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考语文总复习:中考备考 常用成语误用解说三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1
中考语文常见成语误用 (一)
中考语文常见成语误用
成语作为汉语独特的语言形式,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和审美价值。
但
在日常使用中,许多人往往错误使用成语,不仅影响语言表达质量,
还容易产生误解。
以下是中考语文中常见的成语误用及正确使用方式。
误用一:“画蛇添足”、“弄巧成拙”
这两个成语通常被用来描述“多此一举”、“得不偿失”的情况。
但
很多人会把两个成语搞混,在表达时错误使用。
实际上,“画蛇添足”强调做无用功,而“弄巧成拙”强调由于处事不当,本来易成的事情
却搞得失误。
因此,要根据具体情况别出心裁,选择正确的成语进行
表达。
误用二:“一视同仁”、“不分青红皂白”
这两个成语都是表示“公正”和“平等”的意思。
但是,在语言交际
过程中,有些人会混淆两个成语的用法,从而丧失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实际上,“一视同仁”侧重于不论身份、背景、阶级、种族等因素,
都一视同仁地对待。
而“不分青红皂白”则强调对待问题时,既不偏
袒白的也不偏袒黑的,绝对公正。
误用三:“出类拔萃”、“锦上添花”
这两个成语都含有褒义,然而表达的意思是不同的。
在描述人才时,“出类拔萃”是指能力、知识、技术特别突出,而“锦上添花”则是
指优点本来已经很突出,现在又有了更高层次的突破。
因此,在中考
作文中要恰当地使用这两个成语,做到恰如其分。
总之,正确地使用成语,不仅展示了人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反映了一个人文化素养和心智品质。
在备战中考的过程中,要注重学习和掌握成语的用法,避免成语误用。
中考成语考查设误类型在线分析作为汉语中瑰宝,成语一直是中考语文相对稳定的一个考查点。
中考对成语运用的考查,绝大多数考区是以判断成语使用正确与否的形式出现的。
现以2018年中考出现的考题为例,对成语考查题常见的设误类型作一分类解析。
一、在成语适用对象上设误有些成语有特定的适用范围与对象,有的只能适用于人,有的只能适用于物,有的只能适用于事,有的只能适用于自身,如果把握不准,就极易扩大使用的范围或误作他用。
【典例展示】1.毕业了,初三(4)班的同学欢聚一堂,尽情享受天伦之乐。
2.不一会儿,妈妈就把脏乱不堪的房间收拾得干净整齐,简直是妙手回春。
【误用解析】例1中的“天伦”旧指父子、兄弟等亲属关系,“天伦之乐”泛指家庭的乐趣,只能用于亲人之间,不可用于同学、朋友之中;例2中的“妙手回春”是称赞医生医道高明,一下子就能把垂危的病人治好,用于形容母亲收拾房间属错用对象。
二、在成语感情色彩上设误成语从感情色彩上分为褒义、中性、贬义三种,若是不注意成语的感情色彩,就会出现“褒词贬用”或“贬词褒用”的误用现象。
【典例展示】1.假酒销售团伙气焰嚣张锐不可当,但在我市公安机关的严厉打击下,被彻底粉碎了。
2.受利益驱动,地沟油上餐桌、旧皮鞋熬制老酸奶、毒豆芽等食品安全事件雨后春笋般地冒了出来。
3.为了让学生中考能取得更好的成绩,老师们处心积虑为他们辅导。
【误用解析】例1中的“锐不可当”意思是锋利无比,不可抵挡,是褒义词;例2中的“雨后春笋” 比喻事物迅速大量地涌现出来,是褒义词;这两个成语都犯了“褒词贬用”的错误。
例3中的“处心积虑”指存心已久,费尽心机,千方百计地谋算。
三、在成语重复表意上设误这里所说的表意重复是指成语意义与上下文的意思有重合、雷同之处,由此造成了表意重复的现象。
【典例展示】1.看着3岁半的小侄女模仿《甄嬛传》中人物的表演,全家人都忍俊不禁地笑了。
2.神舟八号像一支离弦之箭,气冲斗牛,直上云天,与天宫一号成功对接,成为我国载人航天发展史上新的里程碑。
中考语文常见十类成语误用汇编一、骑虎难下成语解析:骑虎难下,比喻境地困难,难以摆脱。
常见误用:有的人在写作文时,经常将“骑虎难下”用于描述一个人面对不同选择时的矛盾心理,这并非该成语的正确用法。
实际上,“骑虎难下”更多用来形容处境尴尬、难以摆脱的窘况,比如在工作当中遇到了难以解决的问题,这时就可以用“骑虎难下”来形容。
二、杯弓蛇影成语解析:杯弓蛇影,比喻因为害怕而产生的错觉。
常见误用:许多学生在写作文时会误用“杯弓蛇影”,把它用来描述一个人因过于紧张或恐惧而出现错觉。
实际上,“杯弓蛇影”更多用来形容因为过于惊恐而产生的错觉,比如在夜晚行走时,因为害怕而产生幻觉,看到杯子变成了蛇。
三、画蛇添足成语解析:画蛇添足,比喻做多余的事情,毫无必要。
常见误用:有的学生在作文中使用“画蛇添足”,它们把它用于描述做某事是否得当或注意力集中。
其实,“画蛇添足”更多用来形容做不必要的事情,比如写作业时,已经得出结论,但还继续添加无用的内容。
四、对牛弹琴成语解析:对牛弹琴,比喻对不懂道理的人讲道理。
常见误用:有的学生误用“对牛弹琴”,将其用于描述对不感兴趣的人说话,以为是没有效果的。
实际上,“对牛弹琴”更多用来形容对不懂道理的人讲道理,就好比对牛说琴,没有意义。
五、杞人忧天成语解析:杞人忧天,比喻没有事儿却乱想。
常见误用:有的学生将“杞人忧天”用于形容担心未来发生的事情,这是对成语的误用。
实际上,“杞人忧天”更多用来形容毫无根据的瞎担心,就像杞人担心天会塌下来一样没有根据。
六、半途而废成语解析:半途而废,比喻做了一半就停下来,不再继续进行下去。
常见误用:有的学生将“半途而废”用于形容做事情中途出现了困难,导致无法坚持下去。
实际上,“半途而废”更多用来描述做一件事情中途没有坚持下去,而是懈怠了。
七、画龙点睛成语解析:画龙点睛,比喻在作品的后面加上重要的一笔,使之更加美好。
常见误用:有的学生在作文中误用“画龙点睛”,认为这个成语是用来形容连接上下文的重要桥段。
初中语文-误用率较高的成语(三)
21差强人意:大体上使人满意。
多误解为不能使人满意。
22抛砖引玉:自谦之辞,不能用于对方或第三方。
23风声鹤唳:惊慌疑惧,常与草木皆兵连用。
有人用杀得风声鹤唳来形容战斗激烈,错。
24敬谢不敏:谢,推辞;不敏,无能。
表示推辞做某事的婉辞。
错用于拒绝别人的要求。
25人满为患:强调人多的坏处,贬义。
错用于表示人很多的情景,如柜台前人满为患之类。
26鬼斧神工:建筑、雕塑等技艺精巧。
常被误用来形容自然景物。
27始作俑者:首先干某件坏事的人。
滥用于一切倡导人。
28文不加点:写文章一气呵成,不须删改。
不可理解为不加标点。
29侧目而视:不满而又惧怕地看着。
常误解为目光轻蔑地看。
30良莠不齐:一群人中有好有坏,侧重于品质。
不用于水平、成绩等。
专题三词语的理解及运用典例精析中考常见词语汇编1. 易用错的成语汇编(1)曾几何时:表示过去没有多久。
常被误用为“曾经”“不知何时”。
(2)不学无术:指没有学问,没有能力。
不能在其前加上“整天”“整月”等修饰词语。
“学”为名词,常误作动词。
(3)不可理喻:指无法用道理使之明白。
常误用为“不可思议”。
(4)不以为然:指不认为是正确的。
常误用为“不以为意”,表示不放在心上,无所谓。
(5)守株待兔:贬义词,指不主动努力,心存侥幸,希望得到意外的收获,常误用来形容公安干警的机智。
(6)耳提面命:褒义词,形容师长殷切教导。
常误用为贬义词。
(7)不忍卒读:不忍心读完,形容文章的“悲”。
常误用为形容文章写得不好。
(8)鼎力相助:敬辞,指别人对自己的帮助。
常误用为表示自己对他人的帮助。
(9)蹉跎岁月:指虚度光阴。
常误用来形容岁月艰难、艰苦。
(10)名噪一时:指在当时很有名声。
常误用为贬义词。
(11)始作俑者:指某种坏风气的创始者。
常误用为褒义词。
(12)不胜其烦:贬义词,指不能忍受其烦琐。
常误用为“不厌其烦”。
(13)胸无城府:指为人坦率,褒义词。
常误用为贬义词。
(14)身无长物:指人贫困。
常误用来形容没有特长。
(15)目无全牛:指人的技艺高超,得心应手。
易误作缺乏整体观念。
(16)鬼斧神工:形容人的制作技艺高超。
常误用为形容自然景观。
相类似的还有“巧夺天工”。
(17)求全责备:指对人苛求完善,后面不能带宾语,与此类似的还有“漠不关心”。
(18)充耳不闻:塞住耳朵不听,形容不愿听取别人的意见。
易误用为形容人专心,没有听到。
(19)瓜田李下:形容容易引起嫌疑的地方。
易误用为形容田园生活。
(20)卓尔不群:形容非常优秀,超出常人。
易误用为形容人的性格。
(21)出神入化:形容技艺高超。
易误用为形容听得出神。
(22)登堂入室:比喻学问技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达到更高的水平。
易误用为进入。
(23)如坐春风:形容受到良好的教化。
中考语文——常见的误用成语误用成语第一类:感情色彩(1)褒贬颠倒褒义词拭目以待:形容期望很迫切。
神机妙算:形容预料准确,善于估计形势,决定策略。
名不虚传:指实在很好,不是空有虚名。
凤毛麟角:比喻珍贵而稀少的人或事物。
洋洋大观:形容美好的事物众多丰盛。
沁人心脾:形容诗歌和文章优美动人,给人清闲爽朗的感觉。
别有天地:形容风景或艺术创作的境界引人入胜。
别出心杼:比喻写作不因袭前人,另辟新路。
有口无心:指不是有心说的。
惨淡经营:指苦心费力经营。
来日方长:未来的日子还很长。
表示事有可为,劝人不必急于做某事。
贬义词满城风雨:比喻某一事件传播很广,到处议论纷纷。
形形色色:形容很多,各种各样的都有。
无独有偶:不只一个,竟然还有配对的。
无所不为:指什么坏事都干了。
长此以往:长期如此这样下去。
趋之若鹜:比喻很多人争着去追逐不好的事物。
半斤八两:比喻彼此一样,不相上下。
等量齐观:不管事物间的差异,同等看待。
绞尽心机:挖空心思,想尽办法。
大言不惭:说大话,吹牛皮,一点也不害臊。
明目张胆:形容公开放肆地干坏事。
明哲保身:指因怕连累自己而回避原则斗争的处世态度。
忘乎所以:指因过分兴奋或得意而忘了应有的举止。
高谈阔论:指不着边际地大发议论。
始作俑者:比喻第一个作某项坏事的人或恶劣风气的创始人。
好高骛远:指在学习或工作上不切实际地追求过高的目标。
邯郸学步:比喻模仿人不到家,反把自己原来会的东西忘了。
如丧考妣:好像死了父母一样地伤心和着急。
考,死了的父亲;妣,bǐ,死了的母亲。
一丘之貉:比喻彼此同是丑类,没有什么差别。
丘,土山;貉,hé,一种形似狐狸的野兽。
咄咄逼人: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使人难堪。
虎视眈眈:形容恶狠狠地盯着看,等待机会下手。
别有用心:指言论或行动另有不可告人的企图(多用贬义)。
衣冠楚楚:衣帽穿戴得很整齐,很漂亮,外表内心不一样。
巧言令色:形容花言巧语,虚伪讨好。
好为人师:指不谦虚,喜欢以教育者自居。
中考语文媒体中误用频率较高的成语
中考语文媒体中误用频率较高的成语
中考语文媒体中误用频率较高的成语?
1空穴来风;空穴是来风的条件,既能来风,必有空穴,传闻有一定根据。
大多用来表示毫无根据,完全用反了。
2三人成虎:传言有虎的人很多,大家便相信了。
多误解为团结合作力量大。
3美轮美奂:只能形容房屋高大美丽。
媒体上凡形容美好事物皆用此语,错。
4炙手可热:形容人很有权势,含贬义。
媒体扩大其使用范围,形容一切“吃香”的事物,完全背离其本义。
5侃侃而谈:“侃侃”本为刚直之意。
谈得理直气壮才叫侃侃而谈。
人们大多用此语形容聊天,属误用。
6首当其冲:首先受到攻击,一般作谓语。
常被人误用为定语,代替“首先”。
7不瘟不火:指表演既不沉闷也不过火。
常被人用来表示商品销售不够火爆,且写作“不温不火”,真是不伦不类。
8鼎力相助:只用于对方或他人,不可用于自己,否则太不谦虚。
9一言九鼎:说话有份量。
不能表示守信用,也不能用于自己。
10首鼠两端:迟疑不决。
常误解为言行前后不一致。
11溢美之词:过分赞美的言词。
常误用于褒义场合。
24敬谢不敏:谢,推辞;不敏,无能。
表示推辞做某事的婉辞。
错用于拒绝别人的要求。
25人满为患:强调人多的坏处,贬义。
错用于表示人很多的情景,如“柜台前人满为患”之类。
2018中考成语误用分类归纳(好)第一篇:2018中考成语误用分类归纳(好)成语误用错分类1、望文生义,即只根据字面的意思,就做出想当然的错误解释。
如:运动会上,他借的一身衣服很不合身,真是捉襟见肘。
....2、褒贬误用,即对成语的感情色彩把握不准,本来是含有褒义的,却用到贬义的语境中去。
3、对象用错,即指该成语是用来描绘甲类事物的,却被张冠李戴地用到乙类事物上去。
例如:您刚乔迁新居,房间宽敞明亮,只是摆设略显单调,建议您挂幅油画,一定会使居室蓬荜生辉。
“蓬荜生辉”是谦辞,表示由于....别人到自己家来或张挂别人给自己题赠的字画而使自己非常光荣。
4、不合语境,是指成语的适用语境被错用而致使用不当。
例如:据专家测算,在市内的空气污染中,汽车尾气的排放可算首当其冲,竟占污染总量的45%。
“首当其冲”....比喻首先受到冲击或遭遇灾难。
5、重复累赘,是指在语句中已含有成语里的含义,再用成语,则造成重复。
例如:他在敌人监狱中受尽折磨,浑身被打得遍体鳞伤。
又如:听到这个幽默的故事,....他忍俊不禁地笑了起来。
....常误用成语集锦1、空穴来风:比喻流言乘隙而入。
(也说传言和消息不是完全没有原因的。
大多用来表示毫无根据,用反了。
2、三人成虎:比喻谣言和讹传一再反复,就有使人信以为真的可能。
多误解为团结合作力量大。
3、美轮美奂:只能形容房屋高大美丽。
媒体上凡形容美好事物皆用此语,错!4、灸手可热:形容人很有权势,含贬义。
媒体扩大其适用范围,形容一切“吃香”的事物,完全背离其本意。
5、侃侃而谈:“侃侃”本为刚直之意。
谈得理直气壮才叫侃侃而谈。
人们大多用此语形容聊天,属误用。
6、首当其冲:首先受到攻击,一般作谓语。
常被人误用为定语,代替“首先”。
7、不瘟不火:表演既不沉闷也不过火。
常被人用来表示商品销售不够火爆,且写作“不温不火”,真是不伦不类。
8、鼎力相助:只用于对方或他人,不可用于自己,否则太不谦虚。
9、一言九鼎:说话有分量。
易混淆四字成语辨析1.别具匠心别出心裁别具匠心——指文学或艺术方面创造性的构思。
别出心裁——侧重独创一格,与众不同。
(1)掩映在绿树丛中的古寺,那别具匠心的建筑,吸引了众多的中外游客。
(2)这间利用宝特瓶盖成的休闲屋,以别它出心裁的设计夺得金牌。
2.五光十色五彩缤纷五光十色——强调色彩鲜艳,样式繁多。
五彩缤纷——强调色彩的繁多艳丽。
(1)这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一次展览,会场上的展品五光十色,琳琅满目。
(2)五彩缤纷的灯挂满树梢,充满了节日的气息。
3.随心所欲随机应变随心所欲——强调自己想怎么干就怎么干。
随机应变——突出根据外界情况的变化灵活应对。
(1)我们不能时时都随心所欲,要学会在不同的场合控制自己的情绪。
(2)由于发言人临时缺席会议,会长就随机应变换了个话题。
4.侃侃而谈夸夸其谈侃侃而谈——形容说话时神态从容不迫。
夸夸其谈——指说话的内容不切合实际。
(1)他平日一向沉默寡言,想不到在辩论会上竟侃侃而谈,令人大吃一惊。
(2)夸夸其谈之人总是行动最少之人。
5.变化多端变化无常变幻莫测变化多端——突出变化的多而大。
变化无常——强调变化的无规律性。
变幻莫测——突出不可预料性。
(1)天上的云,变化多端,有的像羽毛,有的像绵羊,有的像鱼鳞,还有的像高耸的宝塔。
(2)他这人总是变化无常,一会生气,一会开心。
(3)国际风云变幻莫测,我们只有脚踏实地,实事求是,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6.融会贯通融为一体融会贯通——侧重指把知识、道理融合了之后还能够从中有所领悟。
融为一体——指事物融合为一个整体,彼此不分。
(1)案例教学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将所学内容融会贯通,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很有帮助。
(2)湖面平静,水清见底,ft光水色融为一体,洁白一片,仿佛置身于仙境之间,流连忘返。
7.风餐露宿风尘仆仆风雪载途风餐露宿——形容野外工作生活的艰辛。
风尘仆仆——指人经长途跋涉后劳累的样子。
风雪载途——形容恶劣的天气。
(1)为了完成这次任务,他风餐露宿,历尽艰险,终于如愿以偿。
初三语文中考基础知识:成语的误用初三语文中考基础知识:成语的误用1.望文生义。
如面对美味大餐,我们却常有味同嚼蜡的感觉,是物质生活过于丰富让我们无法选择,还是我们的味觉麻木了呢?解析:“味同嚼蜡”是形容写文章或说话枯燥无味。
而该句在使用这一成语时,只简单地从字面上将其误解为“面对美味大餐有枯燥无味的感觉”,这就犯了望文生义的错误。
2.表意矛盾。
如为了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科研小组通宵达旦工作到凌晨一点。
解析:“通宵达旦”意为整整一夜直到天亮。
既然科研小组是通宵达旦工作,那么后面就不要说工作到凌晨一点。
这里所使用的成语与整个句子的意思相悖。
3.搭配不当。
如桂林那些巧夺天工的奇山胜景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观赏。
解析:“巧夺天工”,语出元赵孟《赠放烟火者》:“人间巧艺夺天工,炼药燃灯清昼同。
”“夺”的意思是压倒、胜过。
“巧夺天工”指人工的精巧胜过天然,形容技艺精妙高超。
这里用它来形容天然的奇山胜景,很明显犯了搭配不当的毛病。
与此类似,2022年江苏宿迁题也有这样一个错例:泗洪湿地自然保护区大堤上高高低低的树木鳞次栉比,观鸟台就坐落在绿树浓荫中。
解析:“鳞次栉比”意思是像鱼鳞和梳子齿那样有次序地排列着,常用来形容房屋或船只等排列得很密很整齐。
该句却用于描写“树木”,搭配不当。
4.不合语境。
如两岸实现“三通”以来,去台湾和来大陆观光的旅客滔滔不绝,呈现出“两岸一家亲”的交往热潮。
解析:“滔滔不绝”,语出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张九龄善谈论,每与宾客议论经旨,滔滔不竭,如下坂走丸也。
”滔滔:连续不断的样子,形容话多,连续不断。
该成语用在此处与整个语境不符,应改为“络绎不绝”。
5.语意重复。
如赵本山的小品真逗,连一向严肃的爸爸看了也忍俊不禁地笑起来。
解析:“忍俊不禁”:“忍俊”,克制自己不外露;“禁”,忍住。
原指热衷于某事,不能克制自己,后指忍不住要发笑。
很明显,“忍俊不禁”已经包含有“笑”这层意思,这就与后面的“笑起来”重复。
常用成语误用解说
(三)自相矛盾
1.同志们都认为,他这个人办事向来深思熟虑,计划周密,不假思索
....。
【分析】假:凭借,依靠。
用不着想。
形容说话、做事敏捷。
与句中“深思熟虑,计划周密”矛盾。
2.虽然是第一次,但由于写的都是那天自己耳濡目染
....的事情,因此写得很生动,现实感强。
【分析】濡:沾湿。
染:浸渍。
耳朵经常听到,眼睛经常看到,不知不觉受到影响。
仅是“那天”听到、看到什么,不能叫“耳濡目染”,可改用“亲身经历”。
3.最近到沿海地区,虽只是浮光掠影
....地看看,但那里的变化,却给我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
【分析】水面的反光,一闪而过的影子。
比喻观察不细致,学习不深刻。
“浮光掠影”与“极深刻的印象”矛盾。
4.季岚峰违规操作是要批评的,但他自尊心特别强,又是初犯,批评时不要太尖锐,隔.
靴搔痒
...、点到为止就行了。
【分析】比喻说话、作文、做事不中肯,没有抓住要害。
与“点到为止”矛盾。
5.我们应该向先进企业学习,起初可能是邯郸学步
....,但终究会走出自己的路来。
【分析】燕国人到赵国都城邯郸学习走路,没有学到手,连原来是怎么走路的也忘掉了,只能爬回来。
句中“终究会走出自己的路来”与成语之意矛盾。
6.他最近的状态一直不佳,接连几次考试都不理想,屡试不爽
....,心情糟透了。
【分析】爽:差错。
经过多次试验都没有差错。
与没有考好矛盾。
7.李伯伯拍着孩子们的肩头,语重心长地说:“你们是明日黄花
....,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一定要珍惜时间,努力读书啊。
”
【分析】明日:指重阳节后的一天,即九月初十。
黄花:菊花。
比喻过时的事物。
与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矛盾。
8.几年前,我们在清华园里相识;今天,我们又在异地萍水相逢
....。
【分析】比喻不相识的人偶然相遇。
与过去“相识”矛盾。
9.他虽然腰缠万贯,但终日游手好闲,不学无术,身无长物
....。
【分析】长物:多余的东西。
形容人除了自身外,东西极少。
与句中“腰缠万贯(财物很多)”矛盾。
10.我这人心直口快,刚才对你说的话也是想到就说,言不由衷
....,请你千万不要介意。
【分析】衷:内心。
说的话没有通过内心。
形容虚伪敷衍,说的不是内心的真话。
与“心直口快”矛盾。
11.只有缘木求鱼
....的精神,才能攀登一座座科学高峰,获得一项项科学成果。
【分析】缘:沿着。
爬到树上找鱼。
比喻方向、方法错误,不可能达到目的。
与“获得一项项科学成果”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