标准发生变化解析:“将民谣纳入行政监督体系”体现了统治者尊重民意,以民为本,体现了儒家思想,故C项正确;A项与史实不符,排除;B、D两项在材料中无涉及,排除。
答案:C8.(2017·日照模拟)甘肃敦煌出土的《父母恩重经》是由唐代中国本土僧人编写的佛经,该经借佛陀之口,讲述人们从父母那里得到的恩惠,倡导子女感恩、孝顺父母。
这表明()A.佛教思想冲击着中国的传统文化B.宣扬“孝道”成为佛经主要内容C.佛教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趋于合流D.佛教文化主动适应中国文化传统解析:材料中反映的是佛教传入后与中国文化的融合,不是冲击,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佛经的注重孝道,不能据此得出宣扬“孝道”成为佛经主要内容,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反映佛教文化的传入适应中国传统,不是二者的合流,故C项错误,故D项正确。
答案:D9.(2018·韶关调研)汉代以来,儒家经典散佚,儒学内部宗派林立,各承师说,互诘不休。
唐朝统治者召集当时一些著名的儒士共同撰修《五经正义》并“令天下传习。
”这一现象()A.标志着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B.为科举制形成打下了基础C.推动了三教合一的进程D.提升了社会文化水平解析:根据材料“唐朝统治者召集当时一些著名的儒士共同撰修《五经正义》……互诘不休”的社会文化弊病,而统一和规范的文化标准则有利于社会文化水平的提升,故D项正确;A、B、C三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答案:D10.(2017·珠海模拟)“理欲之辩”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宋代以后更成为哲学和伦理学所讨论的基本问题之一。
宋代的朱熹认为“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明代王阳明也要求人们“静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动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
这反映了()A.两者都重视道德在个人修养中的重要性B.两者都充分肯定人的主体性地位C.两者都认为“理欲之辩”是理学的核心思想D.理学的演变已阻碍了社会的进步解析:依据材料可得两者都主张“存理灭欲”,“天理”就是封建伦理道德,反映了两者都重视道德在个人修养中的重要性,故A 项正确;B、C、D三项在材料中无涉及,排除。
答案:A11.(2017·淄博模拟)清初的学者颜元指出:“宋元来儒者却习成妇女态,甚可羞。
无事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即为上品矣。
”由此可见颜元()A.抨击理学的空疏无用B.赞扬儒家的忠君思想C.反对理学的统治地位D.赋予了儒学新的内涵解析:根据材料“成妇女态,甚可羞”,可以看出对宋元儒者的讽刺,“无事袖手谈心性”可以得出空疏无用,故A项正确;B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C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D项说法错误,排除。
答案:A12.(2017·湖北联考)顾炎武在《亭林余集·三朝纪事网文序》中指出:“士当求实学,凡天文地理兵农水火及一代典章之故,不可不熟究。
”这反映的精神实质是()A.民贵君轻B.天人感应C.格物致知D.经世致用解析:“当求实学,凡天文地理兵农水火及一代典章之故,不可不熟究”体现了对生活实际问题探究的重要性,属于经世致用的思想,故D项正确;A、B两项与材料信无关,排除;C项说法错误,排除。
答案:D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其中,第13题25分,14题12分,共37分)13. (25分)(2017·浏宁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伴随着汉字、汉文化在朝鲜半岛的传播,儒学在朝鲜三国时期即得到国家承认,得以广泛流传。
儒学在朝鲜半岛的三国时代已经得到官方的正式承认推行,当时在高句丽、百济、新罗三国之中,高句丽因接壤中国,汉文化的传入相对较早。
据朝鲜史书《三国史记高句丽本纪》载,小兽林王二年(372年),高句丽正式设立“太学”,作为国家的最高学府。
“太学”中也设有博士,以贵族子弟为教育对象,为国家培养官吏。
这显然是模仿了中国官方的教育制度。
至于教育内容,根据《北史》、《旧唐书》记载中国典籍在高句丽流传的情况,由“五经”“三史”、《三国志》、《晋春秋》等,可以探知其“太学”以儒家经典作基本教材,所授内容则是中国的经学、史学和文学,而中国的史学和文学亦皆贯彻着儒学的精神。
由此可知,当时官方推行的是儒学的教育。
太学之外,民间普遍设立“扃堂”,(扃jiōnɡ本义:从外面关门的门闩)教授平民子弟,《旧唐书高丽传》载“俗爱读书,至于衙门厮养之家,各于街衢造大屋,谓之扃堂。
子弟未婚之前,昼夜于此读书习射。
其书有‘五经’及《史记》、《汉书》、范哗《后汉书》、《三国志》、孙盛《晋春秋》、《玉篇》、《字统》、《字林》,又有《文选》,尤爱重之”。
朝鲜李朝后期(17—19世纪),由于长达七年的反对日本入侵的壬辰卫国战争,加之北方女真族的两次入侵,生产力受到严重破坏,造成内外矛盾交困,封建社会急剧衰退。
朱子学日益流于空谈性理,严重脱离社会现实,无补世用。
于是,以柳馨远、李瀷、丁若镛、洪大容、朴趾源、朴齐家、崔汉琦等为代表的一批思想家,立足于社会现实,提出了一系列改革主张。
他们深受从中国传入的启蒙思想及实证的考据学的影响,并借助于欧洲科技典籍,积极寻求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方案,特别强调儒学中“经世致用”及利用厚生的思想,力倡远虚文近实用,学以致用,以变革社会,救国救民。
于是形成了朝鲜儒学中打破朱子学传统的重要学术思潮——实学思想。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儒学在朝鲜半岛传播的特点。
(12分)(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朝鲜对儒家文化的态度。
(13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儒学在朝鲜三国时期即得到国家承认”和“高句丽因接壤中国,汉文化的传入相对较早”“高句丽正式设立‘太学’,作为国家的最高学府”和“民间普遍设立‘扃堂’”“‘太学’以儒家经典作基本教材”和“所授内容则是中国的经学、史学和文学”“朝鲜李朝后期……他们深受……考据学的影响”和“经世致用”归纳即可;第(2)问,根据材料内容进行态度分析,应结合时间段来看待朝鲜对待儒家文化态度。
答案:(1)特点:从汉朝开始传入,高句丽传入最早,国家建立儒学教育体系(国家太学,民间扃学),教授中国儒家经典和历史,中国传统儒学在朝鲜教授近两千年。
(2)评价:对先进的中国文化完整接受,中国儒家文化为朝鲜社会、文化奠基并推动社会发展,对朝鲜历史产生了积极影响,朝鲜成为汉文化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化圈的重要代表,随着时代的发展,并结合朝鲜国情,朝鲜能积极主动改造儒家文化,创造起自己特色的“实学思想”,体现了朝鲜文化的与时俱进。
14.(12分)(2017·山西名校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