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基本原则
- 格式:ppt
- 大小:232.00 KB
- 文档页数:20
第三章环境基本法环境基本法是指由国家专门的立法机关制定的,规定环境法的目的、任务、调整对象、环境基本政策、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就环境权、环境保护、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重大问题进行全面调整的综合性的环境法律。
环境基本法也可以称为环境法的母法,是其他环境法的立法依据。
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制定了环境基本法,如美国的《国家环境政策法》、日本的《环境基本法》、匈牙利的《人类环境保护法》、罗马尼亚的《环境保护法》、前苏联的《自然保护法》等。
我国的《环境保护法》也是临时起着环境基本法作用的法律。
但是,由于我国的环境立法发展迅速,由狭窄的环境保护法扩展到了环境保护法、环境污染防治法、区域环境法、自然资源法等广阔的领域,因而在20世纪80年代制定的《环境保护法》还不是环境基本法,没有全面规定环境法的目的、任务和调整对象。
我们需要根据可持续发展战略制定一部环境基本法,以取代目前的《环境保护法》,作为构建适应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环境法体系的基本法律依据。
本章将介绍和讨论《环境保护法》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原则,阐述《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内容,根据《环境保护法》关于法律责任的规定和民法、行政法、刑法的有关规定,讨论环境保护法的实施途径和方法。
第一节《环境保护法》的特点、目的和作用一、《环境保护法》的特点环境保护法是指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并由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治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环境保护法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环境保护法,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治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它不但包括《环境保护法》,还包括其他单行的环境保护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其他法律中的附属规定以及我国参加和签署的国际环境公约等。
狭义的环境保护法,专指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环境保护法》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特点:(一)广泛性《环境保护法》的广泛性,具体体现在其保护的对象、其所调整的社会关系和法律关系主体三个方面:(1)保护的对象广泛。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基本原则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是我国环境保护的基本法律法规,于1989年实施,对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起到了重要的引导和规范作用。
该法的基本原则是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进步,保障人民生存和发展的权利,确保国家的长远发展。
一、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基本原则之一是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这一原则要求在环境保护工作中,要首先从源头上预防环境问题的发生,通过完善环境保护政策和法律法规,加强环境监测与预警工作,推动清洁生产和绿色发展,减少和避免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同时,也要加强环境污染的治理和修复工作,通过技术手段和法律手段,对已经造成环境污染和破坏的行为进行治理,减轻环境污染对生态环境和人民健康的影响。
二、综合治理,分类管理。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基本原则之二是综合治理,分类管理。
这一原则要求在环境保护工作中,要综合考虑不同环境问题之间的关系和影响,采取综合的治理措施,促进环境保护工作的协调与统一、同时,也要分析和评估不同环境问题的性质和危害程度,针对不同问题采取分类管理,有针对性地制定环境保护政策和措施,提高治理效果。
三、责任明确,压力传导。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基本原则之三是责任明确,压力传导。
这一原则要求明确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在环境保护工作中的责任和义务,形成责任倒查、压力传导的工作机制,促使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履行环境保护的职责。
同时,也要强化企业和个人的环境保护责任,通过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和监督机制,推动企业和个人在生产和生活中的环境保护行为,形成多方参与的环境保护合力。
四、公众参与,信息公开。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基本原则之四是公众参与,信息公开。
这一原则要求广泛开展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加强环境知识的普及,增强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能力。
同时,也要积极推动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决策和监督工作,建立公众参与的制度和机制,增加公众对环境保护事务的话语权和监督权。
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原则是什么1.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原则这一原则强调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协调关系,提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环境保护法要求人类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保护和促进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和谐统一2.预防为主的原则预防为主的原则要求在环境保护工作中,优先考虑预防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发生。
即通过制定和实施环境保护政策、法律法规,规范企业和个人的行为,避免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发生,从源头上遏制环境问题。
3.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是环境保护法的核心原则之一,要求在保护环境的同时,兼顾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即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要合理利用、开发和保护自然资源,维护生态平衡,使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达到协调。
4.公众参与的原则公众参与的原则强调在环境保护决策中公众具有参与权、信息权和监督权。
环境保护法要求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在环境决策中应征求公众意见,组织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工作。
公众参与的原则是提高环境决策的民主性和公正性的重要保证,有助于提高环境保护工作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5.政府主导的原则政府主导的原则要求政府在环境保护工作中起到主导作用。
环境保护法赋予政府相关部门环境监管、保护和修复的职责,要求政府加强环境监测和评估,建立环境信息发布制度,确保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和成效。
6.责任追究的原则责任追究的原则是环境保护法的重要原则之一,要求对环境违法行为进行惩罚和责任追究。
环境保护法明确了违反环境保护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承担法律责任,包括罚款、赔偿等措施,以保证环境法律的有效执行和环境违法行为的制止。
7.科学决策的原则科学决策的原则要求在环境保护决策中充分考虑科学、专业知识。
环境保护法要求政府和相关单位在制定环境标准、制定环境规划等环境决策中,应当听取专家意见,基于科学的评估和分析,保证环境决策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总之,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原则包括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预防为主、推动可持续发展、公众参与、政府主导、责任追究和科学决策。
环境保护法基本原则
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原则包括:
1. 先预防为主,保护为辅:通过采取预防措施和科学管理,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尽可能避免环境污染和损害的发生。
2. 管理与保护相结合:根据环境保护的需要,制定和执行相关管理措施,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3. 推动可持续发展:注重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4. 公众参与原则:鼓励公众对环境保护事务发表意见和参与决策过程,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5. 责任追究原则:对环境污染行为和违法行为依法追究责任,促使相关主体履行环境保护的法定义务。
这些原则能够指导环境保护行为,并促使各方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保护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发展。
第四章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基本原则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是我国用来保护环境和资源的重要法律,它包含了一系列的基本原则。
这些原则的目的是保护环境和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本章将介绍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基本原则。
第一条是“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
这个原则强调资源开发利用的合理性,即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资源的作用。
这意味着我们应该按照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合理利用资源,避免资源的过度开采和浪费。
第二条是“环境保护优先。
这个原则强调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即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必须保护环境。
环境保护是维护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保护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的关键。
因此,在任何情况下,环境保护都必须放在首位。
第三条是“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这个原则强调预防环境问题的发生,通过采取预防措施来减少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的产生。
同时,也要结合治理手段,对已经发生的环境问题进行整治和修复。
预防和治理相结合,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护环境和资源。
第四条是“综合治理,分类管理”。
这个原则强调综合治理和分类管理的重要性,即在治理环境问题时要采取多种手段,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
同时,也要根据不同的环境问题和资源类型,采取不同的治理措施。
这样可以提高治理效果,避免治理措施的单一性和片面性。
第五条是“法律保护,社会共治”。
这个原则强调法律的作用,即依法保护环境和资源。
法律是保护环境的基础和前提,它规定了环境和资源的保护要求和标准。
同时,也要加强社会各界的参与,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环境和资源保护的良好氛围。
第六条是“公众参与,信息公开”。
这个原则强调公众的参与和信息的公开。
公众是环境保护的主体和最终受益者,应该有权参与环境和资源保护的相关活动。
同时,环境和资源保护的相关信息应该充分公开,让公众了解环境状况和资源利用情况,从而更好地保护环境和资源。
第七条是“责任追究,依法惩处”。
这个原则强调责任追究和依法惩处的重要性,即对于违法和失职行为要及时追究责任,依法进行惩处。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基本原则的含义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基本原则是指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所确认的或体现的、反映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特征的、具有普遍指导作用的基本准则。
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原则与具体原则的区别主要表现(1)基本原则是环境保护法的根本准则,贯穿于整个环境保护法,统帅环境保护法飞各项制度及规范;具体原则是某个或某些环境保护法制的一般准则,适用于特定的范围。
(2)基本原则体现环境保护法的根本价值和基本原理,是环境保护立法、执法、守法及研究环境保护法的总的指导思想;具体原则直接反映的是特定的价值,仅仅是特定领域好环节的指导思想。
(3)基本原则是国家环境保护基本政策的最集中体现,反映的是国家对环境资源问题的总体要求;具体原则所体现和反映的是国家在某一具体领域的环境政策。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基本原则的特征(1)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基本原则须由法律所确认或体现。
(2)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基本原则必须反映环境法的特点。
(3)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基本原则必须是贯穿于整个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体系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指导性原则。
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基本原则(1)协调发展原则(2)预防为主原则(3)合理开发利用原则(4)污染者付费、受益者补偿原则(5)公众参与原则协调发展原则又叫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原则,是指环境保护欲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统筹规划、协调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可持续发展被定义为寻求满足现代人的需要和欲望,而不危害后代人满足其需要和欲望的能力。
可持续发展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人类需求和欲望的满足是发展的主要目标(2)人们的消费标准好生活水平必须限制在生态承载能力的范围内(3)可持续发展要求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机会,不应危害后代人满足其基本需要的能力。
(4)人口增长会给自然资源增加压力,因此,应保持人口的稳定。
(5)在发展过程中,人类对自然系统的干扰不应当威胁生命支持系统。
(6)可持续发展要求公平地分配有限的自然资源,特别是对于不可更新资源的利用,应考虑将自然资源耗竭减少至最小限度,其耗竭的速率应尽可能较少地妨碍未来世代的选择权好机会。
简述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基本原则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基本原则主要有以下几点:
1. 生态优先: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即在任何活动中都要优先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的功能。
这表明保护环境和资源的工作应该以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态系统为核心目标。
2. 依法治理:环境与资源保护法要求依法治理,即依法保护环境和资源、依法管理环境和资源的利用。
这表明环境和资源的保护工作要在法律的框架下进行,依法行使权力,依法承担责任。
3. 综合协调: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强调综合协调的原则,即在环境和资源保护工作中,要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生态保护之间寻求平衡,形成协调发展的局面。
这表明环境和资源保护工作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
4. 预防为主: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倡导预防为主的原则,即在环境和资源利用过程中,要事先采取措施,避免或减轻污染和资源浪费的发生。
这表明环境和资源保护工作要从源头上进行控制和预防,避免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的发生。
5. 依靠科学: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强调依靠科学的原则,即在环境和资源保护工作中,要依据科学研究和技术进步的成果,进行决策和实施措施。
这表明环境和资源保护工作要以科学为指导,注重科学论证和技术支撑。
总之,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基本原则是生态优先、依法治理、综合协调、预防为主和依靠科学。
这些原则的落实是保护环境和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保障。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基本原则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法律,旨在保护环境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基本原则是保护优先、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公众参与和合理利用。
这些原则对于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一、保护优先保护优先是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首要原则。
在任何开发和利用活动中,都必须将环境保护放在首位。
这意味着在任何决策中,都应当优先考虑环境影响,并采取适当的措施来最大程度地保护环境。
只有当环境保护得到合理保障时,其他开发和利用活动才能得以进行。
二、预防为主预防为主是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核心原则。
它的目标是在开发和利用活动之前采取积极的措施,预防环境和资源的损害。
预防为主的思想是通过科学评估和技术手段,提前预测和识别潜在的环境和资源问题,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以避免后续的环境破坏和资源浪费。
三、综合治理综合治理是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重要原则之一。
它强调了各个部门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合作与协同,以实现资源的协调使用和环境保护的整体效益。
综合治理要求政府、企业和公众等各方共同参与,形成合力,共同推动环境与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四、公众参与公众参与是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一项重要原则。
它要求政府在环境和资源决策过程中主动与公众进行沟通、交流和合作。
公众参与的目的是让公众了解和参与到决策中,发挥其监督和参与作用,同时提升决策的透明度和公正性,确保环境和资源问题能够得到有效解决。
五、合理利用合理利用是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基本原则之一。
在资源利用过程中,必须确保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高效利用。
这就要求在资源利用中,遵循科学规划、合理配置、节约使用和循环利用的原则,减少浪费,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障资源的长期供应。
综上所述,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基本原则包括保护优先、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公众参与和合理利用。
这些原则的贯彻执行,对于实现环境保护和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目标至关重要。
我们每个人都应当积极参与到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的过程中,共同努力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和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