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工程地质资料
- 格式:doc
- 大小:22.50 KB
- 文档页数:3
附录Ⅰ地层符号1.地层与地质年代表界(代)系(纪)统(世)构造运动距今年龄* (亿年)新生界(代)K z第四系(纪)Q全新统(世)Q4或Q h喜马拉雅期0.02~0.03更新统(世)Qp上(晚)更新统(世)Q3中更新统(世)Q2下(早)更新统(世)Q1第四系(纪)R上(晚)第三系(纪)N上新统(世)N20.12中新统(世)N10.12~0.25下(早)第三系(纪)E渐新统(世)E30.25~0.40始新统(世)E20.40~0.60燕山期古新统(世)E10.60~0.80中生界(代)M z 白垩系(纪)K上(晚)白垩统(世)K20.80~1.40下(早)白垩统(世)K1侏罗系(纪)J上(晚)侏罗统(世)J 31.40~1.95中侏罗统(世)J 2下(早)侏罗统(世)J 1三叠系(纪)T上(晚)三叠统(世)T 3印支期 1.95~2.30中三叠统(世)T 2下(早)三叠统(世)T 1古生界(代) P z上古生界(晚古生代)P z2二叠系(纪)P上(晚)二叠统(世)P 2华力西期2.30~2.80下(早)二叠统(世)P 1石炭系(纪)C上(晚)石炭统(世)C 32.80~3.50中石炭统(世)C 2下(早)石炭统(世)C 1泥盆系(纪)D上(晚)泥盆统(世)D 33.50~4.10中泥盆统(世)D 2下(早)泥盆统(世)D 1下古生界(早古生代)P z1志留系(纪)S上(晚)志留统(世)S 3加里东期4.10~4.40中志留统(世)S 2下(早)志留统(世)S 1奥陶系(纪)O上(晚)奥陶统(世)O 34.40~5.00中奥陶统(世)O 2下(早)奥陶统(世)O 1寒武系(纪)∈上(晚)寒武统(世)∈35.00~6.00中寒武统(世)∈2下(早)寒武统(世)∈1续表界(代)系(纪)统(世)构造运动距今年龄* (亿年)元古界(代) P t上元古界( 晚元古代)(P t2)震旦系(纪)Z上(晚)震旦统(世)Z 3或Z h蓟县 6.00~17.00中震旦统(世)Z 2下(早)震旦统(世)Z 1或Z a下(早)元古界(代)P t1吕梁17.00~25.00太古界(代)A r五台,泰山25.00~35.00远太古界(代) >35.00*综合国内外年表的控制数据。
第一章绪论1、概念(1)、工程地质学研究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之间相互制约的关系,以便科学评估,合理利用,有效改进和妥善保护地质环境的科学。
(2)、工程地质条件指工程建筑物所在地区与工程建筑有关的地质环境各项因素的综合。
(3)、工程地质问题工程建筑条件与工程建筑物之间存在的矛盾或问题。
(4)、岩土工程土木工程中涉及岩石、土、地下、水中的部分称岩土工程。
2、简述人类活动与地质环境的关系(1)地质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制约①影响工程活动的安全②影响工程建筑的稳定性和正常使用(2)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制约(工程活动破坏地质环境)(3)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之间的相互制约人类开采矿产会对地质环境造成破坏,形成各类地质灾害。
地质环境影响人类工程活动,比如工程建设必须作地下水保护论证、渗漏评价、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压覆矿产调查等等3、工程地质条件主要包括哪些?①岩土类型及性质(地层岩性与性质)②地质构造(断层、褶皱、节理等)③地形地貌(平原、丘陵、山区等)④水文地质(地下水成因、埋藏、动态、成分等)⑤不良地质现象(滑坡、岩溶、泥石流等)⑥天然建筑材料(砂砾、石块等)4.工程地质问题主要包括哪些?①区域稳定性问题②地基稳定性问题③斜坡稳定性问题④围岩稳定性问题5.工程地质学的研究内容和任务是什么?(1)区域稳定性研究与评价一由内力地质作用引起的断裂活动,地震对工程建设地区稳定性的影响(2)地基稳定性研究与评价一指地基的牢固,坚实性(3)环境影响评价一指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总的来说就是研究工程建设与地质环境的相互制约关系,促使矛盾转化和解决,既保证工程安全,经济,正常使用,又合理开发和利用地质条件6.说明工程地质在土木工程建设中的作用。
建筑场地工程地质条件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工程的设计方案类型,施工工期的长短和工程投资的大小,影响基础建设7•何谓不良地质条件?为什么不良地质条件会导致建筑工程事故?对工程建设不利或有不良影响的动力地质现象,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它们既影响场地稳定性,也对地基基础、边坡工程、地下洞室等具体工程的安全、经济和正常使用不利。
4 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4.1 场地工程地质条件4.1.1地形及地貌保德县属黄土丘陵沟壑区,浅沟、冲沟、宽谷等黄土地貌发育,有梁、峁、塔、小台坪等黄土沟间地貌,有陷穴、漏斗、黄土桥等黄土溶洞地貌,还有崩塌、滑坡、错落等黄土重力地貌。
地表千沟万壑,梁峁交错,支离破碎,属典型的黄土地貌景观。
4.1.2地层结构及岩性特征根据工程地质测绘和钻孔、探井揭露,堆场区地层从新到老依次为全新统卵砾石、新近堆积黄土、上更新统马兰黄土,中更新统砾石黄土,三叠系下统刘家沟组砂岩夹泥岩、页岩。
考虑到地基土时代、堆积成因、类别、岩性及力学性质,将堆场场区出露地层从上至下划分为四层,现分述如下:第Ⅰ层根据岩性和力学性质分为两个亚层第Ⅰ1层卵砾石(Q42):灰、灰褐色,主要分布在大井沟沟谷底部,主要为冲洪积堆积物,散粒结构,分选较好,磨圆度较差,母岩以砂岩、泥质砂岩、灰岩等为主,卵石含量约30%,粒径一般5cm 左右,砾石含量约40%,粒径一般5mm左右,充填物主要为中粗砂。
从沟头至沟口厚度由薄逐渐变厚,在赤泥堆场坝址部位层厚1-2.5m。
第Ⅰ2层黄土状土(Q42):浅黄色,干,稍密,以粉土为主,砂粒含量较高,局部相变为粉砂,结构松散,具大孔隙,具湿陷,中压缩性,顶部含大量植物根系,摇振反应迅速,无光泽,干强度低,韧性低,主要分布在沟谷坡顶处,厚度较小,一般0-3m。
第Ⅱ层马兰黄土(Q3):浅黄、土黄色,成分为粉土,堆积成因主要为风积,稍湿,稍密,具大孔隙,垂直节理较发育,砂粒含量稍高,局部相变为粉砂,具湿陷,中压缩性,摇振反应迅速,无光泽,干强度低,韧性低,主要分布在沟谷坡顶处,多处直接与下伏基岩呈不整合接触,厚度不等,从坡顶到坡头厚度逐渐变薄。
第Ⅲ层砾石黄土(Q2):红黄、红褐色,成分为粉土,稍湿,中密,低压缩性,含大量钙质结核,无湿陷,摇振反应迅速,无光泽,干强度较高,韧性较高,分布不均匀,只在局部出露,厚度不大,与下伏基岩呈不整合接触。
1.岩土工程:以工程地质学、土力学、岩体力学和基础工程学为理论基础,以解决在建设过程中出现的与岩体和土体有关的工程技术问题,是一门地质与工程紧密结合的学科。
2.岩土工程问题:是指据岩土工程建筑与地质环境(可由岩土工程条件具体表征)互相矛盾、互相表征而引起的,对建筑物自身的顺利施工和安全运营或对周边地质环境也许产生影响的地质问题。
3.工程地质测绘:是运用地质、工程地质理论,对与工程建设有关的各种地质现象进行观测和描述,初步查明拟建场地或各建筑地段的工程地质条件。
讲工程地质条件诸要素采用不同的颜色、符号,按照精度规定标会在一定比例尺的地形图上,并结合勘探、测试和其它勘查工作的资料,编制成工程地质图。
4.综合性工程地质测绘:是对场地或建筑地段工程地质条件诸要素的空间分布以及各界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全面综合的研究。
5.专门性工程地质测绘:是对工程地质条件的某一要素进行专门的研究。
6.现场检查:在于保证工程的质量和安全,提高工程效益7.现场监测:在工程勘查施工以及运营期间,对工程有影响的不良地质现象、岩土体性状和地下水等进行监测,其目的是为了工程的正常施工和运营,全包安全。
8.地基承载力:是指地基在变形允许和维系稳定的前提下,单位面积所能承受荷载的能力9.钻孔柱状图:是钻孔观测与编录的图形化,它是钻探工作最重要的成果资料。
10.岩土参数标准值:是岩土工程设计时所采用的基本代表值,是岩土参数的可靠性估值。
11.岩土参数设计值:母体平均值μ可靠性估值fk(即标准值)按下式求得P(μ<fk)=α,α为风险率,是一个可以接受的小概率,复合上式的是单侧置信下限。
当采用此下限值作为设计值时,意味着参数母体平均值可以推断为一个大约率大于设计值,而仅有一个小的风险率也许会小于此值12.反分析:通过工程实体实验或施工监测岩土体实际表现性状所取得的数据,反求某些岩土工程技术参数,并以此为依据验证设计计算、查验工程效果以及分析事故的技术因素。
工程地质试题一、单项选择题1.地基稳定性问题是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常遇到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它包括两方面内容,分别是(D)。
A.强度和温度敏感性B.强度和耐久性C.变形和耐久性D.强度和变形2.矿物抵抗刻划、研磨的能力称为(B)。
A.刚度B.硬度C.强度D.耐磨性3.沉积岩的形成的四个阶段主要包括(A)。
A.风化剥蚀阶段、搬运阶段、沉积阶段、硬结成岩B.风化剥蚀阶段、搬运阶段、变质阶段、硬结成岩C.风化剥蚀阶段、变质阶段、沉积阶段、硬结成岩D.变质阶段、搬运阶段、沉积阶段、硬结成岩4.岩层面与水平面的交线称为(A)。
A.走向线B.倾向线C.倾角D.仰角5.下列关于褶皱的工程地质评价说法有误的一项是(C)。
A.褶皱核部布置建筑工程时,必须注意岩层的坍落、漏水及涌水问题B,在摺皱翼部布置建筑工程时,可能造成顺层滑动现象C.对于隧道等深埋地下的工程,一般应布置在摺皱转折端D.褶皱核部岩层由子受水平挤压作用,产生许多裂隙,直接影响到岩体的完整性和强度6.土是自然界的产物,具有天然性,包括(A)。
A.非均匀性、各向异性、结构性和时空变异性B.均匀性、各向异性、非结构性和时空变异性C.非均匀性、各向异性、结构性和时空不变性D.均匀性、各向同性、结构性和时空变异性7.土中孔隙体积与土粒体积之比称为(B)。
A.土的密度B.土的孔隙比C.土的空隙率D.土的含水量8.随着含水量的变化,勃性土由一种稠度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相应于转变点的含水量称为界限含水量,也称为(B)。
A.塑限B.稠度界限C.缩限D.液限9.河流的侵蚀作用是指(D)。
A.河流将所携带的物质向下游方向搬运的过程B.水直接溶解岩石中矿物的作用C.河流搬运物从水中沉积下来的过程D.河水冲刷河床,使岩石发生破坏的作用10.充满于两个隔水层之间的含水层中具有静水压力的地下水是(C)。
A.孔隙水B.潜水C.承压水D.包气带水11.地下水渗透破坏形式的流土破坏又可称为(D)。
兰家塔露天矿水文及工程地质条件概况
一、水文地质概况
矿区属半沙漠、干旱-半干旱高原大陆性气候,阳光辐射强烈、日照丰富,冬季寒冷漫长,夏季炎热短暂,春季少雨多风。
年平均降水量350mm,且多集中于7、8、9三个月,年平均蒸发量2492.1mm,为年平均降水量的7倍。
最大冻土深度2.04m。
矿区内无地表水系,矿区边界外北部为奎洞沟,南部为蔓茎沟,均为季节性沟谷,旱季干涸无水,雨季暴雨过后可形成短暂的洪流,自西向东流入束会川,向东南流入勃牛川,向南与乌兰木伦河在陕西省境内汇入窟野河,最终注入黄河。
矿区内直接充水含水层和间接充水含水层的含水空间以裂隙为主,孔隙次之,属孔隙、裂隙充水矿床。
最下一层可采煤层6-2煤层位于本区最低侵蚀基准面以上,直接充水含水层富水性弱(q<0.1L/s〃m),其补给源以贫乏的大气降水为主,火烧岩体含水层的富水性在局部地段虽然较强,但其对矿井充水的影响仅发生在局部,据此将矿区水文地质类型划分为第一~二类第一型,即孔隙--裂隙充水矿床,水文地质条件简单。
二、工程地质概况
本区各主要可采煤层顶、底板,多以泥岩、泥质粉砂岩为主,构成直接顶底。
地质报告对各可采煤层的顶底板均采取了岩石物理力学试验样,进行测试。
测试结果:泥岩单向抗压强度均小于300kg/cm2,属软弱岩石;粉砂岩单向抗压强度400~600kg/cm2,多为500kg/cm2左右,属于半坚硬岩石;砂岩类岩石抗压强度变化范围较大,胶结不好的砂岩,抗压强度一般小于300 kg/cm2,属软弱岩石;胶结好的砂岩,抗压强度介于400~600 kg/cm2,属半坚硬岩石。
从以上测试结果看,该矿区煤层顶底板均为软弱——半坚硬岩石,岩石抗压强度低,稳固性差。
因此,本区工程地质类型属第一类第二型,即以软弱岩层为主,工程地质条件中等的矿床。
三、构造概况
兰家塔煤矿位于东胜煤田东南部,基本构造形态与东胜煤田一致,为一向南西倾斜的单斜构造,倾角1°~3°,区内无断层及较大褶皱,亦无岩浆岩侵入,地质构造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