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 格式:ppt
- 大小:3.31 MB
- 文档页数:39
[课标内容]1.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2.知道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讨论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
3.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学习要求]第一课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知识与能力知道“双百”方针提出的背景、内涵及其意义;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文化艺术摧残的史实;讨论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了解改革开放后文化艺术事业取得的主要成就。
过程与方法问题探究、史料分析、情境再现、比较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文艺作品所体现的思想、情感和艺术价值。
教学重点:“双百”方针;“双为”方向;新中国成立以来文学艺术及体育运动成就。
教学难点:如何认识社会主义文化与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之间的辩证关系。
一、百花千卉共芬芳——新中国文化事业的繁荣(五六十年代)1、表现2、原因(1)社会环境的变化政治变化:新中国的成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民主政治。
经济变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逐步展开。
(2)文化工作者的辛勤创作(3)双百方针的提出背景必要性: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需要;解决意识形态中矛盾的需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需要。
可能性:知识分子绝大部分已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内涵:艺术领域实行百花齐放;学术领域实行百家争鸣。
目的: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意义:是建设新中国文化事业的正确方针和根本保证;推动了新中国文化事业的繁荣。
遭遇曲折的原因政治上的“左”倾错误波及意识形态领域,以阶级斗争的观点看待学术问题、文艺问题;社会主义政治民主不够完善;文艺界的派别之争影响了“双百”方针的贯彻;国际形势的急剧变化产生了消极影响。
二、风刀霜剑严相逼——“十年动乱”与文化凋零(东风无力百花残)1、表现国家文物遭摧残(清华园、故宫—血泪宫、佛像破坏、家具是的帝王将相扣)优秀文艺人士遭迫害;(田汉批斗和国歌改词,老舍,傅雷,吴晗)优秀文化典籍遭破坏;(佛教经典,什么佛经,尽放狗屁)文艺创作万马齐喑,样板戏流行。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一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一、【课程标准】知道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讨论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
二、课前——结构化预习,自主生疑(一)结构化预习(一)“双百”方针与新中国文化事业的繁荣1.提出:1956年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正式提出实行“”的方针。
2.成果:领域文学创作电影戏剧舞台剧作品(二)十年动乱与文化凋零1.导火线:《文汇报》发表姚文元的《》2.动乱中“文化的凋零”(1)原因:江青等推行(2)表现:①破“”,文化典籍付之一炬;②文艺人士、知识分子、民主人士遭批斗,甚至迫害致死;③文艺作品遭封杀;“八亿人口八个戏”。
(三)文化体育事业的繁荣1.“二为”方向的提出含义:文艺为服务,为服务2.体育成就引人注目(1)年中国重返奥委会(2)20世纪80年代,中国赢得“五连冠”3)1984年第23届洛杉矶奥运会上,获得第一枚金牌(4)1992年和1996年,和奥运会,中国均获16枚金牌(5)2000年悉尼奥运会上,中国名列金牌榜第三位(6)年,北京申奥成功 (二)预习检测1.“双百"方针提出的背景不包括()A.《共同纲领》提出发展人民的文艺事业B.“文革"的爆发C.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D.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逐步开展20.关于我国文化事业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双百”方针其实质是文艺上的“民主”B .“文革”是对中国文化事业的大摧残,毫无成就可言C.“二为”方向是建国初期文艺发展的指导方向D.在新时期,中国的文化发展缓慢三、课中----合作探究、互动解疑(一)图说历史这是经典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的剧照。
它是20世纪60年代在周恩来总理直接关怀下创作出来的,是当时的艺术精品之一.(二)互动解疑1.新中国成立初期文学艺术作品创作的主要特点是什么?2.阐述“双百方针”提出的背景和历史义。
生成问题3.概述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国文化事业发展的基本线索。
三元整合导学模式历史学科导学稿(教师版)姓名:班别:座号:一、课题:必修三专题五现代中国科技和文化二、课型分析:本课属于专题复习课(1)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重点考查新中国成立以来核技术、空间技术、信息技术、生物工程和农业科技主要成就及其原因和作用,识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
(2)知道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讨论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
→→突出考查“双百”方针的背景及意义、“双为”(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方针指引下新中国的文化成就。
(3)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着得考查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发展的方针,措施,成就,“依法治教”战略的伟大意义。
三、课时安排:单元课(3课时)四、学习内容及程序:(一)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资料P223填写,侧重各项成就时间和成果)1、“两弹一星”(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2、载人航天技术3、袁隆平和杂交水稻4、计算机和生物工程发展【知识拓展一】现代中国科技发展原因、表现和影响(资料P225)【知识拓展二】现代科技策略和方向调整材料1:要有原子弹。
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毛泽东1956年《论十大关系》材料2:经济体制、科技体制,这两个方面的改革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
新的经济体制,应该是有利于科技进步的体制。
新的科技体制,应该是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体制。
——邓小平《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材料3:江泽民指出:“二战后,以电子信息、生物技术和新材料为支柱的一系列高新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和飞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和人类的生活。
科学技术日益渗透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推动现代生产力发展的最活跃因素。
并且国际间的竞争,说到底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竞争。
”“科技的发展、知识的创新,越来越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进程。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教案设计【教学课题】§5.3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教材依据】新课程人民版必修三《思想文化模块》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第三子专题《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学习目标】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教学内容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中国获得了真正的独立自主,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这成为新中国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的基础。
50多年来,中国科学技术以“两弹一星”为代表,取得了巨大成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科学技术进入了最好的时期。
为什么科技发展的如此迅速,又会产生什么影响,这是我们这节课重点探究的问题。
【教学设计思路】1、针对高二学生特点,喜好新奇事物,求知欲强,主动探究精神足,在这节课的设计上一定要体现一个理念:充分让学生动起来。
2、针对这一节的内容,如果没有丰富详实的图片、史料,课堂一定毫无生趣意义。
所以,我搜集了各种各样的图片、史料,以求课堂内容的丰富多彩。
3、针对我们学生的学习特点,我的这节课,没有拘泥于严格意义上的“六环节”,而是把学生精彩展示与教师精讲点拨结合在一起,让课堂随时随地的精彩。
每一环节紧密相连,提高了课堂教与学的效果。
【教学准备】制作课件辅助教学;布置学生做好课前预习。
【课时安排】1课时【学习过程】【导入新课】〖音乐一首——彩云追月〗追月的又岂止是彩云,还有我们勤劳智慧的中国人。
〖图片一组,配文字解说〗百度搜索/i?ct=503316480&z=&tn=baiduimagedetail&word=%E6%CF%B6%F0%B1%BC%D4%C 2&in=19842&cl=2&lm=-1&st=&pn=2&rn=1&di=63315946950&ln=1992&fr=&fm=hao123&fmq=133125568259 3_R&ic=&s=&se=&sme=0&tab=&width=&height=&face=&is=&istype=#pn13&-1&di33764400315&objURLht tp%3A%2F%%2Fsheji%2Fpic%2F200711%2F20071101234429125.jpg&fromURLhtt p%3A%2F%%2Fsheji%2Fjieri%2F200711%2F2556_2.html&W400&H496&T8704&S10 0&TPjpg公元9年,西汉时期的神话故事叙述了嫦娥奔月的情景,被记载在《汉书•艺文志》淮南子篇中。
专题五第1课1.新中国成立后,文学艺术创作出现了两个高峰,分别是()A.20世纪50年代和改革开放后B.“文化大革命”和改革开放后C.20世纪50年代和“文化大革命”时期D.全面建设时期和“文化大革命”时期【答案】 A【解析】新中国成立后,20世纪50年代因为“双百”方针提出,改革开放后因为“二为”方针提出,文学艺术创作出现了两个高峰。
2.毛泽东在一次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总结发言。
他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我看这应该成为我们的方针。
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讲学术,这种学术可以,那种学术也可以,不要拿一种学术压倒一切。
你如果是真理,信的人势必就会越多。
这一发言应该是在()A.《延安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到的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提到的C.发出“向时代学习,向人民学习”的口号中提到的D.是1956年社会主义基本制度逐步建立时提到的【答案】 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
1956年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正式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3.下列对“双百”方针中“百家争鸣”的正确理解是()A.文学艺术上的不同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B.科学上的不同学派,可以自由争论C.政治上不同派别进行争论,自由发展D.类似于战国时期的众多学说的自由讨论【答案】 B【解析】理解“百花齐放”和“百家争鸣”的含义分别是:“文学艺术上的不同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和“科学上的不同学派,可以自由争论”。
4.1956年,毛泽东在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总结发言,正式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
其目的是()A.调动知识分子的积极性,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B.繁荣文学C.继承春秋战国时代“百家争鸣”的优良传统D.繁荣艺术【答案】 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双百”方针目的的掌握情况。
繁荣文学艺术的目的是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5.下列文艺作品、电影作品、戏剧作品出现于“双百”方针提出后的是()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 A【解析】1956年4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正式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