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服装史教学总结
- 格式:doc
- 大小:44.00 KB
- 文档页数:19
中外服装史个人总结怎么写服装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地域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中外服装史是研究服装发展和演变的学科,通过对中外服装历史的总结,可以更好地了解服装的演变和影响。
下面是我个人对中外服装史的总结。
首先,我会从古代开始,分别对中外服装的起源和演变进行总结。
在古代,服装主要是以功能为主,以满足人们的生存和生活需求为目的。
中外古代服装有很多共同之处,例如都注重材质的选择和制作工艺的发展。
然而,由于地理环境和文化背景的差异,中外服装在细节上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其次,我会对中外服装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进行总结。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服装的功能逐渐扩展,不仅仅是满足基本需求,还具有了更多的社会和文化意义。
中外服装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例如,中国的汉服在唐、宋、明清时期都有不同的风格和特点,而欧洲的中世纪服装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服装也有着鲜明的特色。
接下来,我会对中外服装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进行总结。
现代社会的服装不仅仅是一种衣着,更是一种文化和时尚的表达。
中外服装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不仅是时尚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交流和国际交流的重要媒介。
中外服装的融合和碰撞,使得现代社会的服装多样性和创新性得以展现。
最后,我会对中外服装史的研究方法和价值进行总结。
中外服装史的研究需要借助于历史文献、考古发现、艺术作品等多种研究方法,以全面地了解服装的发展和变化。
中外服装史的研究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人类文明的进程,还可以为时尚产业和文化交流提供重要的参考和启示。
总之,中外服装史是一门重要的学科,通过对服装发展和演变的总结,可以更好地了解服装的历史、特点和影响。
我的个人总结主要包括古代服装的起源和演变、服装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服装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以及中外服装史研究的方法和价值。
希望我的总结能够为中外服装史的研究和了解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启示。
服装史书入门知识点总结服装史书是研究服装发展的重要资料,通过对服装史书的学习,可以了解到服装的起源、发展历史和不同时期的服装特点。
下面是一些服装史书的入门知识点。
一、服装史书的起源和发展1. 服装史书的起源服装史书最早出现在古代文明社会,如古埃及、古希腊和古罗马等地区。
古代文明社会的服装史书主要是用来记录当时的服装情况和风俗习惯。
2. 服装史书的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服装史书的形式和内容也发生了变化。
在中世纪欧洲,服装史书开始注重对服装材料、设计和制作工艺的研究;在近现代,服装史书更多地关注服装与时尚、文化和艺术的关系。
二、服装史书的分类和流派1. 服装史书的分类根据不同的研究角度和对象,服装史书可以分为文化史、时尚史、制作史、社会史等不同的分类。
2. 服装史书的流派在服装史书的研究中出现了一些重要的流派,如法国学派、英国学派、意大利学派等。
这些流派在研究方法和视角上各有特点,对服装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服装史书的重要内容和研究方向1. 服装史书的重要内容服装史书主要包括服装的起源、发展、演变和变革的历史过程,以及服装与文化、时尚、艺术、社会等方面的关系。
2. 服装史书的研究方向服装史书的研究方向包括服装材料、服装设计、服装制作工艺、服装的社会功能和文化意义等方面。
此外,还有一些特定的研究方向,如服装与性别、服装与身份、服装与身体等方面的研究。
四、服装史书的影响和意义1. 服装史书的影响服装史书对当代服装设计和生产有着重要的影响,通过研究历史上的服装样式和工艺,可以为当代服装的设计提供灵感和借鉴。
2. 服装史书的意义通过研究服装史书,可以了解到不同文化和时期的服装特征,增进对服装与文化、时尚、艺术的理解,丰富人们的审美和文化素养。
综上所述,服装史书是一份极具价值的资源,通过研读服装史书,可以了解到服装的演变和变革的历史进程,掌握服装研究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深化对服装与文化、时尚、艺术的认识,从而丰富个人的审美和文化素养。
中国服饰发展史总结中国服饰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五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随着时代的演变和文化的交融,中国服饰不断发展、演进,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特色。
以下是中国服饰发展史的总结内容:1. 新石器时代服饰(公元前6000年-公元前1600年):新石器时代是中国人类文明的起源时期,服饰简单朴素,多以兽皮、兽骨、竹简等为材料制作衣物。
在这个时期,服饰主要以保暖和保护身体为目的,没有过多的装饰。
2. 古代服饰(公元前1600年-公元1840年):古代服饰的发展主要受到周、秦、汉、唐、宋、明、清等朝代的影响。
这个时期的服饰逐渐丰富,不再只是保暖的工具,注重美感和社会地位的体现。
例如,汉代的袍子和襦裙成为了主要的服饰,唐朝时期的华丽服饰展现了盛世的豪华。
3. 民国时期服饰(1912年-1949年):民国时期的服饰带有现代化和西方化的影响。
随着国家的变革和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服饰的要求也发生了变化,西装和长袍成为了主流。
随着电影和音乐的兴起,时尚和潮流开始影响人们的穿着方式。
4. 当代服饰(1949年至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崛起和独立性的增强。
在当代中国,服饰的发展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国际化、经济发展和年轻人对时尚的追求。
中国传统服饰和西方服饰不断融合,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例如汉服复兴运动以及中国设计师在国际时尚界的崛起。
总的来说,中国服饰发展史展现了中国人民对服饰的追求和创新。
从简单的兽皮到华丽的汉服,从受到西方影响的民国时期到当代的多元化和个性化,中国服饰发展史见证了中国社会的演变和文化的传承。
中国服饰的演变不仅反映了时代的变迁,也是中国人民智慧和文化的结晶。
无论是古代还是当代,中国的服饰都以其独特的魅力和多样化的风格吸引着世界的目光。
古代服饰知识点归纳总结一、古代服饰的发展历程1. 古代服饰的起源古代服饰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当时的人们利用动物皮毛裹身以抵御严寒和保护身体,随着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开始用纺织品来制作服装,这标志着古代服饰从简单的裹身方式逐渐发展为一种具有审美价值的文化产物。
2. 古代服饰的发展在古代社会,服饰不仅是一种保暖和保护身体的工具,还是一种展示身份和地位的符号,因此古代服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展现出了不同的特点。
在古代社会中,服饰的种类和款式随着社会的变迁和风俗的演变而不断改变,同时也受到政治、宗教和民族等因素的影响。
3. 古代服饰的影响古代服饰对后世的影响深远,它们不仅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还影响了后世的时尚和审美观念。
很多古代服饰的元素被重新演绎并融入到当代的服装设计中,成为了对历史的致敬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二、古代服饰的种类1. 男性服饰古代男性的服饰主要包括衣、裤、襦、袍、缠带等,不同的朝代和地区有不同的服饰风格和款式。
在古代中国,男性一般穿着长衫、长裤和马褂,这是中国古代传统服饰的代表。
2. 女性服饰古代女性的服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地区也有着不同的特点,一般包括上衣、下裙、丝巾、披肩等。
在中国古代,女性的服饰是以长袍、长裙和褂为主,这些服饰的颜色和款式通常反映了主人的身份和地位。
3. 装饰品古代服饰的装饰品主要包括发饰、首饰、腰带、鞋袜等,这些装饰品不仅可以为服饰增添美感,还可以展示主人的身份和品位。
4. 专业服装在古代,有一些专门的服装是为了特定的职业或者活动而设计的,比如士兵的戎装、医生的袍服、武术家的道袍等,这些服装通常具有特定的功能和象征意义。
三、古代服饰的特点1. 材料与工艺古代服饰的制作材料主要包括丝绸、棉布、麻布、毛皮等,这些材料具有不同的纹理和手感,同时古代服饰的制作工艺也非常精湛,通常包括刺绣、织锦、织花等技艺。
2. 肤色与图案古代服饰的颜色和图案通常反映了主人的地位和身份,比如红色是古代中国皇帝和贵族的专属颜色,而龙、凤、麒麟等祥瑞图案则是古代服饰中常见的装饰元素。
大一中外服装史知识点总结服装作为文化的一部分,承载着人们对美的追求和个性的表达。
服装的风格和款式经历了不断变革与演进,同时也受到不同地区、民族和时代的影响。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总结大一中外服装史的知识点。
一、中国古代服饰的演变中国古代服饰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发展经历了多个时代和朝代。
早期的中国原始社会时期,人们主要穿着动物皮毛来抵御严寒。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开始使用植物纤维和丝绸来制作服装。
在汉代,丝绸成为了主要的面料,随着纺织技术的进步,丝绸服饰的款式也变得更加多样化。
到了唐宋时期,衣着逐渐分为男女区别明显的样式。
唐代女装崇尚宽袖、大袖口,并注重配饰的精美。
宋代女装则更加妩媚,主要特点是裙装的流行,多层次的裙摆使得妇女在行走时更加优雅。
从明清时期开始,中国的服饰逐渐受到西方的影响,融合了一些外来元素。
传统的汉服逐渐被改良,出现了腰带、襟扣等新的设计。
在清朝,女子开始流行束腰、高叉、宽袖的长袍,男子则穿着马褂。
这种改变标志着中国古代服饰对外来文化的接受和融合。
二、欧洲中世纪的服装发展欧洲中世纪时期,服装的发展受到封建制度的影响。
平民和贵族的服饰呈现出明显的差异。
贵族的服饰注重繁复的装饰和奢华的面料,例如丝绸、刺绣和珠饰等。
而平民的服饰则简单朴素,主要以粗布料和皮革为主。
随着时间的推移,欧洲的服饰风格逐渐受到来自东方的影响。
十四世纪时,从中东传入的贸易和文化,使得服饰上的装饰变得更加丰富多样。
男子开始穿戴长袍和外套,女子则穿着长裙和紧身衣。
同时,帽子和鞋子的款式也逐渐丰富起来。
三、现代服装的发展趋势随着现代工业的进步,服装制造业发展迅速。
现代服装以运动、轻便和舒适为主要特点。
面料的选择更加丰富,例如棉、涤纶和混纺面料成为了常见的选择。
同时,设计师开始注重服装的功能性和可穿性,打造出更加适合不同场合和需求的服饰。
此外,环保和可持续发展也成为现代服装设计的重要考虑因素。
越来越多的设计师选择使用有机棉、再生面料和回收纤维等可持续材料来制作服饰,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汉服课程知识点归纳总结一、汉服的起源与发展汉服是中国传统的服饰文化,起源于古代中国的殷商文明,经过几千年的演变与发展,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服饰传统。
汉服的发展经历了多个朝代的变迁与演化,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服饰体系,并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汉服的基本款式与特点1. 衣服(1) 袍:大袖袍、小袖袍、公主袍等(2) 袄:马褂、水袖袄、马褡(3) 衫:长衫、短褂、中衫2. 裙子(1) 裙子:长裙、短裙、片裙(2) 镶边、褶皱等装饰:亦褶、右衽、袖口3. 配饰(1) 头饰:发髻、发簪、发箍(2) 饰品:项链、耳环、手镯三、汉服的礼仪文化1. 着装礼仪(1) 女性着装:嫁衣、妇礼装束(2) 男性着装:冠带、礼服2. 饮食礼仪(1) 餐具使用:铜器、瓷器(2) 饮食节令:二十四节气3. 礼仪活动(1) 婚礼仪式:过门、纳吉、成亲(2) 家庭聚会:祭祀、祭祖、宴席四、汉服的文化内涵1. 历史故事(1) 佳期如梦:李后主、杨贵妃(2) 千古绝唱:霸王别姬2. 文学艺术(1) 《红楼梦》:黛玉、宝玉的衣着描写(2) 《西厢记》:梅妆、衣服饰品的描写五、汉服的传承与创新1. 传统技艺(1) 刺绣:丝绸织锦、蜀锦丝绣(2) 染色:蓝靛、紫色、绛红2. 现代设计(1) 时尚搭配:汉元素时尚、汉服独家定制(2) 设计创新:汉服创意设计、时尚智造六、学习汉服的意义与价值1. 传承文化(1) 了解传统:了解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感受中国古代文明(2) 传承文化:传承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推动文化传统的传承与发展2. 弘扬民族精神(1) 中国精神:汉服是中国古代文化的象征,代表了中华民族的传统与文化底蕴(2) 民族自信:学习汉服可以增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3. 个人修养(1) 着装修养:学习汉服可以提高人的仪态风度,培养自身的着装审美和品位(2) 文化修养:通过学习汉服,增强自身的文化素养,提高人的文化品位总结:汉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和文化价值,学习汉服不仅可以了解中国古代服饰文化,感受中华传统文明,还可以传承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提高个人修养。
第1篇一、引言汉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精神。
近年来,随着国潮文化的兴起,汉服逐渐成为时尚界的热门话题。
本报告旨在对中式汉服进行全面的总结和分析,以期为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二、汉服的历史渊源1. 汉服的起源汉服起源于黄帝时代,经历了夏、商、周等朝代的演变,形成了独特的服饰体系。
汉服的形制在汉代达到鼎盛,因此得名“汉服”。
2. 汉服的发展历程(1)先秦时期:先秦时期的汉服以深衣、胡服为主,具有朴素、实用的特点。
(2)汉代:汉代汉服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形制体系,包括冠、衣、裳、裤等,色彩鲜艳,装饰丰富。
(3)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的汉服受到胡服的影响,形成了交领、直身、宽松的特点。
(4)隋唐时期:隋唐汉服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更加注重装饰和审美,形成了华丽、端庄的风格。
(5)宋元时期:宋元汉服以朴素、简约为主,注重实用性。
(6)明清时期:明清汉服在形制上趋于统一,形成了以马面裙、旗袍等为代表的传统服饰。
三、汉服的形制特点1. 衣服(1)上衣:汉服上衣主要有交领、圆领、立领等形制,以直身、宽松为主。
(2)下衣:汉服下衣主要有裙、裤、袴等形制,以马面裙、百褶裙等为代表。
2. 饰品(1)冠帽:汉服冠帽主要有冠、冠缨、幞头等,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2)饰品:汉服饰品包括手镯、耳环、项链等,色彩丰富,造型独特。
四、汉服的复兴与发展1. 汉服复兴的背景(1)国潮文化的兴起:近年来,国潮文化在我国逐渐兴起,汉服作为其中的代表,受到广泛关注。
(2)传统文化自信的增强: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自信逐渐增强,汉服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得到了更多人的喜爱。
2. 汉服复兴的发展(1)服饰设计:汉服设计师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创作出更多符合现代审美的汉服款式。
(2)汉服产业:汉服产业迅速发展,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业链,为汉服的传承和推广提供了有力支持。
(3)汉服文化:汉服文化逐渐普及,汉服节、汉服秀等活动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开展。
中国服装史知识点总结中国服装史源远流长,历经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服饰文化。
从古至今,中国的服装一直是外界向往和探索的对象。
今天,让我们来总结一下中国服装史的相关知识点,带您一起了解中国服装的演变和特点。
一、中国古代服装的演变1. 早期服装早期的中国服装主要以兽皮和植物纤维为材料,如蒲草编织的裙子、兽皮制成的衣服等。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人们开始使用丝绸和棉布等材料制作服装。
2. 夏、商、周时期夏、商、周时期是中国古代服装的重要阶段。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服装开始出现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特点,如华丽的丝绸服饰、精美的刺绣工艺等。
3. 秦汉时期秦汉时期是中国服装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服饰开始呈现多样化的发展趋势。
男性的服装主要以袍、裤为主,女性的服装则以衣、裙为主。
4. 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服装史上的一个分水岭,服饰开始呈现多元化的特点,丝绸服饰盛行,襦裙成为当时女性的主要服饰。
5. 唐宋时期唐宋时期是中国服装史上的黄金时期,服饰以宽袍、长袖为主,丝绸服饰的制作工艺达到了巅峰。
6. 明清时期明清时期的服装多以青色为主,男性以褂、裤为主,女性以褙和裙为主,服装开始出现华丽的刺绣和精美的银饰。
7. 近代以来近代以来,中国服装受到西方服饰的影响,开始出现了西式服装的影子,但中国传统服饰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如旗袍、长衫等。
二、中国传统服饰的特点1. 色彩斑斓中国传统服装以色彩斑斓著称,红、黄、绿、蓝等鲜艳的颜色是中国传统服饰的特点。
这些鲜艳的色彩反映了中国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2. 经典款式中国传统服装的款式经典,例如襦裙、长袍、褂、长衫等,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的服装,都有着明显的风格和特点,体现了中国传统服饰的优雅和典雅。
3. 刺绣工艺中国传统服装的刺绣工艺非常精湛,刺绣图案多以花鸟、山水和龙凤等为主题,寓意美好吉祥,展现了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4. 纹样博大中国传统服装的纹样非常丰富多彩,主要有云纹、蟠龙、凤凰、莺花等,每一种纹样都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
学习汉服的期末总结一、前言汉服是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作为一名学习者,“学习汉服”是我在这个学期中选取的一个课题。
通过对汉服的研究和实践,我对其历史文化背景、制作工艺、礼仪等方面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本文将以学习汉服的经验和收获为主线,总结我在这个学期中的学习成果。
二、学习目标学习汉服是为了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和发扬汉族衣着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通过学习汉服,我希望能够:1. 了解汉服的历史与文化背景,理解汉服的演变与发展过程;2. 掌握汉服的制作工艺与技术,能够制作基本的汉服服饰;3.了解汉服的礼仪与使用规范,能够在适当的场合穿着汉服。
三、学习内容1. 汉服的历史与文化背景在学习汉服的过程中,我了解到汉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战国时期,到了汉代后成为了一种被广泛流传的衣饰文化。
汉服为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常常与中国的礼仪、音乐、绘画等其他文化相结合,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2. 汉服的制作工艺与技术学习汉服的制作工艺与技术是我在这个学期中的重点研究内容。
我通过研读相关文献和观摩传统制作工艺的实际操作,了解了汉服的制作过程和技术要点。
例如,我了解到汉服的制作需要选取合适的面料、裁剪合适的版型、使用传统的缝纫技术等。
通过实践,我也掌握了一些基本的汉服制作技巧,例如针线、缝纫、绣花等。
3. 汉服的礼仪与使用规范作为一种传统服饰,汉服在穿着和使用上也有一定的礼仪和规范。
在学习过程中,我了解到汉服的使用需要根据不同的场合和身份进行选择。
比如,尊贵的场合应该穿着华丽的汉服,而平常的日常生活中可以选择简约舒适的汉服款式。
此外,汉服的穿着也有一定的礼仪要求,比如穿上汉服时需要注意整齐、庄重,动作要大方得体等。
通过学习,我对汉服的礼仪与使用规范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四、学习经验与收获1. 汉服能够带给我身心的愉悦在学习汉服的过程中,我发现穿上汉服时,确实能够给我身心带来一种愉悦感。
中国古代的服饰文化知识点总结中国古代的服饰文化源远流长,凝聚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下面将通过总结的方式,介绍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的主要知识点。
1. 中国古代服饰的发展历程中国古代服饰的发展可以分为不同的时期,如夏商周、春秋战国、汉唐宋等。
每个时期都有独特的服饰风格和特点,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状况。
2. 社会地位与服饰在古代中国社会中,人们的服饰往往与其社会地位相关。
宫廷贵族会穿着华丽的龙袍、华服,以展示其高贵的地位;而普通百姓则以朴素而实用的衣物为主。
3. 朝代与服饰不同朝代的服饰也有着差别。
例如,宋朝时期盛行襟口低垂的宽袍,此后元朝的服饰受到外族影响,呈现出较肥大的风格。
明清时期则崇尚轻巧、合体的服饰,注重细节和刺绣。
4. 女性服饰的演变中国古代女性的服饰演变较为复杂,不同朝代、不同地区都有所不同。
例如,汉代女性喜欢穿着长袍、腰带和白裙;而唐代女性则流行着宽袖镂空的华美袖袍。
5. 男性服饰的特点古代中国男性的服饰相对于女性来说较为简单,但也体现了不同朝代的特点。
例如,唐代男子喜欢穿着领口宽大的袍子和披风;明清时期的男性则流行穿着短衫和长衫。
6. 脚部服饰:鞋与袜在中国古代,脚部的服饰也是十分重要的。
不同朝代的鞋与袜都有其特点。
例如,元代的高底鞋、明代的平底鞋以及清代的绣花鞋都是受到广泛欢迎的款式。
7. 饰品与配饰除了衣物,古代中国的服饰中还有丰富多样的饰品和配饰。
如发饰、首饰、腰带和坠子等。
这些饰品不仅是身份地位的象征,也是展示个人美感和品味的重要元素。
8. 文化符号与服饰中国古代服饰中常常融入文化符号和象征。
如龙纹饰品代表着皇权和权威,莲花纹则象征纯洁和高贵。
通过服饰中的这些文化符号,人们能够窥探古代社会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念。
总结:中国古代服饰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遗产,它不仅体现了古代人们对美的追求,同时也反映了社会、政治和文化的变迁。
通过对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的了解,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古人对美的独特诠释。
中国服装史中国服装史中国素有“衣冠王国”之称,几千年来,中国人民创造了无数精美绝伦的服饰,为世界服装之林作出过突出的贡献。
今天我国服饰在经过近代西化的冲击后,又再次登上了世界服饰的舞台。
这说明,中国传统服饰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艺术感染力。
服饰作为一种文化形态,贯穿了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历史。
从服饰的演变中可以看出历史的变迁、经济的发展和中国文化审美意识的嬗变。
无论是商的“威严庄重”,周的“秩序井然”,战国的“清新”,汉的“凝重”,还是六朝的“清瘦”,唐的“丰满华丽”,宋的“理性美”,元的“粗壮豪放”,明的“敦厚繁丽”,清的“纤巧”,无不体现出中国古人的审美设计倾向和思想内涵。
但某一时期的审美设计倾向、审美意识也并非凭空产生的,它必然根植于特定的时代,在纷乱复杂的社会现实生活中,只有将这种特定的审美意识放在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加以考察才能见其原貌。
远古时期一百多万年以前,远古人类就已经在中国大陆繁衍生息了。
这时期的人类仍然过着所谓茹毛饮血,食草木之食,衣禽兽之皮的生活。
随着人类从蛮荒走向文明,那服饰就成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从出土文物考据,中国的服饰最早可上溯到原始社会旧石器时代晚期。
我们熟知生活在大约5万到1万年前的山顶洞人就是其中代表性的群落大约在1.8万年前的山顶洞人遗址中发现的骨针长8.2cm,通体磨光,针孔窄小,针尖尖锐。
骨针所用的缝线可能是由动物的韧带劈开的丝筋,也可能是坚韧的植物纤维捻合的股线。
骨针的发现可以证明山顶洞人已经用骨针来缝制衣物了,这在服装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中华服饰文化可以看做由此开端。
旧石器之后就是新石器时代。
这时候人已经不过那种原始生活了,开始学会畜牧,定居,育蚕,造轮。
人们用石制的和陶制的纺轮,把麻,葛和其他植物织成衣料。
说到这里我们不得不提起丝绸。
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利用丝绸为自己的生活服务了,并且产生了巫术崇拜。
那蚕丝到底是谁研究的呢?相传是黄帝的元妃,西陵氏嫘(léi)祖。
以后历代的皇帝均以隆重的礼仪祭奠“先蚕西陵氏神”,以表达对发明养蚕缫丝技术的祖先的尊敬与感激。
新石器时代的丝织品已拥有很高的水平,曾出土的前4700年的放在竹管中的丝织品,其精密度已经和现在生产的电力纺的精密度相似。
中国的丝绸之邦的地位,从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开始了。
衣裳之初我国最早最基本的服饰形制是上衣下裳,那么上衣下裳的形制是如何确定的呢?《易.系辞》记载“皇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之乾坤”。
如果说黄帝时代已经确定服饰形制那是不可能的。
人们刚摆脱兽皮裹身的状态,原始纺织业刚起步,建立服饰制度的假设只能是后人的一种假设。
但是,在四五千以前的先民已经初具以后的服饰形态,这个是可以肯定的。
毕竟服饰的形、色总是由简陋向高级发展的。
传说时上身披的兽皮叫做衣,下体呢先是前后用兽皮遮掩,后来把前后缝合起来就形成了下裳。
“裳”为下裙也,意为保护下体。
后来发明了织物,就用织物代替了兽皮,即是上衣下裳。
这种上衣下裳的制度成为了我国古代服饰制度的基本形式之一,也是最基本的,可以说后面历代的服饰绝大部分都是由衣裳演变发展的。
也许可以说,上衣下裳成为我国最早最基本的服饰形制,大致形成于夏朝。
也就是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16世纪。
在这段时间内,原始公社逐渐瓦解,并且进入奴隶社会。
但夏朝至今没有出土的文物可考,只有些传说和假设的遗迹。
夏朝的服饰形制也是从仰韶之后,殷商之前的文化断层中去发现、猜度的。
商代商代对植桑养蚕十分重视,促使当时的丝织生产水平迅速提高。
人们渐渐掌握了养蚕、缫丝、织布的技术,而且还对织机进行了改造,使之能适应提花织物的生产要求。
商代后期,奴隶制度日益完备,等级差别日益明显,在服饰上表现出奴隶主贵族的丝帛绣衣和庶民的粗布褐衣。
我们前面提到的上衣下裳是商代主要的服饰形制。
上衣下裳:上衣多为交颈右衽,腰系带。
下裳,保护下体的衣服,裙之意。
右衽,这在整个中国服装史都是非常重要的。
什么是右衽呢?右衽是汉服最原始的特征,也是一直由汉服诞生之初延续到明末的是汉服最明显的标志,缺少右衽特征的汉服根本不能称之为汉服。
汉服右衽的穿法是汉服的核心,其他配件及穿着方式可以说都是围绕此展开的。
穿上汉服后交衣领。
左衣领在上,右衣领在下,右领压住左领使左右两衣领形成交叉状。
到腰部将右领下角的衣带与左腰侧的衣带系在一起打上结。
之所以称为交领是因为左右衣领交叠后成 X 状(如果衣料透明的话),而衣料不透明的情况下呈 y 字状,而相反夷狄则是左衽。
“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即古代以“披发左衽”表示对夷狄的鄙视。
上衣在商代通常为窄袖短身,周代才出现长大宽博的样式。
下裳即裙,下遮开档裤。
那时的裤子只有两个裤腿,裆是不缝合在一起,是广义上的开裆裤。
穿那样的裤子的目的是为了保暖腿部。
通常人们只穿裙子或“裳”,在冷天腿部受冻,于是就在腿上套个套筒,这就是早期的裤子。
那时的裤字写作绔,按古人的解释,那时的绔是“胫衣也”,即给小腿穿个衣服,而不管屁股。
(贵族子弟会穿用丝绸做的绔,即为“纨绔”。
所以对于不学无术的贵族子弟,便称之为“纨绔子弟”。
)商人腰间多系带,身份尊贵者还在带下系蔽膝。
又称绂、韨。
蔽膝就是遮盖大腿至膝盖的服饰,狭长,下成斧形。
古代奴隶制社会都把身前这种东西象征权威,并用不同质料、花纹分别个人的等级。
下衣下裳在商代为男女通用之服。
据考,商代服饰衣料主要是皮、丝、麻。
由于纺织技术的进展,丝麻织物已经占重要地位。
商代人已经能织造特别薄的精细绸子和提花几何纹的锦。
奴隶主贵族平时穿色彩华丽的丝绸衣服。
衣料用色厚重除使用丹砂等矿物颜料外,许多野生植物如槐花、栀子、种植的蓝、紫草等也已经用作染料,为服饰材料和纹饰提供了物质资源。
周代在这普遍思想活跃,各国纷争的年代,衣着款式的多样化是肯定的,只是我们仍缺乏更多的史料。
一般而言,这时期的服饰形制不外乎是上衣下裳和深衣。
这两种形制在西周和东周时期都已发展的比较完善。
上衣下裳是继承商以来的形制,大约到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上衣下裳连成一体的深衣。
周朝的服装仍保留上衣下裳的服装形制。
上衣款式多为直裾式、交领。
主要为右衽的衣襟,袖身比商代时宽博。
深衣和深衣制式的袍服一直到唐代,还与其他制式的服装共为朝服和礼服,可见深衣在汉族服装中的地位。
深衣,流行于先秦,古代诸侯、大夫等士大夫阶层居家便服,亦是庶人百姓的礼服,男女通用。
当时深衣,以白色麻布为之。
其用途极广,是朝祭之外的士吉服,庶人的唯一的吉服。
其特点为上衣和下裳相连,衣襟右掩,下摆不开衩,将衣襟接长,向后拥掩,垂及踝部。
因其前后深长,故称深衣。
深衣边缘通常镶以彩帛,其形制、规格皆有严格规定,历代解释者甚多,说法有不一致处。
及汉代,妇人礼服用衣、裳相连续,与古代深衣同。
其样式对后代的服饰产生极大影响:唐代的袍下加襕,元代的质孙服、腰线袄子,明代的曳散等都采用其上下连衣裳的形式。
今之连衣裙,也是古代深衣制的发展。
深衣不同于过去不相连属的上衣下裳,而是上下连在一起的服装。
它的另一特点是“续袵钩边”。
“袵”就是衣襟;“续袵”,是将衣襟接长。
“钩边”,是形容衣襟的样式。
深衣改变了过去服装的裁制方法,不在下摆开衩,而将左面衣襟前后片缝合,后面衣襟加长,加长后的衣襟形成三角,穿时绕至背后,再用腰带系扎。
深衣出现于春秋战国之际。
在长沙楚墓出土的帛画和湖北云梦出土的男女木俑服饰上,可看到这种深衣的式样。
深衣主要有两种式样,分曲裾和直裾,它流行于不同的年代。
从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一直流行曲裾深衣。
特别是到了汉代,深衣已成为女性的礼服。
深衣是西周时用途最为广泛的衣服,男女皆服。
深衣是衣裳分裁后再相连,下裳共用六幅,每幅又二分,以合每年十二个月。
领式一般交领右衽,小口大袖,领和袖口通常为宽缘,腰间系丝织物大带,有曲裾和直裾两种。
深衣特点:1.上下衣连体的一种设计;2.设计保守(宽大、长袖、不开胸);3.色彩以冷色调为主;4.三代时期的男女正装样式。
结构:襟:指衣的前幅。
交领右衽:古人以上衣掩下裳,衣上自胸前交领部分至衣下两旁掩裳际处,形成“衽”。
衣襟向左掩谓左衽,右掩为右衽。
中原习俗为右衽。
祛:袖口。
袂:袖子。
裳:裙子。
曲裾:由服装环绕形成的裙子样式。
冕服,是古代的一种礼服名称。
主要由冠(冕冠)、上衣(玄色,即黑色)、下裳(一般为红色或黄色)、舄(或靴——明制)等主体部分及蔽膝、绶、佩等其他配件相构成。
冕冠主要由延、旒、帽卷、玉笄、武、缨、纩、紞等部分组成。
冕冠是帝王臣僚参加祭祀典礼时最贵重的礼冠,所以后来人有用冠冕堂皇的成语来形容人的仪容。
在冕冠的前后两端,垂有数条五彩丝线编成的”藻”,藻上穿玉珠,名”旒”,一串玉珠为一旒。
冕冠有三硫,五硫,九旒及十二硫之别,穿着时按级别而定,其中以十二硫为贵,专用与帝王按照规定,凡戴冕冠者,都要穿着相应的玄衣和纁裳。
玄衣即黑色上衣,纁裳即绛色围裳,上衣纹样一般用绘,下裳纹样则用绣。
所用的纹样视级别高低有所不同,以十二章为贵。
十二章为:日、月、星辰、群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等,通称“十二章”。
玄端,服用阶层仅限于天子与士大夫,是一种正式的上衣,诸侯用来作祭宗庙的服装,士大夫则作为朝服。
因上衣为黑色,且形制端正庄重,故被称为玄端。
穿着玄端时头戴冠,下着裳。
裳的颜色随穿衣人的身份而变,以素裳规格最高。
周代的纺织业比商的时候更加发达了。
丝、帛、麻、革的织造遍布城乡,衣料的纹样更加精致。
据考,此时的图案极其丰富,主要有云纹、雷纹、菱纹、圆圈、圆点、斜格和变形的龙凤、蛇等动物纹饰。
其中以云纹、虎纹、几何纹居多。
商周时期,服饰形式主要采用上衣下裳制,衣用正色,即青、赤、黄、白、黑等五种原色;裳用间色,即以正色相调配而成的混合色。
服装以小袖为多,衣长通常在膝盖部位,腰间则用条带系束。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一种名为“深衣”的新型连体服饰。
深衣的出现,改变了过去单一的服饰样式,故此深受人们的喜爱,不仅用作常服、礼服,且被用作祭服。
在战国时期,胡服的诞生打破了服饰的旧样式。
胡服的短衣、长裤和革靴设计,善于骑射,便于活动,广为盛行,“胡服骑射”成为佳话。
秦汉秦以法家思想立国,不受周礼太多限制,秦始皇废除了周代的六冕制,保留了礼仪上最低的祭祀小礼服,群臣服装也仅仅保留了最低级的玄端。
同时,秦始皇又信奉阴阳家的始终五德之说,以黑色为尊贵之色。
此外,秦始皇三品以上着绿袍、深衣,庶人白袍,绡为之。
故古人以“白衣”代称平民。
汉代的服饰则继承秦代。
,汉朝的衣服,主要的有袍、襜褕﹝直身的单衣﹞、襦﹝短衣﹞、裙。
汉代因为织绣工业很发达,所以有钱人家就可以穿绫罗绸缎漂亮的衣服。
一般人家穿的是短衣长裤,贫穷人家穿的是短褐﹝粗布做的短衣﹞。
汉朝的妇女穿着有衣裙两件式,也有长袍,裙子的样式也多了,最有名的是留仙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