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自动化网络精选
- 格式:doc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2
工业自动化中的网络通信协议工业自动化是指利用各种技术手段对工厂或生产线上的各种生产过程进行自动控制和管理的技术体系。
在现代工业生产中,网络通信协议在实现工业自动化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工业自动化中使用的网络通信协议。
一、Modbus协议Modbus是一种经典的串行通信协议,被广泛应用于工业自动化领域。
它采用主从结构,通过串口传输数据,将上位机(主站)与下位机(从站)进行连接。
Modbus协议简单易用,适用于控制器之间的通信,如PLC、仪器设备等,具有广泛的兼容性和可扩展性。
二、Profibus协议Profibus是一种常用的工业现场总线通信协议,用于实现自动化系统中各种设备的通信。
它支持多种传输介质,包括RS485、光纤等,适用于不同的工业环境。
Profibus协议具有高速传输、实时性能好等特点,广泛应用于工厂自动化和过程自动化领域。
三、Ethernet/IP协议Ethernet/IP是一种工业以太网通信协议,基于标准的以太网技术,使得工业设备可以通过以太网进行连接和通信。
它支持TCP/IP协议,能够实现工业设备与企业内部网络的集成,为工业自动化提供了更高的灵活性和通用性。
四、CAN协议CAN(Controller Area Network)是一种广泛应用于汽车电子和工业自动化领域的通信协议。
CAN协议采用差分信号传输,具有抗干扰性强、可靠性高等特点。
它适用于多节点分布式控制系统,可以实现设备之间的快速、可靠的通信。
五、Profinet协议Profinet是一种以太网通信协议,是Profibus的以太网扩展。
Profinet协议利用以太网实现工业自动化设备的通信和集成,支持实时通信和无线通信,适用于复杂的工业自动化系统。
六、DeviceNet协议DeviceNet是一种CIP(Common Industrial Protocol)上的一种现场总线通信协议,常用于工业自动化设备的通信。
工业自动化生产线的网络化控制系统自动化控制技术是近年来飞速发展的技术领域之一,其在各个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工业生产是自动化控制技术的重要应用领域之一。
而现今的工业生产往往需要将多个自动化单元形成一个完整的自动化生产线,以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生产成本。
而工业自动化生产线的网络化控制系统已经成为了当前工业生产的主流趋势。
一、工业自动化生产线的特点自动化生产线是将多个自动化单元进行有机组合加以整体控制的高度自动化的生产方式。
它的优点在于实现了人机交互,物流自动化,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人工成本,同时可以有效避免生产过程中的错误和事故。
而为了能实现自动化,控制系统必须高度可靠并且精准。
二、网络化控制系统的优势目前,随着工业自动化的发展,网络化控制系统已经成为了当前工业生产的主流趋势之一。
它能够将每一台加工设备连接到一台主控制器上,并且将每台设备的运行数据实时传输给计算机自动处理,从而实现了工厂的高效自动化运作。
网络化控制系统的一个主要优势是将整条生产线进行了集中化管理。
工业自动化生产线的每一台设备都需要不间断的运行,并且需要保证其准确无误的运行数据。
因此,对于这些自动化设备的集成和控制,必须建立一个实时性高,可靠性好的控制系统。
网络化控制系统另一个优点是便于实现远程监控。
通过互联网,工作人员可以在任何地方对自动化生产线进行监控,以避免出现运行故障。
三、网络化控制系统的作用网络化控制系统能够实现生产效率和运行稳定度的最大化。
例如,通过网络化控制系统可以实现对每一台设备的高精度控制和操纵,保证了生产线的高效运转;同时,网络化控制系统也能够有效降低故障率,提升生产效率。
网络化控制系统还能够提高生产线的安全性。
自动化生产线存在一定的危险性,而网络化控制系统能够在设备出现问题时及时发现和处理,从而避免生产过程中的意外事故发生。
四、网络化控制系统的挑战要实现高效的网络化控制系统,需要克服一些挑战。
其中最大的挑战是保障控制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工业自动化中的循环神经网络及其应用随着科技的发展,工业自动化对于提高生产效率变得越来越重要。
而循环神经网络是一种广泛应用于自然语言处理和语音识别等领域的人工神经网络,它的应用在工业自动化中也日渐流行起来。
一、工业自动化的需求在工业生产中,许多重复性、繁琐的工作需要智能化的机器人协助完成。
比如说自动化的生产线可以无限复制地执行同一系列的操作,而且相比于人工,机器人工作不受早晚、疲劳、注意力不集中等因素所限制,从而提高了生产效率和质量。
自动化行业中传感器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可以通过安装在生产线各个位置的传感器,监控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变量。
传感器可以实时监测温度、湿度、气压等参数值,然后将数据传输到计算机上处理。
二、循环神经网络的基本原理循环神经网络(Recurrent Neural Network,RNN)是一种人工神经网络,是用于处理时序数据的一种神经网络类型。
与前馈神经网络(Feedforward Neural Network,FNN)不同,循环神经网络会保存先前计算的结果,在处理下一个数据时会考虑到前面已经处理的结果。
由于其诸多的优点,如具有时间记忆特性、能够接受任意长度的输入、语言模型表达能力强等,因此在图像处理、文本处理、音频处理等领域都应用广泛。
在循环神经网络中,网络中每个神经元具有向后(或向内)的反馈连接,即每个神经元的输出会被送回到下一时刻的同一神经元,并且输入数据的每个时刻都会加入不同权值的门(Gate),由激活函数进行处理。
这样一来,在处理序列数据时,循环神经网络可以对前面时间点的信息进行处理和累积记忆,从而对当前时间点数据的处理更加精确。
三、循环神经网络在工业自动化中的应用在循环神经网络的应用领域中,工业自动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
循环神经网络在物联网中广泛应用,可以处理传感器采集的数据来预测机器的故障、生产线的停机等情况,提前进行维护和保修。
通过预先计划生产线的换线时间、制造瓶颈的流程以及预测需求水平,从而大大提高了生产线的效率。
工业自动化中的智能传感器网络研究智能传感器网络是工业自动化领域中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工业智能化的推进,工业自动化系统对传感器网络的要求也不断提高。
智能传感器网络作为工业自动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实时性、可靠性和智能化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工业环境中。
传感器网络技术作为信息感知和数据采集的基础,可以实时监测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参数和状态,将实时数据传输到控制中心并进行分析处理,实现实时监控和精确控制。
在工业自动化中,智能传感器网络不仅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还可以降低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提高工作场所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目前,智能传感器网络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传感器节点的设计和优化。
传感器节点是传感器网络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它负责测量和采集环境中的物理量并进行数字化处理和传输。
传感器节点的设计需要考虑多个方面的因素,如功耗、通信距离、数据传输速率和节点的尺寸等。
研究人员致力于开发低功耗、高性能的传感器节点,以满足工业自动化系统对传感器网络的要求。
2. 网络拓扑结构的设计和优化。
网络拓扑结构是指传感器节点之间的物理连接方式和通信方式。
不同的网络拓扑结构对传感器网络的性能和可靠性有着重要的影响。
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和优化网络拓扑结构,可以提高传感器网络的传输速率和抗干扰能力,同时降低能源消耗和成本。
3. 数据传输和信息处理技术的研究。
数据传输和信息处理技术是智能传感器网络中的关键问题。
传感器网络需要将采集到的数据传输到控制中心,并进行实时分析和处理。
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和优化数据传输和信息处理技术,可以提高传感器网络的数据处理速度和准确性,同时降低传输延迟和能源消耗。
4. 安全和隐私保护技术的研究。
在工业自动化领域中,数据的安全性和隐私保护是非常重要的问题。
智能传感器网络在数据传输和处理过程中存在着安全隐患和威胁。
研究人员致力于开发安全和隐私保护技术,以保护传感器网络中的数据安全和隐私。
工业自动化中的物联网技术应用I. 引言物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已经改变了许多行业的运作方式,其中包括工业自动化领域。
本文将探讨工业自动化中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以及其在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提升安全性方面的优势。
II. 物联网技术的基本原理物联网技术是通过传感器、互联网和云计算等技术手段将物理对象与网络连接起来,实现数据的采集、传输和分析。
在工业自动化中,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传感器网络传感器网络是工业物联网的基础组成部分,它能够实现对工业设备的远程监测和控制。
通过将传感器安装在设备上,可以实时获取设备的运行状态,收集各种数据,如温度、压力、湿度等,然后通过无线网络将这些数据传输到中央控制系统进行分析和处理。
2. 远程监控和控制物联网技术使得工业设备的远程监控和控制成为可能。
通过与互联网连接,工程师和操作人员可以远程查看和控制设备的运行状态,及时发现并处理问题,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设备的可靠性。
3. 数据分析与优化物联网技术可以收集大量的实时数据,并通过云计算进行存储和分析。
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可以发现设备运行中的潜在问题,提前采取措施进行预防维护。
同时,还可以通过对数据的分析,优化生产过程,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
III. 物联网技术在工业自动化中的应用案例1. 智能制造物联网技术使得智能制造成为可能。
通过将工业设备与物联网连接,可以实现设备之间的协同工作,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例如,在一个智能工厂中,各个设备通过物联网进行互联,可以自动进行生产计划调度、产品质量监控和设备维护等工作。
2. 节能减排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地实现节能减排。
通过对能源的实时监测和控制,可以发现能源的浪费和不合理使用,进而采取节能措施。
同时,物联网技术还可以实现设备的智能调度和优化,减少能源的浪费。
3. 安全监测物联网技术在工业自动化中的应用还可以提升设备的安全性。
通过对设备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测,可以及时发现潜在的安全问题,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
工业自动化中的神经网络及其应用随着工业技术的不断发展,自动化技术也日渐成熟,成为各行各业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工业自动化的核心在于自动化控制系统,而神经网络作为一种控制系统设计的有力工具,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工业自动化领域。
本文将介绍神经网络的基本概念、工业自动化中的应用案例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一、神经网络的基本概念神经网络是一种模仿人类大脑的信息处理方式的计算模型,它通过模拟大量神经元之间的相互连接和影响,从而实现复杂的信息处理。
神经网络的核心是人工神经元,也称神经元模型。
神经元模型接收来自其他神经元的输入信号,根据预先设置的权值和阈值进行处理,最终产生输出。
神经网络由多个神经元模型相互连接而成,组成了一个具有自我学习和适应能力的系统。
二、工业自动化中的神经网络应用案例1. 钢铁行业中的神经网络钢铁行业是一个典型的重工业,各工序之间的协调和优化对于整个生产流程的效率和质量至关重要。
传统的控制系统对于生产线中的多变量问题求解能力有限,因此难以实现最优化调度和生产计划。
神经网络作为一种新型控制系统,可以准确预测工况变化和产量波动,并进行实时调控,从而实现更精准的计划和调度。
经过多年的实践验证,钢铁行业中的神经网络控制系统已经广泛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2. 电力行业中的神经网络电力行业是工业自动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电力系统的安全和稳定对于整个社会的运行至关重要。
神经网络在电力行业中的应用主要集中在故障预测和诊断领域。
通过对不同电力设备的实时监控和数据采集,神经网络系统能够综合分析电力设备的工作状态,及时预警潜在故障,并提出相应的检修建议。
这种智能化的故障预测和诊断系统可以显著提高电力设备的使用寿命和稳定性,保证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
3. 制造业中的神经网络制造业是工业自动化的重要领域之一,生产流程中存在大量的工艺参数和操作规律需要优化和调整。
神经网络技术可以通过对生产设备的数据进行模拟和优化,实现自动化生产控制。
工业互联网优秀案例汇编随着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发展,工业互联网成为了未来工业发展的新趋势。
以下是几个工业互联网优秀案例:1.工业大数据平台-欧普数据欧普数据是一家专门为制造企业提供大数据服务的公司,其主打产品是工业大数据平台。
欧普数据的工业大数据平台可以对制造业企业的工厂环境、生产流程、设备状态等数据进行采集和分析,从而帮助企业实现全过程的数字化管理。
此外,欧普数据的平台还支持预测性维护、生产流程监控等功能,能够显著提高制造业企业的生产效率和质量。
2.数字化工厂智慧化应用-GE数字化工厂GE数字化工厂是由通用电气公司推出的数字化工厂解决方案。
该解决方案整合了工业物联网、工业大数据、智能化控制等技术,帮助企业实现数字化工厂建设和智慧化运营。
该解决方案已经被多家大型制造企业所采用。
3.智能仓储管理系统-揽盈智能揽盈智能是一家致力于智慧物流技术的企业,其主打产品是智能仓储管理系统。
该系统采用工业物联网、视觉识别等技术,实现了货物入库、出库的无人化操作。
同时,该系统还可以实现智能盘点、自动补货等功能,提高了仓储运营的效率和准确性。
4.智能化工地安全管理系统-雷励智慧雷励智慧是一家专门为建筑工地提供智能化解决方案的企业,其主打产品是智能化工地安全管理系统。
该系统可以对工地人员、车辆进出、危险区域等进行实时监控,并通过人工智能技术进行分析和判断,及时预警。
该系统已被多个建筑大型企业所采用。
总之,工业互联网正在成为企业实现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的重要手段。
这几个优秀的工业互联网案例展示了工业互联网技术在现实生产中的应用及作用。
随着工业物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工业互联网的应用范围以及效果还将进一步扩大和提升。
工业自动化系统标准精选(最新)G2900.56《GB/T2900.56-2002 电工术语自动控制》G3454《GB/T 3454-2011 数据终端设备(DTE)和数据电路终接设备(DCE)之间的接口电路定义表》G8129《GB/T8129-1997 工业自动化系统:机床数值控制词汇》G11292《GB/T 11292-2008 工业自动化系统 机床数值控制 nc处理器输出 后置处理命令》G13730《GB/T13730-2002 地区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G15312《GB/T 15312-2008 制造业自动化 术语》G16642《GB/T 16642-2008 企业集成 企业建模框架》G16656.1《GB/T 16656.1-2008 工业自动化系统与集成 产品数据表达与交换:概述与基本原理》G16656.21《GB/T 16656.21-2008 工业自动化系统与集成:实现方法:交换文件结构的纯正文编码》G16656.31《GB/T16656.31-1997 工业自动化系统:产品数据一致性测试方法论与框架》G16656.32《GB/T16656.32-1999 工业自动化系统:对测试实验室和客户的要求》G16656.34《GB/T16656.34-2002 工业自动化系统:应用协议实现的抽象测试方法》G16656.41《GB/T16656.41-1999 工业自动化系统:产品描述与支持原理》G16656.43《GB/T 16656.43-2008 工业自动化系统与集成 产品数据表达与交换:集成通用资源:表达结构》G16656.44《GB/T 16656.44-2008 工业自动化系统与集成 集成通用资源:产品结构配置》G16656.45《GB/T16656.45-2001 工业自动化系统:集成通用资源材料》G16656.47《GB/T 16656.47-2008 工业自动化系统与集成 集成通用资源:形状变化公差》G16656.49《GB/T16656.49-2003 工业自动化系统:工艺过程结构和特性》G16656.501《GB/T 16656.501-2005 工业自动化系统与集成:应用解释构造:基于边的线框》G16656.502《GB/T 16656.502-2005 工业自动化系统与集成:应用解释构:基于壳的线框和基本原理》G16656.503《GB/T16656.503-2004 工业自动化系统与集成产品数据的表达与交换:几何有界二维线框》G16656.513《GB/T16656.513-2004 工业自动化系统与集成产品数据的表达与交换:基本边界表达》G16656.520《GB/T16656.520-2002 工业自动化系统:相关绘图元素》G16656.1001《GB/T16656.1001-2004 工业自动化系统与集成产品数据的表达与交换:应用模块外观赋值》G16656.1006《GB/T16656.1006-2004 工业自动化系统与集成产品数据的表达与交换:应用模块基础表达》G16657.2《B/T16657.2-1996 工业控制系统用现场总线:物理层规范和服务定义》G16720.1《GB/T 16720.1-2005 工业自动化系统制造报文规范 第1部分:服务定义》G16720.2《GB/T 16720.2-2005 工业自动化系统制造报文规范 第2部分:协议规范》G16978《GB/T16978-1997 工业自动化词汇》G16979.1《GB/T16979.1-1997 工业自动化系统制造报文规范:服务定义数据交换》G16979.2《GB/T16979.2-1997 工业自动化系统制造报文规范:协议规范数据交换》G16980.1《GB/T16980.1-1997 工业自动化车间生产:标准化参考模型和确定需求的方法论》G16980.2《GB/T16980.2-1997 工业自动化车间生产:标准化参考模型和方法论的应用》G17563《GB/T17563-1998 可程控测量设备标准数字接口的标准代码、格式、协议和公共命令》G17645.1《GB/T 17645.1-2008 工业自动化系统与集成 零件库:综述与基本原理》G17645.24《GB/T17645.24-2003 工业自动化系统与集成零件库:逻辑资源:供应商库的逻辑模型》G17645.26《GB/T17645.26-2000 工业自动化系统零件库:信息供应商标识》G17645.42《GB/T17645.42-2001 工业自动化系统:构造零件族的方法学》G17645.101《GB/T 17645.101-2008 工业自动化系统与集成 零件库:参数化程序的几何视图交换协议》G17645.102《GB/T 17645.102-2008 工业自动化系统与集成 零件库:符合GB/T 16656一致性规范的视图交换协议》G18725《GB/T 18725-2008 制造业信息化 技术术语》G18726《GB/T 18726-2011 现代设计工程集成技术的软件接口规范》G18727《GB/Z18727-2002 企业应用产品数据管理(PDM)实施规范》G18728《GB/T18728-2002 制造业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功能结构技术规范》 G18729《GB/T 18729-2011 基于网络的企业信息集成规范》G18755.1《GB/T18755.1-2002 工业自动化系统MAPLE功能体系结构》G18755.2《GB/T18755.2-2003 工业自动化系统与集成--制造自动化编程环境(MAPLE):服务与接口》G18756.1《GB/T18756.1-2002 工业自动化系统:表示层和会话层协议规范》G18756.2《GB/T18756.2-2002 工业自动化系统:通用MMS要求》G18756.3《GB/T18756.3-2002 工业自动化系统:专用MMS要求》G18757《GB/T 18757-2008 工业自动化系统 企业参考体系结构与方法论的需求》G18784《GB/T18784-2002 CAD/CAM数据质量》G18786《GB/T18786-2002 承包商集成技术信息服务》G18789《GB/T18789-2002 自动柜员机(ATM)通用规范》G18975.1《GB/T18975.1-2003 工业自动化系统与集成流程工厂:综述与基本原理》G18999《GB/T18999-2003 工业自动化系统企业模型的概念与规则》G19114.1《GB/T19114.1-2003 工业自动化系统与集成工业制造管理数据第1部分:综述》G19114.31《GB/T 19114.31-2008 工业自动化系统与集成 工业制造管理数据:资源信息模型》G19114.32《GB/T 19114.32-2008 工业自动化系统与集成 工业制造管理数据:资源应用管理:资源应用管理数据的概念模型》G19114.42《GB/T 19114.42-2008 工业自动化系统与集成 工业制造管理数据:时间模型》G19150《GB/T 19150-2013 零件库术语》G19219《GB/Z19219-2003 工业自动化--时限通信体系结构--时限通信系统的用户需求和网络管理》G19398《GB/T19398-2003 工业自动化系统与集成:离散部件制造设备在工作环境中的工作条件》G19659.1《GB/T 19659.1-2005 工业自动化系统与集成 开放系统应用集成框架:通用的参考描述》G19659.2《GB/T 19659.2-2006 工业自动化系统与集成:基于ISO 11898的控制系统的参考描述》G19659.3《GB/T 19659.3-2006 工业自动化系统与集成:基于IEC 61158控制系统的参考描述》G19659.4《GB/T 19659.4-2006 工业自动化系统与集成:基于以太网控制系统的参考描述》G19660《GB/T 19660-2005 工业自动化系统与集成 机床数值控制坐标系和运动命名》G19662《GB/T 19662-2005 工业自动化系统 制造报文规范 术语》G19902.1《GB/T 19902.1-2005 工业自动化系统与集成--制造软件互操作性能力建规:框架》G19902.2《GB/T 19902.2-2005 工业自动化系统与集成--制造软件互操作性能力建规:建规方法论》G19902.3《GB/T 19902.3-2006 工业自动化系统与集成:接口服务、协议及能力模板》G19903.1《GB/T 19903.1-2005 工业自动化系统与集成 物理设备控制:概述和基本原理》G19903.10《GB/T 19903.10-2006 工业自动化系统与集成 物理设备控制:通用工艺数据》G19903.11《GB/T 19903.11-2008 工业自动化系统与集成 物理设备控制 铣削用工艺数据》G19903.12《GB/T 19903.12-2008 工业自动化系统与集成 物理设备控制 计算机数值控制器用的数据模型 第12部分:车削用工艺数据》G19903.111《GB/T 19903.111-2013 工业自动化系统与集成 物理设备控制 计算机数值控制器用的数据模型 第111部分:铣床用刀具》G19903.121《GB/T 19903.121-2008 工业自动化系统与集成 物理设备控制 计算机数值控制器用的数据模型 第121部分:车床用刀具》G20719.1《GB/T 20719.1-2006 工业自动化系统与集成过程规范语言 第1部分:概述与基本原理》G20719.13《GB/T 20719.13-2010 工业自动化系统与集成 过程规范语言:时序理论》G20719.44《GB/T 20719.44-2010 工业自动化系统与集成 过程规范语言:定义性扩展 资源扩展》G20720.1《GB/T 20720.1-2006 企业控制系统集成 第1部分:模型和术语》G22032《GB/T 22032-2008 系统工程 系统生存周期过程》G22270.1《GB/T 22270.1-2008 工业自动化系统与集成 测试应用的服务接口:概述》G22270.2《GB/T 22270.2-2012 工业自动化系统与集成 测试应用的服务接口:资源管理服务接口》G22281.1《GB/T 22281.1-2008 机器的状态监测和诊断 数据处理、通信和表达 第1部分:总则》G22454《GB/T 22454-2008 企业集成 企业建模构件》G24463.1《GB/T 24463.1-2009 交互式电子技术手册 第1部分:互操作性体系结构》G24463.2《GB/T 24463.2-2009 交互式电子技术手册 第2部分:用户界面与功能要求》G24463.3《GB/T 24463.3-2009 交互式电子技术手册 第3部分:公共源数据库要求》G24639《GB/T 24639-2009 元数据的XML Schema置标规则》G25103《GB/T 25103-2010 供应链管理业务参考模型》G25109.1《GB/T 25109.1-2010 企业资源计划 第1部分:ERP术语》G25109.2《GB/T 25109.2-2010 企业资源计划 第2部分:ERP 基础数据》G25109.3《GB/T 25109.3-2010 企业资源计划 第3部分:ERP 功能构件规范》 G25110.1《GB/T 25110.1-2010 工业自动化系统与集成 工业应用中的分布式安装:传感器和执行器》G25110.2《GB/T 25110.2-2010 工业自动化系统与集成 工业应用中的分布式安装:混合通信总线》G25110.3《GB/T 25110.3-2010 工业自动化系统与集成 工业应用中的分布式安装:配电总线》G25111《GB/T 25111-2010 网络化制造环境下的制造资源分类》G25459《GB/T 25459-2010 面向制造业信息化的ASP平台测评规范》G25460《GB/T 25460-2010 面向制造业信息化的ASP平台功能体系结构》G25469《GB/T 25469-2010 制造业产业链协作平台功能规范》G25470《GB/T 25470-2010 制造业信息化共性技术资源服务平台功能规范》G25483《GB/T 25483-2010 面向制造业信息化的企业集成平台测评规范》G25484《GB/T 25484-2010 网络化制造ASP工作流程及服务接口》G25485《GB/T 25485-2010 工业自动化系统与集成 制造执行系统功能体系结构》G25486《GB/T 25486-2010 网络化制造技术术语》G25487《GB/T 25487-2010 网络化制造系统应用实施规范》G25488《GB/T 25488-2010 网络化制造系统集成模型》G25489《GB/T 25489-2010 网络化制造系统功能规划技术规范》G25507《GB/T 25507-2010 工业基础类平台规范》G25508《GB/T 25508-2010 制造企业ASP服务评测规范》G25509《GB/T 25509-2010 机械系统和通用件 齿轮参考字典》G25510《GB/T 25510-2010 机械系统和通用件 滚动轴承参考字典》G25511《GB/T 25511-2010 机械系统和通用件 链、皮带和键参考字典》G25844《GB/T 25844-2010 工业用现场分析小屋成套系统》G25845《GB/T 25845-2010 工业用γ射线料位计》G25846《GB/T 25846-2010 工业用γ射线密度计》G26220《GB/T 26220-2010 工业自动化系统与集成 机床数值控制 数控系统通用技术条件》G26327《GB/T 26327-2010 企业信息化系统集成实施指南》G26333《GB/T 26333-2010 工业控制网络安全风险评估规范》G26335《GB/T 26335-2010 工业企业信息化集成系统规范》G27758.1《GB/T 27758.1-2011 工业自动化系统与集成诊断、能力评估以及维护应用集成第1部分:综述与通用要求》G29826《GB/T 29826-2013 云制造 术语》G30264.1《GB/T 30264.1-2013 软件工程 自动化测试能力 第1部分:测试机构能力等级模型》G30264.2《GB/T 30264.2-2013 软件工程 自动化测试能力 第2部分:从业人员能力等级模型》G31131《GB/T 31131-2014 制造业信息化评估体系》J6987《JB/T 6987-1993 制造资源计划MRPII系统原型法软件开发规范》J8383《JB/T 8383-1996 工业PC及其模板型号编制》。
工业互联网案例介绍1.德国西门子工业互联网平台德国西门子是一家全球领先的综合性工业自动化和数字化解决方案提供商。
西门子工业互联网平台集成了工厂自动化、数字化设计、数字化制造及数字化供应链等功能,实现了工业设备和生产线的智能化管理和优化。
该平台可以对设备进行远程监控和诊断,实现设备的预测性维护,降低停机时间和维修成本。
同时,通过分析生产数据和市场需求,优化生产计划和供应链,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2.美国通用电气飞机发动机工业互联网平台通用电气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飞机发动机制造商之一、他们通过工业互联网平台将航空发动机与云计算和大数据分析技术相结合,实现了发动机的智能化管理和优化。
通过收集发动机运行数据和环境信息,对发动机进行实时监控和分析,实现了故障预测和健康管理。
这样可以提前发现问题,减少飞机的故障率和维修时间,提高飞机的可靠性和运营效率。
3.中国宝钢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平台中国宝钢是中国最大的钢铁生产企业之一、他们通过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了全产业链的数字化和智能化管理。
平台集成了生产设备、物流系统、质量管理系统和供应链管理系统等各个环节的数据,通过分析这些数据,优化制造流程和供应链,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同时,平台还实现了对设备的远程监控和控制,提高了生产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以上是几个典型的工业互联网应用案例,通过工业互联网技术,企业可以实现设备的智能化管理和优化,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降低成本和风险。
工业互联网有助于实现工业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推动工业生产方式的改进和升级,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工业自动化中的控制器网络通信技巧工业自动化是现代工业生产的重要手段之一,其目的是通过电子和计算机技术实现生产过程中的自动化和智能化。
在工业自动化系统中,控制器网络通信技巧是实现设备之间互联互通的关键。
1. 串行通信技术串行通信技术是最基本的工业自动化网络通信技巧之一,其基本原理是将数据位按顺序传输,通信速率相对较低。
在控制器与设备之间的远距离通信中,串行通信技术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常见的串行通信技术包括RS-232和RS-485等。
RS-232适用于单个控制器与单个设备之间的通信,而RS-485适用于多控制器与多设备之间的通信。
2. 以太网通信技术以太网通信技术是工业自动化网络通信的主流技术之一。
其基本原理是使用以太网协议将设备连接到以太网中,实现设备之间的高速数据传输。
以太网通信技术具有带宽大、速度快、传输距离远等特点,且可适用于控制器与控制器、控制器与SCADA系统之间的通信。
常见的以太网通信技术包括Modbus TCP/IP、EtherNet/IP、Profinet等。
3. 无线通信技术随着科技的进步,无线通信技术在工业自动化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无线通信技术可以解决传统有线通信无法覆盖的距离远、环境复杂等问题。
常见的无线通信技术包括Wi-Fi、蓝牙、Zigbee等。
在选择无线通信技术时,需要考虑通信距离、带宽要求、信号干扰等因素,以确保网络通信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4. 网络安全技术在工业自动化中,网络通信的安全性十分重要。
为了防止数据泄露、网络攻击等安全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网络安全技术措施。
例如,使用防火墙对网络进行保护,实施数据加密和身份验证等措施,以确保网络通信的机密性和完整性。
5. 通信协议通信协议是控制器网络通信的关键组成部分,它规定了控制器和设备之间数据传输的格式和规则。
通信协议的选择应根据具体的控制器和设备需求进行,常见的通信协议包括Modbus、Profibus、CANopen等。
得分统计表: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总分
得分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网关适
用于实现不同通信协议的网络之间或使用不同
网络操作
系统的网络之间的互联。
2、线路的通信方式有串行与并行、同步与异步和单工和双工等三种方式。
3、波特率定义每秒传输波形的变化次数;通信效率定义数据帧的传输时间同用于发送报文的所有时间之比。
4、按覆盖的地理范围进行分类,计算机网络可分为远程网、城域网、局域网三种。
5、模拟数据编码调制方式有幅值键控、频移键控和相移键控等三种。
6、常用有线网络传输介质有双绞线、同轴电缆和光钎等三种。
7、信号的传输模式可以分为基带传输、载波传输、宽带传输和异步传输模式等四种。
8、常用的差错纠正方法有重新传输与先前差错纠正两种。
二、判断题
(每
题1分,共10分)
1、CAN 现场总线中当多个节点同时竞用总线时,低优先级别的节点会退出发送。
()
2、CAN 总线的报文帧中远程帧一般比数据帧有更多的位流信号。
()
3、差错检测中的冗余发送指的是发送方发现传输错误就再次发送。
()
4、CAN 总线中连续5个显位信号后要补一个隐位信号的目的是为了实现软同步。
()
5、中继器的作用就是放大信号,以拓展通信线路的物理距离。
()
6、半双工通信的实现必须要两个RS-485物理总线。
()
7、通过硬件实现连接握手适用于点对多点的远距离通信。
()
8、平衡差分电路是EIA-485的最大特点,一根导线上的电压是另一根导线上的电压值取反。
接收器的输入电压为这两根导线电压的差值,因此可以有效的抑制两根线上的差模干扰信号。
()
9、WINCC 要与控制器通信,必须要建立内部变量。
()
10、在STEP7硬件配置中CPU314C-2DP 模块内嵌的DP 默认为主机系统。
()
三、简答题(每题6分,共42分)
1、写出OSI 参考模型的七层协议的名称并简述2层的基本功能。
3、写出三种的网络拓扑结构并简述它们的特点。
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课程名称:工业自动化网络 学分3 试卷编号(02)
课程编号:122105
考试方式:闭卷 考试时间:120 分钟 拟卷人(签字): 拟卷日期: 审核人(签字):
得分
得分
4、简述CSMA 的3种坚持退避算法。
5、写出企业网络系统的层次结构并简述它的基本功能。
6、发送的比特序列为101111,生成多项式的比特序列为1001,作为整体从发送端通过通信信道传到接收端的比特序列是什么?(写出计算过程)
7、写出PROFIBUS 的三个部分和它的应用场合?
四、设计题(10分)
1、试用VB 语言编写完整程序将WINCC 内部变量NewTag_1的值改写为40。
(4分)
2、试用C 语言编程将变量LEDValue 中的两位十进制数用两位数码管动态显示出来。
并以个位数的值将个位数码管C 段所对应的事件、表达式、数据类型填写至图形中。
(6分)
五、简单工控网
络设计(18
分)
基于CPU314C-2DP 构造一主(PROFIBUS 地址为2)二从(SLAVE1的PROFIBUS 地址为3,SLAVE2的PROFIBUS 地址为4)的PROFIBUS —DP 通信系统,具体要求如下:
(1)在主站上按下按钮(I0.0),控制从站1电机Y 形起动(Q4.0、Q4.1);延时5s 后转为三角形运行(Q4.0、Q4.2),主站按纽(I0.1)控制从站1电机停止。
星三角启动采用三线圈控制。
(2)从站1上的本地按纽I0.0控制电机正转起动,I0.1控制电机停止运行。
从站1的电机运转信息(Q4.2)通过PROFIBUS-DP 网传送到主站点亮主站(Q4.0)。
(3)从站2使用交叉通信的方式获取从站1(Q4.2)的信息,从站1的电机三角形运行后,从站2电机正转(Q4.0)8s 、反转(Q4.1)8s ,循环工作,并且正反转中间切换有1s 间隔;从站1电机停止运行时,从站2电机立刻停止;从站2电机正反转信息通过PROFIBUS-DP 网传送到主站,分别点亮主站(Q4.1、Q4.2)。
1、完成从站的DP 参数设置(每空1分,共5分)
SLAVE1DP 属性页中构造标签参数设置 序号
模式 匹配方DP 地址
匹配方地址 本机地址 数据长度 一致性校验
1 MS
2 O50 1BYTE Unit 2
MS
2
I50
1BYTE
Unit
SLAVE2DP 属性页中构造标签参数设置 序号
模式 匹配方DP 地址
匹配方地址 本机1 MS 2 2
3
2、设计相应的主、从站1、从站2的OB1程序(梯形图)(13分)。
得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