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社对于缺乏劳动能力或者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生活没有依靠的老、 弱、孤、寡、残疾的社员,在生产上和生活上给以适当的安排和照顾, 保证他们的吃、穿和柴火的供应,保证年幼的受到教育和年老的死后 安葬,使他们生养死葬都有依靠。” 文件规定的保吃、保穿、保烧,
年幼的保证受到教育和年老的保证死后安葬,简称为“五保”。“五 保”制度成为党在农村的一项长期政策,成为各级政府以及民政部门 的一项经常性工作。 农村“五保”制度的建立,依托国家救助和集体 经济,使农村的老弱病残者在制度上得到了社会福利保证,成为中国 农村社会福利的一个亮点。
• (三)农村“五保”制度的建立 • 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农村的社会福利主要是“五保”制度。农业集 体化的兴起和发展,为解决我国农村社会福利开辟了新的途径。由于 农业生产合作社实行土地统一经营、劳动力统一调配,为农村社会弱 者从事生产、改善生活创造了有利条件。1956年6月,一届全国人大 三次会议通过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规定:“农业生产合
德政: 福利社会的理想
• 民国以前, 对天的敬畏一直广泛存在于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德” 成 了“天”的注解,所谓“敬天”就转为“明德”,“天”与“德”具有 了同一性。因此,天子秉承“天命”即应施行“德政”,否则,便违 背天意而终将被弃。 • 春秋时期, 管子提出了具有强烈民本色彩的社会福利思想。在管子学 派的重民思想中, 还有颇为丰富的社会救济与福利思想。——例如, 管子《入国》篇中, 则记载有:“九惠之教:一曰老老, 二曰慈幼, 三 曰恤孤, 四曰养疾, 五曰合独,六曰问病, 七曰通穷, 八曰振困, 九曰接 绝。” • 孔子出于“为政以德”的思想,称管子所行之政为德政。在他心目中, 德政的典范为大同理想。 • 孟子对德政作了更为具体的阐述,他认为君王应推广其本身的“不忍人” 之心,施行“不忍人之政”,即“仁政”。 • 此外, 墨子的社会福利思想也很丰富, 他指出,民有三患: “饥者不得 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食”,并希望能够予以切实可行的救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