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2单元第2课时 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新授课件)
- 格式:pptx
- 大小:13.60 MB
- 文档页数:22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2课认识因数和倍数说课稿(推荐3篇)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2课认识因数和倍数说课稿【第1篇】说教学目标: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倍数和因数的含义,初步理解倍数和因数相互依存的关系。
2、使学生依据倍数和因数的含义以及已有的乘法和除法知识,通过尝试和交流等活动,探索并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能在1-100的自然数中找出10以内某个数的所有倍数,找出100以内某个数的所有因数。
3、使学生在认识倍数和因数以及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提高数学思考的水平。
说教学重点:理解倍数和因数的含义。
说教学难点:探索并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
说教学过程:一、理解倍数和因数1、用12个同样大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可以怎样摆?先独立思考,在同桌交流自己的看法,再集体交流。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出示相应的拼法,并列式。
2、在4×3=12中,12是4的倍数,12也是3的倍数,3和4都是12的因数。
你能照老师的样子试着说一说吗?如果有学生只说倍数和因数,让学生通过争论明白倍数和因数表示的是两个数之间的关系,因此一定要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
3、下面这些算式也能用倍数和因数表示吗?16÷2=85+6=1118-6=12学生如果有争论,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理由。
由16÷2=8可以得到2×8=16,实际上16是2和8的乘积,所以也可以用倍数和因数来表示。
4、你能自己写出一条算式,用倍数和因数来说一说吗?学生自己思考,写一写,然后集体交流。
二、探索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1、谈话:3的倍数有哪些呢?我们来找找看。
一分钟内完成。
1分钟内你们写完了吗?如果再给半分钟呢?为什么?2、3的倍数有很多,我们不能都写出来,就用省略号来代替。
下面,谁来说说看,3的倍数是怎么找的?小结:找一个数的倍数,只要用这个数去乘以1、2、3、。
就能得到它的倍数。
《3的倍数的特征》说课稿一、教材简析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2节第2课时的内容。
是在学生理解了因数和倍数的意义,学会了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以及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学情分析本课的学习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质数和合数,求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约分、通分等知识打下基础,是本单元承前启后的一个重要知识点。
因此,使学生熟练地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根据以上对教材及学情的分析,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和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并且能熟练地判断一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猜测、验证等活动,让学生经历3的倍数的特征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动手及概括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让学生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究性和挑战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针对以上的教学目标,我把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设定为)理解和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正确判断一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
(同时将)教学难点:(设定为)探究并理解3的倍数的特征。
四、教学过程结合学生的特点,我在教学中设计了以下三个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复习旧知,引发猜想。
新课开始,我将出示2、3、5三个数字卡片(板书)。
先请同学摆出2的倍数:532、352(板书);然后再摆出5的倍数:325、235(板书)。
紧接着追问到底,你们能用这三个数字卡片摆出3的倍数来吗?有些学生不假思索地说出:“个位上是3、6、9的数,都是3的倍数”,毫不犹豫地喊出:253,523。
然而,当学生用计算器进行验证,发现它们并不是3的倍数。
“3的倍数的特征(板书)到底是怎样的呢?”此时,学生一双双充满疑惑的眼睛似乎在祈求着我给他们一个答案。
此刻我知道,该是下一个环节—自主探究,合作验证闪亮登场的时候了。
先引导学生,应用《百数表》,否定错误猜想,划出3的倍数,证实3的倍数个位上可以是任意的数。
接下来,我趁热打铁,请出我们熟悉的小伙伴—计数器,让学生用计数器拨出3的倍数,然后记录下这个数字,同时记录下所拨珠子的总数。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单元教学设计第二单元因数与倍数●教材简析通过四年多的数学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大量的整数知识(包括整数的认识、整数四则运算),本单元让学生在前面所学的整数知识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整数的性质。
涉及到的因数、倍数、质数、合数以及第四单元中的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都属于初等数论的基本内容。
本单元的知识作为数论知识的初步,一直是小学数学教材中的重要内容。
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可以使学生获得一些有关整数的知识,另一方面,有助于发展他们的抽象思维。
在以往的教材中,是以整除的形式出现,以约数、倍数、2、3、5整除数的特征,质数、合数,分解质因数、最大公约数同时出现,形成同一单元概念过多,易混、理解困难的问题,本教材进行了调整。
1.本套教材中删去了“整除”的数学化定义,而是借助整除的模式na=b直接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2.在以往的教材中,由于求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采用的方法是唯一的、固定的,是用短除法分解质因数的方法。
限制学生的思维,本教材允许学生采用多种的方法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3.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和公倍数、最小公倍数概念的建立是以因数、倍数的概念为基础的,也是为后面学习约分、通分做准备的。
●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因数、倍数、质数、合数等的概念,知道有关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掌握2、5、3倍数的特征。
3.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挂图、课件、100以内数表第一课时因数和倍数●学习内容因数和倍数●学习目标1.使学生理解因数和倍数的含义和它们之间的相互依存的关系。
2.探究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能找出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3.学生能了解一个数的因数是有限的,倍数是无限的;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学生学会有序的思考。
●学习重点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学习难点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教学过程设计一、情境启发,明确目标1.出示例1,仔细观察:你能将这些算式分类吗?2.学生独立完成并汇报分类结果。
人教版数学五下第2章《因数与倍数》教案一. 教材分析《因数与倍数》是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的第二章,这一章节的主要内容有:理解因数与倍数的意义,掌握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能正确求一个数的最大因数和最小倍数,理解互质数的概念,能正确判断两个数是否互质。
本章内容是小学数学中的重要知识点,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整数的概念有了初步的了解。
但在因数与倍数的学习上,还需要从具体的事物中抽象出概念,理解其内涵和外延。
此外,学生需要通过操作、探究、交流等活动,掌握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以及互质数的概念。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因数与倍数的意义,掌握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能正确求一个数的最大因数和最小倍数,理解互质数的概念,能正确判断两个数是否互质。
2.过程与方法:通过操作、探究、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因数与倍数的意义,掌握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2.难点:理解互质数的概念,能正确判断两个数是否互质。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探究教学法、合作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从具体的事物中抽象出因数与倍数的概念,通过操作、探究、交流等活动,掌握相关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相关的教学课件,用于引导学生直观地理解因数与倍数的概念。
2.学习材料:为学生准备练习题和学习素材,以便于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操作和探究。
3.教学道具:准备一些小卡片、小球等道具,用于引导学生进行实物操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引出因数与倍数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因数与倍数的定义,让学生直观地理解这两个概念。
同时,引导学生通过举例来说明因数与倍数的关系。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因数与倍数》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因数与倍数》是小学数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
本单元主要让学生理解因数与倍数的概念,掌握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以及理解因数与倍数之间的关系。
教材通过例题和练习题,引导学生掌握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的加、减、乘、除运算,对数的组成和排列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因数与倍数的概念,学生可能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例和练习来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可能对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有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的引导和讲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因数与倍数的概念,掌握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2.能够运用因数与倍数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因数与倍数的概念。
2.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3.因数与倍数之间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实例教学法、练习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
通过实例和练习,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因数与倍数的概念,以及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同时,引导学生运用因数与倍数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
2.练习题。
3.教学黑板。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因数与倍数的概念。
例如:小华买了一本书,原价是24元,他给了售货员50元,售货员应该找给小华多少钱?引导学生思考,24的因数有哪些?50是24的倍数吗?从而引出因数与倍数的概念。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或者黑板,呈现因数与倍数的定义和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讲解因数与倍数的概念,以及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因数与倍数的概念,以及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操练(10分钟)教师给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对因数与倍数概念的理解和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加油!有志者事竟成答卷时应注意事项1、拿到试卷,要认真仔细的先填好自己的考生信息。
2、拿到试卷不要提笔就写,先大致的浏览一遍,有多少大题,每个大题里有几个小题,有什么题型,哪些容易,哪些难,做到心里有底;3、审题,每个题目都要多读几遍,不仅要读大题,还要读小题,不放过每一个字,遇到暂时弄不懂题意的题目,手指点读,多读几遍题目,就能理解题意了;容易混乱的地方也应该多读几遍,比如从小到大,从左到右这样的题;4、每个题目做完了以后,把自己的手从试卷上完全移开,好好的看看有没有被自己的手臂挡住而遗漏的题;试卷第1页和第2页上下衔接的地方一定要注意,仔细看看有没有遗漏的小题;5、中途遇到真的解决不了的难题,注意安排好时间,先把后面会做的做完,再来重新读题,结合平时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解答难题;一定要镇定,不能因此慌了手脚,影响下面的答题;6、卷面要清洁,字迹要清工整,非常重要;7、做完的试卷要检查,这样可以发现刚才可能留下的错误或是可以检查是否有漏题,检查的时候,用手指点读题目,不要管自己的答案,重新分析题意,所有计算题重新计算,判断题重新判断,填空题重新填空,之后把检查的结果与先前做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亲爱的小朋友,你们好! 经过两个月的学习,你们一定有不小的收获吧,用你的自信和智慧,认真答题,相信你一定会闯关成功。
相信你是最棒的!1第二课找一个数因数开心回顾1.因为3×6=18,所以18是倍数,3和6是因数。
。
(判断对错)【答案】×【解析】试题分析:根据因数和倍数的意义:如果数a能被数b整除(b≠0),a就叫做b的倍数,b就叫做a的因数;进行解答即可。
解:因为3×6=18,所以18÷3=6,所以18是3的倍数,3是18的因数,因数和倍数不能单独存在,所以本题说法错误;故答案为:×。
2.如果a÷b=5(a、b为不是零的自然数),那么b和5都是a的因数。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因数与倍数》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因数与倍数》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内容。
这一单元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理解因数与倍数的概念,掌握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以及理解因数与倍数之间的关系。
教材通过例题和练习题的形式,引导学生逐步掌握这些概念和方法。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的基本概念,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
他们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在逐步提高,但仍然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
在学习《因数与倍数》这一单元时,学生可能对因数与倍数的概念和关系有一定的困惑,需要教师耐心解答和指导。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理解因数与倍数的概念,掌握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交流和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克服困难的勇气。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因数与倍数的概念,以及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2.教学难点:理解因数与倍数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应用这些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探究法、合作学习法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练习题等,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和掌握因数与倍数的概念和方法。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发学生对因数与倍数的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探究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和操作,自主发现因数与倍数的关系,总结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3.知识讲解:教师对因数与倍数的概念和方法进行讲解,强调重点和难点。
4.练习巩固:学生进行练习题,巩固对因数与倍数的理解和掌握。
5.总结与拓展: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提出一些拓展问题,激发学生的进一步思考。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应简洁明了,突出因数与倍数的核心概念和方法。
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因数与倍数》教学设计第一课时因数和倍数(一)教材分析:“因数与倍数”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起始课,后面还将学习“2、5、3的倍数的特征”和“质数和合数”。
教学内容:认识因数和倍数(教材第5页内容,以及第7页练习二的第1题)。
教学目标:1.从操作活动中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会判断一个数是不是另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
2.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探索意识,以及热爱数学学习的情感。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观察法、讨论法、多媒体教学教学重点: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感知因数的有限与倍数的无限。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教师用课件出示口算题。
10÷5= 16÷2= 12÷3= 100÷25= 220÷4=18×4= 25×4= 24×3= 150×4= 20×86=学生口算导入:在乘法算式中,两个因数相乘,得到的结果叫做它们的积。
乘法算式表示的是一种相乘的关系,在除法算式中,两个数相除,得到的结果叫做它们的商。
除法算式表示的是一种相除的关系,在整数乘法和除法中还有另一种关系,这就是我们这一节课要学习探讨的内容。
板书课题:因数和倍数(1)(二)新课讲授1.学习因数和倍数的概念(1)教师用课件出示教材第5页例1,引导学生观察图上的算式,把这些算式分为两类。
学生说出自己的分类方法,商是整数的分为一类,商不是整数的分为一类。
教师以商是整数的第一题为例,板书:12÷2=6。
教师:在这道除法算式中,被除数和除数都是整数,商也是整数,这时我们就可以说12是2和6的倍数,2和6是12的因数。
谁来说一说其他的式子?学生回答。
教师板书:在整数除法中,如果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被除数是除数和商的倍数,除数和商是被除数的因数。
第二单元因数与倍数【例1】从图中的3个橄榄枝可以读出:()和()是()的因数,()是()和()的倍数。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有数学的“数形结合”思想和利用因数、倍数知识判断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解答时要先读懂图形中隐含的数学信息:每支树叶5片,3支共有15片树叶。
这样就可以得出5×3=15、15÷3=5、15÷5=3,所以5和3是15的因数,15是5和3的倍数。
解答:5 3 15 15 3 5【例2】小明家有三种塑料桶,分别是5千克装,10千克装,2千克装的。
妈妈计划买75千克花生油,选()塑料桶装能正好把豆油装完,需这样的桶()个。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判断一个数是不是另一个数的因数。
解答时可以利用“筛选法”和“排除法”来进行分析和思考。
先看5、10和2这三个数哪个数是75的因数。
因为75的个位数字是5,所以排除10和2,所以选用5千克装的。
又因为75÷5=15(个),因此需要15个油桶。
解答:5 15【例3】体育课上,30名学生站成一行,按老师口令从左到右报数:1,2,3,4, (30)(1)老师先让所报的数是2的倍数的同学去跑步,参加跑步的有多少人?(2)余下学生中所报的数是3的倍数的同学进行跳绳训练,参加跳绳的有多少人?(3)两批同学离开后,再让余下同学中所报的数是5的倍数的同学去器材室拿篮球,有几个人去拿篮球?(4)现在队伍里还剩多少人?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能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
由于数据较多,解答时可以采用“列举法”先列出1至30数表,再利用排除法一一筛选来进行解答。
(1)利用自然数中奇偶数的排列规律直接计算得出;(2)在余下的奇数中找出3的倍数;(3)找30以内能被5整除且不能被3整除的奇数;在前三题的基础上;(4)通过计算得出。
解答(1)30÷2=15(人) 答:参加跑步的有15人。
(2)30以内既能被3整除又是奇数的是:3,9,15,2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