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历史第5课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41.00 KB
- 文档页数:4
指导思想:以一本必修为主,联系其它两本必修和本必修涉及的选修内容,以人教版为主综合岳麓版、人民版,在联系中加深理解。
【学习目标】考纲:雅典民主政治。
3.情感态度价值观:雅典民主政治为近代社会提供了制度范例。
【重难点】雅典民主政治评价。
【预习案】记忆理解基本史实,岳麓版、人民版、选修可记可不记。
1.地理环境。
三面环海;多岛;山岭和河流分割成相对孤立的山谷和海岛。
2.城邦制度。
前8-前6世纪,城市国家,包括城邦周围村落,小国寡民、独立自主。
公民,男子、祖籍本城、财产、自备武器服兵役,直接参与城邦政治。
3.梭伦改革。
背景,贵族专横,工商业阶层不满,债务奴隶制,矛盾尖锐,前6世纪初梭伦当选。
内容,把公民分为四个等级,公民大会,建立四百人议事会、公民陪审法庭,废除债奴制。
评价,动摇贵族特权,保障公民民主权利,奠定雅典民主政治基础。
4.克利斯提尼改革。
时间,前6世纪末。
内容,建立十个地区部落,设立五百人议事会轮流执政,建立十将军委员会,扩大公民大会权力,实行陶片放逐法。
评价,铲除贵族特权,公民参政权空前扩大,雅典民主政治确立。
5.伯里克利改革。
时间,前5世纪。
内容,公民可担任一切公职,扩大五百人议事会职能,陪审法庭成为最高司法与监察机关,发放担任公职津贴。
评价,雅典民主政治顶峰。
6.地图阅读。
在《古代希腊城邦分布示意图》找出雅典、斯巴达。
7.如何评价雅典民主政治?1】性质。
希腊奴隶社会的民主政治。
2】特点。
人民主权(主权在民);轮番而治;权力制约;法律至上;公民意识;小国寡民。
3】积极。
为人类提供了一种集体管理的新形式,创造出法制基础上的差额选举制、任期制、议会制、比例代表制等民主运作方式,为近代民主政治积累了经验。
决策通过多数人认真讨论使失误减少。
公职人员选举产生对社会负责处于群众监督之下,减少了以权谋私的可能性。
促进了雅典政治、经济、文化的繁荣。
4】消极。
是男性公民的民主(广大妇女、奴隶、外邦移民无权利);直接民主过于泛滥,有时沦为社会不公、腐败、动乱的暴力机器。
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教学设计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任务引领、合作探究模式是一种感受性学习方式,基于课程标准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设计要求教师运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对教学资源及教学活动进行系统分析和规划,给出任务,分组讨论合作并共同给出结论,学生小组合作实验并共同得出结论。
这样设计既让学生牢固地掌握了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验到获得知识的方法及过程,最终形成科学探究的能力。
教学背景分析1 .课标要求了解中国古代官员选拔方式的更迭过程和不同阶段的特征,知道中央集权制下古代中国的官员考核和监察制度。
2 .教材分析(1)课文内容:本课主要讲述了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考核制度以及监察制度,即对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它们是国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治理的必要前提,古代中国时间跨度极大,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国情,选拔与管理官员的方式也各异,这节课就要了解古代中国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并清除其对后世人类政治文明产生了巨大影响。
(2)单元结构:本课是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二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中的第一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官员选拔与管理经历了漫长的发展阶段,积累了丰富经验,为人类政治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
要注意第一课和之后几课的联系。
3 .学情分析(1)从学生自身来看:本课授课对象是高中二年级学生,在高一已经对中国古代史有了整体的学习,对本课所学有一定的了解,然而本课的知识性理论性较高,学生学习可能会兴致缺缺,因此要采取丰富的教学形式,运用图片、漫画、材料等直观形式,注重创设情境与构建逻辑框架,以启发教学。
(2)从学习情况来看:对于新教材的学习本就处于探索阶段,而且受疫情影响,对中国古代知识的学习,效率并不高,因此要丰富教学内容,更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挖掘基本史实背后的深意。
教学立意1.课魂:从客观动态的视角看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2.线索: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考核制度与监察制度的演变教学目标1.通过理解分析古代选官制度演变原因以及影响,引导学生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理解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
第5课古代希腊民主政治【课标要求】了解希腊自然环境和希腊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认识西方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
知道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认识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
【概念补充】1、城邦(1)含义:面积狭小,人口不多,一般以城市为中心,包括周围若干村落。
(2)特征:小国寡民和独立自主。
(3)性质:具有共同血缘和地域的公民团体。
2、公民(1)公民资格:凡父母祖籍均属本城邦、拥有一定财产、能自备武装服兵役的成年男子。
(2)公民权利:直接参与城邦政治、追求民主权利。
3、陶片放逐法由雅典政治家克利斯提尼于公元前510年左右创立。
雅典公民可以在陶片上写上那些不受欢迎人的名字,并通过投票表决将企图威胁雅典民主制度的政治人物予以政治放逐。
4、古代雅典的主要民主机构古代雅典的主要民主机构5、古希腊历史发展线索(1)爱琴文明时代:公元前20—12世纪,爱琴文化包括克里特文明(公元前20—17世纪)和迈锡尼文明(公元前12—8世纪),属于城邦文明。
(2)荷马时代(又称黑暗时代):公元前11—9世纪,这一时期开始使用铁器,属于军事民主制文明。
(3)复兴时代(又称“古风时代”或城邦形成时代):公元前8—6世纪,这一时期是希腊城邦形成的时期。
(4)古典时代:公元前5—4世纪前期,这是希腊奴隶制城邦的极盛时期。
(5)马其顿统治时代:公元前4世纪末—公元前2世纪中期,希腊奴隶制城邦衰落,处于马其顿统治之下,最后为罗马所灭。
6、古希腊的政体形式君主制:君主个人专制,形式上保留公民大会,公民权基本没有。
僭主制:非法手段取得个人独裁,公民在公民大会中拥有一定权力,实质上的个人专制。
寡头制:极少数贵族集体统治,公民大会居于次要地位,公民权力极少。
贵族制:由少数贵族通过贵族会议掌握最高权力,公民大会的权力有所扩大公民权有所上升。
民主制:公民大会为最高权力机关,公民掌权。
7、雅典民主开创了差额选举制、任期制、议会制、比例代表制等民主运作方式。
欲为官者为五十石之官;斩二首者爵二级,欲为官者为百石之官。
官爵之迁与斩首之功相称也。
”设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选官制度变化的背景?铁制工具的使用,使社会生产力得以提高,私学兴盛,士人阶层兴起。
诸侯国君为了在争霸战争中称雄,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他们通过礼贤礼士、奖励军功等方式选拔人才。
3.秦朝:“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引入材料辅助说明:故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 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
——《韩非子·五蠹》先秦法家主张的专以国家政策、法令为教育内容的制度。
“百姓”和“一般官吏”都向“法官、法吏”学习法律,加强普法教育;“法吏”也担负起宣讲法律、执行君王旨意的使命。
4.汉朝:察举制出示察举制的内容:察举制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它的确立时间是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
它的主要特征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出示察举制的内容:一、取士包括德行、学问、法令、谋略四个方面的内容。
二、察举人才的标准有新规定,凡儒家以外的各家均不得举,开创了以儒术取士的标准。
三、察举分常科和特科两类。
设问:根据所学及察举制的内容分析察举制的影响?作用:推动儒家思想成为汉代选拔官吏的标准,扩大了官吏来源,为汉统治提供官吏人才;开创中国古代用考试选拔官吏的先例。
局限:容易任人唯亲;操纵在世家大族手中;难以选拔到真正的人才。
根据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并作答。
根据概念概括秦朝的选官制度实质为:向官吏学习律令而为官学生根据察举制的内容归纳、概括其过程分析和解读材料,并结合所学内容概括察举制的意义。
识,学会提取材料信息,概括及分析问题能力,培养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能力利用材料说明概念,培养学生历史实证素养培养学生归纳、概括问题的能力结合材料,联系课内外知识,学会提取材料信息,概括及分析问题能力,培养历史解释能力介绍察举制有代表性的常科与特科,强调德才并举,注意立德树人中国历史上真正意义上系统完整的选官制度是从两汉的察举制度开始的。
历史必修一第5课教案【篇一: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一《第5课爱琴文明与古希腊城邦制度》教案】第5课爱琴文明与古希腊城邦制度一、教材分析(一)学科与年级:历史学科和高一年级(中学)(二)岳麓版教材:《政治文明历程必修Ⅰ》第五课爱琴文明与古希腊城邦制度1课时(三)学习内容:爱琴文明――克里特文明与迈锡尼文明;城邦的概念与特征航海业与殖民;城邦的多种政体:贵族制、民主制、君主制、寡头制与僭主制(四)本节课的地位:讲述古希腊创建并出现了人类近现代几乎所有的国家政体形式,这是希腊文明对人类政治制度建设的一大贡献。
学习本课,能上连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下连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政体,对政治制度有一种整体的、全局的把握。
【点评】本课教学内容在世界古代政治文明发展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在选材方面具有典型意义。
二、教学目标分析(一)基础知识1.识记爱琴文明――包括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说出文明的特征。
2.理解城邦的概念与特征。
分析航海业与殖民的关系。
3.列出城邦的多种政体:贵族制、民主制、君主制、寡头制与僭主制(二)能力与方法1.认识地理环境对古希腊城邦形成的客观作用和对海洋文明的独特影响。
2.理解城邦的性质(国家形态)和公民政治及多种政体(贵族制、民主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古希腊创建并出现了人类近现代几乎所有的国家政体形式,这是希腊文明对人类政治制度建设的一大贡献。
2.古希腊的文化,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
3.海洋文明与农耕文明,体现人类文明的多样化。
【点评】张老师能够根据课标及教材的要求,设计三维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语言表述即简洁又精确,具有较强的操作性。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1.高一年的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是相当的陌生,对古希腊城邦的政体更是一无所知,要帮助同学熟悉这段历史,一定要借助地图和一些神话传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然后探究地理环境对古希腊政治体制的影响。
2.学生有一定的合作学习能力,可以引导他们组织小组讨论,不同的地理环境对人类文明的影响。
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课标要求】了解中国古代官员选拔方式的更迭过程和不同阶段的特征,了解中央集权体制下古代中国的官员考核和监察制度;【教学目标】1.从时空观念角度把握中国古代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的历史变革进程,概括出该制度变革的基本内容。
2.从史料实证角度进一步探讨中国古代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提高对不同选官制度的比较、概括能力,以及辩证客观地论证历史问题的能力。
3.结合中国古代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引导学生对政治制度的演进趋势做出正确的历史解释,并形成对民族文化的自信。
【时空坐标】【教学重难点】重点:秦汉至明清的选官、考核与监察制度的内容难点:秦汉至明清的选官、考核与监察制度的特点与评价【教学内容】世官制西周至春秋的世官制是官位世袭的制度,贵族世代垄断高官军功爵制战国时期以商鞅改革中的军功授爵制为代表的新选官制度对传统的世卿世禄制形成了冲击察举制形成汉武帝时期含义察举指先考察而后推举影响为两汉政权选拔了大批人才九品中正制背景东汉末年政治和社会秩序大乱,豪强大族控制地方选人权内容在各州、郡设置大中正、中正,中正根据家世、道德和才能将州、郡士人分为九等,写出评语。
获得资品的士人,由吏部授官作用将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后来逐渐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科举制隋唐至两宋背景南北朝以来,寒门庶族地主势力上升特点分科考试选拔人才内容分为制举和常举。
制举是皇帝自设科目考试选人;常举每年举行,明经和进士两科最受社会重视。
考试合格,还需吏部选拔后方可正式任官元朝1314年恢复科举制,但时断时续明清形式明清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与殿试三级内容考试从四书五经中命题程序乡试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会试于乡试次年春天举行,殿试在会试后举行,考中者分别称“举人”“贡士”“进士”世卿就是天子或诸侯国君之下的贵族,世世代代、父死子继,连任卿这样的高官。
禄是官吏所得的享受财物。
世禄就是官吏们世世代代、父死子继,享有所封的土地及其赋税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