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明房颤射频消融术患者的抗凝治疗策略讲解学习
- 格式:ppt
- 大小:2.58 MB
- 文档页数:30
房颤导管消融围手术期的抗凝治疗策略(全文)优化房颤导管消融围术期抗凝治疗的必要性导管消融是房颤治疗的一种重要手段,数据显示,我国房颤导管消融患者数量逐年增加,2015年已超过30000例。
但临床上不能忽略的是,导管消融给房颤患者带来获益的同时,也会增加栓塞事件如卒中等的风险,为减少栓塞事件进行抗凝治疗又会导致患者出血风险增加,基于此,优化导管消融围术期的抗凝治疗及用药选择,在降低栓塞事件风险的同时,尽可能减少出血,保证患者安全是临床关注的重点。
房颤抗凝治疗传统药物华法林伴有起效慢、有效窗偏窄、剂量药效个体差异大、与其他食物或药物相互作用大、需要反复抽血监测、严重出血事件发生率相对较高、与其它抗凝药物桥接缺血和出血事件风险较高等缺点,使其应用受到了很大限制。
近几年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s)备受关注,由于其抗凝疗效不劣于或优于华法林;出血并发症不多于或少于华法林,尤其颅内出血、致死性出血发生率较低,具有良好的安全性;不需频繁监测,更便于患者长期治疗等优势,NOACs在房颤导管消融围术期抗凝治疗领域备受期待。
NOACs用于房颤导管消融围术期抗凝有很大进展,较多临床研究比较了NOACs和华法林在此方面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近年来2个随机对照研究结果显示NOACs在有效性上不劣于术前不间断使用的华法林,而在安全性上不劣于或优于华法林。
房颤导管消融围术期抗凝治疗现状1.华法林:房颤导管消融围术期抗凝传统策略是术前停用华法林,采取低分子肝素桥接治疗,术后服用华法林且继续低分子肝素桥接。
BRIDGE 研究表明,对于在围术期间断华法林治疗的房颤患者,应用低分子肝素桥接治疗较无桥接治疗不能增加抗栓获益,但显著增加大出血风险。
而对于消融围手术期是否需要间断华法林治疗,一项纳入12项临床随机对照研究的荟萃分析显示,与间断华法相比,不间断华法林可显著降低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风险。
鉴于上述临床研究结果,近年来国内外经验丰富的房颤诊治中心多采取“围术期不停用华法林”的抗凝方案,该方案为消融术前不停用华法林,华法林适当减量维持INR在相对较低的治疗强度(理想值2.0~2.5),术后继续使用华法林。
心房颤动导管消融围手术期抗凝策略(全文)根据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中国年龄标化的心心房颤动(AF))患病率为0.77%,2010中国AF患者约526万,且AF是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AF患者的卒中风险较非AF患者升高5倍,且AF所引起的卒中具有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的特点,所以近期关于导管消融治疗AF的研究成为心律失常领域的热点。
AF导管消融的围手术期管理非常重要,涉及到的问题非常广泛,其中抗凝问题是困扰临床医生的重要问题,如果管理不当,会影响手术近期及远期效果。
本文结合近年来AF导管消融围手术期抗凝治疗最新的研究数据,探究AF患者围手术期抗凝治疗策略的新进展。
首先我们先了解一下导管消融术的术式,主要有以下四种:1、导管射频消融(包括内科经心内膜导管消融和外科经心外膜导管消融)2、冷冻球囊消融3、内外科杂交消融4、内科导管消融的融合技术(Ensite vilocity 与球囊融合技术)以上任何一种术式在围手术期的抗凝都需要贯穿于术前、术中、以及术后的一段时间,对于部分高危病人可能需要终身抗凝。
具体如何选用抗凝药物以及管理策略如下:一、术前抗凝策略术前4周服用华法林或新型口服抗凝药(阵发性AF且近期无AF发作者可以直接给予低分子肝素抗凝5-7天),术前一周入院进行术前准备(如抗凝药的调整及凝血功能监测),术前3天内行食道超声检查除外心房血栓。
术前一周抗凝策略的选择:包括继续使用华法林,继续使用新型口服抗凝药,停止口服抗凝药改为低分子肝素过渡等。
1.华法林/新型口服抗凝药物(NOAC)转化肝素桥接的具体操作方法华法林转用低分子肝素:①测定INR<2,直接转化为低分子肝素;②如果INR结果>2,3天后再监测INR,待INR<2后再改为低分子肝素。
2.NOAC转用低分子肝素策略:①入院后停用达比加群或利伐沙班后直接使用低分子肝素;②入院当天已经服用达比加群一次,晚上使用低分子肝素,已经服用2次者,第二天开始使用低分子肝素;③入院当天使用一次利伐沙班者,第二天开始使用低分子肝素。
房颤患者的抗凝治疗策略课题申报书课题名称:房颤患者的抗凝治疗策略申报人:XXX研究机构:XXX申报日期:XXXX年XX月XX日申报摘要: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患者容易出现血栓形成,导致心脑血管相关事件的发生。
抗凝治疗是房颤患者预防心脑血管事件的重要手段。
然而,抗凝治疗存在许多问题和挑战,如药物的选择、用药安全性、治疗持续时间等。
本研究旨在探讨房颤患者的抗凝治疗策略,提高抗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房颤是一种心脏电活动异常引起的心律失常,房颤患者血栓形成和栓塞的风险较高。
抗凝治疗是预防心脑血管事件的有效手段,能够显著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和致残率。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抗凝药物包括华法林、阿司匹林、比伐卢定等,每种药物都有其适应症和限制条件。
因此,针对房颤患者的抗凝治疗策略需要进一步优化和完善。
本研究旨在通过探讨房颤患者的抗凝治疗策略,明确药物的选择和使用原则,并从药物的安全性、用药持续时间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提高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二、研究内容与目标本研究计划分为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1. 回顾性分析:收集一定数量的房颤患者的临床数据,分析不同抗凝药物的使用情况和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评估不同药物的效果和安全性。
2. 抗凝治疗策略研究:根据文献回顾和临床数据分析结果,提出针对房颤患者的抗凝治疗策略,明确药物的选择原则和用药持续时间。
3. 药物安全性评价:通过药物不良反应监测,评估不同抗凝药物的安全性,探讨药物使用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并提出相应的预防和干预措施。
4. 治疗效果评价:通过随访调查,评估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的长期效果,包括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出血事件的发生率等。
本研究旨在达到以下目标:1. 确定适用于房颤患者的抗凝药物选择原则,提高抗凝治疗的准确性和个体化水平。
2. 评估抗凝药物的安全性,发现并防止药物使用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
房颤消融的会议讨论纪要-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房颤消融是一种治疗心房颤动的介入性手术方法,通过使用射频能量或冷冻技术对患者心脏的房颤源进行破坏,以恢复心脏正常的节律和功能。
这一治疗方法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在临床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
本文旨在总结一次关于房颤消融的会议讨论,讨论主要聚焦于该手术技术的应用效果、治疗适应症、手术操作技巧等方面。
通过梳理与交流专家们的观点和经验,以期进一步提高房颤消融手术的成功率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本文将首先介绍房颤消融手术的基本原理和现有的技术方法。
随后,会议讨论将重点关注房颤消融手术在不同类型的房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并对其疗效进行评估和探讨。
同时,将探讨房颤消融手术与其他治疗方法(如药物治疗、起搏器植入等)的比较分析,以确定该手术技术在不同病情下的优势和局限性。
此外,会议讨论还将讲述房颤消融手术的操作过程和技巧要点,包括导管的引入与定位、射频或冷冻能源的选择和使用、病灶的破坏范围和方式等。
通过分享专家们的实践经验和教学案例,以期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具操作性和指导性的建议。
最后,本文将总结会议讨论的结果,并对房颤消融技术的未来发展进行展望。
希望通过本次会议的讨论和交流,能够为促进房颤消融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和推广提供有益的指导和借鉴。
同时,也期望本文能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和临床医生提供有关房颤消融手术的全面介绍和参考。
通过本文的撰写,我们希望能够为读者提供关于房颤消融手术的详细信息和了解,加强对该技术的认识和认同。
同时,也希望能够促进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学术交流,推动房颤治疗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和创新。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主要是对本文的内容和组织进行介绍和概述,方便读者了解整篇文章的框架和主要内容。
具体可以按照以下内容进行撰写: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主要介绍了本文的背景和意义,并对房颤消融的概念和技术进行了简要的概述。
接着,阐明了本文的目的和写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