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 格式:ppt
- 大小:405.50 KB
- 文档页数:18
课时分层作业(十五) 新中国的教育事业(建议用时:30分钟)[学业达标练]1.在某个历史时期,中国对旧有教育事业进行改革,主要是:在学校中,开始建立共产党和青年团组织,建立政治工作制度,开设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课,进行专业调整等等,把旧学校改造为面向工农,培养各种建设人才的阵地。
该历史时期是( )【导学号:14322258】A.“大跃进”运动时期B.新中国成立初期C.“文化大革命”时期D.改革开放时期B[由“开始建立共产党和青年团组织”“面向工农,培养各种建设人才的阵地”可判断这个历史时期应该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大跃进”运动时期、“文化大革命”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不可能“开始建立共产党和青年团组织”,所以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项。
] 2.下表是20 世纪50 年代清华大学院系调整前后的状况。
对此材料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B.有计划地整顿和改造旧教育C.适应“211工程”建设的需要D.适应国家大规模工业化建设的需要D[在20世纪50年代,我国的教育方针并没有发生变化,故A项错误;材料中并不是对旧教育的改造,而是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学院系专业的调整,故B项错误;20世纪50年代,我国还没有提出“211工程”,故C项错误;院系调整前是社会文科院校较多,而调整后理工科学院增多,正好满足和适应了我国“一五”计划中工业化的要求,故D项正确。
] 3.报载:1958年8月8日,经过北大东语系朝鲜语专业师生一周的奋战,一本2万词条、100万字的《汉朝辞典》被作为“特大号卫星”放上了天,而这仅仅是3 400多颗“卫星”中的稍微璀璨一点的一颗。
这说明( )A.“一五”计划提前完成B.教育“大跃进”现象严重C.“双百”方针全面贯彻D.新中国科技发展迅速B[“一五”计划是从1953至1957年,“一五”计划早在1957年已经完成,故A项错误;根据“1958年……经过……一周的奋战,一本2万词条、100万字”可知有夸大成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1958年中国开始在各行业中掀起“大跃进”运动,材料反映的就是教育领域的“大跃进”,故B项正确;“双百”方针是指艺术领域百花齐放,学术领域百家争鸣,材料中用极短时间编出字典显然有夸张的成分,不是在贯彻“双百”方针,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科技的发展状况,故D项错误。
【课程标准】(1)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2)知道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讨论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
(3)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知识梳理】一、新中国的科技成就:二、新中国的教育国运兴衰系于教扫盲教育措施成就:到2001年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战略目标曲折发展成效:新中国成立50年来,扫除文盲2亿多人,摘掉了世界头号“文盲大国”的帽子1950年召开确定工农教育首先以识字教育为主1982年规定“国家发展各种教育设施,扫除文盲”1993年提出在20世义务教育措施1986年全国人大六届四次会议通过了90年代以来,成为“科教兴国”的重要环节实施“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等高等教育①国初,中国的高校改造和调整参照的高等教育模式②1958年起,实施“教育大革命”,1961年中国高等教育进入稳定发展的轨道③“文革”期间高等教育遭到严重破坏。
④年,恢复统一高考招生制度⑤改革开放以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了教成就大学数量不断增加,资源配置、专业结构更趋合理高校建立起三级学位制度一些具备条件的高校还设立改革大学招生和分配制度,扩大办学权少数民族的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和民办高等教育得到长足发展三、新中国的文艺——“双百”方针【问题探究】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航天人说:“古代五千年文化给我们留下了值得骄傲的遗产;中国近代……没有值得骄傲的,没有给后代留下一定的遗产;建国后,在党的领导下,中国人给后代留下值得骄傲的遗产。
” 材料二材料三 目前,我国正在实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设,该系统已成功应用于测绘、电信、水利、渔业、交通运输、森林防火、减灾救灾和公共安全等诸多领域,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为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建设与发展,满足全球应用需求,我国已成功发射五颗北斗导航卫星。
高中历史(必修3)复习提纲专题四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考试说明】1、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2、教育事业的发展。
◇【知识整合】☆中国决定研制“两弹一星”的原因:(1)国防现代化程度集中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影响到它的国际地位;(2)为了美苏对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垄断。
二、新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历程与成就:1、新中国教育方针的确立:(1)方针:德智体全面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2)成就:初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学前教育、大中小学教育、成人教育初具规,全日制教育、业余教育和半工半读教育共同发展。
)2、文革对教育破坏:①、学校停课;②、1966年,高考制度被废止;③、知青“上山下乡“运动。
★、影响:“人才断层”,“文化断层”,全国文盲和半文盲人数急剧增加,严重影响现代化建设。
3、新时期教育事业蓬勃发展:①、1977年恢复高考;②、1983年,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成为新时期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方针。
启动“希望工程”。
20世纪末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
③、1995年,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强调坚持以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作用: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4、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1)、中国的历史经验证明了这一点。
2)、当代的国际国内形势也决定这一点。
国际上: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的竞争。
无论就其中哪一方面实力的增强来说,教育具有基础性的地位。
国内: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根本转变,沉重的人口负担还没有转化为人力资源的优势。
而劳动力的素质,提高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不高,已经成为制约我们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能力增强的一个主要因素。
而这一切都必须坚定不移的依靠教育来完成,只有这样,中华民族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专题四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知识框架专题四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知识链时间轴专题四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限时训练)一、选择题1.下列事件标志我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的是(B)A.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B.“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C.“神舟5号”载人飞天大成功D.“神舟6号”飞船双人试飞成功2.这是2004年“感动中国”评委会对某当选人物的评语: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
第13课新中国的科技成就课程标准1.列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
2.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重点难点1.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科学技术所取得的主要成就。
2.理解党和政府在战略决策与科学技术发展之间的联系。
3.探究科技的发展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一、“两弹一星”和“神舟”五号1.“两弹一星”(1)概况①背景:新中国诞生不久,工业体系尚未建立,科技落后,人才缺乏。
②目的:打破美苏两国对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垄断。
③决策:1955~1956年,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中央果断决定研制导弹、原子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2)原子弹和导弹①成就:在青年科学家邓稼先的领导下,1964年10月,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4年,中近程地地导弹试验成功;1966年10月,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中国拥有了可用于实战的导弹。
②核政策: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不对无核国家使用核武器。
③和平利用:中国先后建成了秦山核电站和大亚湾核电站,利用核能发电,为工农业生产提供电力。
(3)卫星①概况:1956年10月,毛泽东提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提议;从美国归来的科学家钱学森组建中国第一个导弹、火箭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
②成就:1970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卫星的国家;1975年,第一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
2.“神舟”五号——载人航天(1)背景:1992年,载人飞船正式列入国家研制计划。
(2)成就①2003年10月,“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和返回,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能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中国的航天技术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
②2008年9月28日,“神舟”七号飞船返舱并成功着陆,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判断正误(1)“两弹一星”指的是原子弹、氢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第14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1.背景(1)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2)人民内部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
2.提出1956年,毛泽东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3.含义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
4.特点是一个基本性的同时也是长期性的方针。
5.意义(1)“双百”方针正式成为中国发展科学文化的重要方针。
(2)“双百”方针的贯彻执行,带来了中国文学艺术的春天。
6.成就(1)主要内容:反映革命历史题材和火热的现实生活。
(2)代表作品:《红旗谱》《红日》《红岩》《青春之歌》《林海雪原》等。
1.原因(1)“文化大革命”期间,受到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极左思潮的破坏。
(2)一些学术问题被当作政治问题进行批判。
2.表现(1)一大批优秀文艺作品被点名批判。
如电影《北国江南》《早春二月》《林家铺子》《怒潮》《红日》等。
(2)一大批著名的作家、艺术家和专家、学者被批斗、迫害。
(3)许多优秀的传统剧种、剧目被停演,文艺上形成了“八亿人民八个戏”的局面。
3.影响严重影响了文艺的发展、繁荣和学术的进步。
知识点三欣欣向荣的新时期文艺1.背景“文化大革命”结束,文艺领域经过拨乱反正后,“双百”方针重新得到贯彻执行。
2.表现(1)短篇小说:代表作是率先揭示了极左思潮对青少年心灵毒害的《班主任》。
(2)长篇小说:一大批文学精品问世。
代表作:《平凡的世界》《战争与人》《长城万里图》《白鹿原》等。
(3)报告文学:受到欢迎。
代表作:《哥德巴赫猜想》。
(4)艺术领域:杰作频出,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双百”方针的实质及意义史料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我看这应该成为我们的方针。
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1956年4月28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讲话[解读]抓住史料出处标注的时间“1956年”可分析“双百”方针的历史背景;史料中的第二句阐述了“双百”方针的内涵。
专题五第1课1.新中国成立后,文学艺术创作出现了两个高峰,分别是()A.20世纪50年代和改革开放后B.“文化大革命”和改革开放后C.20世纪50年代和“文化大革命”时期D.全面建设时期和“文化大革命”时期【答案】 A【解析】新中国成立后,20世纪50年代因为“双百”方针提出,改革开放后因为“二为”方针提出,文学艺术创作出现了两个高峰。
2.毛泽东在一次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总结发言。
他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我看这应该成为我们的方针。
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讲学术,这种学术可以,那种学术也可以,不要拿一种学术压倒一切。
你如果是真理,信的人势必就会越多。
这一发言应该是在()A.《延安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到的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提到的C.发出“向时代学习,向人民学习”的口号中提到的D.是1956年社会主义基本制度逐步建立时提到的【答案】 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
1956年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正式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3.下列对“双百”方针中“百家争鸣”的正确理解是()A.文学艺术上的不同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B.科学上的不同学派,可以自由争论C.政治上不同派别进行争论,自由发展D.类似于战国时期的众多学说的自由讨论【答案】 B【解析】理解“百花齐放”和“百家争鸣”的含义分别是:“文学艺术上的不同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和“科学上的不同学派,可以自由争论”。
4.1956年,毛泽东在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总结发言,正式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
其目的是()A.调动知识分子的积极性,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B.繁荣文学C.继承春秋战国时代“百家争鸣”的优良传统D.繁荣艺术【答案】 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双百”方针目的的掌握情况。
繁荣文学艺术的目的是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5.下列文艺作品、电影作品、戏剧作品出现于“双百”方针提出后的是()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 A【解析】1956年4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正式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考点1: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 I、考点和要求一、考点“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二、要求知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讨论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
II、基础知识梳理一、第一个创作高峰(五六十年代) 1、指导思想:“双百”方针(1)提出背景:(2)提出(3)内容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指文学艺术上的不同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指科学研究上的不同学派,可以自由争论(4)意义:P74-75 2、成就:P75二、“文革”中文化一片凋零 1、凋零原因: 2、凋零表现:▲为什么《海瑞罢官》会受到批判?说明了什么问题?原因:(1)党内对“大跃进”错误及纠正错误所采取的调整措施等问题上的分歧有所发展(2)江青、姚文元等人的推波助澜(3)毛泽东的错误认识和对江、姚的支持说明了在文化方面的“左”倾错误越来越严重▲应如何评价“样板戏” 一方面,它是劳动人民和广大戏剧创作者辛勤劳动的成果,也是高水平的剧作;另一方面,过于呆板和其政治背景限制了文化事业的全面发展三、第二个创作高峰(改革开放时期)(一)文艺繁荣1、指导方针:“二为”方向(1)提出背景:(2)提出: 2、成就 3、意义◆教训: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吸取的经验教训:①科学与文化的发展需要宽松的环境,需要民主与科学的精神,坚持“双百”方针,必须在宪法范围内;②要坚持“双百”方针,处理好科学与文艺工作和政治的关系,和人民的关系(为人民服务),及继承传统与不断革新的关系,在三个关系中,和人民的关系是最基本的。
◆“双百”方针中的“百家争鸣”和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的实质不同: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斗争的激烈和复杂。
虽然流派很多,但阶级阵线非常鲜明,主要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之间的阶级斗争。
(2)而“双百”方针中的“百家争鸣”主要体现在学术问题上,目的是推动新中国科学文化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