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创作年谱
- 格式:doc
- 大小:52.00 KB
- 文档页数:4
叶圣陶简介叶圣陶简介叶圣陶(1894—1988),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和编辑出版家。
江苏省苏州人。
原名叶绍钧,圣陶是他的字。
叶圣陶幼年进私塾,后进小学和中学。
1911 年中学毕业后,走上小学教员的岗位。
10 年乡镇小学教员的生活,使他广泛地接触了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小市民和劳动人民,为后来的文学创作积累了生活素材。
1919 年叶圣陶开始白话文学创作,在《新潮》《小说月报》《晨报副刊》等刊物上,发表小说、新诗、散文、剧本和文学评论。
同年,加入北京大学学生组织的“新潮社”。
1921 年,他与周作人、沈雁冰、郑振铎等12 人发起组成“文学研究会”,在文学“为人生”的旗帜下,从事现实主义的文学创作。
从1922 年起叶圣陶简介,先后出版《隔膜》《火灾》《线下》《城中》《未厌集》《四三集》等多部短篇小说集。
他的早期小说擅长描写下层知识分子和小市民的灰色生活;1925 年后的小说创作,较为深刻地反映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社会现实,创作思想倾向有所变化。
1928 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倪焕之》是他的代表作。
叶圣陶创作的散文集有《剑鞘》(与俞平伯合著)、《脚步集》《未厌居习作》《西川集》和解放后出版的《小记十篇》等。
他的散文或写世抒情、或状物记人,或议事说理,一般都有较为深厚的社会人生内容和脚踏实地的精神;艺术上则主要显示出平淡隽永的情趣和平朴纯净的语言风格。
叶圣陶还是我国现代童话创作的拓荒者,先后出版童话集《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还有一些散见的篇章。
这些童话,构思新颖,描写细腻逼真,在童心的想象中蕴涵着丰腴的现实内容,曾受到鲁迅先生的称赞。
叶圣陶1923 年起任商务印书馆编辑,1930 年改任开明书店编辑,其间曾兼中学、大学教员。
他先后主编或编辑过《文学周刊》《小说月报》《妇女杂志》《中学生》《国文月刊》等多种文学、语文教育刊物,编辑出版几十种中小学语文教科书,撰写过十多本语文教育方面的论著,发现、培养和举荐过巴金、丁玲、戴望舒等作家,为文学发现、培养新人和语文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叶圣陶简介叶圣陶(1894/10/28—1988/2/16)原名叶绍钧,生于江苏苏州。
父亲在地主家做帐房,家境清苦。
1907年考入草桥中学,毕业后在一个初等小学当教员。
1914年被排挤出学校,闲居期间作文言小说发表在《礼拜六》等杂志上。
这些小说一反该刊物的趣味主义,较真实、广泛地反映了国民初年的社会生活,想象力较为丰富,构思不落俗套。
1915年秋到上海商务印书馆附设的尚公学校教国文,并为商务印书馆编小学国文课本。
1917年应聘到吴县用直县立第五高等小学任教。
其间与好友吴宾诺、王伯祥等人实验新式教育方案,传播新文化、新思潮。
1918年在《妇女杂志》第4卷2、3号上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春宴锁谭》,推重具有自立的妇女。
1919年参加北京大学学生组织的新潮社并在《新潮社》上发表小说和论文,探讨社会制度的变革和改造。
1921年与郑振铎、茅盾等人组织发起文学研究会,并在《小说月报》和《文学旬刊》上发表作品。
同年应朱自清之邀到杭州第一师范教书。
1923—1930年,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当编辑。
1927年5月开始主编《小说月报》。
1930年转到开明书店当编辑。
抗日战争期间举家内迁,曾在乐山任武汉大学中文系教授。
后到成都主持开明书店编务。
1946年返回上海。
解放前夕由上海经香港辗转到北京,参加第一届政协会议,被选为全国委员会委员。
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出版总署署长,教育部副部长兼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全国政协副主席。
他的创作极为丰富,无论是诗歌、散文、童话,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位置。
1922年出版第一本短篇小说集《隔膜》。
1923年出版的《稻草人》是我国第一部童话集。
五卅惨案发生后,写了《五月卅一日急雨中》这一名篇。
1928年,创作了优秀长篇小说《倪焕之》,反映了从五四到大革命时期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生活道路及思想历程,刻划出多种多样的典型,批判了改良主义,讴歌了革命力量。
他还创作了大量的散文作品和针砭人情事态的杂文。
叶圣陶资料1894年生于江苏苏州。
原名叶绍钧,笔名有柳山、桂山、郢、郢山、华秉亟等。
1899年进私塾读书,1907年进公立小学,一年后进苏州公立中学。
中学时期,喜读外国小说,开始接触文艺,曾与同学组织诗会放社。
1911年中学毕业,后历任小学、中学、大学教员,还当过编辑,编过《小说月报》、《妇女杂志》和《中学生》等刊物。
解放后,曾任出版总署副署长、教育部副部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历任第一、二、三、四、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文联委员,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叶圣陶早在1914年就开始用文言文写短篇小说,五四运动前后改用白话写作。
1921年初,和茅盾、郑振铎等人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提出“为人生”的主张,并严肃认真地进行实践,这时期的作品有短篇集《隔膜》(1926)、《火灾》(1923)、《线下》(1924)、《城中》(1926)、《未厌集》(1928)、《抗争》、《四三集》(1936),散文集《脚步集》、《未厌居习作》,诗歌集《雪朝》(1922),长篇小说《倪焕之》(1929)等。
作品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暴露和讽刺了旧社会的黑暗,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悲惨命运。
在看到兴起的革命力量之后创作的作品,则充满了对光明的热切追求。
早在1920——1921年间,叶圣陶就为少年儿童创作了《儿和影子》、《拜菩萨》、《成功的喜悦》、《小鱼》、《两个孩子》和《损害》等多篇小诗,这些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诗作,充分体现了“五四”以后科学与民主的时代精神,既能教育孩子,又提醒了成人对儿童教育问题的关注。
1921年冬天起,他致力于童话创作。
1923年,出版了第一部童话集《稻草人》,这部作品,鲁迅在1935年称它为“给中国的童话开了一条自己创作的路”。
1931年,又出版了第二部童话集《古代英雄的石像》。
以后,又写了《聪明的野牛》、《鸟言兽语》、《冥世别》等童话,还创作了童话歌剧《蜜蜂》、《风浪》等。
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简介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1894--1968),名绍钧,江苏苏州人,著名作家、教育家,父亲在地主家做帐房,家境清苦。
1907年考入草桥中学,毕业后在一个初等小学当教员。
1914年被排挤出学校,闭居期间作文言小说发表在《礼拜六》等杂志上。
1915年秋到上海商务印书馆附设的尚公学校教国文,并为商务印书馆编小学国文课本。
1917年应聘到吴县甪直县立第五高等小学任教,他称甪直为自己的第二故乡。
1921年与沈雁冰、郑振铎等人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
在20年代陆续出版了《隔膜》、《火灾》、《线下》、《城中》、《未厌集》等短篇小说集,以及长篇小说《倪焕之》。
早期小说大多描写知识分子和小市民的灰色生活,代表作品如《潘先生在难中》等;后转向摄取与时代斗争有关的重大题材,如《夜》、《倪焕之》等,较为深刻地反映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前后的社会现实。
他的小说呈现出朴实冷隽的艺术格调。
“九·一八”事变之后,积极参加爱国抗日活动,发表了《多收了三五斗》等著名的短篇小说,技巧日臻圆熟。
抗日战争爆发后,辗转到四川工作和生活,写作以散文和文艺评论为主。
主要散文集有《脚步集》、《未厌居习作》,《西川集》,《小记十篇》等。
他的散文感情朴实,意趣隽永,语言洁净,大多具有厚实的社会内容。
《藕与莼菜》、《五月卅一日急雨中》、《牵牛花》、《春联儿》等是他散文中各具特色的名篇。
叶圣陶还是中国现代童话创作的拓荒者。
童话集《稻草人》展现了劳动人民的苦难,但有时气氛显得低沉和悲哀,稍后的童话集《古代英雄的石像》着重表现人民群众团结抗暴的集体力量。
他的童话构思新颖独特,描写细腻逼真,富于现实内容。
鲁迅说,叶圣陶的“《稻草人》是给中国的童话开了一条自己创作的路的”(《表·译者的话》)。
叶圣陶从1921年起在上海、杭州、北京等地中学和大学任教。
1923年起从事编辑出版工作,曾任商务印书馆、开明书店编辑,主编过《文学周报》、《小说月报》、《中学生》等多种重要刊物,发现、培养和举荐过巴金、丁玲、戴望舒等作家。
叶圣陶简介03121110叶圣陶语文创新教育思想初探叶圣陶(1894.10.28-1988.2.16) 叶圣陶原名时绍钩,生于江苏苏州。
父亲在地主家做帐房,家境清苦。
1907年考入草桥中学,毕业后在一个初等小学当教员。
1914年被排挤出学校,闭居期间作文言小说发表在《礼拜六》等杂志上。
1915年秋到上海商务印书馆附设的尚公学校教国文,并为商务印书馆编小学国文课本。
1917年应聘到吴县用直县立第五高等小学任教。
1918年在《妇女杂志》第4卷2、3号上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春宴琐谭》。
1919年参加北京大学学生组织的新潮社,并在《新潮》上发表小说和论文。
1921年与郑振铎、茅盾等人组织发起文学研究会,并在《小说月报》和《文学旬刊》上发表作品。
1922年出版第一本短篇小说集《隔膜》。
1923年出版的《稻草人》是我国第一部童话集。
1928年创作了优秀长篇小说《倪焕之》。
1923-1930年,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当编辑。
1927年5月开始主编《小说月报》。
1930中转到开明书店当编辑。
抗日战争期间举家内迁,曾在乐山任武汉大学中文系教授。
后到成都主持开明书店编务。
1946年返回上海。
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出版总署署长,教育部副部长兼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全国政协副主席。
著作书目:《隔膜》(短篇小说集)1922,商务《雪朝》(新诗集)与周作人、朱自清等人合集,1922,商务《火灾》(短篇小说集)1923,商务《稻草人》(童话集)1923,商务《剑鞘》(散文集)与俞平伯合著,1924,霜枫社《线下》(短篇小说集)1925,商务《城中》(短篇小说集)1926,上海文学周报社《风浪》(儿童歌剧)1928,商务《未厌集》(短篇小说集)1929,商务《倪焕之。
(长篇小说)1929,开明《恳亲会》(戏剧)1930,小说月报社《当代英雄的石像》(童话集)1931,开明《脚步集》(散文集)1931,新中国书店《三种船》(散文集)1925,生活《未厌居习作》(散文集)1935,开明《圣陶短篇小说集》1936,商务《叶绍钧选集》1936,万象《叶绍钧文选》1936,仿古书店《四三集》(短篇小说集)1936,良友《小白船》(童话集)1936,艺林书店《叶绍钧代表作品选》1937,全球书店《给战时少年》(散文集)1938,大路书店《叶绍钧代表作》1941,三通书局《遣愁集》(小说、诗歌集)1943,创作文艺社《微波》(短篇小说集)1944,艺光出版社《西川集》(散文集)1945,文光《绍钧杰作集》(短篇小说、散文集)1946,全球书店《叶绍钧代表作》(短篇小说集)1949,全球书店《怎样游戏》(儿童文学)1947,中华《李太太的头发》(散文、短篇小说集)l947,博文书店《叶圣陶文集》1948,春明《皮包》(短篇小说集)1948,中华《叶圣陶短篇小说集》1954,人文《叶圣陶童话选》1956,少儿《叶圣陶文集》(1一3卷)1958,人文《叶圣陶选集》1958,香港新艺出版社《叶圣陶选集》1959,人文《抗争》(短篇小说集)1959,人文《箧存集》(诗集)1960,作家《叶圣陶散文甲集》1983,四川人民《叶圣陶序跋集》1983,三联《我与四川》(散文、诗歌集)1984,四川人民《叶圣陶散文乙集》1984,三联《稻草人》和其他童话1984,少儿《童话》1985年,新蕾出版社《叶圣陶童话选》1986,吉林人民《叶圣陶代表作》1987,黄河文艺《叶圣陶集》(1-5卷)1988,江苏教育叶圣陶这位二十世纪著名的文化大师,其文宗兼师宗的历史地位和杰出贡献为有识之士所共认。
叶圣陶的简介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篇一:叶圣陶(原名叶绍钧)先生的简介及作品叶圣陶(原名叶绍钧)先生的简介及作品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汉族人。
字圣陶。
江苏苏州市人,著名作家、教育家、编辑家、文学出版家和政治活动家。
主要笔名有叶陶、圣陶、桂山等。
[著作书目]有:《剑鞘》(散文集)与俞平伯合著,1924霜枫社《城中》(短篇小说集)1926,上海文学周报社《风浪》(儿童歌剧)1928,商务《未厌局》(短篇小说集)1929,商务《恳亲会》(戏剧)1930,小说月报社《脚步集》(散文集)1931,新中国书店《三种船》(散文集)1935,生活《四三集》(短篇小说集)1936,良友《给战时少年》(散文集)1938,大路书店《皮包》(短篇小说集)1948,中华《寒假的一天》(文学初级读物)1953,人文《春宴琐谭》叶圣陶的第一部白话小说1914《雪朝》(与朱自清等人合蓍)(诗)1922《隔膜》(小说集)(1922)《稻草人》(小说,早年童话集)1923《火灾》(小说集)1923《线下》(短篇小说)1925《倪焕之》(长篇小说)1929《古代英雄的石像》(童话)1931《文心》(教育)1934(与夏?D尊合著)《未厌居习作》(散文)1935《圣陶短篇小说集》(短篇小说集)1936《叶绍钧选集》(文选)1936《略读指导举隅》(教育)1946,(与朱自清合著)《儿童文学研究》1947《精读指导举隅.》(教育)1948《写作杂谈》(教育)1951《荷花》(现已收入三年级下册(苏教版).三年级下册(人教版)语文书课文)《叶圣陶童话选》(童话)1956《叶圣陶出版文集》(文选)1958《抗争》(短篇小说)1959《夜》1959《平常的故事》1959《微波》1959《箧存集》(诗)1960《潘先生在难中》(短篇小说)1964《叶圣陶散文》(散文)1983《我与四川》(散文和诗)1984《文章讲话》(与夏?D尊合著)(教育)1997《文话七十二讲》(教育)1999,(与夏?D尊合著)《藕与莼菜》(短篇小说)1997(现已收入七年级语文第一册课本第八课)、《爬山虎的脚》(现已收入三年级语文第一册课本第四十一课)《记金华双龙洞》(现已收入六年级下册(苏教版)课文)叶圣陶曾在以下报纸、杂志作过编辑、主笔或主编:《礼拜六》《上海时事新报》《上海民国日报》《文学周报》《公理日报》《国文月刊》《苏州评论》《妇女杂志》《小说月报》《中学生》《开明少年》《中国作家》《人民教育》《中国语文》《诗》《光明》《国文杂志》《中学生战时半月刊》《儿童文学》《多收了三五斗》叶圣陶童话代表作:《稻草人》《旅行家》《小白船》《古代英雄的石像》《一粒种子》《玫瑰和金鱼》《月亮姑娘的亲事》《含羞草》《快乐的人》《芳儿的梦》等等。
叶圣陶的简介篇一:叶圣陶(原名叶绍钧)先生的简介及作品叶圣陶(原名叶绍钧)先生的简介及作品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汉族人。
字圣陶。
江苏苏州市人,著名作家、教育家、编辑家、文学出版家和政治活动家。
主要笔名有叶陶、圣陶、桂山等。
[著作书目]有:《剑鞘》(散文集)与俞平伯合著,1924霜枫社《城中》(短篇小说集)1926,上海文学周报社《风浪》(儿童歌剧)1928,商务《未厌局》(短篇小说集)1929,商务《恳亲会》(戏剧)1930,小说月报社《脚步集》(散文集)1931,新中国书店《三种船》(散文集)1935,生活《四三集》(短篇小说集)1936,良友《给战时少年》(散文集)1938,大路书店《皮包》(短篇小说集)1948,中华《寒假的一天》(文学初级读物)1953,人文《春宴琐谭》叶圣陶的第一部白话小说1914《雪朝》(与朱自清等人合蓍)(诗)1922《隔膜》(小说集)(1922)《稻草人》(小说,早年童话集)1923《火灾》(小说集)1923《线下》(短篇小说)1925《倪焕之》(长篇小说)1929《古代英雄的石像》(童话)1931《文心》(教育)1934(与夏?D尊合著)《未厌居习作》(散文)1935《圣陶短篇小说集》(短篇小说集)1936《叶绍钧选集》(文选)1936《略读指导举隅》(教育)1946,(与朱自清合著)《儿童文学研究》1947《精读指导举隅.》(教育)1948《写作杂谈》(教育)1951《荷花》(现已收入三年级下册(苏教版).三年级下册(人教版)语文书课文)《叶圣陶童话选》(童话)1956《叶圣陶出版文集》(文选)1958《抗争》(短篇小说)1959《夜》1959《平常的故事》1959《微波》1959《箧存集》(诗)1960《潘先生在难中》(短篇小说)1964《叶圣陶散文》(散文)1983《我与四川》(散文和诗)1984《文章讲话》(与夏?D尊合著)(教育)1997《文话七十二讲》(教育)1999,(与夏?D尊合著)《藕与莼菜》(短篇小说)1997(现已收入七年级语文第一册课本第八课)、《爬山虎的脚》(现已收入三年级语文第一册课本第四十一课)《记金华双龙洞》(现已收入六年级下册(苏教版)课文)叶圣陶曾在以下报纸、杂志作过编辑、主笔或主编:《礼拜六》《上海时事新报》《上海民国日报》《文学周报》《公理日报》《国文月刊》《苏州评论》《妇女杂志》《小说月报》《中学生》《开明少年》《中国作家》《人民教育》《中国语文》《诗》《光明》《国文杂志》《中学生战时半月刊》《儿童文学》《多收了三五斗》叶圣陶童话代表作:《稻草人》《旅行家》《小白船》《古代英雄的石像》《一粒种子》《玫瑰和金鱼》《月亮姑娘的亲事》《含羞草》《快乐的人》《芳儿的梦》等等。
叶圣陶简介叶圣陶简介百度百科叶圣陶(1894.10.28~1988.2.16),原名叶绍钧,字秉臣。
江苏省苏州人。
现代作家、教育家、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
叶圣陶的父亲在地主家做帐房,家境清苦。
1907年考入草桥中学,1912年中学毕业后因家境清贫,即在一个初等小学当教员。
1914年被排挤出学校,闭居期间作文言小说发表在《礼拜六》等杂志上。
1915年秋到上海商务印书馆附设的尚公学校教国文,并为商务印书馆编小学国文课本。
1917年应聘到吴县角(音lù)直县立第五高等小学任教。
1918年在《妇女杂志》第4卷2、3号上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春宴琐谭》。
1919年参加北京大学学生组织的新潮社,并在《新潮》上发表小说和论文。
1921年,与沈雁冰、郑振铎等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提倡“为人生”的文学观,并与朱自清等人创办了我国新文坛上第一个诗刊《诗》。
他发表了许多反映人民痛苦生活和悲惨命运的作品,出版了我国童话集《稻草人》以及小说集《隔膜》、《火灾》等。
1922年出版第一本短篇小说集《隔膜》。
1923至1930年,叶圣陶进入商务印书馆,开始从事编辑出版工作,并于1927年5月开始主编《小说月报》,同时继续文学创作。
1923年出版的《稻草人》是我国第一部童话集。
1928年创作了优秀长篇小说《倪焕之》。
1930年,他转入开明书店。
他主办的《中学生》杂志,是三、四十年代最受青年学生欢迎的读物,在社会上有广泛的影响。
“九一八”事变后,他积极投身抗日救亡活动,参加发起成立“文艺界反帝抗日大联盟”。
抗战期间,他内迁四川,先在中学、大学执教,后继续主持开明书店编辑工作,同时写下了不少散文小说诗词,从不同角度揭露了旧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悲惨生活,歌颂了在民族解放斗争中坚强不屈的普通群众。
在四川他还参加发起成立“文艺界抗敌后援会”,支援抗日前线的将士。
抗战胜利后,他参加反对国民党政府压制民主、争取出版自由的斗争。
1946年,叶圣陶回到上海后,积极投身爱国民主运动。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张中行一、叶圣陶叶圣陶(1894—1988),名绍钧,字圣陶,江苏苏州人,著名作家、著名教育家。
起初的作品以小说为主抗日战争爆发后积极参加爱国抗日活动,短篇小说《多收了三五斗》,后转为写散文和评论为主。
还是中国现代童话创作的拓荒者《稻草人》。
二、张中行张中行,(1909-2006),河北香河人,著名散文家、语文学家。
1931年毕业于通县师范学校,193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建国后长期供职于人民教育出版社,从事中学语言教材的编辑。
退休后任人民教育出版社特约编审,直至1997年。
20世纪80年代开始散文创作,出版散文集《负暄琐话》、《负暄续话》、《负暄三话》、《禅外说禅》、《说梦草》、《顺生论》、《流年碎影》等,另著有《文言与白话》、《文言津逮》、《诗词读写丛话》、《佛教与中国文学》等,收录于《张中行作品选》六卷。
三、文本分析1、本文从结构层次上看五个部分:第一部分(1):谈写作本文的缘由和选材。
第二部分(2):总写叶圣陶先生的品德有过人之处。
第三部分(3-6):详写叶圣陶先生为人宽厚的一面。
第四部分(7-10)从语文方面详写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另一面:律己严。
第五部分(11):谈学习和仿效叶先生品德的思考。
2、作者重点塑造了叶先生的两种过人品行:(1)待人厚体现叶先生既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过人之处。
(2)律己严通过叶先生有关自己无法当面指摘他人短处的一次发言,表现其“使人自重”的“德的力量”。
四、“写话”与本文的文风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简而言之就是——“写话”(简明而有条理的口头语)。
叶圣陶先生就是这样严格要求自己的:一旦所写的不像“话”,就坚决改。
1、张中行在文章回答了为什么叶先生的语文主张应该受到高度重视:(1)从历史来看,用白话代替文言,言文一致,是大势所趋,是从理论到实践都已有了答案的,所以说是“不成问题”。
(2)而从现实看,叶先生“写话”主张,是切中时症的。
叶圣陶:
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1894年10月28日生于江苏苏州,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1907年,考入草桥中学。
1916年,进上海商务印书馆附设尚公学校执教,推出第一个童话故事《稻草人》。
1918年,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春宴琐谭》。
1923年,发表长篇小说《倪焕之》。
1949年后,先后出任教育部副部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和总编、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顾问、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政协副主席,第一、二、三、四、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民进中央主席。
1983年当选为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是第一至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
1988年2月1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
叶圣陶教育活动年谱(1911—1949)院系:信工系专业:教育技术班级:607班制作人:王晓敏赵翔张巧陈文瑶3月27日“余为多妹讲国文教科书已近三十课矣……盖余之讲法,实在不好……且又有一最忌之事,则余之心燥也……余越火妹越不懂,盖启蒙宜诱而不宜逼也。
近阅《教育杂志》,益知其大不宜,而未能少改也。
后当慎之。
”(日记)时,《教育杂志》每期必看。
5月29日创办年级小报《课余》。
后改名《课余丽泽》。
6月17日停刊。
9月7日发表评论《儿童之观念》,刊《妇女时报》第三号,署名叶陶。
(收入《叶圣陶集》时改题名为《儿童观念之养成》)。
文章书述说儿童观念之养成受外界的影响甚深,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更重要。
12月2日日记述其志向:“此身定当从事于社会教育,以改革我同胞之心,庶不有疚于我心焉。
”1912年十八岁1月25日准备当小学老师。
“小学教师之席亦难乎得之也,苟得之,则其品亦至可高贵,固新民之基础须是赖焉;且其中乐趣亦无有穷尽。
”(日记)2月担任苏州中区第三初等小学(言子庙小学)任二年级的年级主任,教二、三、四年级的国文,还兼教二年级的修身课和算术课,每周国文十七节,算术五节。
“我开始当教师在民国元年(1912年),担任的是初等小学二年级的级任教员,教国文和算术。
”(叶圣陶《大力研究语文教学,尽快改进语文教学》,刊《中国语文》1978年第2期)3月26日与潘森伯谈国文教学,“君办小学有年,颇多经验之语,听之足益进。
”(日记)6月1日日记谈教师的“兴趣”:“则学生与教师之精神固互相提携,互相竞争者也。
其一方面失精神,双方斯俱失之矣。
”4月由郭绍虞介绍到尚公小学任教,做高等班的级任,教国文。
1917年二十三岁1月尚公小学放寒假回到苏州,假期参加吴县教育会的演讲会,听章伯寅讲《教育上之心得》、余日章讲《教育救国》、沈信卿讲《自勤主义之教育》、贾秀英讲《训练上之注意以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之重为归束》、黄任之(炎培)讲《国文新教授法》,以及欧洲人麦克洛讲《体育问题》。
叶圣陶主要笔名有叶陶、圣陶、桂山等,1914年开始创作文言小说,1918年开始发表白话文作品。
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小说、散文、杂文、诗歌和儿童文学作品。
《春宴琐谭》叶圣陶的第一部白话小说1918《雪朝》(与朱自清等人合蓍)(诗)1922《隔膜》(小说集)(1922)《稻草人》(小说,早年童话集)1923《火灾》(小说集)(1923)《线下》(短篇小说)1925《倪焕之》(长篇小说)1929《古代英雄的石像》(童话)1931《文心》(教育)1934(与夏丏尊合著)《未厌居习作》(散文)1935《圣陶短篇小说集》(短篇小说集)1936《叶绍钧选集》(文选)1936《略读指导举隅》(教育)1946,(与朱自清合著)《儿童文学研究》1947《精读指导举隅.》(教育)1948《写作杂谈》(教育)1951《叶圣陶童话选》(童话)1956《叶圣陶出版文集》(文选)1958《抗争》(短篇小说)1959《夜》1959《平常的故事》1959《微波》1959《箧存集》(诗)1960《潘先生在难中》(短篇小说)1964《叶圣陶散文》(散文)1983《我与四川》(散文和诗)1984《文章讲话》(与夏丏尊合著)(教育)1997《文话七十二讲》(教育)1999,(与夏丏尊合著)叶圣陶曾在以下报纸、杂志作过编辑、主笔或主编:《礼拜六》、《上海时事新报》、《上海民国日报》、《文学周报》、《公理日报》、《国文月刊》、《苏州评论》、《妇女杂志》、《小说月报》、《中学生》、《开明少年》、《中国作家》、《人民教育》、《中国语文》、《诗》、《光明》、《国文杂志》、《中学生战时半月刊》叶圣陶童话代表作:《稻草人》、《旅行家》、《小白船》、《古代英雄的石像》、《一粒种子》、《皇帝的新衣》、《玫瑰和金鱼》、《月亮姑娘的亲事》、《含羞草》、《快乐的人》、《芳儿的梦》、等等。
叶绍钧先生简介叶绍钧先生简介及作品叶圣陶(1894年-1988年),原名叶绍钧,字秉臣,辛亥革命后改字圣陶。
汉族人,江苏苏州人,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编辑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
曾当过10年的小学语文教师。
解放后,叶圣陶曾担任出版总署副署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教育部副部长。
他也是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委员、民进中央主席。
叶圣陶于1988年2月16日于北京逝世,享年94岁。
文学作品叶圣陶主要笔名有叶陶、圣陶、桂山等,1914年开始创作文言小说,1918年开始发表白话文作品。
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小说、散文、杂文、诗歌和儿童文学作品。
《春宴琐谭》:他的第一部白话小说《倪焕之》:长篇小说《隔膜》:小说集《火灾》:小说集报章杂志叶圣陶曾在以下报纸、杂志作过编辑、主笔或主编:《礼拜六》《上海时事新报》《上海民国日报》《文学周报》《公理日报》《国文月刊》《苏州评论》《妇女杂志》《小说月报》《中学生》《开明少年》《中国作家》《人民教育》《中国语文》《诗》《光明》《国文杂志》《中学生战时半月刊》童话作品叶圣陶曾写过以下童话:《稻草人》《旅行家》《小白船》《古代英雄的石像》《一粒种子》《皇帝的新衣》《玫瑰和金鱼》《月亮姑娘的亲事》《含羞草》《快乐的人》《芳儿的梦》等等叶圣陶的早期小说大多描写知识分子和小市民的灰色生活,代表作品如《潘先生在难中》等;后转向摄取与时代斗争有关的重大题材,如《夜》、《倪焕之》等,较为深刻地反映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前后的社会现实。
他的小说呈现出朴实冷隽的艺术格调。
“九·一八”事变之后,积极参加爱国抗日活动,发表了《多收了三五斗》等著名的短篇小说,技巧日臻圆熟。
抗日战争爆发后,辗转到四川工作和生活,写作以散文和文艺评论为主。
主要散文集有《脚步集》、《未厌居习作》,《西川集》,《小记十篇》等。
他的散文感情朴实,意趣隽永,语言洁净,大多具有厚实的社会内容。
叶圣陶小说创作年谱1、《姑恶》,1913年12月21日作毕,刊《小说丛报》第三期。
2、《佛胤记》,1914年5月中旬作毕,未发表3、《玻璃窗内之画像》,1914年5月22日作毕,刊《小说丛报》第二期,1914年6月10日出版。
4、《穷愁》,刊《礼拜六》第七期,1914年7月18日出版。
5、《博徒之儿》,1914年7月25日作毕,刊《礼拜六》第十二期,1914年8月20日出版。
6、《孤霄幻遇记》,1914年8月20日作毕,刊《礼拜六》第十九期,1914年10月10日出版。
7、《贫女泪》,刊《小说丛报》第三期,1914年9月1日出版。
8、《黑梅夫人》,1914年9月1日作毕,刊《礼拜六》第十七期,1914年9月26日出版。
9、《浮沉》,1914年9月7日作毕,未发表。
10、《无告孤雁》,1914年9月8日作毕,为发表。
11、《飞絮沾泥录》,1914年9月18日作毕,刊《礼拜六》第二十期,1914年10月17日出版。
12、《戕性》,1914年9月24日作毕,未发表。
13、《翁牖新梦》,1914年10月28日作毕,刊《礼拜六》第二十七期,1914年12月5日出版。
14、《淞垒记》,1914年11月9日始,至1916年4月11日完篇,未发表。
15、《终南捷径》,1914年11月10日作毕,刊《礼拜六》第二十六期,1914年11月18日出版。
16、《痴心男子》,刊《礼拜六》第四十六期,1915年4月17日出版。
17、《良心上之敌忾》,刊《礼拜六》第六十三期,1915年8月14日出版。
18、《一贫一富》,刊《礼拜六》第六十四期,1915年8月21日出版。
19、《某教师》,刊《礼拜六》第六十五期,1915年8月28日出版。
20、《灵台艳影》,刊《礼拜六》第六十六期,1915年9月4日出版。
21、《葛兰小史》,1915年9月21日作毕,刊《礼拜六》第七十三期,1915年10月23日出版。
22、《我心匪石》,1915年11月5日作毕,刊《礼拜六》第八十期,1915年12月1日出版。
23、《倚闾之思》,1915年11月12日作毕,刊《小说海》第二卷一号,1916年1月1日出版。
24、《旅窗心影》,1915年12月5日作毕,刊《小说海》第二卷四号,1916年4月1日出版。
25、《反求诸己》,1915年12月20日作毕,未发表。
26、《春宴琐谭》,刊《妇女杂志》第四卷二、三号,1918年2月5 日、3月5日出版。
27、《这也是一个人?》,1919年2月24日作毕,刊《新潮》第一卷三号,1919年3月1日出版。
28、《春游》,1919年3月19日作毕,刊《新潮》第一卷五号,1919年5月1日出版。
29、《秋之夜》,刊《妇女杂志》第五卷第九期,1919年9月5日出版。
30、《“你的见解错了!”》,1920年5月6日作毕,刊《时事新报·余载栏》,1920年5月16日出版;又刊《妇女评论》第一卷第六期;《新潮》月刊第二卷第四号刊载时,改名为《两封回信》。
31、《欢迎》,1920年7月2日作毕,刊《京报·青年之友》,1921年4月7日、8日出版。
32、《不快之感》,1920年7月21日作毕,刊《新潮》三卷一号,1921年10月1日出版。
33、《伊和他》,1920年8月12日作毕,刊《新潮》第二卷五号,1921年9月1日出版。
34、《母》,1920年10月2日作毕,刊《晨报副刊》,1920年11月21日出版。
35、《低能儿》,1920年11月20日作毕,刊《小说月报》第十二卷二号,1921年2月20日出版。
36、《一个朋友》,1920年12月14日作毕,刊《小说月报》第十二卷二号,1921年2月20日出版。
37、《萌芽》,1921年1月8日作毕,刊《小说月报》第十二卷三号,1921年3月10日出版38、《恐怖的夜》,1921年1月25日作毕,刊《小说月报》第十二卷三号,1921年3月10日出版。
38、《苦菜》,1921年2月6日作毕,刊《晨报副刊》,1921年3月22日至24日出版。
39、《隔膜》,1921年2月27日作毕,刊《京报·青年之友》,1921年3月16日至19日出版。
40、《阿凤》,1921年3月1日作毕,刊《晨报副刊》,1921年3月16日、17日出版。
41、《绿衣》,1921年3月11日作毕,刊《晨报副刊》,1921年3月19日、20日出版。
42、《寒晓的琴歌》,1921年3月31日作毕,刊《京报·青年之友》,1921年4月14日出版。
43、《疑》,1921年4月10日作毕,刊《京报·青年之友》,1921年4月16日、17日出版。
44、《潜隐的爱》,1921年4月19日作毕,刊《晨报副刊》,1921年4月26日至30日出版。
45、《一课》,1921年4月30日作毕,刊《晨报副刊》,1921年5月17日至19日出版。
46、《晓行》,1921年6月11日作毕,刊《晨报副刊》,1921年6月20日至23日出版。
47、《悲哀的重载》,1921年6月26日作毕,刊《晨报副刊》,1921年7月3日至8日出版。
48、《先驱者》,1921年7月25日作毕,刊《时事学报·学灯》,1921年8月1日、2日出版。
49、《脆弱的心》,1921年8月9日作毕,刊《时事学报·学灯》,1921年8月16日、16日出版。
50、《饭》,1921年9月24日作毕,刊《时事新报·双十节增刊》。
51、《义儿》,1921年10月29日作毕,刊《时事新报·文学旬刊》第十八期,1921年11月1日出版。
52、《云翳》,1921年11月2日作毕,刊《小说月报》第十二卷十二号,1921年12月10日出版。
53、《乐园》,1921年11月22日作毕,刊《小说月报》第十三卷一号,1922年1月10日出版。
54、《地动》,1921年12月9日作毕,刊《东方杂志》第十九卷一号,1922年1月10日出版。
55、《旅路的伴侣》,1921年12月19日作毕,刊《小说月报》十三卷三号,1922年3月10日出版。
56、《风潮》,1921年12月21日作毕,刊《教育杂志》十四卷四号,1922年4月20日出版。
57、《被忘却的》,1922年2月10日作毕,未发表。
后收入短篇小说集《火灾》,商务印书馆,1923年11月出版。
58、《醉后》,1922年3月14日作毕,刊《民铎》第三卷三号。
59、《祖母的心》,1922年5月15日作毕,刊《小说月报》十三卷七号。
1922年7月10日出版。
60、《小蚬的回家》,1922年5月21日作毕,刊《东方杂志》十九卷十号出版。
61、《啼声》,1922年5月23日作毕,刊《东方杂志》十九卷九号。
62、《火灾》,1922年12月2日作毕,刊《小说月报》十四卷一号,1923年1月10日出版。
63、《小铜匠》,1922年12月10日作毕,刊《小说月报》十四卷四号,1923年4月10日出版。
64、《两样》,1922年12月17日作毕,刊《小说月报》第十四卷第二号,1923年2月10日出版。
65、《归宿》,1923年1月24日作毕,刊《小说月报》第十四卷二号,1923年2月10日出版。
66、《孤独》,1923年1月28日作毕,刊《小说月报》第十四卷三号,1923年3月10出版。
67、《平常的故事》,1923年4月18日作毕,刊《小说月报》第十四卷五号,1923年5月10日出版。
68、《病夫》,1923年6月26日作毕,刊《文学》第一百零四期,1924年1月7日出版。
69、《错过了》,1923年6月29日作毕,刊《努力周报》第六十二期,1923年7月22日出版。
70、《游泳》,1923年7月18日作毕,刊《小说月报》第十四卷八号,1923年8月10日出版。
71、《桥上》,1923年7月28日作毕,刊《小说月报》第十四卷九号,1923年9月10日出版。
72、《校长》,1923年8月30日作毕,刊《小说月报》第十四卷十号,1923年10月10日出版。
73、《马铃瓜》,1923年9月11日作毕,刊《时事新报·双十节增刊》。
74、《一个青年》,1924年1月31日作毕,刊《小说月报》第十五卷二号,1924年2月10日出版。
75、《春光不是她的了》,1924年8月12日作毕,刊《东方杂志》第二十一卷十五号。
76、《金耳环》,1924年11月12日作毕,刊《小说月报》第十五卷十二号1924年12月20日出版。
77、《潘先生在难中》,1924年11月27日作毕,刊《小说月报》第十六卷一号,1925年1月10日出版。
78、《外国旗》,1924年12月6日作毕,刊《东方杂志》第二十二卷一号,1925年1月10日出版。
79、《前途》,1925年3月16日作毕,刊《小说月报》第十六卷三号。
80、《演讲》,1925年5月29日作毕,刊《文学周刊》第一七十八期。
1925年6月21日出版。
81、《城中》,1925年11月1日作毕,刊《民铎》第七卷一号。
82、《双影》,1925年11月12日作毕,刊《文学周报》第二百期,1925年11月22日出版。
83、《在民间》,1925年11月29日作毕,刊《新女性》创刊号,1926年1月出版。
84、《晨》,1926年2月1日作毕,刊《小说月报》第十七卷二号,1926年2月10日出版。
85、《微波》,1926年3月13日作毕,刊《小说月报》第十七卷三号。
1926年3月10日出版。
待查86、《搭班子》,1926年5月2日作毕,刊《教育杂志》第十八卷五号,1926年5月20日出版。
87、《遗腹子》,1926年7月28日作毕,刊《一般》月刊创刊号,1926年9月5日出版。
88、《夏夜》,1926年8月19日作毕,刊《小说月报》第十七卷九号,1926年9月10日出版。
89、《苦辛》,1926年11月2日作毕,刊《一般》第一卷十二号,1926年12月5日出版。
90、《一包东西》,1926年11月23日作毕,刊《小说月报》第十八卷一号,1928年1月10日出版。
91、《抗争》,1926年12月6日作毕,刊《教育杂志》第十九卷一号,1927年1月20日出版。
92、《小病》,1927年7月10日作毕,刊《小说月报》第十八卷五号,因延期,实际出版日期不详。
93、《小妹妹》,1927年7月31日作毕,刊《小说月报》第十八卷六号,因延期,实际出版日期不详。
89、《夜》,刊《小说月报》第十八卷十号,1927年10月10日。
90、《赤着的脚》,1927年11月9日作毕,刊商务印书馆之“纪念孙中山先生”专刊。
91、《倪焕之》,1928年1月20日始,至1928年11月15日作毕,刊《教育杂志》第二十卷一号至十二号。
92、《某城纪事》,1928年7月6日作毕,刊《小说月报》第十九卷九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