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亭送别》教学设计3
- 格式:doc
- 大小:30.00 KB
- 文档页数:9
《长亭送别》教案【优秀3篇】《长亭送别》教案篇一【学习目标】1、简单了解及相关元曲、元杂剧。
2、品味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3、揣摩富于文采的戏曲语言。
【学习重点】1、体味人物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1、品味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方法指导】诵读法点评法【知识链接】1、王实甫,名德信,字实甫。
大都(北京)人,元代著名杂剧作家。
所作杂剧14种,现仅存《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四丞相高会丽春堂》《吕蒙正风雪破窑记》三种。
2、《西厢记》的故事来源于唐元稹的小说《莺莺传》(又名《会真记》)。
小说叙述唐贞元年间寄居蒲州普救寺的少女崔莺莺和书生张生恋爱、终被遗弃的悲剧故事。
莺莺的悲剧形象概括了中国历史上受封建礼教约束和被轻薄少年遗弃的善良少女的共同命运。
金代,北方出现的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一般称为《董西厢》(又称《西厢弹词》或《弦索西厢》)。
它在主题思想、故事情节、人物性格等方面,都已经越《莺莺传》,为后来王实甫《西厢记》的创作提供了新的基础。
3、有关元曲及杂剧(1)、元杂剧四大悲剧: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汉宫秋》、白朴《梧桐雨》、纪君祥《赵氏孤儿》。
(2)、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白朴。
(3)元曲五大剧作家及其代表作关汉卿:《窦娥冤》、《望江亭》、《救风尘》郑光祖:《倩女离魂》马致远:《汉宫秋》白朴:《墙头马上》、《梧桐雨》王实甫:《西厢记》、《破窑记》、《丽春堂》4.剧本的构成:唱(演唱)、科(动作或表情)、白(说白)【学习过程】一、基础知识积累(a级)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筵席()玉骢( ) 迍迍()蹙眉()萋迷()玉醅()金钏()靥儿()谂知()青鸾()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b级)1、《长亭送别》这一折内容可以分为四个场景?(请用四个小标题加以概括)(1 — )送别途中——(— 11 )——(— )临别叮嘱———(——19)2、《长亭送别》表现崔莺莺和张君瑞,反映“”(提示:用课文原话)的送别主题。
《长亭送别》教案(优秀6篇)雷雷第一课时一、导入学生活动:请学生简介《西厢记》的故事梗概;谈谈他们心目中的张生、红娘、莺莺。
教师引导:张生和莺莺在经历了佛殿相遇、一见钟情、月下吟诗、互通歌曲,发展到传书递简、跳墙赴约,直至西厢幽会、两情缱绻,最后长亭送别、海誓山盟,他们的爱情最终是花好月圆。
这就是流传至今的《西厢记》,今天我们共同来欣赏其中最美的一折,《长亭送别》。
二、1、小组合作:对照注释,浏览课文。
不懂的问题互相讨论,向老师提问。
2、小组合组:分角色朗读课文。
三、请一位同学介绍节选课文内容大意。
教师播放课件,帮助把握内容大意。
四、请几位同学朗读重点曲子:《滚绣球》、《叨叨令》、《脱布衫》、《满庭芳》《朝天子》、《三煞》、《二煞》、《一煞》五、布置作业:深入阅读课文,在把握戏剧冲突的基础上,试着理解其主题。
第二课时一、快速浏览全文,划分段落结构,并为各部分拟一个角度一致的小标题。
(详见课件)二、这四部分都紧扣一个字来写,“别”,抒发了莺莺的离愁别恨。
那么,导致有情人天各一方的主要因素是什么?,科举考试。
三、学生活动:依据文本,说说在对待科举考试这件事情上,老夫人、张生、莺莺的态度有什么不同?老夫人:“到了京师休辱没了俺孩儿,挣揣一个状元回来。
”深入体会“辱没”、“挣揣”等词语的含义。
张生:“小生此一去,白夺一个状元回来。
”在对待这件事情上,此二人的观点是一致的:重视功名利禄。
莺莺:“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
”在科举这件事情上,莺莺的想法是与他们不一致的,她更重视的是爱情。
四、分析其中的戏剧冲突。
戏剧冲突包括:人物和人物的冲突;观念和观念的冲突;情感与情感的冲突。
比较起来,哪些冲突更为重要?当然是人物背后的观念与情感的冲突更为重要,而剧作家表现什么样的冲突体现了作家的思想价值取向,体现作品的社会意义。
就本文的戏剧冲突分析,看体现了什么矛盾,作家的思想价值取向是什么,作品的社会意义是什么。
《长亭送别》教案《长亭送别》教案内容集合八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作者为大家收集的《长亭送别》教案8篇,欢迎大家分享。
《长亭送别》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王实甫作为“文采派”代表的戏曲语言特点。
2、学习情景交一融,运用景物气氛描写来烘托戏曲人物形象的写法。
【能力目标】1、能通过反复诵读品味本剧语言的诗情画意之美,并正确赏析用诗词典故对人物感情与性*格的表达效果。
2、能够根据剧情正确分析概括人物性*格及主题。
3、能运用比较鉴赏的方法提高欣赏戏曲语言艺术的品位。
【情感目标】能正确认识封建家长制与礼教思想对青年男一女爱情婚姻的压制与残害,能欣赏张生和莺莺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及叛逆性*格。
第一课时一、由柳永〈雨霖铃〉导入。
全词中心句: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
对爱情执着追求,胜过荣华富贵的名句:次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以特殊时间、地点与景物衬托离愁悲苦的名句:今宵有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二、王实甫与〈西厢记〉简介。
1、王实甫,名德信,字实甫。
2、〈西厢记〉是元杂剧四大爱情剧的高一峰。
3、四大爱情悲剧:王实甫〈西厢记〉关汉卿〈拜月亭〉郑光祖〈倩女幽魂〉白朴〈墙头马上〉 4、〈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试解题)是元杂剧中特殊的连本长戏,共五本二十一折。
[唐、元稹〈莺莺记〉,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5、剧情简介。
(参见〈导学〉与注解①)三、速读课文后,全班朗读全文,注意角色*转换及情感变化。
四、整体把握呢哦容:本折库名为〈哭宴〉,题目为课文编者所加,试按谈两题各自侧重点,并按本题为线索把全折分为几个画面,分别拟定小标题。
1、原题侧重送别的`气氛情感,突出性*格矛盾而编题侧在地点、事件,留有悬念,但也较一般化。
2、五里——短亭,十里——长亭,送君终须别,离愁万里长。
2021年精选《长亭送别》教案4篇《长亭送别》教案篇1【课后案】【学习目标】1、品味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2、揣摩富于文采的戏曲语言。
【重点难点】品味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理解《长亭送别》中曲词之美与剧作的故事之美、人物之美、意境之美的和谐统一。
【方法指导】诵读法点评法【内容链接】《长亭送别》相关资料: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西厢记》语言艺术上的一个突出成绩就是无论写景、抒情、达意,都能给人以具体可感的形象和意境。
就拿抒情来说,当一种感情需要表露时,怎样才能把这种抽象的感情写得生动感人,首先只能借助于形象化的语言。
尤其是诗词曲,抒情的成分重,既需要语言的高度浓缩精练,又要求有感染力,取得读者的共鸣,语言不形象,就很难达到预期目的。
……语言的形象性大多来自对外界景物的比喻和联想,因此写景与抒情在古诗词中往往是一码事,写景是为了抒情,抒情必须借助于景物描写才能给人以具体感受。
《西厢记》在这方面是很擅长的。
《西厢记》之所以有那么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原因之一是:它的作者不仅善于从人物与人物的关系中描写人物,而且善于从特征性的生活氛围中描写人物。
这样,他就引我们进入具体的生活中,使我们不仅看到一些人物,而且看到那些人物在什么环境中存在与活动,看到人物周围有什么样的景物以及那些人物对那些景物有着什么样的感受。
【订正栏】【课后案】一、知识回顾王实甫,中国(朝代)作家。
名德信。
大都(今北京市)人。
生卒年与生平事迹不详。
他的创作活动大致在元成宗的元贞、大德年间。
长期混迹于教坊、行院,与伎艺为伍,当是位不得志的落拓文人。
编撰杂剧种,只有代表作、与传世,《贩茶船》、《芙蓉亭》各传曲文一折,余则散佚。
二、深入探究(一)根据情节的发展,这一折可分为三个场面。
1、赴亭惜别:(1)[端正好]中有哪些意象?组成了并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画?(2)[叨叨令]一曲,将“车、马,被、枕,衫、袖,书、信”这些常用词带上“儿”字,加上一些叠音形容词,如熬熬煎煎、昏昏沉沉之类,用排比句巧妙组合衔接,并间以反复的感叹,造成怎样的艺术效果?2、长亭饯别:(1)[幺篇]“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一句采用了什么手法?(2)[幺篇]“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表现了崔莺莺怎样的思想感情?【订正栏】3、残照离别:[收尾]一曲最后一句是:“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李后主《虞美人》中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秦观《江城子》说:“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说:“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长亭送别》教案(优秀7篇)雷雷第一课时一、导入学生活动:请学生简介《西厢记》的故事梗概;谈谈他们心目中的张生、红娘、莺莺。
教师引导:张生和莺莺在经历了佛殿相遇、一见钟情、月下吟诗、互通歌曲,发展到传书递简、跳墙赴约,直至西厢幽会、两情缱绻,最后长亭送别、海誓山盟,他们的爱情最终是花好月圆。
这就是流传至今的《西厢记》,今天我们共同来欣赏其中最美的一折,《长亭送别》。
二、1、小组合作:对照注释,浏览课文。
不懂的问题互相讨论,向老师提问。
2、小组合组:分角色朗读课文。
三、请一位同学介绍节选课文内容大意。
教师播放课件,帮助把握内容大意。
四、请几位同学朗读重点曲子:《滚绣球》、《叨叨令》、《脱布衫》、《满庭芳》《朝天子》、《三煞》、《二煞》、《一煞》五、布置作业:深入阅读课文,在把握戏剧冲突的基础上,试着理解其主题。
第二课时一、快速浏览全文,划分段落结构,并为各部分拟一个角度一致的小标题。
(详见课件)二、这四部分都紧扣一个字来写,“别”,抒发了莺莺的离愁别恨。
那么,导致有情人天各一方的主要因素是什么?,科举考试。
三、学生活动:依据文本,说说在对待科举考试这件事情上,老夫人、张生、莺莺的态度有什么不同?老夫人:“到了京师休辱没了俺孩儿,挣揣一个状元回来。
”深入体会“辱没”、“挣揣”等词语的含义。
张生:“小生此一去,白夺一个状元回来。
”在对待这件事情上,此二人的观点是一致的:重视功名利禄。
莺莺:“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
”在科举这件事情上,莺莺的想法是与他们不一致的,她更重视的是爱情。
四、分析其中的戏剧冲突。
戏剧冲突包括:人物和人物的冲突;观念和观念的冲突;情感与情感的冲突。
比较起来,哪些冲突更为重要?当然是人物背后的观念与情感的冲突更为重要,而剧作家表现什么样的冲突体现了作家的思想价值取向,体现作品的社会意义。
就本文的戏剧冲突分析,看体现了什么矛盾,作家的思想价值取向是什么,作品的社会意义是什么。
《长亭送别》教学设计《长亭送别》教学设计10篇作为一名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长亭送别》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长亭送别》教学设计1长亭送别教材分析《长亭送别》是著名的元代杂剧作品《西厢记》中颇为缠绵悱恻的一节。
多少年来,它那精美绝伦的唱词被人们反复咏叹;那令人肝肠寸断的情人离别的场面令人感喟不已;而女主角莺莺的大胆痴情更是鼓舞了无数痴男怨女大胆冲破世俗的藩篱,为爱而斗争。
教学目的1、品位文中隽永的唱词,进而体味其曼妙幽怨的意境;2、把握莺莺这个人物形象的意义和《西厢记》的主题。
教学重点鉴赏文中的精彩唱词,感知文章所描绘的优美意境。
教学难点欣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教学方法引导和激发学生大胆想象和联想,运用“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名言来理解男女主人公“送别”的心情,从而较好地把握本文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及熔古典诗词入曲的特点。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写离别以及涉及离别场面的文学作品很多,几乎历代都有名篇传世。
比如——师生齐举:唐代王维的诗《渭城曲》,宋代柳永的词《雨霖铃》(寒蝉凄切)……请同学们回忆一下。
而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长亭送别》则被称为写离情别意的绝唱,是《西厢记》最脍炙人口的精彩片段之一。
下面,我们来学习课文。
二、朗读课文,把握剧情请几位同学分角色朗读课文,其他同学在听的过程中思考:《长亭送别》这一折内容可以分为几个场景?请同学们用四个小标题把《长亭送别》这折戏情节概括一下。
学生读完后,请同学回答。
明确:四个场景,送别途中——长亭饯别——临别叮嘱——惜别目送三、欣赏、品评曲词(一)请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把最喜欢的曲词画出来。
(二)欣赏、品评曲词1、赏读曲词《端正好》。
(1)提问:作者选取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了怎样的意境?同桌可讨论商量。
《长亭送别》教案及练习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长亭送别》教案及练习教案教学设计1《长亭送别》教案及练习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唐代大诗人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 理解诗人写作《长亭送别》的意图3. 掌握诗歌的基本结构和艺术特点4. 熟练掌握唐诗的朗读技巧和背诵技巧5. 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和批评思维水平6.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和文学素养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诗歌的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难点:理解诗人写作《长亭送别》的深层含义和感情表达三、教学内容1. 课前导入通过展示书法或者绘画等艺术作品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例如可以选用唐代山水画或者长亭送别相关的图片等等。
2. 课中讲解通过讲解唐代大诗人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帮助学生了解这首诗的作品背景和文学特色。
同时,讲解诗歌的结构、节奏、韵律、修辞方法等要素,让学生全面掌握和理解这首诗。
3. 课后练习针对这首诗,可以设计以下几种练习,让学生从不同方面加深对这首诗的理解和感受,加强记忆,提高欣赏和批评思维。
(1) 诗歌鉴赏练习。
教师可以出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分析诗歌的意境、意象、色彩等等进行思考。
例如:通过表面描写,表达了什么情感呢?怎样抒发出对离别的痛苦呢?(2) 诗歌概括练习。
让学生概括出这首诗的主旨、情感、意象等重点内容,提高概括能力。
例如: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写出你心目中这首诗的表现手法。
(3) 诗歌背诵练习。
让学生背诵这首诗,提高记忆水平,也可以熟练掌握朗读技巧。
例如:背诵这首诗,并准确地朗读出来,感受诗歌的韵味和艺术。
(4) 诗歌联想练习。
让学生发挥联想想象,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联系具体场景,提高联想能力,提高作品的亲和力。
例如:课后自行阅读这首诗,画出一幅与之相关的图片或者情境。
四、教学方法1. 教师讲解法2. 课堂互动法3. 练习评估法五、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表现和问卷调查,评价学生的掌握程度和欣赏能力,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长亭送别》教学设计优秀4篇《长亭送别》教案篇一【知识指要】1.字词正音:筵(yán)席余荫(yìn) 蹙(cù)愁眉经忏(chàn) 杯盘狼藉(jí) 保揣(chǎi)身体憔悴(qiáocuì) 暮霭(ǎi) 胸臆(xiōngyì) 2.字形比较:倩疏林萋迷今宵婧才凄凉云霄靓丽挣揣罗帏靖边惴栗思维菁华遮蔽维护腈纶敝衣狼藉眼睛舞弊书籍3.词语补注:① 筵席:宴饮的酒席。
② 蹙愁眉:皱着眉头。
蹙:皱、收缩。
③ 杯盘狼藉:指饮宴后乱七八糟的样子。
藉:践踏,凌辱。
④ 金榜:古代科举殿试录取时,发榜公布的文告。
⑤ 憔悴:形容人瘦弱,面容不好看,精神不振。
⑥ 胸臆:文中指胸膛,亦可指心里的话或想法。
1.资料检索:①王实甫,中国元代杂剧作家。
名德信。
大都(今北京市)人。
生卒年与生平事迹不详。
他的创作活动大致在元成宗的元贞、大德年间。
长期混迹于教坊、行院,与伎艺为伍,当是位不得志的落拓文人。
编撰杂剧13 种,只有代表作《西厢记》与《丽春堂》传世,《贩茶船》、《芙蓉亭》各传曲文一折,余则散佚。
②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红楼梦》第二十三回) 林黛玉把花具且都放下,接书来瞧,从头看去,越看越爱看,不到一顿饭工夫,将十六出俱已看完,自觉词藻警人,余香满口。
虽看完了书。
却只管出神,心内还默默记诵。
宝玉笑道:“妹妹,你说好不好?”林黛玉笑道:“果然有趣。
”宝玉笑道:“我就是个‘多愁多病的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
”林黛玉听了,不觉带腮连耳通红,登时直竖起两道似蹙非蹙的眉,瞪了两只似睁非睁的眼,微腮带怒,薄面含嗔,指宝玉道:“你这该死的,胡说!好好的把这淫词艳曲弄了来,还学了这些混话来欺负我。
我告诉舅舅、舅母去。
”说到“欺负”两个字上,早又把眼睛圈儿红了,转身就走。
宝玉着了急,向前拦住说道:“好妹妹,千万饶我这一遭,原是我说错了。
2021年《长亭送别》教案汇总5篇《长亭送别》教案篇1指导思想:积极贯彻我校新课改精神,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素质和能力培养为主线。
通过师生互动,学习并感受古典文化的诗情画意,初步让学生学会赏析古典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语言特色和思想内容的能力,努力积淀学生的文化底蕴,努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努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目标:1、欣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2、欣赏崔莺莺的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欣赏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教学难点:崔莺莺的典型意义教学设想:1、以著名学者王国维的名言“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为理论依据,以文中富于文采的曲词为突破口,通过引导学生想象和联想,唤起旧知,唤起生活经验,努力创设情境,更好地让学生理解男女主人公“送别”的心情。
2、以诵读为辅助,以文学鉴赏为纽带,通过启发学生领会多种多样的修辞手法表现人物的心理性格特征,领会化用或借用古典诗词,并且和口语巧妙结合以营造优美的意境,来努力培养学生初步赏析古典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语言特色和思想内容的能力。
3、以碟片《西厢记》(越剧)的播放,让学生有感性认识和视听享受,同时,引导学生“观后感”并提出自己的创见,以此来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建议学生课前预习:1、对照注解和课前提示,通读全文。
2、熟读曲词[朝天子][二煞],背诵曲词[端正好][滚绣球][一煞][收尾]。
3、了解作者王实甫、《西厢记》的故事情节和本折《长亭送别》的剧情。
同时思考以下问题:1.能否按时间的推移和情节的发展,用四个小标题把《长亭送别》这折戏概括一下?2、崔莺莺的感情经历了怎样的起伏变化?她的性格特征是怎样的?3、文中哪几支曲子体现着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4、本折曲词有几处化用或借用了古典诗词并且与口语结合的?有何表达作用?教学内容和过程:一、导语:宝玉正踟蹰间,只听背后有人说道:“你在这里做什么?””宝玉一回头,却是黛玉来了……黛玉道“什么书?”宝玉见问,慌的藏了,便说道:“不过是《中庸》、《大学》。
2021年《长亭送别》教案三篇《长亭送别》教案篇1一、课型:赏析课二、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本课曲词富于抒情性和音韵美的特点。
2。
通过诵读、品味、赏析,体会主人公在分别时复杂、微妙而丰富的情感,把握人物形象。
3、通过解读文本,欣赏优美曲词,领略我国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
(二)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戏曲的初步鉴赏能力,掌握一定的吟诵技巧。
2、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感受能力和判断能力。
3、培养学生鉴赏诗词由意象到意境,并由意境挖掘人物内心情感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1.理解《西厢记》歌颂爱情自主、婚姻自由的反封建主题。
2.体验人物际遇和内心世界,培养学生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三、重点与难点通过对曲词的诵读,解读文本,分析崔莺莺复杂的情感世界,把握、鉴赏女主人公的艺术形象。
重点赏读四支曲词,通过诵读、比较,培养学生鉴赏古代戏曲文学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讨论分析法,讲授法、诵读法等五、教学手段:借助多媒体进行文字图片投影、flash片断欣赏六、教学思路设计:《长亭送别》,历来被称为情景交融的典范,离愁别恨的绝唱。
本折戏原题为《哭宴》。
因此,本节课,我试图以“教师范读和引导学生品味相结合”为主要策略,以崔莺莺的眼泪为突破口,以写泪的的手法为桥梁,以诵读为辅助,以文学鉴赏为纽带,让学生通过诵读,去感受崔莺莺的眼泪,进而走进她那复杂的情感世界,实现“课堂有读书声”、“学习的空间让学生说话”的宗旨。
并以此为学生提供一个学习古典戏曲的范式,想尝试着引导、启发学生,对“泪”作进一步的课外延伸探讨,读写结合,自己动手,通过写泪来展现人物的情感世界,实现文本的价值,让学生在读、赏、练的过程中体味阅读的快乐。
七、教学教程(一)古琴音乐背景(幻灯片一)(二)教师导入新课(幻灯片二)由柳永的《雨霖玲》描写离别的诗句导入。
(三)相关剧情介绍(幻灯片三)普救寺一见倾心,救佳人张珙退兵。
母命难违相思苦,红娘牵线订终身。
《长亭送别》教案有关《长亭送别》教案四篇《长亭送别》教案篇1第一课时(一)介绍作者王实甫,名德信,字实甫。
大都(北京)人,元代著名杂剧作家。
所作杂剧14种,现仅存《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四丞相高会丽春堂》《吕蒙正风雪破窑记》(二)介绍《西厢记》剧情(三)介绍《长亭送别》在《西厢记》中的位置、作用和本折中的字词。
《西厢记》共五本二十一折,《长亭送别》是第四本第三折,是全剧最为脍炙人口的精彩片断之一。
随着剧情的发展,莺莺终于克服了身心解放的要求与封建精神桎梏的矛盾,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与张生私下结为夫妻。
但老夫人逼张生赶考,崔、张爱情又面临新的威胁。
无奈中,张生只好起程“上朝取应”,莺莺在长亭为他送别。
这场送别戏共有十九支曲文,由莺莺主唱,既是塑造莺莺形象的重场戏,也充分体现了王实甫剧作情景交融、富于文采的特点。
(1)旦:女角。
(2)末:男角。
(3)洁:和尚的别称。
这里指长老。
(4)回避:避忌,顾忌。
(5)做亲:举行婚礼。
(6)长亭:古代道路上每隔十里设一长亭,五里一短亭,供旅行休息用,常常是饯别的场所。
(四)介绍《长亭送别》三个场景(一)奔赴长亭:[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二)长亭饯别:[脱布衫][小梁州][幺篇][上小楼][幺篇][满庭芳][快活三][朝天子](三)临别叮嘱:[四边静][耍孩儿][五煞][四煞][三煞][二煞][一煞][收尾](五)分析莺莺感情经历的起伏变化。
《长亭送别》这一折,历来被誉为写离愁别恨的绝唱。
崔莺莺对张珙缠绵依恋,两人刚刚订下白首之约,就要劳燕分飞,莺莺自然是难舍难分,在送别之中,她满心装的都是离愁别恨之情,但这些离愁别恨在送别的前前后后也经历了一些起伏变化。
下面我们就一同走进崔莺莺的内心,体会主人公不同寻常的情感经历。
长亭之别正值深秋时节。
在奔赴长亭的路上,碧空浮云万里,遍野黄花萎积,耳边可以听到西风疾吹,眼底可以看见北雁南飞,一种离愁别恨油然而生。
特别是清晨看到经霜的叶子如同酒醉的容颜,一定是离人的血泪将它染红。
《长亭送别》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四)共3篇《长亭送别》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四)1《长亭送别》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与目标本节课所涉及的课文为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长亭送别》。
《长亭送别》是白居易为送别从事河南安陆刺史职务的好友元稹而写的一首五言律诗,描绘了别离的伤感、朋友之间的不舍以及长亭背影的意境。
本次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理解唐代的文化背景以及白居易诗歌的内涵,进一步锤炼学生的文学素养、读写能力和审美观。
二、教学内容与方法1. 教材内容(1)课文翻译《长亭送别》的英文翻译为"The Farewell Pavilion",可见其诗歌形象和写作手法已经被翻译成了世界语言。
本次教学先从对唐代文化背景和白居易诗歌风格的介绍入手,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唐诗文的特点。
随后进入课文的阅读,对每一句话进行逐字解读,帮助学生理解其意义。
同时,结合背景信息和词语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感悟其中蕴含的情感,表现手法和意境效果。
通过对诗文句式、词汇、表达技巧的深入分析,让学生更好的领悟到唐诗的魅力和作家的写作风格。
(2)语言运用在课文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自行思考与领悟,通过多次朗诵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并进行翻译和模仿创作练习来提升写作能力。
2. 教学方法(1)直接教学法对于句式复杂的文学作品,直接教学法是一种十分实用的教学方法。
通过对文本的拆解和解析,教师可以让学生更快地了解高质量作品所使用的语言技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意识。
(2)导读教学法在教学的过程中,导读教学法也是一个不错的方法。
选用适当的材料和案例,激起学生的阅读热情和思考动力。
(3)演示教学法通过互动式教学方式让学生进入唐朝的氛围,并通过搜集和学习唐代的文化知识、审美理论等,培养对唐朝风貌和文艺作品的深刻理解,并帮助学生形成对唐诗的深刻认识。
三、教学步骤1. 教学准备(1)准备课程PPT,演示唐代文化背景、白居易的生平和诗歌特征,激发学生对唐朝文学的热情。
《长亭送别》教案13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长亭送别》教案13 教案教学设计1《长亭送别》教案13 教案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是任何一位优秀教师教育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
一份文学教育教学设计,可以追溯到文学课程最初的规划过程,同时也涉及到教材、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本文将探讨《长亭送别》教案13教案教学设计,并对如何进行有效的文学教育探讨一些有益的观点。
一、学情分析学习目标:通过教学,学生能够读的流畅、适当地理解《长亭送别》这篇诗歌,在闲话中培养孩子的审美能力并加强孩子的情感体验。
学生情况:本课程的学生年龄范围在十到十四岁之间,是属于中学生刚刚进入文学教育阶段的学生。
由于教学时间有限,因此课堂上需要有一些简单的互动来加强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育教学环境:本课程将在一个传统的课堂环境下进行,并在教室中安排了一些相关的教学用品,如幻灯片和电视。
教学内容:本课程重点介绍李白的《长亭送别》这首诗歌,针对中学生的认知特点,通过教学,让孩子们可以加强对李白这位大诗人的认知,并在闲话中学习诗歌。
二、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这首诗歌,让学生了解古代诗歌的艺术形式、意义和历史价值。
2. 给学生提供一个更直观的文学教育习题,使他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这首诗歌。
3. 在教育教学中,启发学生的想象力,为孩子们的创造力创造条件,并且将这种创造力扩展到其他学科和艺术领域。
三、教学活动第一步:导入教师将几张李白的相关图片张贴在教室里,然后让学生在课堂上以一些简单的问题的形式回答。
问题一:你觉得李白这个人是一个怎样的人?问题二:教师给大家来读一首古诗,这首古诗的作者是李白,这首诗告诉我们什么内容?问题三:你能否故事给大家讲讲古代时期的故事?第二步:阅读原诗教师带领学生一起认真地阅读这首诗歌。
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强调每个词的意义,然后带领学生一起分析《长亭送别》的文学特点。
教师可以让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为这首诗歌提出一些问题。
《长亭送别》教学思路设想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长亭送别》教学思路设想教案教学设计1《长亭送别》教学思路设想教案教学设计先到江南岸,后过庐山谷。
峰峦苍苍翠峰前,眼中无人水自流。
芳草没遮没拦,径丝纶橘绿。
不知忠肝义胆,何似烟波江上。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这里到垂杨阴下,人似秋月半,影如画,行也目不忍睹,反也心不忍睁,久久为忘!此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写的《长亭送别》。
这首诗描写别离之情,艺术手法精湛,意境深远,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经典之作,也是中学生必修课文之一。
如何科学有效地教授这首古典诗歌?下面笔者将为大家提供一些教学思路与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1.了解《长亭送别》的时代背景和形式特点,理解诗歌的情感表达。
2.掌握《长亭送别》的主要词汇、语言结构与修辞手法。
3.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文化素养、审美感受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引导学生回忆自己曾经遇到的告别情景,进入《长亭送别》的主题。
第二步:整体阅读根据学生的阅读水平,教师可以分段朗读或分段分配给学生朗读,让学生初步领略整个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在学生阅读过程中,教师可以倾听他们的朗读,抓住学生的阅读节奏和重点词语。
第三步:形式特点1.结构分析。
《长亭送别》共七首古辞排列,每首古词都是7句或者8句。
七首古辞排列安排得极为巧妙,每首古辞都带有自己的情感色彩,以后一首为领句,前面六首为随句。
诗歌从夏日招客、庭树尽欲黄昏时开始描述别离场景,一路上随着作者的心情逐渐进入高潮,最后以“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一句作为结尾,歌颂了忠诚和超越时空的爱情。
2.修辞手法。
王之涣采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包括比喻、夸张、借代、排比等。
例如“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中“天山雪”就是比喻别离的难过之情,“寒”则夸张了别离的冷酷无情。
第四步:词汇解析1.《长亭》指的是城市门,王之涣在这里用“长亭”来象征离别。
2.“峰峦苍苍”中的“峰峦”指的是连绵的山峦,“苍苍”是老树、老山容颜的象征。
长亭送别教学设计长亭送别教学设计7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长亭送别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长亭送别教学设计1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与《窦娥冤》一文的学习相结合,进一步了解元杂剧的特点与成就。
2.鉴赏富于文采的曲词:(1)运用多种多样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人物的心理性格特征;(2)善于化用或借用古代诗词的语句乃至意境。
3.欣赏崔莺莺的形象,了解本课曲词富于抒情性和音韵美的特点。
(二)能力训练点1.鉴赏女主人公莺莺的艺术形象。
2.体味剧作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鉴赏剧作富于文采的语言。
(三)德育渗透点认识王实甫《西厢记》反封建礼教的意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爱情观。
(四)美育渗透点把握、鉴赏女主人公莺莺的艺术形象,鉴赏剧作曲词的音韵美和体会其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二、学法引导1.从分析情节入手,了解莺莺的心理变化,从而准确把握人物思想性格。
按情节可把全折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是赴长亭路上的场面。
通过三支曲子,写出莺莺为离别而愁苦怨恨的心境。
第二部分是长亭饯别的场面,通过八支曲子,写出崔、张二人缠绵依恋而又无可奈何的情态、心理,突出了莺莺重爱情而轻名利的反抗精神。
第三部分是临别叮嘱的场面,用六支曲子写出莺莺对张生的关心与担心,关心的是他身体,担心的是他考中后“停妻再娶妻”,进一步表现莺莺对功名利禄的轻视。
第四部分是分手后的场面,用两支曲子,写出莺莺目送张生依依难舍的情景和离别后的痛苦。
2.选择几支曲子,反复诵读,了解所用的修辞方法,品味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如,可把几支描写秋天景色的曲子[端正好][脱布衫][一煞]集中起来读,然后作两种比较:一是与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描写秋景的诗句对比,看看所选取的景物和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二是将这三支曲子描写的景象对比,看看景物特点和表达的气氛有何不同。
《长亭送别》教案【优秀3篇】《长亭送别》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辨识《长亭送别》中的艺术手法并分析其作用与效果,并初步尝试与学生一起解读与分享《西厢记》的艺术价值与深远影响。
2、过程与方法:品读与交流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分析《长亭送别》艺术手法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理解崔莺莺的人物形象与其爱情观。
说明:本课为“《长亭送别》之三:艺术特色”,即第三课时,旨在集中分析本篇的艺术手法并分析其作用与效果,以便于学生对此形成较为全面和透彻的认识,并期望其能在其它诗词鉴赏和其它同类型文章的解读过程中迁移此种能力。
在此之前的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主要目标为:进一步了解元杂剧的特点与成就;了解王实甫及《西厢记》,梳理本文的主要结构并用简洁的语句概括其主要内容。
第二课时主要目标为:解读崔莺莺的人物形象,认识王实甫《西厢记》反封建礼教的意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爱情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能辨识本文中的艺术手法并分析其作用、效果;进一步加深理解崔莺莺人物形象,体悟其爱情观念的内涵与意义2、教学难点:通过对《长亭送别》的艺术特色的解读来认识《西厢记》的艺术价值与深远影响。
三、教学过程:1、检查预习与导入新课。
(1)回顾预习问题:A、你认为《长亭送别》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B、你认为《长亭送别》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式?其表达作用是什么?C、你认为《长亭送别》的语言风格是怎么的?请举例予以说明。
(2)导入新课:《西厢记》的流传原因(思想价值和艺术特色)。
说明:本课时的艺术手法主要从三个角度来思考,即:表现手法、修辞方式、语体风格。
2、品读与交流:(1)引导学生正确辨识本文运用的各种艺术手法。
(2)能具体以实例来分析这些艺术手法的作用和效果。
说明:学生自主选择、积极交流,教师加以引导、适当点拨,在认识《长亭送别》的艺术手法的过程中,加深理解本篇所提出的爱情观和人生观的进步性,深刻体悟《长亭送别》的艺术价值。
语文《长亭送别》教案3篇《长亭送别》教学设计篇一一、导课,出示学习目标。
这一节课学习《渡荆门送别》,主要目的是理解诗歌内容,了解诗中蕴含的情感。
二、学习新课1、范读课文,齐读,指名读。
注意212或221的节奏。
2、介绍诗歌写作背景要想了解一篇文章的主题,首先要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
诗歌也是。
李白,公元701年出生于西域的碎叶城,5岁时全家迁回蜀中,在蜀中度过了青少年时期。
此后,蜀中也成为他诗歌中思念的故乡。
我们学过的《静夜思》、《春夜洛城闻笛》、《峨眉山月歌》都是思乡的佳作。
公元726年,李白25岁时,外出游历。
在唐朝,游历是读书人普遍的行为。
一方面是为了增加阅历,所谓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就是;另一方面是为了广泛结交,邀取名誉,以达到仕进的目的。
《渡荆门送别》就是初次离开蜀中时写的。
李白在《上安州裴长史书》中对这一段游历生活有这样描述,“以为士生则桑弧蓬矢,射乎四方,故知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
乃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我们再来看“仗剑去国,辞亲远游”这八个字。
“仗剑去国”能让人产生什么样的情怀呢?“辞亲远游”又能让人有什么样的心情呢?“仗剑”让我们想到李白壮游时期任侠意气、指点江山的豪迈。
“辞亲”则又使远游途中多了一份对家乡的牵挂思念。
所以抒发积极豪迈的情怀和对家乡的思念,也就成了这类诗歌普遍的主题。
3、学习首联“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荆门,指荆门山。
楚国,即楚地,湖北一带。
(1)指名翻译诗句。
我渡江远游,从荆门山外,去往楚地游览。
(2)提问:首联与题目什么关系?首联照应题目,点明出发地点、目的地、事件。
叙事。
4、学习颔联“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1)释词平野,平坦辽阔的原野。
大荒,遥远无际的荒野。
(2)指名翻译山随着平原的出现逐渐消失,长江向着辽远的荒野流去。
(3)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起伏的山领,平坦的原野,奔流的长江,辽远的荒原。
(4)作者是怎样把应四种景物联结在一起的?找出关键字。
(5)试着赏析“随”、“入”。
《长亭送别》教学设计3
长亭送别
王实甫
教学目的
1、品味鉴赏曲词语言艺术
2、把握崔莺莺的艺术形象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品味曲词语言艺术
教学方式读一读,议一议,品一品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一部戏曲演了几百年仍长盛不衰,剧中的故事流传了几百年,至今读来仍让后人柔肠百转,难以释怀,这就是王实甫的《西厢记》。
剧中的女主人公崔莺莺是宰相家的千金小姐,一次偶然的机会,她遇见了白衣秀才张珙,拥有高贵地位的宰相千金与书剑飘零的布衣书生一见钟情,他们以清风明月为证,私定终身。
但这却让崔莺莺的母亲恼怒不以,这种门不当户不对的婚姻是她万万不能接受的,她拿出家长的权威,以崔家三代不招白衣秀才为由,逼张生进京赶考,中的状元才能成亲。
莺莺无奈只得在长亭送别张生,此时此
刻,她会有怎样的一番滋味在心头呢?让我们来认识崔莺莺这位不同凡响的女子,走进她复杂而微妙的内心世界。
二、整体把握
1.朗读
四位同学分别读1-3、4-11、12-17、18-19支曲词,教师在每次朗读前介绍剧情,其他同学边听边勾画出表达莺映情感的重要词语。
剧情一:暮秋时节,一辆轻车驶向长亭,车上坐的正是相国千金崔莺莺,面对满眼的秋色,想着即将远去的夫君,她不禁悲从中来。
(学生读)
剧情二:车到长亭,她有多少的话要对张生说,可有母亲和普济寺的长老在场,她只能把情思埋在心里,视线却一直被张生所牵。
(学生读)
剧情三:母亲先行离开了,莺莺终于有了可以单独和张生在一起的短暂时间,她可以一吐衷肠了。
(学生读)剧情四:十里相送终有一别,望着张生渐渐远去的身影,莺莺心中的愁苦有谁能知呢?(学生读)
2、整体把握崔莺莺的内心情感
我们读到的曲词是崔莺莺在长亭送别张生时的内心独白,是她内心情感的真情流露。
她流露出一些怎样的情感呢?用四字短语概括。
缠绵不舍痛快忧愁担忧牵挂郁闷怨恨
这些情感是从哪些曲词中概括出来的?
三、具体品味
品读〔端正好〕〔滚绣球〕以鉴赏的眼光分析哪些词句最具有艺术表现力,最传神地表达了莺莺的情感?
1、〔端正好〕鉴赏点
紧西风紧,秋风里莺莺的心也被张生的离去紧紧地揪着
醉霜林象喝了酒一样红,莺莺也在离愁的折磨下象喝醉了酒一样不能自持
染沟通了景与情的联系,自然之物中融入了人的愁苦泪一路离别泪,一路离别情
在鉴赏的过程中我们感受到了莺莺心中那无以言表却又无处不留露的愁苦,请一位同学朗读。
2、〔滚绣球〕鉴赏点
柳与留、丝与思谐音,表明挽留思念之意。
古人有折柳相送的习俗,在一些描写送别、思念的诗词中就常常能见到柳的影子。
(投影显示)
迍迍、慢慢
松了金钏、减了玉肌
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都是恋恋不舍,可疏林挂不住斜阳,柳丝也留不住远行的人,离情年难舍,相处的每一寸光阴都是多么可贵。
学生朗读。
3、恋恋不舍、痛苦担心是夫妻分别是的人之常情,莺莺在送别张生时还有一种特别的心情是一般情侣分别时不一定有的,是什么之情呢?一起品读〔朝天子〕
怨恨
怨恨什么?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
在莺莺眼里中状元得功名与她的爱情相比是虚名微利,重要的是两情相悦,长相厮守,对她的观点你是否赞同呢?
(作长远打算,中状元后在厮守在一起不是更好吗?)(假如他一去不复返呢?他们的爱情就是悲剧,造成这种悲剧结局的祸首是谁?)
崔莺莺是中国古典文学画廊中一个不同凡响的女性形象,她鄙视功名利禄,鄙视等级观念,反对门当户对的婚姻观念,反判封建的伦理观念,大胆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正是有这样独特的艺术形象,才使得《西厢记》历久弥新,为大家所喜爱。
正如诗人郭沫若所说:文艺母亲的女孩儿里,要以《西厢》最完美,最绝世了。
《西厢》是超时空的艺术品,有永恒而且普遍的生命。
第二课时
一、鉴赏曲词,分析艺术特色
《西厢记》流传至今,广为传颂,不仅因为它提出“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爱情理想,还因为它“词句警人,满口余
香”的艺术语言。
下面我们从两个角度作一点鉴赏。
1.从“情、景、”的角度
《长亭送别》是《西厢记》中情、景、境交融得极出色的一折。
莺莺的离愁别情与不同环境中的特殊景物融合在一起就营造出委婉深沉、令人感伤的悲凉意境。
下面请同学们看[端正好]和[一煞]这两支曲子
[端正好]一曲,是莺莺乘车去长亭时唱的,为我们展现一种非常开阔的境界。
头上是一方青天,脚下是一片菊花地,境界是如此的空旷,人站在其中,一定会感到自身的渺小,感到无依无靠、空荡荡的孤独。
这支曲子,莺莺唱到碧云、黄花、西风、归雁、霜林这些深秋之景,而这些深秋之景中,最惹人愁思就是霜林,“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一个“染”字,沟通了景与情的联系,它让人联想到莺莺的血泪在一夜之间将枫林全部染红。
所以此时的霜林已经不是普通的霜林,它已经成为莺莺愁思的见证。
这一支曲子将途中之境、深秋之景、离人之情完美的融合在一起。
[一煞]一曲,写莺莺目送张生离去,青山无情,挡住了送行人的视线,疏林不与人方便,没有挽留住斜阳,一骑绝尘去,转山坡,穿疏林,熟悉的身影在淡烟暮霭中依稀可见。
分别后陪伴莺莺的只有冷清清的斜阳,秋风掠过禾黍,飘来声声马嘶,都撕裂了莺莺的心。
这一曲描写的是四顾无人的郊外之境,又时值黄昏,因而这比[端正好]中途中之境更见
凄凉。
“青山”、“古道”、“夕阳”、“烟霭”不仅是这种自然环境下特有的自然景象,同时它们也都是传情寄恨的载体。
而且这一支曲子通过时间的变化,写出了莺莺对张生的痴情:那种欲见不能的惆怅和不忍离去的眷恋之情。
这一曲又是情、景、境的高度融合。
2.从“曲、词、意”的角度
《西厢记》是一部杂剧,以唱为主,由于古代的音乐没有音响资料流传,因此宫调的问题就成为曲学的难点。
现在,我们只能从一些文字记载来揣测唱腔的风格。
那么什么是“宫调”呢?
宫调是音响的高低组成的调式。
古代音乐有七声宫、商、角、变徵、徽、羽、变宫。
以宫为主的调式称“宫”,余称“调”,合称“宫调”。
元杂剧常用“五宫四调”,即正宫、中吕宫、南吕宫、仙吕宫、黄钟宫、大石调、双调、商调、越调,合称“九宫”。
《长亭送别》用正宫,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中说正宫的声情是“惆帐雄壮”。
可见《长亭送别》这一折的音乐应是惆怅的、悲壮的。
上面我们说了宫调,下面我们说一说曲牌和曲词。
曲牌就是曲的名称。
比如[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等等,曲词是按照一定的曲牌填写的文字,一般要压韵,讲究对仗。
《西厢记》的曲词历来被人称道。
朱权在《太和正音谱》中说“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
极有佳句,若玉环之出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浦。
”《长亭送别》这一折又尤其突出。
首先,曲词熔炼了很多古典诗词,比如化用范仲淹的词《苏幕遮》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化用范仲淹的词句的作用是:取其秋景凄凉的意境,以烘托送别的凄冷氛围。
此外,在曲词中还零散可见一些对古典诗词原句或者表现手法的的化用,作一个总结:
(1)“蜗角虚名,蝇头微利”:化用苏轼《满庭芳》,表现莺莺珍视爱情、轻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
(2)“未饮心先醉”:化用柳永《诉衷情近》中“未饮心如醉”一字之差,更加夸张,语意更加沉重,表现莺莺饯别时的极端愁苦
(3)“柳丝长玉骢难系”:柳丝是“留”“思”的谐音
(4)“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化用“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
”(李清照《武陵春》)极言愁多。
化用原句或手法的作用:以原句特有的语意、情味和表
达效果来与剧中的语境相契合,增添了语言的文采和表现力。
其次,善于运用民间口语,并加工为富有文采的文学语言。
例如[叨叨令]这一支曲的词汇、语句都具是民间口语,但通过加衬字“儿”;通过变换叠音形容词,通过设置成排比句,造成一种音韵的回环反复,产生一唱三叹,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
把莺莺柔肠百结的离别苦痛,写得哀哀切切,见情见态。
最后,全折巧用修辞。
比喻、夸张、用典、对比、对偶、排比、反复、叠音、设问等等。
特别是巧用夸张,并与比喻、用典、对比相结合,因情随物而设。
下面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
(1)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
(2)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
(夸张)表现情感折磨下的身心交瘁。
(3)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五岳低。
(夸张兼比喻)写离别之情,达到愁极恨绝,无以复加的地步。
(4)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
(夸张兼用典)形容伤心之至
(5)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
(夸张、比喻和对比)以厌酒表现愁苦至极。
《长亭送别》的艺术特点:
情景浑然天成曲词妙笔生花
有人说:《长亭送别》是一首真挚的抒情诗,一幅淡雅的水墨画,一支撩人心弦的离歌。
我想我们对它的阅读理解还是比较粗浅的,希望对《西厢记》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选话题,作更深一步的学习。
作业:
(1)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总结整理本课涉及的字、词、句、文学常识等基础知识。
(2)选择一支曲子改写成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