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七上第17课《先进的科学技术》word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145.00 KB
- 文档页数:4
北师大版七上第17课《先进的科学技术》word教案第17课先进的科学技术课前预习预习时顺带把这些题给做了,试试你的身手呀!1.东汉改进造纸术的科学家是( )A.蔡伦 B.张仲景 C.华佗 D.班超2.张仲景在写成的《》一书中,全面阐述了理论和治病原则。
他被后人尊称为“”。
3.想一想,中国造纸术的发明对人类文化进展有什么奉献?课堂练习重点难点都在那个地点了,课堂上就把它们解决吧。
4.纸张的发明最早显现在( )A.秦代 B.西汉前期 C.西汉后期 D.东汉5.最早制成“麻沸散”的医学家是,他被后人誉为“”。
6.东汉时的中医学名著是《》,数学名著是《》7.《九章算术》的成书年代是( )A.战国 B.秦代 C.西汉 D.东汉8.请将下列人物与对应成就连接起来。
蔡伦写成《伤寒杂病论》张仲景发明“麻沸散”华佗改进造纸术9.阅读下列材料:“勤求古训,博采众方。
”——张仲景请回答:(1)这句话是什么意思?(2)这段话是张仲景写哪本书的宗旨?该书在中国医学史上有何地位?(3)他被后人尊称为“ ”。
10.列举秦汉时期的科技成果。
11.张仲景在205年开始撰写《伤寒杂病论》,他写此书用了较长的时刻。
有的史书上记载:华佗读了《伤寒杂病论》后,快乐地说:“这真是救人的书啊!”华佗是208年被曹操杀害的。
想一想,华佗说过这句话没有,什么缘故?12.纸广泛应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你能说说有哪些方面吗?今天,人们大力提倡使用“再生纸”,这有什么重要意义?课后测试走出教材,迁移发散,你的能耐是不是确实有长进了?一、单项选择题13.下列几位科学家中,对人类文化传播奉献最大的是( )A.张衡 B.蔡伦 C.张仲景D.华佗14.现在常用的人工呼吸等急救方法最早记载于哪本书( )A.《黄帝内经》 B.《伤寒杂病论》C.《千金方》 D.《本草纲目》二、填空题15.东汉时期,改进造纸术,后来人们为纪念他的功绩,将他改进的纸称为“”。
16.成书于时期的《九章算术》一书,系统总结了从到 (时期)的数学成就。
第17课 先进的科学技术班级: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小组:________ 编号:________ 主备人:实验中学 游潘英 参与人:实验中学 李凤云 【认定目标】(心中有目标,你就会走向成功!)1.了解中国古代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说出造纸术的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产生的巨大影响。
2.知道秦汊时期“医圣”张仲景和“神医”华佗的杰出成就。
3.了解我国现存最早的数学专著《九章算术》,知道秦汉时期数学领域的突出成就。
【共同探究】1成就,你认为主要原因是什么?2.学习小组疑点、难点]【归纳整理】填表:秦汉时期的科技成就简表科技领域【拓展练习】(一)选择题:1.我国使用纸作为书写材料开始于()A.战国 B.秦朝 C.西汉 D.东汉2.环境保护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资源的回收和再生利用。
下面哪个人的发明过程具有这样的特征()A.李冰 B.蔡伦 C.张仲景 D.华佗3.下面几位科学家中,对人类文化传播贡献最大的是A.张衡B.蔡伦C.张仲景D.华佗4.如果让你扮演华佗,你应该具有的医学特长是( ) ①针灸 ②外科手术 ③创制“麻沸散” ④ 研究中医理论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5.下列关于造纸术的发明,不正确的是(A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造纸术的国家B C .东汉蔡伦发明了造纸术D .造纸术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6.《九章算术》成书于( )A .春秋B .战国C .西汉D .东汉 7.被后世尊称为“医圣”的是( ) A .华佗 B .张仲景 C .扁鹊 D .孙思邈 8.蔡伦改进造纸术的主要突破点是A .由笨重改进为携带方便B .简化制作过程C .扩大造纸原料,使之易得到而又便宜D .纸张由粗糙改进为精细 (二)列举题1.你知道“纸上谈兵”的故事吗?请讲给大家听一听。
赵括真的是“纸上”谈兵吗?2.“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上至以恒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
北师大版七上第17课《先进的科学技术》word 教学设计南安东方学校刘秋英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选自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7课。
本节课讲述的是秦汉时期的科学技术。
本节课内容在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早在秦汉时期就在一些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专门是在造纸术、医学和数学等科学技术领域取得杰出成就。
秦汉时期文化的繁荣强盛,是建立在国家统一、经济进展的基础之上的。
这一时期的科技成果是中华民族聪慧的结晶,是炎黄子孙的自豪。
因此学好本节课知识,有助于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和科学家的聪慧才智和专门的制造力,并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加深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感。
2、教材内容分析本课内容包括三部分:第一子目是“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要紧介绍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及其对世界文明的进展作出的庞大奉献和产生的庞大阻碍。
第二子目是“医圣”张仲景和“神医”华佗。
要紧介绍张仲景和华佗在医学领域的杰出成就。
第三子目是《九章算术》。
本子目则是介绍秦汉时期数学领域的突出成就。
二、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初一年级的学生。
初一年级的学生可塑性强,处于德育教育的关键时期,因此本节课的教学也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最佳时机。
通过平常的阅读积存和影视作品的阻碍,他们对本课内容已有初步了解,但熟悉的只是零碎的知识点,因此教师应全面系统的讲述。
初一的学生注意力易分散,但有较强的求知欲。
据此特点,在教学中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图片、视频,弓I发学生的爱好,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制造条件和机会,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教学目标:按照新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情形制定如下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学习,了解中国古代造纸技术的发明与改进,能够简要讲明造纸技术对世界文明进展做出的奉献和产生的阻碍。
明白秦汉时期“医圣”张仲景和“神医”华佗在医学领域做出的杰出成就。
了解我国现存最早的数学专著《九章算术》,明白秦汉时期数学领域的杰出成就。
第17课先进的科学技术穿越时空每当我们读报看书、写信、做作业的时候,有没有注意到作为书写材料的薄薄的纸呢?纸的使用是那么的普遍,纸又是那么的廉价,以至于我们往往忽略它的存在。
可是就是这薄薄的纸,却是我们祖先对世界的巨大贡献,极大地影响了世界文明的发展进程。
纸出现在我国秦汉时期,那个时期我国科学技术在很多领域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让我们一起来了解那段辉煌的历史,从而为我们中华民族的文明而自豪。
感悟历史本课导航跨越障碍学习这节课建议你使用圈点法。
圈点法是在课文中的重点、难点处做上各种记号,或画横线,或圈字,或加点。
要圈点出关键处的词语字句。
例如“蔡伦”“张仲景”“华佗”“麻沸散”等,使你一目了然,在脑海中打上深深的印记,从而达到强化记忆的目的秦汉时期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特色是什么?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体系的形成时期,这一时期的科技成果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炎黄子孙的骄傲。
秦汉时期的先进科学技术,如造纸术、医学、数学,都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和科学家在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发明创造的,这些科技成果运用于生产劳动后,对经济发展产生了影响,从而影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
中国造纸术的发明对人类文化发展有什么贡献呢?造纸术发明以前,世界各国的书写材料都不理想,对文化的传播不利。
造纸术的发明,特别是蔡伦改进造纸术以后,提高了纸的质量和产量,纸就成为日益普遍的书写材料。
造纸术的对外传播,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影响着世界文明的发展进程,它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
互动天地尝试感受不同的书写材料目标通过尝试在不同材料上书写,了解我们的祖先为改进书写材料而做的探索和努力,理解书写材料的进步对人类社会进步所起的作用。
活动建议(1)分小组,全班分为四组。
(2)准备材料。
第一组:骨材、刻具第二组:丝织物、毛笔、墨汁第三组:竹材、毛笔、墨汁、刻具第四组:纸张、墨汁、毛笔(3)以小组为单位,分别写(刻)出20字。
(4)记录所用时间及材料的多少。
初中历史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7课《先进的科学技术》省级名师优质课教案比赛获奖教案示范课教案公开
课教案
【省级名师教案】
1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学习,了解中国古代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能够简要说明造纸术的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
知道秦汉时期“医圣”张仲景和神医华佗在医学领域作出的杰出贡献。
过程与方法:
课前收集各种书写载体,结合课文中的有关图片,就造纸术发明的必然性、时代性和对世界的贡献展开讨论并发言,能整理、归纳秦汉时期科学技术领域中的杰出成果并能制作成简单的表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秦汉时期科学技术成果的学习,认识文化的繁荣昌盛,是建立在国家统一、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的,并能从学习中感受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和科学家的聪明才智、优良品德和高尚情操,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使命感。
2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新课之前,应了解秦汉进一步巩固、发展的统一局面,掌握基本的阅读能力、归纳能力。
3重点难点
了解中国古代先进的科学技术,激发民族自豪感,特别是能够阐明中国古代造纸术的发明对世界文化发展的重大贡献。
在激发民族自豪感的同时,加深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感。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教学活动
师: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 我们一起来猜个谜语吧!。
《先进的科学技术》课堂教学实录与分析一、座次及学生活动状态b代表男生;g代表女生①代表个人发言重复次数代表个人表现次数代表发言或表现位置代表全班总人数代表上课发言同学人数二、对右图呈现内容的教学分析1、教学目标(略)2、教学活动质量(略)3、教师的教学时间分配(略)4、教学反思(略)三、教学过程实录及其分析要点师:现在开始上课(呵)。
同学们好!生:老师好!师:今天(呐)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7课的内容:先进的科学技术。
先让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以前所学的知识。
好,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屏幕:秦汉时期的亚欧形势)秦汉时期(呐)是我国历史上的大一统时期,我们说秦王朝的建立,它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争霸的历史局面。
那么,随之而起的汉王朝,再加上当时中国周边各民族的活动范围,其疆域更为辽阔。
那么,与此时西方日益兴起的罗马帝国,我们的中国古代把它称之为大秦帝国,就形成了东西称雄的局面。
那么在当时这一时期欧亚大陆上几乎同时出现了安定的局面。
统一和安定的这种政治形势(呐)为经济的发展应该说提供了一个必要的前提。
那么,此时,秦汉时期我国的文化发展到了一个什么样的水平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看一看。
(操作电脑)好!同学们请看这张图片(屏幕:中国科技馆)。
同学们知道这是哪里吗?[为什么要如此跨越时空,学生能够跟上吗,学生对罗马知道多少呢?有一个较宽的视野,在历史教学中非常重要,但是它必须符合两个前提,对教学而言才是有效的:学生有必要的知识储备,教师一点他们便能够形成因果关系;学生没有足够的知识支持,但其兴趣、能力足以拓展学习内容,形成进一步探究问题的愿望。
尤其在开始一个新的学习内容时,导入或叫“预备”非常重要。
否则,教师的教学设计就像在给自己讲。
另外,教师的语言要肯定、利索,不要拖泥带水,更不要“飘”。
]生(齐声):中国科技馆。
师:中国科技馆。
那么,今天就让我们到秦汉科技馆中,让我们领略一下秦汉科技的发展。
我们的秦汉博物馆是一个虚拟博物馆,在我们的博物馆中分为了三个展厅。
第17课先进的科学技术教学设计所属学科:历史适用年级: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一、教材分析本课是七年级(上)第三单元第17课《先进的科学技术》本课的主要内容是关于秦汉时期的先进科学技术,重点是使学生了解古代科学技术,激发民族自豪感。
难点是使学生加深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感。
秦汉时期的大一统局面是先进的科学技术产生和发展的基础,而同时这些领先的科技成就也是对秦汉大一统局面的折射。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新课之前,应了解秦汉进一步巩固、发展的统一局面,掌握基本的阅读能力、归纳能力。
三、教学/学习目标及对应的课程标准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后应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以及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使学生学习教材、搜集资料等掌握秦汉时期的科技成就,提高民族自豪感,培养其学习兴趣。
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教师在教学中扮演的角色是导演,而学生是演员。
根据对教材内容、教学目标及学生的知识、心理特点等方面的分析,本课采用常规课与活动课相结合的综合课型方式进行教学。
教学活动将采用探究性学习方式,学生通过确定研究目标,亲自动手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及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
通过学习测试、学生的反馈来进行教学评价。
五、教学或准备活动(一)教学准备阶段老师:1、指导学生确立研究主题,提供查阅资料的方式及书刊。
2、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
学生:1、利用各种资源(图书、互联网)收集有关造纸术、医学、数学方面的信息,并能通过小组合作初步对自己所收集的信息进行处理。
2、协助老师制作课件(二)教学或活动过程1、导入新课不论是在古代,还是在今天,只要一提起“丝绸之路”,人们就会想到中国。
早在公元前后,中国的丝织品就已享誉世界,中国被西方称为“丝国”。
我们这个伟大的民族,不仅以丝绸驰名于世,而且在文化上也有许许多多为人称道的成就。
承接着空前繁荣的春秋战国文化,秦汉文化又迈出了一大步。
在这节课里,我们要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
教学意图是承上启下,让学生进入教学情境。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先进的科学技术》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内容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古代发明的一些先进科学技术,理解它们对世界科技的影响。
2.掌握一定的历史叙述和分析技能,发展《史》课程的叙述能力。
3.增强历史文化自信心,培养敬畏科学技术的态度。
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介绍中国古代发明的一些先进科学技术,如造纸术、造船术、指南针、火药等,并分析它们对世界科技发展的影响。
同时,让学生了解古代科技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对中华文化有着重要的贡献。
教学重点:1.认识中国古代一些先进技术的发明和科技成就。
2.掌握造纸术、造船术、指南针的发明背景、发展、影响及其意义。
3.增强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历史文化自信。
教学难点:1.认识古代发明对现代科技的贡献。
2.能够理解中国古代科技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
二、教学过程1. Warming up首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可以先通过互动问答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科技对世界社会生活发展的影响,从而引出古代科技对现代科技的贡献。
2. 课堂讲解接下来,我们就开始对本课学习内容进行详细的介绍,包括造纸术、造船术、指南针的发明背景、发展、影响及其意义。
•造纸术介绍造纸术的发明时间、发明地点、发明者、发明过程和影响等内容,同时让学生了解清代亿万富翁吕祖宾家族和宁波东钱湖富豪沈阳嘉,两个家族因纸而富的故事。
•造船术介绍造船术的发展历程,尤其是明代郑和下西洋的历史背景和对航海技术的重要贡献。
让学生更全面地认识中国造船术的发展历程。
•指南针介绍中国古代制作和使用指南针的历史渊源、发明发展及其在探险、航海、民用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并引导学生理解罗盘在古代航海和导航中的应用情况,进一步探讨罗盘的原理和作用。
3. 小组讨论为了更加深入地理解古代科技成就对现代科技的贡献,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自由讨论,针对三个方面的话题展开讨论,分别是:•古代科技发明的意义及其对现代科技的启示;•古代中国造船技术的发展,对世界造船技术的影响;•古代中国陶瓷的造型艺术和技术精湛性。
第17课先进的科学技术【内容标准】1、了解造纸术的发明,认识造纸术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2、知道华佗、张仲景和《伤寒杂病论》。
知道《九章算术》。
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四大发明,能够说出造纸术的发明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和产生的巨大影响。
2、了解秦汉时期“医圣”张仲景和“神医” 华佗在医学领域取得的杰出成就。
3、了解我国现存最早的数学专著《九章算术》,知道秦汉时期数学领域的突出成就。
过程与方法1、阅读课文,结合造纸术发明前后的有关图片、图表等历史资料展开自由讨论,阐明造纸术的发明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
2、课前收集有关张仲景和华佗的故事,了解张仲景、华佗的主要医学成就及事迹。
3、整理秦汉时期有关造纸术、医学和数学等学科技术领域的杰出成就,并制作成简单的表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造纸术的发明过程,认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激发民族自豪感。
2、通过了解张仲景和华佗的事迹,学习古代科学家刻苦钻研的精神,培养学习科学的兴趣。
二、教材分析1、本课的主题是先进的科学技术,它是昌盛的秦汉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秦汉时期的文化成就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所谓“昌盛”,即兴旺、兴盛,可见秦汉文化在整个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特殊地位。
特别是在造纸术、医学和数学等科学技术领域取得的杰出成就,在当时的世界科技领域中也处于领先地位。
2、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体系的形成时期,这一时期的科技成果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炎黄子孙的骄傲。
先进的科学技术又是与秦汉时期的国家统一、经济发展和各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密切相关的。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是这一时期先进科学技术的代表,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它毫无疑问地影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秦汉时期的先进科学技术,都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和科学家在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发明创造的,这些科技成果运用于生产劳动后又对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作用。
第17课《先进的科学技术》教学设计
南安东方学校刘秋英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选自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7课。
本节课讲述的是秦汉时期的科学技术。
本节课内容在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早在秦汉时期就在一些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特别是在造纸术、医学和数学等科学技术领域取得杰出成就。
秦汉时期文化的繁荣昌盛,是建立在国家统一、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上的。
这一时期的科技成果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炎黄子孙的骄傲。
所以学好本节课知识,有助于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和科学家的聪明才智和非凡的创造力,并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加深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感。
2、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内容包括三部分:第一子目是“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主要介绍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及其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和产生的巨大影响。
第二子目是“医圣”张仲景和“神医”华佗。
主要介绍张仲景和华佗在医学领域的杰出成就。
第三子目是《九章算术》。
本子目则是介绍秦汉时期数学领域的突出成就。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初一年级的学生。
初一年级的学生可塑性强,处于德育教育的关键时期,所以本节课的教学也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最佳时机。
通过平时的阅读积累和影视作品的影响,他们对本课内容已有初步了解,但熟悉的只是零碎的知识点,因此教师应全面系统的讲述。
初一的学生注意力易分散,但有较强的求知欲。
据此特点,在教学中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图片、视频,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如下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学习,了解中国古代造纸技术的发明与改进,能够简要说明造纸技术对世界文明发展做出的贡献和产生的影响。
知道秦汉时期“医圣”张仲景和“神医”华佗在医学领域做出的杰出成就。
了解我国现存最早的数学专著《九章算术》,知道秦汉时期数学领域的杰出成就。
2、过程与方法
创设问题情境,通过问题层层展开,学生合作参与课堂讨论,阐明造纸术的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
通过讲述有关张仲景和华佗的故事,了解张仲景、华佗的有关事迹和主要医学成就。
利用表格,整理、归纳秦汉时期有关造纸术、医学和数学等科学技术领域中的杰出成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秦汉时期科学技术成果的学习,认识到秦汉文化的繁荣昌盛是建立在国家统一和经济发展基础之上的,从中感受我国古代科学家的聪明才智和优良品德,激发民族自豪感,加深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感。
四、教学重点、难点:[来源:学§科§网Z§X§X§K]
教学重点: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及其对世界文明发展产生的影响。
确定的理由:基于课标的要求,要认识古代科技发明对世界的影响。
而造纸术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这一项科学技术深刻的影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
以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为讲解重点可以很好的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突出重点:通过创设情境,辅以图片、视频,并结合相关典故,运用问题教学法,设疑引思,层层深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使学生更加直观的了解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再通过师生互动,讨论其影响。
这样学生就能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突出了本课的重点。
教学难点:如何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加深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感。
确定的理由:基于课标的要求,本课在知识层面上,只需对于秦汉时期的科学技术大致了解,要求不高。
但要以此达到较高层次的情感升华,出于所教授的是初一年的学生情况考虑,还是有一定的难度,故定为难点。
突破难点:通过文字材料,学生以合作探究的方式来理解我国是一个“发明和发现”的国度,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曾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以此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最后通过西欧的谚语以及李约瑟等学者的言论来作升华总结,以突破难点。
五、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问题探究法、分析讲解法。
六、教学过程
设置场景:一位身患重病的病人来到老中医处看病,引发诸多涉及本课的问题。
第一场面:老中医请病人坐下,开始切脉。
这种看病方式(即望闻问切)是谁创造的?
(春秋时的扁鹊)
再问:后来有没有人把这种医术整理成书呢?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学习“医圣”张仲景和《伤寒杂病论》。
多媒体展示:张仲景像、《伤寒杂病论》书影。
学生讲述有关张仲景治病救人的故事。
第二场面:随即老中医告诉病人病情严重要开刀做手术,可是病人怕痛。
引导学生帮助病人解决怕痛的方法:需要麻醉剂。
引出最早的麻醉剂(麻沸散)和它的发明者“神医”华佗。
多媒体展示:华佗像和《五禽戏》。
学生讲述有关华佗行医的故事。
第三场面:看病后,老中医拿起一张纸开药方。
重点突出中医拿出的是“一张白纸”开药方。
提出问题:纸是如何发明的?即引入“造纸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
教师设问:最早的纸是在什么时候制造出来的呢?纸发明之前人们曾经使用过哪些材料来记录信息书写文字?这些材料有什么样的缺点?
多媒体展示:纸发明前的书写材料
延伸:典故“韦编三绝”、“学富五车”,说明竹简作为书写材料的不便,并渗透情感与态度教育。
书写材料的缺点引出“造纸术的发明”,让学生分析“纸”的字形构成,推测“纸”字的来历,进而引出造纸术的发明过程。
学生自主学习:阅读课文小字内容,了解西汉劳动人民从“积漂絮成絮片”中得到启示发明了纸。
多媒体展示:西汉早期麻纸。
教师设问:很多人的印象中认为纸是东汉时期的蔡伦发明的,是这样的吗?引入蔡伦改进造纸术。
多媒体播放视频:《蔡伦和造纸术》
教师提问:当公元3—4世纪中国人广泛使用纸的时候,同学们知道世界其他国家的人们在用什么材料进行书写吗?学生根据投影屏幕上显示的不同国家和地区进行猜测。
如:罗马人、埃及人、印度人、欧洲人、朝鲜人、日本人。
教师在各地区后分别展示出正确答案,并引导学生发现这些材料都不是理想的书写材料。
学生阅读课文小字内容和“造纸术外传时间表”,多媒体展示:造纸术外传路线图。
讨论:中国造纸术的外传对人类文化发展有什么贡献
多媒体展示:美国学者德克·卜德对中国造纸术的评价:“纸对后来西方文明整个进程的影响无论怎样估计都不会过分”。
第四场面:老中医药方开后,助手拿药给病人,并拿起算盘算账。
提问:算盘也是我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吗?那么古代算盘叫什么?等等有关于一些数学方面的问题,最后引出了以计算为中心的中国古代数学成就《九章算术》。
多媒体展示:《九章算术》书影及简介。
多媒体展示:面对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这些神奇的发明、创造,你有何感想?
学生畅所欲言,老师引导。
注重情感教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小结
巩固课堂:填写《秦汉时期科学技术成就表格》
七、布置作业
八、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