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中政治地理历史考试内容提纲
- 格式:doc
- 大小:115.50 KB
- 文档页数:14
七年级历史、地理、生物、政治下册期中考试复习提纲第1课:1、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夺取了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杨。
一归统,南北重朝最后一个朝代陈南坚就是隋文帝。
589年,隋灭掉2、★隋炀帝时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
开凿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大运河的开通,成为南北交通的大。
局面统一的,巩固了国家脉动,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第2课:1、隋朝的统治跟秦朝很相似,只经历两代皇帝。
隋朝第二位皇帝隋)年朝:581~618起义。
(隋暴政,最终导致隋末农民行炀帝实。
祖唐高,李渊就是建立者李渊,都城长安立2、618年,唐朝建,3、唐太宗年号贞观,他在位期间,采取了许多巩固措施,使唐朝政治比较清。
治”“贞观之上称当时的统治为济,经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强盛,历史明唐太宗采取的措施有:①非常注重吸取隋亡的教训;②重视农业生产,轻徭。
谏虚心纳任用贤才和治戒奢从简”;④整顿吏;⑤赋薄;③注意“4、“房谋杜断”指的是唐太宗时期重用的两为宰相:房玄龄、杜如晦。
而当时。
镜子的一面可以“知得失”他是最着名的谏臣魏征,唐太宗把比喻为5、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她改唐朝的国号为周,她在位期间,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选拔贤才的政策,使唐朝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
观宏,开政治的称人强断力不增。
们她统“启元治贞”、6左边这段话唐太宗曾经引用过。
这句话的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意思是:统治者好比是船,人民就是水;亦能覆黎庶,水能载舟,水能使船在水上航行,也能把船打翻。
大量的强了明人民群众力这句话表第3课:1、唐玄宗前期年号开元,在他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
”元盛世上称为“开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2、唐玄宗在位前期的统治跟唐太宗的相似点有:善于任用贤臣,重视地方吏。
等节俭产,注意治,重视农业生:在表现经济繁荣3、唐朝农业方面:①水利事业发达;②耕作技术和栽培方法的进步;③新植物品种的出现(有新蔬菜品种和茶叶。
初一地理历史生物政治复习提纲初一地理历史生物政治复习提纲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1.地理位置:①亚洲的半球位置:亚洲大部分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②亚洲的纬度位置:热带、温带和寒带。
③海陆位置:亚洲东临太平洋、北临北冰洋、南临印度洋、西与欧洲相连。
④是东西距离最长的大洲。
⑤是面积最大的大洲。
⑥是跨纬度最厂的大洲。
2.地理分区:习惯上把亚洲分为6个地区: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和北亚。
3.地形:①地形特点:地势中部高,四周低。
河流呈放射状从中部向四周分流。
②亚洲的世界之最:最高的山脉:喜马拉雅山脉;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最大的咸水湖:里海;最深和蓄水量最大的淡水湖:贝加尔湖;陆地表面最低点:死海;最大的半岛:阿拉伯半岛;最大的群岛:马来群岛;最大的内陆国:哈萨克斯坦;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最长的运河:京杭运河二、复杂的气候1.气候特点:①气候复杂多样②季风气候显著③大陆性气候分布第七单元——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日本:1日本的组成: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4个大岛、3900多个小岛组成。
2、主要城市沿海分布,如东京、横滨、名古屋、大阪、神户、北九州、长崎等。
3、多优良港湾:海岸海曲折,多优良港湾。
神户和横滨是两个最要的对外贸易港。
4、多火山地震:日本地处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所以,日本多火山、地震。
5、日本跨经纬度广将使日本的地理环境更为复杂多样。
6、日本发展经济的不利和有利条件。
日本地域狭小,铁矿、石油、煤炭等矿产资源贫乏,绝大部分依赖进口。
国内市场狭小,产品大部分靠出口7、“进口——加工——出口”型经济模式。
形成了以加工贸易为主的经济。
对外贸易对象主要有美国、中国和欧洲。
8、是东西方兼容文化的典型。
9、服装:和服,第一高峰:富士山10、日本对其它国家的影响:①日本把污染严重的企业移到海外,会使其它国家的环境受到污染,导致环境质量的下降;②日本从本国利益出发,保护本国资源的意识很强,但是大量进口木材或远洋超量捕捞,将导致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资源严重破坏,进而导致全球生态环境失调。
七年级上期中综合复习(生物、历史、政治、地理)生物复习第一部分(P1-58)1、什么是生物?答:凡具有生命共同特征的物体都是生物。
2、生物的基本特征是什么?答: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2、生物能进行呼吸。
3、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
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6、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3、怎样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具有生命?答:看这个物体是否具有生命的基本特征。
4、调查的方法和步骤是什么(共六点)?答:1、选择调查范围;2、分组;3、设计调查路线;4、调查记录;5、归类(可按照形态结构特点也可按照生活环境或用途归类);6、将归类好的生物的资料进行整理写在笔记本上。
调查的注意事项:首先要明确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如果因调查范围过大而不可能逐个调查,就要选取一部分调查对象作为样本,并且在调查过程中要如实记录,科学地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和分析。
5、什么是生物圈?答:地球上适合生物生存的地方叫做生物圈。
它是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
6、地球的生物圈包括了哪三部分?答:1、大气圈的底部;2、水圈的大部;3、岩石圈的表面。
7、动物、植物等所有生物生存所需要的基本条件是什么?答:动物、植物等所有生物生存所需要的基本条件是一样的,它们都需要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还有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8、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可分为哪两大类?答: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光、温度、水、空气等的非生物因素,另一类是生物因素。
9、生物的生存是依赖于一定环境的。
环境的变化会对生物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
10、实验方案可分为哪六部分?答:1、提出问题;2、做出假设;3、制定计划;4、实施计划;5、得出结论;6、表达和交流。
11、什么是生物因素?请列举出生物常见的几种关系?答:生物因素是指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生物间常见的几种关系:捕食关系、寄生关系、共生关系、竞争关系等。
2013年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生物、政治历史、期中考试复习提纲七年级下册地理1.亚洲位于东半球的东北部,是世界上跨纬度最广的大洲,也是世界第一大洲。
共有48个国家和地区。
2.亚洲东、南、北三面分别濒临太平洋、印度洋和北冰洋,东北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西与欧洲相接,西南与非洲为邻。
3.亚洲轮廓特点:海岸线曲折漫长、多港湾、半岛和岛屿。
4.欧洲位于东半球的西北部,北极圈从北部穿过,大部分位于北温带。
它位于亚欧大陆的西部,北邻北冰洋,西濒大西洋,南隔地中海与非洲相望。
5.亚洲地形分布特点:高原山地面积广大。
地势特点:中部高、四周低。
河流分布特点:呈放射状。
6.亚洲有世界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世界陆地最低点死海、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湖泊里海、世界最深的湖泊贝加尔湖、世界最大的半岛阿拉伯半岛、世界最大的群岛马来群岛7.南美洲的地形以高原和平原为主,地势西高东低。
西部是纵贯南北的安第斯山脉,东部高原和平原相间分布,有著名的巴西高原和亚马孙平原。
8.亚洲气候特点: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温带大陆性气候面积广大。
9.亚洲东部和南部是世界上季风气候最典型的地区。
冬季风从大陆内部的西伯利亚和蒙古一带吹来;夏季风来自湿热的太平洋和印度洋。
10.热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中南半岛,印度半岛。
特点为全年高温,分旱雨两季。
亚热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
特点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
温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我国华北平原和东北地区。
特点为夏季温暖湿润,冬季寒冷干燥。
温带大陆性气候特点为夏季温暖,冬季严寒,降水多集中夏季,冬季降水少。
11.非洲大部分地区位于南北回归线之间,气温炎热,干燥区面积广。
共有六种气候类型,以赤道为中轴线,呈对称分布的特点。
12.亚洲人口的特点:有众多的人口、人口增长快。
13.亚洲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大洲,其中东亚、东南亚和南亚是亚洲,也是世界人口稠密的地区之一。
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和日本的人口均超过1亿。
地理第七单元我们所在的大洲——亚洲第1课世界第一大洲1、亚洲的地理位置:半球位置:大部分在东半球、北半球;纬度位置:地跨北寒带、北温带、热带;海陆位置:北临北冰洋、东临太平洋、南临印度洋。
2、范围:西与欧洲以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土耳其海峡为界,西南与非洲以苏伊士运河为界,东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东南与大洋洲隔海相望。
面积4400万平方千米,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大洲。
3、分区与国家:48个国家和地区;按照地理方位分为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北亚6个地区。
中国在东亚。
4、地形特点:一是地形类型复杂,以高原、山地为主;二是地势中部高,四周低;三是地表起伏大,高低相差悬殊。
5、地形与河流的关系:亚洲的许多大河均发源于中部的山地、高原,并呈发射状流向海洋。
第2课世界最大的季风气候区1、亚洲气候的特征:一是气候复杂多样;二是季风气候显著;三是大陆性气候强。
2、亚洲的季风气候:亚洲的东部和南部形成了世界上最为典型的季风气候,自北向南依次为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
季风气候的共同特点是雨热同期,非常有利于水稻等农作物生长。
但是季风气候区降水季节、年际变化大,使得亚洲季风区水旱灾害频繁。
第3课人口最大的大洲1、各大洲人口数量:亚洲、非洲、欧洲、北美洲、拉丁美洲、大洋洲;2、世界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中国(亚)、印度(亚)、美国、印度尼西亚(亚)、巴西、巴基斯坦(亚)、俄罗斯、孟加拉国(亚)、日本(亚)、尼日利亚,六国在亚洲。
3、各大洲人口增长率:非洲、拉丁美洲、亚洲与大洋洲(并列)、北美洲、欧洲。
4、亚洲人口分布:分布不均,东部、东南部和南部沿海及大河中、下游平原地区人口密度大,是世界上人口最稠密地区之一;北部、西部、中部,人口较为稀疏。
5、亚洲人口问题:亚洲人口多,增长快,给资源、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等带来压力。
第4课经济发展的差异1、亚洲各国经济发展差异大:日本是唯一发达国家,其它为发展中国家。
2013年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生物、政治历史、期中考试复习提纲七年级下册地理1.亚洲位于东半球的东北部,是世界上跨纬度最广的大洲,也是世界第一大洲。
共有48个国家和地区。
2.亚洲东、南、北三面分别濒临太平洋、印度洋和北冰洋,东北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西与欧洲相接,西南与非洲为邻。
3.亚洲轮廓特点:海岸线曲折漫长、多港湾、半岛和岛屿。
4.欧洲位于东半球的西北部,北极圈从北部穿过,大部分位于北温带。
它位于亚欧大陆的西部,北邻北冰洋,西濒大西洋,南隔地中海与非洲相望。
5.亚洲地形分布特点:高原山地面积广大。
地势特点:中部高、四周低。
河流分布特点:呈放射状。
6.亚洲有世界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世界陆地最低点死海、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世界上最深最长海拔最高的河流大峡谷雅鲁藏布江大峡谷、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湖泊里海、世界最深的湖泊贝加尔湖、世界最大的半岛阿拉伯半岛、世界最大的群岛马来群岛7.南美洲的地形以高原和平原为主,地势西高东低。
西部是纵贯南北的安第斯山脉,东部高原和平原相间分布,有著名的巴西高原和亚马孙平原。
8.亚洲气候特点: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温带大陆性气候面积广大。
9.亚洲东部和南部是世界上季风气候最典型的地区。
冬季风从大陆内部的西伯利亚和蒙古一带吹来;夏季风来自湿热的太平洋和印度洋。
10.热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中南半岛,印度半岛。
特点为全年高温,分旱雨两季。
亚热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
特点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
温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我国华北平原和东北地区。
特点为夏季温暖湿润,冬季寒冷干燥。
温带大陆性气候特点为夏季温暖,冬季严寒,降水多集中夏季,冬季降水少。
11.非洲大部分地区位于南北回归线之间,气温炎热,干燥区面积广。
共有六种气候类型,以赤道为中轴线,呈对称分布的特点。
12.亚洲人口的特点:有众多的人口、人口增长快。
13.亚洲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大洲,其中东亚、东南亚和南亚是亚洲,也是世界人口稠密的地区之一。
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下册诚信自我检测(提纲)第一单元中华各族人民的家园1、我国辽阔疆域(P3图5-2)我国领土的四至点最北端在黑龙江省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的中心线上最南端在南海的南沙群岛中的曾母暗沙最西端在新疆的帕米尔高原上最东端在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相交处15个陆上相邻国家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巴基斯坦、印度、尼伯尔、锡金、不丹、缅甸、老挝、越南(逆时针方向)6个隔海相望国家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我国的海陆位置海陆位置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西靠亚欧大陆,东临太平洋)濒临的海洋太平洋;从北到南依次为:渤海、黄海、东海、南海主要岛屿台湾岛(中国最大的岛)、海南岛(中国第二大岛)疆域优势中国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其东部濒临世界上最大的大洋——太平洋,使这一地区气候湿润,有利于农业生产;沿海有许多优良港湾,利于发展海洋事业。
中国西部深入亚欧大陆内部,使陆上交通能与中亚、西亚、欧洲直接往来。
此外,幅员辽阔的国土,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也为中国社会进步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从海陆疆域方面来看,中、英、美、蒙古的不同之处中美:海陆兼备(美国东临大西洋,西临太平洋;中国西靠亚欧大陆,东临太平洋)英国:岛国蒙古:内陆国家2、行政区划三级行政区划全国行政区域基本上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县(自治县、市)、乡(镇)34个省级行政区划单位23个省5个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4个直辖市:北京、天津、上海、重庆2个特别行政区: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我国省级行政区划单位的名称、简称和省级行政中心(即省会或首府)P43、P42图3-33、我国人口分布现状我国人口数量众多(12.9亿),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人口密度较高,而且分布很不均匀。
黑河—腾冲线(中国人口地理分界线)以东即东部人口十分稠密,黑河—腾冲线以西即西部人口比较稀少。
专题一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第1课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夏商政治制度的内容:中央:1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2参与决策相、卿士,负责祭祀占卜和记录王朝大事的卜、祝、史,执掌军权的师等。
地方:侯、伯夏商政治制度的影响:夏商的早期政治制度,对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有直接影响。
2、西周的分封:1被封的诸侯国的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朝觐述职被分封的诸侯的权利:世代享有世袭统治权2影响:积极影响: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形成了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消极影响:西周后期王权衰弱,春秋战国暑期列国纷争(后来随着实力的变化,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式,从而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3结果:西周后期分封制受到破坏;战国末年周王室失去分封大权4代表封国:3、西周的宗法制:1内容:用父系的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政治的制度。
2特点:嫡长子继承制3影响:保证贵族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宗法关系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神权与王权相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利的高度集中。
第2课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1、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前230年至前221年秦相继攻灭六国(顺序为韩、赵、魏特点:一人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评价:标志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2、中央集权的基本特征:权力高度集中3、中央集权制的作用及影响:积极作用:1使秦实力增强,通过战争扩大疆域,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成为当时世界大国。
2使秦能一实行各种巩固统一的措施。
3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消极作用:依靠皇帝的专制权威,加强对人民的压榨,造成阶级矛盾迅速激化。
第3课君主专制政体的演化与强化1、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汉朝汉承秦制有所变化中央设三公(相、御史大夫、太尉)中朝决策机构外朝执行机构尚书台中枢机构魏晋南北朝逐步形成三省体制隋朝尚书省、内史省、门下省为中央政府最高统治机构唐朝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
1、商品的含义: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2、商品的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和价值使用价值概念: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注意:有使用价值不一定是商品,商品必须有使用价值。
)(2)商品的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注意:使用价值不同的商品之所以能交换,是因为都耗费了无差别的人类劳动)(3)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二者缺一不可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是商品,没有价值的东西也不是商品。
任何人不能同时兼得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消费者购买商品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商品的使用价值,销售者是为了实现商品的价值。
(二)货币的本质。
1、货币的产生: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2、货币的含义和本质:(1)含义: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的商品。
(2)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一般等价物:能表现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商品。
)3、货币的职能(1)两个基本职能——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A、价值尺度职能(1)含义:就是以货币作为尺度来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的大小职能。
(原因:货币之所以能成为价值尺度,是因为货币也是商品,也有价值。
)(2)价格与价值的关系:所谓价格是通过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价值,叫做价格。
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值是价格的基础。
在其他因素不变情况下,商品价格与价值成正比。
(3)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只是观念上的货币,不需要现实货币。
B、流通手段:(1)含义: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叫做流通手段。
(2)要注意流通手段与商品流通的区别。
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叫做商品流通。
流通手段强调的是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商品流通强调的是商品如何交换。
(3)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必须是现实的货币,不能是观念上的货币。
(2)货币在发展过程中又有了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的职能。
4、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计算公式。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的价格总额(即待售商品的数量×价格水平)/货币流通速度(这表明: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同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例,而同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例。
)5、纸币的产生和发展:(1)纸币是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而产生的。
(2)纸币的含义:它必须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
(注意:纸币本身没有价值,它只是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
这里需要强调两点:一是由国家或特定地区发行的。
二是国家强制使用的。
纸币没有价值,之所以能代替货币行使流通手段,最主要原因就在于国家的强制力。
)6、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1)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国家有权发行纸币,但不能任意发行任何数量的纸币。
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数量为限度。
(2)通货膨胀指的是经济运行中出现的全面、持续的物价上涨的现象。
如果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会引起物价上涨,影响人民的生活或社会经济秩序。
(注意:通货膨胀的产生原因很多,不仅仅与纸币的发行量太多有关,也与其他因素有关,如成本上升、总需求太大等。
)(3)通货紧缩是一种与通货膨胀相反的经济现象,表现为物价全面、持续的下跌的经济现象。
通常伴随着经济衰退。
二、信用工具和外汇(一)信用工具:1、结算的方式:(1)现金结算(2)转账结算。
2、常用信用工具:(1)信用卡:A、含义:具有消费、转帐结算、存取现金、信用贷款等部分或全部功能的电子支付卡B、优点:信用卡可以集存款、取款、消费、结算、查询为一体,能减少现金的使用,简化收款手续,方便购物消费,增强消费安全,给持卡人带来诸多便利。
C、其中银行信用卡是指商业银行对信贷状况良好的客户发行的一种信用凭证。
(2)支票:是活期存款的支付凭证,是出票人委托银行等金融机构见票时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给受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
支票主要分为转帐支票和现金支票两种。
(二)外汇和汇率:1、外汇:外汇是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2、汇率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
判断汇率升高和跌落的标准:如果用100单位外汇可以兑换成更多的人民币,说明外汇的汇率升高,外币升值,人民币汇率下降,人民币贬值;反之,亦然。
3、汇率变化对经济的影响:(即:货币升值和贬值的利弊分析)(1)本币升值,意味着同量外币兑换的本币更少,影响有:A出口减少,进口增加;B外资投资成本增加;C导致国内生产下降、失业增加;D本国外汇储备贬值,但有利于偿还外债;E有利于本国企业走出去(2)本币贬值,意味着同量外币兑换的本币更多,影响有:A出口增加,进口减少;B外资投资成本降低;C增强本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D本国消费相对便宜,外国游客增加。
4、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的含义及意义:即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对外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对人民生活安定,对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对世界金融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树立正确的金钱观1、从产生看:货币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2、从本质看:货币是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从职能看: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两个基本职能;从重要性看:在一定意义上,货币是财富的象征,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任然存在商品货币关系,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各种经济活动都离不开货币。
第二课多变的价格一、影响价格的因素价格由价值决定,并受供求关系及其它的影响(即价格由市场形成)(一)供求影响价格1.供求影响价格(1)引起价格变动和差异的因素有气候、时间、地域、生产,甚至宗教信仰、习俗等文化因素也有影响(间接因素);(2)这些因素对价格的影响是通过改变该商品的供求关系(直接因素)来实现的2.供求如何影响价格①供不应求,价格升高。
买方不得不接受较高的价格以满足自身的需要,出现“物以稀为贵”的现象,这就是“卖方市场”。
(即由卖者起主导作用的一种市场类型,卖者在市场交易中处于有利地位);②供过于求,价格降低。
卖方不得不以较低的价格处理他们过剩的存货,出现“货多不值钱”的现象,这就是“买方市场”。
(即是买者起主导作用的一种市场类型,买者在市场交易中处于有利地位。
)(二)价值决定价格1.价格和价值的关系价格是由价值决定的,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价值越大,价格越高2.商品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3.劳动生产率及其与商品价值量的关系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和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个别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总量成正比4.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表现形式(1)基本内容:商品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提示: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有商品经济就有价值规律)(2)表现形式: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为什么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即为什么没违背价值规律---等价交换原则?为什么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不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价格和供求相互影响、相互制约造成价格上下波动,价格不可能无限上涨,也不可能无限下跌,始终以价值为基础,围绕价值波动.从单个交换过程来看,经常价格与价值不相符,但是从一个较长时间看,商品的平均价格还是和商品价值相符的可见,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不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而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而且是唯一可能的表现形式,等价交换存在于商品多次交换的平均数中二、价格变动的影响(一)价格变动对人们生活的影响1、价格变动会引起需求量的变动(一般来说,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1)某种商品的价格上升时,人们会减少对它的购买(2)某种商品的价格下降时,人们会增加对它的购买2、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是不同的(1)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小(2)价格变动对高档耐用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大3、相关商品的价格变动对需求量的影响(1)在可替代的两种商品中,一种商品价格上升,消费者将减少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将增加对其替代品的需求量;反之亦然。
(2)在有互补关系的商品中,一种商品价格上升,消费者将减少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同时将减少对其互补商品的需求量;反之亦然。
(名词解释:替代品是指如果两种商品功用相同或相近,可以满足消费者的同一需要,这两种商品就互为替代品;互补商品是两种商品必须组合在一起才能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这两种商品就是互补商品。
)(二)对生产经营的影响:1、调节生产规模2、提高劳动生产率3、促使企业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的产品第三课多彩的消费1、影响消费的因素(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收入、物价总体水平)⑴、居民收入是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A、其他条件不变,则人们当前可支配收入(当前收入)越多,对各种商品和服务的消费量就越大。
因此要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必须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增加居民收入。
B、一般地,未来预期收入(未来收入)越高,预期支出的可能性就会越大。
C、社会收入差距与社会总体消费水平有密切的联系。
人们的收入差距过大,总体消费水平会降低;反之,收入差距缩小,会使总体消费水平提高。
⑵、物价水平也是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一般说来,物价上涨人们会减少对商品的消费量;物价下跌,则购买力普遍提高,会增加对商品的消费量。
2、消费的类型(1)按照消费对象不同可分为有形商品消费和劳务消费(2)按照交易方式不同可分:钱货两清的消费、贷款消费、租赁消费(3)按照消费的目的分: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享受资料消费第一单元宇宙中的地球一: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公转和自转绕转中心太阳地轴方向自西向东(北天极上空看逆时针)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相反)周期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恒星日(23时56分4秒)角速度平均1o/日近日点(1月初)快远日点(7月初)快各地相等,每小时15o(两极除外)线速度平均30千米/小时从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1670KM\小时,两极为0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
目前是23o26’(2)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移动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更替(2)地方时(3)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①昼夜长短的变化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昼越长①太阳直射点在那个半球,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现象那个半球昼长,②赤道全年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北昼越短昼夜平分,③春秋分日全球北极圈以北出现极夜现象昼夜平分南半球:与北半球相反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方向降低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随纬度的变化夏至日:由23o26’N向南北降低方向降低冬至日:由23o26’S向南北降低23o26’N以北在夏至日达到最大值离直射点越近高度随季节的变化23o26’S以南在冬至日达到最大值越大南北回归线之间每年有两次直射四:光照图的判读(1)判断南北极,通常用于俯视图,判断依据为: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递增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是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有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北纬23o26’,若北极圈有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南纬23o26’(3)确定地方时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为正午12点,晨昏线所包围的白昼部分的中间经线为12点,晨线与赤道交点经线的地方时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经线为18点,依据每隔15o,时间相差1小时,每1o相差4分钟,先计算两地的经度差(同侧相减,异侧相加),再转换成时间,依据东加西减的原则,计算出地方时(4)判断昼夜长短求某地的昼(夜)长,也就是求该地在纬线圈上昼(夜)弧的长度,这个长度也可由昼(夜)弧所跨的经度数来推算(5)判断正午太阳高度角先求所求地区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不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和,再用90o-两地纬度差即为所求地的正午太阳高度五:晨昏线与经线和纬线(1)根据晨昏线与纬线相交判断问题①晨昏线通过南北极可判断这一天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②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昼,可判断这一天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夏至日,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③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夜,可判断这一天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冬至日,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2)根据晨昏线与经线相交关系判断昼长和夜长推算某地昼长或者夜长,求昼长时,在昼半球范围内算出该地所在地的纬线圈从晨线与纬线圈交点到昏线与纬线圈交点,所跨的经度除以15即该地昼长,如果图上只画了昼半球的一半,要注意,图中白昼所跨经度差的2倍,除以15才是该地的昼长七:区时,地方时的计算第一步:先求两地的经度差.第二步:再求时间差,以每一度经度相差4分钟来算.第三步:然后判断两地的东西方向,求东用加,求西用减.若求出的时间大于24小时,则减24,日期加1天,若时间为负值,则加24小时,日期减去1天.第二单元大气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1)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氮—生物体的基本成分、氧—生物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二氧化碳—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地球生命的保护伞”)、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2):大气的垂直分层(课本29页图2.1)高度温度大气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高层大气2000-3000千米电离层反射无线电波平流层50-55千米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平流运动臭氧吸收紫外线升温;有利于高空飞行对流层低纬:17-18千米,中纬:10-12千米,高纬:8-9千米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对流运动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关系最密切二:大气热力作用(1)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对于可见光部分吸收比较少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越厚,反射作用越强,在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是很高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对于波长较短的篮紫光易被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2)对地面的保温效应①大气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截留热量而增温,由于大气对于太阳短波辐射的吸收能力比较差,但是对于地面长波辐射吸收作用强,所以地面辐射大部分都是被大气吸收.②大气逆辐射是大气辐射的一种,方向朝向地面,对地面热量进行补偿,起保温作用二:大气的热力状况大气的热力作用1)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