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楼春周邦彦诗词鉴赏.ppt
- 格式:ppt
- 大小:2.85 MB
- 文档页数:15
周邦彦《玉楼春-桃溪不作从容住》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原文】《玉楼春-桃溪不作从容住》桃溪不作从容住,秋藕绝来无续处。
①当时相候赤栏桥,今日独寻黄叶路。
②烟中列岫青无数,雁背夕阳红欲暮。
③人如风后入江云,情似雨余黏地絮。
【注释】①桃溪:据南朝宋·刘义庆《幽明录》记载:东汉时刘晨、阮肇入天台山采药,于桃花溪上遇女仙,留居半年,归乡时人世已过七世。
这里借喻与女子相恋。
秋藕绝:喻指双方欢情已绝,语本南朝齐·谢脁《在郡卧病呈沈尚书》诗:“夏李沈朱实,秋藕折轻丝。
”②赤栏桥:有红色栏干的桥。
黄叶路:指秋天落叶遍地的路。
③列岫:山峦在原野上排列着;语本南朝齐·谢眺《郡内高斋闲望》诗:窗中列远岫。
”“雁背”句:化用唐·温庭筠《春日野行》诗:“鸦背夕阳多。
”【译文】只为当初在她那仙境般的住所不能安心地呆下去,结果只落得我与她就象秋藕折断,再也接不到一起。
往日我们多次在赤栏桥上约会,可如今只剩我一人在铺满黄叶的路上寻觅。
烟霭中,无数山峰并肩排列,满地青色无边无际;大雁远飞的天边,一轮红日缓缓西坠,黄昏渐渐降临大地。
啊,人散了,犹如云朵被吹落江面毫无踪迹;我的相思之情,却象雨水打湿的飞絮,黏着地面不肯脱离。
【集评】清·周济:“只赋天台事,态浓意远。
”(《宋四家词选》)清·陈廷焯:“美成词,有似拙实工者。
如《玉楼春》结句云:‘人如风后入江云,情似雨余黏地絮’。
上言人不能留,下言情不能已。
呆作两譬,别饶姿态,却不病其板,不病其纤,此中消息难言。
”(《白雨斋词话》卷一)近代·陈洵:“上阕大意已足,下阕加以渲染,愈见精采。
”(《海绡说词》)近代·俞陛云:“此调凡四首,以此首为最。
上、下阕之后二句,寓情味于对偶句中,‘江云’、‘雨絮’,取譬尤隽。
”(《唐五代两宋词选释》)现代·俞平伯:“末句好在一‘腻’字。
即全篇亦好在腻字上,唯过片两句,大笔濡染耳。
周邦彦的诗词《玉楼春》赏析《玉楼春》桃溪不作从容住,秋藕绝来无续处。
当时相候赤阑桥,今日独寻黄叶路。
烟中列岫青无数,雁背夕阳红欲暮。
人如风后入江云,情似雨余粘地絮。
赏析据《幽明录》载,东汉时,刘、阮二人入天台山采药,曾因饥渴,登山食桃,就溪饮水,于溪边遇到两位仙女,相爱成婚。
半年以后,二人思家求归。
及到出山,才知道已经过去三百多年了。
这种由于轻易和情人分别而产生的追悔之情,在古典诗歌中,是常用天台故事来作比拟的。
如《刘阮妻》云:“芙蓉脂肉绿云鬟,罨画楼台青黛山。
千树桃花万年药,不知何事忆人间?”就是“桃溪”一句的注释。
温庭筠《达摩支曲》“拗莲作寸丝难绝”,是“秋藕”一句所本,不过反用其意。
第一句叙述委婉,是就当时的主观感情说,这是因;第二句言辞决绝,是就今日的客观事实说,这是果。
一用轻笔,一用重笔。
两两相形,就将无可挽回的事态和不能自己的情怀和盘托了出来。
三、四两句,由今追昔。
“当时”,应首句;“今日”,应次句。
当时在赤阑桥边,因为等候情人而更觉其风光旖旎;今日到黄叶路上,因为独寻旧梦而愈感其景色萧条。
赤阑、黄叶,不但着色浓烈,而且“赤阑桥”正好衬托出青春的欢乐,“黄叶路”也正好表现出晚秋的凄清。
这不只是为了点明景物因时令而有异,更重要的是为了象征人心因合离而不同。
在景物的色调上固然是强烈的对照,在词人的情调上看同样是强烈的对照。
今日的黄叶路边,也就是当时的赤阑桥畔,地同事异,物是人非。
将这两句和上两句联系起来看,则相侯赤阑桥”的欢愉,正证明了“不作从容住”的错误;“独寻黄叶路”的离恨,也反映了“绝来无续处”的悲哀。
这就显示出其事虽已决绝,其情仍旧缠绵。
文风亦极沉郁之致。
换头两句,直承“今日”句来。
明明知道此事已如瓶落井,一去不回,但还是在这里闲寻旧迹,这就清晰地勾画出了一个我国古典文学中所谓“志诚种子”的形象。
在黄叶路上徘徊之余,举头四望,所见到的只是烟雾中群山成列,雁背上斜阳欲暮而已。
这两句写得开阔辽远,而其用意,则在于借这种境界来展示人物内心的空虚寂寞之感。
玉楼春春恨宋代:晏殊绿杨芳草长亭路。
年少抛人容易去。
楼头残梦五更钟,花底离愁三月雨。
(离愁一作:离情) 无情不似多情苦。
一寸还成千万缕。
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
译文在杨柳依依、芳草萋萋的长亭古道上,年少的人总是能轻易的抛弃送别之人登程远去。
楼头传来的五更钟声惊醒了离人残梦,花底飘洒的三月春雨增添了心中的愁思。
无情人哪里懂得多情的人的苦恼,一寸相思愁绪竟化作了万缕千丝。
天涯地角再远也有穷尽终了那一天,只有那相思是没有尽头,永不停止。
注释玉楼春:词牌名。
又名“木兰花”。
长亭路:送别的路。
长亭:古代驿路上建有供行人休息的亭子。
年少抛人:人被年少所抛弃,言人由年少变为年老。
残梦:未做完的梦。
五更钟、三月雨:都是指思念人的时候。
一寸:指愁肠。
还:已经。
千万缕:千丝万缕。
比喻离恨无穷。
创作背景此词为闺中人代言,述写相思之情,创作时间未详。
实际上,此词写思妇闺怨,用的的确是“妇人语”。
赏析此词抒写人生离别相思之苦,寄托了作者从有感于人生短促、聚散无常以及盛筵之后的落寞等心情生发出来的感慨。
整首词感情真挚,情调凄切,抒情析理,绰约多姿,有着迷人的艺术魅力。
作者抒发人生感慨时成功地使用了夸张手法,更增添了词的艺术感染力。
上片首句写景,时间是绿柳依依的春天,地点古道长亭,这是旅客小休之所,也是两人分别之处。
“绿杨芳草长亭路”,上片起句写春景、别亭和去路,用以衬托人的感情。
因为就是在这芳草连天、绿杨茂密的长亭外、古道边,那年少的游子与自己的心上人告别了。
无边的“绿杨芳草”所描绘出的一派春光春景,给离别愁怨的抒发创造了广阔的空间。
“年少”句叙述临行之际,闺女空自泪眼相看,无语凝咽,而“年少”的他却轻易地弃之而去。
年少,是指思妇的“所欢”,也即“恋人”,据赵与时《宾退录》记载,“晏叔原见蒲传正曰:‘先君平日小词虽多,未尝作妇人语也。
’传正曰:‘绿杨芳草长亭路,年少抛人容易去,岂非妇人语乎?’叔原曰:‘公谓年少为所欢乎,因公言,遂解得乐天诗两句:欲留所欢待富贵,富贵不来所欢去。
北宋-周邦彦《玉楼春桃溪不作从容住》原文、译文及注释原文:玉楼春·桃溪不作从容住北宋-周邦彦桃溪不作从容住,秋藕绝来无续处。
当时相候赤阑桥,今日独寻黄叶路。
烟中列岫青无数,雁背夕阳红欲暮。
人如风后入江云,情似雨馀粘地絮。
翻译:桃溪不作从容住,秋藕绝来无续处。
桃溪奔流不肯从容留住,秋天的莲藕一断就没有连接之处。
当时相候赤阑桥,今日独寻黄叶路。
回想当时互相等候在赤阑桥,今天独自一人徘徊在黄叶盖地的荒路。
烟中列岫青无数,雁背夕阳红欲暮。
烟雾笼罩着排列耸立的山岫,青苍点点无法指数,归雁背着夕阳,红霞满天,时正欲暮。
人如风后入江云,情似雨馀粘地絮。
人生好象随风飘入江天的白云,离别的情绪好比雨后粘满地面的花絮。
注释:玉楼春:词牌名。
词谱谓五代后蜀顾夐词起句有“月照玉楼春漏促”、“柳映玉楼春欲晚”句;欧阳炯起句有“日照玉楼花似锦”、“春早玉楼烟雨夜”句,因取以调名(或加字令)亦称《木兰花》、《春晓曲》、《西湖曲》、《惜春容》、《归朝欢令》、《呈纤手》、《归风便》、《东邻妙》、《梦乡亲》、《续渔歌》等。
双调五十六字,前后阕格式相同,各三仄韵,一韵到底。
桃溪:虽说在宜兴有这地名,这里不作地名用。
周济《宋四家词选》所谓“只赋天台事,态浓意远”是也。
刘晨阮肇天台山故事,本云山上有桃树,山下有一大溪,见《幽明录》、《续齐谐记》。
韩愈《梨花发赠刘师命》:“桃溪惆怅不能过。
”魏承班《黄钟乐》词:“遥想玉人情事远,音容浑似隔桃溪。
”用法均相同。
秋藕绝来无续处:“秋藕”与“桃溪”,约略相对,不必工稳。
俗语所谓“藕断丝连”,这里说藕断而丝不连。
赤阑桥:这里似不作地名用。
顾况《题叶道士山房》:“水边垂柳赤栏桥。
”温庭筠《杨柳枝》词:“一渠春水赤栏桥。
”韩偓《重过李氏园亭有怀》:“往年同在弯桥上,见倚朱栏咏柳绵,今日独来春径里,更无人迹有苔钱。
”诗虽把“朱栏”“弯桥”分开,而本词这两句正与诗意相合,不仅关合字面。
黄叶路点名秋景,赤阑桥未言杨柳,是春景却不说破。
玉楼春赏析玉楼春赏析《玉楼春》作品介绍《玉楼春·别后不知君远近》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的词作。
此词描写思妇念远的愁情。
上阕写思妇别后的孤凄苦闷和对远游人深切的怀念;下阕借景抒情,描写思妇秋夜难眠独伴孤灯的愁苦。
全词以景寓情,情景交融,词境委婉曲折、深沉精细而又温柔敦厚。
《玉楼春》原文玉楼春⑴别后不知君远近,触目凄凉多少闷。
渐行渐远渐无书⑵,水阔鱼沉何处问⑶?夜深风竹敲秋韵⑷,万叶千声皆是恨。
故攲单枕梦中寻⑸,梦又不成灯又烬⑹。
《玉楼春》注释⑴玉楼春:词牌名。
《词谱》谓五代后蜀顾夐词起句有“月照玉楼春漏促”、“柳映玉楼春欲晚”句;欧阳炯起句有“日照玉楼花似锦”、“春早玉楼烟夜”句,因取以调名。
亦称“木兰花”“春晓曲”“西湖曲”“惜春容”“归朝欢令”等。
双调五十六字,前后阕格式相同,各三仄韵,一韵到底。
⑵书:书信。
⑶鱼沉:鱼不传书。
古代有鱼雁传书的传说,这里指音讯全无。
⑷秋韵:即秋声。
此谓风吹竹声。
⑸攲(qī):斜,倾。
单枕:孤枕。
⑹烬(jìn):灯芯烧尽成灰。
《玉楼春》原文翻译分别后不知你的行程远近,满目凄凉心中有说不尽的苦闷。
你越走越远渐渐断了书信;鱼书不传我去哪里问讯?深夜里风吹竹叶萧萧不停,千声万声都是别愁离恨。
我斜倚单枕想到梦中见你,谁知道梦没有做成灯芯又燃尽。
创作背景这是一首别后相思愁绪之词,是北宋欧阳修的早期所作,是以代言体形式表达闺中思妇离情别绪的作品。
《玉楼春》赏析这首词是作者的早期作品。
词是写闺中思妇深沉凄绝的离愁别恨。
发端句“别后不知君远近”是恨的缘由。
因不知亲人行踪,故触景皆生出凄凉、郁闷,亦即无时无处不如此。
“多少”,不知多少之意,以模糊语言极状其多。
三四两句再进一层,抒写了远别的情状与愁绪。
“渐行渐远渐无书”,一句之内重复了三个“渐”字,将思妇的意念从近处逐渐推向远处,仿佛去追寻人的足迹,然而雁绝鱼沉,天崖无处觅寻踪影。
“无书”应首句的“不知”,且欲知无由,她只有沉浸在“水阔鱼沉何处问”的无穷哀怨之中了。
《玉楼春》周邦彦词作鉴赏《玉楼春》周邦彦词作鉴赏●玉楼春周邦彦桃溪不作从容住,秋藕绝来无续处。
当时相候赤阑桥,今日独寻黄叶路。
烟中列岫青无数,雁背夕阳红欲暮。
人如风后入江云,情似雨馀粘地絮。
周邦彦词作鉴赏此词以一个仙凡恋爱的故事起头,写词人与情人分别之后,旧地重游而引起的怅惘之情。
整首词通篇对偶,凝重而流丽,情深而意长。
首句“桃溪”用东汉刘、阮遇仙之事典。
传东汉时刘晨、阮肇入天台山采药,于桃溪边遇二女子,姿容甚美,遂相慕悦,留居半年,怀乡思归,女遂相送,指示还路。
及归家,子孙已历七世。
后重访天台,不复见二女。
唐人诗文中常用遇仙、会真暗寓艳遇。
“桃溪不作从容住”,暗示词人曾有过一段刘阮入天台式的爱情遇合,但却没有从容地长久居留,很快就分别了。
这是对当时轻别意中人的情事的追忆,口吻中含有追悔意味,不过用笔较轻。
用“桃溪”典,还隐含“前度刘郎今又来”之意,切合旧地重寻的情事。
第二句用了一个譬喻,暗示“桃溪”一别,彼此的关系就此断绝,正象秋藉(谐“偶”)断后,再也不能重新连接一起了,语调中充满沉重的惋惜悔恨情绪和欲重续旧情而不得的遗憾。
人们常用藕断丝连譬喻旧情之难忘,这里反其语而用其意,便显得意新语奇,不落俗套。
以下两句,侧重概括叙事,揭出离合之迹,遥启下文。
“当时相候赤阑桥,今日独寻黄叶路。
”三四两句,分承“桃溪”相遇与“绝来无续”,以“当时相候”与“今日独寻”情景作鲜明对比。
赤阑桥与黄叶路,是同地而异称。
俞平伯《唐宋词选释》引顾况、温庭筠、韩偓等人诗词,说明赤阑桥常与杨柳、春水相连,指出此词“黄叶路明点秋景,赤阑桥未言杨柳,是春景却不说破。
”同样,前两句“桃溪”、“秋藕”也是一暗一明,分点春、秋。
三四正与一二密合相应,以不同的时令物色,渲染欢会的喜悦与隔绝的悲伤。
朱漆栏杆的小桥,以它明丽温暖的色调,烘托往日情人相候时的温馨旖旎和浓情蜜意;而铺满黄叶的小路,则以其萧瑟凄清的色调渲染了今日独寻时的寂寞悲凉。
周邦彦《玉楼春·桃溪不作从容住》鉴赏及译文《玉楼春·桃溪不作从容住》是由周邦彦所创作的,此词以一个仙凡恋爱的故事起头,写词人与情人分别之后,旧地重游而引起的怅惘之情。
整首词通篇对偶,凝重而流丽,情深而意长。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关于《玉楼春·桃溪不作从容住》的译文及鉴赏,我们一起来看看吧!《玉楼春·桃溪不作从容住》宋代:周邦彦桃溪不作从容住,秋藕绝来无续处。
当时相候赤阑桥,今日独寻黄叶路。
烟中列岫青无数,雁背夕阳红欲暮。
人如风后入江云,情似雨馀粘地絮。
《玉楼春·桃溪不作从容住》译文桃溪奔流不肯从容留住,秋天的莲藕一断就没有连接之处。
回想当时互相等候在赤阑桥,今天独自一人徘徊在黄叶盖地的荒路。
烟雾笼罩着排列耸立的山岫,青苍点点无法指数,归雁背着夕阳,红霞满天,时正欲暮。
人生好象随风飘入江天的白云,离别的情绪好比雨后粘满地面的花絮。
《玉楼春·桃溪不作从容住》注释玉楼春:词牌名。
词谱谓五代后蜀顾夐词起句有“月照玉楼春漏促”、“柳映玉楼春欲晚”句;欧阳炯起句有“日照玉楼花似锦”、“春早玉楼烟雨夜”句,因取以调名(或加字令)亦称《木兰花》、《春晓曲》、《西湖曲》、《惜春容》、《归朝欢令》、《呈纤手》、《归风便》、《东邻妙》、《梦乡亲》、《续渔歌》等。
双调五十六字,前后阕格式相同,各三仄韵,一韵到底。
桃溪:虽说在宜兴有这地名,这里不作地名用。
周济《宋四家词选》所谓“只赋天台事,态浓意远”是也。
刘晨阮肇天台山故事,本云山上有桃树,山下有一大溪,见《幽明录》、《续齐谐记》。
韩愈《梨花发赠刘师命》:“桃溪惆怅不能过。
”魏承班《黄钟乐》词:“遥想玉人情事远,音容浑似隔桃溪。
”用法均相同。
秋藕绝来无续处:“秋藕”与“桃溪”,约略相对,不必工稳。
俗语所谓“藕断丝连”,这里说藕断而丝不连。
赤阑桥:这里似不作地名用。
顾况《题叶道士山房》:“水边垂柳赤栏桥。
”温庭筠《杨柳枝》词:“一渠春水赤栏桥。
《玉楼春》:北宋著名词人、音乐家...说到宋词和宋代词人,周邦彦是绕不开的一个重要词人。
在北宋“婉约派”词人中,周邦彦是最后一位大家,他在继承前辈词人的词风基础上,开拓创新,在词作中融入了多种创作手法,尤其是在慢词的创作中融入了铺叙的方式,极大的拓展了词的叙事功能。
周邦彦首开宋词格律先声,成为婉约派的“集大成”者。
宋词意境周邦彦其人周邦彦(1057——1121),字美成,号清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周邦彦28岁时,因向宋神宗献《汴京赋》,歌颂新法和宋神宗功绩,而大获赏识,由太学生擢升为太学正,周邦彦是倾向于支持宋神宗的变法的,属于新党。
宋哲宗即位后,旧党重新执政,被贬谪的旧党官员纷纷回到朝廷,周邦彦则被挤出京城,到庐州(今安徽合肥)、荆州(今属湖北)、溧水(今属江苏)等地任职。
宋徽宗上台后,旧党官员又尽遭远贬,周邦彦重返朝廷,官到提举大晟府。
周邦彦晚年到顺昌(今安徽阜阳)、处州(今浙江丽水)等地工作。
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病逝于南京(今河南商丘)。
周邦彦绘像周邦彦的词主要以描写闺阁之情,羁旅之思,感慨身世,咏物抒情为主,词风典丽精工,形象丰满,格律严谨,被后世词人尊为婉约派的“集大成”者和格律派的创始人。
《宋史》卷四百四十四《文苑传》中对周邦彦的评价是这样的:邦彦好音乐,能自度曲,制乐府长短句,词韵清蔚,传于世。
由于周邦彦词作格律的严谨,以及在词作上取得的成就,到了南宋,他的词风得到了姜夔、吴文英等著名词家的高度赞誉。
也可以说,周邦彦的格律词为姜夔、吴文英等格律词人开了先河。
周邦彦的词集叫《片玉集》,又名《清真集》,流传于世。
周邦彦的词风特点周邦彦是北宋晚期“婉约派”词坛上的一位代表作家,在宋徽宗的时候,周邦彦曾主管国家最高音乐机构“大晟府”。
周邦彦的词作在继承柳永对词的创作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婉约词的艺术形式。
我们都知道,词在宋代是用来歌唱的,而周邦彦创作的词,进一步规范了词的音乐性,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钱惟演《玉楼春•城上风光莺语乱》赏析xxx∙城上风光莺语乱
[宋代]xxx
城上风光莺语乱,城下烟波春拍岸。
绿XX草几时休,泪眼愁肠先已断。
情怀渐觉成衰晚,鸾镜XX惊暗换。
昔年多病厌XX ,今日XX惟恐浅。
注释11
XX : XXX转鸣叫好似低语。
拍岸:拍打堤岸。
鸾镜:镜子。
古有〃鸾睹镜中影则悲〃的说法,后来人便常把照人的镜子称为〃鸾镜〃。
XX :这里指年轻的时候。
XX :盛满美酒的酒杯,也指美酒。
译文
城上春光明媚莺啼燕喈,城下碧波荡漾,波涛拍打着堤岸。
XXXX几时才会衰败?我泪眼迷蒙已是愁肠寸断。
人到晚年渐觉美好情怀在衰消,面对鸾镜惊讶昔日年轻容颜已改。
想当年曾因多病害怕饮酒,而如今却唯恐酒杯不满。
XX
城上眺望,风光大好,XXX的叫声乱成一片。
城下湖面上烟波浩渺,春水烟波浩渺,春水不断地拍打着堤岸。
这令人伤怀的青青XX如绵绵芳草啊,你们什么时候才能变得没有呢?我眼中充满泪水,愁绪袭来,先就使我肝肠寸断了。
我觉得自己的情怀渐渐像个老人,没有生气了。
还吃惊地发现镜子中昔日红润的容颜,在不知不觉中改换了,已变得如此憔悴苍老。
往年,我体弱多病,讨厌去碰那美酒金杯,如今杯儿在前,却唯恐酒斟得不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