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楼春周邦彦诗词鉴赏.ppt
- 格式:ppt
- 大小:2.85 MB
- 文档页数:15
周邦彦《玉楼春-桃溪不作从容住》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原文】《玉楼春-桃溪不作从容住》桃溪不作从容住,秋藕绝来无续处。
①当时相候赤栏桥,今日独寻黄叶路。
②烟中列岫青无数,雁背夕阳红欲暮。
③人如风后入江云,情似雨余黏地絮。
【注释】①桃溪:据南朝宋·刘义庆《幽明录》记载:东汉时刘晨、阮肇入天台山采药,于桃花溪上遇女仙,留居半年,归乡时人世已过七世。
这里借喻与女子相恋。
秋藕绝:喻指双方欢情已绝,语本南朝齐·谢脁《在郡卧病呈沈尚书》诗:“夏李沈朱实,秋藕折轻丝。
”②赤栏桥:有红色栏干的桥。
黄叶路:指秋天落叶遍地的路。
③列岫:山峦在原野上排列着;语本南朝齐·谢眺《郡内高斋闲望》诗:窗中列远岫。
”“雁背”句:化用唐·温庭筠《春日野行》诗:“鸦背夕阳多。
”【译文】只为当初在她那仙境般的住所不能安心地呆下去,结果只落得我与她就象秋藕折断,再也接不到一起。
往日我们多次在赤栏桥上约会,可如今只剩我一人在铺满黄叶的路上寻觅。
烟霭中,无数山峰并肩排列,满地青色无边无际;大雁远飞的天边,一轮红日缓缓西坠,黄昏渐渐降临大地。
啊,人散了,犹如云朵被吹落江面毫无踪迹;我的相思之情,却象雨水打湿的飞絮,黏着地面不肯脱离。
【集评】清·周济:“只赋天台事,态浓意远。
”(《宋四家词选》)清·陈廷焯:“美成词,有似拙实工者。
如《玉楼春》结句云:‘人如风后入江云,情似雨余黏地絮’。
上言人不能留,下言情不能已。
呆作两譬,别饶姿态,却不病其板,不病其纤,此中消息难言。
”(《白雨斋词话》卷一)近代·陈洵:“上阕大意已足,下阕加以渲染,愈见精采。
”(《海绡说词》)近代·俞陛云:“此调凡四首,以此首为最。
上、下阕之后二句,寓情味于对偶句中,‘江云’、‘雨絮’,取譬尤隽。
”(《唐五代两宋词选释》)现代·俞平伯:“末句好在一‘腻’字。
即全篇亦好在腻字上,唯过片两句,大笔濡染耳。
周邦彦的诗词《玉楼春》赏析《玉楼春》桃溪不作从容住,秋藕绝来无续处。
当时相候赤阑桥,今日独寻黄叶路。
烟中列岫青无数,雁背夕阳红欲暮。
人如风后入江云,情似雨余粘地絮。
赏析据《幽明录》载,东汉时,刘、阮二人入天台山采药,曾因饥渴,登山食桃,就溪饮水,于溪边遇到两位仙女,相爱成婚。
半年以后,二人思家求归。
及到出山,才知道已经过去三百多年了。
这种由于轻易和情人分别而产生的追悔之情,在古典诗歌中,是常用天台故事来作比拟的。
如《刘阮妻》云:“芙蓉脂肉绿云鬟,罨画楼台青黛山。
千树桃花万年药,不知何事忆人间?”就是“桃溪”一句的注释。
温庭筠《达摩支曲》“拗莲作寸丝难绝”,是“秋藕”一句所本,不过反用其意。
第一句叙述委婉,是就当时的主观感情说,这是因;第二句言辞决绝,是就今日的客观事实说,这是果。
一用轻笔,一用重笔。
两两相形,就将无可挽回的事态和不能自己的情怀和盘托了出来。
三、四两句,由今追昔。
“当时”,应首句;“今日”,应次句。
当时在赤阑桥边,因为等候情人而更觉其风光旖旎;今日到黄叶路上,因为独寻旧梦而愈感其景色萧条。
赤阑、黄叶,不但着色浓烈,而且“赤阑桥”正好衬托出青春的欢乐,“黄叶路”也正好表现出晚秋的凄清。
这不只是为了点明景物因时令而有异,更重要的是为了象征人心因合离而不同。
在景物的色调上固然是强烈的对照,在词人的情调上看同样是强烈的对照。
今日的黄叶路边,也就是当时的赤阑桥畔,地同事异,物是人非。
将这两句和上两句联系起来看,则相侯赤阑桥”的欢愉,正证明了“不作从容住”的错误;“独寻黄叶路”的离恨,也反映了“绝来无续处”的悲哀。
这就显示出其事虽已决绝,其情仍旧缠绵。
文风亦极沉郁之致。
换头两句,直承“今日”句来。
明明知道此事已如瓶落井,一去不回,但还是在这里闲寻旧迹,这就清晰地勾画出了一个我国古典文学中所谓“志诚种子”的形象。
在黄叶路上徘徊之余,举头四望,所见到的只是烟雾中群山成列,雁背上斜阳欲暮而已。
这两句写得开阔辽远,而其用意,则在于借这种境界来展示人物内心的空虚寂寞之感。
玉楼春春恨宋代:晏殊绿杨芳草长亭路。
年少抛人容易去。
楼头残梦五更钟,花底离愁三月雨。
(离愁一作:离情) 无情不似多情苦。
一寸还成千万缕。
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
译文在杨柳依依、芳草萋萋的长亭古道上,年少的人总是能轻易的抛弃送别之人登程远去。
楼头传来的五更钟声惊醒了离人残梦,花底飘洒的三月春雨增添了心中的愁思。
无情人哪里懂得多情的人的苦恼,一寸相思愁绪竟化作了万缕千丝。
天涯地角再远也有穷尽终了那一天,只有那相思是没有尽头,永不停止。
注释玉楼春:词牌名。
又名“木兰花”。
长亭路:送别的路。
长亭:古代驿路上建有供行人休息的亭子。
年少抛人:人被年少所抛弃,言人由年少变为年老。
残梦:未做完的梦。
五更钟、三月雨:都是指思念人的时候。
一寸:指愁肠。
还:已经。
千万缕:千丝万缕。
比喻离恨无穷。
创作背景此词为闺中人代言,述写相思之情,创作时间未详。
实际上,此词写思妇闺怨,用的的确是“妇人语”。
赏析此词抒写人生离别相思之苦,寄托了作者从有感于人生短促、聚散无常以及盛筵之后的落寞等心情生发出来的感慨。
整首词感情真挚,情调凄切,抒情析理,绰约多姿,有着迷人的艺术魅力。
作者抒发人生感慨时成功地使用了夸张手法,更增添了词的艺术感染力。
上片首句写景,时间是绿柳依依的春天,地点古道长亭,这是旅客小休之所,也是两人分别之处。
“绿杨芳草长亭路”,上片起句写春景、别亭和去路,用以衬托人的感情。
因为就是在这芳草连天、绿杨茂密的长亭外、古道边,那年少的游子与自己的心上人告别了。
无边的“绿杨芳草”所描绘出的一派春光春景,给离别愁怨的抒发创造了广阔的空间。
“年少”句叙述临行之际,闺女空自泪眼相看,无语凝咽,而“年少”的他却轻易地弃之而去。
年少,是指思妇的“所欢”,也即“恋人”,据赵与时《宾退录》记载,“晏叔原见蒲传正曰:‘先君平日小词虽多,未尝作妇人语也。
’传正曰:‘绿杨芳草长亭路,年少抛人容易去,岂非妇人语乎?’叔原曰:‘公谓年少为所欢乎,因公言,遂解得乐天诗两句:欲留所欢待富贵,富贵不来所欢去。