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刺绣之商周刺绣图说
- 格式:doc
- 大小:102.50 KB
- 文档页数:3
古代刺绣之商周刺绣图说商周刺绣商周已有专门的纺织业和缝纫工业。
丝织品受王室重视,商王室设专管蚕事的文官「女蚕」。
西周的染织刺绣已有专门的分工,文献记载了素衣朱绣,流畅的刺绣线条等情况。
但是刺绣实物却不易保存,难以目睹。
考古曾发现殷商铜觯上黏附的菱形纹刺绣残片,绣线细而柔软,并有深浅不一的晕色,其所用针法可能是平绣。
商周至汉代约一千多年间,针法以锁绣类为主,加上少数平绣类针法。
商周刺绣式样具有固定的规格,图案表现出明显的次序感,是对等级社会的一种强调。
Please see →殷墟玉人一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该玉人身穿龙袍,领圈饰云雷纹,后背饰黻纹,前胸饰龙头纹,两臂饰降龙纹,两腿饰升龙纹。
似目前可见最早的“黼衣绣裳”。
殷墟玉人二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该玉人腰束大带,身穿交领过膝绣衣,下裳饰升龙纹。
陜西宝鸡茹家庄西周刺绣痕迹刺绣,是先用黄色丝线在染过色的丝绸上绣了纹样的轮廓线条,再以毛笔在花纹部位图绘大块颜色。
色有红、黄、褐、棕四种,其中红色为天然朱砂(硫化汞),黄色为石黄(三硫化二砷和硫化砷),用这两种矿物颜料加入黏着剂以后涂染织物,有一定牢度,色相也非常鲜明。
其他颜色是植物染料所染。
西周红地刺绣黄蓝色三角纹褐新疆文物考古研究院藏此为红色平纹毛织物,以相同的经纬度织成,密度为每厘米十五根,Z向加捻。
在红色褐地上用白、黄、蓝、粉绿四色合股的毛线,分别以缉针绣出小三角堆砌的几何图案,这可能是中国最早的毛织品。
出土时色泽鲜丽,是目前发现最早的刺绣。
中国传统文化之刺绣介绍刺绣是我国独特的传统工艺品,我国的刺绣有着悠久的历史。
早在秦汉时期,刺绣的工艺技术就发展到较高的水平,它和丝绸是汉代封建经济的重要支柱,也是古代丝绸之路上对外输出的主要商品之一。
它对纺织工艺技术和丰富世界的物质文明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刺绣简介关于我国刺绣始于何时,一般传说尧、舜、禹时代,就在衣服上作画刺绣了。
古代礼服上刺绣纹饰,主要起源于原始氏族部落的图腾形象,以天上人间的自然景物为代表。
我国最早的绣纹针法是锁绣,是由绣线环圈锁套而成,因其绣纹似一根锁链而得名,有的外观又像发辫。
在3000多年前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铜角罩上黏附着菱形锁绣的残迹。
我国传统的四大名绣分别是:江苏的苏绣、湖南的湘绣、广东的粤绣和四川的蜀绣,并称四大名绣。
四大名绣苏绣苏州地理环境适合养蚕植桑,素以丝织生产和刺绣工艺著称于世。
宋朝时,苏绣就已经具有相当大的规模,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
明末清初的沈寿,吸收西洋和日本美术、刺绣的长处,创造了有光线效果的仿真绣。
1915年,苏绣作品参加了巴拿马国际博览会,在海内外名声日隆。
苏绣风格为“精、细、雅、洁”。
苏绣传统品种繁多,日用品有门布、桌布、枕套、手绢等,色调高雅,绣工精密。
佩饰小品,如香囊、荷包、扇袋等,花纹内容大多是吉祥图案。
室内装饰品,如壁柱等,多以图画为绣稿。
粤绣对于沿海渔民来说,处暑以后渔业收获的时节,每年处暑期间,在浙江省沿海都要举行一年一度的隆重的开渔节,决定在东海休渔结束的那一天,举行盛大的开渔仪式,欢送渔民开船出海。
2006年第九届中国开渔节,在9月6日浙江省象山县举行。
湘绣粤绣又称广绣。
有记载的历史可追溯至唐代。
明代时,艺人们将孔雀羽毛编有绒缕以之为线来绣制服饰等,使产品金翠夺目。
粤绣具有传统特色的题材有百鸟朝凤、三阳开泰等。
其花纹繁缛而不乱,色彩浓艳,对比强烈。
这种风格热烈明快,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蜀绣蜀绣也称“川绣”。
即以四川成都为中心的刺绣品总称。
中国刺绣源流刺绣工艺品起源很早。
黼黻絺绣之文,见于尚书。
虞舜之时,已有刺绣。
东周已设官专司其职,至汉已有宫廷刺绣。
三国吴孙权使赵夫人绣山川地势军阵图,唐永贞元年〔公元805年〕卢眉娘以法华经七卷,绣于尺绢之上,因刺绣闻名,见于前者著录。
自汉以来,刺绣逐渐成为闺中绝艺,有名刺绣家在美术史上也占了一席之地。
目前传世最早的刺绣,为战国时期湖南长沙楚墓中出土的两件绣品.观其针法,完全用辫子股针法〔即锁绣〕绣成于帛和罗上,针脚整齐,配色清雅,线条流畅,将图案龙游凤舞,猛虎瑞兽,表现得自然生动,活泼有力,充分显示出楚国刺绣艺术之成就。
汉代绣品,在敦煌千佛洞、河北五鹿充墓、内蒙古北部地方、新疆的吐鲁番阿斯塔那北古墓中皆有出土,尤其1972年在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大批种类繁多而完整的绣品,更有助于了解汉代刺绣风格。
从这些绣品看,汉绣图案主题,多为波状之云纹,翱翔之凤鸟、奔驰之神兽,以及汉镜纹饰中常见之带状花纹、几何图案等。
刺绣新采用的底本质材,那么为当时流行的织品,如织成“延年益寿大宜子孙〞、“长乐光明〞等桔祥文字之丝绸锦绢。
其技法以锁绣为主,将图案填满,构图紧密,针法整齐,线条极为流畅。
东晋到北朝的丝织物,出土于甘肃敦煌以及新疆和田、巴楚、吐鲁番等地,所见残片绣品无论图案或留白,整幅都用细密的锁绣全部绣出,成为满地施绣的特色。
传世及出土的唐代刺绣,与唐代宗教艺术品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中有不少唐绣佛像,如大英博物馆藏有东方敦煌千佛洞发现之绣帐灵鹫山释迦说经图,日本奈良国立博物馆所藏释迦说法图等,都与当对佛敦隆盛的信仰,有直接关联。
此时刺绣技法仍沿袭汉代锁绣,但针法已开始转变运用平绣为主,并采用多种不同针法,多种色线。
所用绣底质料亦不限于锦帛和平绢。
刺绣所用图案,与绘画有密切关系,唐代绘画除了佛像人物,山水花鸟也渐兴盛。
因此佛像人物,山水楼阁,花卉禽鸟,也成为刺绣图样,构图活泼,设色明亮。
使用微细平绣之绣法,以各种色线和针法之运用,替代颜料描写之绘画形成一门特殊的艺术,也是唐绣独特的风格。
传统文化中刺绣的起源与发展刺绣,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以其精湛的技艺、绚丽的色彩和丰富的图案,展现着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内涵。
它不仅是一种手工艺术,更是历史与情感的载体,承载着世世代代人们的智慧和创造力。
刺绣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
在那个时候,人们为了防寒保暖,用骨针将兽皮缝制成衣服。
为了使这些衣物更加美观和耐用,他们开始在上面用彩色的线进行简单的装饰,这便是刺绣的雏形。
随着时间的推移,刺绣的技艺不断发展和完善。
在古代中国,刺绣最早出现在商周时期。
据史料记载,当时的宫廷中已经有了专门从事刺绣的工匠。
这些工匠运用丝线在丝绸、麻布等织物上绣出各种精美的图案,用于装饰宫廷的衣物和用品。
此时的刺绣图案多以几何图形和简单的花鸟为主,针法也相对单一,但已经展现出了一定的工艺水平。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刺绣的技艺有了显著的进步。
刺绣的应用范围更加广泛,不仅用于宫廷,也逐渐普及到了民间。
这一时期的刺绣图案更加丰富多样,出现了人物、动物等复杂的形象,针法也更加细腻和灵活。
秦汉时期,国家的统一和经济的繁荣为刺绣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此时的刺绣不仅在工艺上更加精湛,而且在风格上也呈现出大气磅礴的特点。
刺绣作品常常被用于装饰宫殿、庙宇和贵族的衣物,成为了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唐代是中国刺绣发展的鼎盛时期。
在这个开放繁荣的时代,刺绣艺术吸收了来自西域和周边国家的文化元素,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唐代的刺绣色彩鲜艳、针法繁多,绣品上的图案生动逼真,富有立体感。
无论是花鸟鱼虫、人物山水,还是神话传说、历史故事,都能在刺绣作品中得到精彩的呈现。
同时,唐代还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刺绣艺人,他们的作品备受推崇,为后世所传颂。
宋代的刺绣在继承唐代传统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意境和韵味的表达。
此时的刺绣作品风格清新淡雅,针法细腻严谨,注重线条的流畅和色彩的和谐。
宋代的刺绣题材多以诗词、书画为蓝本,将文学艺术与刺绣工艺完美结合,展现出了极高的艺术价值。
探访中国四大名绣——25张图片欣赏刺绣分丝线刺绣和羽毛刺绣两种。
就是用针将丝线或其他纤维、纱线以一定图案和色彩在绣料上穿刺,以绣迹构成花纹的装饰织物。
它是用针和线把人的设计和制作添加在任何存在的织物上的一种艺术。
刺绣是中国民间传统手工艺之一,在中国至少有二三千年历史。
中国刺绣主要有苏绣、湘绣、蜀绣和粤绣四大门类。
一、苏绣是中国优秀的民族传统工艺之一,是苏州地区刺绣产品的总称,其发源地在苏州吴县一带,现已遍衍无锡、常州等地。
刺绣与养蚕,缫丝分不开,所以刺绣,又称丝绣。
清代确立了“苏绣、湘绣、粤绣、蜀绣”为中国四大名绣。
清代是苏绣的全盛时期,真可谓流派繁衍,名手竞秀。
苏绣具有图案秀丽、构思巧妙、绣工细致、针法活泼、色彩清雅的独特风格,地方特色浓郁二、中国优秀的民族传统工艺之一,湘绣是以湖南长沙为中心的带有鲜明湘楚文化特色的湖南刺绣产品的总称,是勤劳智慧的湖南当地劳动人民在漫长的人类文明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精心创造的一种具有湘楚文化特色的民间工艺。
近半个世纪来,考古工作者曾先后在湖南、湖北等地发现了不少麻布、锦、绢等丝织品、纺织品,其中不少是绣品。
一批又一批埋藏在湖南和昔日楚地领域地底下的光彩夺目的古绣品的出土,对世人进一步认识湘绣源流沿革及其绣艺传统,意义是不言自明的。
三、蜀绣又名“川绣”,是在丝绸或其他织物上采用蚕丝线绣出花纹图案的中国传统工艺,主要指以四川成都为中心的川西平原一带的刺绣。
蜀绣是中国刺绣传承时间最长的绣种之一。
蜀绣的历史最早可能上溯到与中原夏朝文明同时代的古蜀三星堆文明。
战国末期蜀郡已经成为位居中国第二位的丝织业基地,秦汉时开始在成都设置“锦官”(官府经营管理丝织业的机构),人们对衣饰的多样性需求使绣和锦并肩发展,并产生出了蜀绣独具特色的“锦纹针四、粤绣(Guangdongembroidery)是以广东省潮州市和广州市为生产中心的手工丝线刺绣的总称,包括潮绣和广绣两大分支,是中国四大名绣之一。
惊艳!中国丝绸刺绣,叹为观止!
新刺绣,古代称之为针绣,是中国古老的手工技艺之一,已经有2000多年历史了,今天为大家分享几幅民间的绝美刺绣。
刺绣是中国优秀的民族传统工艺之一,刺绣与养蚕,缫丝分不开,所以叫刺绣,又称丝绣。
中国是世界上发现与使用蚕丝最早的国家,人们在四五千年前就已经开始了养蚕、缫丝了。
随着蚕丝的使用,丝织品的产生与发展,刺绣工艺也逐渐兴起,据《尚书》记载在四千前的章服制度,就规定“衣画而裳绣”。
宋代时期崇尚刺绣服装的风气,
已逐渐在民间广泛流行,这也促使了中国丝绣工艺的发展。
如今,中国的刺绣工艺几乎遍于全国,苏州的苏绣、湖南的湘绣、四川的蜀绣、广东的粤绣各具特色,被誉为中国的四大名绣。
发展到今天的刺绣艺术品,工艺精细复杂。
例如双面绣《猫》,是苏绣的代表作品之一。
艺人们将一根头发粗细的绣花线分成二分之一、四分之一,以至十二分之一、四十八分之一的细线绣,并将千万个线头、线结藏得无影无踪。
无论从正面或反面都可以看到小猫调皮活泼的神态,
绣猫最难的是一对猫眼睛,艺人们需用20多种颜色的丝线才能把猫睛绣得炯炯有神,栩栩如生。
至今,在双面绣的基础上,又发展成双面异色样绣,为刺绣工艺开辟了新的途径。
一般的刺绣日用品如被面、枕套、靠垫、鞋面之类,中国民间很多妇女都能绣出,比较普及。
刺绣历史中国的刺绣艺术历史悠久,早在远古时代,就伴随着玉器、陶器和织物而诞生。
刺绣,是用彩色丝、绒、棉线,在绸、缎、麻葛、布帛等底布上借助针的运行穿刺,从而构成花纹、图像或文字,古籍中称为“针”或“女红”。
刺绣是画缋的姊妹艺术,因此,《周礼·考工记》便将刺绣隶列在绘画之内,认为“五彩备,谓之绣”而首肯刺绣的艺术地位。
最初的刺绣又和美丽的丝织锦缎并列,统称为“锦绣”。
这又从另一层面表明,它实用和审美结合的工艺文化性质,及它的源远流长。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上,一项项闪耀着人类智慧之光的发明创造,犹如串串宝石,获得了全世界的赞美。
其中居于前列的便有刺绣,它是基于“丝”的发现和利用而发展起来的,它不仅充实和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同时也是一种高层次的精神享受。
从缝纫到刺绣作为手工艺的刺绣,是在一般缝纫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从穿针引线到缝制衣服,是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
考古发掘资料证明,早在一万八千多年前,我国旧石器时代的山顶洞人已经使用骨针缝缀兽皮。
到了新石器时代,距今七千多年前的河姆渡人,不但使用骨针,而且有了纺织。
江苏吴县草鞋山遗址中出土了带花纹的葛织品,浙江吴兴钱山漾遗址中出土了绢片、丝线、丝带和苎麻布,证明了中国的丝织已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中国长达三千多年的农业社会,不仅树立起以农为本的思想,也建立起男耕女织的制度。
女孩子从很小的时候起,就要学习纺纱织布和裁衣缝纫,刺绣是与此紧密联系的。
过去在江南地区,如像苏州一带,专门有一种称作”绣娘“的职业,从事富裕人家女儿的刺绣教习。
她们不仅要刺绣自己的嫁妆,并且要制作很多带有刺绣工艺品(如荷包、汗巾之类),以便出嫁时送给男方的亲友。
因此,绣花也就成为衡量新娘心灵手巧的一个标准。
在中国各地的民歌中有一种小调叫《绣荷包》,大意是说:一个年轻的少妇在家,忽然听到狗叫声,有人送来了出门在外的丈夫来信,要她绣一个荷包袋。
她便带着欣喜急切的心情去找货郎,买绸选线。
商-西周-春秋绘画中国商、西周、春秋时代的绘画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
绘画应用的范围主要是壁画、章服以及青铜器、玉器、牙骨雕刻、漆木器等的纹饰。
早期基本上是装饰性图案,到西周以后,开始有以表现人物活动为主的纪事性绘画作品,其实物遗存,最早的见于春秋晚期的青铜器刻纹与镶嵌图像纹饰。
绘画的作者是百工。
壁画商代建筑中有壁画。
1975年在河南省安阳小屯村商代建筑物遗址内发现一块壁画残片,长22厘米,宽13厘米,厚7厘米。
为一块涂有白灰面的墙皮,上面绘有对称的朱色花纹,缀以黑色的圆点。
线条宽粗,转角圆钝,推测为主体纹饰的辅助花纹。
此外,在安阳大司空村的商墓墓道台阶上,也曾发现朱、黑色彩绘纹饰。
据《孔子家语》等文献记载,西周初,在明堂的墙壁上,绘出尧、舜和桀、纣两类不同的古代帝王,使后世统治者从他们的成败中汲取教训,明辨是非。
直至春秋末期,孔子观明堂时,还曾见到四门墉上绘制的尧、舜、桀、纣和周公相成王,以朝诸侯的画面。
此外,在周王处理政事的宫室路寝外面的门上画有虎的形象,以明勇猛守卫之意,因之路寝的门也称做虎门。
西周时期的壁画残迹,发现于陕西省扶风县杨家堡西周墓中,墓穴四壁有以白色绘出的菱形二方连续带状图案,是一种比较粗简的壁面装饰。
车服旗章商周时期在统治阶级服装和旌旗、器物上分别绘有各种图像,以标示等级身份的差别。
这种以不同的图像标志君臣等级区别的章服制度,则在后世一直沿袭下来。
此外,统治阶级使用的车器、兵器、赠物的覆布上,贵族也都绘以云气等纹饰。
这些是当时绘画应用的主要方面。
商、西周、春秋时代绘画的实物遗存,在商代墓葬中曾发现画幔。
如河南洛阳摆驾路口的第2号商墓二层台四角发现有布质画幔痕迹,画有黑、白、红、黄4色几何纹图案,线条朴拙。
同地下瑶村第159号商墓北壁,发现垂挂的丝织帐幔残迹,为红色条纹地,饰有黑色线条。
在山西灵石旌介村的两座商墓中也发现有画幔痕迹,其上绘有红、黄、黑色以弧线和圆点组成的彩色图案。
商周时期的刺绣艺术
孔旭
【期刊名称】《上海丝绸》
【年(卷),期】2004(000)002
【摘要】绣,是丝织品的一种。
它以各种彩色丝线在丝织品上绣出图案花纹,色
彩丰富、线条自由流畅,富于立体感,凝聚了匠师的技巧与灵气,是古代丝织品中,最具个性,艺术价值最高的珍品。
【总页数】3页(P27-28,32)
【作者】孔旭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523.6
【相关文献】
1.广府民间刺绣艺术与日本刺绣艺术的针法比较研究 [J], 赖家恩
2.广府民间刺绣艺术与日本刺绣艺术的图案比较研究 [J], 张雅;蔡佩娟
3.刺绣艺术针法的发展及其传承与创新 [J], 张嫱
4.中国传统刺绣艺术针法与具体物象的传达应用探究 [J], 张嫱
5.桃源刺绣艺术特征及传承路径研究 [J], 彭迪;张明珠;罗明华;曾洋铭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古代刺绣之商周刺绣图说
商周刺绣
商周已有专门的纺织业和缝纫工业。
丝织品受王室重视,商王室设专管蚕事的文官「女蚕」。
西周的染织刺绣已有专门的分工,文献记载了素衣朱绣,流畅的刺绣线条等情况。
但是刺绣实物却不易保存,难以目睹。
考古曾发现殷商铜觯上黏附的菱形纹刺绣残片,绣线细而柔软,并有深浅不一的晕色,其所用针法可能是平绣。
商周至汉代约一千多年间,针法以锁绣类为主,加上少数平绣类针法。
商周刺绣式样具有固定的规格,图案表现出明显的次序感,是对等级社会的一种强调。
Please see →
殷墟玉人一
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该玉人身穿龙袍,领圈饰云雷纹,后背饰黻纹,前胸饰龙头纹,两臂饰降龙纹,两腿饰升龙纹。
似目前可见最早的“黼衣绣裳”。
殷墟玉人二
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该玉人腰束大带,身穿交领过膝绣衣,下裳饰升龙纹。
陜西宝鸡茹家庄西周刺绣痕迹
刺绣,是先用黄色丝线在染过色的丝绸上绣了纹样的轮廓线条,再以毛笔在花纹部位图绘大块颜色。
色有红、黄、褐、棕四种,其中红色为天然朱砂(硫化汞),黄色为石黄(三硫化二砷和硫化砷),用这两种矿物颜料加入黏着剂以后涂染织物,有一定牢度,色相也非常鲜明。
其他颜色是植物染料所染。
西周红地刺绣黄蓝色三角纹褐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此为红色平纹毛织物,以相同的经纬度织成,密度为每厘米十五根,Z向加捻。
在红色褐地上用白、黄、蓝、粉绿四色合股的毛线,分别以缉针绣出小三角堆砌的几何图案,这可能是中国最早的毛织品。
出土时色泽鲜丽,是目前发现最早的刺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