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埋深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6
基础埋置深度:
地基规范(GB50007-2011)5.1.4在抗震设防区,除岩石地基处,天然地基上的箱形和筏形基础其埋置深度不宜小于建筑物高度的1/15;桩箱或桩筏基础的埋置深度(不计桩长)不宜小于建筑物高度的1/18。
高规(JGJ3-2010)12.1.8基础应有一定的埋置深度。
在确定埋置深度时,应综合考虑建筑物的高度、体型、地基土质、抗震设防烈度等因素。
基础埋置深度可从室外地坪算至基础底面,并宜符合下列规定:
1 天然地基或复合地基,可取房屋高度的1/15。
2 桩基础,不计桩长,可取房屋高度的1/18。
当建筑物采用岩石地基或采取有效措施时,在满足地基承载力,稳定性要求及本堆积第12.1.7条规定的前提下,基础埋深可比本条第1、2两款的规定适当放松。
当地基可能产生滑移时,应采取有效的抗滑移措施。
规定基础埋深的原因:
基础的计算埋深:
主要是指对地基承载力进行修正的的基础埋置深度。
基础的埋置深度计算要求见下图:
对照地基规范可以看出,地基规范对于地下室具有独立基础和条形基础的埋深计算偏于安全。
以上关于基础埋深和计算埋深的分析可以看出,两者并不完全等同。
主要参考书目:朱炳寅《建筑地基基础设计方法及实例分析》。
5.5.3基础埋置深度1.基础埋置深度的定义基础埋置深度(简称埋深)一般是指室外天然地面标高至基础底面的距离。
确定基础埋深,就是选择较理想的土层作为持力层,基础埋置深,基底两侧的超载大,地基承载力高,稳定性好;基础埋置浅,工程造价低,施工工期短。
在满足地基稳定和变形要求等条件的前提下,基础应尽量浅埋,以节省工程量且便于施工。
2.基础埋置深度的主要影响因素影响基础埋置深度的主要因素有:建筑物的用途类型及荷载大小性质、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当地冻结深度、建筑场地的环境条件等方面,设计时应综合考虑。
其中工程地质条件对基础设计方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通常把直接支撑基础的土层称为持力层,其下的各土层称为下卧层。
为了满足建筑物对地基承载力和地基变形的要求,应当选择压缩性小、承载力高的坚实土层作为地基持力层,由此确定基础的埋置深度。
在实际工程中,应根据岩土工程勘察成果报告的地质剖面图,分析各土层的深度、层厚、地基承载力大小与压缩性高低,结合上部结构情况进行技术与经济比较,确定最佳的基础埋深方案。
3.基础埋置深度的计算“基础埋置深度”在规范中经常出现,但有时又有区别:1)《地基规范》-5.2.4条计算修正以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此时采用的埋深主要考虑基础破坏时周围的土体是否能够发挥有利的作用,故区分不同的情况:(1)在填方整平地区,可自填土地面标高算起,但填土在上部结构施工完成后,应从天然地面标高算起。
(2)对于地下室,当采用箱形基础或筏基时,基础埋置深度自室外地面标高算起。
(3)对于地下室,当采用独立基础或条形基础时,应从室内地面标高算起。
其确定方法如下:(1)对独立基础和条形基础,如图5.5.3-1:①外墙基础的埋置深度:221d d d +=②内墙基础的埋置深度:新近沉积土及人工填土1d 图5.5.3-1独立柱基、条基埋深计算(2)对主楼和裙楼一体的结构,如图5.5.3-2:当B B B 221≥+时,主楼基础的埋深计算时可将基础底面以上范围内的荷载,作为基础两侧的超载考虑并将其折算成等效埋深,然后取实际埋深和等效埋深的最小值。
基础埋深
基础埋深是指从基础底面至天然地面的垂直距离。
埋深大于等于5米或埋深大于等于基础宽度的4倍的基础称为深基础;埋深在0.5米~5米之间或埋深小于基础宽度的4倍的基础称为浅基础。
基础埋深不得浅于0.5米。
1.基础埋深:指室外设计地坪到基础底面的距离。
浅基础:基础的埋置深度小于5m。
深基础:基础的埋置深度大于5m。
基础的最小埋置深度不小于500mm。
2.影响基础埋置深度的因素
(1)建筑物的使用要求、基础型式及荷载
(2)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
a.工程地质条件
在满足地基稳定和变形要求的前提下,要尽量浅埋。
当浅层土不能满足要求时,可考虑深埋,但应与其它方案比较。
b.水文地质条件
尽量将基础埋置在地下水位200mm以上,如果地下水位较高,基础不得不埋在地下水中时,应将基础置于最低水位200mm以下。
(3)土的冻结深度的影响
基础底面必须置于冰冻线以下200mm。
(4)相邻建筑物基础的埋深
新建基础应低于相邻原有基础。
如埋深大于原有基础,则必须保持一定的距离。
基础间净距是基础底面高差的1~2倍。
(5)其它
基础底面要底于室外设计地面不少于0.1m。
基础埋深如何确定引言:在建筑工程中,基础埋深的确定对于建筑物的安全和稳定性至关重要。
基础埋深是指基础底部与地表之间的垂向距离,其确定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并进行合理的工程设计。
本文将讨论确定基础埋深的方法与注意事项。
一、土质类型和承载力确定基础埋深的首要考虑因素是土质类型和承载力。
不同土质类型的承载力各异,决定了基础所需的支撑深度。
一般来说,黏性土的承载力较低,基础埋深应相应增加,以提供足够的支撑力。
而砂质土和岩石地层的承载力较高,基础埋深可以相对较浅。
土质类型和承载力的具体分析可以通过采集土样进行实验室测试,以获得更加准确的数据。
二、地表情况和荷载地表情况和荷载也是确定基础埋深所必须考虑的因素。
地表情况包括地表的高低、地形和地貌等。
如果地表较为平坦,基础埋深可以较浅,但如果地表存在明显的不平整或坡度较大,基础埋深应适当加深,以提供更好的平稳支撑。
荷载是指建筑物施加在基础上的重力和其他力的作用。
荷载包括永久荷载和活动荷载。
永久荷载通常是由建筑物本身的重量、设备和附属设施的重量等构成。
而活动荷载则包括人员、物品和自然力(如风力、降雨等)对建筑物的作用。
荷载的大小决定了基础所需的支撑深度。
三、周边地下设施周边地下设施也需要在确定基础埋深时考虑。
这些地下设施可能包括地下管线、电缆、管道等。
如果基础埋深过浅,可能会对这些地下设施造成破坏,导致不可预测的风险和损失。
因此,在设计基础埋深时,需要了解并评估周边地下设施的位置和深度,以确保基础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四、地下水位地下水位也是确定基础埋深的重要因素之一。
地下水位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土壤的稳定性和承载力。
如果地下水位较高,则土壤很可能变得松软,承载力减小。
基础埋深应适当加深,以避免地下水对基础的冲刷和侵蚀。
五、工程经济性确定基础埋深还需要考虑工程经济性。
基础的建设费用与埋深相关,埋深增加会增加工程的复杂性和成本。
因此,在确定基础埋深时,需要综合考虑土壤条件、地表情况和荷载要求等因素,并进行经济性分析,以找到最经济合理的基础埋深。
什么叫基础埋深影响因素有哪些一、基础埋深的定义基础埋深是指建筑物或其他工程结构的地基基础部分埋入地面下的深度。
基础埋深对建筑物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合理的基础埋深设计可以确保建筑物在使用过程中不会出现倾斜、沉降等问题,从而延长建筑物的使用寿命,保障人员和财产安全。
二、影响基础埋深的因素1. 地质条件地质条件是决定基础埋深的主要因素之一。
不同地质条件下的基础埋深要求也会有所不同。
例如,在软弱地基地区,为了保证建筑物的稳定性,需要增加基础的埋深以增大基础与稳定土层之间的摩擦力,提高承载能力。
2. 建筑结构及荷载建筑物的结构类型和荷载大小也会影响基础埋深的确定。
如大型高层建筑或超高耸建筑物要求基础埋深较深,以承受来自建筑物自身和外部荷载的力,确保建筑物的安全稳定。
3. 土壤性质土壤的承载能力和变形性质是决定基础埋深的重要因素之一。
不同类型的土壤对基础的要求不同,通常在软土地基中需要较深的基础埋深来降低地基沉降和水平变形。
4. 周边环境条件周边环境条件也会对基础埋深产生影响。
例如,附近是否有河流、地下水位情况、地表地貌等都会影响基础埋深的选择。
在地下水位较高的地区,需要增加基础埋深以防止地基动摇和稳定性问题。
5. 施工工艺施工工艺也是影响基础埋深的重要因素之一。
不同的施工工艺会对基础埋深的确定产生影响,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施工方式和深度。
三、总结基础埋深是建筑设计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合理的基础埋深设计可以保证建筑物的安全稳定,延长使用寿命。
影响基础埋深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地质条件、建筑结构、土壤性质、周边环境和施工工艺是最主要的因素之一。
只有综合考虑以上各因素,才能确定适合的基础埋深,确保建筑物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基础埋深计算公式
1.直埋管道的埋深计算公式:
埋深=地面标高-管道顶部标高
这个公式非常简单,只需要知道地面标高和管道顶部标高就可以得到埋深。
2.地埋管道的埋深计算公式:
埋深=地面标高-地表以下的土层厚度-管道顶部标高
地埋管道的埋深计算公式相对较复杂,需要考虑地表以下不同土层的厚度。
一般情况下,需要通过地质勘探等方法来确定各个土层的厚度。
3.隧道管道的埋深计算公式:
埋深=隧道顶部标高-管道顶部标高
隧道管道的埋深计算较为简单,只需要知道隧道顶部标高和管道顶部标高。
这些公式都是通过几何关系来计算埋深的,但实际应用中需要结合具体的工程条件进行调整。
在计算埋深时,还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1.埋设管道的类型和尺寸:不同类型和尺寸的管道具有不同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要求,因此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埋深。
2.地表荷载:埋深的计算还需要考虑地表施加在管道上的荷载,如车辆荷载、建筑物荷载等。
3.地下水位:地下水位的高低会对管道的稳定性产生影响,需要根据地下水位来合理确定埋深。
4.土壤条件:不同的土壤类型对管道的稳定性有不同的要求,需要根据土壤条件来确定埋深。
关于基础埋深的说明基础埋深是指建筑物基础部分埋设在地下深度的概念。
它是建筑物基础设计中的重要参数,对于保证建筑物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基础工程中,正确确定基础埋深是确保建筑物安全、稳定和经济的关键之一。
基础埋深的确定需要考虑多种因素,包括土壤的力学性质、建筑物类型和荷载、气候条件等。
首先,土壤的力学性质是决定基础埋深的重要因素之一。
不同类型的土壤具有不同的承载能力和变形性质,因此需要通过地质勘察和土壤力学试验来获取相关参数,并根据这些参数进行基础埋深的设计。
其次,建筑物的类型和荷载也对基础埋深的确定有一定的影响。
建筑物可以分为轻型结构和重型结构,轻型结构一般具有较小的自重和荷载,因此可以选择较浅的基础埋深。
而重型结构由于自重和荷载较大,需要选择较深的基础埋深,以保证建筑物的稳定性。
此外,气候条件也是基础埋深的考虑因素之一。
温度和湿度变化会导致土壤的膨胀和收缩,从而对建筑物的基础产生影响。
在气候条件较恶劣的地区,为了避免土壤的膨胀和收缩过大,需要选择较深的基础埋深。
基础埋深的设计是一个复杂的工作,需要综合考虑上述因素。
在实际工程中,可以参考相关设计规范和手册,如《建筑设计代码》、《土木工程基本设计规范》等,这些规范和手册提供了详细的设计方法和计算公式,可供工程师参考。
此外,还可以参考国内外的一些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例如,国内土木工程领域的权威期刊《土木工程学报》、《岩土工程学报》等,以及国际上的期刊《Geotechnique》、《Journal of Geotechnical and Geo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等,这些期刊经常发表基础埋深相关的研究论文,可以从中获取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方法。
除了规范和学术论文,还可以参考一些专业的教材和实用手册。
例如,杨宗凯编著的《土木工程基础设计图解》、白寿彝主编的《土木工程基础设计学》等,这些教材详细介绍了基础设计的基本原理和实践经验,对于基础埋深的确定提供了实用的指导。
基础埋深:指基础底面到天然地面的垂直距离。
影响因素:1. 建筑物的用途,有无地下室、设备基础和地下室设施,基础的形式和构造。
有地下室时,基础取决于地下室的做法和地下室高度。
设备基础和地下设施与基础的相对关系影响基础的深度。
基础的形式、高度也是影响基础埋深的因素2.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1)在满足地基稳定和变形要求的前提下,尽量浅埋。
当上层基础的承载力大于下层土时,宜利用上层土作持力层,但基础埋深不宜小于0.5m(岩石地基除外)(2)宜埋在地下水位之上当必须埋在地下水位以下时,应采取措施使地基土在施工中不受扰动(3)高层建筑满足稳定要求(土质地基)或抗滑要求(岩石地基)3.与原有相邻建筑的关系埋深大于原有建筑基础时,两基础间应保持一定净距L>=(1~2)Δh 4.考虑地基土冻胀和溶陷问题对于埋置非冻胀土中的地基,其埋深可不考虑冻胀的影响,对于埋置在弱冻胀、冻胀和强冻胀土中的基础,应按计算确定基底下允许残留冻胀土层的厚度。
5.高层建筑基础高层建筑筏形和箱型基础的埋深应满足地基承载力、变形和稳定性的要求。
在抗震设防区,除岩石地基外,天然地基上的箱型和筏型基础埋深不宜小于建筑高度的1/15(桩箱或筏形基础埋深不宜小于建筑物高度的1/20~1/18,深度不包括桩长)。
防止和减轻墙体开裂主要措施1.防止或减轻由温差和砌体干缩引起的墙体竖向裂缝墙体因温差和砌体干缩引起的拉应力与房屋长度成正比。
当房屋很长时,为防止或减轻由温差和砌体干缩引起的墙体竖向裂缝,应在因温度和收缩变形可能引起应力集中、砌体产生裂缝可能性最大的墙体设置伸缩缝。
2.防止和减轻房屋顶层墙体的裂缝可采取降低屋盖与墙体之间的温差,选择整体性和刚度较小的屋盖,减小屋盖与墙体之间的约束及提高墙体的抗拉、抗剪强度等措施1)屋面应设隔热、保温层 2)屋面保温(隔热)层或屋面刚性面层及砂浆找平层应设分隔缝,分隔缝间距不宜大于6m,并与女儿墙隔开,缝宽不小于30mm 3)采用装配式或有檩条体系钢筋混凝土屋盖和瓦才屋盖。
基础埋深的定义及影响因素基础埋深是指建筑物或其他结构的基础底部与地表或其他参考面之间的垂直距离。
基础埋深的选择对于建筑物的安全性和稳定性至关重要,因此需要考虑多种因素。
影响基础埋深的因素包括:一、土壤条件土壤的类型、密实度、承载力和水分含量等对基础埋深的选择有重要影响。
不同类型的土壤对基础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有不同的要求。
土壤条件是影响基础埋深选择的重要因素之一,以下是一些关于土壤条件的详细介绍:1. 土壤类型:不同类型的土壤对基础的承载能力有着不同的影响。
例如,粘土土壤通常具有较高的承载能力,而沙质土壤的承载能力较低。
因此,基础埋深的选择需要考虑土壤类型的特性。
2. 土壤密实度:土壤的密实度对基础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有重要影响。
松散的土壤会导致基础沉降,因此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增加基础埋深以确保稳定性。
3. 土壤承载力:土壤的承载力是指土壤能够承受的荷载大小,对于基础设计至关重要。
不同类型的土壤具有不同的承载力特性,需要根据土壤的承载力来确定合适的基础埋深。
4. 水分含量:土壤的水分含量对其承载能力和稳定性有着重要影响。
过高或过低的水分含量都会影响土壤的力学性质,因此需要对土壤的水分含量进行充分考虑。
5. 地下水位:地下水位的高低也会直接影响基础埋深的选择。
地下水位过高可能导致基础浸泡在水中,影响基础的稳定性,因此需要根据地下水位来确定合适的基础埋深。
综上所述,土壤条件是基础埋深选择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需要综合考虑土壤类型、密实度、承载力、水分含量和地下水位等因素,以确定合适的基础埋深,确保建筑物的安全和稳定。
二、建筑物类型不同类型的建筑物对基础的要求不同,比如高层建筑、桥梁、管道等,都需要根据其结构特点和荷载情况来确定基础埋深。
建筑物类型是影响基础埋深选择的重要因素之一,不同类型的建筑物对基础的要求不同,以下是一些关于建筑物类型的详细介绍:1. 高层建筑:对于高层建筑,由于其自重和受风荷载的影响,需要更深的基础埋深来确保建筑物的稳定性。
基础埋深名词解释基础埋深是指地下室开挖前将基础置于设计标高以下的深度。
基础埋深在满足一般条件下通常为500~800mm。
若土质较好,基础埋深可适当降低。
埋深偏大,降低了地基承载力,使地基稳定性降低;偏小时,使抗浮力降低,易引起不均匀沉降而造成地基失效。
基础埋深有控制作用,过大会引起不均匀沉降,产生建筑物局部不均匀沉降;过小则无法保证构件安全,甚至可能引起基础坍塌,从而导致严重后果。
此外,埋深的确定还要考虑材料、运输、施工和地质情况等因素。
基础埋深按土层类别、地基土强度和变形性质等情况分别采取不同的标准。
埋深偏大,虽然可减少地基的不均匀沉降量,但使不均匀沉降速率增加,并加剧地基中的滑动面,危害基础的安全。
由于软弱地基和持力层深度较浅而引起的地基不均匀沉降,应加深基础或加宽基础底面,才能防止沉降量过大。
在施工中,常把基础底面或构筑物垫层下土层压实系数称之为“压实系数”。
它是衡量基础工程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因此在填方或在地基处理工程施工中必须测定“压实系数”。
通常,基础压实系数应根据工程性质、结构型式、荷载大小、环境特点及施工方法等来选择。
对于沉降缝处,压实系数应大些;基础承受上部结构的水平力和竖向力的范围内,压实系数应取小些;对于支承结构端部、节点部位,应取大些;对于嵌固端的基础,压实系数应取小些。
因此,根据上述原则进行测试,并经试验确定所需的压实系数,以便正确评价基础的承载力。
一般来说,软弱地基的压实系数可比原地基略小些。
为了提高软弱地基的承载力,通常在建筑物底下设置一层高度约为0.3m~0.5m的褥垫层。
这种做法叫做“垫层法”,它可以改善地基土的承载力,因此对于基础埋深较大的多层房屋建筑,垫层法也是经济合理的做法。
基础埋深偏小,往往是因为考虑地下水位影响或施工场地狭窄等缘故,使地基发生局部液化现象,从而造成地基失稳。
这种情况下,对房屋的影响十分显著。
如使建筑物不均匀沉降或发生严重裂缝,或在结构物上发生开裂、鼓肚和倾斜,甚至倒塌等。
基础埋深和基础底标高的关系1. 基础概述说到建筑工程,我们往往会谈到各种各样的专业术语,其中“基础埋深”和“基础底标高”就是两个重要的概念。
咱们先来简单聊聊它们的基本定义。
基础埋深,就像你挖个坑盖房子的时候,得把基础埋多深,不能太浅也不能太深。
基础底标高呢,就是说这个基础在地面上位置的标高。
你可以把它想象成房子的“海拔高度”,基础的埋深和底标高就像是建筑的“深浅”和“高低”关系,都是为了让房子稳稳当当地立在地面上,不受天气和地质的影响。
总之,搞清楚这两个东西,对于房子的安全稳固非常重要。
2. 基础埋深的决定因素那基础埋深到底怎么决定呢?首先,得看地质条件。
你不可能在沙滩上随便挖个坑就盖房子吧?地质好的地方,基础埋深可以相对浅一些,地质差的地方,得埋得深一些,才能保证房子不晃悠。
然后就是地下水位,这也是一个大问题。
如果地下水位高,那基础埋深就得再深点,这样才能避免水分对房子的影响。
另外,建筑物的荷载也是个关键因素。
你想啊,大楼重,基础就得深;小房子轻,基础就可以浅一些。
换句话说,建筑的重量决定了基础的“深度”。
要是你建的是摩天大楼,那就别小看这基础埋深,它直接影响到建筑的稳定性。
总之,基础埋深不是随意决定的,而是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的结果。
3. 基础底标高的意义说到基础底标高,它其实和基础埋深息息相关。
基础底标高,是建筑基础相对于某个参考面(比如海平面)的高度。
换句话说,就是说你的房子底部离海平面有多高,这关系到房子将来的排水情况和地面环境。
如果底标高设得不合理,可能会导致将来下雨时水流不畅,甚至进到房子里去,影响居住舒适度。
基础底标高还要考虑到周边的环境,比如周围地形的高低,这些都会影响到你的建筑物的实际高度和使用效果。
特别是在一些容易积水的地方,设置合适的底标高,可以有效防止雨水倒灌,保证房子干燥舒适。
总的来说,基础底标高就像是房子的“地理位置”,合适的标高能让建筑物更好地适应环境。
4. 基础埋深和底标高的关系好了,咱们再来聊聊基础埋深和底标高之间的关系。
基础埋深探讨
内容摘要:本文针对建筑结构基础埋深问题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详细介绍了处理措施,目的是使处理方法得当,设计合理。
关键词:基础埋深;影响因素;处理措施
1引言
从设计地面到基础底面的深度,称为基础埋置深度,通常应根据建筑物和地层的整体状况做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
[1]中第5章5.1节第5.1.1条至5.1.9条中对设计基础埋深一般应考虑的要求和季节性冻土地区设计基础埋深时的规定。
2影响因素
基础的埋深首先应满足使用功能上的要求,例如:建筑物的用途、有无地下室、设备基础和地下设施等的要求,初步拟采用的基础形式和构造等。
其次,作用在地基上的荷载大小和性质也与基础要求的埋深有关。
当荷载大而承受风力和地震力等水平荷载,如高层建筑和水塔、烟囱、筒仓等高耸结构物,就应验算为保证建筑物抗倾覆等稳定性而需要的埋置深度。
如为承受拉力或上拔力的构筑物,基础也需有足够的埋深以保证所需的抗拔阻力。
另一方面,地基土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地基土可能具有的冻胀和融陷影响;甚至相临建筑物的基础埋深等,都是确定基础埋深时要考虑的因素。
3处理措施
在保证建筑物安全和正常使用的前提下,基础应尽量浅埋,一般情况下,不宜小于0.5m,对岩石地基可根据具体情况确定,不受此规定所限。
这是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的经验总结。
对大量低层、多层房屋采用浅基础较为经济合理,而且可行。
地下水位的基础施工不仅增加造价,影响施工进度,而且可能扰动地基。
故应优先采用高出地下水位的浅埋方案。
当地下水位较高,基础不能埋置在地下水位以上时,应将基础底面埋置在最低地下水位以下不小于200mm的深度。
且基础应采用耐水材料,当地下水含腐蚀性化学物质时,应采取防腐蚀措施。
当地下水位很低,基础埋在地下水位以上,地下水影响不到地基土的持力层,也就不必考虑地下水的影响,按常规做基础。
在影响高层建筑地基稳定的多个因素中,除建筑物高度、体型、基底压力、偏心矩、地基土性质、抗震设防烈度等应素外,基础埋深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1]中第5.1.3条规定:高层建筑筏形基础埋深应满足地基承载力、变形和稳定要求。
位于岩石地基上的高层建筑基础埋深应满足抗滑要求。
[3]中第12.1.7条规定,“基础应有一定的埋深,在确定埋深时,应考虑建筑的高度、体型、地基土质、抗震设防烈度等因素、埋置深度可从室外地坪算至基础底面,并宜符合下列要求:1)天然地基或复合地基,可取房屋高度的1/15;2)桩基础可取房屋高度的1/18。
”在[3]中第12.1.7条中提到“当建筑物采用岩石地基或采取有效措施时,在满足地基承载力、稳定性要求及本规程第12.1.6条规定的前提下,基础的埋深可不受本
条第1、2款的限制。
当基础可能产生滑移时,还应采取有效的抗滑移措施。
”由于场地土的复杂性和工程的多样性,凡是高层均套用1/15、1/18的基础埋深,对有些工程实施起来相当困难,特别对有些工程是不具备可操作性的。
[3]中第12.1.7条中增加了部分内容,即当建筑物采用岩石地基或某些底座较大的高层建筑而使用功能又无多层地下室要求时,施工不便且不经济,对基础埋置深度的限值给予了放宽,即不受1/15、1/18埋深的限制。
但也不是简单的降低基础埋深的要求,必须满足基本条件和采取有效措施,验算分析能满足建筑安全要求,方可实施。
除岩石地基外,位于土质地基的高层建筑筏形或箱形基础应有适当的埋深,以保证筏形或箱形基础的抗倾覆和抗滑移稳定性。
在城市居住密集的地方往往新旧建筑物紧靠在一起,为保证施工期间相邻原有建筑物的稳定,对设计新基础[1]规定:新建建筑物的基础埋深不宜大于原有建筑物的基础。
当新建基础埋深大于原有建筑基础时,应根据建筑物荷载的大小、基础形式和土质情况而使基础间保持一定距离,如果由于用地条件所限,不能达到此要求,在施工阶段应采用适当措施保证原有建筑物的稳定。
如打护坡桩、分段施工、设临时加固支撑、打板桩、地下连续墙等施工措施,或加固原有建筑物的地基。
在设计中也要采用一些办法,如悬挑上部结构,使新基础尽量离开旧基础。
季节性冻土是在地基上部一定深度内每年冬季冻结,夏季融化,一年交替冻融一次,位于此类地基上的基础,设计时不仅要满足一
般地基的要求,还应考虑由于地基冻胀和融陷对基础可能造成的影响,根据[1]规定,设计时采用的基础埋深方案允许残留冻土层厚度hmax,建筑物或构筑物在建成后,在冬夏春季冻层继续向下延伸时,基础底面以下的地基土允许有较小厚度的冻结。
但并不是在夏季冬季砌筑基础时,允许基槽遭受冻结。
必然要造成建筑物的破坏。
因此,基础的底面也应建在冰冻线以下,并且要低于冰冻线200mm 的地方,使基础落在稳定的非冻土层上。
当冰冻线与地下水位作用同时存在时,哪一个影响的埋置深度深,则按深的确定基础埋深。
在确定地基冻胀性类别和基础最小埋深时,如果遇到多层地基情况,则应先根据冻深范围内的下层土,确定基础埋深,如确定后的基础埋深浅于下层土时,则应按上层土的冻胀性确定其基础埋深。
4总结
(1)地基土质良好,坚实、稳定性好、具有足够的承载力,此时基础可按最小埋深建造;
(2)地基上层为厚度不超过2米的弱土层,弱土层下面则为好土层,这时通常把基础做在下面的好土层上;
(3)地基由两层土组成,上层弱土层的厚度在2~5m之间,这时,如果是低层或轻型建筑,为减少土方工程量,通常采用加宽基础底面的方法,争取做浅基础。
但当建筑为高层、建筑荷载较大时,基础还应落到下面的好土层上。
(4)地基土组成为上部弱土层厚度超过5米,一般轻型、低层建筑应争取做浅基础,必要时可以对上部结构进行加强,或用换土
法、短桩法对地基进行人工加固。
若是高大建筑物,在弱土层不很厚的情况下,基础可落在好土层上,若弱土层很厚,则应用长桩法进行地基加固。
(5)地基土质组成为上部土质较好,下部土质弱。
当上部好土具有足够的厚度时,应争取做浅基础;当上部好土层厚度较小、而下部弱土又很厚时,应避免做高大建筑物,否则地基处理费用会很昂贵;
(6)地基土组成上下为好土层中间夹着一层弱土层,如同三明治,此时低小建筑物争取做浅基础,高大建筑应采用长桩法,使基础支承在下面的好土层上。
本文是作者通过收集资料及多年工作经验的总结,希望对广大同行有参考价值。
随着科技的发展,对基础埋深的认识会更成熟,新规范再次修订后解决基础埋深的措施会更完备,更加符合设计要求。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gb50007-2002),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北京
[2] 建筑结构新规范系列培训读本《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理解与应用》,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北京
[3]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02),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