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_2018高中地理第三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域差异第1节气候及其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教学案中图版必修1
- 格式:doc
- 大小:1.75 MB
- 文档页数:10
高中地理第三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区域差异3.2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第1课时)教案中图版必修1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高中地理第三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区域差异3.2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第1课时)教案中图版必修1)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高中地理第三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区域差异3.2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第1课时)教案中图版必修1的全部内容。
第三章第二节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所需课时】2课时【课标要求及分析】高一学生学习任务中,在课堂尽量多理解、记忆和掌握知识,想课堂45分钟要效率,显得尤为重要。
地理课程标准中阐明“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是地理基本理念之一,本节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一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综上所述,本节课采用教师领导下提出问题——小组讨论问题——生成新的问题。
【教材及学情分析】本节是在前面学习了气候及其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的基础上,对本单元内容进行总结和提升,也是对自然地里的总结,本节内容跨度大、对新概念,知识间联系复杂,知识性、规律性较强,难度较大。
前面通过对陆地环境各要素的形成过程及特征的学习,学生对地理环境各要素间是彼此关联、相互制约的整体,了解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和感性认识。
【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作用形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理解地域分异规律及形成原因;明白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相对的,地域差异是普遍存在的。
(2)过程与方法:运用不同景观图和景观分布图,说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规律;能举例说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区域综合的地理思维。
高中地理第三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区域差异3.1 影响气候的因素及气候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教案中图版必修1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高中地理第三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区域差异3.1 影响气候的因素及气候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教案中图版必修1)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高中地理第三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区域差异3.1 影响气候的因素及气候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教案中图版必修1的全部内容。
3—1 影响气候的因素及气候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地理环境的构成要素;理解太阳辐射、大气环流等各气候形成因子对气候的影响;理解气候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和从地理现象入手寻求原因的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气候因素关联性的分析,特别是人类活动对气候影响的分析,树立地理环境各要素互相联系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和正确的环境观.2、教学重点:气候形成因子分析。
3、教学难点:气候形成因子分析,气候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4、教学方法:采用读图分析、案例分析及学生讨论、探究的方法5、教学过程:【新课导入】(阅读课前探索,引导学生从土壤、植被和动物等方面来对比撒哈拉沙漠和我国长江中下游的自然景观差异)(引言)我们知道,不同的地区,地理环境存在着差异,例如:从我国炎热的华南到温凉的北方,从多雨的东南沿海到干旱的西北内陆,沿途所看到的自然景观都不相同。
撒哈拉沙漠和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自然景观为什么存在那么大的差异呢?这是因为组成地理环境的各要素不同,那么地理环境受哪些要素影响?其中,最主要的要素是什么?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些问题.【讲授新课】(板书)一、地理环境(教师引导)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自然地理环境是指存在于人类社会周围的自然界,人文地理环境是人类在自然地理环境基础上改造形成的、与自然地理环境有着内在联系的、具有地域分布规律的部分人工环境.(学生活动)列举存在于我们周围的形式各异的物体;在这些物体中,哪些属于自然地理环境?哪些属于人文地理环境?(出示《深圳世界之窗》和《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图片,加强学生对两种地理环境的认识) (学生探究)以红树林自然保护区为例,说说自然地理环境由哪些要素组成。
高中地理第三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区域差异第一节气候及其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随堂基础巩固中图版必修1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高中地理第三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区域差异第一节气候及其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随堂基础巩固中图版必修1)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高中地理第三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区域差异第一节气候及其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随堂基础巩固中图版必修1的全部内容。
第三章第一节气候及其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1.下列环境或环境构成要素中属于人文地理环境的是()①卧龙大熊猫自然保护区②丘陵和低山地区的缓坡梯田③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④沿海滩涂⑤苏州拙政园和北京颐和园⑥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⑦北京天安门广场A.①③④B.②⑤⑦C.①②③D.②⑤⑥⑦解析:自然保护区是为了保护自然原貌,属于自然地理环境.天然草场和沿海滩涂也属于自然地理环境.法院和检察院属于人文社会环境因素,不是在自然环境基础上改造形成的人文地理环境.只有梯田、园林、广场是人文地理环境。
答案:B2.下列有关该地气候特征的叙述,最准确的是() A.1月温和多雨,7月炎热干燥B.1月炎热少雨,7月温和湿润C.7月温和多雨,1月凉爽少雨D.终年温和, 1月多雨7月少雨3.该地降水的水汽来源主要是 ( )A.信风B.西风C.夏季风D.台风解析:由图可知,该地气温在1、2、11、12月份较高,应在南半球,气温高的月份降水较少,应是地中海气候,给地中海气候区冬季带来水汽的是西风。
答案:2.B 3。
B某一地区同时出现某一物候现象的各点的连线简称为等物候线。
读“我国东部刺槐年平均始花期图(图中数字代表开花日期)”。
第一节气候及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点拨(一)教材第62页探索思考提示:观察图片中的植被特征,比如:每棵树的树干、树枝特征,树木在地表分布的疏密情况,可知植被的差异反映了这两个地方的气候差异。
(二)教材第62页学习指南1.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
自然地理环境由气候、水文、地貌、生物、土壤等要素组成,人文地理环境是人类在自然地理环境基础上改造形成的。
2.气候是一个地区长时期内大气的一般状态,是该地经常性天气的综合表现。
影响气候的因素主要包括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和人类活动等。
3.气候在整个地理环境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其他自然地理要素如地貌、水文、生物、土壤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气候的制约。
(三)教材第63页活动提示:该活动首先要结合周围的地理事物去认识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及其分类。
活动1:可以联系当地实际加以列举,如高山、平原、农田、树木、河流、楼房、工厂、道路等。
活动2:可以根据列举的内容加以分类,如楼房、工厂、道路等是人造的;高山、平原、河流等是天然的;农田、水库、渠道等是天然物体经过人类改造的。
活动3: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和人文地理环境的含义,如高山、平原、河流、树木等属于自然地理环境,楼房、工厂、道路等属于人文地理环境。
(四)教材第63页思考气温、降水及其组合。
(五)教材第66~67页案例研究1.一个地区(通常是城市)由于工业集中、人口稠密、建筑物密集以及植被稀少等诸多原因,造成该地的气温高于周围地区的现象(该地犹如一个温暖的岛屿,故称为“热岛”)。
2.1.下垫面是对流层大气的热源和水源,下垫面会直接影响到大气的水热状况乃至运动特征。
海陆差异的影响: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和水分条件存在差异,所以海陆上气温年较差、日较差及降水量都有所不同,分别形成大陆性和海洋性气候。
洋流影响:暖流经过使气温升高,降水量增多;寒流经过使气温降低,降水偏少。
地形影响:地形影响太阳辐射、气温、气流运动、降水等,从而影响气候。
第1节气候及其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1.歌诀法记忆气候的影响因素
辐射差异最根本,大气环流定降水。
海陆位置定较差,洋流能够调湿温。
迎风坡处常降水,海拔高处常低温。
2.歌诀法区别大陆性与海洋性气候差异
深居陆降水少,最高气温时间早。
近海洋降水强,气温降水变化小。
气候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1.地理环境
(1)自然地理环境
①定义:存在于人类社会周围的自然界。
②组成:气候、水文、地貌、生物、土壤等要素。
各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自然地理环境。
(2)人文地理环境:人类在自然地理环境基础上改造形成的、与自然地理环境有着内在联系的、具有地域分布规律的人工环境。
2.气候的影响因素
(1)图中字母代表的因素分别是:A太阳辐射,B大气环流,C人类活动。
(2)造成各地气候差异的根本原因是A(填字母)。
(3)受图中B(填字母)因素的影响,副热带大陆东西岸形成了不同的气候,大陆西岸形成的是地中海气候,大陆东岸形成的是亚热带季风气候。
(4)下垫面因素对气候的影响主要包括海陆分布的影响、洋流的影响、地形的影响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
(5)图中C因素对气候的影响主要包括释放废热、改变大气成分、改变下垫面等。
3.气候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1)形成
自然地理环境是经过长期的演化形成的,气候在地理环境演化过程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2)演变
气候的变化使地球上的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圈层得以不断改造,并且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
图表解读
[信息获取]
(1)地形对气候的影响主要通过坡向和海拔两方面。
(2)山地迎风坡,降水多,以地形雨为主;背风坡,降水少。
(3)海拔越高,气温越低,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_℃,使气候呈现明显的垂直变化。
问题探究
[诗词中的地理]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思考探究:影响“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提示:地形。
知识升华
一、影响气候的因素
1.太阳辐射与气候
(1)不同地区的气候差异及各地气候的季节交替,主要是由于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分布不均及其随时间变化的结果。
(2)由于太阳辐射强度由低纬向高纬递减,形成了热带、温带、寒带等不同的气候带,也正是由于不同纬度间热量分配不均,又导致了大气环流的形成,影响和改变世界各地的气候。
如下图所示:
2.大气环流
(1)大气环流调整了全球的水热分布,如下图所示:
(2)大气环流的状态直接决定着各地的天气过程,也就决定着各地气候的形成。
在不同的大气环流形势下,各地的气候特点和气候类型截然不同。
①低纬度热带地区:赤道地区终年在赤道低气压带控制下,盛行上升气流,形成全年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气候;热带雨林气候区的南北两侧,在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的交替控制下,形成湿季高温多雨、干季炎热干燥的热带草原气候;在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信风带控制
的地区,形成全年干旱的热带沙漠气候。
②中纬度的亚热带地区:大陆东岸受季风环流影响,形成季风气候。
大陆西岸,冬季受西风影响,湿润多雨;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的影响,炎热干燥,形成地中海气候(如下图,图中箭头代表风向)。
③中高纬度的温带地区:大陆西岸,终年盛行从较低纬度海洋上吹来的西风,形成湿润多雨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大陆中部(内部),终年受大陆气团控制,降水较少,形成干燥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大陆东岸,处在季风环流的控制下,形成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多雨的温带季风气候。
3.下垫面因素
下垫面是大气(对流层)的直接热源和水源,故地面状况不同,对气候的影响不同。
(1)海陆差异的影响
海陆差异影响大气的热量和水分状况,并导致季风环流和地方性局部环流的形成,影响着气候的形成。
(2)
气候在整个地理环境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对自然地理要素如水文、生物、土壤、地貌等在一定程度上都有影响,具体如下表所示:
分析气温和降水特征的方法
1.影响气温的主要因素
(1)纬度位置。
低纬度地区接受太阳辐射多,气温高;高纬度地区接受太阳辐射少,气温低。
(2)海陆位置。
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冬季海洋气温高于陆地,夏季海洋气温低于陆地。
(3)地形地势。
山地随海拔升高,气温逐渐降低。
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约0.6 ℃。
(4)洋流。
暖流对流经地区有增温作用,寒流有降温作用。
2.影响降水的主要因素
(1)大气环流。
不同的气压带、风带的影响,降水不同,如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区,降水较多,西风带控制区,降水较多等。
(2)海陆位置。
近海受暖湿气流影响的地方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
(3)地形。
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4)洋流。
暖流有增湿作用,寒流有减湿作用。
典题印证
[典例] (天津高考)下列曲线图(图2),正确反映图1中气流运动过程中气温、降水可能性变化趋势的是( )
图1
图2
[思维流程]
[答案] B
[对点训练]
对点练:气候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下图示意日本本州岛部分地区樱花初放日期。
据此完成1~3题。
1.导致该岛滨海地区樱花初放日期自南向北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形 B.太阳辐射
C.土壤 D.降水
2.导致N地樱花初放日期比M地早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形 B.洋流
C.土壤 D.降水
3.导致P地樱花初放日期比M、N地晚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形 B.洋流
C.太阳辐射 D.降水
解析:1.B 2.B 3.A 第1题,自南向北樱花初放日期由早到晚,太阳辐射强度由低纬向高纬递减高纬度获得热量较少,故主要影响因素是太阳辐射。
第2题,M和N在同一纬度,而且都沿海,而N地附近有日本暖流经过,起增温增湿的作用,所以N地樱花初放日期比M 地早的主要因素是洋流。
第3题M、N地位于海岸线附近,海拔极低。
相对P地地势高,热量相对不足,所以P地樱花初放日期较晚。
读甲、乙两种气候类型分布示意图,完成4~5题。
4.甲、乙气候类型的分布都( )
A.处于迎风坡
B.向高纬延伸
C.随附近洋流流向延伸
D.向低纬延伸
5.关于甲、乙气候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气温年较差小
B.甲降水季节变化大
C.乙年平均气温低
D.乙夏季降水丰富
解析:4.C 5.A 第4题,甲处为北美洲西海岸的温带海洋性气候,乙为南美洲西海岸的热带沙漠气候,二者都是随附近洋流的流向延伸,甲向高纬,乙向低纬。
第5题,甲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冬季温和,夏季凉爽,气温的年较差较小,降水分配均匀,季节变化小,乙地年平均气温在20 ℃以上,降水稀少。
6.读某地理事物分布图,回答有关问题。
(1)图中阴影区域表示的是________气候分布区。
(2)影响C所在地形区气候形成的主要因素有________。
(多选)
A.大气环流 B.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C.洋流 D.纬度位置
(3)图中D区域的气候类型是________气候,其成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简要比较图中A阴影区域比B阴影区域范围大的原因。
(5)图中a、b、c、d、e、f、j、h、i都是所示区域的港口城市,其中与d城市降水大致同期的是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1)题,根据阴影区大致分布在中、低纬的大陆东岸可判定其表示季风气候区。
第(2)题,C所在地形区为热带季风气候,其形成主要受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形成西南季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东北季风的形成)和纬度位置(决定温度带“热带”)的影响。
第(3)题,D处于印度半岛西部,其干旱气候的形成与当地的大气环流有密切关系。
第(4)题,可从海陆分布、大气环流、地形和洋流四个方面分析其原因。
第(5)题,北半球的季风气候与南半球的地中海气候降水同期。
答案:(1)季风
(2)ABD
(3)热带沙漠冬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夏季西南季风难以到达,降水稀少
(4)①A所在的北美洲陆地面积比澳大利亚大,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大;②B所在区域有山地(大
分水岭),阻挡了海洋气流的影响范围;③墨西哥湾暖流势力比东澳大利亚暖流规模大;④墨西哥湾深入北美洲南部。
(5)a、c、f、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