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习展示
4.创作背景
作者从1950年春,三十多年大部分时间都在云南 生活。写《驿路梨花》是在被迫搁笔多年后的1977年 秋。那时,党中央重新提出了学习雷锋。作者想起了边 疆许许多多朴实的人和事,想起了他曾经见过的那深山 大岭里的小茅屋,默默为小茅屋打柴、背水的哈尼族人, 以及为了后来的旅客,临行前都要给小茅屋做点事的先 行者。想起这些,一股无形的力量迫使作者立即拿起笔 来。
合作探究
1.本文开篇写了什么?写这些起着什么作用? 本文开篇从“我们”的视觉,用一个感叹句开始,描写山峦。“起伏的
青山一座挨一座,延伸到远方,消失在迷茫的暮色中”,“挨”“延伸”“消 失”三个动词,由近及远,描写出山峦层叠,一望无际。“迷茫的暮色”,又 表明“我们”行进山中已经到了傍晚时候。这样描写山峦,表明时间,衬托 出“我们”的焦急心情,为小屋的出现做好铺垫。
)
陡峭( dǒu ) 漆黑( qī
)
晶莹( jīng ) 露宿( lù sù
)
预习展示
2.解释下列词语。
(1)陡峭: 形容山势直上直下。 (2)修葺: 修理(建筑物)。葺,修理、修建。 (3)修长: 长。修,也是长的意思。 (4)竹篾: 劈成薄片的竹条。 (5)驿路: 古时为传递政府文书而开辟的交通大道,沿途设有换马或 休息的驿站。这里指过往行人所走的路。 (6)恍惚: 模糊不清楚。
初读感知
1.课文的核心事物是什么?直接描写并贯 串全篇的是什么人?
小屋。 “我们”。
初读感知
2.依据“我们”的行止和见闻,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 分各主要写出了什么? 可以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1-8自然段),主要写“我们”在梨树林中发现小屋。 第二部分(9-12自然段),主要写小屋帮助“我们”解除了饥饿疲劳。 第三部分(13-27自然段),主要写瑶族老人述说小屋主人名叫梨花。 第四部分(28-36自然段),主要写梨花之妹讲出小屋的来历。 第五部分(37自然段),热情赞美,结束全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