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真相:项羽没有自刎在乌江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5
《项羽》阅读答案及文言文翻译项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名籍,字羽,秦下相(今江苏宿迁西南)人,故都彭城(今江苏徐州),他是中国军事思想“勇战派”代表人物,与“谋战派”孙武等人齐名。
下面是店铺为你带来的《项羽》阅读答案及文言文翻译,欢迎阅读。
项羽项籍字羽,下相人也。
家世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
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去。
梁怒之。
籍曰:“书足记姓名而已。
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耳。
”于是梁奇其意,乃教以兵法。
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
梁尝有栎阳逮,请蕲狱椽曹咎书抵栎阳狱史司马欣,以故事皆已。
梁尝杀人,与籍避仇吴中。
吴中贤士大夫皆出梁下。
每有大徭役及丧,梁常主办,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子弟,以知其能。
秦始皇帝东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观。
籍曰:“彼可取而代也。
”梁掩其口,曰:“无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
籍长八尺二寸,力扛鼎(11),才气过人。
吴中子弟皆惮籍。
(节选自《汉书》)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①封于项②乃教以兵法2.翻译下面的句子。
书足记姓名而已。
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耳。
3.从选文中可以看出项羽是哪些与众不同之处。
4.李清照《夏日绝句》与杜牧《题乌江亭》对项羽“乌江自刎”的看法大相径庭,你认同哪种?说明理由。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夏日绝句》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题乌江亭》【参考答案】1、在②于是2、读书能够写自己名字就可以了,学剑只能对抗一人,不值得学,要学就学能与万人抗衡的本领。
3、项羽身高体壮,有胆有才,抱负远大。
4、杜牧认为大丈夫应能屈能伸,忍辱负重,以求东山再起,成就霸业。
项羽做法不可苟同。
【参考译文】项籍字羽,是下相人。
项氏世世代代做楚国的大将,被封在项地,所以姓项。
项籍小的时候曾学习写字识字,没有学成就不学了;又学习剑术,也没有学成。
项梁对他很生气。
项籍却说:“写字,能够用来记姓名就行了;剑术,也只能敌一个人,不值得学。
高中论述类阅读 2019.1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项羽究竟死于何地《史记》问世至今已有两千年,随着这部巨著的流传,项羽自杀于乌江似是无疑的了。
其实,这是历史上的讹误。
项羽真正的殉难地不是乌江而是东城,即今安徽定远东南(距乌江约三百里)。
《史记·项羽本纪》论赞中就曾点明,项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
只不过一般人不去注意这点罢了。
《汉书·灌婴传》也记载:“项籍败垓下去也,婴以御史大夫将车骑别追项籍至东城,破之。
所将卒五人共斩项籍,皆赐爵列侯。
”那么,司马迁何以在《史记》中有“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一段生动的描述呢?这段描述仅为民间传闻,理由有三:一、项王垓下被围时已兵疲食尽,“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又“汉军围之数重”。
当时,项羽已“自度不得脱”,又何以能忽而来到三百里之外的乌江呢?再说,项羽垓下之败,其势是急转直下的,纵乌江亭长有救籍之心,又何以会料事如神,预先舣船以待?二、《史记·项羽本纪》通篇叙事严谨而缜密,尤其是对战事的描述,双方渡江涉河、斩关夺隘时的地理形势,都能于回旋曲折之中,给人以条理分明、江山如望之感。
东城之后却为何三百里沙场竟无所交代,情节亦淡然松弛了呢?司马迁只说“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巧借一“欲”字将流传在乌江的一段民间佳话与东城真实的血战情节缝缀弥合了。
这就是江淮一带的专家、学者多年来频频质疑并作出种种臆度误解的根源所在。
三、项羽崛起于吴中,“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在南征北战中,吴中子弟以及江东父老与项羽是建立了感情的。
因而,在他死后即传说起“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的佳话。
司马迁曾游历过此地,自然有充分的机会采撷到这些民间传闻,以完善这个英雄形象,也实在是十分自然的。
其实,项羽“身死东城”,从来有史迹为证。
高达数丈的虞姬墓至今犹在,《定远县志》载:“虞姬墓即嗟虞墩,县南六十里近东城。
”关于阴陵、东城两地,《定远县志》记载得则更为明确:“阴陵城,县西北六十里,镆邪山南,周围二里。
项羽究竟死于何地阅读答案项羽究竟死于何地阅读答案项羽究竟死于何地《太史公书》问世至今已两千年,随着这部巨著的流传,项羽自杀于乌江似是无疑的了。
其实,这是历史上的讹误。
项羽真正的殉难地不是乌江而是东城,即今安徽定远东南(距乌江约三百里)。
《史记·项羽本纪》论赞中就曾点明,项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
只不过一般人不去注意这点罢了。
《汉书·灌婴传》也记载:“项籍败垓下去,婴将车骑追项籍至东城,破之,所将卒五人共斩项籍。
”那么,司马迁何以在《史记》中有“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一段生动的描述呢?这段描述仅为民间传闻,理由有三。
一、项王垓下被围时已兵疲食尽,“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又“汉军围之数重”。
当时,项羽已“自度不得脱”,又何以能忽而来到三百里之外的乌江呢?再说,项羽垓下之败。
其势是急转直下的,纵乌江亭长有救籍之心,又何以会料事如神,预先舣船以待?二、《史记·项羽本记》通篇叙事谨严而缜密,尤其是对战事的描述,双方渡江涉河、斩关夺隘时的地理形势,都能于回旋曲折之中,给人以条理分明、江山如望之感。
东城之后却为何三百里沙场竟无所交待,情节亦淡然松驰了呢?司马迁只说“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巧借一“欲”字将流传在乌江的一段民间佳话与东城真实的血战情节缝缀弥合了。
这就是江滩一带的专家、学者多年来频频质疑并作出种种臆度误解的根源所在。
三、项羽崛起于吴中,“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在南征北战中,吴中子弟以及江东父老与项羽是建立了感情的。
因而,在他死后即传说起“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的'佳话。
司马迁曾游历过此地,自然有充分的机会采撷到这些民间传闻,以完善这个英雄形象,也实在是十分自然的。
其实,项羽“身死东城”,从来有史迹为证。
高达数丈的虞姬墓至今犹在,《定远县志》载:“虞姬墓即嗟虞墩,县南六十里近东城。
”阴陵、东城两地,《定远县志》记载则更为明确:“阴陵城,县西北六十里,镆邪山南,周围二里。
项羽自刎乌江项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字羽,项氏,又名项籍,是中国战国时期的霸主、楚国名将。
他早年跟随项梁参与了霸上之战,领导楚军一举击破秦军,成功解救了楚国。
然而,他最终败给了刘邦,一起成为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奋起反抗秦朝的英雄人物。
然而,在争权夺利、内外夹击的情况下,项羽最终选择了自刎,结束了他的人生。
乌江是项羽自刎的地方,位于今天的四川省乌江县。
这一事件发生在公元前202年,当时项羽正面临着汉军的围剿,四面楚歌,军心涣散。
在这种困境中,项羽决定结束自己的生命,来解脱自己的痛苦和羞耻。
项羽自刎乌江是一个充满悲剧色彩的故事。
在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项羽的困惑、绝望和最终的决绝。
他是一个雄心勃勃的人,渴望成为霸主,但最终却被自己的野心所困扰。
加上外部的敌人和内部的背叛,他陷入了无法自拔的境地。
对于项羽来说,自刎是他最后的选择,也是他最后的尊严。
在他眼中,活着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他宁愿选择死亡,保留一些尊严。
他的失败让他感到失落和羞耻,他不愿意被俘虏,被敌人充作笑柄。
他宁可用自己的生命来证明自己的勇气和决心。
项羽自刎乌江不仅仅是一个人的悲剧,也反映了当时战国时期的矛盾和虚伪。
在这个时代,权力、利益和背叛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现实。
项羽的失败并不是他个人的失败,而是整个社会的失败。
他的死亡也象征着当时中国社会的一种压抑和无奈。
然而,项羽的自刎也可以解读为一种英雄主义的表达。
他的忠诚和勇气令人钦佩,他宁愿选择死亡,也不愿意妥协和屈服。
他的死亡成为他事业的完美结尾,也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段佳话。
项羽的自刎乌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不仅仅是一个人的悲剧,更是一段壮丽的英雄史诗。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古代的政治风云和人性的脆弱。
这个故事也提醒我们,权力和利益并不是唯一的追求,忠诚和正义同样重要。
最后,项羽自刎乌江也让我们思考生死的意义。
当人们面临困境和绝望的时候,是否应该选择自杀来结束痛苦?项羽的选择是出于个人的信念和尊严,这是他的自由选择。
杜牧《题乌江亭》赏析杜牧《题乌江亭》赏析杜牧《题乌江亭》赏析1题乌江亭杜牧唐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注释】:①乌江亭:在今安徽和县东北的乌江浦。
《史记·项羽本纪》载:项羽兵败,乌江亭长备好船劝他渡江回江东再图发展,他觉得无颜见江东父老,乃自刎于江边。
②不期:难以预料。
③包羞忍耻:意谓大丈夫能屈能伸,应有忍受屈耻的胸襟气度。
④江东:指江南苏州一代。
【译文】:胜败乃兵家常事,是难以预料的,能忍受失败和耻辱才是真正的男儿。
江东的子弟中藏龙卧虎人才济济,如果项羽当年重返江东,说不定还能卷土重来。
【赏析】:首句言胜败乃兵家常事。
次句批评项羽胸襟不够宽广,缺乏大将气度。
三四句设想项羽假如回江东重整旗鼓,说不定就可以卷土重来。
这句有对项羽负气自刎的惋惜,但主要的意思却是批评他不善于把握机遇,不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不善于得人、用人。
项羽遭到挫折便灰心丧气,含羞自刎,怎么算得上真的“男儿”呢?“男儿”二字,令人联想到自诩为力超过山河,气可盖世的西楚霸王,直到临死,还未找到自己失败的原因,只是归咎于“时不利”而羞愤自杀,有愧于他的“英雄”称号。
其实这恰好反映了他的刚愎自用,听不进亭长忠言。
他错过了韩信,气死了范增,确是愚蠢得可笑。
可惜的是项羽却不肯放下架子而自刎了。
杜牧《题乌江亭》赏析2【原文】《题乌江亭》年代:唐作者:杜牧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注释】1)乌江亭:在今安徽和县东北的乌江浦。
《史记·项羽本纪》载:项羽兵败,乌江亭长备好船劝他渡江回江东再图发展,他觉得无颜见江东父老,乃自刎于江边。
杜牧过乌江亭时,写了这首咏史。
2)不期:难以预料。
3)包羞忍耻:意谓大丈夫能屈能伸,应有忍受屈耻的胸襟气度。
4)江东:指江南苏州一带,是项羽起兵的地方。
【译文】胜败乃兵家常事,是难以预料的,能忍受失败和耻辱才是真正的男儿。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西楚霸王项羽生平简介项羽是在乌江自刎的吗
导语:项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名籍,字羽,楚国下相(今江苏宿迁)人,楚国名将项燕之孙,他是中国军事思想“兵形势”代表人物(兵家四势
项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名籍,字羽,楚国下相(今江苏宿迁)人,楚国名将项燕之孙,他是中国军事思想“兵形势”代表人物(兵家四势:兵形势、兵权谋、兵阴阳、兵技巧),以勇武闻名的军事家,李晚芳对其有“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的评价。
项羽早年跟随叔父项梁在吴中(今江苏苏州)起义反秦,项梁阵亡后他率军渡河救赵王歇,于巨鹿之战击破章邯、王离领导的秦军主力。
秦亡后称西楚霸王,定都彭城(今江苏徐州),实行分封制,封灭秦功臣及六国贵族为王。
而后汉王刘邦从汉中出兵进攻项羽,项羽与其展开了历时四年的楚汉战争,期间虽然屡屡大破刘邦,但项羽始终无法有固定的后方补给,粮草殆尽,又猜疑亚父范增,最后反被刘邦所灭。
公元前202年,项羽兵败垓下(今安徽灵璧县南),突围至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边自刎而死。
项羽乌江自刎
项羽自忖不能脱身,就部下说:“我从起兵到现在已经八年,经七十余战,抵挡我的人都被我攻破,我打击的人都表示臣服,未尝败北,遂称霸天下,现在困于此,不是我不会打仗,而是天要亡我!今日是要决死战了,我要为诸君痛快地一战,必定要胜利三次,为诸君击溃包围、斩将、砍旗,让诸君知道,是天要亡我,非我不会打仗。
”
于是他分骑兵为四队,此时,汉军围困数重,项羽对他的骑兵们说:“我为你们杀掉对方一将!”于是他命令骑兵们分四面向山下冲,约在山东面会合。
项羽大呼驰下,斩杀一汉将。
赤泉侯杨喜追项羽,项羽大
生活常识分享。
【课外阅读】项羽葬身之地不在乌江?公元前202年,西楚霸王项羽被汉军围困于垓下,四面楚歌。
项羽力战脱身,却深感无颜再见江东父老,在乌江岸边自刎而亡。
于是,后世便有了一出霸王别姬的凄美故事和一首“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千古名诗。
但在今年8月最新一期的《中华文史论丛》上,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院长冯其庸撰文指出:项羽并非自刎乌江,而是死在距离乌江120公里的东城。
这篇名为《项羽不死乌江考》的文章给乌江岸边的千古悲歌打上了问号。
葬身地距乌江120公里上世纪80年代,冯其庸前往安徽考察。
他最初的想法是写一部“《史记》地理考”,对《史记》中涉及到的地点进行重新考证。
从那时起,他就对项羽自刎乌江岸的说法产生了怀疑。
此后20余年里,冯其庸沿着项羽兵败溃退的路线进行了实地调查,积累了大量材料。
直到去年,冯老才将所有的史料和证据进行了梳理,完成了《项羽不死乌江考》的论文。
据冯老认定,《史记》有关项羽之死的全部文字,除《项羽本纪》中有“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两处涉及乌江,当另作分析外,其余无一处写到项羽乌江自刎。
反倒是明确提到:项羽“身死东城”,“使骑将灌婴追杀项羽东城”,“破籍东城”,“追籍至东城”等等。
东城又在哪里呢?东城在今天的安徽省定远县,距离乌江有120公里。
根据史料,项羽从垓下突围出来后还有八百余人,但到了东城激战后,项羽身边还剩下28人。
此时,汉军有数千人将其团团围困,项羽已是步行,手拿短兵器迎敌。
从常理推断,又怎么可能从东城突围,再走120公里到乌江岸边呢?一座有名无实的“九头山”那么,项羽究竟有没有从东城突围呢?据《汉书》记载,项羽东城突围不是在东城县城,而是在当时东城县境内一座山上。
“这座山”在初唐李泰《括地志》上被再次提及:“九头山在滁州全椒县西北九十六里。
"江表传"云项羽败至乌江,汉兵至此,一日九战,因名。
”按照这个记载,项羽的确曾率领28人突破了汉军的重重包围。
项羽本纪原文翻译及解析项羽本纪原文翻译及解析项羽本纪是一篇经典的史记文章,描述了项羽的一生,又赞美也有批评,下面是项羽本纪原文翻译及解析,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作品介绍】本文是司马迁为《史记》卷七《项羽本纪》写的赞语,附在该纪之末,在褒贬兼具的字里行间对项羽充满了惋惜之情。
项羽是秦末农民大起义中涌现出来的一位悲剧式的英雄。
他勇猛善战,叱咤风云,显赫一时,在击败秦军,推翻秦王朝的过程中建立了巨大的功绩;但在推翻秦朝统治以后,他目光短浅,策略错误,加之烧杀破坏,终于丧失民心,军败身亡。
本文在褒贬兼具的字里行间对项羽充满了惋惜之情。
【原文】项羽本纪赞①出处:《史记》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
”②又闻项羽亦重瞳子。
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③?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④。
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⑤。
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⑥。
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⑦。
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⑧!【注释】①项羽:名籍,字羽,下相(今江苏省宿迁县西)人。
秦二世时,陈涉首先发难,项羽跟从叔父项梁起义兵,大破秦军,率领五国诸侯入关灭秦,分封王侯,自称“西楚霸王”。
后为刘邦所败,困于垓下,在乌江自杀。
本纪:《史记》的一种体例。
按照年代先后,叙述历代帝王政迹。
项羽虽没有完成帝业,但在秦亡以后汉兴以前的过渡阶段中,项羽实际上支配当时的政局,也代表当时的政权。
正如本文所说,“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赞:文章最后的论赞部分。
这里是作者在叙事之后,以作者的口气写的议论、总结及补充的文字。
本文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②太史公:司马迁自称。
周生:汉时的儒生,姓周,事迹不详。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楚霸王项羽兵败自刎的乌江是在现在的哪里
导语:项羽兵败垓下之后,逃到了乌江,当时河里是有船夫愿意带他渡江的,但是项羽觉得自己无颜见江东父老,随后便自刎了。
而如今确实是有一个乌江
项羽兵败垓下之后,逃到了乌江,当时河里是有船夫愿意带他渡江的,但是项羽觉得自己无颜见江东父老,随后便自刎了。
而如今确实是有一个乌江,但根据历史记载,却不是项羽自刎的乌江,那么项羽自刎的乌江在哪里呢?
关于项羽自刎的乌江在哪里这个问题根据史料的记载推测来看,项羽自杀的乌江其实是长江西岸的乌江镇。
乌江在安徽和苏州交界的地方,和南京相邻,有着“金陵门户”之称,自隋唐以来,习惯上把此段以下的长江南岸地区称为“江东”,同时在很多纪念项羽的诗词中也有提到这这一称呼。
著名的南宋词人李清照就有诗作,“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项羽自己也说自己是无颜见江东父老,这里的“江东”也就是三国时期,孙吴的政权所在地江东。
在中国的地域版图中,长江在安徽芜湖到江苏南京的这一段成南北走向的地段,就是所谓的江东,也就是项羽自杀的乌江。
当然也是因为历史上有名的大英雄,西楚霸王在此自刎,所以从古至今,乌江都是有名的旅游胜地,历史上的名人墨客都曾在此吊唁项羽,写下了很多流传至今的名篇。
直到现在,因为项羽的原因,乌江依旧吸引着很多的人前去参观凭吊。
所以说关于项羽自刎的乌江在哪里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在江东乌江镇这一段,并不是人们所认为的现在的乌江。
传说项羽重瞳的事情是真的吗
重瞳,也就是眼睛里面有两个瞳孔,历史上同样有重瞳记载的除了生活常识分享。
据《史记·项羽本纪》中记载,楚汉战争中刘邦打败项羽后,项羽带领八百人马突出重围,来
到乌江江畔,这时乌江亭长劝项羽赶快渡江,以图东山再起、报仇雪恨,可是项羽却笑着说:“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随即项羽就拔剑自刎了。
所以说项羽不过乌江是
因为觉得自己战败无颜见江东的父老的说法。
但是现在有一种新的说法,就是当时项羽不是不想过江,而是没有机会过江,我国学者冯其
庸在《项羽不死于乌江考》中,通过对《史记》、《汉书》、《楚汉春秋》中关于项羽死时
的描述的研究中发现,除了《史记》中记载的项羽乌江自刎的描述和《项羽本纪》中“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船待”这两处记载项羽是在乌江自杀,其它的则表达的是项羽“身
死东城”,“使骑将灌婴追杀项羽东城”等。
同时冯其庸还通过《括地志》和《江表传》等篇章发表了关于当时地理位置的考察,经过实
地考证,项羽的确是死于东城,而东城距离乌江有120千米。
这个观点提出来也得到了很多
人的支持,计正山先生依据《史记》、《汉书》中的“灌婴传”,也认为项羽并非在乌江“自刎而死”,而是在定远东城就被“搏杀而死”。
【课外阅读】真相:项羽没有自刎在乌江“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的这四句诗句表现了英雄末路那种血色残阳,在历史的上空回荡了二千多年,项羽这个令人扼腕的悲剧英雄形象牢牢印在后人心中。
没有人怀疑项羽是大丈夫大英雄,他自刎乌江那一下,豪气冲天,自古以来没有几个人能够做得来。
那么,项羽真的是力拔山兮,爱兵如子,能与兵士同生共死的大英雄大丈夫吗?事情的真相还原出来恐怕让你目瞪口呆大跌眼镜。
楚军还有多少人?我们先看看太史公司马迁是怎样描写那段历史的。
《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
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
於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柰何,虞兮虞兮柰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
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
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上面这两段话是司马迁的原句,这两段话说明了什么呢?“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这句话告诉我们,项羽军队在垓下大营,虽然说“兵少”,粮食也吃完了,但这个“兵少”是相对汉军的“兵围之数重”而言的。
据《史记·高祖本纪》中说垓下之战时“项羽之卒可十万”,这就是说项羽有十万人的军队。
汉军五路大军、合计有五六十万之众,形成从西、北、西南、东北四面合围楚军之势,项羽被迫率十万楚军向垓下后撤。
虽然经过此前与刘邦汉军激战会有所损失,但至少还有数万的楚军,这一点是肯定的。
否则,汉军可掩军冲杀直接就将项羽的全部人马如秋风扫落叶般荡平就是了,也不必费心机玩什么“四面楚歌”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这下面说项羽率骑兵800壮士夜间突围,天亮后汉军才发现,派灌婴率领5000骑兵去追击。
项羽是输不起的统帅吗?项羽一生纵横疆场所向披靡攻无不克,司马迁描写项羽时的表情大多是“怒”、“大怒”、“瞋目而叱之”。
给人的感觉他就是一个脾气暴躁的冷血魔王。
在垓下之战前,“诈阬秦子弟新安二十万”、“烧秦宫室”、“强杀秦降王子婴”这一系列血淋淋的“战果”,使项羽的内心相当的自负。
他亲自统帅的部队还从未遭遇大的失败,也就是说他没有过经受挫败“培训”。
在垓下他平生第一次兵败被围,这让楚霸王很没面子,再加上四面楚歌和与虞姬离别的刺激,一向刚愎自负感情用事的项羽终于丧失了勇气,他胆怯了,“直夜溃围南出”。
他身边却只带了“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
那么,“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的其他在垓下大营的数万楚军大军怎么处理的?其中还有项羽从江东带出的八千才俊。
《史记·高祖本纪》中说垓下战役中,汉军对楚军“斩首八万”。
而楚军总共才有10万人,可以说经过此役基本上全军覆没。
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楚军的英勇顽强,他们留在原地与汉军死战,这个结果是在主帅弃军而逃之后发生的。
他们被他们的大英雄项羽抛弃了。
这只能说,当了逃兵的项羽只能赢得起,却是输不起。
为何不肯过江东?南宋女词人李清照《夏日绝句》,“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这首歌颂项羽宁死不肯过江东英雄气概的绝句,使她和项羽一起万古流芳。
突围的项羽是想回到他的江东去的。
他已经到了江边,还有亭长驾船渡他,他有机会“过江东”的。
可是人们不禁要问,项羽怎么突然间又改主意了呢?逃到乌江岸边的项羽痛定思痛仰天长叹:“我带领八千江东子弟出来征战,现在无一人生还。
纵是江东父老同情我,还将我看做霸王,我又有何颜面见江东父老呢?”项羽就是这样想的。
这也是大多数人认为项羽不肯过江的原因。
事实上真的如此吗?《史记·东越列传》记载:“闽越王无诸及越东海王摇者,其先皆越王句践之后也,姓驺氏。
秦已并天下,皆废为君长,以其地为闽中郡。
及诸侯畔秦,无诸、摇率越归鄱阳令吴芮,所谓鄱君者也,从诸侯灭秦。
当是之时,项籍主命,弗王,以故不附楚。
汉击项籍,无诸、摇率越人佐汉。
汉五年,复立无诸为闽越王,王闽中故地,都东冶。
孝惠三年,举高帝时越功,曰闽君摇功多,其民便附,乃立摇为东海王,都东瓯,世俗号为东瓯王。
”这段话是说,诸侯反对暴秦刚一开始,越王句践之后闽越王无诸及越东海王摇已经占有江南大部,因为项羽没有册封他们为王,固“不附楚”。
刘邦攻打项羽的时候,江南广大地区已经不是当年项羽起兵时的局面,东越人是站在刘邦一方的。
汉五年时,刘邦封无诸为闽越王。
江东大片土地已经成为刘氏天下,江东早已不再是他起兵时的江东了,项羽的后路已被切断。
光杆司令的项羽逃回江东,要想在江东卷土重来简直就是痴人说梦,几无可能。
这些客观情况项羽自然是知道的。
朱东润《史记考索·读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书后》说:“其间堂邑侯陈婴已定豫章、浙江都浙自立为王,羽虽渡江,天下事已无可为者,此则时势所趋,不特愧见江东父老已也。
”“羽虽渡江,天下事已无可为者”。
这里在说,项羽即使渡过江去,天下已经没有他项羽什么事了。
渡江是死,不渡江也是死,还不如死得慷慨一些“丈夫”一些。
项羽最终做出了放弃过江的决定。
于是说出了无颜面见江东父老等话语。
倘若有办法,堂堂大丈夫顶天立地的项羽怎会出此下策。
既然是逃也是死,战也是死,何不带领军队死战,玉石俱损当是多么壮烈。
干脆一点,与士兵生死在一起,至少不给后世留下话把。
项羽是自刎了,但他是走投无路之际不得已而为之,结果却落了个孤家寡人自刎乌江,连尸首也遭到了四分五裂的下场,囫囵不得。
他置数万人马于不顾,抛弃了大部队,为他出逃当了炮灰。
项羽当了临阵脱逃的懦夫,若说他仗义义气,“岂不谬哉!”项羽是大英雄?还是嗜血屠夫?“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
”《史记·项羽本纪》记载的这几句话绝对够劲。
项羽一生参战七十多次战役,每战都身先士卒冲锋在前,他是遇神杀神,遇佛杀佛。
从没打过败仗,轻轻松松地就称霸天下了。
这样看来,项羽绝对是大英雄了,不含水分的大英雄。
真的是这样的吗?我们再看看项羽都干了啥。
《太史公自序》明确地指出:“子羽暴虐,汉行功德。
”这就是说项羽残暴狂虐。
《项羽本纪》里记录他的每一件大事差不多都是杀人放火的。
项羽一露面就开始杀人。
项梁、项羽因为杀人躲在吴中避难。
秦二世元年陈胜起事,会稽郡守殷通找项梁商量,可项梁、项羽把殷通杀了,项羽又乘兴杀了百八十人。
于是项梁当了会稽郡守,项羽为裨将。
楚怀王自定陶之败后迁至彭城,任命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副手。
他却是理直气壮的将宋义杀了,篡取了上将军的位子。
前206年,项羽进入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
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后,马上就把当初起事时拥立起来的“义帝”楚怀王杀了。
在项羽的一系列“战绩”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两个词“阬之”、“屠之”,而且无论军民,一律“阬”“屠”。
最著名的“阬之”是前207年,鉅鹿之战中大败秦军,在秦将章邯率众投降归楚之后,项羽担心降兵可能生变,一夜之间“击阬”降卒二十余万人。
他就是如此滥杀无辜、草菅人命的。
彭城一战,他指挥楚军先杀了十万汉军,汉军向南逃入山地,他们追击到灵璧东面的睢水边上,又杀了差不多十万汉军,以至于尸体堵塞了河道,“睢水为之不流”。
楚军攻下荥阳,他把假冒刘邦助他突围的纪信给烧了。
俘虏了御史大夫周苛,项羽对周苛劝降,周苛对项羽嘲笑一番,项羽又把周苛扔到大锅里给活煮了。
项羽为迫使王陵投降,抓到他的老母来招降他。
没想到王陵老母却以自己的死来激励儿子跟他作对,项羽盛怒之下,下令把王陵老母的尸体扔进沸腾的油锅中。
有人骂了他“沐猴而冠”,他竟把那人扔到大锅里给活煮了。
这已经足够多了,这种充斥血腥的英雄事迹还是不要再罗列下去了。
《淮阴侯列传》记韩信:“项王喑恶叱咤,千人皆废,然不能任属贤将,此特匹夫之勇耳。
……项王所过无不残灭者,天下多怨,百姓不亲附,特劫于威强耳。
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
”这里是说项羽所到之处无不是烧杀抢掠,百姓怨声载道不敢依附。
项羽虽然是霸王,但民心尽失。
《贞观政要·诚信》记载唐太宗与侍臣讲“去食存信”问题时曾说:“昔项羽既入咸阳,已制天下,向能力行仁信,谁夺耶?”这是讲“项羽引兵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收其货宝、妇女而东,秦民大失望”的历史事件,批评项羽就如强盗一般,不仁不信。
《高祖本纪》中记有王陵的话:“(羽)嫉贤妒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
”范增及诸老将都说:“项羽为人傈悍滑贼,诸所过无不残灭。
” 项羽是大英雄?还是嗜血的屠夫?不言而喻。
项羽真的“自刎乌江”吗?计正山,一个普通的教师,他最早提出:霸王项羽并非自刎乌江,而是死于东城(即今定远县境内,距离乌江还有240多里路程)。
石破天惊,颠覆了千余年来人们对项羽之死的传说。
国学大师冯其庸先生在其文《项羽不死乌江考》中也明确提出赞同这一观点。
“项羽身死东城”,这个观点不是空穴来风,载于史书之中。
《史记》中写项羽“身死东城”的肯定性文字至少有两处。
《史记·项羽本纪·赞》就曾点明“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
《史记·高祖本纪》中记载直截了当:“汉五年……骑将灌婴追杀项羽东城,斩首八万,遂略定楚地。
”《汉书·灌婴传》也有记载:“项籍败垓下去也,婴以御史大夫将车骑别追项籍至东城,破之。
所将卒五人共斩项籍,皆赐爵列侯。
”《定远县志》记载:“东城,县东南五十里。
项羽至阴陵迷失道,汉追及之,羽复引而至东城即此。
” 项羽“乌江自刎”的说法在《史记》、《汉书》均没有提到,到了唐代也未有文字可考。
那么,为何“乌江自刎”的说法流传了千年?计正山认为,项羽乌江自刎只是乌江岸边的一个传闻,司马迁之所以采用,是出于满足民众的愿望,同时也饱含了他的情感。
冯其庸也考证了项羽乌江自刎说的渊源。
他说,他看到的最早记载项羽乌江自刎的文字资料,是元代中期剧作家金仁杰的杂剧《萧何月夜追韩信》。
他在若干年前去乌江调查时,走访问了当地人。
当地人提供的“证据”是元杂剧中艄公说的“渡马不渡人,渡人不渡马”。
这样的“传说”拿来作证据,明显站不住脚,谁都会认为太牵强了。
项羽乌江自刎先是民间传说,后来形成了杂剧,这样就广泛传播开来了。
但它毕竟不是史实,不能提供令人信服的依据。
项羽为什么失败?项羽虽武艺出众,勇猛过人,但他自身性格刚愎自用有着明显的缺陷。
在用人上有失无得,苛礼唯亲;多疑嫉才。
既不能尽己人才,更不能尽人之才,受打击后又一蹶不振的“情绪型”,这是他遭到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项羽在战场上是一个无往不利的猛将。
但他血气方刚有勇无谋,是没落贵族阶层中盲目自傲的典型代表,又喜欢沽名钓誉,逞的只是匹夫之勇。
项羽视生命如草芥,视杀人如儿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