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中国古代建筑鉴赏——长城篇
- 格式:doc
- 大小:1.58 MB
- 文档页数:3
文化遗产长城介绍
大家好!我是来自北京的导游,你们可以叫我陈导游。
今天由我来给大家介绍一下长城。
长城是我国古代的一项伟大工程,是中国也是世界上修建时间最长、工程量最大的一项古代防御工程,是中国也是世界上修建时间最长的一项古代防御工程,同时也是一座规模宏伟、气势庄严的古城墙。
长城有一个很美丽的名字叫“万里长城”。
我们现在所处的位置就是万里长城的北起北京市,南至广东省深圳。
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有一条蜿蜒万里、长达五千多公里的巨龙,那就是举世闻名的中国长城。
它东起辽宁北至河北承德内,途经河北、北京、天津、山西、陕西、宁夏、甘肃等七个省区市,全长约7300公里。
在这条长龙上,每隔500米就有一座用巨大石块和城砖筑成的烽火台,那就是著名的“烽火台”。
长城是世界七大奇迹之一,也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
它从公元前7世纪开始修建,到公元15世纪左右结束。
它像一条巨龙横卧在中国北方辽阔的土地上,总长度达一万三千多公里。
—— 1 —1 —。
世界文化遗产长城的详细解读
长城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工程,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文化遗产之一。
它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标志,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本
文将对长城的起源、建造、功能和意义进行详细解读。
1. 起源
长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当时的各个国家为了抵御北
方游牧民族的侵袭,开始修建城墙。
而真正形成长城的规模和体系,则是在秦朝统一中国后,秦始皇下令将各个城墙连接起来修建而成。
2. 建造
长城的建造主要使用土、石、砖等材料,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和
修缮,形成了横贯中国北方的庞大工程。
长城的建造遵循了地理条件,沿山脊线修筑,利用山势和自然障碍增强防御效果。
3. 功能
长城作为边防工程,起初的功能是为了阻挡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
随着时间的推移,长城的功能逐渐扩展,不仅是一道防线,还
起到了交通、通讯和关税等多种功能。
4. 意义
长城不仅是中国古代军事防线的代表,也是中华民族团结和抵御外敌侵略的象征。
它展示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勇气,体现了中华文明的辉煌。
总结:
长城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中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之一,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从起源、建造、功能和意义四个方面来解读长城,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欣赏这一世界文化遗产的伟大价值。
长城建筑介绍长城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建筑工程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壮丽的人类工程之一。
它是一道跨越山脉、沿着边境线延绵数千公里的巨大工程,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本文将向您介绍长城的建筑特点、历史背景以及它对中国文化的重要影响。
长城建筑以石头、土堆和砖块为主要材料,简洁坚固的设计使其在中国历代皇朝中得以保留。
它的起始可以追溯到公元前7世纪,但大部分墙体建于明朝。
长城的设计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形特点进行调整。
它跨越了平原、山区、沙漠和河流,拥有各种形式的防御结构,如城墙、城堡、烽火台等。
长城的设计与建造是中国古代工程技术的杰作。
它是由无数规模宏大的石墙、堡垒和城堡组成的,它们之间通过门关、观楼和防御塔连接起来。
长城通常由多层与马道、箭道和护城河相连的城墙组成,以防止敌人的进攻。
烽火台则是用来传递信号的关键设施,一旦发现敌人入侵,就可以立即传递信息。
这种完善的设计使得中国古代军队可以控制和保护边界,有效地防御外敌入侵。
长城的建设背后有着丰富的历史。
在早期中国历史上,不同的国家和政权都试图修建长城来保护自己的领土。
但最辉煌的时期是明朝时期,明太祖朱棣下令修建了大部分被保留至今的长城。
明朝的长城修建工程更加科学和规模宏大,延伸了万里之遥。
虽然长城在后来的朝代中有所损坏,但到了清朝时期,雍正皇帝下令修复和加强长城的防御。
在这个时期,长城被视为国家安全的象征。
长城作为中国文化的象征,深深地植入了人们的意识中。
它不仅是一项工程壮举,更代表了中国人民的勤劳和坚韧精神。
长城经历了无数次战争和修复,但它仍然矗立在那里,向世人展示着中国古代文明的伟大成就。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游客,都会被长城的壮丽景色所吸引,感受到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长城也成为中国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每年,无数游客从世界各地来到中国,体验登上长城的壮丽感受。
长城沿线还有许多文化遗址、古镇和自然景观,为游客提供了丰富的旅游体验。
游客们可以欣赏长城的蜿蜒曲折,领略附近的山河美景,感受到千年来长城所承载的历史和文化。
中国古代建筑赏析——关于长城的赏析本人来自上海,没有来过北方见过长城,听我的爷爷说过他去过长城,还时常说:“不登长城非好汉”。
之类的话,于是从小就特别向往长城,想登上长城去一览她的风光。
长城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辛勤劳动和聪明才智的结晶。
首先说的是嘉峪关。
关隘,也是长城建筑体系中的一部分。
关,本义为门闩,如“拔关而出”、“斩关落锁”等。
隘,指险要之地。
关隘指关津要隘,一般选址在位置重要、地势险峻之地。
其次介绍的是烽燧。
烽燧又称烽火台,是长城边用于报警的两种信号。
在长城两侧,每隔10里或数十里易于相互瞭望的制高点上,建有烽火台。
烽燧是圆形、方形、圆锥形等不同形式的台式建筑,由石砌、砖砌、砖石合砌或夯土等方式筑成。
守台士卒夜间发现敌情,以火光为号叫“烽”,白天发现敌情,则烧冒烟的柴草或狼粪为号,叫“燧”。
发现敌情时,“烽燧”台台相递,一直传到总烽燧台,再由总台飞马驰报军事指挥官。
传说,用狼粪烧成的烟又旺又直,远处容易看到,所以“烽火台”又叫“狼烟台”。
在冷兵器时代,烽燧是长城军事通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今它的军事作用早已陨落,但它突兀于沙漠戈壁傲岸苍凉的身影,依然在想人们诠释着长城边的金戈铁马,大漠烽烟,让人们去捕捉当年猛士们“长城饮马寒宵月”,为“击狂胡”而赴死边疆的万丈豪情。
嘉峪关位于嘉峪关市西南隅,介于祁连山、马鬃山之间,地势险要,是明时长城西端终点,紧扼丝绸之路交通咽喉。
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
关内有内城、瓮城、罗城和城壕。
关内有关,城外有城,重关重城,组成一个坚固严实的防御体系,为明长城最大的关隘。
瓮城是城门口外加筑的城。
瓮城一般为圆形或长方形,四周有高墙围护,即便敌人攻入瓮城,也立即陷入包围之中,成为“瓮中之鳖”。
瓮城也由此得名。
内城城墙高11.7米,西边长166米,东边长154米,南北各长160米,略为梯形,面积33500多平方米。
东西开两门,东曰光化,西曰柔远。
中国古代的长城中国古代的长城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类工程之一,不仅是一座雄伟壮观的防御工事,更是中华民族智慧与勇气的象征。
长城的历史悠久,跨越了几千年的时间,见证了中国古代文明的繁荣与衰落,成为中华民族的骄傲和宝贵的文化遗产。
1. 建造背景中国古代的长城建造起源于战国时期,当时中国分为七雄争霸的局面。
各国为了保护自己的领土和抵御外族侵略,开始修筑城墙作为防御措施。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城墙逐渐连接起来,形成了一道长而坚固的屏障,也就是中国古代的长城。
长城的主要功能是防御外族入侵,保卫国家安全。
2. 建筑特点中国古代的长城遍及中国的北方边疆,横跨山川,穿越沙漠,总长达数万公里。
长城的建筑风格因地区而异,主要有石砌长城和土筑长城两种类型。
其中最著名的长城是明代修建的石砌长城,它以其独特的建筑技术和精美的工艺而闻名于世。
石砌长城是由大量石块和砖块垒砌而成,其中夹杂着粘土、黏土等材料。
长城的墙体高大厚实,顶部一般有箭垛和瞭望塔,方便守军观察敌情和射击。
同时,长城还设有城门、护城河等防御设施。
3. 建造过程修建长城是个艰巨而复杂的工程,需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
在古代,修建长城往往需要数以百万计的劳动力,工程周期长达几十年之久。
建造长城的过程可以分为选址、勘测、筹备、石料开采与运输、砌筑等多个阶段。
首先,需要挑选适合修筑长城的地理位置,并进行详细的勘测和规划。
接着,要进行筹备工作,包括筹集建造所需的物资和人力,以及组织施工队伍。
然后,开始开采和运输石料,将其运到工地上进行砌筑。
最后,通过精心的加工和石块的垒砌,使长城具备防御和守军活动的能力。
4. 文化意义中国古代的长城不仅仅是一座防御工事,更是中华民族智慧和团结奋斗的象征。
长城的修建过程凝聚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坚韧不拔的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坚守疆土和保护家园的决心。
长城还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代表了中国古代王朝和民族文化的辉煌。
长城的壮丽建筑和辽阔的疆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之一。
中国古代建筑鉴赏——长城篇中国古代的建筑史具有悠久的历史,最著名的建筑当属长城,它代表着中国古代富有文化情怀的一面。
让我们一起去鉴赏这个伟大、神奇、有价值的建筑。
从公元前7世纪到16世纪,中国皇室统治者持续修建长城,几千年来它一直有着辉煌的历史。
早期的长城是由土坝和混凝土结构的,它的主体是用石头、混凝土、土坝等建筑材料搭建起来的多功能基础设施,可以兼顾防卫、交通等多方面的要求。
古代的长城大多采用自然地形做外部结构,民间有“脊背如龙,翼跨四海”这一句来形容它的强大。
长城上有众多建筑现象,包括石门、楼台、台榭、牌坊、烽火台、官道、画楼等。
不同时期建筑种类有所变化,最典型的是都护府、大军营伍等,据估算有多达一万家的官署,台榭的数目在六佰至七百个之间。
它们多布置在峻峭山巅,分布长城两岸,部分也遍布在通往古代城市的官道上,可以提高路线安全性、执行官方任务。
在古代古建筑中,长城也有特定的风格。
它主要采用石制砌筑技术,整体造型简洁、整齐,体现出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独特的美感。
长城所用的砖石不单单是工艺上的丰富,还要考虑到结构特点和受力特性,使得城墙抗拒风霜侵蚀,整体不受自然破坏的影响。
长城历经万代,对中国历史文化的繁荣发展有着不可抹灭的贡献,它也是国家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今,长城的路线众多,为游客带来更多的参观体验,其中又以长城保存最为完好的赤峰路段最受人们赞赏,它们成为许多游客拍照纪念所必不可少的绝佳体验。
建筑是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古代建筑如长城尤其引人入胜,因其每一处细节都体现了古代文明、精湛匠艺以及古代皇室统治者铸就中华文明的伟大贡献。
正是这种巨大的历史文化背景,将中国古代建筑中的长城慑了出彩,每一处历史古迹都可以让人们深刻的思考。
世界文化遗产之长城的全面解析1. 概述长城,又称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程,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长城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后经过秦、汉、明等多个朝代的修缮和扩建,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规模。
2. 历史背景长城的建设源于中国古代北方边疆地区的安全需求。
在古代,北方边疆地区经常受到游牧民族的侵扰,为了保卫国家的安全和稳定,各个朝代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来修建和维护长城。
3. 地理分布长城东西横贯中国北方,全长约2.1万公里。
长城的主要段落分布在河北、北京、天津、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地区。
4. 建筑特点长城的建筑特点主要体现在其坚固的防御体系和独特的建筑工艺。
长城主要由城墙、敌楼、烽火台、关隘、城堡等组成。
其中,城墙是长城的主体部分,敌楼和烽火台用于了望和传递信息,关隘和城堡则是长城的重要节点。
长城的城墙采用砖、石、土等材料建造,厚度一般在5-20米之间,高度则在6-15米之间。
长城的城墙上设有射击孔、瞭望孔等军事设施,以增强其防御能力。
5. 文化价值长城不仅是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程,也是中国文化的象征之一。
长城见证了中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
因此,长城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成为了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
6. 保护现状随着长城的保护工作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长城段落得到了有效的保护。
目前,中国政府已经建立了长城保护基金,用于长城的保护和修复工作。
同时,长城也被纳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关注和支持。
7. 旅游资源长城也是中国的重要旅游资源之一。
每年,有成千上万的游客来到中国,参观长城,体验中国古代的壮丽景观。
总的来说,长城是世界文化遗产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见证了中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
希望这份全面解析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中国古代建筑赏析
——关于长城的赏析
本人来自上海,没有来过北方见过长城,听我的爷爷说过他去过长城,还时常说:“不登长城非好汉”。
之类的话,于是从小就特别向往长城,想登上长城去一览她的风光。
长城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辛勤劳动和聪明才智的结晶。
首先说的是嘉峪关。
关隘,也是长城建筑体系中的一部分。
关,本义为门闩,如“拔关而出”、“斩关落锁”等。
隘,指险要之地。
关隘指关津要隘,一般选址在位置重要、地势险峻之地。
其次介绍的是烽燧。
烽燧又称烽火台,是长城边用于报警的两种信号。
在长城两侧,每隔10里或数十里易于相互瞭望的制高点上,建有烽火台。
烽燧是圆形、方形、圆锥形等不同形式的台式建筑,由石砌、砖砌、砖石合砌或夯土等方式筑成。
守台士卒夜间发现敌情,以火光为号叫“烽”,白天发现敌情,则烧冒烟的柴草或狼粪为号,叫“燧”。
发现敌情时,“烽燧”台台相递,一直传到总烽燧台,再由总台飞马驰报军事指挥官。
传说,用狼粪烧成的烟又旺又直,远处容易看到,所以“烽火台”又叫“狼烟
台”。
在冷兵器时代,烽燧是长城军事通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今它的军事作用早已陨落,但它突兀于沙漠戈壁傲岸苍凉的身影,依然在想人们诠释着长城边的金戈铁马,大漠烽烟,让人们去捕捉当年猛士们“长城饮马寒宵月”,为“击狂胡”而赴死边疆的万丈豪情。
嘉峪关位于嘉峪关市西南隅,介于祁连山、马鬃山之间,地势险要,是明时长城西端终点,紧扼丝绸之路交通咽喉。
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
关内有内城、瓮城、罗城和城壕。
关内有关,城外有城,重关重城,组成一个坚固严实的防御体系,为明长城最大的关隘。
瓮城是城门口外加筑的城。
瓮城一般为圆形或长方形,四周有高墙围护,即便敌人攻入瓮城,也立即陷入包围之中,成为“瓮中之鳖”。
瓮城也由此得名。
内城城墙高11.7米,西边长166米,东边长154米,南北各长160米,略为梯形,面积33500多平方米。
东西开两门,东曰光化,西曰柔远。
均为三层三檐歇山式木结构建筑,周环门廊,高17米,飞阁凌空,气势雄伟。
两门外建筑有瓮城均向南开门,东曰“朝
宗”,西曰“会极”。
西门瓮城之外有长方形重关,关门西开,门额上有“嘉峪关”三个雄劲大字。
门前百步处有巨大石碑,上刻“天下雄关”四个大字。
内城四隅均有角楼,高两层形如碉堡,远望堡楼林立,壁垒森严。
南北两面城墙上筑有敌楼,外有平行城墙,与西门瓮城外之罗城南北两端相接,并连接长城。
嘉峪关依山傍水,扼守南北宽约15公里的峡谷地带,地势天成,攻守兼备。
它与附近的长城、烽燧、城壕等设施构成了严密的军事防御体系,被誉为“天下第一雄关”。
登上关楼,可远眺祁连雪峰,浩瀚戈壁,大漠落日和万里长城蜿蜒
远去的宏阔壮丽景色。
八达岭长城位于北京延庆县,因“路从此分,四通八达”故名八达岭。
八达岭长城是明长城保存较为完好的一段。
墙身高大坚固,城墙下部为条石台基,上部采用大型城砖砌筑,内填泥土和石块,顶部地面墁方砖,嵌缝密实。
城墙顶筑有女墙,女墙外侧筑有垛口,下方有射洞。
城墙依山修筑,山势陡峭处砌成梯道,山脊高地,城墙转角或险要处,则筑有堡垒式敌台,城墙高度为6—9米,底宽6.5—7.5米,顶宽4.5—5.8米,可容五马并驰或十人并行。
女墙是指城墙顶端两边砌筑的矮墙。
女墙在靠里一面,高约1米,起着栏杆的作用。
砌在靠外一侧的女墙,筑有垛口,高约两米,每个垛口上部有一个孔,叫“瞭望口”,用来窥望来犯之敌,有的垛口下部还有一个小孔,叫“射眼”,用来射击敌人,巧妙的是射眼稍向下倾,利于弓箭射出兼使敌箭受阻。
敌台骑墙而筑,高出城墙之外,有的两层,有的三层,守城的士兵可居住在里面,并可储存武器弹药。
登上八达岭,极目望去,只见峰峦叠嶂,群山逶迤,长城像耸立在悬崖峭壁上的锁关铁链,将城墙、敌台、烽燧和关隘环环相扣连接起来。
这一举世无双的伟大建筑,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
它以磅礴的气势,悠久的历史,成为中华民族和全人类的骄傲,成为人类伟大力量与文明的丰碑。
可是,现如今,由于时间的推移以及人们的旅游等破坏,长城已经慢慢的削减,下面的两张图可以清楚的表明长城的消逝。
我认为,我们不管是政府还是个人都应该提高对长城消逝的警惕。
据美国《今日美国》报道:长城经历“缓慢而看似无害的破坏”
对于上榜的十大世界遗产,报道主要是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濒危历史遗产名录”,以及作家埃迪森的《消失的世界:全球最不同寻常和濒危的101
个地方》所著一书中,挑选出的。
在对长城的描述中,该报道指出,长城的建造初衷是为了保护国民不受外敌侵犯。
长城绵延4500英里,耗时长久才建造完工。
联合国将其称之为“一个绝对的杰作”。
报道笔锋直转指出,但是完美的东西却没有得到保护。
这一历史伟作正面临着来自“现代世界”的压力。
报道称,由于其“无法比拟”的长度,长城面临着诸多因素影响,其中有些部分被忽视,有些部分遭到了自然侵蚀。
此外,长城最著名的区段每年接待数百万人次,因此压力不小,也受到了磨损。
连外国人都发现了长城的危机,我们难道不该好好地保护我们的地球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