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M+2.5毒性机理与健康效应研究进展
- 格式:pdf
- 大小:1.52 MB
- 文档页数:4
PM2.5对人体健康影响研究概述PM2.5对人体健康影响研究概述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气污染成为了一个严峻的问题。
其中,细颗粒物(如直径小于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即PM2.5)的污染对人体健康造成的影响日益引起关注。
本文将对PM2.5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进行简要概述。
首先,PM2.5对呼吸系统的影响已经有了充分的研究。
多项研究表明,长期暴露于高浓度的PM2.5之下,会导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哮喘、气管炎和支气管炎等呼吸系统疾病的风险增加。
通过进一步分析发现,PM2.5中的有害物质和化学物质,例如重金属、硫化物、氮化物和多环芳香烃等,能够直接引起细胞损伤、炎症反应和肺组织纤维化,从而导致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
除了呼吸系统,PM2.5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也备受关注。
研究表明,暴露于高浓度的PM2.5环境中,会增加心脏病发作和中风的风险。
与细颗粒物暴露相关的心血管疾病包括冠心病、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和动脉硬化等。
这些影响可能与PM2.5中的有害物质促进内皮功能受损、血管炎症反应和血小板活性增加有关。
此外,研究还发现,PM2.5中的有害物质能够进入血液循环,并通过血液系统传播到其他器官,如脑部和肝脏,进一步加剧全身炎症反应和器官损伤。
另外,PM2.5也与一些代谢性疾病的发生有关。
大量研究表明,长期接触高浓度的PM2.5与糖尿病、肥胖症和代谢综合征存在显著相关性。
这些影响可能与PM2.5中的有害物质干扰机体内分泌系统、诱发慢性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反应有关。
此外,一些研究还发现,孕期妇女长期接触PM2.5可能增加妊娠并发症和出生缺陷的风险。
除了上述几个主要的系统性影响之外,PM2.5也对免疫系统和神经系统产生了负面影响。
研究表明,PM2.5的污染能够抑制免疫系统的功能,增加感染疾病的风险。
此外,PM2.5还能够通过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的介导,进一步诱导神经系统的损伤和疾病的发生。
综上所述,PM2.5作为一种重要的大气污染物质,对人体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
空气细颗粒物PM2.5对人体各系统危害的研究空气中的细颗粒物PM2.5对人体健康有着严重的危害。
PM2.5指的是空气中直径小于2.5微米的颗粒物,这些颗粒物非常细小,可以悬浮在空气中较长时间,并且可以进入人体呼吸系统。
PM2.5对呼吸系统的危害是最为明显的。
当人们吸入空气中的PM2.5颗粒物时,这些细小颗粒物会进入呼吸道,并深入到肺部。
这些细颗粒物可以引发气道炎症,导致呼吸道不适,引发咳嗽、喘息和呼吸急促。
长期暴露于高浓度的PM2.5会增加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和哮喘的风险。
PM2.5还对心血管系统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吸入PM2.5颗粒物后,它们可以进入血液循环系统,并通过血液输送到全身。
这些细颗粒物会激活炎症反应,增加心脏病和中风的风险。
研究表明,高浓度的PM2.5颗粒物与心脏病和中风的发病率明显相关。
PM2.5还可以对神经系统产生危害。
研究发现,长期暴露于PM2.5颗粒物的人群中,认知功能下降的风险更高。
这可能是因为PM2.5颗粒物可以穿过血脑屏障,进入大脑,并对神经细胞产生直接毒性。
这些颗粒物还可以引发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进一步损伤神经细胞。
PM2.5还可以对代谢系统和免疫系统产生不利影响。
研究表明,长期暴露于高浓度的PM2.5颗粒物会增加患糖尿病和肥胖的风险。
暴露于PM2.5颗粒物还可以抑制免疫系统的功能,使人体更容易感染病毒和细菌。
空气中的PM2.5细颗粒物对人体各个系统都会产生严重的危害。
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代谢系统和免疫系统都可能受到影响。
我们应该加强环境监测,减少PM2.5颗粒物的排放,并采取相应措施保护人体健康。
空气细颗粒物PM2.5对人体各系统危害的研究【摘要】空气中的细颗粒物PM2.5对人体健康造成了严重危害。
本文从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免疫系统以及其他系统的角度对PM2.5的危害进行了深入研究。
研究发现,长期暴露于高浓度的PM2.5中会导致呼吸系统疾病的加重,增加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影响神经系统功能,削弱免疫系统的抵抗力,并对其他系统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综合评价表明,PM2.5对人体各系统均存在危害,应引起重视。
建议未来加强对PM2.5污染的监测和控制,并开展更多针对不同系统的健康影响研究,以保障公众健康。
【关键词】空气细颗粒物,PM2.5,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免疫系统,健康危害,研究评价,未来方向建议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不断发展,空气污染已经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
细颗粒物PM2.5是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元凶之一。
PM2.5指空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其小巧轻盈的特性使其能够悬浮在空气中并被人体吸入。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PM2.5不仅会对呼吸系统造成危害,还会影响心血管、神经和免疫系统等多个人体系统。
长期暴露于PM2.5污染环境中的人群,容易患上呼吸道疾病、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多种疾病,甚至增加患癌风险。
深入研究PM2.5对人体各系统的危害,有助于更好地了解空气污染对健康的影响,为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本篇文章将对PM2.5对人体各系统的危害进行全面研究,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探究空气细颗粒物PM2.5对人体各系统的危害,深入分析其对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免疫系统以及其他系统的影响。
通过对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整合,我们将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全面展示PM2.5对人体各系统的潜在危害,为人们更深入地了解空气质量对健康的影响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对各系统受损程度的比较和分析,我们旨在进一步认识PM2.5污染对人体整体健康的危害程度,为政府部门制定更加有针对性的环保政策提供参考。
2013年 第58卷 第13期:1171 ~ 1177 引用格式: 郭新彪, 魏红英. 大气PM 2.5对健康影响的研究进展. 科学通报, 2013, 58: 1171–1177Guo X B, Wei H Y. Progress on the health effects of ambient PM 2.5 pollution (in Chinese). Chin Sci Bull (Chin Ver), 2013, 58: 1171–1177, doi: 10.1360/972013-147《中国科学》杂志社SCIENCE CHINA PRESS专题: 认识雾霾论 坛大气PM 2.5对健康影响的研究进展郭新彪*, 魏红英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北京 100191 * 联系人,E-mail:**************.cn2013-01-30收稿, 2013-03-06接受, 2013-04-01网络版发表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072267)资助摘要 随着我国大气污染模式的转变, 大气PM 2.5已成为我国城市大气的首要污染物. 目前, 国内外对大气颗粒物健康影响的研究重点也逐渐以粒径较小且毒性较大的PM 2.5为主. 本文对近年来有关大气PM 2.5的健康影响进行概述, 以加深公众对大气PM 2.5健康危害的认识.关键词PM 2.5大气污染 健康影响 机制大气颗粒物(particulate matter, PM)是重要的空气污染物之一, 也是影响我国大多数城市空气质量的首要污染物, 大气颗粒物污染对健康的影响已成为公众以及各国政府关注的焦点. 大气颗粒物中空气动力学直径≤2.5 μm 的细颗粒物(fine particulate matter, PM 2.5)比表面积大, 易携带大量有毒有害物质, 经呼吸道进入人体肺部深处及血液循环, 对人体产生的危害更大. 因此, 目前国内外对颗粒物健康影响的研究重点以PM 2.5为主. 最近, 大气PM 2.5污染加上不良气象条件, 使雾霾频繁出现, 在影响人们出行和日常生活的同时, 对人体健康也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 下面就大气PM 2.5的健康影响、作用机制及相关科学问题作一介绍.1 PM 2.5的主要健康影响1.1 PM2.5与人群心肺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关系国际环境流行病学领域近几十年的研究已经证实, 长期或短期暴露于大气可吸入颗粒物(inhalable particulate matter, PM 10), 尤其是PM 2.5可导致心肺系统的患病率、死亡率及人群总死亡率升高. 美国一项长达16年(1982~1998年)的队列研究跟踪随访了50万名研究对象, 发现PM 2.5浓度每升高10 μg/m 3, 人群总死亡率、心肺疾病和肺癌死亡率可分别增加4%(95%CI: 1%~8%), 6%(95%CI: 2%~10%)和8% (95%CI: 1%~16%)[1]; 在该研究的后续分析中, 分别将生态协变量(ecological covariates)和空间自相关(spatial autocorrelation)纳入分析, 发现了更强的危险比, 在缺血性心脏病中表现得更为明显[2]. 美国国家空气污染与死亡率和发病率关系的研究, 对美国20个城市近5000万人的资料分析显示, 人群死亡率与死亡前日颗粒物浓度相关[3]. 另有研究表明, PM 2.5日平均浓度升高10 μg/m 3, 冠心病的入院率升高1.89%, 心肌梗死入院率升高2.25%, 先天性心脏病发生率升高1.85%, 呼吸系统疾病危险度升高2.07%[4]. 我国北京市大气PM 2.5浓度的升高与人群心血管疾病发病危险性和急诊率的增加有关[5,6]; 在沈阳市和广州市的研究发现, PM 2.5污染与人群总死亡率、呼吸系统疾病及心血管系统疾病死亡率均呈正相关, 在65岁以上的老年人群和女性人群中更为明显[7,8].1.2 PM2.5对呼吸系统的影响进入呼吸道的大气颗粒物可以刺激和腐蚀肺泡壁, 使呼吸道防御机能受到破坏, 肺功能受损, 呼吸系统症状如咳嗽、咳痰、喘息等发生率增加, 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等的发病率增加, 在2013年5月 第58卷 第13期1172儿童和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等易感人群中更为明显. 对北京市近6000名儿童呼吸系统症状和疾病与大气污染的关系进行研究后发现, 污染严重地区儿童的各种呼吸系统疾病和症状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大气质量较好的对照区. 居室附近有交通干道, 儿童的 各种呼吸系统疾病和症状的发生率高于居室附近没有交通干道的情况[9]. 儿童期暴露于浓度较高的颗粒物, 出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症状的时间将会提前[10]. 成人期的暴露可促进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发生和 进展, 导致其发病和死亡率增加[11]. 居住在高污染地区的儿童与居住在相对清洁地区的儿童相比, 呼吸道黏膜和鼻黏膜的超微结构均发生改变, 呼吸道多种细胞受损及中性粒细胞增加, 同时在细胞间隙 发现了颗粒物的增多[12]. 健康成人志愿者暴露于 浓缩大气颗粒物后, 可观察到肺部炎症反应, 表现 为肺泡灌洗液中性粒细胞上升、血液纤维蛋白原升 高等[13].颗粒物对儿童和成人哮喘的发生和症状的加重均有不良影响. 法国一项在六城市5000多名10岁左右的小学生中进行的有关哮喘及过敏症状发生的调查发现, 在PM 2.5高污染区, 运动诱发支气管炎、遗传性过敏性皮炎、哮喘、遗传性过敏性哮喘的患病率均明显高于低浓度区[14]. 居住在高交通流量附近的儿童, 喘鸣和过敏性鼻炎发生的危险性均升高[15]. 与交通相关的PM 2.5浓度的增加与儿童哮喘门诊率的增加有关[16]. 与儿童哮喘相比, 颗粒物污染与成人哮喘的研究相对较少, 但两者之间的相关性也得到多数研究的证实. 一项为期11年(1991~2002年)的随访研究发现, 非吸烟成人(18~60岁)新发哮喘与居室外交通相关的颗粒物污染水平的增加有关[17]. 成人哮喘患病率的增加与颗粒物污染有关, 离污染源越近, 哮喘的患病率越高, 并呈现出剂量反应关系[18]. 以成人哮喘患者为研究对象的研究也发现颗粒物水平的增加与哮喘患者症状的加重、用药及入院率的增加有关[19]. 而目前研究还不能确立颗粒物暴露与哮喘发生之间的因果关系. 最新的儿童哮喘和变态反应研究(ISAAC)全球分析表明, PM 2.5污染与社区水平儿童哮喘的发生没有关系, 但研究者同时指出研究中不够精确的暴露与效应测量方法及有限的统计学分析效力可能会掩盖潜在的阳性结果[20]. 但许多研究表明, 颗粒物暴露是哮喘发作或病情加重的危险因素.1.3 PM2.5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PM 2.5污染引起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增高的心血管事件主要涉及心率变异性改变、心肌缺血、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动脉粥样硬化等, 这些健康危害在易感人群中更为明显, 如老年人和心血管疾病患者等. 正常情况下, 人体心脏节律会随身体状况和昼夜交替而改变, 这种心率的规则性变化称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 HRV), HRV 降低可增加人体心血管疾病发病的风险. 一项以北京市年轻健康出租车司机为研究对象的定组研究, 追踪了HRV 水平在2008年奥运会前、中、后不同时期的变化, 结果显示对机动车来源PM 2.5的暴露浓度增高可导致研究对象HRV 明显降低, 而奥运会期间PM 2.5暴露浓度的下降则可扭转这种不利影响, 使研究对象的HRV 显著升高[21]. 另一研究发现, 采暖期室外PM 2.5暴露可引起健康老龄人群的HRV 降低, 进一步探究发现碳质组分与该效应有关, 且该效应机制独立于心肺组织损伤, 可能与颗粒物直接刺激肺部的自主神经系统有关[22,23].PM 2.5对血液循环状态如凝血功能的影响与上述不良心血管效应的发生密切相关. 一项实验性暴露研究观察到暴露于柴油机排放的PM 2.5可导致健康个体血中血浆酶原激活抑制因子1的水平降低, 血浆酶原激活抑制因子1在机体对心血管损伤的反应中起关键作用, 其水平的降低可促进纤维蛋白斑块的溶解, 导致动脉粥样硬化进展、斑块破裂甚至心肌梗死[24]. 国内近期的一项健康人群心血管生物标志物对PM 2.5污染水平改变的早期和持续反应研究显示, 当一群健康青年人从郊区校园迁至城区校园后, 其血压、炎症生物标志物及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整体呈明显上升趋势, 而凝血生物标志物水平整体呈降低趋势[25,26]. 人群流行病学队列研究发现, 长期暴露于大气颗粒物污染与人群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进展有关, 具体表现为人群颈动脉中膜厚度的增加[27]. 进入循环系统的颗粒物及系统炎性标志物还可引起血管内皮功能受损, 表现为活性氧产生增加, 血管收缩因子内皮素-1、组织因子等释放增加, 而血管舒张因子一氧化氮和血管缓激肽的释放减少, 这些效应可进一步引起血管舒缩功能异常、外周血压升高, 增加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28]. 此外, 进入循环系统的颗粒物可对心肌细胞产生直接毒性作用, 如颗粒物引起的活性氧对心肌系统可造成氧化损伤, 颗粒物可干扰心肌细胞的钙离子通道等, 导致心肌细胞电信号传导及节律性的异常[29].1.4 PM2.5对神经系统的影响近年来, 人群研究已经开始探讨大气颗粒物暴露与神经系统损害之间的关系, 虽然研究不及心肺系统广泛和深入, 但已有的结果也有一些阳性的发现, 提示大气颗粒物对神经系统的影响也不可忽视. PM2.5和超细颗粒物可通过血脑屏障、嗅神经等途径进入中枢神经系统, 与缺血性脑血管病、认知功能损害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和/或损害有关[30]. 交通相关的空气污染暴露与研究对象的神经生理功能异常之间存在剂量反应关系, 长期暴露于交通来源颗粒物可能是阿尔兹海默病的致病因子[31]. 高水平的黑炭暴露可损害儿童认知功能, 言语及非言语型智力和记忆能力均降低[32]. 颗粒物引起的脑功能损害可能与神经炎症及神经元损伤/丢失有关[33]. 目前认为, 颗粒物对神经系统的损害作用可能通过以下两条途径: (1) 颗粒物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引起直接损害; (2) 颗粒物引起的系统炎症反应导致的间接损害. 最近一项研究发现长期空气污染暴露引起人脑中超细颗粒物的沉积, 在人脑嗅球旁神经元发现了颗粒物, 在额叶到三叉神经节血管的管内红细胞中发现了小于100 nm的颗粒物, 为颗粒物入脑提供了直接证据[30]. 动物实验较人群研究更为广泛地探讨了颗粒物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其中以颗粒物引起的神经炎症及神经退行性疾病的表现最为明显.1.5 PM2.5对免疫系统的影响免疫系统对颗粒物的反应具有两面性: 一方面对颗粒物具有清除作用, 另一方面也是机体受损的原因. PM2.5除了对肺巨噬细胞、脑小胶质细胞等定居在组织中的巨噬细胞产生影响外, 对机体的免疫调节能力也有一定的影响. 研究发现, 颗粒物引起哮喘与过敏性疾病的机制与颗粒物的免疫佐剂效应有关. 人群研究发现, 抗原与柴油尾气颗粒物(diesel ex-haust particle, DEP)的联合暴露可引起过敏者特异性IgE抗体的产生显著增加[34]. 实验研究表明, DEP可单独诱导来自于哮喘患者的外周血单核细胞产生Th2型细胞因子并促进Th2极化, 同时可以通过降低Th1细胞因子受体而减少Th1反应[35]. 有学者用蛋白组学的方法研究发现, 超细颗粒物引起的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多聚免疫球蛋白受体、补体C3等的显著升高, 可能与颗粒物引起的过敏反应和哮喘的病理损伤有关[36]. 此外, 大气颗粒物可引起呼吸道的主要抗原提呈细胞树突状细胞的成熟以及Th2型细胞偏向反应[37,38], 这与哮喘的发病密切相关. 多项研究在观察到颗粒物促进Th2型细胞偏向反应的同时,也发现了颗粒物对Th1型免疫反应的抑制[35,39,40], 表明颗粒物同时对免疫系统具有相对抑制的作用, 可能降低机体对病原微生物免疫反应, 导致感染性疾病的发生率增加.1.6 PM2.5与癌症和出生缺陷的关系PM2.5可对染色体和DNA等不同水平的遗传物质产生毒性作用, 包括染色体结构变化、DNA损伤和基因突变等. PM2.5的遗传毒性至少与500种有机物有关, 包括总多环芳烃、致癌性多环芳烃、芳香胺、芳香酮、过渡金属及其协同作用. PM2.5对遗传物质的损伤与其产生活性氧的能力有关(羟自由基和超氧阴离子). 燃烧来源的颗粒物中多含有致突变物和致癌物(砷、多环芳烃、苯等), 可损害遗传物质和干扰细胞正常分裂, 同时破坏机体的免疫监视功能, 引起癌症和畸形的发生[41]. PM2.5与机体作用产生的活性氧可对DNA造成氧化性损伤, 导致DNA链断裂或其他氧化性损伤, DNA氧化损伤产物8-羟基脱氧鸟苷含量的增加与癌症的发生呈正相关[42]. 颗粒物对生殖系统遗传物质的损伤可引起胎儿畸形等[41]. 近年的研究发现, 颗粒物能够引起遗传性DNA损伤, 即生殖细胞的DNA损伤可遗传至下一代[43]. 柴油尾气颗粒物(DEP)作为大气颗粒物的重要来源之一, 携带有大量有害的重金属和有机化学物, 2012年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决定将柴油机尾气列为“明确的人类致癌物”.2 PM2.5健康效应的关键机制目前PM2.5对心肺等损伤的毒性机制仍未完全阐明, 但其引起的氧化应激、局部和系统炎症作用、自主神经功能改变、血液循环状态改变、血管生理状况改变及直接毒性作用等是目前较为公认的效应机制.事实上, 颗粒物进入机体后, 对各系统的影响并不像上述论述的相互独立, 如颗粒物进入肺部可刺激肺11732013年5月 第58卷 第13期1174部的自主神经反射直接对心血管系统产生影响; 颗粒物在肺局部引起的炎症反应可进一步促进系统炎症的发生, 而系统炎症反应可同时对各个系统产生影响; 免疫系统的细胞存在于机体的多个系统之中, 颗粒物进入组织器官可能对其中存在/定居的免疫细胞产生影响, 而颗粒物对机体免疫细胞和免疫因子的影响可引起机体对颗粒物损伤的反应性升高. 因此, 综合目前的研究结果, 对颗粒物健康效应机制进行总结可得出如下简要机制途径: (1) 颗粒物进入肺组织, 引起局部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 氧化应激可损害生物膜脂质、蛋白质和DNA, 与炎性因子共同作用导致呼吸道损伤, 引起肺功能降低及呼吸系统疾病发生增加[44]; (2) 颗粒物刺激肺部产生的炎性因子及通过肺毛细血管进入血液循环的超细颗粒物及其组分, 可改变循环系统的氧化应激状态和炎性水平, 促使炎性因子、趋化因子、黏附分子的表达, 引起系统性炎症反应, 后者可能对各组织器官产生不良影响[28]; (3) 系统氧化应激及炎症反应可进一步引起血液的高凝状态、内皮功能紊乱、血管舒缩异常、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 引起心血管系统的损害[28,45]; (4) 进入系统循环的超细颗粒物或其组分, 还可对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等产生直接毒性作用[46,29]; (5) 颗粒物刺激细胞释放活性氧, 氧化损伤组织细胞和遗传物质, 引起细胞增殖和分裂紊乱, 可能导致细胞恶性转化[41].3 PM 2.5化学组分与其健康效应的关系PM 2.5的构成复杂, 包括碳质成分、二次污染成分、金属元素、有机物质和生物组分等. 颗粒物中含量最多的碳质组分(有机碳和元素碳)与心率变异性、血压、系统性炎症、血液高凝状态等均有关[25,26]. 传统关注的多环芳烃及过渡金属(如铁、锌、铜、镍、钒)可引起活性氧的产生和炎性因子的释放, 与颗粒物引起的心肺损伤密切相关[42]. 颗粒物中含有的致突变物和致癌物(砷、多环芳烃等)引起的遗传物质损伤, 与癌症和出生缺陷的发生有关[41]. 在上述的健康人群心血管生物标志物对PM 2.5污染水平改变的早期和持续反应研究中, 虽然发现研究对象从郊区校园迁至城区校园后, 其血压、炎症生物标志及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整体上呈明显上升趋势, 而凝血生物标志物水平整体呈降低趋势; 但同时观察到郊区大气PM 2.5污染水平高于城区的结果, 对此研究者进一步对PM 2.5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 得出城区PM 2.5中来源于机动车尾气的碳质含量明显高于郊区, 而郊区PM 2.5中来源于二次污染的硝酸根和硫酸根含量明显高于城区的结果; 最终分析结果显示, 对血压水平有重要影响的成分包括有机碳、元素碳、镍、锌、镁、铅、砷、氯离子和氟离子等, 其中以炭质组分最为明显; 对心血管生物标志物有重要影响的化学成分包括锌、钴、锰、硝酸根、氯离子、二次有机碳、铝等, 其中以过渡金属最为稳定, 这些在大气PM 2.5健康效应中起关键作用的化学成分主要来源于交通排放、扬尘(含建筑扬尘及远距离输送扬尘)和燃煤等污染源[25,26]. 另有研究发现, 西安市PM 2.5的化学组分有机碳、元素碳、氨离子、硝酸根离子、氯元素、金属镍与人群总死亡率、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疾病死亡率的升高呈正相关[47]; 有关该城市同时期PM 2.5污染与人群总死亡率及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的同类研究也发现了一致的研究结果[48]. 因此, 大气颗粒物的健康效应与其化学组分是密切相关的, 不同化学成分的颗粒物引起健康危害的类型和能力有所不同, 深入大气颗粒物化学组分对健康的影响是目前研究的热点和难点.4 PM 2.5对健康影响的阈值研究表明, 在很低的污染水平仍可观察到大气颗粒物对人群健康的影响. 迄今为止的研究未能明确地观察到大气颗粒物对人群健康不产生影响的浓度. 对美国哈佛等六城市PM 2.5污染水平与人群总死亡率之间进行剂量反应关系分析发现, 在低于30 μg/m 3的条件下, PM 2.5与人群总死亡率之间呈现线性的剂量反应关系曲线, 且该曲线可低至2 μg/m 3; 进一步分析交通来源的PM 2.5与人群总死亡率之间的剂量反应关系, 在PM 2.5浓度低于20 μg/m 3条件下也未呈现出阈值, 且曲线的斜率更大[49]. 其他研究结果也显示, PM 2.5, PM 10和黑炭暴露与人群总死亡率之间的剂量反应关系亦未有阈值出现[50,51], 同时发现PM 2.5的剂量反应关系曲线更为陡峭[50]. 在美国, 交通相关的颗粒物每增加1 μg/m 3可引起大约7000名额外过早死亡事件的发生[49]. 目前认为, 颗粒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是没有阈值的, 但由于颗粒物来源和化学组分复杂且与健康效应相关, 因此颗粒物暴露导致人体健康影响的暴露-效应关系更为复杂, 可能呈现出非线性增加的趋势.5 大气颗粒物/PM2.5污染控制的人群健康效益鉴于大气颗粒物与人群健康之间的密切关系, 大气颗粒物污染水平的降低是否可改善人群健康受到了学者的广泛关注. 除了一些自然条件下高低污染地区之间比较的研究以外, 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的大气质量改善与人群健康效应之间关系的研究也得到了可观的结果[52]. 北京市12条交通干道奥运期间的交通流量比奥运前减少了32.3%, PM10浓度从142.6 μg/m3下降到102.2 μg/m3, 平均下降了28%[53]. 奥运场馆附近的PM10浓度与奥运前相比下降了51.6%[54]; 奥运期间的黑碳、超细颗粒物浓度比奥运前明显降低[55]. 奥运期间大气颗粒物污染水平的降低, 与奥运期间人群健康相关的经济损失(心肺系统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的下降呈正相关, 加强机动车限行和污染排放控制措施在其中起了重要的作用[56]. 奥运期间PM2.5浓度的降低与成人哮喘门诊率的降低有关[57]. 以年轻健康出租车司机为对象的研究发现, 奥运期间HRV均高于奥运前和奥运后, 说明奥运期间HRV功能的好转与奥运期间PM2.5的降低有关[21]. 上述研究结果提供了大气颗粒物控制可显著改善人群健康的直接证据, 为国家控制颗粒物污染与健康危害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6 小结PM2.5的健康效应涉及机体的多个系统, 以上研究成果对理解和认识PM2.5健康效应提供了详实的资料, 同时对PM2.5健康影响阈值和污染控制的人群健康效益的识别对PM2.5危害的控制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但目前为止还不能形成对PM2.5健康效应及其效应机制的全面认识, 目前的科学研究成果还远远满足不了各国政府环境健康决策以及与大众进行环境健康风险交流的需求. 人群流行病学实验研究或准实验研究、志愿者暴露试验以及整体动物和细胞毒理学研究的有机结合, 是推进PM2.5健康效应及其机制研究进一步深入的有效手段. 在今后的工作中, 对大气PM2.5的健康效应进行长期而深入的研究, 对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控制大气PM2.5污染、降低其对人体健康的不良影响、促进环境健康决策的制定等意义深远.参考文献1Pope C A, Burnett R T, Thun M J, et al. Lung cancer, cardiopulmonary mortality, and long-term exposure to fine particulate air pollution.JAMA, 2002, 287: 1132–11412Krewski D, Jerrett M, Burnett R T, et al. Extended follow-up and spatial analysis of the American Cancer Society study linking particulateair pollution and mortality. Res Rep Health Eff Inst, 2009, 140: 5–1143Samet J M, Dominici F, Curriero F C, et al. Fine particulate air pollution and mortality in 20 U.S. cities, 1987–1994. N Engl J Med, 2000,343: 1742–17494Zanobetti A, Franklin M, Koutrakis P, et al. Fine particulate air pollution and its components in association with cause-specific emergencyadmissions. Environ Health, 2009, 8: 585Guo Y, Jia Y, Pan X, et al.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fine particulate air pollution and hospital emergency room visits for cardiovasculardiseases in Beijing, China. Sci Total Environ, 2009, 407: 4826–48306郭玉明, 刘利群, 陈建民, 等. 大气可吸入颗粒物与心脑血管疾病急诊关系的病例交叉研究.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8, 29: 1064–10687Ma Y, Chen R, Pan G, et al. Fine particulate air pollution and daily mortality in Shenyang, China. Sci Total Environ, 2011, 409:2473–24778Yang C, Peng X, Huang W, et al. A time-stratified case-crossover study of fine particulate matter air pollution and mortality in Guang-zhou, China. Int Arch Occup Environ Health, 2012, 85: 579–5859王少利, 郭新彪, 张金良. 北京市大气污染对学龄儿童呼吸系统疾病和症状的影响. 环境与健康杂志, 2004, 21: 41–4410Grigg J. Particulate matter exposure in children: Relevance to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Proc Am Thorac Soc, 2009, 6:564–56911Ling S H, van Eeden S F. Particulate matter air pollution exposure: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and exacerbation of chronic obstructivepulmonary disease. Int J Chron Obstruct Pulmon Dis, 2009, 4: 233–24312Calderon-Garciduenas L, Valencia-Salazar G, Rodríguez-Alcaraz A, et al. Ultrastructural nasal pathology in children chronically and se-quentially exposed to air pollutants. Am J Respir Cell Mol Biol, 2001, 24: 132–13811752013年5月 第58卷 第13期117613 Graff D W, Cascio W E, Rappold A, et al. Exposure to concentrated coarse air pollution particles causes mild cardiopulmonary effects inhealthy young adults. Environ Health Perspect, 2009, 17: 1089–109414 Annesi-Maesano I, Moreau D, Caillaud D, et al. Residential proximity fine particles related to allergic sensitisation and asthma in primaryschool children. Respir Med, 2007, 101: 1721–172915 Behrens T, Taeger D, Maziak W, et al. Self-reported traffic density and atopic disease in children. Results of the ISAAC Phase III surveyin Muenster, Germany. Pediatr Allergy Immunol, 2004, 15: 331–33916 Halonen J I, Lanki T, Yli-Tuomi T, et al. Urban air pollution, and asthma and COPD hospital emergency room visits. Thorax, 2008, 63:635–64117 Kunzli N, Bridevaux P O, Liu L J, et al. Traffic-related air pollution correlates with adult onset asthma among never-smokers. Thorax,2009, 64: 664–67018 Oyana T J, Rogerson P, Lwebuga-Mukasa J S. Geographic clustering of adult asthma hospitalization and residential exposure to pollutionat a United States-Canada border crossing. Am J Public Health, 2004, 94: 1250–125719 Von Klot S, Wölke G, Tuch T, et al. Increased asthma medication use in association with ambient fine and ultrafine particles. Eur Respir J,2002, 20: 691–70220 Anderson H R, Butland B K, van Donkelaar A, et al. Satellite-based estimates of ambient air pollution and global variations in childhoodasthma prevalence. Environ Health Perspect, 2012, 120: 1333–133921 Wu S, Deng F, Niu J, et al. Association of heart rate variability in taxi drivers with marked changes in particulate air pollution in Beijingin 2008. Environ Health Perspect, 2010, 118: 87–9122 Jia X, Song X, Shima M, et al. Effects of fine particulate on heart rate variability in Beijing: A panel study of healthy elderly subjects. IntArch Occup Environ Health, 2012, 85: 97–10723 Jia X, Hao Y, Guo X. Ultrafine carbon black disturbs heart rate variability in mice. Toxicol Lett, 2012, 211: 274–28024 Carlsten C, Kaufman J D, Peretz A, et al. Coagulation markers in healthy human subjects exposed to diesel exhaust. Thromb Res, 2007,120: 849–85525 Wu S, Deng F, Huang J, et al. Blood pressure changes and chemical constituents of particulate air pollution: Results from the healthyvolunteer natural relocation (HVNR) study. Environ Health Perspect, 2013, 121: 66–7226 Wu S, Deng F, Wei H, et al. Chemical constituents of ambient particulate air pollution and biomarkers of inflammation, coagulation andhomocysteine in healthy adults: A prospective panel study. Part Fibre Toxicol, 2012, 9: 4927 Bauer M, Moebus S, Möhlenkamp S, et al. Particulate matter air pollution is associated with subclinical atherosclerosis-results from theHeinz Nixdorf recall study. J Am Coll Cardiol, 2010, 56: 1803–180828 Bai N, Khazaei M, van Eeden S F, et al. The pharmacology of particulate matter air pollution-induced cardiovascular dysfunction. Phar-macol Ther, 2007, 113: 16–2929 Nelin T D, Joseph A M, Gorr M W, et al. Direct and indirect effects of particulate matter on the cardiovascular system. Toxicol Lett, 2012,208: 293–29930 Calderón-Garcidueñas L, Solt A C, Henríquez-Roldán C, et al. Long-term air pollution exposure is associated with neuroinflammation, analtered innate immune response, disruption of the blood-brain barrier, ultrafine particulate deposition, and accumulation of amyloid beta- 42 and alpha-synuclein in children and young adults. Toxicol Pathol, 2008, 36: 289–31031 Ranft U, Schikowski T, Sugiri D, et al. Long-term exposure to traffic-related particulate matter impairs cognitive function in the elderly.Environ Res, 2009, 109: 1004–101132 Suglia S F, Gryparis A, Wright R O, et al. Association of black carbon with cognition among children in a prospective birth cohort study.Am J Epidemiol, 2008, 167: 280–28633 Calderón-Garcidueñas L, Engle R, Mora-Tiscare ño A , et al. Exposure to severe urban air pollution influences cognitive outcomes, brainvolume and systemic inflammation in clinically healthy children. Brain Cogn, 2011, 77: 345–35534 Diaz-Sanchez D, Garcia M P, Wang M, et al. Nasal challenge with diesel exhaust particles can induce sensitization to a neoallergen in thehuman mucosa. J Allergy Clin Immunol, 1999, 104: 1183–118835 Sénéchal S, de Nadai P, Ralainirina N, et al. Effect of diesel on chemokines and chemokine receptors involved in helper T cell type 1/type 2recruitment in patients with asthma. 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 2003, 168: 215–22136 Kang X, Li N, Wang M, et al. Adjuvant effects of ambient particulate matter monitored by proteomics of bro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Proteomics, 2010, 10: 520–53137 Koike E, Takano H, Inoue K, et al. Carbon black nanoparticles promote the maturation and function of mouse bone marrow-derived den-dritic cells. Chemosphere, 2008, 73: 371–37638 de Haar C, Kool M, Hassing I, et al. Lung dendritic cells are stimulated by ultrafine particles and play a key role in particle adjuvant ac-tivity. J Allergy Clin Immunol, 2008, 121: 1246–1254。
PM2.5对健康影响的研究进展摘要:PM2.5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很大。
随着人们对健康与环境关系的关注,关于PM2.5对健康影响的研究成为国际上极为热门的一个研究领域。
本文将依次从流行病学、成分与致病性、毒理学方面对PM2.5的研究进展进行阐述。
关键词:PM2.5;健康影响;研究进展;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PM2.5 on health effects.Abstract:PM2.5 has a great influence on human health and the air quality. As people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relationship of health and environment,the research on health effects of PM2.5 has become one of the most popular research fields. This paper will present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PM2.5 from epidemiology,composition and pathogenicity,and toxicology.Key words:PM2.5;health effects;research progress;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我国城市大气污染问题也日益突出。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2010 年关于世界各地细颗粒物密度的全球空气质量图的发布(其中图中显示细颗粒物密度最高的位置为北非、东亚和中国,其中中国华北、华东和华中细颗粒物的密度接近80μg/m³,甚至超过了撒哈拉沙漠)[1]、2011年我国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区域及全国大中城市大面积雾霾天气的频发、2011年美国驻北京使馆对北京大气PM2.5数据的公布,对我国造成了较大影响,PM2.5也因此逐渐进入国人视野。
空气细颗粒物PM2.5对人体各系统危害的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空气中的细颗粒物PM2.5是指直径小于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由于其微小的尺寸和轻质量,在空气中长时间悬浮不易沉降,容易被人体吸入而引起健康问题。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交通尾气、工业废气、农业灌溉等排放增加,PM2.5的浓度也日益增加,成为当今环境污染的严重问题。
研究表明,长期暴露在高浓度的PM2.5环境中会对人体各系统造成严重影响。
呼吸系统是PM2.5最直接的受害者,吸入PM2.5后会进入肺部引起炎症反应,导致呼吸困难、咳嗽、气喘等症状。
PM2.5还会进入血液循环系统,引起血管炎症和心血管疾病,增加心脏病发作和中风的风险。
在这样的背景下,探究PM2.5对人体各系统的危害成为当务之急。
本研究旨在深入了解PM2.5对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免疫系统、生殖系统的影响,为制定健康政策和环境保护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对PM2.5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保护公众健康,促进环境可持续发展。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空气细颗粒物PM2.5对人体各系统的危害,深入分析其影响机制和发展趋势,为进一步制定有效的防护策略和保护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对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免疫系统和生殖系统等多个系统的影响进行系统性研究和分析,旨在揭示PM2.5对人体健康的全面影响,为健康保护和环境治理提供科学依据和建议。
希望通过本研究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PM2.5的危害程度和影响机制,为改善空气质量和保护公众健康提供更具体的科学依据和措施。
本研究也旨在引起社会对空气污染问题的重视,促进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以减少PM2.5对人体健康的不利影响。
1.3 研究意义PM2.5是空气中细小颗粒物的一种,其直接来源包括汽车尾气、工业排放等,对人体健康有着潜在的危害。
研究PM2.5对人体各系统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
了解PM2.5对呼吸系统的影响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呼吸健康,减少呼吸道疾病的发病率。
PM2.5的毒性及机制的进展1定义pm2.5(suspended particulate mater with aerodynamic diameter less than 2.5μm),指的是能够进入人体肺泡的空气动力学直径不大于2.5 μm的大气悬浮颗粒。
pm2.5的来源有三种:一是直接排放到大气中的固体颗粒;二是排放的空气中的气体直接凝结成的固体颗粒;三是排放到空气中的气体经过化学反应产生的固体颗粒。
pm10和pm2.5不仅严重影响着空气质量甚至对人类身体有着非常大的危害。
pm10和pm2.5的浓度严重影响着城市人群由于大气颗粒性物质导致的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美国1997年pm2.5的标准是年均0.015mg/m3,日均0.065mg/m3。
2006年美国环保局将pm2.5标准改为0.035mg/m3。
我国环境保护部与2011年11月16日首次公布中国pm2.5标准,年均0.035mg/m3,日均0.075mg/m3。
目前,由于pm2.5对人类健康的严重影响,引起越来越多的人对大气pm2.5的注意。
本文结合国内外对pm2.5的研究,系统的说明了其对生物健康的影响。
2 pm2.5对呼吸系统健康的影响pm2.5能够通过呼吸道直接进入人体肺部,使呼吸道和肺部细胞产生细胞毒性和免疫反应,甚至使机体遗传物质受损造成严重危害。
夏萍萍, 郭新彪等2008年研究表明,pm2.5能够引起大鼠肺损伤和全身炎症。
晓开提·依不拉音等2011年研究表明,沙尘暴中的pm2.5能够引起大鼠呼吸系统损伤并且随着浓度增高损伤加重。
贾玉巧,赵晓红等2011年研究表明,pm2.5和pm10能够诱导人肺部成纤维细胞分泌tnf- il-6 il-8造成损害。
梁春梅,操基玉等在2011年研究表明,随着pm2.5染毒浓度的增高,胎鼠aecⅱ细胞存活率下降。
彭辉,姜薇2009年研究表明,低剂量pm2.5促进肺腺癌细胞a549 细胞的增殖,而高浓度抑制其增殖,表明其可引起a549 细胞的炎性损伤。
大气环境中PM2.5的研究进展与展望大气环境中PM2.5的研究进展与展望一、前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大气污染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其中,PM2.5(可吸入颗粒物,直径小于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被认为是对人类健康影响最大的空气污染物之一。
由于其粒径小、含有大量有害物质,PM2.5可以深入到呼吸系统的细胞层,对人体的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免疫系统等造成严重危害。
因此,研究PM2.5的形成机制、传输规律以及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二、PM2.5的形成机制PM2.5主要来源于工业排放、交通尾气、燃煤等。
在大气中,这些物质经过一系列化学和物理过程形成PM2.5。
首先,排放物质中的气态化合物会在大气中氧化或负离子反应得到亚微米颗粒。
其次,这些亚微米颗粒通过成核、碰撞、凝聚等过程增长,形成成熟的PM2.5颗粒。
最后,这些颗粒会被湿降、干降或气溶胶沉降到地面,对空气质量和环境造成影响。
三、PM2.5的传输规律PM2.5颗粒在大气中的传输过程受到地形、气象条件和大气层结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
地形对大气的稳定层和湍流运动产生重要影响,从而影响PM2.5的传输规律。
例如,在山脉区域,山体对气流的阻挡和抬升会导致PM2.5积聚在山谷地带,形成严重的空气污染。
气象条件,如风速、风向和温度,也会影响PM2.5的传输。
当风速较小、风向稳定时,PM2.5易积聚在城市区域,导致空气质量下降。
此外,大气层结对PM2.5的传输也有影响。
例如,当存在逆温层时,PM2.5易积聚在逆温层下方,形成“霾”。
四、PM2.5对环境的影响PM2.5不仅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同时也对环境产生一系列影响。
首先,PM2.5对能见度产生负面影响,导致城市的大气透明度下降。
其次,PM2.5还会引起酸雨的形成,对土壤和水源造成污染。
此外,PM2.5在大气中的存在还会导致光学反射率降低,致使地球辐射收支失衡,给地球气候系统带来不稳定因素。
PM 2.5的研究进展摘要: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加重,一些河流污染严重,部分省市自治区出现雾霾现象,冬季尤为突出。
大气污染防治中,PM2.5为其中一个重要监测因子,对PM2.5的监测有利于区域环境空气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
关键词:PM2.5 研究进展一、前言随着工业的发展,空气污染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部分城市经常出现雾霾等恶劣天气[1-3]。
颗粒物(PM )污染是空气中最常见的一种污染物,也是我国大部分地区空气首要污染物。
国家环保部颁发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提出,在基本项目中增设PM2.5年、日均浓度限值。
二、PM2.5概念及其来源PM2.5指空气动力学直径小于2.5mm的颗粒物,通常也叫细颗粒物。
PM2.5来源广泛[3]、成因复杂,主要为人为排放,包括燃煤、烧秸秆、烧烤、机动车出行、餐饮油烟、建筑施工扬尘、喷涂喷漆装修等。
三、PM2.5对人体的危害PM2.5表面吸附有很多有毒有害物质,重金属如Pb、Cd、Cu、Ni、NO3,多环芳烃类,甲醛等[4,5]。
这些物质通过人体呼吸作用进入机体后,随着血液循环进入人体其他组织器官,引起呼吸系统疾病、循环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等疾病[6]。
由于PM2.5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世界上一些国家已经对其进行监测和控制,如美国PM2.5年、日均标准浓度限值分别为为0.015mg/m3、0.035mg/m3,世界卫生组织PM2.5年、日均标准浓度限值分别为为0.010mg/m3、0.025mg/m3[7,8]。
1. PM2.5对人体呼吸系统的危害细颗粒物直径在2.5至10微米的通过呼吸可以进入呼吸道,一部分被鼻腔绒毛阻拦,而直径小于 2.5微米的颗粒物进入人体肺部,研究显示[9]:PM2.5可引起大鼠呼吸系统显著的免疫损伤,其中以高剂量的PM2.5染毒对机体的损伤尤为显著,机体暴露于高剂量沙尘暴细颗粒物PM2.5环境可增加呼吸系统疾病发生的危险。
2. PM2.5对人体遗传方面的影响些PM2.5颗粒上吸附有重金属、多环芳烃类等有毒物质,有些研究发现,颗粒物粒径越小,致突变作用就越强[10,11]。
PM2.5毒性机理与健康效应研究进展毛旭,史纯珍(北京工商大学食品学院,北京100048)摘要:指出了PM2.5对人体健康具有显著危害,当前我国多个城市PM2.5严重超标,已成为需重点控制的大气污染物。
综述了PM2.5对健康影响的研究方法及毒性机理研究现状,以期为PM2.5的健康效应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图分类号:X1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5)07‐0205‐031 PM2.5的组成与危害随着我国社会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经济社会地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大改变的同时,环境污染问题也变得日益严峻起来。
环境污染,特别是PM2.5污染,已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重大环境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
世界卫生组织(WHO)发表了枟全球癌症报告2014枠,研究显示2012年全球新增癌症病例近一半发生在亚洲,而其中大部分在中国。
因此,中国的新增癌症病例人数高居第一位。
PM2.5是指粒径小于2.5μm的固态或液态颗粒,又称为细颗粒物(fineparticles)。
吸入体内的颗粒物对人体的危害程度主要取决于其化学成分、粒径大小和质量浓度。
研究表明[1,2]:PM2.5浓度每上升10μg/m3,因呼吸系统及心血管疾病入院的人数可上升3.3%。
PM2.5与呼吸及心血管系统疾病、生殖系统疾病、胚胎毒性,以及肺癌发生率的增加[3]有关。
PM2.5颗粒物粒径越小,其比表面积越大,对空气中的重金属、多环芳烃等污染物的吸附能力越强,而这些污染物是引起呼吸循环系统氧化损伤的主要成分。
如PM2.5中的多环芳烃(PAHs),可在人体细胞内形成多环芳烃邻位醌,进而诱导细胞毒性反应,引起早老性痴呆病(Alzheimer'dis‐ease,AD)、帕金森病(ParkinsonDisease,PD)等[4]。
Aust等[5]研究发现,PM2.5中的过渡金属成分是引起肺上皮细胞(A549)炎症介质释放和氧化应激的主要毒性组分。
Hirano等[6]认为PM2.5中的有机组分可诱导内皮细胞氧化应激,引起抗氧化酶如NADPH脱氢酶、谷胱甘肽硫转移酶等的mRNA水平的升高,增加心血管疾病发生率。
美国环保局于2003年通过了PM2.5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nationalambientairqualitystand‐ards),该标准规定PM2.5的年均浓度和日均浓度限值分别为15μg/m3和65μg/m3;WHO在2005年规定的PM2.5限值为15μg/m3。
因此,随着PM2.5颗粒物对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PM2.5颗粒物对健康的影响研究迫在眉睫。
2 PM2.5对健康影响的研究方法环境流行病学与毒理学是研究PM2.5毒性效应的传统方法。
流行病学研究是从人群实际暴露到受控的临床研究,以急性效应为依据,表现在呼吸及心血管系统疾病患病及死亡率等指标。
毒理学研究是鉴于流行病学证据,从动物体内试验到细胞的体外试验来证明统计联系的真实可靠性,揭示这种污染暴露下产生可能的致病机制,分析与毒性效应相关的颗粒物主要组分行为机制和剂量-效应关系。
收稿日期:2015‐05‐23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21407006)资助作者简介:毛 旭(1992—),男,内蒙古鄂尔多斯人,北京工商大学食品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硕士研究生。
通讯作者:史纯珍(1985—),女,江苏常熟人,博士,实验师,主要从事PM2.5组分分析及毒性机理研究。
TheCooperationbetweenEnvironmentalProtectionDepartmentandMeteorologyDepartmentforImprovingForecastAccuracyofUrbanAirQualityZengYu,HuangZhongting(HunanEnvironmentMonitoringCenter,Changsha410014,China)Abstract:Astheurbanairpollutionisworsening,theairqualityforecastiscloselyrelatedtotheurbaneco‐nomicdevelopmentandpeople'slife.Thecooperationbetweenofenvironmentalprotectiondepartmentandmeteorologicaldepartmentcaneffectivelyimprovetheforecastcapacityofurbanairquality.Keywords:urbanairqualityforecast;environmentalprotectiondepartment;meteorologydepartment5022015年7月 JournalofGreenScienceandTechnology 第7期 毒理学的体内试验是以动物为模型进行气管灌注或烟雾箱暴露。
如将采集到的颗粒物配成一定的浓度,通过支气管滴注至实验动物(如大鼠)体内,并进行冲洗,从灌洗液中将靶细胞分离,观察靶细胞的变化。
体外试验是将提取的靶细胞,如人体的上皮细胞、肺细胞等进行培养,与一定浓度的PM2.5样品进行不同时间的作用,观察终端细胞的反应,进行时间-效应和剂量-反应的关系研究,探究PM2.5对整体器官和细胞不同水平毒性作用的生物学过程。
Abbas[7]等研究了敦克尔克市的PM2.5对肺脏上皮细胞L132的毒性作用,分别暴露了24、48、72h后分析蛋白浓度、细胞数、基因表达的变化。
Manteccaa[8]等使用气管滴注方法,研究了颗粒物引起的肺脏的炎症反应。
Huang[9]等研究了循环单核细胞暴露于超细颗粒物后基因表达的结果。
志愿者在暴露室中进行暴露,并同时监测气溶胶的浓度。
暴露后采集人员血样,提取RNA再反转录,使用基因芯片进行基因表达。
由于毒理学实验的动物活动受限,且与外界隔离,因此并不能模拟真实环境和进行长期暴露实验。
随着组学技术、分子生物学等学科的快速发展,暴露组学、代谢组学、分子毒理学、表观遗传学等学科正成为环境毒理学及健康效应研究的主要研究手段,见表1。
表1 研究PM2.5毒性效应的研究方法项目研究方法特点引用文献系统流行病学以急性效应为依据,表现在呼吸及心血管系统疾病患病/死亡率等指标观察急性效应庄丽颖,李丽萍.空气细颗粒物污染对健康影响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汕头大学医学院学报,2012,25(4):233~235.传统毒理学从动物体内试验到细胞的体外试验来证明统计联系的真实可靠性,揭示这种污染暴露下产生可能的致病机制动物实验不能真正模拟真实环境及人的致病机制李君灵,孟紫强.我国大气环境毒理学研究新进展[J].生态毒理学报,2012,7(2):133~139.游燕,白志鹏.大气颗粒物暴露与健康效应研究进展[J].生态毒理学报,2012,7(2):123~132.KouakouS.Kouassi,SylvainBillet暴露组学考察污染物进入人体的浓度、方式、产生的影响和效应强调人在胎儿到生长发育整个生命过程中受到环境因素暴露的影响吴永宁,食品中化学危害暴露组与毒理学测试新技术中国技术路线图[J].科学通报,2013,58(26):2651~2656代谢组学关注生物体内小分子代谢物对病理生理刺激或基因修饰的反应采用非靶向方法检测体液、组织、细胞中的代谢物,并从复杂代谢物信息中获取与疾病相关的重要代谢信息PeiyuanYin,Andreas,HolgerFranken,etc.PreanalyticalaspectsandsamplequalityassessmentinMetabolomicsstudiesofhumanblood[J].ClinicalChemistry,2013,59(5):833~845.表观遗传学基因表达发生改变而不改变DNA序列涉及多层次、多种修饰董玉玮,侯进慧,朱必才等.表观遗传学的相关概念和研究进展[J].生物学杂志,2005,22(1):1~3付艳云,梁戈玉.环境颗粒物的表观遗传学研究进展[J].2014,33(1):90~94.3 PM2.5的毒性机理研究现状国内外科研工作者已对PM2.5进行了大量健康效应研究,但到目前为止,PM2.5颗粒物对健康影响的生物学效应机制尚不清楚,因此仍然是大气环境对健康影响的研究热点。
现有研究表明,颗粒物对人体的毒性主要表现在致突变、DNA损伤及氧化损伤等。
而引起这些毒性反应的大气颗粒物可分为全颗粒物、颗粒物的有机提取物和颗粒物的金属元素提取物。
其中,PM2.5的有机提取成分具有遗传毒性作用[10]。
但是,颗粒物成分复杂,哪种或哪几种有机组分在毒性作用中占主导地位,是如今所关注的重点,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芳烃和极性化合物上。
但用不同的生物学检测终点试验得出的结论不同。
徐海娟[11]对灰霾和非灰霾期间,广州市的PM10和PM2.5中的烷烃、芳烃和非烃组分进行彗星试验,结果显示芳烃组分是有机提取物各组分里毒性最大组分。
这个结论与其他文献用不同的生物监测方法得到的研究结果相一致。
Topinka等[12]研究表明:PAHs和nitro-PAHs导致的DNA加和量为其他可溶性有机提取物3~9倍。
Kawanaka[13]利用Ames试验,也认为PAHs是主要致突变化合物。
徐海娟等[11]研究了广州市PM10中的有机提取物的遗传毒性,发现有机提取物的遗传毒性作用不只由PAHs作用所致,其它极性组分也占较大比例。
非烃组分包括nitro-PAHs在内的许多物质的混合物。
这也许是非烃组分显示出相对较高遗传毒性的一个原因。
Massolo[14]等同样发现,nitro-PAHs等弱极性组分具有最强的致癌致突变作用,是主要的遗传毒性作用物。
另外,某些不致癌的PAHs可以改变其他具有致癌性的PAHs或nitro-PAHs的致突变性[15]。
因此,颗粒物中有机混合物的毒性作用并不是简单的单种物质作用的加和,在研究颗粒物有机组分的毒性作用时,要注意考察其中一种物质对整个有机混合物的毒性协同或拮抗效应。
此外,PM2.5颗粒物还具有氧化性损伤作用。
PM2.5颗粒物能够刺激肺泡巨噬细胞产生自由基,并对组织细胞造成进一步损伤,如膜上受体与酶类灭活、脂质过氧化、DNA损伤、蛋白质损伤和诱导细胞凋亡等。
Chung[16]等研究结果表明,颗粒物中有机提取成分可导致人支气管上皮细胞的脂质过氧化损伤。
Kan[17]等认为颗粒物中的黑碳是导致细胞氧化损伤的主要毒性成分,可导致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明显升高。
张全喜[18]将沙尘暴和正常天气PM2.5悬浮液作用于大鼠后,通过检测大鼠的SOD、TBARS、GSH浓度,发现大鼠的肺、心、肝脏均有不同程度的氧化损伤,因此推论沙尘暴毒性机理之一可能是氧化应激引起的氧性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