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 第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 格式:pptx
- 大小:1.53 MB
- 文档页数:21
高二历史复习导学案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学习目标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2、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重难点:政治制度的建设考点梳理(课前预习案)一、新中国的成立1、准备:1949年9月21日在召开政协会议,讨论的有关事宜。
2、成立:1949年10月1日举行开国大典,毛泽东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3、特点: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团结建国的精神和政权特色。
4、意义:1)。
2)。
二、建国初期的民主法治建设1、1954年宪法的颁布1)目的:保障政治上从向顺利过渡,替代《》2)颁布:1954年通过。
3)内容①确立了我国的和原则。
②规定了的权利和。
③规定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的方针政策,并将写入宪法。
4)性质:中国第一部类型的宪法。
5)意义:①加强了。
②反映了。
③提高了。
④推动了。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确立: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制度2)运行:①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
②和年,又分别召开了二届和三届人大。
③各届人大代表都经全国人民产生,由和社会人士组成。
3)意义:①奠定了。
②规范了。
③昭示着。
3、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基础:中共与团结合作、共同反对专制独裁的历史。
2)指导思想:“、”3)主要形式:。
4)作用:调动了民主人士的热情,开创了、共同建设国家的新局面。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含义: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实行全国各民族一律和各民族,在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设立自治机构,行使自治权。
2)确立:①《》明确规定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②作了更明确的规定。
3)实施:①形成了内蒙古、广西、宁夏、五大省级自治区。
②建立了100余个自治州、县,民族自治区建设已初具规模。
4)意义:少数民族实现了,加强了,促进了国家的。
通过预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课堂探究案民主政治是历史发展的趋势,并随着时代进步不断完善。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修昔底德借尼西阿斯(古雅典将军)之口说出来这样一句话:“男人就是城邦。
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使学生了解或掌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共同纲领”;新中国的首都、国旗、国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概况,政协的作用和职能、民主派参政的主要任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诞生,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处理少数民族的基本原则,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过程与方法目标(1)注重文史结合,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种类型的史料的能力,使学生掌握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分析方法。
(2)运用历史比较法,引导学生归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西方三权分立制度的区别。
(3)运用调查访问法,充分调动学生课外资源,与课内学习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可建议学生去采访身边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了解他们参政的方式与途径;通过本校少数民族学生景象访问调查,了解我们身边少数民族自治区划制度实施情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三大基本政治制度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是中国历史和现实要求的必然结果;把握新中国建立以来民主建设发展的基本脉络,展望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美好前景;培养学生追求民主的科学精神和为国家民主制度建设而努力的历史责任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民族区域制度的建立。
难点: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及与西方民主制度的区别。
教学过程:(导入):歌曲《歌唱祖国》: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这首歌曲大家应该十分熟悉,它创作于建国初年,表达了作者对于新中国的热爱和期盼,也反映了那个时代大多数人的心声。
人们对新中国的成立,抱有无数的期望,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人。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新中国的设计者是怎样通过制度建设来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
我们先了解一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新课讲授)下面我们开始本节课的学习——第一目开国大典一、开国大典我们先来看一段视频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