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0短文二篇练习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90.00 KB
- 文档页数:5
2018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短文二篇》教案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8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短文二篇》教案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8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短文二篇》教案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10 短文二篇◇教材分析◇《短文二篇》选入两篇风格迥异的写景短章,表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
《答谢中书书》以清俊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乐在林泉的情趣;《记承天寺夜游》如一篇短小的日记,记述了作者夜游承天寺的经历,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出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知人论世,便于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2.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3。
背诵并默写这两篇短文。
【过程与方法】1.诵读教学法.指导学生在诵读中仔细品味文章的语言,深入作品意境,获得美的享受。
2.比较法。
两篇短文作者不同、题材不同、语言风格也不同.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注意比较两篇文章,欣赏两篇写景短文的画面,品味不同的语言风格,体会不同的思想感情.【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答谢中书书》,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2。
学习《记承天寺夜游》,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时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学情分析◇1。
重点:(1)借助诵读,欣赏两篇短文不同的语言风格.(2)把握文中景物的不同特点,领略不同的写景手法。
2。
难点:(1)理解和把握作者的情感。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短文二篇》课后练习一、选择题1.对“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哪里都有月夜、竹柏,只是缺少我们两个这样的赏月的“闲人”罢了。
B.表现了作者为大自然的美景所陶醉,而产生了异常欣喜的心情。
C.表现了作者在政治上受排挤,心情苦闷,只好去大自然中寻找快乐和解脱。
D.表现了作者超然物外、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
2.对《记承天寺夜游》文章的分析,说得不正确的一项()A.运用比喻描写月色,独具匠心,十分精妙,真可谓如诗如画,一个宁静淡雅的境界,真让人心醉神迷。
B.这篇短文,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作者在遭贬谪中的那种凄凉、孤寂的特殊心境。
C.这篇随笔性的小品,叙事简洁,写景如绘,而抒情则寓于叙事、写景之中。
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一点“闲”。
D.本文语言简洁、准确、形象,作者观察事物细致入微,抓住了佳境瞬间最敏感的特征,以极其少的文字,包罗较多的内容,凝练含蓄。
3.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A.孩子无不希望得到父母的褒奖,这对其自尊心的培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B.今年判阅语文微写作的老师要求必须读过《红楼梦》《老人与海》等原著。
C.南方科技大学校园开放日16日举行,来自多个省市的近千名考生和家长冒雨前来。
D.英国的莎士比亚、狄更斯等世界级文豪对中国文坛有着深远的影响。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月色入户”把月光拟人化,写得自然而生动。
月光似乎懂得这位迁客的寂寞无聊,主动地与他做伴,有意慰藉我们这位失意的诗人。
B.“念无与为乐者”写出作者被贬期间难寻知己,迫不得已才去找正好也睡不着的叫张怀民的人。
C.“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短短三句话,没有写一个月字,却无处不是皎洁的月光。
作者采用的是动静结合以及正面形容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
D.“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第10课《短文二篇》拓展阅读后赤壁赋(节选)是岁①十月之望②,步自雪堂③,将归于临皋④。
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⑤。
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
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⑥?”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⑦之鲈。
顾⑧安所⑨得酒乎?”归而谋诸妇⑩。
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注释】①是岁:指宋神宗元丰五年。
②望:阴历每月的十五日。
③雪堂:指苏轼在黄州时建造的自住厅堂。
④临皋:亭名。
⑤黄泥之坂:即“黄泥坂”,山坡名。
⑥如此良夜何:如何度过这个良夜。
⑦松江:指吴淞江。
⑧顾:但是。
⑨安所:从什么地方。
⑩谋诸妇:和妻子商量这件事。
诸,“之于”的合音词。
【且读且思】本文和《记承天寺夜游》都写了什么内容?神秘的大峡谷小心翼翼,走过一段山石搭建的窄窄小路,突然眼前一亮,一道闪光的瀑布,银练似的,挂在眼前!不敢相信,在这僻远的北方大山里,在这名不见经传的乡郊野外,居然有这样一道曲曲折折的流水,夹岸是这样一带幽幽险峻的峡谷,沿路有这么多大大小小的飞瀑流苏!山路盘桓,窄到仅容一人通过。
敛声屏息,尽力踏稳每一块石头。
好在,险峻处有铁索,可供攀缘。
山石和铁索,是人类目前留在这峡谷中的不多的印记。
重重山岩,或如刀锋切割一般,陡立崖畔,或是经了妙手点化,层层叠叠,千奇百怪。
这大山的肌肤,经了流水千年的浸润,留下了一条条、一缕缕美丽的花纹。
那些流线型的图案,是造化的力量,鬼斧神工,却不留一丝斧凿的痕迹。
深褐,橘红,赭(zhě)黄,深浅不一,却又浑然一体,像一本厚厚的天书,无字,无语,却在默默地述说着光阴的故事。
听到雷鸣般的水声,抬眼望去,几帘瀑布,挂满川前,依势奔泻,经了山石的重重阻隔,分道扬花,越发激越澎湃。
飞流倒挂,激起冲天的雪浪。
几只小鸟,惊疑地飞过头顶,躲进崖石的丛林中。
一位披着长发的女伴,孩子般张开双臂,一副奋不顾身、拥抱瀑布的模样!一袭孔雀蓝的长裙,被白色的流瀑映衬得格外鲜艳。
10 短文二篇答谢中书书1.给加点字注音。
晓雾将歇.(xiē) 夕日欲颓.(tuí)未复有能与.其奇者(yù)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答谢中书书.书:书信(2)五色交辉..交辉:交相辉映(3)四时..俱备四时:四季(4)晓雾将歇.歇:消散(5)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与: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3.翻译下列句子。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
(2)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3)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夕阳快要落山了,水中潜游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4.填空。
(1)《答谢中书书》作者陶弘景,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南朝齐梁时思想家,有“山中宰相”之称。
作品有《陶隐居集》。
题目的意思是回复给谢中书的书信。
(2)《答谢中书书》中,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清的句子是: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阅读课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5.“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分别是从什么角度写山、水的?突出了山、水的什么特点?“高峰入云”从仰视角度写山,“清流见底”从俯视角度写水,突出了山之高、水之清的特点。
6.简要说说“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的表达效果。
“猿鸟乱鸣”形象地描绘出了猿啼鸟鸣的热闹景象,“沉鳞竞跃”形象地表现了清流之鱼争相喋水的活跃场景。
这几句描写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出生命向上的气息。
7.文中所提到的“康乐”是指谁?作者提到他有何用意?谢灵运;表明能欣赏山水美景的人很少,同时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能够与古今山水知音康乐比肩的得意之感。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极乐寺去桥可三里,路径亦佳。
马行绿荫中,若张盖①。
部编新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复习(含答案)一、给加点字注音9.三峡阙.( ) 嶂.( ) 曦.( )襄.( ) 溯.( ) 御.( )湍.( ) ( ) 漱()涧.( ) 属.( ) 转.( )10.短文二篇颓.( ) 鳞.( ) 与.( )遂.( ) 寝.( ) 荇.( )11.与朱元思书缥.碧( ) 轩邈..( ) 泠.泠( ) 嘤.嘤( ) 鸢.飞戾.天( )( ) 经纶.( ) 窥.谷忘反( ) 横柯.( ) 蔽.( )12.唐诗五首东皋.( ) 徙倚..( ) 落晖.( )驱犊.( ) 采薇.( ) 萋.萋( )鹦鹉..( ) 征蓬.( ) 萧.关( )荆.门( ) 早莺.( ) 白沙堤.( )二、重点词语解释9.三峡①重岩叠嶂.( )②自非亭午夜分....( )③不见曦.月( )④夏水襄陵..( )⑤沿溯..阻绝( ; )⑥虽乘奔.御风( )⑦不以疾..也( )⑧素湍.绿潭( )⑨绝多生怪柏()⑩飞漱.其间( )⑪清荣.峻茂( )⑫良.多趣味( )⑬属引..凄异( ; )⑭空谷传响.( )⑮哀转久绝.( )3、通假字略无阙.处( )10.短文二篇①五色交辉..( )②四时..俱备( )③晓雾将歇.( )④夕日欲颓.( )⑤沉鳞..竞跃( )⑥实是欲界..( ; ) ..之仙都⑦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⑧欣然..起行( )⑨念.无与为乐者( )⑩相与..( ; )..步于中庭⑪庭下如积水空明..( )⑫水中藻.、荇.交横( )⑬盖.竹柏影也( )⑭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 11.与朱元思书①风烟..俱净( )②天山共色..( )③从.流飘荡( )④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⑤水皆缥碧..( )⑥急湍甚箭..( )⑦猛浪若奔.( )⑧皆生寒.树( )⑨负.势竞上( )⑩互相轩邈..( ; )⑪争高直指..( )⑫泉水激.石( )⑬泠泠..作响( )⑭蝉则千.转不穷( )⑮鸢飞戾.天( )⑯经纶..世务( )⑰横柯.上蔽( )⑱疏条交映..( )12.唐诗五首①东皋薄.暮望( )②徙倚..欲何依( )③长歌怀采薇..( )④白云千载空悠悠..( )⑤晴川历历...汉阳树( ; )⑥芳草萋萋..鹦鹉洲( )⑦单车欲问边..( )⑧征蓬..出汉塞( )⑨长河..落日圆( )⑩江入大荒..流( )⑪仍怜.故乡水( )⑫水面初.平云脚..低( ; )⑬几处早莺争暖树..( )三、作家作品9.郦道元(约470-527),字善长,范阳涿县(今河北涿州)人。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0 短文二篇练习2 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0 短文二篇练习2 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0 短文二篇练习2 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10。
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欣然..起行。
(2)念.无与为乐者。
(3)相与..步于中庭。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于”与例句中的“于"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相与步于.中庭A.贤于.材人远矣B.于.我如浮云C.于.厅室之东北角D.积于.今六十岁矣9.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10.请结合全文,说说“闲人"包含了作者哪些情感。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游虎丘①小记李流芳予初十日到郡,连夜游虎丘,月色甚美,游人尚稀,风亭月榭间,以红粉笙歌②一两队点缀,亦复不恶。
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
尝秋夜坐钓月矶③,昏黑无往来,时闻风铎④,及佛灯隐现林梢而已。
又今年春中,与无际舍侄偕访仲和于此.夜半月出无人,相与趺坐石台,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觉悠然欲与清景俱往也。
生平过虎丘才两度,见虎丘本色耳。
【注】①虎丘:苏州名胜。
10 短文二篇答谢中书书01积累运用1.给下列加着重号的字注音。
晓雾将歇.(xiē)夕日欲颓.(tuí)未复有能与.其奇者(yù)2.解释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
(1)答谢中书书.书:书信(2)五色交辉..交辉:交相辉映(3)四时..俱备四时:四季(4)晓雾将歇.歇:消散(5)夕日欲颓.颓:坠落(6)沉鳞..竞跃沉鳞:指水中潜游的鱼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夕阳快要落山了,水中潜游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4.填空。
(1)《答谢中书书》的作者陶弘景,字通明,号华阳隐居,有“山中宰相”之称。
题目的意思是回复给谢中书的书信。
(2)《答谢中书书》中,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的句子是: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02课内精读阅读全文,回答问题。
5.“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总领全文,引出下文的写景、议论。
6.“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试用形象的语言描绘其画面,并说说这几句描写的表达效果。
画面:猿鸟的鸣叫声穿过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中;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
(意思对即可)表达效果:“猿鸟乱鸣”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猿啼鸟鸣的热闹景象,“沉鳞竞跃”形象地表现了清流之鱼争相跃出水面的活跃场景。
这几句描写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的气息。
7.文中所提到的“康乐”是指谁?作者举他有什么深意?指谢灵运;表明能欣赏山水美景的人很少,同时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能够与古时山水知音康乐比肩的得意之感。
03拓展阅读【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极乐寺去桥可三里,路径亦佳。
马行绿荫中,若张盖①。
殿前剔牙松②数株,松身鲜翠嫩黄,斑剥若大鱼鳞,大可七八围许。
暇日曾与黄思立③诸公游此。
予弟中郎④云:“此地小似钱塘苏堤。
”思立亦以为然。
予因叹西湖胜景,入梦已久,何日挂进贤冠⑤,作六桥⑥下客子,了此山水一段情障⑦乎?(袁宗道《极乐寺纪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张盖:张开的车盖。
②剔牙松:一种针叶松。
③黄思立:人名。
④中郎:袁宗道的二弟。
⑤进贤冠:文中指弃官退隐。
⑥六桥:在杭州西湖苏堤上。
⑦情障:情感郁结在心头而不能消,这里指“心愿”。
8.解释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
(1)沉鳞.竞跃鳞:鱼(2)未复有能与.其者与:参与。
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3)大可七八围许.许:上下或左右(4)暇.日曾与黄思立诸公游此暇:空闲9.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奇丽的景色了。
(2)极乐寺去桥可三里,路径亦佳。
极乐寺距离桥大约三里路,路上的风景也很好。
10.用原文中的句子填空。
(2分)【甲】文对山中美景进行评价赞美的句子是:实是欲界之仙都;【乙】文对极乐寺进行评价赞美的句子是:此地小似钱塘苏堤。
11.【甲】【乙】两文画线句所表达的作者的共同情感是什么?(4分)都表达了作者热爱山水(大自然)、淡泊名利(对官场的鄙弃)的思想感情。
附【乙】文参考译文:极乐寺距离桥大约三里路,路上的风景也很好,马在绿荫下前行,(绿荫)就像张开的车盖。
佛殿前有几株剔牙松,松树躯干碧绿嫩黄,斑驳疏落就像大鱼的鱼鳞,松树大的约有七八围(一人环抱的长度叫作围)粗。
空闲时节,我曾经和黄思立等人一起来这里游玩。
我的弟弟袁中郎说:“这个地方略微像钱塘、苏堤。
”黄思立也认为是这样。
我于是感慨西湖美景,我梦到很多次了,什么时候能辞去官职,充当西湖六桥底下的游客,了却我一段山水心愿呢?记承天寺夜游01积累运用..1.给下列加着重号的字注音。
水中藻.(zǎo)、荇.(xìng)交横.(héng)2.解释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
(1)念.无与为乐者念:考虑,想到(2)庭下如积水空明..空明:形容水的澄澈(3)盖.竹柏影也盖:大概是(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耳:语气词,相当于“罢了”3.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每句标一处)【详见本课“学法点津”】(1)念/无与为乐者(2)相与/步于中庭(3)盖/竹柏影也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念无与为乐者。
想到没有可以与我一起游乐的人。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纵横交错,大概是庭院里的竹子和松柏树枝的影子。
5.填空。
(1)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朝代)文学家,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
他们是“唐宋八大家”中的三位,其余五位是唐代的韩愈、柳宗元,以及宋代的王安石、曾巩、欧阳修。
(2)《记承天寺夜游》中,写月下承天寺庭院中的景色的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6.自古以来,很多文人墨客都对“月”有一种特殊的情结,月的阴晴圆缺给了他们很多人生启迪。
弘楚中学团委会准备于10月28日下午三点,在学校报告厅举行以“诵月”为主题的诗词朗诵比赛。
请你参加并完成以下任务。
(1)阅读下列材料,用形象化的语言为本次活动拟一个标题。
(不超过15字)“月亮”承载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内蕴,流转在诗人广阔的心灵空间。
诗人怀乡思亲的情感,常寄托于明月。
古往今来,写月的诗篇不计其数,月亮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道靓丽风景。
【示例一】月亮,悬挂在天空的诗【示例二】诗情传千古,明月寄相思(2)请写出两句以歌咏“月”为主题的古诗文名句,并写出题目、作者。
【示例】①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暝》) ②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苏轼《水调歌头》)(3)活动筹备组准备邀请第一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李敏担任本次活动主评委,请你以团委会的名义写一封邀请函。
【示例】邀请函尊敬的李老师:您好!我校定于10月28日下午三点,在学校报告厅举行“诵月”诗词朗诵比赛,想邀请您担任活动主评委,恳请您在百忙中抽空参加。
弘楚中学团委会2018年9月21日02课内精读阅读全文,回答问题。
7.有人说“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中的“寻”字用得很好,请说说你的看法。
作者要寻的这个人,面对如此月夜,不会蒙头大睡,肯定也在赏月,但在何处赏月尚且不知,因此要“寻”;同时,“寻”字有一种急欲找到某个东西的迫切感,写出了作者渴望和知心友人共同赏月的急切心情。
8.如何理解文末“闲人”的含意?①闲人的闲情雅致: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赏景的自豪。
②闲官之苦闷与达观: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自我排遣的达观等。
03拓展阅读【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
其实湖光染①翠之工,山岚设色②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③未下,始极其浓媚。
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
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节选自袁宏道《西湖游记·晚游六桥待月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染:染成。
②设色:涂色,这里可译为“笼上暮色”。
③夕舂(chōng):夕阳。
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5分)(1)解衣欲.睡欲:将要(2)相与步于中庭..中庭:院子里(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只是(4)止.午、未、申三时止:只,仅仅(5)安.可为俗士道哉安:怎么10.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哪一夜没有月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2)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
其实湖水被染成绿色之美,山岚被笼上暮色之妙,都出现在朝日初升,夕阳还未落山之际。
11.请品析【甲】文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的妙处。
(3分)该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把月光比喻成“积水”,把竹柏的影子比喻成“藻、荇”,(1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幻似真的美妙境界。
(1分) 12.同是借月抒情,苏轼和袁宏道抒发的情感有什么不同?他们的人生态度,对你今后的生活有什么启发?(4分)①苏轼借月抒发了自己仕途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旷达(或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1分)袁宏道借月表现了独到的审美情趣,从而表达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独以自然山水为乐的情感。
(1分)②启发:生活中遇到困难、失意时要做一个积极向上、乐观豁达的人。
(言之有理即可)(2分)附【乙】文参考译文:然而杭州人游览西湖,仅在上午十一时到下午五时这一段时间之内。
其实湖水被染成绿色之美,山岚被笼上暮色之妙,都出现在朝日初升,夕阳还未落山之际,(有了它们)西湖才把浓媚的姿态发挥到了极点。
月景之美,更是难以形容。
那花的姿态,柳的柔情,山的容颜,水的情意,更是别有一番情趣韵味。
这种乐趣只留给山僧和游客享用,怎么能够对那些凡夫俗子诉说呢?划分句子节奏【典型例题】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节奏。
(限断两处)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参考答案】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技法点睛】1.主谓之间、谓宾之间、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
如“二石兽/并沉焉”。
2.句首发语词后要停顿。
如“至于”“夫”“若夫”“盖”“且”等。
3.句首关联词语、承前的指示代词后要停顿。
如“若”“而”“然则”“故”“是故”等。
4.句首状语后要停顿。
5.古代是两个单音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复音词的,要分开读。
6.表转折意思的句子中,按照“而前则前”的原则划分朗读节奏。
如“人不知/而不愠”。
7.有省略成分或倒装的地方要停顿。
如“何陋/之有”。
8.“也”“乎”等语气助词后要停顿。
9.古人的姓、名、封号、谥号、谦称、自称、别称、尊称、官名、文体名等的后面要停顿。
上述只是停顿的基本规律,不应生搬硬套,而应结合具体的语境正确地理解句意后灵活运用。
【习题链接】见“记承天寺夜游”“积累运用”T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