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教案 岳麓版 必修3
- 格式:doc
- 大小:95.00 KB
- 文档页数:13
A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主要观点,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
二、过程与方法:适度引入古代中国政治发展与传统文化方面的材料,启发学生思考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以列表的方法,从时代、主要观点、影响等方面,指导学生归纳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主要内容。
以百家争鸣为主题,组织学生谈一谈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认识和感受。
组织一次“我读《论语》的读书活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国古代思想的博大精深:通过学习早期儒家的民本思想,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精神;了解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最主要部分,认识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联系现实,使学生正确对待儒家传统文化,发挥其在当代的积极意义。
B重点与难点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历史意义;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观点,了解儒家思想形成。
难点:儒家思想的形成,认识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
C教学方法:材料分析法、对比法。
D教学过程【导入新课】1988年,一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一次集会上说,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还要到2500年前孔子的思想中去寻找智慧。
看到这些,老师感慨是:孔子究竟有什么价值,让这些政要精英们有如此行动、如此断言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圣贤,领悟传统文化的精髓,感受他们的魅力,寻找启迪。
”【讲述内容】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请同学们看书,思考什么是百家争鸣?)1、“百家争鸣的概念师:首先,让我们一起来解读本课的课题。
“百家争鸣”,所谓“百家”指的是什么?生:所谓“百家”,是指“诸子百家”。
春秋战国时期,在社会上形成的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
师:真的是一百家吗?生:不是,“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
师: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由于小说家没有系统化的理论,不能称其为一个学派,其他的九家被称为“九流”。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教案《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战国时期儒家、墨家等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能够区分各家的主张。
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以及各家学说对后世的影响。
通过比较各家各派主张的异同,培养综合分析和比较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课前收集孔子、孟子、苟子、墨子等人的生平事迹,辑录先哲们的名言。
利用教材或其他图文资料,概括分析历史知识和现象。
运用阐释、比较、归纳的方法,对儒家主要人物的思想进行分析总结。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辉煌灿烂以及思想文化在争鸣和碰撞中不断发展的规律。
重点与难点重点孟子、荀子的儒家思想;墨子的墨家思想。
庄子的道家思想;韩非子的法家思想;百家争鸣形成的重要意义。
难点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
各家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展示图片稷下论战图稷下学宫,始建于齐桓公田午,位于齐国国都临淄(今山东淄博市)稷门附近,是战国时期田齐的官办高等学府,也是当时最大的学术中心。
战国时期很多的思想家都曾经在稷下学宫学习或者讲学,参加论战,可以说稷下学宫就是当时“百家争鸣”现象的一个缩影。
新课学习一、孟子、荀子与儒家孟子 1.孟子其人展示图片孟子孟子,名轲,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他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学说,成为儒家学派的重要奠基人。
2.思想主张仁政学说内容:要求统治者以仁爱之心对待人民,以德服人,争取民心。
发展:提出“民贵君轻”的主张。
孟子认为实行仁政,必须重民。
土地、人民、政事是国家的三件宝物。
在此基础上,孟子又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
还认为天命是人民意志的体现,顺从人民的意志就是敬天。
孟子的“民本”思想,对中国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
对封建统治者缓和阶级矛盾,维护统治的长治久安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的,是专制统治的一种策略。
性善说理: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说,他认为,人一生下来就有仁、义、礼、智等天赋道德意识,人的品质不是外加的,是与生俱来的。
第2节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考纲要求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课标提示 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2.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知识体系】1.“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原因:①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②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分封制瓦解。
③阶级关系上:士的活跃和受重用。
④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
(2)流派:主要有道家、法家、墨家、儒家等流派。
(3)特点: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
(4)影响:①思想: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社会大变革。
②文化: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2.孔子和早期儒学3.其他思想流派(1)道家:①春秋时期老子: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都在不停地运动。
②战国时期庄子: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相对的;认为放弃一切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2)法家:韩非子①地位:战国末期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
②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提出系统的法治理论(3)墨家:墨子①主张:兼爱、非攻、节俭、尚贤。
②地位:代表平民百姓的愿望,在当时影响很大。
[辨析比较](1)孟子的“民本”思想与现代的“以人为本”的理念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
孟子的思想对缓和阶级矛盾,维护统治的长治久安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而是维护封建统治的一种策略。
(2)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二者的范围不同,儒家的仁爱范围狭窄,且主张“克己复礼”为“仁”,仍然讲究阶级性;墨家的“兼爱”具有广泛性,不分等级贵贱。
前者仍然代表了统治阶级的利益,后者代表了平民百姓的利益。
导议一:孔子及儒家思想例6:(2009高考上海卷)西方学者常常将中国称为“孔子的中国”。
其实,在中国历史上,孔子的形象历经嬗变,他所开创的儒家思想也在传承中被不断的改造和重塑,从而呈现出不同的形态。
第1课时百家争鸣听课笔记【课标考纲】课标: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考纲: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知识梳理1:各派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1.百家争鸣的含义:春秋战国时代,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产生了各种思想流派,如儒、法、道、墨等,他们著书讲学,互相论战,出现了学术上的繁荣景象,后世称为百家争鸣。
2.各派的代表人物、主张及阶级立场【知识梳理2:重难点解析】1.老子的思想主张:(老子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原的哲学家)(1)“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老子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使民……甘其食而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解析:老子主张“无为”,是让统治者无所作为,任其自然,实质上是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反对社会进步。
(2)“道”的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辩证法思想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庄子的思想:(1)“齐物”的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天与人不相胜”的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墨子的思想主张:(1)兼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非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尚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1.教学内容的概括本课选自岳麓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2课。
本课主要介绍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各学派的思想主张。
2.教学内容特点分析首先,知识结构分析。
中国两千多年前出现的以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四派为代表的诸子百家在相互辩论中形成的“百家争鸣”,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对后世中国人的心理、观念、习惯、行为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形成了汉民族独具的文化传统。
教材在结构安排上主要介绍各学派的学说观点,对于“百家争鸣”这一内容,并没有明确的体现,因此本课打算以探究式学习的方法的挖掘教材,体现“百家争鸣”,进而提高整节课的深度。
其次,学习意义分析。
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在掌握中国古代传统思想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形式和特点,在学习各家学派学说主张的同时,逐渐掌握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合当今身边发生的事情,让学生了解当今人们对于传统思想的继承和创新,燃起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
3.教学内容在本单元的地位第一单元学习的是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本单元以儒家思想的形成发展脉络为主线,包括春秋战国时期各家各派的思想主张和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
本课作为中国古代传统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体现中国传统思想的异彩纷呈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课与其它章节呈并列关系。
二、教学对象分析学生通过对必修1必修2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分析总结能力和基本的解决问题能力,这是学生学习和理解本课内容的基础。
此外,学生在语文课文中也学到一些关于先秦诸子散文的相关内容,对部分学派的思想有一定的感性认识,这使他们深入分析诸子百家的思想特点有了一定的基础,基础知识掌握程度较好。
但分析能力不强是当前学生存在的普遍问题。
因此,本课通过探究式学习的方法,采用小组讨论、辩论的方式,用各家的思想解决当今问题,使学生对思想的多元性受当时社会环境等多方面影响有了正确的认识,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合作学习、自主探究能力,同时深刻理解、切实体验历史,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从容说课】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群星灿烂、盛况空前,是中国古代文化史上一个奇异景观,此后,漫长的封建社会再也没有出现过如此活跃的局面。
它是一泓活水,成为中国古代文化思想的源头。
研究这一段丰富多彩的历史,也有现实意义。
导语部分的三个层次,介绍了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
本节共五目,介绍“百家”中的五家。
第一目“孟子、荀子与儒家”。
教材介绍了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孟子、荀子,他们的思想和地位。
第二目“墨子与墨家”。
教材介绍了墨子的生平,讲述了墨子的思想主张和影响。
第三目“庄子与道家”。
教材首先介绍了庄子的思想,主要介绍了庄子的思想成就,概略地介绍了作为文学家的庄子成就。
第四目“韩非与法家”。
教材介绍了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他的生平、思想和地位。
第五目“吴起、孙膑与兵家”。
兵家的代表是吴起和孙膑,本目介绍了他们的生平和思想。
本节内容繁多,应化繁为简,突显主题。
同时,在本节教学过程中,建议采用史料教学法,一方面可以使教学活动更加生动活泼,另一方面也可向学生初步传授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诸子百家的代表,识记各家的核心思想内容。
2、引导学生探究百家思想产生原因与影响,使学生认识、正确理解经济、政治与文化间相互关系的能力。
3、引入有关图片和历史材料,培养学生观察、阅读理解、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利用多媒体电教手段,提供相关图文材料,增强学习的直观性,激活学生学习的兴趣,概括归纳知识,史论结合。
2、通过课前的调查和课后的观察、发现,进行延伸学习,加深历史与现实,过去与现在的联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儒家、道家、法家等思想,认识诸子思想对社会转型有一定的意义。
2、诸子思想对中华民族的个性心理特征的形成有积极和消极的影响。
【教学重点】儒家、道家、法家的主要代表及思想。
【教学难点】各家思想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
【教具准备】1、多媒体(电脑、液晶投影仪、视频展示台)及课件。
“百家争鸣”与儒家思想的形成教学设计课程要求课程标准(实验2003):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荀子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课程标准(2017版):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了解老子、孔子学说;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局面及其意义。
创设情境第一白板呈现两种相隔15年的课程标准,让学生通过课标版本的不同找出差异,从而把握本课主要内容。
第二精选引用诸子百家的部分原文,以期望论从史出,应用诸子原文尽量精炼相对易懂,设问通俗。
进一步提炼孟子荀子韩非子墨子等所代表的各学派的思想要旨。
第三针对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及士阶层的出现这一背景,采用讨论方式,归纳概括;关于“百家争鸣”现象的历史意义,同样采用讨论,以及课堂进行中精读齐读以儒家为代表的经典话语,体验感悟。
感受到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穿透力,更加喜欢本国文化。
重点老子、孔子、孟子、荀子思想家的思想,“百家争鸣”局面及其意义。
难点老子、孔子与时代变革的关系,“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背景及其意义。
创设情境第一白板呈现两种相隔15年的课程标准,让学生通过课标版本的不同找出差异,从而把握本课主要内容。
第二精选引用诸子百家的部分原文,以期望论从史出,应用诸子原文尽量精炼相对易懂,设问通俗。
进一步提炼孟子荀子韩非子墨子等所代表的各学派的思想要旨。
第三针对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及士阶层的出现这一背景,采用讨论方式,归纳概括;关于“百家争鸣”现象的历史意义,同样采用讨论,以及课堂进行中精读齐读以儒家为代表的经典话语,体验感悟。
感受到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穿透力,更加喜欢本国文化。
技术手段多媒体课件的方便性呈现多种类型史料,利用黑板点出要点与电子白板相互补充结合。
教学过程导入两个小问题:第一、春秋战国有“四书五经”的说法没有?“四书五经”是什么?第二、知道了解先秦时期的文化典籍有哪些成语,请说出来。
高中历史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全套课程教案岳麓版必修3 教学目标:了解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能够区分各家的主张;了解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以及各家学说对后世的影响。
通过了解各家主张的异同,培养学生分析比较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辉煌灿烂以及思想文化在争鸣和碰撞中不断发展的规律。
教学重点:孟子的仁政思想;庄子的思想及其影响;法家的思想;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庄子的思想及其影响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探究式、讲授法、多媒体教学法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是思想和文化最为辉煌灿烂、群星闪烁的时代。
当时,礼崩乐坏,天下大乱,诸侯争霸,列国交兵,忧国忧民的学者们有感于时局,纷纷提出自己的救世主张。
他们或周游列国、献计献策,或退隐林下、聚徒讲学,或独善其身、著书立说。
一时间,学派蜂起,百家争鸣。
特别是儒、道、墨、法等学派系统地提出了自己的哲学思想和社会政治主张,掀起了当时思想界的一大波澜,形成了空前繁荣、百家争鸣的局面。
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百家争鸣的时代,去感受2500多年前学者们的风采首先,我们了解一下何为“百家争鸣”(多媒体展示)春秋 ( 公元前 770 ~公元前 476 年 ) 战国 ( 公元前 475 ~公元前221 年 ) 时期,代表社会各阶级、阶层利益的思想家纷纷著书立说,产生了儒、道、墨、名、法、阴阳、纵横、农、杂等各家思想流派,他们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展开讨论,争相发表不同的见解,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师)百家不是真的有一百家,其实只有十家,影响较大有儒、墨、道、法四家,下面我们就按照平时的分组情况由四组同学分别代表四家学派,古有稷下学宫,各派云集、百家争鸣,今有多媒体教室,精英荟萃,理性思考。
让我们发扬稷下风格,首先走进儒家学派。
请第一组同学根据所学知识介绍战国时期的儒家学派代表。
(学生回答略)一、战国时期的孟子、荀子和儒家学派战国时期,继承和发扬孔子儒家学派思想的是孟子和旬子。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三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教案
(一)课标要求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二)教材分析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政治、经济制度的大变革时期,也是学术思想空前自由、活跃的时期。
产生于这一时期的孔子与诸子百家的学说对后世的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我国文化发展史、世界文化发展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他们的政治主张及治学方法,今天仍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各家各派在并立中互相辩驳,推动了我国思想文化的发展,为以后地主阶级进行封建统治提供了理论源泉。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了解孔子、孟子与老子对儒家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贡献。
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培养学生材料阅读能力,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学生可以根据教材与教师提供的材料以及课前自己的学习所得,进行推理分析。
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等方法学习有关问题,学生要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并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表现予以及时而恰当评价。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百家正名,思想活跃而繁荣的文化盛况的介绍,使学生对这一中国文化史上的光辉时段有更深入的认识,从而更加热爱祖国历史与文化,有志于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百家争鸣的时代背景、诸子百家的具体内容(代表人物、时期、主张)、百家争鸣的的影响与现实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点辩论、角色体验等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学会合作学习,理论与现实相结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百家争鸣的具体内容与意义,了解诸子百家的丰富思想主张,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诸子百家的具体内容(代表人物、时期、主张)。
2、难点:百家争鸣的影响与现实意义。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收集相关资料,准备《百家争鸣》的导学案及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分组收集各派思想家资料,准备还角色体验。
四、课时安排本课课型为自主合作课,安排一课时讲授。
五、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十九大习近平关于文化自信的演说。
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没有民族的伟大富强,我们中华民族高度的文化自信历史源远流长,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就从春秋战国讲起。
设计意图:历史古为今用,让学生将久远的传统文化与当今中国社会的发展相结合。
(三)新课教学1、百家争鸣的时代背景(板书)[提问]春秋战国时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请同学们回顾必修一、二的相关知识,结合材料分析百家争鸣出现的历史背景。
历史背景: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
①经济:②政治:③阶级:④文化:[讲述]结合幻灯片上的四幅图片百家争鸣的时代背景:当时社会动荡不安,各国纷纷变法图强、网罗人才;文化教育扩展出现文史阶层,文士们对社会问题提出不同看法和治国主张。
因而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2、[活动一]通过自主学习归纳各派思想家及思想主张合作展示:此环节先由学生自主学习,然后由各小组讨论整理答案,进行深入学习,各组派代表在板书上展示成果,再由全班同学查漏补缺以完善板书内容。
儒家:孔子,仁爱、以德化民、以礼治国、克己复礼,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孟子,仁政、民贵君轻道家:老子,遵循自然法则,无为而治、朴素的辩证思想墨家:墨子,兼爱、非攻、节俭法家:韩非子,法治、强化中央集权和君主的权力兵家:孙武“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膑“事备而后动”3、[活动二]治国辩论:辩论一:有一个人因为饥饿难耐偷食他人食物,各家分别怎么解决这个问题?辩论二各家对中国当前的雾霾是什么看法?辩论三遇彪悍邻居,经常发生冲突怎么解决?辩论四儒家法家对空巢老人以及不赡养老人的现象各自有何见解?辩论五邻居家的孩子经常对父母进行顶撞,各位大师有何高见?4、[活动三]十九大工作报告中怎么体现百家争鸣的思想主张?5. [活动四]小悦悦事件的深思2011年10月13日,2岁的小悦悦(本名王悦)在佛山南海黄岐广佛五金城相继被两车碾压,7分钟内,18名路人路过但都视而不见,漠然而去,最后一名拾荒阿姨陈贤妹上前施以援手,但小悦悦抢救无效去世。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学习目标】一.熟悉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记忆各家的核心思想内容,理解百家争鸣的社会根源。
二.理解诸子对宇宙时空、社会秩序和人生价值的认识。
三.认识诸子思想的社会地位及社会对其接纳程度,并认识争鸣的阶段性特征。
四.通过学习儒、道、法家的思想,认识思想在社会转型中的指导意义和对中国人人格、个性形成的积极、消极影响。
【教材分析】一.重点难点与疑点1.教学重点:“百家争鸣”的代表人物、主张及评价。
2.教学难点:认识社会转型中各派思想的立场,并分析先秦思想对中国人人格、个性形成的影响。
3.教学疑点:各家学说的阶级性。
二.教材解读【总论】1.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社会背景: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和牛耕推动了生产力迅速发展,促进了商业的繁荣和城镇的兴盛,传统的礼法秩序受到猛烈的冲击。
在各国竞相改革的潮流中,拥有文化知识的士人冲出狭隘宗族纽带的束缚,四处游说、讲学,极大地开阔了视野,促进了文化的觉醒。
社会上不同阶层、派别的代表人物,对各种问题提出了不同的见解,涌现了一批做出了开创性贡献的学术大师,形成思想领域中百家争鸣的局面。
2.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历史原因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思想领域异常自由和活跃的时期,几乎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
此时的“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有其深刻而复杂的社会原因:第一,在经济上,井田制崩溃。
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第二,在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各种力量在争衡、较量。
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就必然会出现观点各异的现象;加上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有绝对的权威,人们的思想也就不受任何条框的束缚和制约,尽可以畅所欲言。
第三,在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兼并他国,取代周天子的地位,因而特别地礼贤下士;“士”们也希望实现用自己的思想主张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
第四,在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在社会上,一批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社会力量被称为“诸子百家”。
第一子目:【孟子、荀子与儒家】1.孟子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
邹(今山东邹城市)人。
相传为鲁国贵族孟孙氏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
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但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
最后退居讲学,作《孟子》七篇。
主要思想: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仁政”。
“仁政”学说是对孔子“仁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孟子从孔子的“仁学”思想出发,把它扩充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就是“仁政”。
“仁政”的基本精神也就是对人民有深切的同情和爱心。
孟子的“仁政”在政治上提倡“以民为本”。
孟子认为,对一个国家来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他还说:国君有过错,臣民可以规劝,规劝多次不听,就可以推翻他。
孟子反对兼并战争,他认为战争太残酷,主张以“仁政”统一天下。
在经济上,孟子主张“民有恒产”,让农民有一定的土地使用权,要减轻赋税。
孟子“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是“性善论”。
孟子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他认为善性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本性,也是区别人和动物的一个根本标志。
他还强调要重视对人的教育,强调客观环境对人的影响。
孟子提出了“养浩然之气”的命题,这一命题成为儒家修身思想的基本内容。
这个浩然之气,指的是一种道德的精神状态。
它是孟子所阐述的人格标准,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的一种人格精神。
影响:孟子学说是对孔子学说的继承和发展。
《孟子》在唐后成为儒学经典,位列“四书之一”。
孟子被尊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
2.荀子荀子(前313年?—前238年),赵国人,名况,字卿,先秦思想的集大成者。
曾在稷下学宫讲学,对各家学说进行了批判吸收,成为融汇百家的大学者、大思想家。
韩非和李斯都曾是他的学生。
晚年失官在家,专事著书立说。
今传《荀子》三十二篇多为荀子本人所作,《大略》以下六篇,可能是弟子们的记述。
在自然观方面,荀子反对信仰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转移的,并提出人定胜天的思想;在人性问题上,他提出“性恶论”,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
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在政治思想上,他坚持儒家的礼治原则,同时重视人的物质需求,主张发展经济和礼治法治相结合。
在认识论上,他承认人的思维能反映现实,但有轻视感官作用的倾向。
荀子一反“儒者不入秦”的惯例,访问了秦国,考察了秦国城乡的治理,并晤见了秦昭王,建议其“节威反文”,参合礼法,文武并用,但秦王未能接受。
秦统一后短命而亡的历史事实证明了荀子的礼法并用、王霸统一的治国思想是正确的、有远见的,这一思想基本被汉以后的封建统治者所用。
荀子博学深思,其思想学说以儒家为本,兼采道、法、名、墨诸家之长。
荀子认为人的天性都有“好利”、“疾恶”、“好声色”等情欲,所以人性都是恶的,而人表现出来的“善”是人为教育的结果(“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如果顺性放任就会引起争夺和暴乱。
因此环境和教育对人的成长很重要。
对荀子的总体评价:荀子是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结束时一位站在儒家立场上对先秦诸子进行批判继承的集大成者。
郭沫若说:“荀子是先秦诸子中最后位大师,他不仅集了儒家的大成,而且可以说是集了百家的大成的。
”他不光是继承发扬儒法思想,他还把思想的触角伸向了儒法思想的源头——西周礼乐文化传统之中,是继孔子之后较全面地重构政治文化模式的又一理论大师。
荀子对礼法德刑的重构是经过了春秋战国学术分化、百家争鸣、学派交融之后,特别是具有集大成的优势。
第二子目【墨子】(课文内容略)1.墨子简介:墨子(约前468—前376),名翟。
出身于“贱人”。
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政治家,墨家的创始人。
墨子精于工技,曾经“学儒者之业”。
他一生的活动主要是“上说下教”,儒、墨两家并称为“显学”。
墨子门下弟子众多,他们对巨子(墨家领袖)都绝对服从,并为之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相传墨子曾止楚攻宋,主张兼爱、非攻。
墨子为实现他的政治抱负曾长期奔走于各诸侯国。
2.墨子的学说及其评价(1)兼爱:墨子讲的德行的基本要求就是“兼爱”,即能够毫无区别地爱一切人,这是墨子社会政治思想的总原则;要求人们“兼相爱,交相利”,认为相爱就不会发生战争,大夫相爱就不会互相篡夺,人与人相爱就不会彼此伤害。
这种不分阶级兼相爱、交相利的思想,带有浓厚的人性论色彩,在阶级社会里不无法实现的。
但它表达了小生产者希望在社会财富、政治权力方面的平等的愿望。
兼爱思想是墨子的基本思想,是区别于其他诸子学说的根本标志。
(2)非攻:就是以“兼爱“思想为出发点,反对诸候间的非正义战争,谴责诸侯大国为了掠夺土地和人口而攻伐“无罪之国”是“不仁义”的。
“非攻”,即反对攻伐,是墨子为解决当时各国间极为突出的兼并问题而发表的主张。
墨子不是无条件反对一切战争。
他只反对好战国家,“攻伐无罪之国”。
非攻学说反映了小生产者要求参与政权,获得政治权益的愿望。
(3)尚贤:即推崇贤士,让贤能之人主政;尚同,即要万民上同于天子,天子尚同于天志(天志即是兼爱);强调天志(肯定天的意志)、明鬼(相信鬼神的存在)、同时主张“非命”(反对命定论);提倡“尚力”,即强调生产劳动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同时主张节用(节俭)、节葬(节省丧葬的花费)。
3.墨子思想的评价墨家学派在政治上所代表的是广大小生产者、小私有者阶层的利益。
墨子的学说,如“天志、明思”等仍脱离不了殷周的传统思想,但赋以了“非命、兼爱”的内容,以反对儒家的“天命”和“爱有差等”的思想。
其思想一度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
他的思想曾被其他学派广泛吸收。
但到战国以后,墨子的思想便不受人们重视了。
第三子目【庄子与道家】1.庄子简介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
战国时哲学家。
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
做过蒙地方的漆园吏。
他一生淡泊名利,主张修身养性,清静无为,一直过着深居简出的隐居生活。
著作有《庄子》,亦称《南华经》,道家经典之一。
其文章汪洋恣肆,并多采用寓言故事形式,想像丰富。
在哲学、文学上都有较高研究价值。
2.庄子的思想观点:(1)在宇宙观方面,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认为道是“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的;同时,他又认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我即道,道即我,道就成为主观精神的东西。
庄子在人生观方面又集中体现在所谓“逍遥游”上,即追求精神上的绝对自由,认为达到“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世界,才算是“至人”、“圣人”。
(2)庄子认为,“天与人不相胜也”,即自然与人不可能相互对立而相互超越,天地不大于人,人也不大于天地。
庄子注重“人”的自然特征方面,强调人的主体性和自然规律的客观性,追求“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
违背自然做事,无利而有害。
因此人必须顺从自然。
庄子不仅在思想史上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在文学、美学方面也很有建树。
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其思想具有朴素的唯物自然观和辩证法因素。
庄子所向往的社会是没有阶级压迫和战争祸害的大同之世,这在人类思想政治史上是有深远影响的。
他追求归本自然,否定天命观,摆脱人间的不平等,无疑为人的自我认识,提供了新启示。
庄子的寓言、散文中蕴涵着深邃的哲理智慧和神奇的浪漫主义风格。
庄子的文风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
第四子目【韩非与法家】1.韩非简介:(约公元前280—233年),出身于韩国贵族之家。
战国后期的思想家,法家的集大成者。
曾师事荀况,与李斯是同学。
著作有《孤愤》、《五蠹》、《说难》等。
其文章深受秦王政的赞赏。
韩非至秦后,遭李斯等人嫉妒。
最终被谗陷入狱,自杀死于狱中。
他的思想得到秦的推崇,成为秦治理国家的指导思想。
他的著作经后人整理成《韩非子》一书。
2.韩非的思想观点(1)韩非建立了一个法、术、势三者结合的帝王统治术体系。
他是战国法家的集大成者,同时又深受儒、道、墨诸家思想的影响。
实为战国末期综合各主要学派的大思想家。
“术”是君主驾予群臣的方法。
这些方法包括才能授予官职,要求做官的言行一致,恪尽职守。
君主用这样的要求来考察官吏,不称职废黜,称职的、有能力的奖励和提升,所以说君主能“操生杀之柄,课群臣之能者也。
”“势”是指“权重位尊”的权势、威势,认为只有大权在握,有了权势才能做到“令行禁止”。
有了权势也要造势,形成威严、威势。
秦始皇为自己正名,后世皇帝都要人们喊万岁、万万岁,等等,都是要造势。
“术”与“势”必须结合使用。
“法”是公布于众的法令、法规、法律,是君、臣、民三者都应共同遵守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