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学太极拳应掌握的三个基本功
- 格式:doc
- 大小:21.00 KB
- 文档页数:7
太极拳基本功有哪些太极拳基本功有哪些太极拳是一种内外兼修、柔和、缓慢、轻灵、刚柔相济的中国传统拳术。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太极拳基本功有哪些,欢迎阅读。
太极拳的基本功有哪些松静功第一,松静功。
头脑要静,身体要松,这是太极拳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要求。
练松静的功夫,基本方法是“打坐”。
坐在一个高度适当的座位上,两脚放平,把束缚身体的物品尽量放开,头正项直,微微上领,身体坐正,坐直,双手平放在膝盖上,全身放松。
双目微闭、垂帘,唇轻合,牙轻扣,舌上卷,耳静听,把身体各部位调整到最舒适的状态。
这叫“调身”。
然后把心收回来,什么都不要想,让大脑尽量轻松。
如不由自主地想起什么,就马上打消,时间长了,杂念会越来越少,达到完全“入静”的状态,这是“调心”。
同时调整好呼吸,要深长细匀,出入绵绵。
吸气时,收腹提肛;呼气时,落入小腹,即所谓“气沉丹田”,这是“调息”。
总之,做“心静、体松、身正、气平”八个字。
在这样状态下尽可能持久,逐渐形成习惯。
有了这种功夫,打拳时才能完全松静下来。
此外还可用站姿、卧姿,要领与坐姿相同。
桩功第二,桩功。
又称“站桩”,即双腿站立练功。
拳谚讲“百练不如一站”。
站桩最基本的是马步桩,又称“无极桩”。
即双腿分开,略宽于肩,脚尖向前,屈蹲成马步。
腿的弯曲度可大可小,即视身体条件而定,角度越小即身体越低越吃力,功力也越大。
开始练功可用高架,随着功力增加,逐渐降低。
但高不能直立,必须保持一定角度;低大腿不能低于水平。
头正项直,身躯中正,膝盖不超过脚尖。
垂肩坠肘,胸部微含,松腰落胯,收腹敛臀,如同端坐在凳子上。
环手抱于胸前,如同抱一棵大树。
其它要领与静功相同。
做好“三调”,然后静站不动,坚持时间越长越好。
站一定时间就会有种种生理反应,如双腿发胀、酸痛,甚至发抖,双手有麻热感,身体有膨胀感,出口水,肠鸣排气等,这都是正常现象,说明外静内动,血脉流动与新陈代谢加快,肠胃蠕动加强。
练久了,会感到全身无比舒畅,欲罢不能。
太极拳基本要领太极拳基本要领1. 立身中正:练太极拳首先讲究立身中正。
所谓中正,就是要使身躯不可前倾后仰,要保持尾闾和脊椎成一直线,始终处于中正状态。
拳经上所说“尾闾中正”,尾闾中正能稳定下盘重心,重心如不稳,运用中则易被人借力失势。
要做到立身中正,在内则必须精神内固,神不外驰,稳静心性。
在外则必须顶头拔背,松要塌胯,如此则自然能保持立身中正的姿态。
2. 安舒松静:太极拳是练神,练意,练虚灵的拳。
练拳时始终保持精神安然舒适,体态轻松自然。
松要松的彻底,要松透,松的好无拘滞之力,松的百无所有。
从预备时开始到整套拳的终了,在全部演练的过程中,思想上都要摒除杂念,静如止水,精神集中,专心致一,澄心静虑。
所谓“一静无有不静”,静可以保持其大脑神经的清醒灵敏,培养人的智慧聪明。
练太极拳还要求练时全身放松,但要松而不懈,并须贯以神气率领。
放松要先松心,后松身,从头颈,脊背,肩,腰,胯,膝,手,肘,腕,脚各部关节都须完全松开,松透,毫无拘滞之力,要大松大软。
拳经所谓“一松百松, 柔若百折若无骨”,百骸舒泰,气血畅通,神清骨爽,久之则内劲增长,最后将能生出极柔软化为极坚刚的松沉柔弹之内力。
3. 虚灵顶劲:练太极拳要求虚灵顶劲,神贯于顶。
所谓虚灵顶劲,即是头容正直,头顶的百会穴要向上轻轻顶起,好像一根绳索将头顶提悬似的,又好像头上顶起一碗水,不使它洒下来。
此全是神意领着,下鄂微收,颈部放松,舌舔上腭,时时保持灵活轻妙的感觉,有头顶青天,足踏黄泉的气概。
但此全是意,不可用力向上顶劲,用力向上顶必定拘滞僵硬,失去灵感。
练拳时,只要时时保持虚灵顶劲的感觉,自然精神能提得起,气血自然流通。
4. 气沉丹田:练太极拳强调虚灵顶劲,气沉丹田。
丹田在脐下三寸处。
练拳时,用意识引导呼吸。
练太极拳功夫有素的人,多是采用腹式呼吸。
初学者切不可着意追求气沉丹田的效果,决不能故意去憋气,以鼓荡腹部。
须知气沉丹田是练太极拳全身松开后的自然结果。
学习太极拳要掌握三要素太极拳的本质是门武术,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实战性越来越弱,但是我们要正确的练好太极拳。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学习太极拳要掌握三要素。
欢迎阅读!学习太极拳要掌握三要素心静体松是太极拳的练习核心,通过心静体松能提高太极境界,在慢练中掌握太极拳的运动规律。
学习太极拳要掌握的要素一、松松则气自通,通则力自重,身知松者,功夫纯然,知觉已懂劲,以皮毛触之辨明来龙去脉,转关换势,随来既往,动转由人,变换从势,身动由己,力以从心。
何为松,松既是滚转委劲也,委既是进,着手触之迎而松,由人动静而松,顺其势而松,舒[收]肩则松,藏肘则松,落胯则松,曲膝则松,腹腔内合则松。
很多人觉得太极拳是门高深莫测的武术,因此,有很多人在练习中会有紧张感,尤其是初学者一定要学会放松。
松之无量何为准,一丝不少,一尺有余,寸劲为巧,化劲力竭已变转。
习练交手有不可勉强之松处,头无神领舵无主,手失迎劲被人擒,脚失根基难稳健。
学习太极拳要掌握的要素二、阴阳变换再谈阴阳,何为阴阳? 其无根而生动静之机,动之则开,静之则合,刚柔相济方为太极阴阳之母。
何为阴阳变转,有定向的冲击力,轻微触之圆转之力,既改变其原定向力的方向,为阴阳变转,从而得其滚转曲圆之理用。
阴阳变化是太极拳的核心,贯彻整套拳法,太极拳的每个动作无不包含了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阴阳变体,动转往复,进退顾盼转弯抹角,技击万端变化,其无非是阴阳变转,以柔化坚之术,遇坚既柔,谓之粘绕,以由人之势,借人之力,柔化其千斤刚劲,此为四两拨千斤之用。
功夫到此方为懂劲,懂劲便领悟腰如杆,肢如枝,杆动枝摇之理用。
学习太极拳要掌握的要素三、虚实知阴阳后再谈虚实,一身何处有其虚实,松肩则虚,坠肘则虚,裹裆则虚,曲膝则虚。
虚则并非失去粘领,此为虚中含实,实则并非全然用力尽竭,此为实中含虚,虚为实而蓄,实为虚而发,虚则卸力千斤,实则弹发无量,虚依实,实依虚,互依克,互依交变,无一不可。
学习太极拳基本功要点
太极拳是一种古老的中国传统武术,重视内功修炼和身体的柔韧性。
学习太极拳基本功是打好太极拳基础的关键。
太极拳的基本功包括松身、化势、沉肩坠肘、缩胯塌骶、圆腰顶胯、气沉丹田、从指尖到整个身体的内外兼修等,具体要点如下:
1.松身:太极拳强调以松为本。
练习时要保持肌肉松弛,不用力,避免用力过猛造成紧绷,需要全身松弛地呈现流水般的柔顺感觉。
2.化势:太极拳注重以柔克刚,以化解对手的攻势。
练习中需要灵活转换姿势,通过细微的身体变化来应对对手的力量,从而以柔克刚。
3.沉肩坠肘:太极拳强调身体的下沉感。
练习过程中,要保持肩膀下沉,肘部下沉,通过重心的下沉来增强身体的稳定性和抵抗对手力量的能力。
4.缩胯塌骶:太极拳强调下半身的柔韧性。
练习过程中需要注意收缩髋关节,向下塌骶,以增强下半身的灵活性和稳定性。
5.圆腰顶胯:太极拳强调潜人体能量的发挥。
练习过程中,要保持腰部的柔软和灵活,使腰腹成为身体劲力传输的主要部位,同时要保持胯部的挺直,以增强身体的稳定性。
6.气沉丹田:太极拳强调以丹田为中心。
练习过程中,要将注意力集中放到丹田(位于脐下三寸处),同时要注重呼吸的调节,让气息在丹田内外循环。
7.内外兼修:太极拳注重内功的修炼。
练习过程中不仅要注重身体的外在动作,还要注重内在的修炼,如修炼呼吸、意念集中、锻炼内气等。
总的来说,学习太极拳基本功要点需要从松身、化势、沉肩坠肘、缩胯塌骶、圆腰顶胯、气沉丹田以及内外兼修等方面入手。
通过不断练习和体会,才能逐渐掌握太极拳的基本功,打好太极拳的基础。
学习太极拳基本要求【1】1、松腰:能松腰然后才能俩足有力、下盘稳固,虚实变化随子而出。
2、分清虚实:虚实能分开才能转动灵活,否则迈步重治、站立不稳。
3、连贯圆滑,做到意到、眼到、身到、手到、步到。
一个动作的结束恰好是下一个动作的开始。
似行云流水、连绵不断。
4、松体:“一动无有不动”周身各关节放松后,就不会使其连接的韧带遭受压迫,宜分泌骨液,增强弹性;就会减少关节活动时的摩擦而提高了曲伸的灵活性。
5、柔劲;全身肌肉舒松、筋络开通,促进气血循环。
6、势准:就是姿势动作标准化。
如“尾闾正中”调通任督二脉。
7慢稳、练拳后,心跳正常、、、1、初练升降桩:当两手臂升至肩高吸气到极点时,改为呼气。
同样,当两手臂下按至腹前、呼气达到极点时,改为吸气。
一升一降为一次练习。
“精神集中,用意领气,吸气贴于脊背,呼气沉于丹田,意气运转须转换灵活。
”二、太极拳对健身发劲的要求1要先出前脚着地支撑后,再抖腰带动上肢发劲。
这样定势成为、沉稳。
2、发劲要动短劲长:震脚:后脚提起不宜过高,离地面要近,脚下震出声要脆,震脚要轻灵活波,不犯笨重。
3、发劲需曲中求直“蓄劲如开弓,发劲似放箭”.4、发劲注意方向角度;以揽雀尾的拥势、野马分鬃的捌劲势为例:野马分鬃的右臂顺旋,手臂越过大腿,掌心斜向上,方向在大腿外侧,属偶劲。
拦雀尾拥劲由里向前拥出,手臂在胸前,掌心向内,劲点在前臂外侧的尺尧部,劲路向前略右转,属四正劲。
【2】一、太极拳对呼吸的要求:腹式呼吸有两种;一种是腹式顺呼吸,一种叫腹式逆呼吸。
顺呼吸时胸部内含,小腹隆起呼气时胸部扩张,小腹收敛;逆呼吸,吸气时胸部扩张、小腹收敛,呼气时,胸部内含、小腹隆起。
练拳时用腹式逆呼吸为佳。
2、对深呼吸的运动要求:深呼吸,是吸进慢、呼出快,是同样的气量,也要吸尽的时间长,呼出的时间短。
因为,吸尽气是由肺来容纳的,而肺有自己的运动规律,它不能突然扩张,只有随着空气进入,徐徐扩大容积,增大空气的容量,所以吸尽要比呼出慢,这是自然现象,无需强求均匀。
太极拳动作要领及注意事项太极拳动作要领及注意事项 11、坚守太极拳入门的要领,虚灵顶劲、沉肩坠肘、松腰落胯、尾闾中正、重心落于涌泉,才有可能达到完全的松沉。
换句话说,要垂脊正身,全身不要有一丝僵硬处,除了两脚必需撑着全身体重之外,全身不要再有一块肌肉呈用力状态。
所以说,在太极拳入门的学习阶段,我们需要去除身上的僵劲。
2、太极拳入门拳架时,身体的任何部位,不论前进、后退、上升、下沉或左右转动,均要随着腰轴移动,由腰轴来带动。
既然手脚躯干均被腰轴带动,自然不必再用额外丝毫力量移动它。
这样才能达到最起码的松沉。
3、讲究松柔,而不讲究腰轴,举手投足必无法上下相随、一气呵成,而做到拳经拳论上所说的“一动全动”的要求,这种松,就是懈。
在太极拳学习的初级阶段,还需要掌握腰轴的运用,重视腰部训练。
太极拳动作要领及注意事项 21、太极拳入门需做到主宰于腰,打拳时,要以腰为轴心,用轴心来带动身体。
腰轴先动,手脚才随之而动;腰轴不动,手脚不会自动。
所以,意念时时刻刻留心在腰际。
2.太极传需要一直动才能入门。
拳架可以由腰轴带动后,进一步要注意拳架微妙的转折,哪怕是一只手上微小的弧线都是腰弧的外在表现。
这时,上下内外,牵动往来,动静虚实,随屈就伸,无不相合,表现出完整一致的功夫。
3、如果有骨架不流畅的变化,病一定在腰腿,不在手脚,要由腰腿来变化,不要盲目在手脚上摸索。
太极拳动作要领及注意事项 31、太极拳入门需严守分寸、力求中定,无论前弓、后坐、左顾、右盼均要保持体态端正,重心不只不要超出两脚构成之底盘内,而且还要紧紧系于腰轴。
此即是古人所说的“守中”。
2、心转换要缓慢渐变,盘架子时,左右脚由虚到实、或由实到虚,都不可骤变、顿变、突变,必须又慢又匀地交替得越清楚、越细致越好。
亦即此虚一分,彼实一分,慢慢地变化。
3、虚实分清,举步分虚实,虚脚应虚得能随意起落,实脚则要自然弯曲保持弹性,重心落在涌泉穴上。
太极拳动作要领及注意事项 41、太极拳入门需动作缓慢式式相连,招式变化之间,缓慢地交替,无停顿之形,无滞留之意,一式导出一式,此式之始,乃上式之终;而此式之终,又是次式之始,滔滔不绝,如长江大河。
太极拳三大基本功是什么太极拳三大基本功是什么太极拳入门有绝招,太极拳基本功练习方法,如今太极拳练习的人很多,太极拳不仅是老年人在练太极,很多年轻人也加入到了太极的队伍中来,下面店铺就教大家太极的基本功练习,一起来学习下吧。
一、活臂太极拳练得好坏,上肢臂手的操作非常重要。
松肩、坠肘、坐腕、舒指、亮掌,这些通常习惯性的要领外,要特别注意把握两点:(1)用意不用力,松活柔顺,舒展自然。
(2)必须以腰带动,不能盲目自动乱动。
四肢乱动,不可能作出上下相随,全体完整而动的现象。
上肢松软沉坠这是练下沉功夫,气沉丹田的需要,耸肩抬肘,臂手僵硬,使气上浮,导致心胸紧张与“上虚下实”之道唱反调,下沉功夫就不可能上身,这种机理是浅显易懂的。
上肢臂手从武术技击方面来看还有其特殊的功能。
初学练手,通常最容易出现的毛病就是乱动僵硬,练活臂就是要改变这些不符合要求的活动习惯,非改不行,因此称为基本功。
二、动腰初练太极拳常有只见手足动,不见身上动的大毛病,其问题主要就出在不懂不会“动腰”上。
每一拳式的完成必须在腰劲的带动下一起完成达到“上下相随”的要求,主宰于腰是指如何动腰,简单来说,主宰于腰就是“动腰”,这里还可以明显看出,全身动作,起动在腰,腰就是火车头,其重要性可想而知。
“动腰”是在全身放松的前提下,提起精神以立身中正为条件,以脊柱为轴,缓缓地进行全身腿足臂手的旋拧带动操作。
“动腰”动作主要是拧腰,是以脊柱为轴,在平行于地面的平面内左右旋拧动作。
拧腰,就像洗脸拧毛巾一样。
不会拧腰就不会就不可能把足手动作相连作好,达不到上下相随,全身动作完整的要求。
三、坐腿太极拳对下肢足腿的要求,称之谓底盘根基功夫,极为重要,确也相当难练。
许多练拳人多年功不上身,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对足腿的.锻炼不得法造成的。
“坐腿”是练底盘功夫的一种方法。
也可以称之为“单腿屈膝负重练法”,也难掌握,因此仍应把它看作是一项基本功。
打拳时,屈膝弯腿,身心在大松大软的意含引导下,不断向下松沉,上身躯干好像坐在凳子上一样,增加腿部的负荷,不断延长单腿负重的时间,迈步向前退后仍要轻灵稳当,如履薄冰缓缓移动重心(不能冲)。
太极拳“三节”的基本功太极拳“三节”的基本功学太极拳好比读书上学,要有小学、中学、大学之分,各阶段学习内容不同,重点也不一样,教学方法必须有所创新,理论实践并重才好。
才学拳,就相当于初进小学读书,特别要抓好基础课的学练,基础课就是基本功,这样才能有个重点,三个基本功,即“活臂”、“动腰”、“坐腿”。
太极拳“三节”的基本功一、活臂太极拳练得好坏,上肢臂手的操作非常重要。
松肩、坠肘、坐腕、舒指、亮掌,这些通常习惯性的要领外,要特别注意把握两点:(1)用意不用力,松活柔顺,舒展自然。
(2)必须以腰带动,不能盲目自动乱动。
一代宗师李雅轩常对我们说:“胳膊、手一点劲儿都不能用,要高度松软”。
“两臂要松得如绳儿栓在肩上一样”。
“两臂要松得来又沉又重”。
上肢不能乱动,李雅轩先生指出:“……用心神气意缓缓地命令着腰身脊梁,使其带动四肢胳膊腿动……要丝毫地不自动,不零断动,不局部动,不多动,不少动。
……四肢多动,盲动,冒失动,或不动,或快慢不匀的动,这都是错误的,它只有太极拳之名而无太极拳之实,关于这一点学者需要注意”。
四肢乱动,不可能作出上下相随,全体完整而动的现象。
上肢松软沉坠这是练下沉功夫,气沉丹田的需要,耸肩抬肘,臂手僵硬,使气上浮,导致心胸紧张与“上虚下实”之道唱反调,下沉功夫就不可能上身,这种机理是浅显易懂的。
上肢臂手从武术技击方面来看还有其特殊的功能。
其一是传力,“其根在足,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之说,即说明根力上升,到腰最后要通过臂手发出,非高度松软,发劲质量就不高。
上肢的又一功能,是传送信息,即练“听劲”的功夫。
胳膊和手,与对方接触,就能得知对方的动态和劲力,人不知我,我独知人,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这是听劲,传送信息的最高境界,不从高度松软不用力下功夫,那就要犯方向路线的错误。
还有一层功能,那就是所谓:“以意运臂,以气贯指,内劲通灵”进而锻炼上肢劲力,但上述这些功能最初都必须从“活臂”练起才行。
太极拳练拳要领
1.正确的站立姿势:两脚与肩同宽,两臂自然垂下,背直,头微仰,
双目视前。
2.呼吸:太极拳练习需要注意呼吸,深呼吸可以帮助放松身体、提高
精气神。
3.放松身体:太极拳注重柔和、自然的动作,练拳前需要放松身体,
抖动四肢、腰部等部位,使肌肉得到充分的松弛。
4.身体重心:太极拳练习需要注意身体重心,找到合适的重心点可以
帮助身体更稳定、运动更自如。
5.动作缓慢:太极拳动作要求缓慢、流畅,需要让身体逐渐适应和掌
握每个动作。
6.身体协调:太极拳需要身体各部分的协调配合,可以通过训练来逐
渐掌握协调技巧。
7.保持平衡:太极拳动作需要保持身体平衡,可以通过锻炼腿部肌肉、提高身体掌握力来提高平衡能力。
8.注意呼吸:太极拳练习需要注意呼吸,慢而深的呼吸可以帮助身体
放松,平衡呼吸和动作可以提高身体运动的流畅度。
9.注意练习时间:太极拳练习需要一定时间的持久性,按照个人身体
状态和目标进行不同程度的练习和修正。
10.要有耐心:太极拳是需要不断练习、掌握的技巧,需要有耐心、
毅力和恒心,才能够取得更好的练习效果。
太极拳基础步法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武术的代表之一,它以柔和、缓慢、流畅的动作特点而闻名。
太极拳基础步法是学习太极拳的第一步,它包括身法、步法、手法等方面,下面将详细介绍太极拳基础步法。
一、身法1. 直立:太极拳的起始姿势是直立,两脚并拢站立,双手自然下垂于身体两侧。
2. 起势:起势是太极拳开始的动作,它包含了起身、抬手等动作。
起身时,先抬头挺胸,然后将左脚向左迈出一步,并同时将双手由身体两侧抬至胸前。
3. 还原:还原是回到直立姿势的动作。
还原时,先将右脚收回到左脚旁边,并同时将双手放回到身体两侧。
二、步法1. 单步:单步是太极拳中最基本的步法之一。
单步时,先将重心移到右脚上,并向前迈出左脚。
迈出后,再将重心移到左脚上,并收回右脚。
2. 双步:双步是太极拳中另一种基本的步法。
双步时,先将重心移到右脚上,并向前迈出左脚。
接着,再将重心移到左脚上,并向前迈出右脚。
这样就完成了一次双步。
3. 行走:行走是太极拳中常见的步法之一。
行走时,先将重心移到右脚上,并向前迈出左脚。
接着,再将重心移到左脚上,并向前迈出右脚。
这样不断地交替迈步,就可以实现行走。
三、手法1. 掤:掤是太极拳中最基本的手法之一。
掤时,先将左手从身体侧面抬起至胸前,然后伸直向前推出。
2. 捋:捋是太极拳中常见的手法之一。
捋时,先将右手从身体侧面抬起至胸前,然后伸直向左侧捋出。
3. 擠:擠是太极拳中常见的手法之一。
擠时,先将左手从身体侧面抬起至胸前,然后伸直向右侧擠出。
4. 按:按是太极拳中常见的手法之一。
按时,先将右手从身体侧面抬起至胸前,然后伸直向下按出。
以上是太极拳基础步法的详细介绍。
学习太极拳需要不断地练习和体验,只有通过不断地实践才能掌握太极拳技巧和精髓。
*作品编号:DG13485201600078972981*
创作者:玫霸*
活臂、动腰、坐腿——初学太极拳应掌握的三个基本功摘要: 学太极拳好比读书上学,要有小学、中学、大学之分,各阶段学习内容不同,重点也不一样,教学方法必须有所创新,理论实践并重才好。
才学拳,就相当于初进小学读书,特别要抓好基础课的学练,基础课就是基本功...
学太极拳好比读书上学,要有小学、中学、大学之分,各阶段学习内容不同,重点也不一样,教学方法必须有所创新,理论实践并重才好。
才学拳,就相当于初进小学读书,特别要抓好基础课的学练,基础课就是基本功,这样才能目标清楚,重点突出,容易学好。
根据我个人30余年的教学经验体会,初学太极应抓好三个重点,三个基本功,即“活臂”、“动腰”、“坐腿”。
一、活臂
太极拳练得好坏,上肢臂手的操作非常重要。
松肩、坠肘、坐腕、舒指、亮掌,这些通常习惯性的要领外,要特别注意把握两点:即(1)用意不用力,松活柔顺,舒展自然。
(2)
必须以腰带动,不能盲目自动乱动。
一代宗师李雅轩常对我们说:“胳膊、手一点劲儿都不能用,要高度松软”。
“两臂要松得如绳儿栓在肩上一样”。
“两臂要松得来又沉又重”。
上肢不能乱动,李雅轩先生指出:“……用心神气意缓缓地命令着腰身脊梁,使其带动四肢胳膊腿动……要丝毫地不自动,不零断动,不局部动,不多动,不少动。
……四肢多动,盲动,冒失动,或不动,或快慢不匀的动,这都是错误的,它只有太极拳之名而无太极拳之实,关于这一点学者需要注意”。
四肢乱动,不可能作出上下相随,全体完整而动的现象。
上肢松软沉坠这是练下沉功夫,气沉丹田的需要,耸肩抬肘,臂手僵硬,使气上浮,导致心胸紧张与“上虚下实”之道唱反调,下沉功夫就不可能上身,这种机理是浅显易懂的。
上肢臂手从武术技击方面来看还有其特殊的功能。
其一是传力,“其根在足,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之说,即说明根力上升,到腰最后要通过臂手发出,非高度松软,发劲质量就不高。
上肢的又一功能,是传送信息,即练“听劲”的功夫。
胳膊和手,与对方接触,就能得知对方的动态和劲力,“人不知我,我独知人,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这是听劲,传送信息的最高境界,不从高度松软不用力下功夫,那
就要犯方向路线的错误。
还有一层功能,那就是所谓:“以意运臂,以气贯指,内劲通灵”进而锻炼上肢劲力,但上述这些功能最初都必须从“活臂”练起才行。
初学练手,通常最容易出现的毛病就是乱动僵硬,练活臂就是要改变这些不符合要求的活动习惯,非改不行,因此称为基本功。
二、动腰
初练太极拳常有只见手足动,不见身上动的大毛病,其问题主要就出在不懂不会“动腰”上。
武术界一般都强调腰部的重要性,拳谚云:“打拳不练腰,终身艺不高”。
《太极拳论》(张三丰遗著):“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后乃能得机得势”。
此论核心在“腰的主宰”。
每一拳式的完成必须在腰劲的带动下一起完成达到“上下相随”的要求,主宰于腰是指如何动腰,简单来说,主宰于腰就是“动腰”,这里还可以明显看出,全身动作,起动在腰,腰就是火车头,其重要性可想而知。
拳经《十三势歌》中云:“命意源头在腰隙,刻刻留心在腰间”。
进一步探讨动腰的重要,有的老师就说,腰既是火车头,一切动作都是从腰先动开始,那么把打拳直接就想成是腰在打拳。
这也是可以的,这和源动腰隙,留心腰间的说法是完全吻合的。
“动腰”属于身法要领,是基本功,可是身法上还有其它要求,为何不同等看待作为基本功呢?情况不同层次不一样,不能相提并论。
虚领顶劲,气沉丹田属于内功,杨澄甫宗师早已定论,属于高层次高年级的课程,是在提起精神全身放松之下,长时间逐渐养成的,学之谈何容易。
初学阶段,只注意全身放松就可以了,不必提前追求。
含胸拔背(包括宽胸阔背),也不是初学阶段就能学到的东西,不必过分注意。
立身中正,只能看成是动腰的条件就行了。
身法的各项要求是从各个角度各个方面提出的。
实际上彼此密切配合是一个整体,不能割裂来理解,否则领悟机理就可能产生问题,不利于学拳,不可大意。
综上所述,“动腰”是在全身放松的前提下,提起精神以立身中正为条件,以脊柱为轴,缓缓地进行全身腿足臂手的旋拧带动操作。
“动腰”动作主要是拧腰,是以脊柱为轴,在平行于地面的平面内左右旋拧动作。
拧腰,就像洗脸拧毛巾一样。
李雅轩演练的杨式太极拳套路中,每一拳式都有拧腰动
作,如挡膝拗步掌,就是通过拧腰把根劲接上并送到手上的。
不会拧腰就不会就不可能把足手动作相连作好,达不到上下相随,全身动作完整的要求。
三、坐腿
太极拳对下肢足腿的要求,称之谓底盘根基功夫,极为重要,确也相当难练。
许多练拳人多年功不上身,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对足腿的锻炼不得法造成的。
“坐腿”是练底盘功夫的一种方法。
也可以称之为“单腿屈膝负重练法”,也难掌握,因此仍应把它看作是一项基本功。
张三丰祖师早在《太极拳论》中即提到:“其根在足,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这段话是论发劲,指明足是根基,蹬地接劲由腿部从屈到伸产生根力,再上送到腰到手,这就明确指出足腿底盘要有产生根劲的能力。
早年练拳中,结识几位太极高手,都说太极功底在脚下,说法虽显偏颇,但也明确指出了底盘功夫的重要性,根力的重要性。
李雅轩先生对于下肢足腿,经常强调说:“练拳时,身体如火车的车厢,足腿如车厢下之大盘簧,车厢是托在盘簧上的,不使车厢上起离开盘簧,也不使车厢触及硬的铁轮”。
这段话形象地阐明了底盘的作用和重要性,明确指出足腿既要有承受负荷的能力,又要能稳固地保持松柔有力富有弹性。
脚下有根,稳固,自身稳定能力就强。
推手发劲,常讲
要先拔根,这就是要破坏对方的稳定势态,破坏其“其根在足”的能力,根力一拔,重心不稳,身法散乱,就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
太极有功底者,底盘稳固,一般人是不容易推动的。
综上所说,现将底盘的功能归纳如下:
①产生根力,向上送劲;②富有弹性,承受负荷;
③柔软有劲,增强稳定能力。
底盘功夫如何来练,方法不一,但其原理都是一致的,都是屈腿松沉,增加负重,以练腿足的承受能力为前提。
静练法,惯用站桩功,在全身放松,心意自然专一的条件下,采用不同姿势,一站就是半小时,很吃力,不好练,目前采用者不甚普遍;动练法较普遍,通常采用“猫引步”,也难学。
李雅轩先生在四川传授太极,采用“矮子步”。
屈腿下沉,身形变矮,坚持腿部负荷不减,在身心放松的条件下,稳步长距离行走连续不停,一走便是1—2公里,满身大汗,日日坚持,相当艰苦,但很有成效。
在上述练法的启发下,我采用“坐腿法”效果亦好,我的底盘功夫就是用坐腿练出来的,它是从“矮子步”的功法演化出来的一种方法,其法简述于下。
打拳时,屈膝弯腿,身心在大松大软的意含引导下,不断向下松沉,上身躯干好像坐在凳子上一样,增加腿部的负
荷,不断延长单腿负重的时间,迈步向前退后仍要轻灵稳当,如履薄冰缓缓移动重心(不能冲)。
同时再利用拳式步型、步法的转变,两腿不断地交换着单腿负重的势态来进行拳架的运作。
“坐腿”法用单式教学效果较好,一般都采用打搂膝拗步掌的办法,连续打上几十个搂膝拗步,到出一身汗、腿部酸疼为度,只要酸疼感减少,自感不甚吃力时,下盘功夫就有一定程度了。
从上面所述来分析,练底盘功夫,不论静练或动练,其内含深处实际上都是“坐腿”。
李雅轩先生说:“若学拳始终未觉有腿疼肩酸等情形,当是老师不对,当另请名师教正之”,此言击中要害,不能不听。
切记,太极底盘功很重要,坐腿而练易上功,此为正路。
作品编号:DG13485201600078972981
创作者:玫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